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

更新时间:2023-04-26 12:19: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2)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12)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24)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35)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48)

第1 页,共58 页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一、概念题

1.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4.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案】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

第2 页,共58 页

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6.经济基础

【答案】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二、简答题

7.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客观性。

8.如何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方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剩余价值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产生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迫使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生产,以占有雇佣劳动者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

第3 页,共58 页

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力一法,一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但是,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向利润、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的完成,揭示了在各种经济表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与此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具有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分配形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对我们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有什么启示?

【答案】(1)立足历史发展规律揭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作出了科学的展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有机体不断前进的动力。

(2)在批判旧世界中预测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由历史发展自身来实现的,未来社会的状况正是根源于现实的,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作出深入的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3)对未来社会进行粗线条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不主张对未来社会作具体的描绘,而是把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资本主义通向未来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对未来社会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和原则性的描述。

(4)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未来社会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未来社会。他们反对把未来社会的设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包罗万象的方案,让别人照着这个方案去做,这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未来社会的特征。

10.实践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

第4 页,共5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8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