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更新时间:2024-03-28 1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 1、几个消费函数

2、如何运用函数来推导均衡模型

3、加上政府因素进一步研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投资与国民收入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均 衡 产 出

为了使分析更简单一些,就需要做一些假设 一、基本假设

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部门(消费与储蓄)与企业部门(投资与生产),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而且厂商的投资是不随利率与产量变动的自主投资。即投资为常数,或为外生变量。

2.假定折旧与公司未分配利润都为零,从而使得GDP=NDP=NI=PI

3.只适用于短期的分析。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只会引起社会产量的变动,从而使社会总供求相等,价格总水平则不发生变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或者使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从而生产增加,就业也有所增加,或将积压产品销

1

售出去,但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所以,凯恩斯研究的均是以资源大量闲置为条件。

投资和储蓄的两层含义

一层是计划的或意愿的,是事前想要的由不同经济行为主体来完成的。投资由企业做出,消费由家庭做出。二层是实际的或事后的,当经济活动完成后的实际的数字。事前的或意愿的投资和储蓄经常是不相等的,而事后的或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是永远的完全的相等,因为实际发生的投资中已经包含了非意愿投资(非计划投资)即存货投资,而事前的投资则不包括。但事后相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此研究的相等是事前的投资和储蓄相等,这是国民收入所研究的,在这里,非计划存货投资应该为零。 二、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信奉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也就是说,只要有供给,就有需求。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萨伊定理遭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理,建立了在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国民收入。即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重点是短期中的宏观经济状况。而且,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关键因素是总需求。也就是说,凯恩斯的基本命题是: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因此,总需求分析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以上前提假设条件下,社会总产出(国民收入)就只取决于总需求。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国民收入)称为均衡产出(均衡国民收入)。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若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有的过多的存货就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生产(供给)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2

三、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均衡产出条件下,经济社会总收入刚好等于计划支出(即所有居民和全体厂商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这就是说,企业的产量以至于整个社会的产量一定稳定在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的水平上。由于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只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因此,均衡产出用公式就表示为:y = c + i。

小写的y、c、i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实际消费与实际投资。这里的“实际”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后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c和i分别代表居民、厂商实际想要有的消费与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与投资。因为企业的产量如果比市场的需求量多出一部分价值,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部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故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之和,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由于均衡产出是指与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故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就等于零。 国民收入构成 Y,C,I与y,c,i 国民收入核算 Y=C+I 均衡产出(国民收入) Y=c+i 名义产出(收入)、消费、剔除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投资 (收入)、消费、投资 C+I与c+i 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意愿的消费和投资 产出(供给)与支出(需实际产出等于计划支出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求) (计划需求)加非计划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存货投资 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四、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或者说,当国民经济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时,实际收入一

3

定与计划支出量相等。若用E(Expenditure)代表总支出,y代表总收入,则经济均衡条件就是E = y。

这一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图中IU――非意愿存货投资 E E (单位:亿美元) B·· 收入1000 A A IU>0 支出100 IU<0 ·C 0 100 y 0 100 y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图2.1 均衡产出

图(a)中的横轴表示总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45o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假定总支出即包括总消费与总投资的总需求为100,图中的A点表示总支出与总收入相等,都是100亿美元,A点也就是均衡点,表明生产总额正好等于总需求。

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可在图(b)中得到表现。假定A点仍表示均衡产出点,同A点相对应的收入和支出均为100亿美元。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零,产生库存,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反之,C点表示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社会产出小于社会需求(支出),企业就要增加生产,也是到总供求相等的A点表示的100为止,实现总供求相等。当然,总支出即总需求变化了,总收入也就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再假定总需求为9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为90亿美元。若总需求为11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就为110亿美元。

由于计划支出用E = c + i表示,生产创造的总收入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

4

450 450 100 100 直线上任意一点均为 E=y (b)支出决定收入

之和,即y = c + s ,所以均衡产出的条件就是E = y ,即

i = s , (2.2)

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第一驾马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C对GDP的贡献平均为66%,美国为70%。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首次超过投资。初步估计,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8.6%。因此,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就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节内容就是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以及如何影响。 一、消费函数的含义与一般表达式

1、消费函数

要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要分析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首先必须分析消费如何决定。因为: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而且,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一旦知道了消费的数额,便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这一数额求得储蓄量。 ", 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

消费函数就是消费与收入的依存关系。用c代表消费,用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 f(y)。消费与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存在一个消费比重问题即消费倾向。消费最大的特点是不能为零,即使收入为零,也有消费,所以存在一个维持生活的消费,与收入无关,称基本消费(或自发消费)。即与收

5

入没有关系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时借债或者动用过去的储蓄也要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即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北京为400多,石家庄为300多,用α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随着收入的变动,有多少用于消费,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数量,用β表示,在此,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y表示收入,?与y之积是引致消费,C是边际消费倾向既定条件下与收入相联系的消费。则消费函数可用下式表示:

c????y

?= c =?+?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加上引致消费。如果?= 200,0.8,则c = 200 + 0.8 y,即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的80%就被用于消费,只要知道了收入y,就可以计算出消费者的全部消费量了。

2、消费倾向

(1)平均的消费倾向 APC

全部收入与平均消费的比率,即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

APC?c?+?y??=?? APC>1,<1,=1(消费可能大于、等于、小yyy于收入)

例如,一个社会收入为2万亿元,消费支出为1.5万亿元,APC=1.5/2=0.75 (2)边际消费倾向 MPC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MPC??c ?y例如,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则MPC=0.5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会被经常用到,为书写方便,就用?代替MPC,于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表达为另外一种方式:???c, ?y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消费倾向又可以表达为:

6

dcdcMPC??? 或

dydy

①数值范围:0~1,0≤MPC≤1, (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 ②变动规律:MPC是有递减规律的。是针对富人、富国的。如果MPC变动下降,比APC小,就会拉着APC不断下降。对我国比较符合(刚超过温饱线),在美国却不存在,因为美国为最富的国家,但消费最高,还要借债消费(贷款消费),否则经济无法发展。这与收入理论和消费理论相矛盾。所以,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了长期中的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并不存在凯恩斯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从又有了其他的消费函数理论。

(3)MPC和APC的几何表示

(4)MPC与APC的特点 ①MPC、APC都递减;

", ②APC始终大于MPC;APC>MPC, 因为,APC?APC>MPC。

", ③MPC始终大于零而小于1;

??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3.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也可以用消费曲线表示,消费曲线包括线性的消费曲线与

7

c???y??????,由于?和y 都是正数,因而?0,所以yyyy非线性的消费曲线。

消费与收入关系的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 =?+?y

450线为收支相等线,意味着供需平衡,α为自主消费,在此基础上给出曲线c????y,有一个纵向截距,若β越陡,曲线越陡直,越接近于450线。

(3)线性消费函数 下图为线性消费曲线图。

c 收支相等线 α+βy E B· A βy F G H α 0 ya ye yb y o在图中,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 线性消费曲线图 c,45线为收支相等线,在此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消费等于收入。c = f(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E点是消费曲线与45o线的交点,表示此时的消费等于收入。位于消费曲线上E点左下方的点比如A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而位于E点右上方的点比如B点则表示消费小于收入。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OF或Gyb为自发消费?,BG为引致消费?yb,Byb为消费总量即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c = α+βy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的特点更为明显。且APC 逐渐趋近于MPC。 从图中还可看到,消费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比线性的消费曲

8

线的斜率大,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当然,随着收入的增加,

?会越来越小,表明APC逐渐接近于MPC。 y但是,与线性消费曲线相比,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殊性在于: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即非线性消费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平缓,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小,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减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这一点在图上也能看得出来:随收入增加,非线性消费曲线在E点和45o线相交之前,与45o线的距离越来越小,而在相交之后,与45o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思考:假日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

由于y = c + s,所以s = y-c,故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剩余部分。储蓄函数表示的是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其公式是:s = f(y)

2、表达式:s =-?+(1-?)y 3、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APS?s,APS可以为0,>0(正储蓄),<0(负储蓄)。 y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

MPS??s,如果收入增量为极小时,边际储蓄倾向又可以表达为:?ydsMPS=,0≤MPS≤1

dy4、变动规律:既然消费(c)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

9

(s)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收入一定的情况下,y=c+s

5、储蓄曲线

与消费函数的方向正好相反。同样也有线性和非线性表示。 储蓄与收入存在线性关系的储蓄函数可表示为: s =-?+(1-?)y

这是因为s = y-c,c =?+?y,故: s = y-c = y-(?+?y)= -?+(1-?)y

S -?+(1-?)y C? 0 B y -α D? A 线性储蓄曲线 上图表示了线性的储蓄曲线。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储蓄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OA为-?,表示收入为0时储蓄的减少量,即储蓄是自发消费的来源。B点是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收入为OB时全部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此时的储蓄为0;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上的点比如C点表示存在正储蓄,而位于储蓄曲线上横轴以下的点比如D点表示存在负储蓄。

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储蓄倾向,所以,线性的储蓄曲线上任意一段弧或任一点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数值不变的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平均储蓄倾向。

下图为非线性的储蓄曲线。与线性的储蓄曲线相比,非线性储蓄曲线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即非线性储蓄曲线上各点的切线越来越陡峭,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越来越大,非线性消费曲线越来越以递增的速率向右上方倾斜,这表现出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状况。图2-6中,随收入的增加,非线性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B点与横轴相交后,与横轴

10

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补,二者之和等于收入。二者之和相互抵消,正好等于450线。

", c + s = ( α+ βy ) + [ ? α+ ( 1 ?β) y ] = y ",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

",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 APC+APS=1;MPC+MPS=1。

消费与储蓄的这一关系还可用下图表示。 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的关系

11 s o B y A 非线性储蓄曲线图 c,i α+βy A -α+(1-β)y α 0 y0 y -α

图中,消费者的收入等于Oy0时,消费曲线与45o线相交于A点,储蓄曲线与横轴相交于点,此时消费等于收入,储蓄等于0;A点左下方、在45o线以上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有负储蓄;A点右上方、位于45o线下方的消费曲线上的各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相应的储蓄曲线位于横轴以上,有正储蓄。

其次,由于APC、MPC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C>MPC,相应地,APS、MPS都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MPS。这一点在图2-7上表现为: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同时,y0点右上方的储蓄曲线上任何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都小于消费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再次,APC与APS之和恒等于1,MPC与MPS之和也恒等于1。 这两个恒等式可以证明如下: y = c + 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APC + APS = 1

由上式可得:1-APC = APS,1-APS = APC 同样,由于△y=△c +△s,等式两边都除以△y,得:

△y△c△s?? △y△y△y ,

ycs??,即: yyy 即 MPC + MPS = 1

由上式可得:1-MPC = MPS,1-MPS = MPC

根据以上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就可以推算出来。

12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在以上分析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基础之上,可以得出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也就是总消费与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毫无疑问,社会消费函数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之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单个消费者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社会消费函数的形成除了受消费者消费函数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

2、国民收入的分配平等程度。社会成员因拥有的财富数量不同,便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与储蓄能力。(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若高收入的消费在社会消费中的比重越大,社会消费曲线就会下移。假设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倾向为0.2,其他人占有20%的收入,消费倾向为0.7,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8×0.2+0.2×0.7=0.3。如果另一个社会20%的富人占有20%的收入,消费倾向0.2,其他人占有80%的收入,消费倾向0.7,则这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为0.2×0.2+0.8×0.7=0.6。

据估计美国的消费倾向约为0.68,而中国的消费倾向是0.48。有人解释引起这种差别的是消费观念。现在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看是否是如此?这几年,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3%的人占有40%的收入,其不平等程度已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无论收入的两极如何悬殊,只要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美国存在),社会消费倾向也是较高的。而我国目前还未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中层收入者占的比率很小。这一畸形的消费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社会需求的扩张,消费信贷也就很难推开,因为信贷要有收入做保证。如果我国目前这一问题不能解决,其他也谈不上。

2、政府的税收政策,进行再分配问题。如果实行的是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富有者一些可能的储蓄就会转化成政府税收,政府将这部分税收以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花费掉,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消费,最终使得社会消费总量增加。这样,社会消费曲线就较高。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实行减税(特别是财产税),因此,里根被称之为富人总统,克林顿上台后,将财产税该为累进税制,超过一定的数额要增加税收,因此,整个社会状况一度良好,均好于以前的总统。

3、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数量。公司利润中未分配的数量较少,意味着股东得到了更多的红利,从而消费就多,社会消费曲线位置就较高。反之,公司利润中

13

未分配的数量较多,社会消费数量就少,社会消费曲线就下移。

4、消费者的消费预期。目前在我国,人们的心理很悲观,预期未来收入未有很大增长,故目前消费不能增加。要想增加消费,就要增加中低阶层的收入,就得就业。政府财政从哪来?税收又从哪来?企业发展又从哪来?需要投资,而投资需要贷款,贷款需要保证,所以,目前成为一种无解的状态。从今年2月份公布的数据看,投资增长53%,去年是26.7%,其中很大比例是房产、钢铁、水泥,企业的投资却少的可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有就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倾斜。

尽管社会消费曲线并非个人消费曲线的简单相加,但社会消费曲线与个人消费曲线的形状是相似的。 五、其他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 = 60-20 = 40年,生活年数NL = 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 = 24 000元,则终生收入yH = 24 000×40 = 960 000(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 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

c?T960000402?16000?w?yw??24000??24000(元) 60NL603 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24 000

2元)的,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40年)占生活年数NL(60年)的比例;

3

14

111另外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于?yw??24000?8000,(元)333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8 000×40 = 320 000(元),320 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 000元计,320 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20年没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

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 =?w·Wr +?yw·yW

c仍然为年消费额,?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富,?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等等。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收入不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能够预计到的、较为固定的长期收入。可以运用加权平均方法来计

15

yw

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W为年工作

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投资。消费曲线c上加投资曲线i就得到总支出曲线c+ i,因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总支出曲线c+ i与消费曲线c是平行的,两条曲线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的垂直距离都等于自发投资200亿美元。总支出曲线与45o线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E点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4 000亿美元。如果经济处于总支出曲线E点之外的其他点上,就出现了总供求不相等的情况,这会引起生产的扩大与收缩,直至回到均衡点。比如,A点的总需求为2 400亿美元,比总供给2 000亿美元多出400亿美元,这会使得国民收入增加,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F点的总需求为4 800亿美元,比总供给5 000亿美元少200亿美元,国民收入就会减少,直到达到均衡的4 000亿美元为止。 (二)使用储蓄函数确定均衡国民收入 1、模型

由于y = c + i,y = c + s,得:i = y-c= s 而s =-?+(1-?)y

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s=-α+(1-β)y (储蓄函数) 将以上两个方程联立并求解,就得到均衡收入: y???i 1?? 上例中,c = 600 + 0.8y ,s= -600 +(1-0.8)y= -600 +0.2 y, i=200,令i= s,即200 = -600 +0.2 y,得y=4 000(亿美元)。这一结果在表2-3中也体现出来,即y=4 000亿美元时,投资i与储蓄s正好相等,从而实现了均衡。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使用消费决定均衡收入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2、图形

储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下图表示。P448图14-9,与上图的E点相对应。

21

在E点左边,即i>s,要扩大生产,增加就业,经济扩张至E点,在E点右边,即i

200 O ―200 ―400 ―600

储蓄与投资相等决定国民收入

1 000 2 000 3 000 4 000 5 000

y(亿美元)

i,s

E

s

i

图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投资、储蓄。s为储蓄曲线,由于储蓄随收

入增多而增多,故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i代表投资曲线,由于投资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又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其值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投资曲线是一条平行线。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于E点,E点为i= s的均衡点,由E点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即4 000亿美元。如果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量为2 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大于储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存货投资为负,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就会增加,直至均衡水平。反之,实际产量大于均衡收入,比如实际产量为5 000亿美元,此时的投资小于储蓄,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品过剩,产生了非计划存货投资,企业就会缩小生产,社会收入水平因此而减少,直至均衡水平。只要投资与储蓄不相等,社会收入就处于非均衡状态,经过调整,最终达到均衡收入水平。

由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互补关系,无论使用哪种函数决定收入的方法,最后得到的均衡收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可以将分别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与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的方法在一个图中表示出来。试一试自己能否画出。

c,i,s c+i E c 800 s 600 200 E i 0 4000 y -600 22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一个小流氓打破了商店的一块玻璃,逃跑了。店主无奈只好花1000元买一块玻璃换上。玻璃店老板得到这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购买衣服,衣服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衣服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其中原因何在?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原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甘提出,以后被凯恩斯采用,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解释了乘数与边际支出倾向之间的关系。

从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图形(P447图14-8)中很容易看出,如果投资增加,那么总支出线就会上移,同时,还容易发现,总支出线向上有较小的移动,会引起均衡产出有较大的增加,也就是说,投资有较小量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数的增加。这就被成为乘数效应。当然,若要达到实际效果,还要分析其各种影响因素。

(一)投资乘数的含义 1、定义 P451

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称之为投资乘数。用Ki表示投资乘数,用?y表示收入的增量,用?i表示投资的增量,则投资乘数的公式可表达为Ki=?y,即投资乘数是研究投入变动与收入变动的关?i系,由于收入与投资是同方向变动关系,故R>0,即投资乘数为正数。

2、为什么投资增加会带来收入成倍增加呢?

因为增加的100亿美元投资,是用来购买生产所用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于是,100亿美元就相应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成为要素所有者即居民的收入而流入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就增加了100亿美元。居民收入增加了100亿美元后,因β=0.8,故居民会有80亿美元的消

23

费支出,生产部门相应得到出售产品的80亿美元。生产部门用此80亿美元购买80亿美元的生产要素,80亿美元就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居民手中,即社会收入增加了80亿美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0.8的条件下,居民会有64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生产部门就相应得到64亿美元,而生产部门又用此购买64亿美元的生产要素,64亿美元便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流回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因此而增加了64亿美元。在不变的β=0.8条件下,居民消费会有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得到51.2亿美元。生产部门再购买51.2亿美元的生产要素——51.2亿美元以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形式又流回到居民手中,社会收入再次增加,增加了51.2亿美元。这样的过程不断持续下去,投资、收入、消费就一轮一轮地增加,最终的社会收入会增加500亿美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出收入的增加:

?y=100 + 80 + 64 + 51.2 + ?

= 100 + 100×0.8 + 100×0.82 + 100×0.83 + ? + 100×0.8n― 1 = 100(1 + 0.8 + 0.82 + 0.83 + ? + 0.8n― 1) = 100×1/(1-0.8) = 500(亿美元)

Ki=500/100= 5就是投资乘数。 用公式推导如下:

y=c+i △y=△c+△i △i=△y-△c

Ki=?y?y???i?y??c11111 ??==?c1-MPC1?边际消费倾向1-?MPS1??y投资乘数与MPC成正比方向变动,与MPS成反比方向变动。

消费比例越高越好,这是凯恩斯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引导人们更加注重提高消费倾向。

整个国民收入的增长只看乘数不行,还要看投资。如果投资固定,β越高,R越大。

在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乘数是5而不是其他数呢?这是因为得到收入的各部门都是把收入的80%用于支出,增加的支出与增加的收入之比,我们称

24

之为边际支出倾向,若支出为消费支出就是边际消费支出倾向。乘数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的大小。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当边际支出倾向为0.8时,乘数是5,如果把边际支出倾向该为0.5,乘数就变为2。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好转,正是乘数在发挥作用。 3.投资乘数效应的图示

图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消费与投资,c+i表示原有的总支出曲线,相应的均衡收入为y;c + i' 表示新的总支出曲线,i' =i+△i,相应的均衡收入为y' ,y' -y =△y = Ki·△i。当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即△i =100时,收入增加500亿美元

y

=

5

×

100=500

亿

)。

y

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以上例子和图示说明了投资增加对收入成倍增多的影响,但是,如果投资减少,收入则成倍减少。这就是说,无论是增加的投资还是减少的投资,都具有乘数作用,都会对收入产生或增加或减少的作用,因

25

而,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一笔投资会出现这些情况?其实并非任何一笔投资都会产生这种效应的,也就是说,乘数发生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有相互依赖关系或连锁关系,进一步使得消费、就业等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或连带关系。最近几年,国家下了很大力气扩大投资,居民收入的增长还是不行,国家财政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公路工程方面等形象工程,这与居民收入的关联性很小。

(2)必须现在闲置资源,即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乘数才能发挥作用,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如果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乘数就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一般来说,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一是价格水平上升;二是产出水平(收入水平)上升。占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闲置资源时,投资增加,才能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若没有可利用的资源存在时,投资增加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只能导致成本增加,进而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时产出水平上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上升,只是上升幅度不同而已。

(3)经济中不存在“瓶颈部门”,或瓶颈约束程度较小。如果存在个别部门短缺制约的瓶颈状态,使得利用其他闲置资源成为不可能,就会降低甚至限制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性,这必然会影响经济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从而限制了投资乘数作用,限制了对闲置资源的利用。

(4)投资与利率的关系,下面马上讲投资与利率有很大关系,投资增加,利率就会升高,使得储蓄增加,R就小。

投资与储蓄的关联性。如果投资与储蓄的联系非常密切,投资增加会产生对货币需求的增长,从而提高利率水平,进而引起储蓄增加,消费相应减少,最终部分地抵消投资增加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反之,只有投资与储蓄独立较强时,投资增加才不会使利率上升,也就不会增加储蓄和减少消费,收入自然就能增多。

(5)货币供给量的非适应性。如果货币供给量不能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即投资增加得不到货币的相应支持,投资增加只会增加货币需求,促使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总需求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遇到阻碍。

26

投资乘数的作用还会受到一些具体现实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第一,如果投资品部门和生产部门增加的收入是用来偿还债务,投资乘数的作用就要缩小;第二,如果增加的收入是用来购买消费品的存货,乘数作用也将缩小;第三,如果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外国商品,乘数作用也会缩小。即投资的外购性。如果增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进口的生产要素,则不会对国内的总需求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增加多少国民收入。

第四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投资乘数

一、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我们的简单均衡模型里,我们假设厂政府支出g为零,国际贸易不存在,即 nx为零。同时我们还假设了投资需求i为常数,因而整个总需求的变化是由消费方程所主导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投资i、政府支出g和国际贸易nx都是变量。但是我们注意到人们进行投资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盈利,而投资盈利分析又是与金融市场紧密相联的,亦即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变动更能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因而,我们把投资i的变化留待下—章引入金融市场之后分析。目前我们的分析仍集中在货物市场,所以我们暂时仍把投资i视作常量。现在我们就来分析政府支出如何影响我们的均衡模型。有了g就得给政府纳税,故消费c就比较麻烦。

由于有了政府支出g,我们简单模型中的总需求中就多了一项。不仅如此,简单模型中所描述的消费函数也要随之进行修正,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支配其全部收入y(即总收入),因而在消费函数中消费c是总收入y的函数。在有政府参与的情况下,政府必需通过征税来应付它的支出。因此,人们别无选择,只能支配税后收入。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一般我们把可支配的税后收人称作“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如果我们用yd表示可支配收入,政府税收表示为t,那么可支配收入则被定义为:yd=y-t

(一)三部门中国民收入的大小 从总支出即总需求的角度看:y=c+i+g 从总收入即总供给的角度看:y=c+s+t

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之和等

27

于消费、储蓄、税收之和,即: c + i + g = c + s + t

消去等号两边的c,便得到国民收入均衡条:i + g = s + t,在此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就是均衡收入。

在这里“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消费不再是收入y 的函数,而是可支配收入[yd] 的函数。即c=α+βyd (二)不同税收形式下的收入决定

政府征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此分为定量税与比例税两种,定量税[T] 和比例税[t(y)] 。定量税是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税收,比例税则是与收入变动相关的税收,定量税与比例税对均衡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1、定量税

y1 = c + i + g=(α+ βyd )+ i + g= α+ β(y-T) + i + g 所以,均衡收入: y1????i?g??T

1?? 假定有消费函数c=1 000 + 0.8yd ,yd为可支配收入,定量税T=50,投资 i =100,政府购买性支出g = 150,以上数字的单位均为亿美元。 根据以上条件可得:得出均衡收入:

y?1000?100?150?0.8?50?3125(亿美元)

1?0.82、比例税

y2 = c + i + g=(α+ βyd)+ i + g =[ α+ β( y - ty ) ] + i + g =[ α+ β( 1 - t ) y ] + i + g 所以,均衡收入:

? y?2??i?g

1??(1-t)若上例中改为税率t=0.24

y?1000?100?150=3217(亿美元)

1?0.8(1?0.24) 28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定量税下的均衡收入大于比例税下的均衡收入。 3、混合税(两种税同时存在)

yd=y-(T+ty)=y-T-ty=y(1-t)-T c=α+β[y(1-t)-T]

y?=?+i+g-?T

1??(1?t)(三)运用图形确定均衡国民收入值 1、消费函数

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国民收入是先确定c+i+g的曲线与450线相交,来确均衡国民收入值y*。

c,i,g 收支相等线 c+i+g E 为定量税下的国民收入 为比例税下的国民收入 为混合税下的国民收入

T c+i g c i o y0 y* y y0为没有g时均衡国民收入,y*为有g时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看出,y的增加是g增加的倍数。如果说政府增加100元的g和100y元的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还会影响吗?如何影响?后面再讲。

征税定量税的目的是抑制经济发展,经济紧缩,征税比例税,不仅抑制经济,

29

而且还改变曲线的斜率,使曲线更趋平缓,税率越高,曲线越平缓,使y*左移,导致经济衰退。

2、储蓄函数 (1)定量税

均衡国民收入恒等式为:i+g=s+T1 s=-α+(1-β) yd s+T2=-α+(1-β) yd+T

=-α+(1-β)(y-T)+T =-α+y-T-βy+βT+T =-α+(1-β)y+βT

(2)比例税

s+t(y)=-α+(1-β) yd+t(y) =-α+(1-β)(y-ty)+ty =-α+y-ty-βy+βty+ty =-α+(1-β)y+βty =-α+(1-β+βt)y =-α+ [(1-(1-t)β)y

30

税收对收入的影响:

①税额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定量税额变动,会使s+t线平行移动): 提高税额,s+t线向上平移,收入下降;反之亦然。

", ②比例税率变动对收入的影响(税率变动,会使s+t(y)线的斜率改变):税率越高,s+t(y)线的斜率越大,收入越低;反之亦然。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在三部门经济中,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有乘数效应,因为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支付都会影响消费。

1、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P457 Kg――政府的购买指数

Kg??y1, ?y?Kg??g, Kg?Ki(推导过程自己看书) =?g1-?可见,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为正值,等于1 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如果是比例税的情况下,政府购买乘数是:

31

Kg??y1 ??g1??(1?t)显然有:

11 ?1-?1??(1?t)这就意味着,采用定量税比采用比例税可导致更大的乘数。其原因可以这样理解:乘数效应意味着一系列的收入变化,在定量税的情况下,收入变化不会引起税收变化。在比例税的情况下,收入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税收的变化,而税收的变化会对消费与总需求从而也对总收入与总产出产生影响。 说明:

(1)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与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致。乘数大小取决于β(边际支出倾向)。

(2)Kg对国民收入影响的作用也是双向的,若Kg上升,y多倍增加,若Kg下降,引起y多倍下降。

但政府购买的增加是否一定会引起y多倍增加?不一定,比如,我国88年政府的大量购买引起经济增长,出现了全民抢购风(电影:一年又一年)且控制不住,政府购买全停以使经济紧缩,抑制通货膨胀。

2、税收乘数

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包括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和税收绝对量(定量税)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用Kt表示

Kt??y-??1?, ,即Kt的作用小于Kg ?=???t1-?1??1-?1??说明:

(1)“-”号表示t的变动与y的变动是反方向的; (2)作用是双向且反方向。

河北省税收比较利害,曾经有今年河北省与广东持平,广东人均收入是5000多元,河北也5000元?比山东税收高出很多,这是正是企业发展期,再过几年,河北企业就更加无法跟山东比。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32

是指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出变动。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因此而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所以,政府转移支付也具有乘数作用。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y表示收入变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变动,则:

Ktr??y? ??tr1??说明:

(1)Ktr?Kg,因为政府购买变化首先引起总需求的变化,直接会刺激总产出的变化。而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首先引起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可支配收入中一部分(取决于β)才引起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刺激总产出变化。

(2)与Kt绝对值相同,符号相反。说明Ktr与y同方向变动,而Kt与y反方向变动。

(3)作用也是双向的。 4、平衡预算乘数

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大于税收乘数(Kt)以及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为什么?),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对宏观经济活动影响要大于改变税收和转移支付,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是财政政策中最有效的手段。

同时,也正是由于Kg大于Kt,因此,如果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同样地增加一定数量,也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这就是所谓平衡预算乘数的作用。

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变化。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用Kb表示,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相等即△g = △T。

如果政府增加一笔开支Δg引致的国民收入增量?yg?1?g,增加课税Δ1??t引致的国民收入减少量?yt????t,因此,政府这一措施的净结果: 1?? 33

1?1-??y??yg+?yt=Kg?g+Kt?t=?g-?t=?g=?g=?t

1-?1-?1-?Kb=?y?y?=1 ?g?t这说明,政府的上述措施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数额等于政府购买支付的数额。例如,政府增加收入100亿元,增加开支100亿元,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100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平衡预算” 并不是通常意义的财政收支平衡,而是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租税。正如乘数效应蕴含着既可导致国民收入多倍扩大也可导致国民收入多倍减少一样,假如政府削减开支的同时也减少同量的租税,其结果将是,国民收入因此而减少,减少的数额等于削减的政府开支。

5、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1)基本假设

以上所讨论的四种乘数,都要假设一个变量的变动不引起另一些变量的变动。例如,讨论政府支出乘数时,假设政府购买支出(g)的改变不会引起利率和消费行为的变动,但事实上,如果政府为增加公共工程方面的支出而提高税收,则在公共工程部门的就医者已增加的支出就将由于纳税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支出而被抵消。又如,政府购买增加时,不是靠借钱而是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经费(这在西方国家是常事),则债券价格下降意味着市场利率上升,这就会抑制私人投资和消费(利率上升会刺激储蓄),从而使总支出水平下降,因而使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打折扣。

(2)比例所得税与乘数大小

平衡预算乘数为1,不只限于定量税而言,如果税收是比例税,则平衡预算乘数仍为1,而其他乘数就都要变小。

①三个乘数值变小

假定税收为收入的函数,T0是常数,为定量税,t是边际税率,则税收(T)、可支配收入(yd),消费函数(c)分别为:

T=T0+ty

34

yd=y-T+TR=y-T0-ty+TR

TR――政府转移支付(TR不包括在y中,但应包括在yd中) c=α+βyd=α+β(y-T0-ty+TR)=α+βy-βT0-βty+βTR =α+β(1-t)y-βT0+βTR

则y=c+i+g=α+β(1-t)y-βT0+βTR+i+g 均衡国民收入为:

y????i+g??T0+?TR??i?g??T (定量税情况下y??)

1??(1?t)1??1由此可得出政府购买乘数为: Kg=,

1-?(1-t)-?(1-t) 税收乘数为: Kt=,

1-?(1-t)?(1-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

1-?(1-t)很明显,三个乘数均小于定量税下的乘数,即

??(1-t)???(1-t)??,。(0

②平衡预算乘数:

Kb?Kg+Kt?1??(1?t)1??(1?t)+??1

1??(1?t)1??(1?t)1??(1?t)第五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

一、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四部门经济中,增加了对外贸易。所以,一个国家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决定于国内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还决定于其净出口,从需求方面说,y=c+i+g+(x-m),设净出口为nx=x-m,则y=c+i+g+nx。

35

其中,由于出口x 取决于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可视为外生变量,而进口m 却随本国收入提高而提高。故净出口nx 随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减少,随国民收入的下降而增加。 c =?+?yd

yd = y-T+TR,其中,T为总税收,TR为政府转移支付 T = T0 + ty,其中T0为定量税,ty为比例税收量 i =i——假定投资既定 g =g——假定政府购买既定 TR =TR——假定政府转移支付既定 x =x——假定出口既定

y=?+βyd+i+g+(x-m)

=?+β(y-T+TR)+i+g+(x-m) =?+β(y-(T0 + ty) +TR)+i+g+(x-m) =?+β(y-(T0 + ty) +TR)+i+g+(x-m)

其中m = m0 +γy,式中:m0为自发进口,即不受国民收入变化影响的进口,γ为边际进口倾向,?=?m,若m=0.2,则表示收入每增加100美元,进口增加?y20美元。γy为引致进口。

经整理,得到四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

y??1(??i?g??T0??TR?x?m0)

1??(1?t)??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根据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可解得对外贸易乘数(Kx):

36

Kx?1

1??(1?t)?? 对外贸易乘数表明,在?与t既定的条件下,对外贸易乘数取决于γ,二者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由于?=?m,即增加的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于进口而未用于?y1。

1-?(1-t)国内需求,对外贸易乘数就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u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