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6 0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目录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 3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 3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 4 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 ...................................................................................... 5 5、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 ........................................ 6 6、如何区别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科学作弊?科学作弊有什么危害? ................................................................................................... 8 7、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类似于17题) ................ 9 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 11 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范各是什么? ................................................................................ 11 10、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 13 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 ................ 15 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 16 13、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 17 14、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你对机遇的认识。 ........................ 21

15、结合对于归纳方法的相关讨论,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条件性与相对性。......................................................................................... 22 1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 23 17、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 25 18、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其如何促进科学发展? ............................................................................................................. 30 19、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有哪些?怎样评价它们各自的优长与不足?............................................................................................. 31 20、科学共同体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 ................................................................ 34 2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答案不标准,如果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以下答案) ........................ 36 22、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 ........................................ 40 23、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 41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

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

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也叫“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把哲学结论建立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作了有意义的哲学概括,促使哲学重点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上来,以科学知识为武器,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但是他们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在十九世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占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但是他们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在十九世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占统治地位。

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却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绝对化,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本质上则是彻底的反动。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无法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 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 合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

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范各是什么?

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工程伦理观的核心,是工程师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伦理关系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它体现的是工程师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关爱和尊重之心。以人为本的工程伦理原则意味着工程建设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关爱生命原则。关爱生命原则要求工程师必须尊重人的生命权,意味着要始终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重要位置,意味着不支持以毁

灭人的生命为目标的项目的研制开发,不从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设计、开发。这是对工程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伦理的根本依据。尊重人的生命权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则。在工程设计和实施中以对待人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劳动保护措施,要求工程师在进行工程技术活动时必须考虑安全可靠,对人类无害。

第四,关爱自然的原则。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要坚持生态伦理原则,不从事和开发可能破坏生态环境

或对生态环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师进行的工程活动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健全发展,提高环境质量。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工程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伙伴关系,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公平正义原则。正义与无私相关,包含着平等的含义。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行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尤其是面对利益冲突时要坚决按照道德原则行动。公平正义原则还要求工程师不把从事工程活动视为名誉、地位、声望的敲门砖,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竞争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尊重并保障每个人合法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隐私权等个人权益,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应该时时处处树立维护公众权利的意识,不任意损害个人利益,对不能避免的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准则更为具体。

10、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1. 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对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前进,都需要经济上相应的支撑和社会各方面的激励和推动。事实上,经济与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两大杠杆,它们相互反馈,不断地将整个社会系统推向新的有序结构。因此,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占居首要地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3)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2. 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生产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间题,马克思认为,科学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或实现的,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效应是不同的。

3. 产权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产权制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问题,熊彼特等人认为,产权制度的合理化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

4. 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是一种

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行为的强大力量,所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

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层次上。 (2)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政策和体制的层次上。 (3)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政治形势上。

5. 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的科学技术体制,必然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上深刻烙印。

6.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关于教育对科学 技术发展 的作用,已成为不言自明道理。首先,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是科学技术工

作者,他们是通过教育造就出来的。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科学技术队伍的质量、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这支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及其后备力量的培养。

其次,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程度。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可以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为整个人类所共享。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享用这些科技成果的能力,依赖于它接受、消化、吸收和应用这些成果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

被它的教育程度所限定了的。

7. 其它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除上述诸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外,哲学、意识、个人心理因素、地理差异等都会对科学技术发展产生影响。

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

我么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这一对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则是次之。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类从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实现这种转变。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23、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答:1. “科技乐观主义”思潮。科技乐观主义实质是“科技崇拜”或“科技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2. “科技悲观主义”思潮。科技悲观主义又称反技术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 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怀疑、否定科技的积极作用,主张科技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

科技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认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虽然技术乐观主义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其中也不乏合理因素。

科技悲观主义是一种否定的技术观,它用一种否定的情感意识、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科技的发展。国内有学者将科技悲观主义按照历史的进程划分为三种理论类型即道德型科技悲观主义、社会型科技悲观主义和生态学科技悲观主义,认为科技悲观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自我感知论阶段、社会价值论阶段和全球意识论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生态学科技悲观主义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以及生态意识和全球价值观, 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有很多的启迪作用。

区别:科技悲观主义与科技乐观主义的区别是现而易见的,从字面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学家威廉·奥格伯恩说:“科技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它的形象就不同。”科技悲观主义者就像站在山的背面只看到了山的阴暗面,总是用一种消极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对科技采取排斥态度,认为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只不过是不断加深了对人的奴役和社会的混乱。而科技乐观主义者则站在了山的正面,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片阳光灿烂,因而总是用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甚至是赞扬的目光注视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关注的对象不同。“人与自然,以谁为本?”这也是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所探讨的问题。科技乐观主义更多倡导以人为本,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为了人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或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有了科学技术这把神奇之斧,人类就可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自由地“雕刻”、改造自然。而科技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应该以自然为本,不能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联系: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看似矛与盾的关系。其实不然,针对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梅纽因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 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也正是如此,S·沃尔加斯特等学者才说:“如果要把·哲学中的两个流派的划分方法绝对化,那就是削足适履了,由于没有更好的分类方法,故此把哲学分成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只是当作工作假说来使用。目前学术界尚无人明确宣称自己是科技悲观主义者,不少学者如海德格尔,埃贝尔等,他们对科技的批判是深刻的,并对科技的恶果和无限制的发展表示担忧,但他们并不彻底反对科技。同样那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学者像托夫勒、维纳等也对科技强权和引发的危机表示忧虑,维纳就曾说过:“我们促进了一门新的科学发展,这门新科学,包含着这样的科技发展,它具有为善和作恶性的巨大可能性。”

因此,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撇开任何一方来讨论另外一方,是不全面的,是不完整的。这两种思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为当今社会和

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做强,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21、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答案不标准,如果找不到标准答案,可以参考以下答案)

答: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问题下面通过这一统一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体现来回答,即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上。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发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规律就意味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本来存在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十六大以来,中央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取向,无不贯穿着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积极能动的适应,也就是把握。这当然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认识。而这其中包括了对人与人之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理性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客观规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分析其

处于和谐状态时的客观条件,以及与社会处于良性、科学发展阶段时的社会状态,当然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十七大报告中的内容论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恰好说明了这种本体论和世界观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明了把握规律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把握发展规律是前提;二是指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不和谐状态都是客观状态,都是社会存在;三是内在蕴涵着科学发展包括了社会和谐,包括了人与人关系也要科学发展这样的思想。因为协调发展思想本身就包含了利益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虑,和谐社会的考虑。因此,我们说二者的内在统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世界观层面的统一。 其次,二者的内在统一还表现在历史观、政治观和社会观意义上。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通过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正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观点的应用。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著作中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相互之间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状态是其矛盾运动的表现。十七大报告在分析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时,具体分析了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状况,分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相适应又待改革完善的方面,也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阶段表现。报告中提供的思路是通过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创造条件以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通过发展来创造财富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谐与发展是

统一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这当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当代应用。

它同时又是一种政治观和社会观,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而且作为重要的载体而言,它体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结合,是二者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落脚点。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理念,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是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结合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二者也是内在而具体统一的。

再次,二者内在的统一,也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意义上。首先二者都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报告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构成时,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包括人是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含义,也包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这样强调主观能动作用、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中主体作用的含义。报告在论述构建和谐社会任务时,也同样强调“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也同样强调了人作为中心,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而同时,二者都将人作为目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民生问题,目标是人

人共享;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重点是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从这个分析不难看出,二者只是角度不同,途径不同,但关注的对象以及依赖的主体都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还有,二者的统一,也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在科学发展观的表述上,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要求,强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含义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通过统筹来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协调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这其中实际上已包括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

而构建和谐社会,基本方法也是通过改革来解决诸如教育公平、就业机会公平、收入分配合理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的均衡性问题,其方法论含义,同样是调整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这里,改革也是统筹兼顾的一种形式,本质上仍然是对各种关系的正确分析和处理。

最后,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这样的方法是对普遍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分析,是对矛盾共性与个性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入分析,惟其如此,才能洞悉各种关系,实际地进行改革和统筹。对各种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是处理的基础,因此,在认识的方法上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而在处理上,所谓统筹兼顾,也是重视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以及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等各对矛盾与关系中的特殊性,根

据矛盾和利益关系的构成来进行协调和统筹。在社会建设中,为了实现公平正义而进行的改革,其实质也是对教育、就业、分配等各种领域里矛盾和利益关系把握基础上的调整。从实质上说,二者都是对矛盾关系变化施加了外力和影响,促进变化。因此,在方法论意义上,二者也是内在统一的。或者说,在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

22、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

答: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h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