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的教案,超完整

更新时间:2024-04-05 1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分配表

章次内容课时备注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6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5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2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总体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基本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关于三大理论成果;关于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使学生能够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进程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它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理论思考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教材中讲了三方面道理:

一是说,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是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遵从这条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其发展的深刻内涵,就在于各国共产党人把它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特征相结合,与处在变化了的时代中的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从而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着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时期广为传播开来,逐步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进而成为中国革命的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程度,不仅取决于中国对它的需要程度,而且取决于这一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

2

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尽管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上,党内曾经出现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错误态度,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在总体上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又以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三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在教材中写在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一段论述中,那里讲到:“他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还讲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8年10月党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论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3.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一个是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形成了共识。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其中,特别是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有过系统的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材在第一章第一节根据这些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实现其民族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

3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当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前进的光辉旗帜。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毛泽东的名字,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那么,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认识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毛泽东思想,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1、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而,把马克思列宁主

4

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于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

(2)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给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迷信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对启发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激起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民族解放运动新途径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巨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寻找出路转而向俄国学习,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土。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等多个阶段。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期:大革命后期。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期: 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这一科学体系,主要由7个方面组成,由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详细展开,这里只作一些简略的概括。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7)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2)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理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 (3)毛泽东思想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理论成果的长远指导意义)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我们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三个方面走进邓小平理论,认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半个多世纪是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后半个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代。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产生的。

(2)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3)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根据。

(4)现实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

(5)主观条件

任何理论,如果没有它的创立者及其主观努力,再充分的客观条件,再迫切的发展需要也不会自动地把一种理论构思出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邓小平的革命经历和功绩

?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广安 ?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6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离开法国赴前苏联学习 ?1927年回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 ?1938年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 ?1948年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1949年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6年担任总书记

邓小平一生的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民主革命时期:这是他逐渐成长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下独当一面的领导骨干的时期。在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是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坚定的拥护者和出色的执行者。他屡膺重任,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这个群体中比较年轻的一位成员。

第二个时期,建国以后:1952年进京、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56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这是他进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探索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担负起繁重的任务,进行了有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领导全面整顿,与“四人帮”进行坚决的斗争,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后来再一次复出并成为新时期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个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是他成为新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时期。

邓小平政治生涯经历的“三落三起”:

第一次“落”是发生在30年代:在领导红七军和担任江西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及江西省委宣传部长时,邓小平因坚决支持毛泽东 的军事主张,坚持实事求是,抵制李立三、王明在军事上的“左”倾冒险主义和理论上的教条主义,1933年被撤职,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随后被派到江西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实际是劳动改造),后来在李富春特别是王稼祥的力荐下,在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时,相应地第二次担任党中央秘书长;

第二次“落”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60年代到70年代: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在1968年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通过了决定,刘少奇被视为“叛徒、内奸、工贼”而被开除党籍。邓小平则被撤消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这次邓小平从党的总书记,一下子变成了“文革”专政的对象;从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一下子变成了平民百姓;从“红墙”院内,一下子发配到农村劳动三年。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同第一落相比,这次是一落千丈。直到1971年林彪篡党夺取阴谋的暴露,使邓小平第二次“起”,重新出来工作得到转机;1973年3月10日党中央做出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在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周恩来病情沉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身兼数职,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是发生在“文革”后期:邓小平在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大胆地、实事求是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他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

7

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不久,我又被“四人帮”打倒了。1975年11月毛泽东病重期间,听信“四人帮”的诬告,年底毛泽东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发出了他的最新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翻案不得人心。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做出决定,“撤消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的所有职务。

从邓小平的“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我们看到他对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1992年到南方视察时说到:“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泽东讲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唯物主义。”通过邓小平的政治经历,我们看到他是始终不渝地坚持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三落三起”是我们党挫折、胜利,再挫折、再胜利的曲折历史,在一个人身上的传奇性反映。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第四阶段:从十三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经受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3、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要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人民。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时代背景

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科学技术处于新的重大突破之中,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2)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现实依据

第一、国情的新变化。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我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二、党情的新变化。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些变化给我们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考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9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主要内容

(1)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不仅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发展的现实的可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科学发展观最重要,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本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是什么?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各包括哪些?

3、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本章的教学也是为学生学习后面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改革理论,以及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等做准备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1

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党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确立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我们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我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实事求是”这个词。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确立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是谁?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第一个使用“思想路线”这个概念并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具体的说,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长达8000字的信中详细列举了红四军党内当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的争论。他在分析错误的思想观点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了“路线”、“政治路线”、“指导路线”、“思想路线”等几个概念。

接着,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在“反对主观主义” 的标题下讲纠正主观主义的方法时提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要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实际上,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意思。

更具有标志意义的是1930年5月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的重要命题,并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告诫全党:“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为了纠正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他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注重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这里,他就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高度,提出了确立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教材中说,“从斗争中”,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这是唯物论的运用;“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是辩证法的体现。从这最初的表述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的思想路线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的同时,也使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实事求是”。

1941年,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反复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根本观点,着手解决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即学风问题。这时,熟读古书的毛泽东想起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即思想路线的内容。1941年5月,毛泽东在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题,做整风工作的报告中,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高度,

12

对“实事求是”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赋予了党的马克主义思想路线的全心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此后不久,1942年,毛泽东又把实事求是题写给中央党校,作为校训。

正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地位,对中国革命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就在全党得到确立。

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以简明朴实的中国语言形式,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给我们党确立了一条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严重脱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左”的方针政策。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而复失,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而遭受重大挫折。

如果没有毛泽东晚年(1957年下半年以后)的错误,特别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没有重新确立的任务。但是历史发生了曲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偏离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领导全党进行的第一个拨乱反正,就是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理论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7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然后深刻地检讨了我们的历史,提出解放思想,恢复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任务。”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邓小平又旗帜鲜明地指出: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他指出,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毛泽东自己都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自己也犯过错误。错了的就不能坚持,而应该改正。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恩、列、斯、毛都没有说过“凡是”。

第二阶段:坚决支持并有力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思想启蒙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序幕。这篇文章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力支持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这次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是简单的恢复,它既是一个科学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中,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重大的发展。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恢复并重新表述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并在党的十六大上将其完整地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不断走向新境界注入了强大动力。

它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根据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根据现实中人们在思想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刻的理论反思后提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探索的新问题;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使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同时,我们的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曾长期受到外部封锁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面临着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考验。

新的实践需要人们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历史规律,创造新的理论去适应新的形势,从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但是,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党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党在工作中和思想上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部分干部和党员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党所采取的新政策、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等,还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还沉浸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对马克思主义也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为了使党在思想上保持开拓创新的状态,为了使党更好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突出时代精神和创新要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思想路线上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

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且把它看成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3、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这次讲话,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应该说明的是: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本身所内涵的东西,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而并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本身。是党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要做到在动态条件下的实事求是,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同时又必须使理论和实践做到与时俱进。

14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之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是中国一句成语。毛泽东古为今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对

“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依照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认识的基本规律,把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如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毛泽东、邓小平都非常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问题。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依据。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科学总结,理论只有在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起到理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是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以书本或其他主观因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重要表现。坚持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总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新概括,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本质,突出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地位,把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对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意义)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vx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