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4-11 13: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思考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很明显已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创新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那么,什么是学生主体性呢?

一、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学生主体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它具有以下特征:

(1)选择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从“学什么”到“怎么学”,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

(2)自主性。学生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的自己的活力并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请教、质疑、商讨等。

(3)能动性。首先,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其次,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的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和改造。

(4)创造性。主要指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与别人有不同的见解。[1]

二、传统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

传统的教学把教师看作主体,学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教

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以及应试要求。教师就是权威,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命令。

(二)重管教而不重自觉

不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而认为对

学生管得越严越好,常以训斥、禁止、惩罚等作为教育手段。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公开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重共性,轻个性。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强求一律,

无视或忽视学生个性特点。

(四)重传授而不重探索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成是“知识仓库”。不顾学生学

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把现成的知识结构囫囵吞枣式地注入给学生。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思考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加快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作出一些应对性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首先,重视、提高活动课程在课程

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活动课程具有内容的广泛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参与者的自主性、个体的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把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它们首先在知识内容上互补,在学习活动方式上互相促进、相互补充、有机渗透。并且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课,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社会调查、公益事业等。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2]

其次,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科课程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快把它们落实到教育过程和内容中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如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睦相处的同学关系,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在充满爱的

环境中学习的情调;还有协调校园布局,美化校园环境,这些对于陶冶学生热爱生命,感悟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某种奇思妙想,触发灵感和直觉都有重要影响。[3]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中心,教师只是引导、启发学生去学。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我们必须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大到学生的自学活动,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从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重心的教学职能扩大到一定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功能之上,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并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促进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一方面,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介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进度,并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个别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活动来部分地代替完全统一的班集体教学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适应个性的学习活动机会。如进行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各种教育方式发掘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机械式学习变为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学习。[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p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