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考试 复习要点》(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

更新时间:2024-03-26 0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发展心理主要是研究个体医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 2、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社会制约。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动作和活动。

这里的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内化活动。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幼儿期属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少年期属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

一是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二是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 三是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根源

年龄阶段的根源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

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成长、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的问题。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指揭示并描述研究对象的心理特点与发展的状况。

2、解释:指对心理发展现象、特点、形成原因、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说明。 3、预测:指以研究得出的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推论,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及其在特定情况中的反应作出推断。

4、控制:以研究的科学理论为根据,创设并操纵教育环境和条件,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和发展。

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称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要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二是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独特方面,关注的是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

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优点:具有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1、人为的联结性。

2、组群效应。指横向研究可能将,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你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发展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

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时效性较差。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1、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1、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3、环境(包括教育)只是一个引发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地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代表人物:班都拉

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4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

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一)高级心理机制的制约因素 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

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其发展是由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的。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是: 一是随意化。 二是概括-抽象化。 三是整体化。 四是个性化。

(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

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是: 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

5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包含: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是指新生儿有一套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

睡眠——觉醒时的活动(两三个小时)——啼哭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新生儿心理发生的三种见解: 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

第二单元: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 (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 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指标。

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

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 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一、模仿学习 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技能的发展: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觉敏锐度。

2、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等。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指婴儿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 2、模式知觉:指婴儿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 3、深度知觉: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装置”。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1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 2、受知识经验的支配。 3、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按记忆内容,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在12个月之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在12个月之后,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

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技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

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 1、简单发音阶段 2、连续音节阶段 3、学话萌芽阶段 (二)婴儿发音的特点

1、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2、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3、三岁左右的婴儿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1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量的发展

1-1.5岁之间,词汇量在50-60个左右。

3岁,词汇量在1000个左右。 (二)婴儿掌握词汇的特点 1、从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 2、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一)单词句到多词句 (二)简单句到复合句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 (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 (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1、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

2、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 3、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 4、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五、语法的获得

儿童在头三年就几本掌握了人类的复杂语言。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是: 1、人脑的结构和技能是人类言语发展的生物学前提。 2、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

3、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

14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4、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 5、儿童特有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

第六单元: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1、按活动特性划分:

巴斯将婴儿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四种类型。 (1)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

(2)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3)冲动性:情绪反应激烈,极易冲动。 (4)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 2、按三种类型划分

根据托马斯和切斯的“纽约纵向追踪研究”的结果,和五个维度划分: (1)容易抚养型 (2)抚养困难型 (3)发展缓慢型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的模式。 2、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

拟合优化模式和拟合劣化。指环境因素与气质的互动作用。

15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婴儿早期的兴趣分为三个阶段: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兴趣——反应模式。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兴趣——快乐模式。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兴趣——认知倾向。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阶段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 2、应答性的哭 3、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啼哭的原因有五种: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四)分离焦虑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1)本能性的驱动力。

16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指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1)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

(2)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社会性参照功能对婴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一)依恋发展阶段

鲍尔比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奥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无依恋)

3、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如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17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反应性 (2)情绪性 (3)社会性刺激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哈特,提出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 (1)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2)婴儿能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 (1)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运用人称代词,如用“我”表示自己。 ?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7岁的儿童时期)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1、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3、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1、受进化论的影响。

18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关注游戏与人类关系,对游戏的解释具有生物化倾向。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关注游戏与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发展。 2、认知学派:关注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

三、游戏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技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

2、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构建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 3、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

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一)以主题游戏为主

(二)运用与现实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三)通过想象构建虚假游戏情境 (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

2、第二阶段。平行游戏。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的过渡。

3、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

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3、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19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4、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第二单元: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3、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二)幼儿的记忆策略 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1)5岁以前,基本没有记忆策略。 (2)5~8、9岁,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 (3)10岁以后,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 (1)视觉“复述”策略。 (2)复述策略。 (3)特征定位策略。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具有两大特点: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 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

20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连续性和易变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1)由近及远。 (2)由表及里。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4)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皮亚杰“三山实验”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幼儿掌握概念的发展,集中表现着他们概括能力的发展。 (1)实物概念的发展 (2)类概念的发展

类概念的掌握基于儿童的分类能力。幼儿分类能力的四级水平: 一级水平:不能分类。

二级水平:能够依据实物的感知特征(表面的、具体的特征)进行归类。 三级水平:依据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类(按物体功能分类)。 四级水平:概念分类,依据实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1)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属于前概念推理。

转导推理: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 (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三、幼儿想象的发展

2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都属于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依据原有的经验,或依照成人的言语描述而再现或形成的想象。 3、创造想象:独立自主的将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颖、独特形象的思维过程。

? 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 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 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 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

第三单元: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为: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词义的深化。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3岁:一千个左右(词汇量发展最快) 6岁:三千个左右 7岁:4千个作用

(二)词类范围的扩大

2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先掌握实词(先名词、其次动词、后形容词),再掌握虚词。

(三)词义的深化

泛化——分化——概括化——精确化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

(1)词义笼统含糊。表现为词义扩大或缩小。 (2)词义所指非常具体。(掌握的词汇多是实词) (3)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 2、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1)理解词的指标 (2)使用词的指标

三、句子的发展

句子的发展包括句子的理解、句法结构的掌握 (一)理解句子的策略 1、语义策略 2、词序策略 3、非言语策略

(二)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4、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2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五、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列席技能。包括:沟通的手势、说的技能、听的技能。 ? ? ?

早期沟通的手势。 听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

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2、对同伴的反馈易于做出积极的反应。 3、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第四单元: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期个性形成的表现: ? ? ? ? ?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24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幼儿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1、认同: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 2、认同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1)认同带给儿童归属感和成就感。

(2)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

(3)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3~4岁)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心理需求:希望父母接纳“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行为表现: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25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小学阶段)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有: ? ? ? ? ?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一)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复诵策略

组织策略: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 中介缺失:对四五岁儿童,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

系统化策略: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 巧妙加工策略:信息之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需要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来记忆。

26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

1、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转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概括水平发展的三阶段:

(1) 直观形象水平。(事物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 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词语概念的发展(三大种类) (1)不能理解实验要求

(2)属于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描述 (3)包括:接近本质特征,和本质特征。

3、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推理:是由一个或多个判断,推理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三种水平)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的一定关系,推论出其他也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物。它是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过程的综合。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掌握守恒:

守恒: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27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2、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3、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第三单元:童年期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学者罗滕伯格,用“延迟满足“来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1)认知和策略。 (2)榜样的作用

(3)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二、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内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 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都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童年期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28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前道德阶段: 2、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他律道德阶段的特点:P246 3、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自律道德阶段的特点:P246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即利他行为。 获得亲社会行为的条件: (1) 道德动机的发展。

(2) 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能力。 (3)需要具备亲社会行为的能力(技能)。 2、攻击行为

欺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1)欺负行为的类型有三种: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2)小学儿童欺负行为发展特点有四个:P247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29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3、受忽视的儿童

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 ? 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 ?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第一阶段,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第二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

3、第三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4、第四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三)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以儿童自身特点为主要因素选择朋友。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注重学习特点、行为特点、品质特征和心理协调。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亲自关系的发展变化

儿童入学后,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 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1)6岁前,父母控制。 (2)6~12岁,共同控制。 (3)12岁以后,儿童控制。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

30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对儿童行为共同调节的意义:

1、亲子关系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2、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权利,也要履行奉献和责任。 3、这种双向交互作用处理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 4、处理得不好,会使孩子陷入家庭人际关系发展的困境。 (三)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

少年期:11、12岁——15、16岁的初中阶段。

青春发育期又称困难期、危机期: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经历复杂发展,

又充满矛盾的时期。

第一单元: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迅速变化是:由激素分泌量的快速增加所决定的。 主要有:身体的加速成长、和性成熟,两个方面。 一、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第二加速期) 1、身高快速增长。平均每年长高6~8厘米。 2、体重迅速增加。 (二)生理机能发育加速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也称副特征) 3、性功能成熟

3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女性比男性的性成熟平均提早两年。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人类在生物性成熟方面存在着全球性提前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和青春发育期完成的缩短化,两个方面。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一)心理生物性紊乱 (二)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寄托之间的矛盾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单元: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广度指记忆中可储存信息量的多少。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十五六岁达到最高峰。

二、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3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奥尔松的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判断,受事物的具体特征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判断,关注命题语言表述的逻辑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1、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掌握逻辑法则发展的特点

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

第三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第一个飞跃期)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1)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

(2)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

3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3)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一)独特自我 (二)假想观众

四、第二逆反期期 (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3、观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父母 (三)反抗的形式 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反抗 2、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四)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阶段

第一逆反期:2~4岁(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10、11~15、16岁(小学末期至初中)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特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1)第一逆反期,重点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

34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

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五)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少年期“成人感”的超前,和父母对其的认知滞后。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又称,网络性心理障碍。 (一)网络成瘾者的主要表现 1、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

2、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4、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无限上网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二)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1、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 2、中期,出现躯体依赖

3、再后,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 (三)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2、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 3、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

35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1、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一是,遗传因素所致。(遗传易感性)

二是,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 三是,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导致患者常有对

性的妄想等。

三、自杀倾向

我国平均每年自杀28.7万人,自杀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一)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 1、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

2、自杀倾向的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二)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心理障碍(抑郁最常见)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三)自杀倾向的先兆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反社会行为和犯罪:青少年违反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或从事各种违犯法律的行动等。

36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犯罪率增加。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为46%。 2、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

3、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

4、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宝丽华、团伙化趋势,犯罪类型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这类犯罪占全部犯罪类型的八成以上。 (二)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年期:17、18~~35岁 第一单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有两个基本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

(2)辩证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或形态)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将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二元论阶段

37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 ? ?

相对论阶段 约定性阶段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 (一)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初中一年级,开始掌握;

初中三年级,迅速发展。重要转折; 高中阶段,占思维的优势地位。 (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1、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 2、思维的自我监控的主要功能: (1)明确思维的目的性。

(2)搜索并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和思维策略。 (3)评价思维的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等。 3、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

(1)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长,发展速度比小学儿童快得多。 (2)自我监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 (3)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38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

1、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2、

2、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3、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 态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39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提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 同一性确立 (2) 同一性延续 (3) 同一性封闭 (4)同一性混乱(扩散) (二)同一性症候群的六个特点: 1、同一性意识过剩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一种时间意识障碍,表现为不相信机遇,不期待未来展望。 5、勤奋感丧失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三)延缓偿付期:如大学期间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在人生观中,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评价,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结构。其中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3、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部尺度。

(二)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三)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心理条件:P271)

40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柯尔伯格)

科尔伯格.“海因兹偷药”故事,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阶段2:功利取向。

2、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 阶段4:“好公民”取向。

3、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以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年期:35—60岁这段时期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更年期

41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心理发展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早于男性。

一、女性更年期

1、女性更年期:是指从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 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发生在45—55岁,延续8—12年。 2、女性更年期的特征:

女性的第二性征逐渐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雌性激素代谢有关的组织逐渐退化;

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往往表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症状多种多样。

二、男性更年期

1、男性更年期:是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变化过程。 2、男性更年期的主要表现特征:性功能降低,伴着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 障碍,精神状态和情绪时常变化。

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40—60岁划为中年期。他指出,这一时期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42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拉勃威维夫) (二)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模式:是指智力水平随年龄而变化的轨迹。 (一)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韦克斯勒:智力随年龄而衰退是整个有机体普遍衰老过程的一部分。 (二)特殊智力学说

卡特尔,提出成人智力的两种基本形式:

1、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它是随 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的。如直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 关系等。

2、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 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3、青年期,两种智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成年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晶态智力发展稳定,在中老年期呈一定上升趋势。

第四单元: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卢文格,自我发展理论 (一)关于自我的概念 1、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2、自我是第一“组织者”。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目的和 思想过程进行整合。

43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3、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 4、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1、尊奉者水平 2、公平水平 3、自主水平 4、整合水平

(三)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1、年龄因素 2、受教育水平 3、认知发展水平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包含两重基本含义 1、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 2、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二)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1、内省日趋明显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三)中年期性别角色日期整合

中年男性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的女性特点。 中年女性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 人的控制系统分为两类:

44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初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是创造性的适应 环境的行为系统。

2、次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是被动适应环境 的行为方式系统。

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老年期:60岁以后

老化&衰老 第一单元:老化的原因

研究个体心理老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出发;二是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

一、从个体出发: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

1、遗传学说:精神机能的老化、行为的变化以及随年龄增加而出现的心 理变化,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 的退化。

2、行为老化学说:老年行为的退化性变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 并主要从行为变化中反映出来。

二、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疏离学说、适应学说

1、疏离学说:老年人与社会的疏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2、适应学说: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第二单元: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点

老年丧失的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 二、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1、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时候发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45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3、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是增长和衰退的对立面的统一。 4、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但各 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单元: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地退行性变化 (一)老年期视觉减退 (二)老年期听觉减退 (三)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一)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40-50岁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减退,70岁是记忆衰退的一个关键期。 (二)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1、老年人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衰退慢。 2、再认能力表现出逐渐老化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得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三)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1、老年记忆障碍主要在于信息提取困难。

2、老年人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老年人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4、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 (四)对老年期记忆衰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记忆)减退的根本原因。 2、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发生认知(记忆)功能衰退是因为他们缺乏信 息加工资源,即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 (五)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1、利用多种感觉器官。采取耳听、眼看、口诵、手写等多种感知动作加

46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强记忆。

2、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备忘录,按规定事项提 示注意。

3、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按适合自己的速度从容地进行各项工作。 4、有意识的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提醒自己注重运用记忆策略。 5、增强记得住的信心,不能背“遗忘”的包袱。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一)老年期智力水平的衰退 (二)老年智力变化的不平衡性

第四单元: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一)不安全感 (二)孤独感 (三)适应性差

(四)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 (五)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一)生物学的衰老 (二)心理上的老化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五单元: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47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的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的模式有五种类型:成熟型、安乐型、防御型、愤怒型、自怨自艾型。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