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3 04: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

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

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 《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

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

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 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

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 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特征:

打破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论的中心化、人本化、固定化、价值(意义)的一元化等倾向。追求文论的边缘化、非人化、动态化、价值(意义)的多元化,消解了一切传统的固定模式,将文学及其意义作了无限开放。

第一章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文论的历史、文化语境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公元前8—6 世纪,当时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野蛮状态的时候,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之间的希腊,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已经建立起很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早期的奴隶主由原始氏族首领转化而来,掌握着城邦国家的权利;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的由自由民形成的工商业奴隶主也发展壮大。

希腊奴隶主阶层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并进行权利斗争。公元5世纪,奴隶主民主派在雅典当权。 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活跃,戏剧、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等艺术有了惊人的发展。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第二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西方哲学早期关注的本体论问题

毕达哥拉斯的“数”;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土、气);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质料、形式、目的、创造);基督教神学哲学是对上帝及其创世作本体论的证明 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数”,“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的理论

赫拉克利特(公元530---前470)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着之一”。他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哲学上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奴隶主贵族派的代言人。他认为,有用的就是美的。他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第三节 柏拉图文艺思想 一、柏拉图:美是理式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被称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哲学基础。讨论美学、文艺问题的代表作有:《大希庇阿斯篇》、《理想国》、《会饮》、《伊安》、《斐得若》、《费多》等最具戏剧性的对话。 理式论摹仿说(难点)

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柏拉图的美论

(一)、“美是难的 ”——关于“美本身”的讨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与希庇阿斯进行关于美的讨论。柏拉图问“什麽是美”,希庇阿斯回答“什麽东西是美的”,实则二者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希庇阿斯先后提出美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象牙,美是恰当等,都被柏拉图所否定。

后来柏拉图又提出美是有用,美是善,美是起于听觉和视觉的快感,美是有益的快感等等与希庇阿斯讨论,又都一一作了否决。最后,柏拉图慨叹:“美是难的 ”。 (二)、柏拉图美论的意义

1、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并把研讨的目光锁定在对美的本质(即美本身)的探究上,这一思路影响后世美学两千多年。

2、对美的本质作了初步的有一定价值的探讨,有些说法有参考价值。

如美是恰当,美与善的关系、美是起于听觉和视觉的快感等。这其中有一些说法是前人所论及过的,柏拉图的探讨也可视为是对前人美论的总结。

3、提出了美的相对性、美与丑的转化问题:“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来也还是丑”。 4、提出了美的层次性问题。

《会饮篇》中,第俄提玛提出从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从单个的美形体到多个的美形体,从多个的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 。 苏格拉底对此表示“心悦诚服”。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

“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 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不能反映真理。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柏拉图的理式论割裂、颠倒了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一般当作先于个别的独立的存在,成为个别的真正来源,也就是夸大了理式的作用,使理式世界和现实世界完全脱离。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论。

柏拉图理式论的价值,就在于他第一次自觉到必须用普遍作为说明一切个别的根据,抓住了这个人类认识世界整个行程中的转折点,以朴素的方式提出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问题,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超越原始思维阶段。因此,柏拉图的理式论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 文艺的社会功用论 (重点) a. 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b. 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c. 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的思想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就是在《理想国》卷十里,在控诉诗人时,他把所谓“理式”认为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受不到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会饮》篇里第俄提玛启示的部分,他却承认要认识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须从感性客观世界中个别事物的美出发;因此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看法是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看法是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还有一个看法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一层,而艺术美和它就要隔“两层”。就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他歪曲了希腊流行的摹仿说,虽然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这是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60页。 3. 灵感说 (难点)

a.灵感的基本含义: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附”。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四种迷狂

一、女预言家和女巫的迷狂;二、为禳除灾祸二祷告祈神的人的迷狂;三、诗兴的迷狂;四、爱的迷狂。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她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颂赞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垂为后世的教训。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他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 《伊安篇》

“他们得到灵感, 有神力凭附着。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 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 抒情诗人们在做诗时也是如此。他们一旦受到音乐和韵节力量的支配, 就感到酒神的狂欢, 由于这种灵感的影响, 他们正如酒神的女信徒们受酒神凭附, 可以从中汲取乳蜜, 这是她们在神智清醒时所不能做的事。抒情诗人们也正像这样, 他们自己也说他们像酿蜜, 飞到诗神的园里, 从流蜜的泉源吸取精英, 来酿成他们的诗歌?因

为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 不得到灵感, 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 就没有能力创造, 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灵感与诗兴的迷狂

苏:我时常羡慕你们诵诗人的这一行业,伊安。因为要做你们这一行业,就得穿漂亮衣服,尽量打扮得漂亮。而且你们不得不时常接触到许多伟大诗人了解到他们的思想。

苏:你只会朗诵荷马呢,还是对于赫西俄德和阿喀罗库斯,也同样朗诵得好?

伊安: 但是事实上人们谈到其他诗人时, 我都不能专心静听, 要打瞌睡, 简直没有什么见解, 可是一谈到 , 我马上醒过来, 专心致志地听, 意思也源源而来了。这是什么缘故? —— 《伊安篇》 荷马苏:其他诗人所歌咏的不也正是这些题材吗? 伊:不错, 苏格拉底。但是他们的方式和荷马的不同。 苏:你是说, 荷马的方式比其他诗人的要好些? 伊:好的多, 不可比较。

苏:你这副长于解说荷马的本领并不是一种技艺, 而是一种灵感。

——不仅创作需要灵感, 鉴赏也需要灵感, 或者说, 不仅创作需要激情和想象, 鉴赏也需要激情和想象。 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 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c.灵感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重点)

柏拉图的灵感说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括对文艺活动的真知灼见。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及灵感。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 d.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首先,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以磁石吸引铁环的比喻,说明艺术情感活动的特点和力量,使人们对文艺活动本质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他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思维形式,后者是艺术创造的思维形式。认为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其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再次,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过程。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 对话体形式

柏拉图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他通过这种形式揭露各种意见之间的矛盾,逐步引向正确的结论。柏拉图树立了这种对话体的典范,后来许多思想家都曾采用过这种形式 ,但没人能赶上他的水平。他所写对话共有40多篇,主要讨论政治、伦理、哲学等问题,美学是作为这些问题的一部分而附带出现的,但却对西方美学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选择了反映他文艺思想的一些对话,主要涉及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和创作灵感等问题。 “苏格拉底的对话”

苏格拉底走街穿巷,四处漫游,“盘问”不同阶层的人士,和他们进行深刻的对话,启发他们的心智,讽喻他们的无知,并进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苏格拉底的对话”。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而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诞生的,是在他们的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

“对照法”: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加以对比;“引发法”:引起对方讲话,而且要言无不尽。“戏拟法”:惟妙惟肖的模仿别人的风格。 4、柏拉图文论的意义

(1)、柏拉图虽然用摹仿之摹仿的说法否定了文艺的价值,但也表明他认为文艺与现实有密切联系。文艺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从摹仿现实中得来的。这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有影响。 又因为柏拉图不满足于摹仿现实,认为现实世界后面的神秘理念才是世界的本源,又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开了先河。可见,柏拉图摹仿说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2)、更重要的是,从哲学上讲,柏拉图的学说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即现象与本质的深度模式传统。现象世界——理念(本质、本源)这一模式影响西方哲学两千多年,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有人对此模式起而破之。

(3)、柏拉图重视艺术的社会效用,片面强调其有益性,固然有其偏执的一面,但文艺确有其社会功能,我们也不可视而不见,走向另一极端。

(4)、迷狂说对浪漫主义关于天才、激情、想象的理论以及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文论都产生过影响。 (5)、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美育作用,有可取之处。

“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围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理想国卷二)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在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政治学》、《伦理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1.文艺本质论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摹仿是把艺术和技艺制作区别开来的基础,也是学术分类和界定个别艺术的本质的基础。他还深信,摹仿是人的本能,人在摹仿中既可满足其求知欲,又可获得审美的愉悦,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摹仿的天性。 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难点)

艺术或诗的摹仿对象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事物表现得比它的本来的样子更好或更坏,表现为它应有的样子,表现理想,这是艺术摹仿特有的功能。

艺术应当摹仿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亦即应当按必然律去摹仿,“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与历史比较起来,写诗这种活动更具有哲学意味,更能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接近事物的真理。 可然律和必然性、可信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t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