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磨好“三把刀”,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更新时间:2023-09-19 11:16:02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好“三把刀”,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单独设立语文这门学科?因为它具有别的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特殊功能语文老师耳熟能详,人人皆知。语文是所有学科中课时最多的学科,为什么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却还是不尽人意?笔者翻阅了近几年来几十堂课的听课笔记,结合理论学习,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课堂教学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由课改前对工具性的过分关注走向了人文性的大力弘扬,认识上的弊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二、过多地进行每篇课文的理解教学,忽视对文本表达方式和特点的揣摩学习,导致学以不能致用。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课标中的学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到每册教材、每节课,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难以把握且容易忽略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的割裂。

于是,我校以研究 “发展学生的语言” 为主题,依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花钟》的两次教学展开了研讨。

教学在两个班进行, 下面是非实验班的教学简案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 二、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1、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2、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读书,告诉另一人花儿开放的时间)。

(1)、读读这些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子。

(2)、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相机理解“欣然怒放、昙花一现”的意思

(3)、带着独特的体验个性朗读。

1

3、出示钟面,请学生上前摆“花钟”。 4、当小小讲解员,介绍奇妙的“花钟”。 5、看“花钟”,背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这一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文围绕“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讲了几个原因?请概括 (三)、总结课文(略)

非实验班的课上完后,我们设计了一道习题,当然,这道习题在上课前没有给执教者看过。

1、老师给大家提供花儿的名字以及它开放的时间,你能学着课文来说一说吗?

早晨7时左右 蒲公英 17时左右 紫茉莉 中午10时左右 银铃花 晚上19时 晚香玉

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如下:

全班43人中有37人用上了文中表示“开放”的不同词语。答题情况似乎还不错,但用词仅仅是文中词语的复制粘贴,没有创意。另外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多数学生都放在句首。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描写。

显然,学生的语言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如何把这空间弥补甚至扩大呢?

针对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我们总结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第一自然段在表达方面的优势进行引导。言语心理学告诉我们:虽然人人每天都在说话,但人们真正关注的大都是话语的内容,而对于自己如何言说的问题,却很少问及。有人打过这样的比方:语言内容就像窗外的景色,言说的法则则是透明的玻璃窗户,我们往往没有

2

意识到玻璃的存在,就一眼看到了窗外的景色。所以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无意识常常处在优势地位。语文教育的天职,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培养言语能力,规范言语行为,培养学生积极的、高雅的言语品质。

假如从语文教学的三个层面(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来看,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而非“说什么”。所以言语表达方式的教学要大于言语内容的教学。

于是我们再次钻研了教材。以下便是我们在研读文本时的收获:

● 同一意思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一自然段里写了九种花儿的开放,如果全写成某某花儿开放了,这种写法,有平铺直叙、罗列现象、写成流水帐的危险。文中,作者用了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开放的意思,克服了单调感,让读者欣赏到了花儿开放时的不同情态、不同姿态。

牵牛花是“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样描写,既写出了牵牛花的形状,也写出了它的颜色。在脑海里想象着它的形与色,耳边不禁响起了“嘀嘀嗒……嘀嘀嗒……”那清脆的喇叭声,因为它是在早晨开放,所以这声音仿佛在催促人“起床啦!起床啦!”这样想象着读着,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喜庆的场合里人们吹唢呐时的情景来,那手指按着眼儿,不断地在我眼前灵活地晃动着。三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动,让他们带着动作来读读写牵牛花开放的句子,一定会读得很开心的。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昙花含笑一现”,同样是写花儿笑了,可这两种花儿带给我们的笑却截然不同。词典里“绽”有裂开的意思,联系蔷薇那艳丽的颜色,让人觉得这花儿是迫不及待地开放了,于是眼前浮现出一张小女孩的笑脸来,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得两条羊角辫直晃荡,笑得“咯咯咯”声不断,笑得肆无忌惮,笑得多么开朗。而昙花的笑却是一种淑女的笑,面带笑容,含而不露,仿佛还流

3

露出羞羞答答的情态来,完完全全是一位含羞的少女。

“睡莲从梦中醒来了,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它俩一定做了一个美美的梦吧,睡了一个舒舒服服的觉,醒来时一定还伸了个长长的懒腰,嘴里还会说着“好舒服呀!”

“万寿菊欣然怒放”,“怒”在词典里的意思是“形容气势很盛”,由这一意思,想到了“茂盛”、“兴盛”、“热烈”、“繁盛”、“旺盛”等一系列的词语,那么“万寿菊欣然怒放”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体验来说一说, 我想每个人心中“许多花儿争相怒放”的情景一定是各具个性的。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舒展”一词让人联想起电视镜头中花儿开放时的慢动作,这情景给孩子们欣赏欣赏,一定觉得很精致。

细细地品味着这些语句,我的眼前不仅仅是花儿了,它们已化身为一个个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孩子向我走来,活泼的,文静的,好动的,热情的,害羞的,调皮的……啊,我居然有这么丰富的,美妙的感受,这都源于作者生动的描绘啊!如果把这些专门描写花儿开放的语句拎出来读,就是一首精致的小诗,读来特别有味道,特别有意思,让人浮想联翩。

● 句式的变化

作者在描写花儿什么时候开放了,采用了两种句式,时间放在句首和放在句中。如果把时间全放在句首或句中,读来不免觉得节奏单纯。句式有了变化,读来就给人活泼感,情绪节奏和谐而不呆板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句式就像自然界的花儿一样,如果所有的花儿都是一种姿态,一种颜色,一种形状,那大自然就不会有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风情万种了。词典里也就少了这些词汇了。

4

作者在追求句式变化的时候,很有分寸感,共有九句写花儿开放,在读到第7句的时候,句式才起了变化,前6句相同,后3句不同,6:3悬殊的对比,才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突。如果在9句的一半时,即4句或5句处句式就起变化,4:5或5:4,势均力敌,读下来仍避免不了句式单一,而且是两种单一句式的重复。所以我觉作者在什么地方要改变句式了,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

如果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是一种热烈的美,那么“睡莲从梦中醒来”、“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含笑一现”则是一种恬静的美。这两种情态的美,作者交叉行文,加上句式的变化,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是不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克服行文的单调呢?

● 用词的准确

作者在写几种花儿开放的时间时,用上了“左右”一词。在自然界里,这些花儿开放的时间并不都是在准点,正是用上了这些词,才显得更准确、科学。

研读完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三段话:

1、语文老师与其他学科老师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语文意识。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其他学科老师关注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语文老师的第一次目光则应聚焦到语言上,即文章是怎样写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有所发展的课,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一堂好课。

2、教语文就是教师借助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3、通过文本细读,将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进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细细品读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胸中已有了大致的教学设计, 想要好好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