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更新时间:2023-03-14 07: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1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1总则

1.1本检验工艺适用于《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范围内有机热载体锅炉的有机热载体检验。 1.2检验人员应具备的资格

检验人员(以下简称检验员)必须持有监察机构颁发的锅炉检验员以上(含检验员)资格证书,或水质检验员以上(含检验员)资格证书。

2检验工作的主要依据 1.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1.2《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3 GB 23971《有机热载体》

1.4 GB/T 261-2008《闪点的测定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1.5 GB/T 268-1987《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 (康氏法)》 1.6 GB/T 17144-1997《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微量法)》 1.7SH/T 0170-1992《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电炉法)》

1.8GB/T 265-19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1.9GB/T 11137-1989《深色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 (逆流法) 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2.0GB/T 11133-1989《液体石油产品水含量测定法 (卡尔·费休法)》 2.1SH/T 0246-1992《轻质石油产品中水含量测定法(电量法)》 2.2 GB/T 6536-1997《石油产品蒸馏测定法》

3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3.1计划下达

有机热载体锅炉的有机热载体检验计划由计财科下达,检验员在接受计划之后,负责与受检单位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2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和锅检员联系,确定检验日期。

3.2检验员应将检验日期事先通知使用单位,使用单位应确保锅炉处于运行状态,并备齐有机热载体化验记录、历年有机热载体检验报告。 3.3检验员的准备

检验员在检验之前,应了解检验报告等有关资料,备齐检验工具,以便如期进行检验。 3.4检验仪器及工具

现场检验仪器、工具、护具、取样瓶、记录簿、标签等。

4检验工艺程序

4.1检验员应如实逐台填写相应检验项目的检验记录,并对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4.2检验流程图见图1。

图1检验流程图

4.3 现场检查有机热载体使用单位、锅炉系统、有机热载体基本情况等,以及化验员持证情况。 4.4提取样品

在用有机热载体的取样应在系统循环回路内通过取样冷却器进行,所取样品温度应不高于50℃,取得的样品应为代表该系统当前在用有机热载体质量状况的均匀样品。取样量应满足检验的要求。

4.5在用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要求及检测项目和方法见表1

表1 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项 目 分层 现场检查 提取样品 化验样品 检验报告填写报告签发 允许使用 质量指标 无 无 无 安全警告 质量指标 轻微 轻微 轻微 停止使用 质量指标 明显 明显 明显 检测方法 外观 沉淀 乳化 目测 GB/T 261-2008 GB/T265-1988 GB/T 11137-1989(注2) 闪点(闭口) (℃) ≥100 L-QB、 2运动黏度(40℃) (mm/s) L-QC类 (注1) L-QD类 <40 <40 >60~<100 40~50 40~60 ≤60 >50 >60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3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GB/T268-1987(注3) 残炭 (质量分数) (%) <1.0 酸值 (mgKOH/g) <0.5 水分 (mg/kg) <500 在最高工作温度低于未使用有机热载体初5%低沸物的馏点的条件下使用 馏出温度(℃) (注4) 在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未使用有机热载体初馏点的条件下使用 1.0~1.5 0.5~1.5 500~1000 低于或者等于在用有机热载体最高工作温度 >1.5 >1.5 >1000 SH/T 0170-1992 GB/T 17144-1997 附件1 GB/T 11133-1989(注3) SH/T 0246-1992 — — 低于或者等于在用有机GB/T 6536-1997 低于或者等热载体系统于未使用有的回流温度 机热载体的2%馏出温度 注1:运动黏度指标不适用于最高允许使用温度大于350℃的有机热载体。

注2:当在用有机热载体挂壁现象严重或者颜色很深时,应采用GB/T 11137逆流法测定运动黏度。

注3:测定结果有争议时,残炭测定以GB/T 268为准,水分测定以GB/T 11133为准。 注4:最高测至低沸物含量达到5%时的馏出温度,如果低沸物含量低于5%时,但其馏出温度已经高于指标要求温度,即可停止测定。 4.6 判定原则

基本原则

在用有机热载体按照表1的项目和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以下基本原则进行判定:

(1)样品的实测数据全部符合表1中“允许使用质量指标”,判定该在用有机热载体质量处于正常状况,可以继续使用;

(2)样品的实测数据中一项或者数项处于表1中“安全警告质量指标”范围时,依据表2进行判定;

(3)样品的实测数据中一项或者数项处于表1中“停止使用质量指标”范围时,并且依据表3进行判定;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4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表2 实测值在表1安全警告指标范围的在用有机热载体质量判定和处理

项 目 外观 实测值在安全 警告指标范围 任一项 质量判定 轻度化学污染 处理原则 找到污染源,确定污染物,缩短样品检验周期 实测值都未超出指使用期限未超过两年者缩短样品检验周轻度过热、氧化 期,超过两年者继续每年一次样品检验 酸值、运动标中间值 黏度、残炭 任一项实测值超出中度过热、氧化缩短样品检验周期 指标中间值 或者轻度污染 实测值都未超出指轻度过热、氧化脱气操作,继续每年一次样品检验 或有水渗入 闪点、水分、标中间值 5%低沸物脱气操作,脱气后一个月内进行一次样品任一项实测值超出中度过热、氧化馏出温度 检验,指标值达到允许使用值后继续每年指标中间值 或有水漏入 一次检验 表3 实测值在表1停止使用指标范围的在用有机热载体质量判定和处理 项 目 实测值在停止使用指标范围 任一项 质量判定 中度、重度 化学污染 中度、重度过热、氧化,或污染 中度、重度过热及氧化,水泄漏或污染 处理原则 停止使用,确认污染源和污染物,清洗系统,处理或更换在用有机热载体。更换后应进行样品检验,确认消除污染危害后方可继续使用 停止使用,处理或者更换在用有机热载体。处理或更换后进行样品检验,确认该指标达到允许使用指标后方可继续使用 停止使用,进行脱气操作。脱气后进行样品检验,确认该项指标达到允许使用指标后可继续使用 立即停止使用,确认污染物及污染程度,清洗系统并更换有机热载体,更换后进行样品检验,确认消除污染危害后方可继续使用 外观 酸值、运动黏度、残炭 闪点、水分、 5%低沸物馏出温度 系统中混入对在用有机热载体质量产生明显影响或者其危害性尚不明确的化学物质 4.7检测结论意见

任一项 任一项 — 严重污染 在用有机热载体的检测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判定原则如下: (1)合格,在用有机热载体检测项目全部符合表1中的允许使用质量指标;

(2)基本合格,在用有机热载体有一项或者多项检测结果达到表1中的安全警告质量指标; (3)不合格,在用有机热载体有一项或者多项检测结果达到表1中的停止使用质量指标。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5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4.8检验报告填写:按《有机热载体报告填写说明》填写,问题及整改意见要分门别类,逐条完整内容要规范,术语要准确检验结论要明确。

4.9报告签发:报告一式两份及所有检验原始记录按DBPVI/QM - 18中18.4.4 和18.4.5中的规定进行审批、发放。 5形成的记录、报告 5.1有机热载体检测报告 5.2有机热载体检测记录

本工艺起草人:

本工艺审核人:

本工艺批准人:

附件1

有机热载体酸值测定法

——电位滴定法

1 概要

1.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有机热载体酸值的测定,酸值的测量范围从0 mgKOH/g至30 mgKOH/g。 1.2 基本方法

本方法以氢氧化钾(异丙醇)标准溶液(以下简称KOH标准溶液)为滴定剂,用甲苯、异丙醇和少量水的混合溶剂溶解试样,通过复合电极或者一对玻璃指示电极—银/氯化银(Ag/AgCl)参比电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6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极进行电位滴定。

根据KOH标准溶液消耗体积和电位值绘制滴定曲线图,当曲线出现明显突跃点(即化学计量点)时为终点。由于有机热载体存在多种弱酸,因此在滴定过程中往往存在多个突跃点,终点判断以最靠近pH 11的标准缓冲液的电位值所对应的突跃点来计算酸值;如果滴定过程中找不到突跃点,则以滴定到电极在pH 11±0.02标准缓冲溶液中测得的电位值(以下简称“EP电位值”)时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来计算酸值。

2 仪器

2.1 电位滴定仪

2.1.1 自动电位滴定仪基本要求

(1)自动滴定系统应能满足F5.5中的设置需求; (2)马达驱动滴定管,精度不低于土0.001 mL;

(3)滴定剂添加方式应能进行动态添加模式,即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的添加体积和速率应能随电位改变而变化;

(4)测量方式为“平衡控制模式”,在自动滴定过程中应同时进行电位滴定曲线和一阶微分曲线的绘制;

(5)盛装KOH标准溶液的试剂瓶应设有可以吸收CO2的干燥管(例如盛有苏打、石灰等物质的干燥管);

(6)机械搅拌器,应采用程序控制,可用螺旋桨搅拌器或者磁力搅拌器,搅拌速度应能充分搅拌液体(有漩涡产生,但不可溅出液体或者将空气搅入溶液中);

(7)滴定杯,100 mL容积,材质为硼硅酸盐玻璃或者其他不会与有机热载体作用的材料。 2.1.2 手动电位滴定仪基本要求

(1)电位计或者伏特计:电极符合F2.2中的规定,并且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介于0.2 MΩ~20MΩ,电位计或者伏特计的精度为±0.5 mV,灵敏度为±0.2 mV,量程至少为±500mV;

(2)仪器应能显示滴定过程中的电位值或pH值;

(3)仪器必须防静电场,玻璃电极的表面暴露部分、玻璃电极的导线、滴定台、电位计以及电位计的接线柱都应接地或者分别加以屏蔽,用以隔离外部静电场;

(4)微量滴定管,分刻度不大于0.01mL;精度不低于土0.005 mL。KOH标准溶液直接通过滴定管加入至滴定容器而不会暴露在环境空气中,盛装KOH的滴定管需要有干燥管盛放苏打、石灰或者其他可以吸收CO2的物质;

(5)滴定杯,容积100mL~250mL,材质为硼硅酸盐玻璃或者其他不会与有机热载体作用的材料; (6)滴定台,能够合理放置电极、搅拌器和滴定管等;

(7)机械搅拌器,可用磁力搅拌器或者螺旋桨搅拌器,搅拌速度应能充分搅拌液体(有漩涡产生,但不可溅出液体或者将空气搅入溶液中),如果使用电动搅拌设备,需要正确使用和接地,防止在滴定过程中电机通电或者断电时造成仪表读数的持续变化。

2.2 测量电极 2.2.1 电极选用

测量电极应当选用适合于非水滴定的标准pH电极。 2.2.2 复合电极

测量电极内有Ag/AgCl参比电极,便于操作和维护。电极填充液采用1 mol/L~3 mol/L LiCl-乙醇溶液,液接部位一般应带有可活动的保护套管,以方便清洗和更换填充液。复合电极的响应比双电极系统的响应更好或者相当。

2.2.3 双电极或者叁电极

(1)双电极,玻璃指示电极-银/氯化银(Ag/AgCl)参比电极,参比电极中填充1mol/L~3mol/L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7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LiCl-乙醇溶液;

(2)叁电极,在双电极基础上增加第三个辅助电极,如铂电极,可以用于增加电极在某些系统中的稳定性。

3 试剂

3.1 基本要求

(1)除另有说明外,全部测定试验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2)试验用水应当符合GB/T 6682-2008二级水的规定;

(3)商业采购的标准溶液和pH标准缓冲溶液可以代替实验室配制并且标定的标准溶液和pH标准缓冲溶液。

3.2 有关试剂

(1)异丙醇(易燃、有毒),无水(水含量小于0.1 %),如果试剂不能达到无水要求,则需要通过多层板式柱蒸馏,放弃初始5%的蒸馏液,使用余下的95%试剂(也可以用分子筛柱进行干燥,1份分子筛可以干燥10份试剂);

(2)无水乙醇(易燃); (3)氯化锂(LiCl);

(4)氯化锂电极填充液,配置1 mol/L~3 mol/L LiCl-乙醇溶液。建议采用商品氯化锂-乙醇电极填充液;

(5)甲苯(易燃、有毒);

(6)混合溶剂,将异丙醇、甲苯、水按(495 mL±5 mL)、(500 mL±5 mL)、(5±0.2 mL)的比例配置,摇匀静置(混合溶剂需要大量配制,并且每次滴定前都要做空白试验);

(7)标准缓冲液 pH4、 pH7、 pH11,缓冲溶液需要按规定的稳定期限内使用(稳定有效期可以从制造商处获取),当被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更换;

(8)微酸性水, 用1:4 HCl调节水溶液pH值为4.5~5.5; (9)氢氧化钾(可造成灼伤); (10)c(KOH) 0.02mol/L~0.08mol/L氢氧化钾(异丙醇)标准溶液,一般自动滴定时宜配制c(KOH) 0.05mol/L~0.08mol/L,手动滴定时宜配制c(KOH) 0.02mol/L~0.05mol/L,具体配制方法见F3.3。

3.3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配制 3.3.1 配制方法

称取3g~5g氢氧化钾,加入到1000mL异丙醇中剧烈摇动,使氢氧化钾尽量溶解,然后加热回流(注意溶液体积不可超过回流瓶容积的2/3,必要时可分次回流),当加热至微沸时加入适量氢氧化钡(半匙左右),继续微沸回流10min。

将此溶液静置2天,吸出上层澄清液或者用玻璃漏斗过滤,将澄清标准溶液装入耐碱的试剂瓶中(试剂瓶必须设有防止CO2的干燥管),标定后待用。

注:加氢氧化钡的目的是除去CO2,若不加氢氧化钡,标准溶液易受CO2影响而产生混浊。 3.3.2 标定

分别准确称取3份0.2g~0.3g(准确至±0.0002g)经过110℃±5℃烘干至恒重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滴定杯中各加60mL新煮沸冷却不含二氧化碳的二级水溶解。

3.3.2.1 自动电位滴定仪标定

按仪器要求进行标定操作,滴定至终点时,仪器自动显示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 3.3.2.2 手动电位滴定仪标定

将待标定的氢氧化钾标准溶液装入电位滴定仪的滴定管中,在已溶解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中加入2滴1%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10s不褪色),另取60mL二级水作空白。记录氢氧化钾消耗体积,然后按公式1进行计算。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8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c?KOH??m?1000 (1)

?V1?V0??204.2 式中:

c?KOH? —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1/L;

V1 — 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Vo — 空白试验消耗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m — 邻苯二甲酸氢钾的质量,g;

204.2 —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的摩尔质量,g/mol。 3.3.3 标定准确性要求

标准溶液浓度误差应当小于0.0005 mol/L。由于空气中的CO2易影响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浓度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应经常进行标定(一般每月至少一次) 。

3.3.4 安全要求

异丙醇、甲苯等试剂都是有毒物质,应当严防入口或者溅在皮肤及眼睛内,溶液配置及测定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并戴好防护眼镜、乳胶手套、防毒口罩等防护用品。

4 电极系统 4.1 电极准备 4.1.1 电极填充液

滴定所用Ag/AgCl参比电极,应当采用氯化锂电极填充液,否则需更换。方法为:排空电极中原有的电解液,用氯化锂电极填充液清洗数次,最后充满氯化锂电极填充液。

复合电极也做同样处理。 4.1.2 电极电位的检测

新电极、久置的电极或者新安装的电位滴定仪首次使用时,都要进行电极电位的检测,以后也要定期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如下:

(1)先用混合溶剂清洗电极,再用二级水清洗后用滤纸吸干电极上水滴; (2)将电极浸入pH 4±0.02标准缓冲液中,搅拌1 min后读取电位mV数;

(3)取出电极依次用二级水及pH 7缓冲液淋洗后,再浸入pH 7±0.02标准缓冲液中,搅拌1 min后读取电位mV数,计算两次测定的mV差值。

良好的电极系统的差值最小为158 mV (20℃~25℃)。如果小于158 mV,打开电极的液接部位保护套,确认电极填充液可以自由流出,重新测量。如果还是小于158 mV,清洗或者更换电极。

4.1.3 当采用两电极或叁电极时,测量电极和参比电极应当被认为是一体的。如果其中一支改变了,则这一电极体系也改变了,需要重新测试。

4.1.4 电极使用前处理

每次使用前,应先将电极在微酸性水中浸泡5min以上,再用二级水清洗,然后再用混合溶剂清洗后进行测定。

4.1.5 电极保存

电极不使用时,应当将电极浸泡在氯化锂电极填充液中(球泡应当完全浸没于电极填充液中)。使用间隔,可将电极存放在pH 4.5~5.5的微酸性水中。注意:在两次滴定之间相隔较长的时间(超过1小时)时,尽量不要将电极浸在混合溶剂中。

4.2 EP电位值校正 (1)定期用新鲜的pH 11±0.02标准缓冲溶液校正电极,以确保当滴定曲线上没有明显突跃点时可以正确判定终点,因为不同的玻璃电极对氢离子活度的响应不完全一样,因此每个电极都应定期用pH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9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11±0.02标准缓冲溶液校正EP电位值。

(2)将电极浸入pH 11±0.02标准缓冲溶液中,搅拌约5min,控制测量过程中缓冲溶液的温度变化在2℃以内,读取电位值,该电位值即EP电位值,可作为试样测定过程中,找不到滴定曲线突跃点时酸值的滴定终点。

5 酸值的测定

5.1 KOH标准溶液准备

测定前,KOH标准溶液需要进行循环或者馈液 (将管内的空气排出,并确保滴定管内充满标准溶液),以保证标准溶液浓度均匀一致。

5.2 测空白

每一批样品测定时或者混合溶剂配制后,都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空白测定: (1)取60 mL混合溶剂至滴定杯,放到滴定台上,自动滴定时,采用非常小的增量体积(0.001mL~0.005mL),用测定新油相同的模式进行滴定;

(2)手动滴定时,按0.01~0.05mL增量加入KOH标准溶液,每次增量加入后应等到电位稳定再加入下一滴,当每次增量加入后电位值不再变化时,记录仪表读数。

5.3 样品处理

5.3.1 有机热载体如果出现沉淀物时,样品应当按照以下要求经过适当处理:

(1)将有沉淀物的样品在原取样罐中加热至60℃±5℃,并激烈地搅拌,使沉淀物均匀地悬浮于油样中;

(2)如果取样罐中样品体积超过容积的四分之三,需将样品全部转移至另一干净的玻璃瓶中,玻璃瓶的容积应该超过整个样品体积的三分之一,并将留在原储罐中剩余的沉淀物激烈地搅拌后也转移到玻璃瓶中。

5.3.2 油样在放置时可能会发生略微变化,取样后应当尽快进行测定,并且记录取样和测定时间。

5.4 称量

试样测定至少进行两份平行试验。将试样激烈摇匀后,在滴定杯中称取合适的试样量,建议按F表1称量。

F表1 建议称样量

酸值范围(mgKOH/g) <0.2 0.2~<1.0 1.0~<3.0 ≥3.0 称样量(g) 15~20 10~15 5~10 1~5 称样精度(g) ±0.005 ±0.005 ±0.002 ±0.001 5.5 滴定准备

(1)在加有试样的滴定杯中加入60 mL混合溶剂,准备好电极(见4.1.2)。将滴定杯放在滴定台上,调节电极高度使液接部位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开动搅拌器,保持整个滴定过程中转速一致;

(2)选择合适的滴定管,充满KOH标准溶液,将滴定管装上滴定台,使馈液管端口略低于球泡底部。记录初始滴定管和仪表读数。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10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5.6 自动滴定方法 5.6.1 基本要求

自动滴定时,仪器的设置对酸值较小的有机热载体测定结果影响较大。为了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测定未使用有机热载体(以下简称新油)的酸值时,需放慢滴定速度,而且每滴KOH标准溶液体积应尽可能小。但过慢的滴定速度在测定在用有机热载体(以下简称旧油)的酸值时,会耗时过长,因此自动电位滴定仪应分别设置新油和旧油的测定方法。

5.6.2 测试仪器设置要求

除了按照仪器制造商的要求对仪器进行设置和测定操作外,仪器的设置还应当符合本条要求。 5.6.2.1 滴定终点的设定

按F4.2(2) 测量EP电位值。25℃时EP电位值约为-236 mV,滴定结束时的电位值应设置为超过EP电位值60mV~100 mV,即设定-290 mV~-340 mV为滴定终止电位;同时按下列情况,根据滴定曲线设置终点判断,并且计算酸值:

(1)最靠近EP电位值所对应的突跃点为终点;

(2)如果滴定过程中找不到突跃点,则以滴定到EP电位值时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来计算酸值。 5.6.2.2 滴定过程中标准溶液滴定体积的设定

(1)新油测定,最大滴加量0.01mL,最小滴加量不大于0.001mL(或者加液速率最大 0.1mL/min,最小0.01mL/min),停止滴定体积为10mL;

(2)旧油测定,最大滴加量0.1mL,最小滴加量不大于0.005mL(或者加液速率最大 0.5mL/min,最小0.05mL/min),停止滴定体积为20mL。

5.6.3 滴定过程中标准溶液添加模式及要求

滴定过程中KOH标准溶液采用动态添加模式或者等量滴定模式,应当使每次增量后电位变化的范围控制在5~15mV。如果电位在10秒内变化小于5mV,加入下一滴,最长等待时间为60秒。

5.6.4 滴定终点

当电位超过EP电位值60mV以上,停止滴定。如果一阶导数上有超过静电噪音产生的最大峰时,识别为突跃点。自动滴定仪测定后将直接显示酸值的测定结果。

5.6.5 电极清洗

滴定后,应用混合溶剂仔细将电极清洗干净。尤其是配置有自动进样器的电位滴定仪,当测定粘度较大的旧油时,光靠自动清洗可能难以洗净电极,必要时应取下电极,手动进行仔细的清洗。

5.7 手动滴定方法 5.7.1 基本操作

以合适的速度滴加KOH标准溶液,待反应至电位稳定后,记录标准溶液滴定体积,并读取此时的电位值。

5.7.2 滴定过程控制 5.7.2.1 新油的测定

(1)为了得到更好的精确度,KOH标准溶液浓度应采用0.02mol/L或者更小的浓度,手动滴定管(最小分度0.01mL)宜换为自动滴定管(最小分度0.001mL),以得到更小的KOH标准溶液的添加量;

(2)滴定过程中,如果KOH标准溶液每增加0.05mL,电位变化小于10mV,可适当地增大每次的滴加量,使产生的电位变化约等于10mV,如果KOH标准溶液每增加0.05mL时,电位值变化大于10mV,则每次滴加量要减少至0.01mL或者更少,直到每次增量后的电位变化小于5mV,并且仪器显示电位值已经超过EP电位值为止。

5.7.2.2 旧油的测定

滴定过程中,如果KOH标准溶液每增加0.1mL,电位变化小于20mV,可适当地增大每次的滴加量,使产生的电位变化约等于20mV;如果KOH标准溶液每增加0.1mL时,电位值变化大于20mV,则每次滴加量要减少至0.02mL或者更少,直到每次增量后的电位变化小于5mV,并且仪器显示电位值已经超过EP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11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电位值为止。

5.7.3 滴定终点

记录KOH标准溶液消耗体积和对应的电位值或pH值。当EP电位值附近出现明显突跃时为终点。如果突跃不明显或者没有突跃时,以EP电位值为终点。

6 计算

自动滴定和手动滴定都可按式2计算酸值。

S??V?V0??c?KOH??56.1/m (2) 式中:

S — 有机热载体酸值,mg KOH/g;

V — 滴定终点时KOH标准溶液消耗体积,mL;

注F-3:如果有突跃点时,终点是最接近EP电位值突跃点所消耗的体积;当突跃点不明显或者没有时,终点为滴定至EP电位值所消耗的体积。

V0 — 混合溶剂空白消耗体积,mL; c?KOH? — KOH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

56.1 — KOH摩尔质量,g/mol; m — 样品质量,g。

7 注意事项

7.1 滴定后的电极处理

不管采用自动滴定还是手动滴定,每次滴定终止后,都需用混合溶剂清洗电极和滴定管头部,并将电极在微酸性水中浸泡5min,使玻璃电极的含水凝胶层活化,再用混合溶剂清洗电极,然后开始下一样品滴定。如果电极脏污,按7.2.2处理。

7.2 电极的测试和维护 7.2.1 电极响应能力测试

电极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对于测定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虽然电极经过校准能得到可接受的斜率和截距,但不一定对滴定有良好的响应,因此需通过连续测定毫伏值检查电极的响应能力,其方法如下:

(1)设置电位滴定仪为连续测毫伏值状态,搅拌转速与滴定样品时相同; (2)将电极在二级水中浸泡5min,然后浸入pH 11±0.02标准缓冲溶液中,从电极碰到溶液的瞬间开始计时,30秒后,读取电位值,再过30秒,再读电位值,两个电位值的差值为漂移值,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步骤用pH7和pH4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定;

(3)根据漂移值,按F表2判定电极响应能力。

F表2 电极响应能力判定 漂移值 ≤1 1<~≤2 2<~≤3 3<~≤4 >4 响应能力 非常好 好 可接受 有问题 不可接受

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

文件编号 DBPVI/QSD-A1-123 有机热载体检验工艺 版本号 7 颁布日期 2009-12-14 修订号 1 第12页 共12页 检验工艺

主 题 7.2.2 电极的维护和保养

(1)复合电极或者玻璃电极每隔一段时间(在连续使用时,至少每周一次)在强氧化性溶剂中浸泡不超过30秒,然后用二级水冲洗,保证测量电极玻璃球泡不被堵塞,避免污染物造成电极信号不稳定或者造成液接电位不明显;

(2)电极的填充液至少每周更换一次,每次填充到加入口处,并确认电极填充液中没有气泡,如果有气泡,将电极垂直,轻拍,赶出气泡。滴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电极填充液的液面高于滴定杯中的液面。

8 测定精确度

按本章规定判断试验结果的可靠性(95%的置信水平)。 8.1 重复性

同一操作者,用同一台仪器,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试样测得的两个连续试验结果之差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的数值:

(1)未使用有机热载体,≤0.012 (X+1); (2)在用有机热载体,≤0.12X。 其中:X=两个结果的平均值。 8.2 再现性 不同操作者,在不同实验室,用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所得两个独立结果之差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的数值:

(1)未使用有机热载体,≤0.024 (X+1); (2)在用有机热载体,≤0.24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v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