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研究-Dec 30

更新时间:2024-03-11 2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研究 主题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控制机制

专 业: 金融学 研究方向: 研究生姓名:刘鹏程 导师姓名: 刘 园教授 写作时间: 2002.9-2003.3

目 录

言 ?????????????????????????????????.???1 第一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分析????????????????????2 第一节 安全性现状分析???????????????????????????2

一、不良贷款比重大,并且有着较大的隐蔽性??????????????????2 二、贷款投向结构不合理,资金主要投放于回报率低????????????????2 第二节 流动性现状分析???????????????????????????2

一.现金资产比率????????????????????????????????2 二.存贷比率???????????????????????????????????2 第三节 赢利性现状分析???????????????????????????2 第四节 资本充足性现状分析?????????????????????????2 第五节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2

一.信用风险呈集中趋势????????????????????????????2 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2 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2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与衡量?????????????????????2 第一节 国际信用风险计量方法????????????????????????2

一.巴塞尔协议建议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方法??????????????????2 二.J.P.摩根的信贷矩阵方法??????????????????????????2 三.香港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2 第二节 信用风险量化评价??????????????????????????2

一.贷款对象信用等级评定????????????????????????????2

1

二.贷款方式评定????????????????????????????????2 三.贷款期限评定????????????????????????????????2 四.贷款形态评定????????????????????????????????2 五.计算贷款风险度???????????????????????????????2

第三章 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技术手段????????????????????2 第一节 资产质量管理????????????????????????????2

一.债务人的信用品质分析????????????????????????????2 二.资产分布控制????????????????????????????????2 三.信用执行控制????????????????????????????????2 第二节 资本管理??????????????????????????????2

一.资本补充??????????????????????????????????2 二.资本结构优化????????????????????????????????2 三.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依据????????????????????????2 第三节 不良资产处置????????????????????????????2

一.在银行内部处理不良资产??????????????????????????2 二.在外部处理不良资产?????????????????????????????2

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设计????????????????????2 第一节 治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 ?????2

一.处置不良资产的环境条件分析????????????????????????2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2 三.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依据????????????????????????2 四.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基础??????????????????????????2 五.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

2

第二节 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2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控制体系????????????????????2 二.制定和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建立贷款责任制??????????????????2 三.建立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制度????????????????????????2 四.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2 五.适度发展信用衍生产品,规避信用风险????????????????????2 第三节 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 ?????2

一.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2 二. 商业银行人事制度改革????????????????????????????2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2

结 论???????????????????????????????..????34 主要参考文献和注释 ?????????????????????????..???35

3

引 言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经济活动普遍以契约合同来从事生产和交易,以保证经济有序运行。商业银行位于经济领域的前沿,以银行信用为主导的信用制度已成为左右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经济中的风险集中通过信用风险表现出来。

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国际金融界对信用风险的关注日益加强,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管理技术正日臻完善,许多定量技术、支持工具和软件已付诸商业应用。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2]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如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3]全面风险管理,即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4]信用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主要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

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尚处转轨和新兴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上,政府、企业和银行关系扭曲,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在经营上,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致使信用风险不断积聚,潜伏在危机因素不容忽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已经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很有必要从探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理论入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经验,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治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设计规划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供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之借鉴。

笔者本人在工作中同银行有许多业务联系,对金融风险问题,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一直比较关注,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时,在刘圆教授的指导下选定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研究这个题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刘圆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对此深表感谢。对于本文中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1

第一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技术上讲,银行有任意的扩大信用的能力,但是信用扩大意味着风险扩大,一旦信用的支付链条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生断裂,就会发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的信用危机。银行以很少的储备金来支撑着很大的信用规模,如果信用发生了动摇,就会发生银行挤兑现象。从理论上讲,银行资产净值为零或者已经资不抵债,银行就失去了信用基础,将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银行的经营方针是,必须在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家资金流动的蓄水池,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由于历史原因,一方面在体制上,政府、企业和银行关系扭曲,行政干预依旧存在,使银行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加之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还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还没有走向资金市场,资金市场也还不够健全,社会资金的风险大量的还是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在经营上,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致使信用风险不断积聚,潜伏在危机因素不容忽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已经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现在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资本充足性和信用风险管理等几方面对目前中国的银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节 安全性现状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视野银行等14家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业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在机构、人员和资产,还是在实现利润和上缴利税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表1-1-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实力比较表

2

银行名称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信实业银行 上海浦发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 福建兴业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成立时间 1984.3 1954.10 1953.1 1979.2 1987.4 1987.4 1987.9 1993.1 1988.9 1992.8 1992.12 1987.12 1988.8 1996.1 总资产(1999年底) 35398.6 22010.6 9102.7 22758.3 5380.5 1644.8 1573.4 1032.1 1219.0 1678.9 611.3 458.7 491.8 363.9 分支机构情况 36908 27889 14368 56539 国内90个城市有分行,海外6个城市设有机构 15个城市银行,网点总数166个 14个城市有分行,网点书170个 28家直属分支行,网点数140个 省外分行7家,网点总数255个 16个城市有分支行,网点总数99个 15个城市有分支行,网点总数55个 7个城市有分支行,网点总数114个 3个城市有分行机构,网点总数219个 国内有5家分行级机构,支行2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有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但是,由于县级网点亏损严重,自1998年起,四大商业银行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瘦身运动”,逐步撤并县级网点。国家经贸委负责专门调查的人士指出: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在银行的资信等级比较低。银行的贷款相当多的都成为逾期贷款。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信用意识不强,尤其是在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基层地方政府以甩掉银行的债务作为企业改制的一种办法,造成中国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信贷资产安全性差,不良贷款比重大,贷款损失严重,孕育着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经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具体表现在:

一、不良贷款比重大,并且有着较大的隐蔽性。

不良贷款由逾期、呆滞、呆帐贷款三部分组成。不良资产比例不仅是一个财务、风险方面的指标,而且是影响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截止2001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戴相龙,2001),大约有9000多亿元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死帐和烂帐。这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银行的不超过6%的水平。

3

其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不容忽视,表1-1-1中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逾期贷款率,由于逾期贷款只是不良贷款其中的一部分,即不良贷款率会高于表中相应数据。这与通常的认识—股份制商业银行无历史包袱,没有政策性不良贷款,从而不良贷款远低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形成巨大反差。

表1-1-1 股份制商业银行逾期贷款率一览表 (%)

年份 深圳发展银行 1998 1999 2000 21.16 15.35 交通银行 19.15 22.19 - 招商银行 7.55 10.93 - 浦发银行 8.97 8.88 兴业银行 14.14 11.81 9.34 光大银行 16.72 39.01 26.11 平均值 14.615 18.028 17.72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2000)

二、贷款投向结构不合理,资金主要投放于回报率低。亏损多的工农业传统产业和高风险的房地产业,加大损失可能性。

至1997年末,中国银行投入到工业的信贷资金占全部资金的24.18%,但由于工业企业低效运行,综合经济效益下降,亏损严重,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收回,资产风险日益积聚。

房地产开发在“八五”期间经历了前期投资过热,银行资金无序进入房地产开发,1994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有23.4%来自于银行的信贷资金。但是目前商品房销售比率为45.5%,住宅为54.6%,写字楼为38.5%,仅由商品房发生的资金沉淀达2500亿元,银行从中背负的巨额信贷风险由此可见。

第二节 流动性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用合理的成本得到可立即使用的资金,或用合理的成本借入流动资金或销售资产。商业银行管理层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保证充分的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明确的流动性管理战略及方法。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明确的流动性管理战略,流动性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次,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较为滞后。目前,

4

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仅局限于设定个别的流动性指标。由于这些指标内容单薄,并存在某些不足,使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的监管缺乏现实有效的指导和约束意义。

现在用现金资产比率和存贷比率两个指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一.现金资产比率。该指标是现金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存款、同业存放款以及托收中现金等项目。一般认为,该比率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提存、结算以及法定准备金要求而产生的流动性需求能力。

表1-2-1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比率(%)

年份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1997 1998 1999 32.16 28.36 25.96 20.44 13.90 11.80 19.47 11.77 12.61 建设银行 16.17 14.32 12.55 光大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12.14 11.90 - 23.16 18.10 - 35.69 25.36 - 6.17 7.10 - 7.91 8.06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9)

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普遍高于国外银行,且大银行高于小银行。中国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高达20%左右,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只有7-8%。我国商业银行现金比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银行法定准备金率高,但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结算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银行资金清算效率低下。

二.存贷比率

存贷比率是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率。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这是因为,贷款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并且贷款的平均回笼周期往往要长于存款的平均周期,存贷比率越高,则不具有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的存款来源,银行经营过程中会出现难以应对存款者提款的局面,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同时,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

表1-2-2 商业银行存贷比率(%)

年份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1998 1999 2000 88.85 85.29 74.30 84.57 80.86 74.44 108.05 100.19 82.74 建设银行 78.98 65.41 68.96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兴业银行 光大银行 71.08 69.76 - 77.48 69.36 - 68.57 67.53 - 67.77 72.62 69.08 76.14 72.96 70.6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

5

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1995年以前,我国银行存贷比率一直在100%以上,1996年开始有所下降,至今大部分银行的存贷比率已经降到国际上的一般安全标准75%的水平左右(如表1-2-2 所示)。但是存贷比率的下降虽然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目前实行分业经营,贷款业务中的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贷款比重的下降可能会导致银行利润率的降低,与此同时银行的”惜贷”行为也增加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第三节 盈利性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是其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反映商业银行现行战略与策略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较高利润就意味着较多的留存盈余,为银行扩大规模、开拓业务提供了资金条件;其次,较高利润条件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给予股东的回报也比较高,股票市价应当有所上升,便利了资金的筹集;第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还直接影响其信誉,盈利多的银行社会公众对其信任度也普遍较高,因而有稳步上升的客户基础,并且有益于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降低其营运总成本;第四,较高盈利意味着可以给职员较高工资,这一方面提高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民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吸收更多人才,为今后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商业银行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我们通过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率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表1-3-1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 单位:%

1998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平均值 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2000)

0.72 0.58 13.6 13.23 0.11 -0.04 0.09 0.06 0.05 资产收益率 1999 0.12 -0.01 0.11 0.23 0.11 2000 0.144 0.298 0.104 0.014 0.14 平均值 0.125 0.083 0.101 0.101 0.1 1998 1.94 -0.76 1.71 0.88 0.94 1999 2.46 -0.31 2.45 4.51 2.28 净利润率 2000 平均值

6

从表1-3-1可以看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09%和1.63%;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01%和16.98%。资产利润率和净利润率两个指标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更远远低于国外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差,市场竞争能力很弱,筹资成本上升,经营亏损,发展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银行自身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强原因在于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产权结构比较完善,市场运作比较规范。

第四节 资本充足性现状分析

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支付、清偿能力,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内外银行界的交往会明显增大,资本充足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活动、国际地位有很大影响,国际评级机构也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尺度,从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家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实缴资本/∑(各项资产×相应的风险系数)。

表1-4-1 《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表内资产的风险系数一览表

资产类型 1 现金;对本国中央银行的债权;由其他OECD国家或中央银行主权担保的债权等 2 由多国发展银行担保的债权;由OECD国家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的公共部门、非OECD国家中央银行、银行担保不超过一年的债权、在途现金等 风险权数 0% 20% 50% 100% 3 有完全资产抵押担保的房地产或个人零售贷款等 4 其他,如对非公共部门的企业的债权;对非OECD银行、国家的超过一年的债权等 资料来源:Basel Committee On Bank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PP:21-22

表1-4-2 《巴塞尔协议》规定表外业务风险系数一览表

工具 1 直接信用代用工具,如一般负债保证和承兑 2 某些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如履约担保书、投标保证书、认股权证和某些特别交易的备用信用证 3 短期的有自偿能力的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如有优先索偿权的装运货物作抵押的跟单信用证 4 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7

转换系数 100% 50% 70% 100% 5 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的股票和代表一定损失的证券 6 票据发行便利和循环包销便利 7 其他初始期限为1年期以上的承诺,如正式的备用便利和信贷额度 8 类似初始期限为1年以内的,或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取消的承诺 9 与利率和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如利率和约、汇率和约 100% 50% 50% 0% 风险暴露法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巴塞尔协议》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减少风险,强行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当然资本充足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使银行财务杠杆比率下降,直接增加筹集资本金的成本,最终影响银行利润。中国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我国的中央银行认同这一标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1月公布的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关于计算资本金的标准法对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如表1-4-1所示。

表1-4-3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览表 单位:%

年份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1998 1999 2000 7.02 6.89 6.38 5.43 5.60 5.00 7.03 6.54 - 建设银行 5.38 5.44 4.99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 兴业银行 光大银行 6.02 6.00 - 3.03 7.42 - 4.96 8.54 - 6.71 4.85 3.05 8.69 6.47 6.6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2000)

从表1-4-1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8%的最低水平,同时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国务院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包括:1997年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从而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1998年国家财政向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补充2700亿元资本金,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著提高;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相当一部分由于政策性贷款及在转轨期间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减轻了核销和准备核销不良资产的资本负担等。但是,由于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资本金的增幅;并且附属资本比例极小,资产结构单一(见表1-4-4),融资渠道狭窄,积累能力脆弱,缺乏有效的资本生成机制;风险权重较高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相当高,因此,经过1998年注资达到的8%的资本充足率持续下跌,到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达到5%,远远低于同期国际上著名的商业银行。而且短期内靠税后利润的自我积累

8

能力也不足以祢补这种资本缺口。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表1-4-4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比较(2000年末) 单位:%

项目 核心资本比例 附属资本比例 中国银行 86.87% 13.13% 工商银行 94.68% 5.32% 农业银行 91.59% 8.41% 建设银行 91.00% 9.00% 花旗银行 74.61% 25.39% 汇丰银行 70.71% 29.29% 渣打银行 50.19% 49.81%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金融研究》(2002)

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存在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信贷资金的活动远末达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兼顾的经营要求。尤其是贷款违约风险,这一银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金融风险,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表现得更加尖锐,总量盲目扩张,质量严重低下,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信用风险集中表现于规模、质量和结构三方面所存在的控制缺陷。商业银行要以防范信用风险为前提,围绕流动性加强经营管理,增强资金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很好地实现安全性和盈利性相结合的目标。

第五节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体制上,由于政府、企业和银行关系扭曲,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经营上,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致使信用风险不断堆积,潜伏的危机因素不容忽视。

一.信用风险呈集中趋势

从资产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种类比较单一,最主要的资产是各种贷款。2000年底四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约46000亿元,占其总资产近90%。但是,由于产业转型,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借款人违约风险日渐出现,据有关数据,按照五级分类,2000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类贷款约占60%,关注类占约20%,次级类占10%,可疑类占8%,损失类约占2%。后三类不良贷款超过20%。而国际银行业不良率一般低于4%,巴林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破产银行也未超过12%。

从贷款呆帐准备金来看,我国1988年才开始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目前我够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占平均资产的比率在0.05%左右,与《巴塞尔协议》规定贷款呆帐准备金率1.25%的水平相去甚远,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多在0.5%以上。

9

从负债角度看,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吸收各类存款约10万亿元,而居民储蓄占60%以上,其中活期存款超过30%,显然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负债期限偏短,隐含一定风险。

从表外业务看,授信、保函、承兑汇票、备付信用证等业务正出现新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底,某银行保函业务关注类达45%以上,承兑汇票关注类超过5%。如果包括连续签发,该项比例可能超过30%。

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存在问题包括:(1)基础数据体系不完备,数据缺乏可用性、真实性、及时性、一致性,评级所使用客户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不完善,无法得到完整的借款人评级结果;(2)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3)缺乏抵押物评估价值的及时更新,尤其对在建工程、办理产权证件房屋做抵押的抵押物的跟踪管理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信贷客户评级办法从整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信息搜集等方面都显粗放。所用的信用等级划分较粗,一些银行将客户信用分为4级,即AAA、AA、A、BBB,而巴塞尔协议要求至少为8级,在每一级别存在略升或略降的情况,如出现AA+、AA-。

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组织体系方面表现出风险管理条块分割,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不完善,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方法体系方面,现行制度上没有把信用风险的计量。分析明确规定为日常性工作。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风险状况,近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缺少对风险进行深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与衡量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的大小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都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要充分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准确地评价发生的概率和风险的大小,为制定更多更有效的行动选择方案做准备。目前,大多数国外银行都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内部信用评级制。

第一节 国际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近年来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领域正在历经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新方

10

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如:J.P. 摩根创建的Credit Metrics模型、KMV公司建立的KMV模型、McKinsey公司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CreditRisk+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KPMG公司的贷款分析体系以及死亡率模型等。本文介绍如下三种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一.巴塞尔协议建议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方法

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将于2004年实施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根据标准法的要求,银行将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重。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方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自己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

1.标准法。主要根据符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标准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借款人的外部评估结果,确定银行信用风险的权重,并将信用风险转换为风险加权资产进行计量,权重层级分为0%、20%、50%、100%、150%等五级。对不同债务主体,银行对国家及央行的债权风险,不再按照是否为经合组织成员划分,而采用外部出口信用评级结果核定。对银行、金融机构债权风险,既可按照实际外部评级结果,也可采用简便方法处理。出现两项外部评级结果时,风险极重采用最高值,存在多项评级时取中值。

2.内部评级法。是银行满足一定条件后自己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所要求的最低条件包括:银行必须有一套详细的评级系统,能够对借款人风险和交易风险进行独立评估,并在贷款前对借款人评级;评级体系应该包括评级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系统;银行应该严格区分等级标准,评估每一等级的违约概率(使用数据的观察期不少于5年);正常借款人等级应在6-9个以上,不良借款人等级应在2个以上;银行风险头寸在各等级之间合理分布且任何一个等级中不能超过总的风险头寸的30%;连续采用同一评估标准,并满足信息披露要求。

内部评级法根据违约概率、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违约的总敞口头寸及期限等因素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风险要素既包括借款人又考虑到借款工具。在初级内部评级法中,银行可以通过内部估算模型来确定违约概率,同时采用相对监督的、标准化的定值方法确定其他因素。在高级内部评级法中,银行需要对计算风险极重的每一个因素都采取内部模型来确定。新协议允许在内部评级法中,银行都可以给定一个连续的风险函数,这

11

一变化与标准法要求的不同评级及其风险权重相对应比较是一大进展。

二.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法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风险的多样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们采用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来达到分散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 TM)。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是以计算风险价值(VAR)数值为核心的动态量化风险管理系统,它集计算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工程系统知识于一体,从证券组合、贷款组合的角度,全方位衡量信用风险,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

信贷风险组合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贷款承诺、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

具体计算步骤是,首先对信贷组合中的每个产品确定敞口分布;其次,计算出每项产品由信用等级上升、下降或违约引起的价值变动率;再次将单项信贷产品的变动率汇总得出一个信贷组合的变动率值伯兄急时应考虑各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在假定各类资产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每类资产信用风险组合的风险值等于该类资产的敞口分布与其信用等级变动或拖欠的变动率的乘积,即等于信用等级变动或拖欠变动率乘以贷款额。风险管理者依据这一风险值调整头寸和决策,以防范损失。

三.香港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香港银行业,在防范银行风险方面采取了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在美联储的参与和帮助下,1999年香港银行业成功开发出新一代风险管理产品CAMEL,该产品引入8个银行内在风险基本因素,它们分别是信用、利率、管理、流动性、操作、法律、商誉、战略等。用于风险管理的新产品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名个种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这种管理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综合考虑,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加总,并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新的风险管理体系下,香港银行业总的不良贷款率为1.6%(1999年9月峰值为6.32%),个贷违约率(超过3月末还本息被视为违约)为1.25%。资本充足率保持在

12

17.1- 20.1%,流动性范围是41.5-48.7%。由此可见,香港银行业具备了较好的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信用风险量化评价

银行应根据一定的方式把每笔授信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予以量化,因为有了这一量化的风险值,银行才能进行合理的定价。在贷款发放前,对贷款人信用级别和贷款方式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贷款风险度。只有预测风险度低于规定限度才能发放贷款。贷款发放后,贷款形态发生分级变化,作为贷后检查与监测,贷款风险度确定了单笔贷款资产的质量,通过加权测算出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作为银行经营方式的调整依据。

贷款风险度评价体系可概括为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贷款方式和贷款形态调整贷款风险度是贷款风险的一种量化指标。它综合考虑了影响贷款风险的各大因素,包括贷款对象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和贷款形态,可应用于贷款的事前发放和事后管理这一个整个动态过程,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贷款风险度是这四种因素的综合和合成。

一.贷款对象信用等级评定

客户信用评定指标的设置,按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客户的现有指标,又预测客户的发展前景,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将客户评价主要建立在准确的财务及生产能力指标计算的基础上。

贷款对象信用评定包含定性与定量两大部分,其中定量部分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三部分,定性部分包括对客户经营环境、技术设备先进性、质量管理体系、主导产品市场和销售渠道、主要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结构五部分。为了减少主观判断因素的片面性,扩大定量指标的比分权重,减少定性指标的比分权重。

1.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资产和财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尺度,能够反映企业的积累能力和未来资信状况,是偿债能力的最佳体现。对银行来说,应尽可能综合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和经营效率,以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信用状况。

2.贷款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包括经营者素质,资本结构变动和资信历史记录。经营者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企业的信用状况往往带着浓厚的领导者个人色彩。资本结构变动反映了企业的长期信用,对银行长期贷款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13

3.贷款对象的未来发展前景。该因素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来源。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风险,如政治稳定状况、通货膨胀、行业的朝阳或夕阳属性、行业规模及总体效益,是企业单独难以改变的。但是企业内部因素也是关键,如夕阳产业中也有绩优项目或企业,因此银行要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

综合上述三点因素,商业银行一般将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和C级以下级别。假定起相对应的系数为:

表2-1-1 贷款对象信用等级系数

AAA级 10% AA级 20% A级 40% BBB级 50% BB级 70% B级 90% C级以下 100%

二.贷款方式评定。

贷款按照保障形式划分,可分为信用贷款、贷款担保、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贷款担保、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所提供的财产流动性越强,贷款风险越低。参照《巴塞尔协议》的贷款风险权重的性质和具体的规定,每一种贷款方式的风险系数可参照表2-1-2:

表2-1-2 贷款方式的风险系数

贷款方式 1.信用贷款 1.政府提供的担保 2.商业银行及政策性的担保 3.其他银行的担保 2.贷款担保 4.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 (2)省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 (3)省级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 5.AAA级企业的担保 6.AA级企业的担保 1.现金资产质押 (2)他行存单和外币存单质押 (1)股票、股权质押 3.抵押和质押贷款 (3)金融债券质押、国有商业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2.有价证券质押 (4)区域性银行和外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 (5)商业承兑汇票贴现 (6)企业债券、其他可转让有价证券及权利质押

14

20 100 50 10 (2)国债质押 20 80 0 (1)黄金和本行存单质押 80 100 50 100 0 (1)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担保 贷款方式详细描述 风险系数(%) 100 10 20 50 50 3.居住楼房抵押贷款 4.其他抵押。如:土地使用权抵押、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抵押、交通运输工具抵押和机械设备抵押等 资料来源:林后春、蒋三庚、成小洲:《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发展出版社

80 100

三.贷款期限评定。贷款期限越长,相应的贷款风险也就越大。每一种贷款期限的变换系数参照参照表2-1-3:

表2-1-3 贷款期限的变换系数

贷款期限 1.半年(含半年)以内 短期贷款 2.半年以上 1.一年(含一年)以内 中长期贷款 3.三年以上五年(含五年)以内 4.五年以上 资料来源:林后春、蒋三庚、成小洲:《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发展出版社

150 200 2.一年以上三年(含三年)以内 120 100 120 贷款期限详细描述 期限系数(%) 100

四.贷款形态评定。贷款形态是银行根据已发放贷款的损失可能性所确定的贷款资产的存在形态。根据中国最新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贷款形态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级别。根据5级形态的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贷款形态风险系数。

表2-1-4 5级贷款形态风险系数

贷款形态 风险度系数 正常 1.0 关注 1.2 次级 1.5 可疑 1.8 损失 2.0

五.计算贷款风险度

1.贷款发放时的贷款风险度。银行在发放一笔贷款之前,都要测定该笔贷款的风险度。计算公式:Y=S×C×T

其中:Y为单笔贷款风险度;S为贷款方式风险系数(见表2-1-2);C为贷款对象信用等级系数(见表2-1-1);T为贷款期限的变换系数(见表2-1-3)。

公式表明贷款对象信用等级风险、贷款方式风险和贷款期限风险在某种情况下存在互

15

补性。

2.贷款发放后的贷款风险度。贷款发放后,信贷资金就参加了企业生产资金的周转。由于情况的变化,银行的信贷资金会以各种形态存在,进而产生不同的风险。这时要采用贷款资产风险度。

贷款资产风险度(Z)计算公式:Z=S×C×T×X

其中:Z为单笔贷款资产风险度;X为贷款形态风险系数(见表2-1-4)。 3.商业银行全部贷款资产风险度。

?R?iiZiQiQi?其中:R为全部贷款资产风险度;Q为贷款金额

贷款资产风险度(R)全面评估商业银行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反映出可以采用调整贷款资产结构的方法来降低贷款的风险。

贷款风险度实际上是一个用概率表示的贷款风险程度,它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风险为0时,表示不存在贷款风险,当风险度为1时,表示贷款风险最大。

第三章 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技术手段

严格控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创新手段的发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控制技术,一是管理银行的资产质量,保证银行的资产品质,减少不良资产,从而减少风险;二是通过资本管理,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通过流动性管理,保证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和风险发生时的支付能力。

第一节 银行资产质量管理

一.债务人的信用品质分析

商业银行通过严格的信用审查,防范债务人的品质缺陷。信用审查是对债务人的道德品质、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是银行管理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客户进

16

行信用分析,银行可以了解客户履约还款的可靠性程度,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加强贷款管理,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依据。信用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5C”方法。许多商业银行从“5C”的角度审核贷款人的信用品质,即:Character-品质,Capacity-能力,Capital-资本,Collateral-担保,Condition-条件。

2.“CAMEL”方法。美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从“CAMEL”的角度审查交易方的资格,即:Capital-资本实力,Asset-资产规模和质量,Management-管理水平,Earnings-赢利能力, Liquidity-流动性。

3.“5P”因素。有些商业银行将信用分析的内容归纳为“5P”因素,及个人因素-Personnel、目的因素-Purpose、偿还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和前景因素-Perspective。

对债务人进行信用分析是为了评估其违约的可能性,在实际的信用分析过程中,商业银行既要对借款人过去的信用状况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也要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发展的变化趋势,对借款人未来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作出科学的预测,同时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财务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本付息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估。

二.资产分布控制

分散风险,将贷款对象和贷款金额分散化,优化资产分布结构,防止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少数借款人,组织银团贷款,将风险在贷款人中间进行分散化处理,实行资产多元化,以降低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具体做法是将贷款在贷款对象、行业、区域中相对分散。

1.贷款对象分散,防止对单一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集中。

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一般规定,单一风险超过银行总资本10%时,就必须向金融监管机构报告,获得准许的单一风险最高不能超过银行总资本的25%。贷款对象分散包括两方面:在贷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实行对象数量分散和贷款额分散。根据概率论原理,如果贷款总额不变,贷款给更多的客户,其风险发生的概率等于各自概率的乘积,银行全部信贷资产的风险相对要小得多;若贷款额度过分集中在极少数客户,就有可能使商业银行的全部贷款风险程度,系于少数客户身上,风险急剧扩大,从而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商业银行控制单一风险的关键是深入调查并准确界定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性质和程度,包括共同所有权和控制权形式的关联、相互担保形式的关联以及固定交易渠道形成的关联。国际性的商业银行对跨国企业集团一般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授信总额和结构,并且具体分配到对方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分配到自己的分行或附属机构。

17

2.行业、区分散,防止对某一产业、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信用风险集中

贷款行业分散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贷款分别投放到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上,使贷款客户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多样化,并且各行业间有较强的独立性。行业分散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分散。贷款客户所在行业之间相对要独立,若贷款行业间相关或关联性较强,一旦某行业发行波动或风险,必然波及相关或关联行业,使通过客户分散策略分散了的风险又因行业相关或关联而集中,形成群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产分布尽可能分散于不同的经济领域,避免过分集中在农业、房地产等易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损害的产业,避免对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同时给予过多的信用支持。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有长远规划,信贷投向既要投向经济发达区域,也要兼顾经济欠发达、待开发区域,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战略选择,有助于避免因某一区域经济萧条或自然灾害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集中风险和损失。

在国家风险控制方面,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限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信用投放量。贷款实行区域分散。

3.利用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是由多家银行按照共同商定的期限、条件、额度向同一借款人提供大额贷款的信贷行为。发放银团贷款,首先应确定主办银行,由主办银行牵头组织协调其它商业银行;其次要集各家之长,共同参与项目的论证、评估、决策,信息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第三,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商业银行针对绩优大客户的服务协作,打破各家银行互为对于,“画地为牢”的局面。

4.扩大低风险业务的比重。对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尽量使用跟单信用证等短期自偿性信用工具,对一般企业的贷款要求提供房产、优质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抵押或质押,或者提供更高级别的信用担保,以分散和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信用执行控制

商业银行依照规定原则和程序决定的对借款人的授信额度,需要在约定时期内按约定的信用方式执行,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信用执行”。商业银行通过持续监测,保证信用执行符合有关的规定和约定,并防备交易对手信用状况的突然恶化。监测的对象包括:

1.监测信贷资源的用途和流向,监测的重点是:除非有事先约定,否则信贷资源不能被转让;未经银行许可,企业不能改变约定的贷款用途;防止企业进行法律准许范围以外的交易。

2.监测交易脉冲。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进行累计数额很大的交易,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交易脉冲”。交易脉冲一般不会超过约定的授信额度,也未必都有疑问,但有时可能是某些问题的警示信号,一是交易对手的债权或贷权未能按时如数实现,导致流动性下

18

降,这种交易脉冲如果发生在金融企业、跨国企业,实际问题可能相当严重,二是发生了商业欺诈,交易对手对信用工具失去控制,或者银行的电子化支付和清算系统被非法侵入,因此,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交易脉冲的监测、报告、处理制度,有的还在电子系统中设置了自动限制和紧急报告的程序。

第二节 银行资本管理

《巴塞尔协议》把银行资本分为两层:一层为核心资本,由股本和税后留利中提取的储备金组成,包括普通股、永久性优先股、资本盈余、附属机构中的少数权益、未分配利润,从中减去库存股票和商誉,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另一层为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准备、普通呆帐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券等。商业银行一定的风险资产规模要求一定数量的资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国际商业银行的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要占总资本的50%,一级资本比率不应低于4%,附属资本内普通贷款准备金不能高于风险资产的1.25%,次级长期债务的金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并保持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限制风险资产的规模,更要重视资本管理,因为只有有效的资本管理,才能保护资本并使资本增殖,银行才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去经营需要信誉支持的负债业务和需要风险补偿的资产业务。

一.资本补充。

保护资本最有效的手段是经常性的资本补充。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资本的补充渠道。 1.内源资本策略

多数商业银行税后利润的保留比例超过20%,以不断增加核心资本,同时在经济良好、实际赢利丰厚的年份尽可能多提留非公开储备和一般准备金,增加附属资本,以备在风险概率较高的经济低谷或金融危机时期对集中发生的资产损失及时给予补偿。这样既能保护核心资本不受损失,维持资本充足水平,又能保持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的基本稳定,维护银行的信誉。对于已经上市或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就能以更好的价格条件募集股本,取得股票发行溢价,进而充实核心资本。

2.外源资本策略

商业银行通过投资者如政府注入资金;通过在股票市场上筹集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筹集附属资本金等方式增加资本。通过发行普通股来增加银行资本,改善资本结构是金融

19

管理当局最理性的一种外源资本形式,但这种外源资本方式会稀释银行的股东权益与每股净益。从银行成本入手,商业银行比较倾向于采用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总量,给银行带来杠杆效应,但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总资本的50%。因此,商业银行在外源资本管理上的愿望与金融管理当局的要求不一致。

对于核心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来说,一般通过发行新股方式来增加资本,为了不影响股东的利益以及增强今后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非累积性优先股等方式增加核心资本。对于核心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增加发行债务等方式获得附属资本,使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加。商业银行通过外源资本充实资本金以达到支持银行资本增加的目的已成为主流。

二.资本结构优化

资本结构优化措施有:逐步增加核心资本以及非公开储备、一般准备金的比重,严格限制次级债务的比重;以谨慎的原则处理长期有价证券和自有物业的重新估值,力求与其原值保持基本对称;保持负债的结构和与之对应的资产科目在币种、期限上的对称性;保持经常支付的结构和与之对应的资产科目在币种上保持基本对称;并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优质资产。

第三节 不良资产处置与银行重组

不良资产率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较长时间低于规定的标准并且无法恢复,金融监管机构将强制实行不良资产处置及银行重组的措施。

一.在银行内部处理不良资产

1.扩大银行资本金,稀释不良贷款,并放宽信贷标准、扩大贷款对象的范围,有条件的以增量盘活存量,在发展中解决不良贷款。

2.适当提高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在各国的实践中,一般计提以下三种呆帐准备金:第一种是普通呆帐准备金,即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第二种是专项呆帐准备金,即按照资产分类的结果,对各类别的贷款按照一定的风险权重计提,大多数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同时计提普通呆帐准备金和专项呆帐准备金;第三种是特别呆帐准备金。即针对某个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专门计提,为防范国家风险而计提的呆帐准备金就属于这一类。

20

各国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提取充足的呆帐准备金。但一般不对准备金计提的比例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监管当局内部对呆帐准备金计提比例设定参考值(详见表3-3-1),作为评价商业银行准备金是否充足的依据。

表3-3-1 专项呆帐准备金计提比例参考值 (%)

国别 美国 香港 匈牙利 正常 0-1.5% 0 0 关注 5-10% 2% 0-10% 次级 20-35% 25% 11-30% 可疑 50-75% 75% 31-70% 损失 100% 100% 71-100%

3.建立一个宽松、有序、协调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以实现资本增值。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基础建设的财政投放力度,可弥补信贷投资之不足,并由此启动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资。在货币政策方面,除调低利率、除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九项传统货币工具外,可通过创新货币传导机制,扩大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以提高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开拓产品的销售渠道等。

美国重整信托公司曾采用这种做法。在政府和法律的授权下,美国重整信托公司要求被监护的金融机构减少开支,限制新增贷款,以降低流动性需求,并直接出售被监护的金融机构的资产,以取得现金支付负债。不足之处是,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改善相对延迟,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银行重组。

二.在外部处理不良资产

将不良资产置换出来,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变卖处理,或者金融机构把不良资产按市场价格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应严格按市场原则对不良资产进行定价,严格产权界定,防止信息优势方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损害有关利害人的权益,并建立起规范的金融资产流通、变现的二级市场。这种做法可以使出现问题的商业银行一次性改善各项财务指标,重新树立市场形象。

不足之处是,政府必须安排收购不良资产的资金来源,初期成本高昂。并且政府要面临双重的道德风险:一是来自银行的道德风险,银行可能将包袱丢给政府;二是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其经营业绩不易考核,资产管理公司可能不关心资产出售的合理价格,从而使政府承担过多的损失。

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设计

21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失控的因素,既来自历史的积淀,又来自现实的困难;既源于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又源于银行自身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局限。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治理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借鉴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但要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

第一节 治理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

商业银行长期形成的不良资产和潜在损失数额巨大,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在较短的时期内完全化解,这既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恶性循环,也有可能模糊今后的管理责任。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集中核销实际上已经形成的资产损失,集中处置呆滞的不良资产。

一.处置不良资产的环境条件分析

1.国内的经济环境。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有利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保持多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势头预计将继续下去,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可以继续扩张,有助于化解以往的不良资产;由于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充足,国内储蓄率稳定在高位,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能够得到保证,国有商业银行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能够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不至于产生支付危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性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有利于抵御国际金融市场上投机力量的冲击;政府债务结构合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大,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2.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金融问题集中暴露,不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大幅度攀升,有关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处理商业银行的资产损失。我们在这一时期适当披露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并且集中进行处理,一般不会引起震动,而会增强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声誉。同时,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利于运用财政工具解决金融问题。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1.国家财政支持。对于呆帐贷款和确实无法收回的呆滞货款,应列入核销范围,包括那些因受核销总额限制无法及时处理的破产企业呆帐,以及那些实际上用于财政性支出,确实收不回的专项贷款,这些需要集中核销的资产损失肯定超过国有商业银行的承受

22

能力,必须取得国家财政的支持。

国家财政的支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中央财政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作为次级资本。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长期承担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有不少贷款实际用于财政性支出,分担了经济转轨的部分成本。现行的金融财务会计制度未能体现审慎原则,造成银行虚收实支。

2.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剥离的呆滞资产。将呆滞的不良资产连同其抵押品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这些不良资产、承继债权,行使债权主体的权利,集中处置。由于这一块资产质量差,一般的资产证券化方式难以处理,但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力求救活资产、尽量减少和避免损失。

经国家批准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比较全面的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可以综合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如债转股、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兼并合并、资产出售、资产置换、证券承销等,以及折扣回购、协议转让、拍卖招标等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实现资产价值回收的最大化。

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收购、管理和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复杂的金融系统创新工程,目前不能过分地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将不可避免地发挥重要作用。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应由中央财政拨入,其他资金来源可通过发行特种国债筹集或者由中央银行提供再贷款解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难有盈利,在税收上,国家应提供免征营业税及公司收购、承接、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一切税收等便利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收回的资金应金额存入中央银行,以避免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国有商业银行核销资产损失和剥离不良资产之后,盈利能力将明显提高,可以通过财政分配的渠道,将一部分利润用于弥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损失。

三.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依据

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和重组是一项法律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中要涉及许多领域的法律,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支撑。但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起步较晚,当前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或法律障碍:

1.对参与清理重组各方的地位和责权利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导致清理重组过程中出现产权不清和预算软约束问题。

2.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

3.与清理重组执行程序相关的其他有关法律,其中包括贷款回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法庭处理不良资产的规定、庭外协议程序的规定、担保品的处理和财产登记制度等尚未出

23

台,使不良资产处置缺乏法律保障。

参照发达国家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时立法先行、特别授权的经验,尽快制定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特别处置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以法律形成确认金融债权转让程序,为资产管理公司以债权人身份主导债务重组、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等提供法律依据。

四.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基础

1998年,国家财政通过发行债券,为国有商业银行增拨2700亿元资本金,这是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实力的重要举措。上述集中处理资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的措施,将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在此同时,应该按照审慎的会计原则,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保护资本,充实资本的造血能力。

1.建立普通、专项和特别准备金制度。目前按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贷款余额的1%左右,坏帐准备金只按上年末应收利息的3%计提,这一比例与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商业银行普通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不应低于贷款余额的1%,可以不设上限。专项准备金的比例可以逐步提高,在3-5年内达到国际水准。

2.调整商业银行税赋结构。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首先是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敏感,需要经常将很大比例的收入提取为风险准备金,用于补偿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时往往集中发生的)资产损失;其次,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是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利差,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一利差不可能太大;第三,在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为了改善服务水平,开发新产品,需要巨大的技术投资,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因此,发达国家对商业银行一般不征收营业税,只按法定的统一税率征收所得税,同时在税基的计算上坚持审慎的估值原则和积极的折旧原则。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调整商业银行的税赋结构,根据审慎会计原则改进税基计算标准,并适当降低营业税率。

五.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国有企业的品质,才有可能真正割断国有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关系,堵住由国有企业亏损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流失渠道,而国有企业提高品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实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委托代理制。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追求不一致。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其利益主要是由剩余索取权带来的以投资收益形式对企

24

业利润的最终占有,因此,他所追求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可以简化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不是企业所有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其收入的高低不一定与企业利润的多少相联系,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理人员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企业经营目标,往往是能使他个人效用达到最大化的目标。正是由于这种责权的不对称,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的不完全,在现代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就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非效率的使所有者利益受损的\道德祸因\。

1.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经营控制权的实现方式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企业所有权不应是悬空的名义上的权利,它必须通过对剩余的索取和对经营者的选择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剩余索取权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它必须与经营控制权相结合,即拥有剩余索取权从而承担风险的人应有经营控制权,有经营控制权的人应承担风险。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具体方案的选择这里不敖述。

2.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增加透明度,同时建立严格的外部审计制度,以督促企业做到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计量和分配剩余,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才能为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第二节 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严格的企业等级评定标准。

商业银行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综合分析企业的资金结构、财务质量、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管理者和经营者素质及信用历史记录等及方面的内容,以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信用状况。借鉴西方国家的信用评级标准,具体等级和对应分值的设计应经过抽样调查后确定,使结果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评级标准应力求严格,但在具体应用中,银行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行业的企业特点做相应的调整。

2.形成企业统一授信标准。

通过统一授信的实施,商业银行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衡量客户信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进行信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集团客户特别是大型企业实施统一授信,完善对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的监控体系。对信用等级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信用管理办法,并使企

25

业信用等级成为银行贷款定价的要素之一。

以中国银行为例,按照《中国银行授信额度管理试行办法》,对已实行统一授信的A级以上的客户以及总行确定的BBB级以上重点客户实行授信额度管理。同时,对D级客户加强管理,对于毫无盘活存量的客户按照“收缩授信,尽早脱离”的原则,停止授信支持,并加大催收力度;对于付息尚属正常、好转有望的企业,在单笔业务条件成熟并完善抵押、担保手续的前提下,发放封闭贷款予以支持。

3.推行贷款担保制度

对于不符合发放信用贷款条件的借款申请人,为了降低贷款风险、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应要求其提供贷款担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担保贷款的形式有:保证贷款、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三种。对于保证贷款,要认真审核保证人的资格和经济承保能力,防止出现空头担保;对于抵押贷款,要考虑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的品种和贷款期限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抵押率。

4.建立信用风险度量体系

建立信用风险度量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商业银行要建立基本的风险评级体系,开发自己的内部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全面收集历史上的违约案例并加以分析和整理,建立违约数据库,为信用风险的预测搭建坚实的数据平台,同时开发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数理模型,建立起能够运用到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度量体系。

二.制定和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建立贷款责任制

商业银行要强化约束机制,根据一级法人制原则、权责统一原则、审贷分离原则、奖惩分明原则、“新官要理旧帐”原则,建立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贷款责任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明确各授信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具体责任,一旦贷款形成不良,从总行开始,逐级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属于工作人员失职、以权谋私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期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防范道德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信贷决策制度,基应达到如下基本要求:一是信贷经营、信贷审查、信贷稽核实现职能分离和相互制约;二是明确规定各个工作环节点上经营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能和责任,便于界定责任;三是在逐级审查和集体审议的基础上由相应职责的人员核准。以期防止个人滥用职权,避免外部干预,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

三.建立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制度 1.注重信贷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个信贷项目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业主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取决于项目的

26

融资保障和技术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贷款偿还年限以及全部投资回收期等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人员应和建设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2.保持信贷项目评估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独立自主的信贷决策制度,并完全承担决策的责任和风险,减少行政的干预,这将促进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形成能够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评估部门应该独立于信贷经营部门,并有一票否决权。也可以将信贷项目的评估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保证项目评估报告的质量。

四.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各种反映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该由4部分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信用风险预警指标系统。

1.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反映资本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鉴于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资本风险预警应位居重要地位。它包括四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户贷款余额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是重中之重。即后两项指标是反映贷款投放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其比值越大,说明银行资金贷款越集中,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

3.反映信贷收支状况的指标体系。它由五个指标组成: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这组指标体系监测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负债状况和资产状况,其中,信贷资金的资产状况又可分为贷款总量指标和贷款结构指标。

4.反映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具体监测指标有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负债成本率、应收利息率、贷款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损益指标完成率。此处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及损失状况及其损益指标完成情况。

在实际操作时可实行宏观、中观、微观的风险监测预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商业银行总行等组成宏观预警系统,由现行跨经济区的人民银行分行、各省商业银行等组成中观预警系统;由基层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三个预警系统分工协作,自上而下实行监控。

27

风险预警指标参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参照各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并在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央银行牵头制定预警指标的基础数值。因此,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以及国家财政、国家审计等监管机构报告具体的资产质量信息等上述各种数据,中央银行及其他监管机构在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控的同时,更要稽查资产质量与信用风险状况。对风险预警指标超过基础数值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负责督促其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五.拓展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均衡化 1.拓展表外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

商业银行应努力开发一些风险权重较低,而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由于表外业务的风险要小于表内业务(转换系数见 表1-4-2),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是商业银行很好的选择。当前,发展表外业务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潮流。

商业银行应提高表外业务在全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实现表外业务与传统业务并重的经营战略,并指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律和规章,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商业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同时必须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例管理;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和跟踪检测制度,防范表外业务风险扩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使用保证金和抵押品等担保措施。

2.适度发展信用衍生产品,规避信用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主要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信用风险;具有保密性;提高资本回报率。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者非常广泛,包括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固定收益投资者、保险公司、高收益市场基金、新兴市场基金以及一些非金融性的公司。信用衍生品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目前并无明确的监管条例。这里不做更多的介绍。

第三节 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

一.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

1.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思路精简管理层次。要本着经济、效率的原则,采用总行—分行的管理模式,打破省(区)、地(州、市)、县之间界线,将省级分行、地市级分行、

28

县级支行精简为一线机构,按照经济区域重新设置分行,集中精力开展经营活动,直接由总行管理,变过去的多级管理、一级经营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它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样,便形成了以总行为经营决策中心,以分行为利润中心,以下属分理处(营业所)为产品服务中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及各项政策。分行在不违背总行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

2.按照矩阵制组织形式,调整内设机构。在重新设置分支机构的基础上,区域性分行既要负责市场开发,又要承担对辖内机构业务发展的支持,作为业务支持层,可以在分行内部垂直设立各专业领域的职能部门,如:财务计划、客户管理、科技维护、稽核审计、人事教育、安全保卫、行政办公等部门,主要职能是为市场开发层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可以再增设一个分行业务的横向指挥链系统,建立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分行业的市场营销小组,除营销小组的客户经理和特殊人才外,营销小组的其他成员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组成。这些被抽调的人员,在行政关系上仍隶属于原所在的职能部门,但工作过程中要同时接受营销小组客户经理的指挥,从而就形成了双重职权关系的组织矩阵。这样,不仅能有效克服职能部门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现象,而且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能做到随用随调,机动灵活,使资源保持较高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客户经理对某一行业和行业内的客户的全面了解和深层把握,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有利于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抢占先机和控制风险。

3.建立标准化的管理平台。经过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使管理人员的管理辖度扩大,相应对组织的协调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规章制度,通过规定标准化的程序和各项准则以及设定优先级来达到协调和整体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统一的计算机综合处理系统,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标准化,以实现部门间协调和一体化。同时,统一的计算机综合处理系统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信息传递中的损耗和变形,有利于扩大管理层次,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和管理绩效。

二. 商业银行人事制度改革

银行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拥有高素质人才并不表明获得了人才优势,关键在于如何管理高素质人才,如何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如何使全体员工朝着企业的目标努力。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理解,银行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竞争。

29

1.构筑事业有成的职业环境,进一步拓展员工晋升的渠道。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从事业务和技术工作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方面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行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行员等级制,即设立若干行员等级,每个等级设若不档次,并规定相应的条件可不同的待遇,拉开档次,对于这些人才,可以不受有关规定和条件的限制,由组织破格定级。科学实施员上岗位配置,编制岗位说明书,确保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经济利益的驱动。推行年薪制和绩效报酬制。加强人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其核心是一个激励机制问题。而解决激励机制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实现人才价值的市场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致力于逐步缩小与国外质优银行差距的竞争。人才价值得以市场化、得以货币化、得以期权化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这是已经被国外成功商业银行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为了做到用“适当的利益留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可考虑在经营者和一定的管理层级中试行年薪制;二是在员工中推行绩效报酬制。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不同的岗位,待遇不一样。分配要充分体现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高科技人才、关键岗位和经营者倾斜的原则,实现“能者有其事、能者有其事”,使分配由隐性走向显性,加大分配透明度。设立奖励基金,对那些的确有特殊贡献,影响本行发展的关键性人才予以重奖。建立多元化的福利待遇。

3.以更加开放的态势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形成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是要强化内部循环机制;二是要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进行外部循环交流,建立健全全员劳动合同制,及早推出员上下岗、待岗相关制度细则,还可考虑逐步推行单位(部门)与个人间的双向选择机制、竞争上岗制度等。

4.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造凝聚人才、激励人才的人文环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两个尊重的心理氛围;建立一个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相协调的机制;培养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商业银行制定、完善具有本行特点的信贷人才培养、再培养计划,以便培养出对本行有归属感并对本行经营特色有更深刻了解的专门性人才。同时突出员工个人的需求,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尽管目前并不具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组的充分条件,但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景看,股份制改组势在必行。首先,股份制改组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充分调动银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自由通过股份制改组,才有可能获得长远发展所需的资本注入,减少国家财政的负

30

担。

1.股份制改造的目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或提高资本充足率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动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浅层次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或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即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众所周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名为独资,实际上所有权由谁代表并没有解决,导致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而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等。在国有独资产权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很难摆脱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预,再加上债权债务关系不清,即作为债权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都为国家所有,从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借贷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实现政企分开,彻底摆脱形形色色的政府干预。产权明晰,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权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另一基本要求。对商业银行来说,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 督机构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完善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国外银行上市的最重要的动因,被认为这是银行上市后能否实现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银行通过上市能够有效地消除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产生的各种弊端,使公司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延续性。另外,银行上市后可在吸纳优秀管理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优越性,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效益,从而使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的国 有商业银行来说,进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随着产权多元化,外部监督的加强,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效益。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只有建立了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改革的众多积极效应才可能进一步涌现: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或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提高经营效率;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改善、优化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等等。

2.控股权。如何安排国家的控股权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按照中国长期 以来形成的惯例和理论界的思维定式,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国有商业银行

31

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革,其股权结构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

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并不属于国家必须垄断的部门,其资本运营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或商业性活动,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国家没有必要一定处于垄断性控股地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改革,如果过分强调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权而且是绝对控股,这与原有体制下的国有独资银行不会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很有可能再次导致旧体制的复归,政企不分、行政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的状况将死灰复燃。并且国家绝对控股的股权结构必然对银行资本其他来源渠道的资本集中功能产生限制作用,使银行资本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难以满足银行资本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对自有资本扩张的要求。当然,基于能够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对外开放中保证国家有充分的控制力、增强对外部意外冲击的防御能力等方面的考虑,要求国家保持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权有一定的合理性。毫无疑问,\绝对控股\思路的核心是为了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和防范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而股权多元化才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只有股权多元化才有可能使内外资本融合并以此形成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由此激发出自身的活力,促进高效运作,使防范风险具有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股权结构的安排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绝对控股即国有股权在全部商业银行股本中的比重超过50%以上;二是相对控股即国有股权在全部商业银行股本 中的比重低于50%,但由于股权分散化,使国有股权在实际上保持控股地位。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必拘泥于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而相对控股 则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国有股权可保持在30%-50%之间为宜。

为了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之后继续保持国有的地位,可借鉴英国的经验--发生黄金股(Golden share)。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实施企业民营化时,为了确保国家的利益,发行由政府或财政部持有的黄金股即特权优先股,并制定了黄金股章程,即使将国有企业股份的100%公开转让而使其转变成为民营企业,政府仍可通过 黄金股和在实施的章程中规定的权利对企业行使管理控制。黄金股的优越权限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制定,例如英国政府在黄金股实施的章程中通常包括的主要权限有:限定特有个人持有股份;限制有关集团资产的处理;限制有关公司自发性的关闭和解散;限制发行有表决权的股份;董事的任命条件;指定英国人董事的条件等。显然,发行黄金股对于有效保护国家利益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中国国有商业银

32

行在采用发行黄金股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利用特权优先股有效保护国家利益,又要防止政府利用特权优先股干预银行业务活动。 因此,在制定黄金股章程时应明确,这种特权只有在关系到银行性质等重大问题时才可发挥作用,还可具体规定黄金股在哪些问题上不行使特权,或表决时折半计数,以充分发挥非国家股东对银行的监督作用。

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序安排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实行股份制改革必然涉及到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可按照:先内部改革重组、后改制上市;先试点、后全面推广;先法人持股、后社会公众持股;先境外上市、后境内上市;先部分、后整体的步骤稳妥推进。

4.经营管理者拥有所在银行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从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看,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追求目标的差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就不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通常是行政指派,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竞争产生,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被大大弱化。

在信息非对称、约束软化的状态下,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不可避免。对于那些处于管理控制岗位,具有决策权利的经理人员来说,他们的道德风险完全可能转化为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委托-代理安排,才能有效避免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可以考虑用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公积金、限制流通股票等方式,让经营管理取得所在银行的某些剩余索取权,特别是远期的剩余索取权,这将是防范内部道德风险的有效制度。

结 论

金融国际化,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增长机遇的同时,也孕育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形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因包括:如历史积淀形成的信用风险“老区”,政府的行政干预形成的风险“特区”,表外业务形成的信用风险“盲区”,以及由于金融监管的薄弱形成道德风险而导致的信用风险“灰区”。

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是一项系统的金融工程,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研究课题。自1997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改革,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向国有商

33

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等,为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但要从本质上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必须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形成完整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具体做法是:以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为指导,以资本充足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起符合自己客户特征和业务特点的定量化内部评级体系和基于内部评级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使信用风险管理落实在银行的贷款决策、资产定价、贷后管理、业绩的考核评估等各项业务之中,辅以严格的事前检查和事后惩罚措施,同时利用多种渠道推动银行信用文化的建设,为控制信用风险创造良好的信用文化和政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和注释

[1] 林后春 蒋三庚 成小洲:《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1 [2] 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6

[3] 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10 [4]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5] 许崇正 刘雪梅:《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6] 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7] 李礼辉:《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机智研究》北京大学 2000 [8]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9] 林清泉 王振:《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 》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绪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分析》 贺晓东《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哈尔滨出版社 2000.8

李扬 王国刚 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6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8、1999、2000 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爱国 马建华 于光明:《创新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2002 庄毓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及产权》

毛小威 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框架咨询过程中的主要分歧及演变趋势》金融海信息部

34

[17] [18] [19] [20] [21]

章显亮:《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于文涛:《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对策建议》中华财会网 光大证券:《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分析 》

徐传谌:《现代企业制度与经营者行为激励》社会科学战线 孟宪义 李永浩:《浅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t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