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20121225版

更新时间:2024-04-14 15: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20121225版

一、 选择

1、 纵向研究:测量个体的变化。随着一个或多个研究对象年龄的增长,多次测查其行为的研究。

例:如果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在3-5岁间如何变化,那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选取一组3岁的儿童,定期对他们进行测量,直到他们长到5岁。纵向研究的方式对同一个儿童进行为期几年的追踪。

横断研究:在同一个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相互比较的研究。

例: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以及他们对于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力在3-5岁间的变化。通过同时考察3岁、4岁、5岁的三组儿童来进行这项研究。我们可以给每一组儿童呈现相同的问题,观察他们对问题的反应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解释。

序列研究: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考察的研究。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设计。

例1:一个感兴趣于儿童道德发展行为的研究者可能会通过考察三组儿童(在实验开始时分别为3岁、4岁、5岁)的行为来开展一项序列研究(这和完成横断研究的方式相同)。但这个研究并不会就此结束,而是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进行下去。在此期间,参与3岁组的儿童会在他们3、4、5的时候接受测试,4岁组的儿童在4、5、6的时候接受测试,5岁组的儿童在5、6、7的时候接受测试。该方法结合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自的优势。

例2:举例来说,第一年选取了3,4,5岁儿童;一年后,除了继续研究这批被试后,再选取当年3岁的儿童;第三年时,除了选取了第二年所有的被试外,再选择当年3岁的儿童。 2、 遗传信息的传递,算概率(遗传)

1

25%从父母那里得各获得一条显性基因(PP),50%从一个父母那里得到显性基因,从另一个那里得到隐性基因(PP,PP),25%从父母那里各得到一条隐性基因(PP)

3、胚胎期:第2周至第8周;特点:主要器官和基本解剖结构开始发展。如果这个时候给他一些损伤的话,会造成致命性的伤害。

4、分娩的第三个阶段:婴儿的脐带和胎盘从母体娩出。

5、阿普加量表:总体分数范围0—10分,大多数婴儿在7—10分。5个条目。 6、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约5斤)的婴儿。 7、新生儿死亡率:28天内;

婴儿死亡率:出生头一年内死亡。 8、发展的四个原则:

(1)头尾原则:从头部和身体上半部开始,然后进行至身体的其他部分; (2)近远原则:发展从身体的中央部位进行至外围部位;

(3)等级整合原则:简单技能一般是独立发展的。但后来这些简单技能被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技能。 (4)系统独立性原则: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

9、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n):视崖实验。考察的是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 10、客体永存:是指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11、牙牙学语:发出类似言语但又没有意义的声音。开始于2或3个月,一直持续至一岁左右;从高到低地改变音调,一次次地重复相同的元音;5个月后,反映出辅音的增加。 12、第一个单词:大约出现在第10—14个月的时候。

13、文化对儿童说出的第一批单词的类型会产生影响。中国强调的是使用动词,美国婴儿更易于使用名词。

14、自我觉知:关于自我的知识。什么时候开始发展:12个月,直到18—24个月时候发展完全。 15、艾里克森观点:在生命开始后的前18个月,经历信任对不信任阶段;第18个月—3岁,经历主动对羞愧怀疑阶段。大约从6岁持续到12岁,儿童经历勤奋对自卑阶段。 16、学龄前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意外事件。

2

17、性别 步骤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18、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规则被视为恒定不变的。要么对,要么错。在他律道德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判断无意中摔碎15个杯子的儿童要比故意摔碎一个杯子的儿童更不好,相反,已经度过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故意摔碎1个杯子的儿童更淘气。原因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不考虑意图

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图和动机,属于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例:他律阶段的儿童会怎么样?

A道德判断的依据是行为动机——错 B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支配——错 C认为规则是相对的——错 D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对

19、只有处于儿童中期时,女孩身高普遍大于男孩身高。 20、倒背数字: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21、元记忆:6—12岁。把事物进行归类记忆的策略,儿童中期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的策略也越来越高级,从简单的复述,到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等。

例:盘子,杯子,西瓜,苹果随便呈现的时候,他才能够把盘子和杯子放在一块记忆,西瓜和苹果放在一块记忆——元记忆11-12岁。

22、IQ分数=MA/CA*100(MA: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 例:计算心理年龄为17岁的15岁儿童:IQ是:17/15*100=113.

计算心理年龄为8岁的6岁儿童:IQ是:8/6*100=133,他的IQ分数高于那个15岁的儿童。 23、儿童中期心理社会性的发展是勤奋对自卑阶段,大约从6岁持续到12岁。 24、威廉·达蒙(William Damon)的友谊观点的变化:

(1)阶段1: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4—7岁,儿童会把和自己相似的人、分享玩具的人、一起玩游戏的人当成朋友。

(2)阶段2:基于信任的友谊,8—10岁,他们会考虑他人的个人特点、特质以及他人可以提供的奖赏。

3

年龄(岁) 1.5-2 3-4 6-7 测验问题 你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是当爸爸 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他会是一个女孩吗? 特点 正确的把自己和他人认作男性或女性 理解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 认识到性别不依赖于外表

(3)阶段3: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11—15岁,开始转向亲密和忠诚,特征是亲密感。 25、同伴提名:让每个儿童说出三个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朋友,结果显示,每个人都有被提名喜欢或者不喜欢,把被提到的次数转换成Z分数。

列出两个维度:根据喜欢的维度和不喜欢的维度<上的Z分数,能够区分出四种不同的个体,当喜欢维度Z>0,不喜欢维度Z<0时,为受欢迎的个体;当喜欢维度Z>0,不喜欢维度Z>0时,为有争议的个体(这个地方要结合统计中Z分数的意义来记忆。)

四种同伴地位不同的儿童

受欢迎的儿童,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 受拒绝的儿童: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

有争议的儿童,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 被忽视儿童,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

一般的儿童,除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属于一般的儿童。

例:在喜欢的上面Z分数>0或是<0,在不喜欢的上面Z分数>0或是<0,来判断是哪种类型。

喜欢维度z值

受欢迎的个体 有争议的个体

不喜欢维度的z值

0

被忽视的个体

被拒绝的个体

26、初级性征:是和直接与繁殖相关的器官及结构的发展有关的特征。 次级性征:是与性成熟相关的身体外观,而与性器官无直接关系。 27、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认知的监控能力。

4

28、玛西娅提出了四种青少年同一性类型:判断属于哪种类型

(1)同一性获得:青少年在考虑了各种选择后对某一特定同一性做出承诺的状态。 (2)过早自认:青少年在没有充分探索各种选择的情况下过早地承诺某种同一性的状态。 (3)同一性延缓:青少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各种同一性选择,但是还没有对某一特定选择做出承诺。

(4)同一性扩散:青少年考察各种同一性选择,但是没有对某个选择做出承诺,或者还在思考的状态。

29、具体运算思维的可逆性:知道他是我哥哥,也知道我是他弟弟。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法理解。

例子:他知道那个人是他哥哥,但是他并不理解他是那个人的弟弟—学前阶段,因为还没有可逆性,一种不可逆的行为。具体运算思维的可逆性:知道他是我哥哥,也知道我是他弟弟。如果说能回答正确,就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果不能正确回答,就是前运算阶段。

例子:花多(具体运算阶段)红花多(前运算阶段)。 二、连线(只要记住每个研究者关键的实验或者理论即可)

1、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生物生态学理论4个层级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1) 宏观系统 (2) 外部系统 (3) 中间系统 (4) 微观系统

2、 阿尔伯特·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

行学习

3、 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Gibson)视崖实验,考察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 4、 科恩维恩(Karen Wynn)米老鼠实验(做加减法)

5、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语言获得机制:假设能够实现语言理解的大脑神经系统。

先天论观点。

6、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依恋的猴子实验。仅仅只有食物并不是依恋的基础。是舒适感。 7、 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安斯沃斯陌生情境: 由一些依照顺序的阶段性情境所构成,

可以说明儿童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强度。

8、 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脚手架:对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支持,鼓励儿童独立和成长 9、 皮亚杰(Piaget) 对偶故事法研究道德。在他律道德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判断无意中摔碎15

个杯子的儿童要比故意摔碎一个杯子的儿童更不好,相反,已经度过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故意摔碎1个杯子的儿童更淘气。原因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不考虑意图。

5

10、 阶段 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女孩的道德发展 特征 举例 阶段1:个体生存的取向 首先关注的是什么是实用的、对自己最有利的、一年级的女孩在和朋友玩耍时可能然后逐渐由自私过渡到责任心,即思考什么对他人是最好的。 阶段2:自我牺牲的善良 最初的观点是女性必须牺牲自己的愿望以满足他人所需。逐渐从“善良”过渡到“真实”,即同时考虑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 现在这个女孩长大了一些,她可能认为作为一个好朋友,她必须玩朋友选择的游戏,即使她自己并不喜欢这些游戏。 阶段3:非暴力道德 在他人和自己之间建立起道德等价性。伤害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是不道德的。根据吉利根的观点,这是道德推理最复杂的形式。 这个女孩现在可能认识到,朋友必须在一起共同分享时间,并找寻双方都能喜欢的一些活动。 坚持只玩儿她自己选择的游戏。 三 、名词解释

1、 同化:是指人们根据当前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某种体验的过程。 2、 顺应:是指个体为了应对所遇到的新刺激或新事件,对现有思维方式的改变。

3、 突触修剪:如果一个婴儿的经历没有刺激某些神经连结,那么这些连结就会像没有使用过的神

经元一样被消除——该过程称为突触修剪。

4、 客体永存:是指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5、 社会性参照: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6、 大脑单侧化(功能侧化):某些功能更多地分布在一侧半球的过程。 7、 中心化:关注于刺激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存在2种发展水平: (1)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8、 元记忆:关于作为记忆基础的那些过程的理解,在儿童中期出现并发展。

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10、元语言意识:对自己如何使用语言的理解。

11、后形式思维:认为成年人有时必须以相对的谈判协商解除困境的思维方式。吉塞拉·拉博维奇-菲夫(Giesela Labouvie-Vief)

6

四、简答

1、关键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时特定的事件会造成重大影响。特定环境刺激是正常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可逆)造成的影响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

敏感期:该时期中有机体对环境中特定种类的刺激具有更强的易感性,但这些环境刺激的缺失并不总是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坏结果。(可逆)

例:如果一个怀孕11周的妇女患了国德国麻疹,她所生的孩子很可能有严重问题,如失明、耳聋和心脏病。但是如果她在怀孕30周的时候患上了相关的疾病,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这两个时期患相同相同疾病,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是对关键期这一概念的例证。

2、关于依恋的4种类型有什么样的特点?

(1)安全依恋型: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在场,儿童显得很自在,独立地探索环境,偶尔回到母亲身边。母亲离开时,儿童会心烦,但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

(2)回避依恋型: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似乎也并不难过,母亲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

(3)矛盾依恋型:儿童对他们的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儿童紧挨着母亲,几乎不去探索环境,在目前离开前就会显得焦虑,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母亲回来时,他们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和他接近,另一方面又踢又打;明显十分生气 。 (4)混乱依恋型: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似乎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

3、自我中心:概念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出现,每个阶段的特点,区别?

(1)儿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不能考虑其他人观点的思维。出现于前运算阶段。学前期 特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引发他人的反应和回复。

(2)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是一种自我热衷的状态,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着自己。青春期 特点: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引发他人的反应,但不愿按照做。 与学前期的异同:

同:表现为不考虑他的人观点,都是由发展上的认知能力有限所致。 异:形式不同

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思维有两种形式:缺乏对他人从不同物理角度看待事物的意识,不能意识到他人或许持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观点。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两种形式为:假想观众即青少年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个人神话,即觉得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别人都不会经历。 原因不同

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是儿童对他们的非语言行为以及由此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缺乏考虑使得他们不能考虑他人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元认知能力使得他们不愿意去考虑他人

4、心理理论:概念,用哪些方法来测心理理论?意外地点,意外内容,怎么测需要描述。

7

心理理论: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并以此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测量方法:

(1)意外地点:孩子把娃娃放在柜子上就出去了,妈妈把柜子上的娃娃放到别的地方,问参与实验的儿童,孩子回来后会去哪儿找娃娃;

(2)意外内容:向被试呈现一个装有钥匙的饼干盒子,问被试盒子里面装了什么。等被试回答装了饼干后打开盒子给被试看里面装的是钥匙。然后再合上盒子,问被试,另一个人并没看到里面放了什么,这个人会认为盒子里装了什么。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水平 水平1:前习俗道德:出于这个水平的个体会从奖励和惩罚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利益。 水平2:习俗道德:处于这个水平的个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员。他们感兴趣于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来取悦他人。 阶段 阶段1:服从和惩罚取向:在这个阶段,人们坚持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为了服从而服从。 阶段2:奖赏取向:在这一阶段,个体只遵守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为了所获得的奖赏而服从。 阶段3:“好孩子”道德:处于该阶段的个体感兴趣于保持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并做出他们所期望自己做的事情。 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维持的道德:处于该阶段的个体服从社会规则,并认为社会定义为正确的事情才是对的。 阶段5:契约、个人权益和民主方式接受法律的道德:处于该阶段的人们水平3:后习俗道德:处于这个水平的人们使用的道德原则比任一特定社会所使用的更加宽泛。 会做出正确的事儿,因为他们对社会公认的法律具有一种义务感。他们认为法律可以作为固有社会契约中变化的一部分而进行修改。 阶段6:个人原则和良心的道德:在最后这个阶段,个体遵守法律是因为他们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基础。他们不会服从违背原则的法律。

五 、论述

1、4种教养方式,意义。给材料,涉及到不同的家长,不同的行为表现,判断家长属于哪种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的意义。(建议大家从温暖或者情感、控制两个维度来理解记忆,比如,权威型的父母,既有情感的投入,也会有控制,大家可以根据这两个维度去理解记忆这类父母的特点。随堂测验里最后一道大题,关于父母体罚孩子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教养方式里的控制维度。这个我在课堂上也讲过。)

(1)专制型父母:控制、惩罚、严格、冷漠,他们说话就是法律,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

(2)放任型父母:提供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他们几乎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并且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

(3)权威型父母:是坚定的,制定清晰且一致的规则限制,尽管他们倾向于相对严格,但他们深爱着孩子并给予他们情感支持,他们尝试与孩子讲道理,解释他们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

8

并且与孩子交流他们所施加的惩罚的道理,权威型父母鼓励他们的孩子独立自主;

(4)忽视型父母:实质上表现出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伴有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他们在感情上疏离儿童,视自己的角色仅仅为喂养、穿衣以及为孩子提供庇护的场所。

最后,记得复习下《随堂测试题(2)》也就是专门给没参加随堂考试同学补做的那套试卷。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l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