新北师大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和备课资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7:08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北师大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2018-9-15

1 色彩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3.体会诗歌意境,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知道作者喜爱那几种颜色的原因。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照本诗编写一节诗。 3.通过了解作者喜爱的颜色,真正感悟到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两课时

1.掌握生字、新词。 2.通读全诗,理解词语。 3.弄懂每节诗的意思。

1.有关颜色的资料。 2.生字卡片。

一 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美丽的颜色,生活才变得美好。

2.你爱什么颜色? 板书:爱什么颜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总结学生的发言。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看看作者喜欢什么颜色。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朝(zhāo)阳乘(chénɡ)风破浪 ..记住字形:区分“乘”与“乖”、“蓝”与“篮”。 “梦”字的部首是“夕”。 三 自由读课文,理解意思

1.自读课文,数一数全诗共几节。(三节) 2.再读课文,思考:每一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我”爱碧绿的颜色的原因。 第二节:“我”爱火红的颜色的原因。 第三节:“我”爱蔚蓝的颜色的原因。

1.诗歌语言浅显,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由于诗歌的跳跃性大,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进去,想开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懂诗歌,想象更广泛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情。本课生字虽然不多,但有些字容易出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来识记。

2.过去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奔。而近几年所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来达到这个效果。在探索、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意见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不正确,从而真正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3.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对我们的重要性。教师可先通过书中的插图引入课文题目,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颜色的作用。在学生自由表达时,教师可适当地在学生表达的思维方式上作指导,先让学生说出想象到的画面,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1.体会诗歌的意境,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3.仿写一节诗。

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根据搜集的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甲:绿色代表生命。 学生乙:红色代表热情。 学生丙:蓝色代表深沉。

2.为什么作者喜爱这三种颜色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 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我”为什么喜欢碧绿色?

(因为禾苗是碧绿的,小草是碧绿的,“我”生活在农村,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

2.这是一幅什么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我看到了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嬉戏。 学生乙:这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我看到了作者躺在绿色的草地上仰望天空。

3.课件展示,配上音乐,让学生感受绿色的魅力。 4.练习朗读,指名读。 5.师生接读。 三 学习第二、三节

1.选择描写你所喜欢的颜色的一节,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我”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2)这是一幅什么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 (3)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同学之间练习接读。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交流汇报。 (1)汇报第二节。 ①学生读第二节。

②学生甲:这是一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画面,我看到在队旗下庄严宣誓的少先队员。

学生乙:这是一幅充满激情的画面,我看到作者正迎着朝阳背着书包上学去。 ③课件展示。

④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节。 (2)汇报第三节。 ①学生读第三节。

②学生甲:这是一幅充满梦想的画面,我看到作者穿着威武的军装站在轮船上,拿着望远镜向远方眺望。

学生乙:这是一幅令人心胸开阔的画面,因为天空是辽阔的,大海是无边的。 ③课件展示。

④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这一节。 四 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 仿照诗歌续编 1.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周围美好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生充分说。

3.抓住诗歌的写作特点续编诗歌。 4.小组合作创作。 5.把写好的段落进行交流。

通过让学生仿写小诗,既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仿写,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为他们今后写作时构思提供材料和模式,从而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

课后的续写,有着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爱金黄的颜色,因为——秋天的叶子是金黄的,成熟的麦田是金黄的,中午的阳光是金黄的。”这样的表述让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落叶的秋天。还有的学生说:“我爱雪白的颜色,因为——天上的云彩是雪白的,冬天的雪花是雪白的,就连美丽的冰灯也是雪白的……”孩子的想象力令人惊叹,同时也让人沉醉于这样的想象中。

1.作者介绍

樊发稼,诗人、文学评论家。上海崇明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评论集《儿童文学的春天》获全国首届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专著奖;幼儿诗集《小娃娃的歌》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诗集《春雨的悄悄话》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樊发稼作品选》获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奖;1993年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2.含有颜色的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生命的尊重、重点 难点 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生字卡片,搜集的有关蒲公英的资料。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板书课文题目:金色的草地 (1)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金色的草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蒲公英。)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假(jiǎ)装观察(chá) ..

3.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的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三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它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蒲 公 英 (早晨)(中午) (傍晚) 绿 金色的草地 绿

1.教学前,教师可准备蒲公英的挂图,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儿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茸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2.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表演的方法。演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个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并加进有关的对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课件。

一 利用课件,欣赏美丽的景色,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它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看完之后,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甲:蒲公英的花真美,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就像一个个小伞兵,挣脱妈妈的怀抱,飞向天空。

学生乙:我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3.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交流。 二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评读。

(3)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甲:我们最开心。

学生乙:我们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蒲公英的小花。 (4)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共同感受。 (5)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过渡: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 (1)自由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甲:那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当“我”返回家时,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傍晚“我”经过草地,草地又变绿了。

学生乙:“我”还发现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手掌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被包住了。

播放课件。

(2)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我们”不再随意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因为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5)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学生甲:因为蒲公英是有生命的,和我们人类一样,要睡觉,要起床,所以“我们”不再揪它了。

学生乙:因为“我们”喜欢蒲公英,所以“我们”不再揪它了。 (6)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处。) 联系自己说一说。 三 升华情感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互相交流。

2.小结:观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认识、新的想法、新的收获。

3.仔细观察你喜爱的花草,说说你的新发现。 如:昙花 含羞草 太阳花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文题目,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像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像绿宝石一样。”于是,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像戴上了皇冠,就像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在这个时候,教师适当地引入蒲公英开花的特点:晚上合拢,白天开放。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尽

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学生的精彩语言会远远超过平常之语,正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1.普里希文简介

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1907年开始发表《在飞鸟不惊的地方》等特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一度从事教育工作。1925年发表《物候笔记》,1903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参》,名声大噪。另外写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卡舍依的锁链》,童话《太阳和定库》等。

2.有趣的林奈“花钟”

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对植物开花时间作了很多观察和研究,然后在自己的花园里培植了一座有趣的“花钟”:只要看看“花钟”上什么花开放,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时间到了。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半枝莲:上午十点钟左右开花 午时花:中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晚上六点钟左右开花 丝瓜花:晚上七点钟左右开花 夜来香:晚上八点钟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按时开放是因为它们具有生物钟,生物钟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也是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植物、动物和人都有生物钟。

2 声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要求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重点 难点 教学 课时 1.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留心声音,发现声音,感悟生活。 2.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 3.弄明白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脉络。

搜集的声音素材。

一 导入

1.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然而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盲人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校园更有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又重新找回了快乐……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视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2.板书: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 检查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标出来。 2.老师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盛”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作:chéng。

区别字形:拨—拔

三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2.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试着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新颖独特。

第二段(第2~11自然段):告诉人们处处有声音,希望大家尽力去倾听。 第三段(第12自然段):写只要用心去听,就会发觉这个世界的声音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你一定会听见的

↓ 用心感受

1.本课需要认写的生字较多,要指导学生注意辨析字形,掌握每个字的字形特点。因此,在识记生字时,提倡采用“字不离词”的方法,以词为单位来记忆。部分生字可采取与形近字对比的方法来启发学生记忆。

2.在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预设课堂是一回事,生成的问题又是另一回事。一成不变的教学预案实施,势必让学生循规蹈矩,使课堂死气沉沉。如学生提出问题:“‘柳树梳头的声音’‘小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三种事物是不是有声音呢?”这显然属于预设之外的环节。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文章中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此时教师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考。因而教师不用立即作出回答,而是应该在学生直接质疑或答疑之后,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自行找答案,同时也触发其他学生思考。充足的时间既可以加大思维撞击的广度,又可以加深思维撞击的深度,只有学生的思维不断撞击,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让学生懂得用心去倾听身边的声音。

搜集的各种声音的资料。

一 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重要

1.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2分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

2.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甲:我觉得一切都没有了生机,生活很枯燥。 学生乙:我不能听音乐,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3.总结:还是有声音好,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常常被我们所忽视,让我们同作者一起去发现、去感受生活吧!

4.板书课文题目。 5.齐读课文题目。

二 细读课文,体会声音的美妙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开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巧设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思考:文中列举了几种声音? (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 (2)具体都有哪些声音?

学生甲:清风掠过明月,微风拂过树梢,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狂风卷起巨浪。 学生乙: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唱歌,小狗啃骨头,老猫吵架,老母鸡啄米。 学生丙:清泉奔向溪流,大雨砸向屋顶,水滴落到盆里。 (3)课文提到的这些声音你都听过吗?

(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声音,有些同学用心听过,有些同学根本就没在意过。)

(4)自由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声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甲:从声音里,我们熟悉了身边的世界;在声音中,我们逐渐成长。 学生乙: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5)为什么当我们熟悉了许多声音后,却失去了听的兴趣?

学生甲:因为声音无处不在,而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它,所以就不愿意听了。 学生乙:因为我们没用心去听,所以就失去了听的兴趣。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学生甲:在寂静的夜里听听外面有什么声音。 学生乙:在闲暇的时候听听歌曲。 学生丙:还可以做一些声音游戏。

(2)小结:这些方法都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世界的声音是美妙的、丰富的!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请几位学生播放自己搜集到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同学分享。

这篇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易与读者进行情感上的直接沟通。因此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轻轻读,细细品,并让学生思考:此段中提到的声音是否在生活中听到过?有的学生会说:“这些声音都是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可是我们却从没有去注意过,因为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听到这样的回答,可以借机导入忽略这些声音的原因:你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没有用心去听。通过引导揭示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只有用心去聆听身边的声音,才会发现各种声音是美妙的。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游戏很简单,如让学生把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1.作者介绍

桂文亚,女,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安徽省,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当过讲师、记者、《联合报》副刊编辑,中国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创作以散文为主,出版作品集有《幽默笔记》《思想猫》《美丽眼睛看世界》《班长下台》等。

2.倾听的故事

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吃妈妈的奶了,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小猫惶恐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一下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听到一个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靠着倾听别人的谈话来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知道小猫祖先留下的方法是什么了吗?方法就是靠着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而学会生活的技能。小猫从人们的言谈中知道了自己能吃些什么,因而生活得很开心、很快乐,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产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难点 2.弄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有关白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一 看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白鲸。

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

白鲸:鲸的一种,是北极特有的鲸类,白鲸全身呈粉白色,喜欢组成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群体在浅海活动。白鲸会“唱歌”,在水里,它们的“歌声”可以传几百米。

2.板书:喜爱音乐的白鲸

3.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在海里常常依靠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白鲸和音乐的小故事。

二 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不懂的词语,并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三 交流预习成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投影,指名领读。 zhào召唤地qū区奇jì迹成群jié结队 ....2.记忆字形。

召:上下结构。下面是“口”。 区:半包围结构。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进行交流。 四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交流分段结果。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鲸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常常依靠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记述了白鲸遇险。 第三段(第5~7自然段):写白鲸在人的帮助下脱险。 4.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1.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群白鲸遇险、脱险、获救的过程,课文的重点部分在如何抢救白鲸,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一个“奇迹”。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白鲸得救的过程,理解“奇迹”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语文是读出来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法。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由于学生的认知不同,就会出现获取知识量的不同,自由读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有不同的收获,也会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对于读熟课文的学生来说不难,但对于不能正确、熟练读课文的学生来说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人们为了救这群遇险的白鲸所做的一切,体会到救白鲸这一过程的不容易,白鲸能够顺利得救确实是一个“奇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理解“为什么白鲸得救是个‘奇迹’”这个问题。

搜集的其他动物与音乐的资料、《蓝色的多瑙河》录音。

一 课前导入

1.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在海里常常依靠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 2.板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文题目。

4.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白鲸因追赶鱼群在北极遇险,抢救人员利用它们喜欢音乐的特点,播放《蓝色的多瑙河》乐曲,把它们引入深海的故事。)

二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白鲸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甲: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 (2)北极是什么地方?那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课外知识及课前搜集的知识交流。 (3)白鲸这时有什么反应?

(白鲸们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层,但是冰层太坚硬了,它们绝望地叫起来。)

情况十分紧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一读。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白鲸是如何得救的呢?请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1)学生甲:一个猎人发现了遇险的白鲸,马上向附近的村庄报了信。 ①“马上”是什么意思?请你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立刻,没有耽搁。可换成“立刻”“立即”)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体会人类对动物的保护。

(2)学生乙: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来凿冰抢救白鲸,还给它们带来好吃的。

①“纷纷”是什么意思?(一个接一个) ②你从这儿能体会出什么? (人们对白鲸的喜爱和保护。) ③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然而这些做法不管用,因为北极太冷了。

(3)学生丙: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向当地政府发电报,请求援助。 ①“只好”是什么意思?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这样了。) ②读一读。

(4)学生丁:在飞机的指挥下,破冰船开出了一条二十多千米长的通道。 (5)学生戊:最后他们播放了《蓝色的多瑙河》乐曲。 ①老师播放《蓝色的多瑙河》。

②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与同桌讨论。

(因为开始人们采用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本想已经没有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白鲸得救了,所以说是个奇迹。)

③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白鲸得救时人们的心情。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白鲸为什么喜欢音乐?向同学介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三 拓展延伸

1.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它特殊的习性,还有些动物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2.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喜欢音乐?

蜥蜴喜欢听音乐;鸽子喜欢听管风琴演奏的乐曲;海豹会唱歌。 跳舞草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随音乐而动的植物。

1.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字、词、句、段都是相互联系着的,都是围绕一个主旨而存在的。

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白鲸所遇情况之危险”,理解“转危为安,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从“感受灾难的危险”到“体会人们抢救的紧急”,教师应该按抓重点词,请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三步来操作。备课要先备足学生,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

饥(jī)饿(è)给(jǐ)予(yǔ)恐惧(jù) .....(2)记忆字形。

归: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彐”。 予:不要写成“矛”。 (3)理解词义。

条约: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三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儿童和平条约

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内容

1.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教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

2.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宣(宣言)(宣告)(宣传) (答案不唯一)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美好心愿。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幻灯投影。

一 复习检查

1.关于《儿童和平条约》,你都了解哪些资料? 2.条约上写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儿童们的美好心愿 1.自由读课文,思考:“宣告”是什么意思? “宣告”就是宣布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全世界儿童向世界宣告了什么? 学生甲: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学生乙:未来的世界没有战争、破坏和仇恨。

学生丙:人类应共享大自然的恩惠,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语句来朗读。 4.指导朗读。

5.从这个条约,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想到了伊拉克的小朋友在战争中渴求和平的眼神。

学生乙:我想到了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6.朗读课文。

三 流露感情,画中感悟

1.把你心中的向往和愿望,用画笔画出来。 2.作品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全诗的中心句:“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复习上一单元所学的“总—分”写作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平的世界里应该没有战争和武器,破坏和疾病,仇恨和饥饿,无家可归等事情。案例分享:本以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对战争、破坏、饥饿的认识不会很多,所以教师准备了大量表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的资料,可在教学中学生却联系电视剧《亮剑》谈起了对战争的认识,虽然语言有些稚嫩,理解还不够深刻,但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他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我们从这里再次体会到学生平时的积累、拓展及生活实践的重要。是啊,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1.刘玉玲简介

刘玉玲,石家庄井陉人,1975年1月1日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三好学生,“手拉手”活动创始人。曾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和美国总统,呼吁世界和平。1986年应邀赴美国纽约,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儿童签署《儿童和平条约》。1989年被评为“中国好少年”“中国少年之星”和首届“十佳少先队员”。1993年考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学院,1997年到文化部工作,2001年定居美国。

2.背景资料

1986年9月25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浅显明白的话语,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我们一起聆听,在心中播撒下和平的种子,精心培育,让它生根发芽;我们一起行动,付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为人类和平,为世界和平!

3.国际和平年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国际和平年”的由来始于1982年,第3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986年确定为“国际和平年”。1985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成立4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各成员国一致通过了“国际和平年宣言”,要求各国人民与联合国共同努力,捍卫和平、保障人类未来。为积极响应、贯彻和落实联合国决议的精神,我国曾特意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和平年”专题音乐会,当时由郭峰作词,百位歌星联袂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曾一度风靡全国。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先生应联合国“国际和平年大会”的邀请,还代表中国参加了1986年“国际和平年”设计宣传画,并在评比中荣获了第三名。这幅“国际和平年”作品被印制成宣传画发行至世界各国。此外,原邮电部在1986年6月16日也发行了一套1枚的纪念邮票以示庆贺。中国人民银行在当年也曾发行了金、银纪念币各一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要求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1.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读“我的嗓子眼儿里像堵了块石头重点 似的,连一个字都吐不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我”的心情。 难点 2.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搜集文明用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搜集的文明用语、生字卡片。

一 说文明用语,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会用到哪些文明用语?会在什么情况下用? (1)你好——打招呼 (2)谢谢——道谢 (3)别客气——回谢 (4)对不起——道歉 (5)没关系——表示原谅对方 (6)请——礼貌谦让 (7)您——尊重别人的称呼

2.使用文明用语,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素养的表现。生活中多用文明用语,就会让你感觉更舒服。

3.板书:说声“对不起”

你会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呢?

(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 4.让我们读读课文。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老师检查,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

挨(ái)二十大板蔡(cài)结束(shù) ...(2)记忆字形。

孟:上下结构。“皿”字上边加“子”,就是“孟”。 束:独体字。“木”字中间加个“口”,就是“束”。 蔡:上下结构。下边“祭”要认真写。 (3)理解词义。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犹豫:拿不定主意。

原谅:容忍别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不加责备或惩罚。 3.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 三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不小心用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对陆叶说了声“对不起”。)

2.同桌一起读课文。

1.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是将学生的问题变成课堂资源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提出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x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