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3-09-19 05:18: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

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归纳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3.归纳掌握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课前预习案

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设施进行细致地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与六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演进 (一)耕作工具 1.制造农具的材质不断进步(阅读课本P2—3页第1—3自然段及小字) 时间 农具 原始社会 木石农具,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木石农具为主,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 铁农具出现并逐渐推广,由此出现铁犁牛耕 2.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改进(阅读课本P3第4—5自然段及小字内容) 时间 发展 牛耕开始出现。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 春秋后期 (人力→畜力) 战国中后期 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 隋唐时期 发明犁壁, 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问题引领 1.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具有哪些特点? 2.阅读教材P2第3—4自然段及文本框中的内容思考:从农业结构方面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3.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里? 提示: ⑴材质的变化 石、骨、木→青铜→铁 ⑵动力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有 ____(东汉发明,曹魏马钧改进)、 人力→畜力→自_____ (唐朝发明,以水力为动力)。 (三)影响: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然力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⑶种类的变化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著名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建成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建成漕渠、单一性→多样性 白渠。从汉代开始,政府经常大规模治理黄河。汉明帝任用王景治河。 4.小农经济出现的2.地方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起源于西汉。 原因?根本原因? 3.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5.中国古代的小农组成部分。 经济具有哪些特四、从千耦其耘(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进步 点? (一)商周时期:千耦其耘 6.如何全面评价中原因: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二)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国的小农经济? 1.产生的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2.小农经济的特点:(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具有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封闭性、保守性) (3)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具有落后性) (4)非常脆弱,容易破产。(脆弱性) 3.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2)局限: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容易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下仅是本课内容体现出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农耕技术: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土地私有制。 【知识体系构建】

课堂探究案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内容 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翻车,《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宋元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妊,多治线麻葛捆布,此其分事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4)根据材料四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

课堂练习案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小农经济状态下(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7.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 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 8.战国时期,《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这一记载不能说明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

A.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应运而生 B.生产规模狭小且性别分工简单 C.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9.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10.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3分)

(4)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倍受水旱之灾,遭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陷于绝境以至卖田宅、鬻子孙。(3分)

1.C 2.B 3.B 4.A 5.B 6.C 7.C 8.A 9.D 10.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