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组织传播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5-07 04: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组织传播学 论文

班级:文学院1005班 姓名:王玄

学号:2010101020504

《微博在组织传播中的作用》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深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0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3G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公民意识的广泛觉醒,网络已成为了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微博已从非主流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来临。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微博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成为影响力强大的微博舆论。“微博社会”作为一个新鲜而火热的词汇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舆论 媒体 网络 微博 一、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微博属于博客家族的一员,从博客中发展而来。但比起博客,微博拥有更多的优势,它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1、方便简单

操作起来简单。用户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字以内,大大降低了微博的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微博主不需要像博客主一样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经营博客,不受时间、地点、写作语法格式的限制,只需发布短小精悍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随时随地“织围脖”,方便简单。 2、现场感强

微博可以随时随地以一种类似口语的表达方式发表信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布出来,或对时事发表看法,或记录生活点滴,加之用户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天模似的评论及回复让人仿佛置身事发现场,让“围观”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使得微博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3、裂变式传播速度

微博是对原有网络交流方式的创新,集合了以往交流工具的优点,像博客一样,微博拥有自己的主页,同时允许任何人阅读、评论、转发,实现了一对多、多对

多的N级传播。每个主页既可以是传播的终点,又可以是下次传播的起点,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数量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使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开来。

二、微博传播的表现

1、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声音,而且往往以更强烈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呈现这种道义力量。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近年来,在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和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井喷式迸发出来,爱国网民作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走到了时代前台。

2、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3、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

二、微博的发展前景分析 1、即时搜索功能

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即时传播,它“零时间”提供了一个满足个人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革新了网络媒体中博客、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的传播形态与传播速度。同时,也可能衍生出微博最被看好的一项新的盈利模式——即时搜索功能。

著名IT分析师刘兴亮曾撰文指出,最看好微博的即时搜索功能,这种功能满足了人们对“即时、当下”的了解诉求,颠覆了传统的搜索模式,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盈利模式。 微博客的鼻祖Twitter在拒绝了美国社交网站的龙头老大Facebook 5亿美元的收购之后,自己于2009年3月又装上了搜索引擎,开始染指搜索业务,并带来了一场“从静态到动态”的搜索革命,锋芒直指谷歌。而与此同时,谷歌和微软为了能让各自的搜索引擎收录Twitter用户的微型博客消息(即tweet),共向Twitter支付了2500万美元,这也足以让该公司在2009年实现小幅盈利。

2、电子商务功能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2010年上半年微博与社区调查”中发现,电子商务是微博用户最希望增加的新功能之一。其中,企业在微博上开展直销、商家在微博上发起团购,可能会成为微博上电子商务的重要体现。

首先,微博集成性的特点,可以借助转发和共同“关注”,对信息进行主动性筛选与过滤,通过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微博网络上的口碑效应,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获取企业信息,进行消费决策。据了解,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品牌进驻新浪微博,通过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宣传活动,发布促销信息、试水直销等举措,让微博的电子商务雏形已初露端倪。同时,微博作为即时信息的交流平台,集成了很多志趣相同的用户群体,这样的平台环境也很有利于商家在微博上进行团购类服务。一方面,微博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以及集成性的特点,有利于有共同诉求的群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在一起;另一方面,微博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也使得微博在执行团购效率方面,是普通团购网站所无法比拟的。 3、手机微博产品

据DCCI研究显示,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登录访问的比例为39.0%,超过三成。预计到2013年,手机网民数量将超越PC网民数量,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2]这为微博在手机平台上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巨大市场。而微博即时、自媒体的特性与手机的移动、及时等特点结合起来,将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跨平台的数据交流互动是未来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是双方共赢的必然选择。而微博的短小精悍也使得网络和手机的结合找到了最佳契合点,手机平台不仅能充分显示微博这种表达方式的功能与价值,也会大大提升微博的

传播价值和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用户群体社交升级的需要,手机微博类产品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结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手机微博类产品也会更好地满足用户群体日益增强的信息需求和良久性的互动交往。

三、微博对各领域的影响分析 1、“网络问政”的最新沟通渠道

201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开通微博听取民声,掀起了关于“微博问政”的热议。微博“短、频、快”的传播优势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更为直接、迅捷的沟通渠道,政府可以坦诚平等地与网民进行交流,借助微博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并借此塑造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公信力形象。

截止到2011年1月13日,已有131个政府部门在新浪注册政府微博,其中省级部门中只有云南1个,交通部门达56个,其余官方微博则为我国各地的市区县政府机构。此外,公安微博多达517个,其内容主要是警情通报,也有一些重大案件的直播。而像云南省政府的“微博云南”、北京市公安局的“平安北京”等政府微博因为在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中反应及时、处理政务公开迅速也引起了普遍关注。

随着新技术、新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微博会越来越多,会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借助微博这个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加强与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政府的健康运行。

2、企业品牌的口碑营销平台

微博惊人的发展速度,让四大门户网站为其展开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大量传统企业也无法忽视其光芒,将其作为互联网营销的新阵地和主阵地。据统计,目前已有涉及17个行业的数百家企业和品牌进驻新浪微博,其中包括诺基亚、百事可乐、伊利等知名企业已开始利用微博展开品牌营销。

世博期间,中粮集团在新浪官方微博账号“美好生活@中粮”上,通过每周抛出一个“美好”话题,引导用户分享他们记忆中的美好生活,并对用户分享内容的即时回复,赠送有中粮子品牌信息的粮票,使得中粮旗下的各个子品牌进行了统一的新鲜亮相。在为期三个月的活动期间,用户主动发送相关微博超过1000万条,直接参与活动用户506万,活动的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24万,是活动期间

粉丝数最多、上升速度最快的企业微博。而中粮集团也通过此次微博营销,极好地完成了对自身品牌内容的传播和品牌形象的建设。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微博的海量信息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新信源,同时也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联系,扩大了传统媒体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将微博作为发布信息的第一渠道,以吸引注意力,再通过传统媒体平台发布事件的进展,进行深入解读,评论事件影响。这应当是微博时代对一个全能记者的素质要求,而传统媒体在内容深度领域的权威性,也将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先天优势。第五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离不开权威内容的支撑。除此之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动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可堪开发的空间还很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产业与新媒体融合创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并将在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变革的推动下,实现协同发展。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组织传播 百度百科 微博 百度百科 组织传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v5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