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欣 毕业论文 -

更新时间:2023-09-15 16:24: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 谢舒欣 专业班级 国际商务10-8班 学 号 541012020821 院 (系) 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王红伟(讲师) 完成时间 2014年5月25日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论 ................................................................................................................................................................................. 1 1.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历程概况 .......................................................... 1 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2 2.1 2009-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概况 .................................................................... 2

2.1.1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 2 2.1.2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 3

2.2 基于HS编码的分析 ......................................................................................................................... 4

2.2.1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 4 2.2.2 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 6

2.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 ...................................................................... 8

2.3.1 工业制成品占据中日贸易的主导地位 ................................................................................... 8 2.3.2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 .................................................................................................. 9 2.3.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依然较大 ......................................................................................... 9

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影响因素 ............................................................................. 9 3.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 10 3.2 中日产业结构的差异 ..................................................................................................................... 12

3.2.1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 12 3.2.2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 13

3.3 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 1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中所表现的主要问题 ................................................................ 16 4.1 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 16 4.2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商品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 17 4.3 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 ............................................................................................................... 17 5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策略....................................................................... 18 5.1 加强日本在华投资的引导 ......................................................................................................... 18

5.1.1 投资行业方面 ..................................................................................................................................... 18 5.1.2 投资区域方面 ..................................................................................................................................... 19

5.2 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 ..................................................................................................................... 19

5.2.1 加快改进传统比较优势产业 ...................................................................................................... 19 5.2.2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 20 5.2.3 注重培育战略性产业 ..................................................................................................................... 20

5.3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21 5.4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21 结束语 ......................................................................................................................................................................... 22 致 谢 ......................................................................................................................................................................... 23 参考文献 ................................................................................................................................................................... 2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摘 要

贸易商品结构是两国贸易状况和贸易内涵的直接体现,反映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贸易利益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中日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正随着中日之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两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而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以分析中日两国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特点为基础,并结合当今中日经济活动的方向,着重探讨中日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且找出中日双边贸易出现的问题,积极研究优化策略,更好地促进中日经贸的发展。

关键词 商品结构/中日贸易/成因及问题/优化策略

I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THE STATE TRADE STRUCTURE OF SINO-JAPAN BILATERAL TRADE RESEARCH

ABSTRACT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state and content of the trade,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rade interests and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Japan is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of China, and China has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s Japan’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The Sino-Japan trade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hange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is depending on the trad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Sino-Japan trade business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s. Then discover the problems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and study optimiz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 trade.

KEY WORDS Trade structure, Sino-Japan trade, Reasons and Problems, optimization programs

II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绪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贸易商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并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化的趋势。当前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己经成为了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成为贸易强国, 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合理的较高层次的贸易商品结构。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所处的层次、商品竞争力状况以及我国在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在新时期下如何发展产业内贸易,如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供实证方面的依据。鉴于目前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中日双边贸易状况近两年来迎来了“寒流”,贸易额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中韩贸易有可能超越中日贸易,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显得意义重大。

1.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历程概况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贸往来历史久远。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2003年-2008年出现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中日贸易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发展。(见表1-1)

2005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1844.4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1894.4亿美元。 2008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667.8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663.8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44.6%和40.6%。

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日贸易多年来第1次出现了大幅度减少的局面,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288.5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321.8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减少14.2%和12.8%。

2010年,在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以后,中日贸易也很快恢复并实现了新发展,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947.7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301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1%和30.0%,都大大超过了2008年的贸易规模。

进入2011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3428.4亿美元,按日方统计3449.6亿美元。中日贸易出现了减速增长,主要是东日本大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造成的。

1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2012年以来日本的一系列政治挑衅行为,中日贸易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从2013年全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日本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5%。

表1-1 2005-2013年中日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中方数据 出口 839.9 916.4 进口 1004.5 1157.2 贸易收支 164.6 240.8 318.8 345.2 330.3 526.5 463.0 261.1 120.0 合计 1844.4 2073.6 2360.2 2667.8 2288.5 2947.7 3428.4 3296.3 3126.2 出口 803.4 928.5 日方数据 进口 1091.0 1185.2 贸易收支 287.6 256.7 185.8 183.0 129.2 37.1 220.2 442.4 170.5 合计 1894.4 2113.7 2367.0 2663.8 2321.8 3018.9 3449.6 3336.6 2699.3 1020.7 1339.5 1161.3 1506.5 979.1 1309.4 1090.6 1276.4 1240.4 1423.4 1096.3 1225.5 1490.9 1528.0 1614.7 1834.9 1447.1 1889.5 1264.4 1434.9 1210.6 1737.1 1482.7 1945.7 1517.6 1778.7 1503.1 1623.1 数据来源:中方数据来自中国海关资讯网,日方数据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2013《日本统计年鉴》。

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在中日贸易增长的同时, 中日贸易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已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换。本文在分析中日贸易商品结构时,采用了从粗到细的分类方法,首先对2009-2013年这五年两国分别主要出口商品简单概述,其次基于HS编码对的几大类商品进行分析,最后对分类中具体章节的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

2.1 2009-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概况

2.1.1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根据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3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结构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出口商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出口商品前四位的商品依然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其占日本对华出口额比分别为73%、74%、74.3%、72.4%和72%。

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其中具体应该注意到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普遍下降,与2008年同比降幅最大的是矿产品。2010年经济复苏,日本对华出口回暖,但是2012年受钓鱼岛事件影响,中国出现大规模的抵制日货,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下降。2012 年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年出口额分别占比42.1%、11.4%、9.6%和9.3%。以上四类产品的出口额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16.2%、9.5%、13.1% 和3.4%,但这四者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累计仍达72.4%。在前十类出口产品中只有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与2011年相比有所增长,其他产品出口均有所下滑,贵金属制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居于前列。

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虽然出口额仍然上升,但是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在近年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但比重依然不断上升,2009-2013年分别占比6.0%、6.6%、7.3%、8.5%和8.9%。

表2-1 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总值与出口总值占比(类) (%)

机电产品 贱金属及制品 化工产品 运输设备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纺织品及原料 2009 41.1 13.2 9.4 9.3 6.5 6.0 2.7 2010 43.9 11.5 8.3 10.3 6.5 6.6 2.3 2011 44.7 11.2 8.6 9.8 6.5 7.3 2.4 2012 42.1 11.4 9.3 9.6 6.6 8.5 2.5 2013 39.4 11.1 11.6 9.9 7.0 8.9 2.4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1.2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同样占中国对日出口首位,2012年占比42.3%,其出口额逐年增加;纺织品和原料在中国对日出口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2012年占比16.2%;2012年家具及玩具等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制品占比6.4%和5.2%;另外化工及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及食品产品出口也较多。

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表2-2 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总值与出口总值占比(类) (%)

机电产品 纺织品及原料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贱金属及制品 化工产品 食品、饮料、烟草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2009 37.6 20.0 7.2 4.7 4.1 3.5 3.1 2010 42.3 16.6 5.8 5.3 5.1 3.3 3.1 2011 40.6 16.7 5.9 6.0 6.5 3.2 3.1 2012 42.3 16.2 6.4 5.2 4.8 3.5 3.5 2013 44.3 16.2 6.1 4.8 4.3 3.2 3.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2 基于HS编码的分析

海关编码即HS编码,为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编码协调制度由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英文名称为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 (HS-Code)。HS编码共有22大类98章。国际通行的HS编码由2位码、4位码及6位码组成。6位码以上的编码及对应商品由各国自定。从199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税则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该制度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采用六位编码,适用于税则、统计、生产、运输、贸易管制、检验检疫等多方面,目前全球贸易量90%以上使用这一目录,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

通过HS编码来对中日之间贸易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中日间具体的贸易商品结构,以2009年和2013年的数据为例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五年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2.2.1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约为2320.9亿美元。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096.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1224.8亿美元。

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41.1%)、贱金属(13.2%)和制品及化工产品(9.4%),出口额分别约为450亿美元、144.5亿美元和102.9亿美元。

中国对日本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37.6%)、纺织品及原料(20.0%)、

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7.2%),出口额分别约为460.8亿美元、245.2亿美元、87.9亿美元。

2009年中日贸易排在前十位的商品贸易状况如表2-3所示,所占比例分别如图2-1与图2-2所示。

表2-3 2009年中日进出口贸易前十位商品 单位:百万美元

海关分类 第16类 第15类 第6类 第17类 第7类 第18类 第11类 第5类 第10类 第13类 HS编码 84-85 72-83 28-38 39-40 39-40 90-92 50-63 25-27 47-49 68-70 商品类别 机电产品 贱金属及制品 化工产品 运输设备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纺织品及原料 矿产品 纤维素浆;纸张 陶瓷 进口 44999 14447 10294 10167 7132 6561 2966 2060 1530 1212 海关分类 第16类 第11类 第20类 第15类 第6类 第4类 第12类 第7类 第18类 第8类 HS编码 84-85 50-63 94-96 72-83 28-38 16-24 64-67 39-40 90-92 41-43 商品类别 机电产品 纺织品及原料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贱金属及制品 化工产品 食品、饮料、烟草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皮革制品;箱包 出口 46081 24521 8785 5744 4983 4319 3957 3855 3761 298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1%2%6%7E%3%2%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第17类 39-40 运输设备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10%图2-1 2009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主要商品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第5类 25-27 矿产品第10类 47-49 纤维素浆;纸张第13类 68-70 陶瓷

5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表3-1 各行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走势 单位:亿日元,%

制造业(合计) 食品 纤维 木材、纸浆 化学、医学 石油 橡胶、皮革 玻璃、窑业 金属、有色金属 普通机械器具 电气机械器具 运输机械器具 精密机械器具 2009年 金额 4615 827 154 455 444 4 6 119 337 617 583 907 85 份额 71.1 12.7 2.4 7 6.8 0.1 1.8 5.2 9.5 9 14 1.3 28.9 0.1 0.9 0.2 12.4 14.4 1.4 100 2010年 金额 3896 107 70 249 646 6 253 45 446 865 364 854 36 2388 22 24 47 824 818 267 292 6284 份额 62 1.7 1.1 4 10.3 4 0.7 7.1 13.8 5.8 13.6 0.6 38 0.4 0.4 0.7 14.7 13 4.2 1.6 100 2011年 金额 6948 173 431 276 823 179 240 1012 1426 796 1162 217 3097 11 53 245 1506 590 512 179 10046 份额 69.2 1.7 4.3 2.8 8.2 1.8 2.4 10.1 14.2 7.9 11.6 2.2 20.8 0.1 0.5 2.4 15 5.9 5.1 1.8 100 2012年 金额 7334 211 186 339 690 4 219 108 729 1375 1035 2257 1 3425 10 124 112 1572 494 803 303 10759 份额 68.2 2 1.7 3.2 6.4 0 2 1 6.8 12.8 9.6 21 0 31.8 0.1 1.2 1 14.6 4.6 7.5 2.8 100 非制造业(合计) 1877 9 建设业 运输业 通信业 批发零售业 金融保险业 不动产业 服务业 合计 59 13 805 938 71 90 6492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对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进入21 世纪以来,日本更是逐渐加大对电子行业及汽车行业的投资,日企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这也扩大了两国间此两类行业的产品贸易。以机电行业为例,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成本导向和出口导向,这带动了日本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对华出口以及对日返销,2006年在华日资企业的金属、机械和纺织等产品对日本本国的返销率达到40%左右。从近两年来看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来看,来自日本的投资显示出近几年未曾有的巨大变化。在日本与欧美市场前景依然不够明朗、日元汇率依然维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在中国的竞争力以及扩大内销,日本各大企业纷纷加速统括公司的设立以及追加投资强产能等。由此可见,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对两国贸

11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易的商品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中日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与国在进行贸易时所需的商品种类及商品数量和质量都决定于生产环节,反过来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国的生产能力。贸易结构取决于生产结构,并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外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背后是该国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与调整的结果。因此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决定了两国间的贸易结构,并且贸易结构反过来又对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3.2.1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内仿效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在这一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很不合理,轻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我国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农村、农业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用于人民日常消费的轻工业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推陈出新,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提高,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40.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日趋合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果断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8%,钢铁、电力、机械设备等一批重工业迅速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点在于促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等全面促进。在重化工业的带动下,汽车、房地产、电子通信等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及石油等产业的发展。

1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占43.9%,其中工业占37%,建筑业占6.9%,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占46.1%和10%。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各产业结构内部仍面临很多问题,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生产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面临困难;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内部结构尚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3.2.2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政策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 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此阶段,日本受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遭受严重打击。为此日本一方面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立国”战略,经济发展开始由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1997 年):“广场协议”以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加快了向国外转移制造业、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由此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1998 年至今):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经济陷于崩溃,加之1999年欧元的启动,使日本经济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遭受了巨大的困难。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在于继续推进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新时期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伴随着上述产业政策的调整,目前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即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第一位,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就是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产物。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较之于日本产业结构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与日本所具有的各自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中日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第二产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对中国来说较为发达,而中国由

1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初级产品,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由于第二产业在中日两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工业制成品在两国间的进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出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行业,因此中日在进行产业间贸易的同时,产业内贸易也逐步发展起来,但受制于技术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以上来说,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连,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地调整升级,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其中在第二产业结构内部,重加工工业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但是,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缓慢,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消耗量偏高,工业结构层次仍低等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日本的产业结构则在动荡的石油危机与经济萧条中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走出国门,加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成为影响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新生变量。

3.3 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进口原料、材料或零部件等,充分利用本国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技术,加工为成品以后再出口到国外。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装配等。

我国的加工贸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经历五个阶段(见表3-2),其内容也由最初的“三来一补”发展为现在的小进大出。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出口的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出口市场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国以资源大国和中高端中间技术产品制造国为主。表3-2为我国加工贸易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对比关系表,可以说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表3-2 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与出口贸易总额对比关系表

外贸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1年以前)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为主 贸易方式比重 出口贸易总额 220亿美元 300.09亿美元 718亿美元 4383亿美元 5933亿美元 第二阶段 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1982-1986年) 品 第三阶段 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1987-1991年) 地位 第四阶段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增(1992-2003年) 长迅速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超第五阶段 过劳动密集型产品 (2004-至今) 数据来源:中国机电企业网。

加工贸易低于20% 一般贸易高于80% 加工贸易在20%-45%之间 加工贸易比例在46%-55% 加工贸易超过55% 一般贸易降为41.06% 加工贸易方式是中国机电产品对日本出口的主要方式。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中国以低工资为核心的成本优势突出且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这吸引了大批的日本企业来中国从事加工贸易。2009年中国向日本出口为1225.5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日本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63 亿美元,约占54.1%,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日贸易的主要进出口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日双边贸易结构。日本在华进行加工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经过一系列的组装加工以后作为工业制成品很大一部分产品又返销日本,使得中国对日本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中日贸易结构较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3.4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于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界的产物,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本国所具有的自然条件,这主要包括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国土面积的大小等,它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二是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容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进出口的商品结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在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加工层次高,同其他国家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进出口商品结构较高;中游国家大多从事的是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淘汰产业以及部分高加工度的工业,初级加工产

15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品较多,但其竞争力较弱;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其国内工业较为滞后,原材料及部分初级产品占据了出口中的绝大部分,这些产品的竞争力极弱,因而出口商品结构属于最低的层次。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为滞后,消费水平较低,物质资料与建设所需资金极为匮乏。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我国所建立的工业体系较为薄弱,虽然国家注重大力发展重工业,但绝大多数都属于级别较低的简单工业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不高,基本上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建国初期,我国在仅有的一部分对外贸易中所出口的产品80%以上属于初级产品,直到70 年代,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在出口总额中达到50%以上,向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石油、纺纱、织物等半制成品,而在进口方面主要以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底层。改革开放以来至今,随着生产力的较快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目前中日之间仍然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为主,并兼有水平分工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中日贸易结构。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在东亚地区按照生产工序的劳动密集程度划分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较为明显,尤其是在电子、通信等高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日本负责研发核心技术,而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几个发展中国家则从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进口电子元件、芯片、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进行组装加工。这为我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使得我国在对日贸易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相应的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甚至是某些高、精、尖技术产品的出口却不断的增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对日贸易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中所表现的主要问题

4.1 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自2002年起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发生逆转,中国2002年对日开始贸易逆差,全年累计逆差50.3亿美元,2003年中方逆差达147.4亿美元,2004年208.2亿美元,2005年164.6亿美元,2006年240.8亿美元,2007年318.8亿美元,2008年345.2亿美元,2009年330.3亿美元,2010年高达526.5亿美元,2011年463.0亿美元,2012年261.1亿美元,2013年120.0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近十年来对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导致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对日出口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

16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日本对华出口以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国际竞争力强,从而导致两国贸易收入的差距。

4.2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商品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危机的缓和,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日本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大地震、海啸和2012年中日钓鱼岛危机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率降低,有效需求减少,在财富明显缩水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将发生改变。首先生活必需品不会有大幅降低,但对品质要求更强烈。由于生活必需品是消费者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消费,但是购买力下降使得消费者会减少对高档商品的购买,对必需品的购买也会更加挑剔。另外一些附加值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将会受到冲击。金融危机后为保护本国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以低价竞争的商品更容易受到贸易壁垒限制;相反,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受影响较小,这些商品不可替代性强,品牌效用强,要求质量高,竞争对手少,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出口商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含量高,对中高档商品的质量水平、品牌影响、附加值都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4.3 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且劳动力成本高,依靠自身难以满足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相反,中国地广物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就是把中国当成生产基地,将生产的产品返销日本或销往其他国家。尽管没有具体统计,但是中日贸易的很大一部分由在华日资企业进行,这个没有疑义。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虽然推动了中日贸易的迅速发展,改善了中日贸易结构,从而提高了商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但是却易于使中日贸易继续向日本有利的方向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控制着大部分制造产业链中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只是从事初级加工、最终装配和组装等工作。日本企业以技术和品牌入股,我国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为例,其中中日合资的企业,如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本田、长安铃木、长安马自达等都是合资企业,在2012 年的钓鱼岛抵制日货的事件中,日系车的损失,不仅是日产、丰田这些日本厂商,合资方的中国国企同样面临巨大的损失,甚至更甚于日本。日本日产、丰田等厂商以技术和品牌入股,投入的是无形资产并容易转移,而中国投入资

17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金、场地、设备、人员,其中又涉及人员就业、国家税收等,中方损失惨重。

5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策略

中日双方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彼此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促进中日之间贸易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对于巩固两国的经贸关系,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阶段的国际贸易在强调一国对外贸易规模重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贸易结构的优化与改善,这关系到一国能否实现对外进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该国能否在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切实有利的保障。本文前述部分已经就中日双边贸易的现状特别是贸易结构做了比较分析,并就此现象阐述了几点重要的原因。本部分内容将以此为依据,主要从投资、产业政策以及贸易参与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优化中日贸易结构,促进两国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5.1 加强日本在华投资的引导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日两大经济体间的融合与联系。在我国投资设厂的日本企业对中日贸易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一方面向日本出口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产品;另一方面再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用于加工生产。因此,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中日贸易结构,国家有必要对日本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区域给予规范与鼓励,以便于符合中日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5.1.1 投资行业方面

为了把握竞争中的主动优势,中方必须积极引导日资投向更加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业。首先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譬如轻纺、建材等行业,在加强同日资企业合作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引进那些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优秀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日方企业,以便于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其次,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日资投向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大项目。例如我国的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工工业,这些行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较大,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的相对薄弱点,由于其具有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和低污染等特点,目前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优势产业。因此我国

18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日本较为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客观上提升我国的产业水平。此外还应注重加强与日方的技术合作,联合研发高技术产品,争取获得技术外溢效应,使我国更多地参与到生产研发过程当中。

5.1.2 投资区域方面

目前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则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政府应加强对各地区引资项目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日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而东部地区应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着重吸引日本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尖端企业的驻扎。通过这一举措,中西部地区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可以加快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全面提升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管理经验,并且获得高技术企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不断地竞争与合作,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这对于中日双方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对于改善中日贸易结构,提升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中西部地区为吸引日本的投资必须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宣传,逐步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与形象,另一方面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条件,为扩大投资和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5.2 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 5.2.1 加快改进传统比较优势产业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长远价值取向,如果只注重该产业的发展而不予改进提高,势必会拉大中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对日贸易中陷入被动地位。当然在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该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今后的长远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中将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视为技术落后产业的误区,同时也需要深刻地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19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和新材料等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也必然会有质的提升。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借此加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对那些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实现优势的动态升级,掌握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5.2.2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重化工业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属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为了加速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当务之急是逐步将重化工业发展过渡到高加工度化产业,这对于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取得对日贸易中新的竞争优势极为重要。中国在此一方面应注重对传统重化工业进行改造与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重点发展高技术导向的机械产业及钢铁业,争取更近一步地打通日本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承接日本向我国的重化工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引进高技术、高质量、低污染的企业,把学习先进技术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制造业而言,我国对日本出口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于制成品尤其是加工层次深、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加大对制造业的科技投入,促进企业与学校科研单位的联合研发及合作,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同时还需稳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及工作技能,实现软硬件的同步升级。

5.2.3 注重培育战略性产业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整体上讲与日本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决定了日本在与我国进行的双边贸易中,在高技术产品与信息产品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较多的贸易垄断利益,这不利于中日贸易的长远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在部分行业,尤其是计算机、飞机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上与日本相比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政府应在相关优势产业上进一步加大科研研发力度,注重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生产管理创新,使之成为我国有利的竞争产业。鉴于我国科技实力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必须以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中国特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群体,成为我国在与日本甚至是其他发达国家竞争中的优势战略性产业。

20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5.3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日资企业在我国所进行的加工贸易初期大多数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但是我国所从事的仍是属于低端的加工增值环节,靠廉价劳动力创造财富,而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核心技术均为外资企业占据。为改善这一状况,国家有关部门在注重引入高质量、高技术加工贸易项目的同时应鼓励中日企业联合开发与合作高端技术,扩大生产环节中中方企业的参与程度,促进有效竞争,以提升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在整个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较高,而内资企业由于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其所占比重较低,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内资企业的投入力度,在电子、电器及汽车等重要领域应培养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引导企业在产业链的领域延伸:①在产业链的上游要充分利用日资企业转移研发的关键机遇,提高内资企业的研发及创新能力;②在产业链中游从事增值、附加值较大的加工制造环节;③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塑造形成自主品牌,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等服务业务。通过上述各项措施,逐步提升内资企业在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深入地参与到加工贸易过程中,从而掌握中日贸易中的主动权,为提升我国对日贸易结构提供一个切实有利的保障。

5.4 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之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并且正在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使得众多企业不断走向海外市场,参与到全球分工中去,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当然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贸易利润增幅减少等不利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争取从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应注重将承接产业转移与对外产业转移相结合,主动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在以往中国往往是被动地去接受他国先进产业的转移,而忽略了将国内落后产业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转移。一个健全的发展之策需要建立一种双向循环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吸引国外产业转移的同时,适时地将国内的夕阳产业向外转移,

21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实现资金和技术的双向流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后起国家都历经了从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到实现本国对外产业转移的过程,提升了本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由此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其次,中国应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缺乏“自主创新”的问题所困扰,这也是中国难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只有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他才能够在产品、服务等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本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与层次,掌握国际贸易当中的话语权。因此,中国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创造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本国科技水平的大发展,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飞跃。

结束语

中日两国是相互依存的,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需要中国强大的市场和成熟的生产基地,而东南亚市场与中国在基础设施、产业链、劳动力熟练程度和经验、资金、销售渠道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日本制造业依旧以其先进技术和工艺在世界享有盛誉,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从日本进口先进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这一点在未来十年还是无力改变的。虽然钓鱼岛事件使在华日企、日本品牌的销售状况在短期内呈现下降趋势,但从长远来看,中日贸易无疑依然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力,中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市场和最成熟的生产基地的地位不会动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根本上抵制日货似乎不太现实,我国企业在战略、技术、竞争力方面仍然同日本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企业应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管理,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步伐的转变。

2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本论文是在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王红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指导老师王红伟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王红伟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论文实验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提出严格要求,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为我答疑解惑,鼓励我大胆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研精神。在论文完成之际,我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王红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内心感慨万千。四年中,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庆幸在激动失落的时候都能有同学的陪伴,使得大学四年如此难忘。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要向自己的父母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学业的支持以及各方面的帮助!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2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家瑞.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其成因分析[J].现代化管理,2014(4):54-55 [2] 韩清凯,杨静. 中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现代商业,2011(35):19

[3] 韩玉茹,黄粤. 中日韩出口商品结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49-152

[4] 李强.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1-38 [5] 张立东.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122-125 [6] 闫克远,金华林. 论改善中日贸易结构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J].日本学论坛(184):47-50 [7] 关雪凌,肖平.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161):34-39 [8] 刘昌黎.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新变化及问题[J].日本问题研究(161):16-23

[9] 张伟. 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日比较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13, (7): 46-60

[10] 马赫然. 中日关系对双边贸易影响的研究[J]. 时代金融, 2013, (523): 305

[11] 李小北, 武火峰. 中日经贸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分析研究[J]. 经济管理, 2007, (422): 68-74 [12] 张日, 程亚丽. 中日贸易“劫”点何在?[N]. 国际商报, 2014年3月17日 (02)

[13] 章立东.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28(6): 123-125 [14] 黄书权, 刘忠群. 中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8, (64): 24-27

[15] 乔宇宏. 中日商品贸易结构研究[D]. 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07. 1-67

[16] 杨逢珉,周琳妲. 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1, (4): 32-42 [17] 文凤萍. 浅析中日贸易商品结构演进及经贸前景[J]. 北方经贸, 2006, (258): 33-34

[18] 陈振锋,吴莹,史德信等.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之比较研究[J]. 管理评论, 2003, (10): 54-59 [19] 赵伟,贾玉平. 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与中日贸易模式[J].浙江学刊,2003(1) [20] 高敬峰. 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1)

[21] 王洪庆. 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基于制造业行业的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

2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2006(5)

[22] 王洪亮,徐霞. 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1983—2001)[J].世界经济,2003(8) [23] 陶涛、王跃生. 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J].国际贸易问题,2010(2) [24] 唐玉婵.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探讨[J].商业研究,2006(3)

[25] 佟家栋,刘钧霆.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6] 石其宝. 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3)

[27] Dalton J T. The New Goods Margin in Japanese-Chinese Trade[J/OL]. Japan & The World Economy, 2014-4-7(2014-4-30). http://dx.doi.org/10.1016/j.japwor.2014.04.002

[28] Jun-Hyung Ko, Koichi Murase. Great Moderation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OL].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3-10-27(2014-4-30)

[29] Kang Ernest Liu,Ji-Liang Shiu,Chia-Hung Sun. How different are consumers in Internet auction markets?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J/OL].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3-1-12(2014-4-30)

[30] Yusaku Nishimura, Kenjiro Hirayama. Does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deter Japan-China trade? Evidence from pre- and post-exchange rate reform in China[J/OL].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2014-4-30)

[31] Balassa, B. 1979:《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H.Giersch(ed)》, 《On the Econom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Symposium,. Tubingen》 [32] Balassa, B and Bauwens L. 1987:《Intra-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in a Multi-Country and Multilateral Framework》,《The Economic Journal》vol.97

[33] Matthias Lucke, 1993:《The diffus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s in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the world textile and steel industries》,《World Development》vol.21 [34] Prabirjit Sarkar, 1991:《Manufactured export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terms of trade since 1965》,《World Development》wol.19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