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审学院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18 16: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末考试试卷形式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0分。) 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只判断不改正。) 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满分14分。)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率;年产品价值总额;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0分。) 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满分16分)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A 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B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C 劳动者、科学技术、经营管理 D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物质资料生产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商品 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生产工具 D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古典政治经济学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辩证法 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 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 重农学派经济思想 6.经济规律就是( )。

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经济现象的客观性 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 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第2章 商品与货币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 -

3.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是( )。

A 商品 B 货币 C 使用价值 D 价值 4.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A 是各自独立的两种劳动 B 是先后不同的两种劳动 C 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D 是既有差别又有矛盾的两种劳动

6.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A商品使用价值量减少 B商品价值量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7.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 )表现出来的。 A价值 B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8.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要用( )。

A足值的铸币 B纸币 C金或银 D观念的货币 9.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 )表现为外部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观念上的货币与现实货币的矛盾 10.通货紧缩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 )。 A经济增长放慢和 B出口大幅回落 C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 D物价出现持续负增长

1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 )。 A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C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12.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 A消灭私有制 B生产者分工协作 C提高产品质量 D通过商品交换

13.价格标准作为为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是( )。 A 用来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 B 用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C 用来计量货币自身的固定单位及其等分 D 用来计量货币价值和价格的标准 14.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 )。

A 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B 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C 不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D 可以起蓄水池作用 三、判断题

2 -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2.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3.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4.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6.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四、问答题

1.简述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五、阐述货币理论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是( )。

A G—W—G B G—W—Gˋ C W—G-W D W—G—Wˋ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 )

A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可以还原为生活资料价值 B 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D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物质内容 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

A 工人的必要劳动 B 工人的剩余劳动 C 绝对价值 D 相对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 绝对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B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C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

A 个别资本所有者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 B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6.机器设备等物成为资本是因为它们是( )。 A生产劳动产品的条件 B生产商品的条件

3 -

C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 D生产物质财富的条件 7.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和直接动机是( )。 A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B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9.“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 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 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

10.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主要看( )。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相对工资 D国民工资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A具体劳动而增殖大 B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 )。 A剩余价值 B剩余价值 C 生产资料价值 D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合

13.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必要剩余价值 D个别剩余价值

1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2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将由100%( )。 A 降低到80% B 提高到120% C 降低到50% D 提高到150% 三、判断题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4 -

5.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6.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违反了价值规律。

7.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与劳动一起创造价值。

8.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

四、问答题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分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依据、内容与意义 第4章 资本积累 二、单项选择题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以暴力剥夺小生产者,把社会财富集中到资本家手中

B不断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和生产规模,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C资本家通过节制享受欲望来发展社会生产 D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例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D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集中是( )。

A单个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B全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C把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D地主剥夺农民土地,把生产资料土地归自己所有 4.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A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B生产资料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 C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劳动力就业量日益减少 5.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 A总资本的大小 B不变资本的大小 C可变资本的大小 D生产规模的大小

6.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制扩大其资本规模属于( )。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资本垄断 7.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B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 8.资本技术构成的内容是指( )。

5 -

A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B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C 机器设备数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判断题

1.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2.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3.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集中,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四、问答题

1.资本积累的动因(客观必然性)和实质是什么? 2.简述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 3.分析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五、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5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

A生产阶段 B购买阶段 C销售阶段 D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2.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

A G—W?P?W′—G′ B P?W′—G′——W?P C W′—G′——W?P?W′ D W?P?W′—G′——W 3.产业资本循环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 C借贷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借贷资本、职能资本 4.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 )。

A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B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C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 D资本运动的间断性 5.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6.折旧是用于( )。

A补偿耗费的可变资本 B补偿耗费的固定资本 C补偿耗费的全部资本 D补偿预付的全部资本

7.加快资本周转之所以能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根本的是因为( )。 A预付资本数量增加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6 -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8.表示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年利润率

9.甲、乙两资本其他条件相同,但甲资本的生产时间比乙资本的生产时间长,那么甲资本比乙资本的周转速度( )。

A 快 B 慢 C 相同 D 无法比较

10.如果资本周转一次需要三年时间,那么它一年的周转次数是( ) A 4次 B 3次 C 2/3次 D 1/3次 11.衡量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正指标是( )。

A 周转时间 B 生产时间 C 流通时间 D 周转次数 1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 )。

A 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B 货币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C 商品资本不同部分的平均周转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三、计算题

1.某企业投资100万元经营生产,其中60万元建筑厂房,平均使用20年,2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等,平均使用期为10年,10万元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10万元购买劳动力。流动资本年周转5次,剩余价值率100%,试计算:(1)该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2)一个生产周期以后,利润率是多少?(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4)该企业一年可获得多少利润?

2.某企业预付工人的工资为25万元,不变资本是该企业全部预付资本的7/8,该企业用于购置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资本共计55万元,流动资本每4个月周转一次,固定资本平均使用10年,请计算该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 四、判断题

1.流动资本就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资本。

2.生产时间就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 3.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4.资本周期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五、问答题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何区别?

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7 -

二、单项选择题

1.第Ⅱ部类中的Ⅱc在本部类产品的实物形态上体现的是( )。 A生活资料 B生产资料 C剩余产品 D国民收人

2.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 )。

A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B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C消费资料生产 D生产资料消费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 )。

A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 B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物替换 C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 D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4.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是根据( )。 A实物的不同形态 B价值的多少 C实物的最终用途 D使用价值的大小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 A Ⅰ(c十v十m)=Ⅰ(c十△c)十Ⅱ(c十△c) B Ⅱ(c十v十m)=Ⅰ(v十△v十mx)十Ⅱ(v十△v十mx) C Ⅰ(v十△v十mx)=Ⅱ(c十△c) D Ⅰ(c十v十m)=Ⅰc十Ⅱc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由( )决定的。 A资本主义生产活动的特点 B资本主义交换活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分配活动的特点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7.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

A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 B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C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 D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 8.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 A 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B 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C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D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三、判断题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规律。因此,生产资料增长速度越快,社会生产就越能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四、问答题

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8 -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五、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原因、阶段、物质基础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单项选择题

1.利润率是( )。

A剩余价值同所费资本的比例 B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例 C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例 D剩余价值同固定资本比例 2.成本价格是( )。

A商品的全部劳动耗费 B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C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耗费 D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 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 D是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4.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5.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

A商品价值的形成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6.商业利润在数量上( )。 A 大于平均利润 B 小于平均利润 C 等于平均利润 D 与平均利润没有关系 7.商业工人获得的工资来自( )

A商业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 B商业资本家获得的一部分利润 C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一部分利润 8.银行资本是( )。

A 银行吸收的存款 B 银行资本所有者预付的自有资本 C 借贷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货币资本

D 银行的自有资本加吸收存款所构成的借入资本 9.银行利润本质上来源于( )。

A 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 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C 银行雇员实现的剩余价值 D 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0.有一张股票,当股息为200元时,其价格为4000元,当利息率不变,股息降到100元时,其价格为( )。

9 -

A 2500元 B 3000元 C 3500元 D 2000元 11.股票价格是( )。

A 股票的票面金额 B 股票的控制额 C 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和股息无关 D 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12.绝对地租是由( )。

A 农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构成 B 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C 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D 农产品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 13.土地价格是( ) 。

A 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 资本化的地租

C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总和 D 农业企业交纳的全部租金 14.级差地租是( )。

A 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B 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D 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15.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土地的自然条件差别 B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16.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 C土地的等级差别 D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17.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 )。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D平均的生产条件

18.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3万元,另一地段相同面积的一家店铺月租金为2万元,前者多交的1万元属于( )。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I C级差地租Ⅱ D垄断地租

19.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10 -

C农产品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20.银行利润率应( )平均利润率。 A小于 B大于 C相当于 D绝对等于 三、判断题

1.因为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相等,所以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相等。 2.利润率不是利润同所费资本的比率。 3.生产价格理论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5.级差地租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很高,绝对地租也就不存在了。 四、问答题

1.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联系和区别。 2.分析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4.分析平均利润的形成。

5.分析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6.利分析息率的波动范围及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五、阐述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1.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来源。 2.绝对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原因、来源。 第三部分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生产关系 B、物质资料生产 C、生产力 D、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重农学派经济思想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4.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要用( )。

A、足值的铸币 B、纸币 C、金或银 D、观念上的货币 5.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

A、消灭私有制 B、生产者分工协作 C、提高产品质量 D、通过商品交换

11 -

6.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 )。 A、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 C、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 D、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A、提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提高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C、提高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D、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8.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

A、它的价值可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 B、价值决定中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商品 D、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9.考察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 )。

A、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B、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C、资本循环所经历的阶段和资本形式的变化 D、资本运动的间断性

10.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会使( )。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 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1.生产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

A、G—W?P?W′—G′ B、P?W′—G′·G——W?P C、W′—G′——W?P?W′ D、W?P?W′—G′——W 12.资本周转的速度与( )。 A、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C、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4.生产价格的构成是( )。

A、c十v十m B、k十p C、k十P D、c十v十p 15.超额利润是( )。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商品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

16.有一张股票,当利率为5%时,股票价格为300元。假定利率不变,当股息上升20%时,

12 -

股票价格应该为( )。

A、360元 B、320元 C、240元 D、310元 17.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形成( )。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Ⅱ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18.资本总公式是( )

A、G-W-G B、 G-W-G’ C、 W-G-W D、 W-G-W’ 19.商业利润在数量上( ) A、大于平均利润 B、小于平均利润 C、等于平均利润 D、与平均利润没有关系 20.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 A、固定资本更新 B、产品过剩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资本积累 21.银行利润本质上来源于( )

A、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C、银行雇员实现的剩余价值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2.垄断形成以后( )

A、垄断消除了自由竞争 B、垄断与自由竞争时强时弱 C、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主导形式 D、垄断成为自由竞争的新形式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经济危机 C、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D、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4.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被打破 C、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被支配地位 D、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已不存在 二、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6分,共14分)

1、某企业预付总资本为1500万元,其中厂房800万元,平均使用40年,机器设备350万元,折旧率为10%,其他生产工具50万元,平均使用10年,预付工人工资100万元,流动资本每年周转5次,年剩余价值率800%,试计算:

(1)该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3)该企业年产品价值总额是多少?(4)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综合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

13 -

A、研究生产关系 B、研究物质资料生产

C、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运动规律 D、阐明资源配置的规律性 2、生产力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A、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B、劳动者、生产资料、科学技术 C、劳动者、经营管理、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 )决定的。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抽象劳动 D、具体劳动

5、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6、价值形式发展中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是( )。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7、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资本表现为自动增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私有

9、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 A、商品 B、货币 C、劳动力 D、生产资料

10、假定工人工作日9小时,剩余价值率200%。在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率要提高150%,则必要劳动时间应为( )。

A.1.5小时 B.2小时 C.2.5小时 D.3小时 11、超额剩余价值是(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差 B、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差 C、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D、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A、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例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D、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

14 -

资本价值构成

13、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

A、生产阶段 B、购买阶段 C、销售阶段 D、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14、某企业购置一项固定资本,该项固定资本的正常使用期限是10年,则该固定资本的折旧率是( )。

A、10% B、8.33% C、12% D、不能确定 15、第Ⅱ部类中的Ⅱc在本部类产品的实物形态上体现的是( )。 A、生活资料 B、生产资料 C、剩余产品 D、国民收人 1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 )。

A、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C、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7、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入 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8、利息率的界限是( )。

A、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B、平均利润率<利息率<0 C、0>利息率>利润率 D、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19、有一张股票,其股息为20元时,其价格为400元,当利息率不变,股息降到10元时,其价格为( )。

A、400元 B、300元 C、100元 D、200元 20、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土地的自然条件差别 B、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2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 C、土地的等级差别 D、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22、金融资本是指( )。 A、归银行支配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发展成的资本 D、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本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

15 -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4、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体制原因是( )。

A、世贸组织的发展 B、苏联、东欧政治解体 C、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化 D、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改革 二、计算题

1、某企业预付资本中800万元建筑厂房,平均使用40年,4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平均折旧率为10%,200万元购买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资本有机构成为14:1,流动资本一年周转5次,剩余价值率100%,试计算:

(1)该企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3)该企业年产品价值总额是多少?(4)企业年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综合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

A.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运动规律 B.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规律 C.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D.阐明资源配置的规律性 2、在炼钢厂中运输铁水的火车属于( )。

A.劳动对象 B.原材料 C.劳动资料 D.辅助材料 3、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 )。

A.是从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 B.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4、商品生产者要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必须使其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 )。 A.一种特殊商品上 B.一种一般商品上 C.一种货币商品上 D.其他一系列商品上 6、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则( )。

A.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多 B.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越少 C.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越多 D.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越少

16 -

7、纸币的发行( )。

A.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无关 B.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C.数量越少越有利于币值稳定 D.能起到货币流通蓄水池的作用 8、下述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B.简单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标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是相同的 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比例是由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

D.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9、商品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价格上涨引起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 B.价格上涨引起商品供给和需求同时减少 C.价格上涨引起商品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 D.价格上涨引起商品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

10、G - W - Gˊ这一资本总公式不适用于( )。

A.货币流通运动 B.商业资本的运动 C.产业资本的运动 D.生息资本的运动

11、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

A.规定的工作日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C.补偿生产资料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D.生产剩余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与劳动力商品自身价值的差额是( )。

A.商品价值 B.不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可变资本

1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 ) 。

A.前者能把分散的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 B.前者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

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 D.前者需要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 15、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

17 -

A.总资本的大小 B.不变资本的大小 C.可变资本的大小 D.生产规模的大小 16、资本循环从( )。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D.矛盾方面研究资本运动 17、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不包括( )。

A.货币资本循环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业资本循环 D.商品资本循环 18、年剩余价值率表明( ) 。

A.预付不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B.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C.所用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D.所费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19、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 )。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B.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价值构成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20、Ⅰ(v+m)=Ⅱc 是( )。

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B.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 )。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消费过程的周期性

C.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性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2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外竞争的结果 23、生产价格的构成是( )。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B.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和剩余价值 C.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和利润 D.生产成本(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

18 -

24、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 )。

A.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再变化 B.各企业的利润率完全一致 C.先进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D.所有企业不会获得超额利润 25、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 B.商品售卖服务创造的价值

C.商品的批发价与零售价的差额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 2、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

3、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 )

4、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 5、产业资本循环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

6、缩短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和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能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

7、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是根据实物的最终用途。( )

8、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速度问题。( ) 9、成本价格作为资本家的实际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 10、利息的实质是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 三、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某资本主义工厂预付资本总额为20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该工厂的可变资本数量为预付总资本的10%,可变资本数量为流动资本的50%,固定资本平均使用10年,流动资本3个月周转1次。请计算:(1)该工厂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多少?(2)该工厂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3)一个生产周期(即流动资本完成1次周转)后,该厂利润率是多少?(4)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第四部分 参考答案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填空题

1、物质资料的生产 2、社会生产方式 3、生产力 4、生产关系 5、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运动规律

19 -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A 6、A 第2章 商品与货币 一、填空题

1.使用价值,价值 2.抽象劳动,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3.物质承担者,表现形式,内容或基础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劳动二重性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 7.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

1.C 2. A 3. D 4. C 5.C 6.D 7.C 8. D 9. A 10. D 11.A 12. D 13. C 14.C

四、问答题

1.简述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商品的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属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有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总价值量不变,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由此可以看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答: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第二,刺激作用。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价值规律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五、阐述货币理论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

20 -

完成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由货币的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种因素:第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第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第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填空题

1.价值规律 2.劳动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4.剩余价值率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7.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8.在流通中产生、离开流通而产生 9.劳动力成为商品 10.相对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D 5.C 6.C 7.D 8.C 9.C 10.B 11.B 12.D 13.A 14.D

三、判断题 答案略 四、问答题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是G—W—Gˊ(G+△G),该公式表明货币在资本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价值规律形式上与价值增殖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流通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但是事实上资本在运动中确实带来了剩余价值,这就产生了矛盾。 2.分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的大小由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价值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二是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能力,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能够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依据、内容与意义。

答:(1)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依据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增值过程中的

21 -

不同作用。

(2)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叫可变资本。

(3)意义:第一,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分析相对剩余价的生产过程。

答: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生产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答:资本主义工的本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工资分为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两种形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五、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生产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要生产出剩余价值,而这个过程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商品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正好补偿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这个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第4章 资本积累 一、填空题

1、物资资料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

2、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 3、个别资本增大 4、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5、竞争、信用 6、资产阶级财富 无产阶级贫困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C 6、C 7、A 8、B 三、判断题 答案略 四、问答题

1.资本积累的动因(客观必然性)和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动因是:一是内在的动力,追求剩余价值;二是外在的

22 -

压力,市场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2.简述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积累量越大。(2)劳动生产率水平。通常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积累量也越大。(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两者的差额越大,越有利于资本积累。(4)预付资本总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总量越大,资本的积累能力更强,越能进行更多的积累。

3.分析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答: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不仅使单个资本增大,同时还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只是现有分散资本的合并,不会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数量受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3)资本积聚由于受到资本积累能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资本集中因为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速度比较快。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有利于资本积聚。

4.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日益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五、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的动因、实质、影响因素、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力发展,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产生相对过剩人口,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第5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 一、填空题

1.购买、生产、销售;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3.并存性 继起性 4.连续性 速度 5.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 6.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7.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 8.生产资本

9.物质(有形)磨损 精神(无形)磨损 10.预付可变资本

23 -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A 6.B 7.B 8.C 9.B 10.D 11.D 12.D 三、计算题

1.答:(1)固定资本=60+20=80万元 流动资本=10+10=20万元

(2)m=m′* v

=100% ×10 =10万元

p′=m/(c+v)=10/100=10%

(3)预付资本总周转=〔(60×1/20+20×1/10)+(10+10)×5〕÷100=1.05次 (4)P=M= m′* v * n =10×5=50万元

2.答:由题意知 V=25万元 C/(C+V)=7/8 所以C=175万元

流动资本=55+25=80万元 固定资本=总资本-流动资本=(25+175)-80=120万元 故 资本周转速度=〔(120×10%)+(80×3)〕/200=1.26次 四、问答题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答: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简述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

答:考察资本循环与考察资本周转的角度不同:其一,前者侧重运动的连续性,来揭示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后者侧重运动的速度来揭示价值增殖。其二,二者考察的目的也不同,前者考察资本运动经历的阶段、职能形式,揭示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后者分析制约周转速度的因素来揭示对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何区别?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一是周转方式不同,前者是一部分一部分逐步转移,后者是一次性转移;二是周转时间不同,前者周转慢,后者周转快;三是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前者逐步分批收回,后者一次性收回;四是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前者在使用期内不需要更新,后者需要不断更新。

5. 分析固定资本磨损的类型与原因。

答: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

24 -

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一、填空题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3.c、v、m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第Ⅰ部类 、第Ⅱ部类 4.资本有机构成 5. Ⅰ(v+m)=Ⅱc 6.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C 5.C 6.D 7.B 8.D

三、判断题 答案略

四、问答题

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进行。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什么?

答:一是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变资本是旧价值的转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二是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可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另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可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答:Ⅰ(v + m)=Ⅱc,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平衡;Ⅰ(c + v + m)=Ⅰc + Ⅱc,这个公式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平衡;Ⅱ(c + v + m)=Ⅰ(v + m)+Ⅱ(v + m),这个公式反映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同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也就是说,生产的商品不是超过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人民群众购买力不足。

五、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原因、阶段、物质基础)

25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原因、阶段、物质基础) ⑴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⑷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⑸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6、 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填空题

1.成本价格加上剩余价值 2.利润 3.社会剩余价值总量 社会总资本 4.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5.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生产的剩余价值 6.实质 转化形式 7.生产成本 平均利润 8.生产价格 9.企业利润 利息 10.股息/利率 11.平均利润率 12.土地所有权 13.平均利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D 5.C 6.C 7.C 8.D 9.D 10.D 11.D 12.C 13.B 14.A 15.B 16.B 17.C 18.B 19.A 20.C 三、判断题 答案略

四、问答题

1.分析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联系和区别。

答: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两者也有不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

26 -

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而利润则掩盖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分析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预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节约。 3.分析剩余价值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是: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只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以不同标准计算的不同比率,二者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1)表示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资本剥削程度;(2)二者量上不等,剩余价值价值率大于利润率;(3)变动趋势不同,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 4.分析平均利润形成的形成。

答:(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相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高,这就导致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利润,这与资本增殖的本性相矛盾。

(2)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不断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

(3)按照平均利润率或者按照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 5.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通过价值差额的方法来让渡商业利润的。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6.利息率的波动范围及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答:利息率是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利息率只能在其最高界线平均利润率和最低界线零之间摆动。

息率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平均利润率的升降会引起利息率的升降。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借贷资本供大于求,会引起利息率下降;而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会提高。

7.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来源。

答: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绝对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原因、来源。

答:绝对地租形成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是如何分割的?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获得剩余价值,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割。(1)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产业产

27 -

业家通过投入产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产业利润,产业利润是平均利润。(2)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通过投入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3)借贷款资本家通过投入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利息,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4)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分割的结果是得到地租,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第8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一、填空题

1.竞争、垄断 2.银行垄断资本、工业垄断资本 3.参与制、个人联合

4.垄断低价、垄断高价 5.垄断、平均利润 6.普通的借贷中介人、万能的垄断者 7.金融资本 8.国家政权、私人垄断资本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C 5.C 6.C 7.B 8.A 三、判断题 答案略 四、问答题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答: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国家直接掌握和经营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3.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有哪些新特征?

答:股权分散化与法人化;国有制实现形式和控制形式的多元化;私人垄断资本日益国际化。

4.从劳动过程看现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有哪些新变化?

答: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进一步发展,受雇资本的人数不断增长,资本对劳动的直接控制程度加深,从属于资本的非生产性劳动明显增加;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更为深化和扩展,资本对劳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加深了。

(二)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28 -

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B 14 C 2 A 15 B 3 C 16 A 4 D 17 C 5 D 18 B 6 A 19 C 7 D 20 A 8 D 21 D 9 A 22 C 10 A 23 C 11 B 24 C 12 C 25 13 D 26 二、计算题

1.答:(1)固定资本=800+350+50=1200万元

流动资本=总资本-固定资本=1500-1200=300万元

(2)n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总资本 =[(800*1/40+350*10%+50*1/10)+300*5]/1500=1.04次

(3)总产值=(800*1/40+400*10%+50*1/10)+300*5+800%*100=1560+800=2360万元 (4)c:v=1400:100=14:1 综合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C 14 D 2 A 15 A 3 D 16 D 4 C 17 D 5 A 18 A 6 C 19 D 7 A 20 B 8 C 21 B 9 B 22 C 10 B 23 D 11 B 24 C 12 D 25 13 A 26 二、计算题

1、 答:(1)固定资本=800+400=1200万元

c=800+400+200=1400万元,由于c:v=14:1,所以v=100万元 所以 流动资本=200+100=300万元 (2)n =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总资本 =[(800*1/40+400*10%)+300*5]/(800+400+300)=1.04次 (3)总产值=(800*1/40+400*10%)+300*5+100%*100*5=1560+500=2060万元 (4)M′=m′*n=100%*5=500%

29 -

综合练习(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答案 题目 答案 题目 答案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题号 答案

三、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解:(1)可变资本=2000万×10%=200万

可变资本=2000万-200万=1800万 流动资本=200万÷50%=400万 固定资本=2000万-400万=1600万(2分)

(2)资本有机构成=c:v=1800万:200万= 9:1(2分) (3)m=m′* v=100% ×200万 =200万 p′=m/(c+v)=200万/2000万=10%(2分)

(4)预付资本总周转=〔(1600万×1/10)+400万×4〕÷2000万=0.88次(2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C 11 B 21 D 2 A 12 C 22 B 3 B 13 C 23 D 4 D 14 B 24 C 5 D 15 C 25 D 6 B 16 A 7 B 17 C 8 D 18 B 9 C 19 D 10 A 20 B 3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s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