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复习资料(修订版)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5:0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届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复习资料

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外在行为表现及内在心理过程的科学。它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乐)和意志过程(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由冯特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能感觉到刺激存在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能感受到刺激量发生了变化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如要感到一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的变化,那么该刺激的强度或强度的变化就需要达到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叫感觉阈限,它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是一种刺激能引起感觉时所需的最低强度。即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差别阈限就是能觉察出二个刺激强度不同时所需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

感觉适应是长时间接受持续不变的刺激后感觉能力的一种调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 感觉补偿,即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补偿作用的现象。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它是大脑受到刺激后对其进行的分类、解释、分析和整合,也就是你大脑接接收到那个苹果的感觉以后,再把这些感觉整合在一齐,然后根据经验把“它”识别成苹果。 社会知觉偏差:

(1)第一印象(首因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

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对方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关对方的间接信息的间接影响。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不客观反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3)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的认识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的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去(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4)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3、记忆

记忆是我们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还可以分为以下类别:(1)依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它是最初的、瞬间的信息存储,持续时间极短。

然后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经过编码进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这里的信息根据其意义而不仅仅是感觉刺激来进行存储。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加工再进入存储系统的第三个系统长时记忆,它可以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但也可能出现提取困难。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就叫感觉记忆。其特点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记忆容量较大;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5秒-1分钟。特点有: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其保存时间为1分钟以上。其特点为:容量无限度,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复述,也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信息保持时间很长。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做了实验研究。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4、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指人们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

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利用已学会的公式

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如司马光砸缸。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功能固着即倾向于仅从事物的一般用途来思考它。

定势即旧的解决问题模式持续存在的倾向性。功能固着就是定势的一个例子。

证实倾向是指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即人们偏好最初假设并忽略那些支持其他假设或解决方法的矛盾信息。甚至当我们发现了与已有解决方法相矛盾的证据时,我们仍倾向于坚持自己最初的假设。

动机 研究发现,在面对容易问题时,动机越高效率越好,而在面对困难问题时,动机越高效率越差。

人格特点 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勤奋刻苦等人格特点也会影响解决问题。 5、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幻想,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也属于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6、情绪情感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反映了人的主观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冲动性和暂时性,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情绪的外部表情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与此对应,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在现代心理学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为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等三种。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a.情感依赖于情绪;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2>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l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 7、动机

动机是指由目标或对象引导的、激发和维持有机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其活动源泉。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当某种需要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推动个体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也就是说,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了动机。

意志被看作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是人类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基本品质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四个方面。

意志行动的3个特征(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前提和核心)(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8、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模式。 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统合性)人格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但人格并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这些成分之间错综复杂地交互联系,交互制约而组成整体的。 复杂性 因为人格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性、多侧面性,这些层次、维度和侧面有低级和高级之分,重要与次要之分,主导和从属之分,人格的各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特点是或多或少固定而经常地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而在某个特定情景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则不是。同时,人格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虽然过程较缓慢,但外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改变可以造成人格的改变。

共同性与独特性 同一时代、地域的人们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环境、后天经验都不完全相同,因此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个人。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人格是在遗传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遗传、自然物理、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典型的人格测评方法包括自陈量表式测验,例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投射测试,例如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情境测验,如性格教育测验和情境压力测验;自我概念测验,如形容词列表法和Q分类法。 9、气质

气质是那些与生俱来的形成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广泛的倾向性,具体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也可说是后天的) <2>气质和性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气质和性格都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特点,气质变化慢,不容易改变;性格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

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同一气质

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3>体液说

根据不同人体内占优势的体液不同,古代学者提出了气质类型的体液说,将人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1)、胆汁质:概括地说:胆汁质的人以急躁,直率,热情,易于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外向性特点-----李逵

(2)、多血质:概括地说:多血质的人以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为特征。----王熙凤

(3)、粘液质:概括地说: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为特征,具有内倾性。----薛宝钗

(4)、抑郁质:概括地说:抑郁质的人以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缓慢,行为孤僻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林黛玉

二、心理学分类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

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采纳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有的 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自愿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1>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2>影响从众的因素:

主观:个体的特点(年龄、性别、知识经验); 客观:群体因素、刺激物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是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7)蝴蝶效应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归因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归因风格。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倾向于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这种倾向被称为“基本归因偏差”。比如:(1)将自己的成功作内归因,将自己的失败作外归因;(2)将

他人的成功作外归因,将他人的失败作内归因,从而减少他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2、发展心理学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旨在鉴别和解释个体跨时间的连续性和变化。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俗语其实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仅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各个时期的心理现象,按年龄阶段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过程,具体涉及到遗传与教养、主动与被动、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整体性等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图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符号思维。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分为六个亚阶段:

反射活动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5月)

循环反应:婴儿学会一种想要的反应的过程,而这种反应最初是偶然发现的。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婴儿偶然发现的、自己能作出和控制的反应)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非反射图式,重复愉快的身体感觉。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吸吮手指,发出喔啊声 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例如,拍打玩具小汽车、嘎嘎叫的鸭子 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是具有偶然性,行为结果并不是最初的行为目的

二级模式间的协调(8~12个月)

真正有计划的反应,为了达到简单的目的,协调两种以上动作。 旧的图式的协调(组织),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但不是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重复以前习得的行为,以得到相似的结果。例如,有趣的玩具放在坐垫下面,儿童会提起坐垫,抓取玩具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例如,脚踩鸭子,鸭子叫;用手挤压鸭子看是否会叫 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5~2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例如,朗瑞特用木棒够取面包

前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词汇)和直觉思维。

符号表征:对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本身,在头脑中形成象征 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具体运算阶段

认识仍多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

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 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例如,画第三只眼睛,9岁与12岁的区别

3、人格心理学

我们所熟知的性格仅仅是人格的一个方面。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具有四个特性: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著名的“大五”人格理论是当代人格心理学的新型特质理论,包括:E(Extraversion):外向、有活力、热情;A(Agreeableness):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Conscientiousness):公正、拘谨、克制、尽责;N(Neuroticism):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O(Openness):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这五个因素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可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 4、犯罪心理学

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大体而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犯罪心理的生理基础;(2)犯罪者人格和人格变化;(3)犯罪行为的社会学习机制;(4)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如,在确定罪责时,一定要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否则定罪。 5、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各种人体器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例如,损伤海马(人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会造成遗忘。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的数量多得惊人。尽管有几种不同的神经元,但其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神经元的一端是称为树突的一些纤维束。这些看上去像弯曲树枝的纤维接收来自其它神经元的信息。在另一端,神经元有一根长而细的、管状

的轴突,这一部分将信息传递至其它神经元。一个神经元通常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从细胞体发出的这两种分支,通常称为神经纤维。轴突的末端是称为突触小体(球形小体)的小突起,它将信息传至其它神经元。

为了防止信息在神经元之间发生短路即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轴突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绝缘。在大多数轴突中,它是通过髓鞘来完成的,它就像一件保护性的外衣,将轴突包裹起来。

神经元遵循一种全或无法则:它们要么放电,要么没有放电,不存在处于放电状态和非放电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称作突触。突触包括3个部分: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与高中生物的说法不同)。

突触前成分是指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球形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储存着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前方的质膜叫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就是通过它释放出去。 突触间隙即狭义的突触。

突触后成分是邻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内的一定部位,它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突触后成分中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能接收神经递质。

神经元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叫作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和行为之间尤为重要的联络物质。它们不仅对于维持脑和身体的重要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某种神经递质过少或过多都会造成严重的行为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脊髓位于脊椎骨连成的脊柱管内,从脑的末端贯穿整个背部,是由许多神经元聚集而成的柱状构造。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除了脑和脊髓之外的所有神经系统部分。它包括二大部分: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它们将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肌肉、腺体和其它器官联结起来。

躯体神经系统遍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之肌肉内。它又分为脊神经和脑神经。脊神经发自脊髓,由锥间孔穿出,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脑神经共12对,由脑部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躯体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控制随意运动,以及将信息传入并传出感觉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 它的功能复杂,最主要的是与生命有关,控制心跳、呼吸,管制所有平滑肌器官的扩张与收缩,以及调节腺体分泌,从而维持身体内一切生理变化的均衡。植物性神经系统虽在本身运作上能够自主,但在整个神经系统上却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

6、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

学习是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经典条件反射:是中性刺激与能自然引发某反应的一种刺激配对出现后也能引发该反应的一种学习类型。

泛化与分化:泛化是指对与最初的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二种刺激越类似,泛化就越可能发生。分化是指二种刺激之间的差别大到足以使一种刺激引发条件反应而另一个却没有。即它是区分不同刺激的能力。

消退:它是指当先前条件反应的频率降低并最终消失。当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无条件刺激没有出现时消退就会发生。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根据无意反应的积极或消极后果,而使其被增强或减弱的一种学习形式。

强化是一种刺激使先前某种反应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从本质上说,正负强化都是奖赏。负强化不同于惩罚。惩罚是指减低了先前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导致行为增加的负强化不同,惩罚减低了先前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强化物是使先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刺激。初级强化物满足了某种生物需要并且自然产生作用,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无关。例如食物。二级强化物是因其与初级强化物有关而产生强化作用的一种刺激。例如金钱。

每次行为出现后都给予强化是连续强化,如果只是有时而不是每次行为出现后都给予强化,则是间隔强化。不同强化方式会影响行为的习得速

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虽然在连续强化下学习发生的最快,但是在间隔强化下习得的行为却在强化停止后持续的时间更长。

在班杜拉等人看来,人类学习的一个主要部分包括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称为榜样的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

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学习也会发生,强化只是促使已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决定日后是否会模仿榜样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奖励。但是观察到榜样受惩罚并不会阻止观察者学习该行为:观察者仍然可以描述榜样的行为,只不过较少表现出来,在需要时它仍然会表现出来。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有一定层次性的,他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例如,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的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例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力臂原理,而后他们学习滑轮,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

等臂杠杆,这就把“定滑轮”同化到了“杠杆”之下,但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也会有一定变化:杠杆并不一定是一根细长的棒子,它也可以是一个轮子。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结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菠菜”等这类下位概念后,再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组合学习:当学习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如质量和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

7、恋爱心理学

恋爱心理学是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具体研究稳固爱情的心理规律、男女相爱的心理奥秘、求爱及择偶心理、初恋心理、爱情挫折心理、婚后各阶段的爱情发展之心理特点等。

斯腾伯格(R.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是目前令人熟知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和承诺。同时具有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爱情被称为“完美爱情”(或成熟的

爱情)。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8.情绪心理学

情绪是对某一刺激所做出的复杂反应,包括认知评价、主观变化、自动的和神经的唤起、行为冲动以及准备用来对引发这一系列复杂反应的刺激施加影响的行为。

基本情绪:兴趣、惊奇、痛苦、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内疚

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华生之后,斯金纳(B. Skinner)和班杜拉(A. Bandura)成为行为主义学派的杰出代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三大原理。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实证研究的强调,大大推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大多数领域。 3、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与精神分析流派和行为主义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而出现的,称为“第三势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眼中,人是一种先天良好、具有选择能力和有能动性的动物,并不像传统地精神分析形容地那样受着无意识地驱使,也不像行为主义说的那样像个只会对环境反应的高级机器人。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人的本性就是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驱,他首先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并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扩展到心理学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人类生活之中。在罗杰斯看来,对人性持人本主义的观点、相信人,就可以改进教育和维护和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另一名重要的心理学家,最著名的当属他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指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

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5、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 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6、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 、苛勒后期代表有勒温。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 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

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几种常见心理(精神)障碍/疾病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大多缓慢起病,就诊时往往已有数月的病程,并可追溯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偶有突然 失眠或头痛起病,却无明显原因。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症状不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2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性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派则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3恐怖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重要临床表现

的神经症:①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并无危险;②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③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情景,知道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恐怖神经症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场所恐惧症;二是社交恐惧症;三是特定恐惧症 4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也称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

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和冲动来自于自我,但无法控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有强烈的求治欲望、自知力保持完整。强迫症在一般人群中占约0.05%,该病在30岁前发病,男多于女,以脑力劳动者常见。 6、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或情感性精神病,是一组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如何区别正常的情绪低落和抑郁症

具体说来,抑郁症症状与正常的情绪低落的区别在于:

(1)前者在程度和性质上超越了正常变异的界限,常有强烈的自杀意向。

(2)前者可具有植物神经或躯体性伴随症状,如早醒、便秘、厌

食、消瘦、性机能减退、精神萎靡等,此外,往往还伴有精神病症状或神经症的表现。 同学得了抑郁症怎么办

防止自杀,作好陪护,严重时,须臾不能离开。

报告给院系有关老师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4小时生命援助热线13377884461,或68772029),或直接将他(她)带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不要因为患者“千万不要告诉学校”的请求或“不会真的自杀”、“我能自我克服”的保证而不报告。

督促治疗,按时服药,按时进行心理治疗。

消除歧视,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面对其现实处境。 7、神经症、神经病、精神病的区别 (1)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

病因:一般认为与心理压力和性格特征有关

常见病种: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 (2)神经病

病因:多与神经系统炎症、变性、肿瘤、出血等有关

常见病种:各种颅脑损伤、感染、肿瘤、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癫痫等 (3)精神病

病因:通常与遗传、社会环境影响、性格特征及脑部某些神经生化改

变有关

常见病种: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等

(4)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分:自知力

所谓“自知力”指能否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精神)行为异常,及对这些异常怎样解释。一般来说,传统的精神病学中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区分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还应注意到的是,某些人格障碍患者也无自知力。 8、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 (1)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引起内心冲突,产生并体验到不良情绪

时间:近期发生而不太持久(小于2个月) 影响: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且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

反应:不强烈,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社会功能未破坏 (2)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如悔恨、冤屈、失落、悲哀等

时间: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个月但不到半年

影响:问题的内容有泛化,不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即碰到类似或

相关事件,均可引起痛苦体验

反应:强烈,会在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有一定影响,社会功能受损,但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 (3)神经症

神经症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以应激性生活事件多见。通常,遭受应激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并且患者的个性特点易导致生活中出现冲突与应激。 神经症的共性

A. 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感素质和人格基础 B. 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C.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神经病性症状 D. 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E.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 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作期相比,多数神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完好 ? 与正常人或病前相比,其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六、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特征

出现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包括心理和生理症状 心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往往过强或过长 与个人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与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

不能完全自控,感到痛苦或乞求帮助 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限制了个体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4、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一般来讲,心理咨询是由心理咨询师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它有别于临床门诊那种“以医生为中心,以药物处方为主要手段”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不仅关心“症状”,也关心“原因”,不仅“治病”,还要“助人”,即建立“医—患咨询同盟”,通过一定的会谈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环境,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的取向是“治本”而非“治标”。一般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是消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我,终极目标是促进来访者的潜力得到发展,自我实现。心理咨询师最关心的是终极目标。

心理咨询不能“包治百病”。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能自动前来求助的人,包括处于正常和异常边缘状态的心理困惑者以及正常人群。可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教育辅导、家庭冲突、职业兴趣以及神经症等方面的心理障碍。那些典型的有幻觉和妄想的重型精神病人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2、心理咨询的方式:

心理咨询的方式因人员数量、条件等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