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湖北简称“鄂”还是“楚” 改名之争引激辩

更新时间:2023-04-14 07: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文素材:湖北简称“鄂”还是“楚”? 改名之争引激辩“湖北简称鄂,还是楚?”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专家学者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民间争论多时的“楚”、“鄂”之争正式浮出水面。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昆满介绍,关于开展“湖北简称鄂还是楚”的课题研究已酝酿有五六年时间。

流传的段子困扰湖北人

湖北简称“鄂”的来历有几个说法: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其次,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代,噩鱼大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时噩、鄂同音,同义)。

湖北简称“鄂”因音同“恶”,民间戏说湖北人简称“恶人”。当地流传的段子更让“鄂人”不爽:“鄂”字左上两个口,代表两人发生口角。右边耳朵,代表旁边有耳朵偏听偏信。左下一个亏,代表都吃了亏。说湖北人好斗,不团结,领导又爱偏听偏信,最后的结果是都吃了亏。

对此,祖籍黄陂的品牌策划专家陈放教授曾给湖北省委负责人写信称,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更显湖北魅力,应把湖北简称“鄂”改为“楚”,在他看来,“楚”字,上面两个“木”,“极目楚天舒”,意义似乎更胜一筹。

湖北商人率先更名为“楚商”

在这次发布会上,湖北省工商联主席赵晓勇称,今后在公务活动和政府机关公文中,在对外交往和经贸活动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简称,都将统一称作“楚商”。

今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联面向社会开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动,有11万多人参与讨论,投票结果显示,在楚商、鄂商、汉商、荆商等10大待定名中,赞成“楚商”的票数最高。

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此次活动作出批示,认为该活动效果很好,并决定将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邀请国内外湖北商会负责人及世界各地楚商,以“弘扬楚商精神,打造楚商品牌,促进湖北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赵晓勇表示,统一“楚商”称谓,有利于叫响湖北商人品牌,推动湖北经济发展。

改名不难,重要是实干

湖北简称的“楚”、“鄂”之争,已引发激辩。一家网站发起有8000多人参加的投票“湖北将研究省名简称改为‘楚’,您咋看?”结果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支持正方观点“湖北文化源远流长,‘楚’相对于‘鄂’影响更深,将简称改为‘楚’,更能增添城市魅力,给整个湖北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的占47%。支持者认为经济发展要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历史上楚国的主体和核心就是今天的湖北,作为荆楚文化发源地,“楚”作为湖北的简称名副其实。

而持反方观点:“名字只是个符号,没有实际意义的改简称不仅是瞎折腾,而且浪费公共资源,真正的文化底蕴不是靠改名字就能发生变化的”的占53%。反对改名者认为,各省简称已有定论,枉费财力、人力再行研究殊属无理之举,且不论“楚”非湖北一省能独占。

有网友表示,楚、鄂只是个称号而已,都可代表湖北,改改不难;更重要的是要实干,要把发展中的湖北改成强省湖北,这不是改文字就可以的。专家们如有心重新扛起楚文化大旗,应多练内功,在发扬壮大楚文化上担当旗手。

★★★众说纷纭★★★

湖北研究改简称变“鄂”为“楚”,网民呼吁地方应多务实

支持改名的网民表示,湖北简称改成“楚”更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文化品牌推广。反对者则认为,湖北只是古代楚地的一部分,改名将与湖南安徽等地引起纷争,而且,改名不但要符合历史和现实,更要在内涵上发生实质变化,在民意上获得支持。网民认为,热衷更改地名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表达功利政绩,对于老百姓没有实际好处,更担心此举将在全国掀起一场改地名热潮。

支持者认为,湖北简称改成“楚”更能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文化品牌推广。新浪网民“东方松海”说,如果从历史角度看湖北简称,只有“楚”最有代表性、传承性、说服力。历史上的楚地虽说地域很广,但一直是以湖北为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史即是明证。从历史遗存、遗物看,湖北地区最多、最有代表性。这点就可以说明湖北是传承楚文化最主要的地域。新浪网民“芳草艾艾”说,还是简

第1页

称楚比较好,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山东称“齐鲁大地”,湖北为“荆楚大地”,湖北改为“楚”更能体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湖北只是古代楚地的一部分,改名将与湖南安徽等地引起纷争。人民网网民说,湖北之简称为鄂不是近现代的事儿,古已有之,只是相对于荆楚之名略显单薄而已,但是要明白,楚地指的可不是简单的湖北一省之地,襄樊改称襄阳,可以说没什么大争议,湖北改称楚,这让湖南和安徽怎么办?湖北不是楚文化的单一代表,更别说自己可以堂而皇之的称为楚!新浪网民“聚宝密藏”说,春秋时楚国的领土很大,湖北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湖南也属楚地,湖南称湘楚,如今湖北省的简称是“鄂”,湖南省的简称是“湘”是相安无事的。而湖北省要是将简称改为“楚”则要与湖南起纷争。原本“一清二楚”的事情硬要搅得“不清不楚”,可能形成“四面楚歌”感受“痛楚”。

改名不但要符合历史和现实,更要在内涵上发生实质变化,在民意上获得支持。湖南在线网民“赵艳生”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不管用啥名,都需要奋斗和发展来给他赋予新的意义。整天改来改去,如果自己的内涵没有实质的变化,那样的改名其实是在做无用功,请湖北不要在改名上瞎折腾! 人民网网民说,弃鄂从楚是文化急功近利的表现。目标错误的改简称不仅是瞎折腾,而且浪费公共资源,文化底蕴改名字能发生一些变化,但要符合历史和现实还有广大民意。

热衷更改地名的行为不过是为了表达功利政绩。华商网网民“堂吉伟德”说,先前有人算过账,如果改一个县名,光换政府部门招牌和公章,就要花费一百万元,如果涉及到地图、路标、门牌以及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等名称,则耗资将无法估计。改名的基本原则,应是政治账和经济账的双赢,但很显然,太过随意的更名,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不过是表达功利政绩诉求的途径。莫要让更名如同“争夺名人故里”一样,成为少数人的游戏,那纠结的民意,将会转为巨大的失望,而这种社会负面效应,远比短暂快感的更名来得更加持久。

网民担心湖北此举将在全国掀起一场改地名热潮。新浪网民“彭宝泉”说,湖北省这一“创意”既然有如此好的预期效果。那福建、黑龙江还坐得住吗?福建省的简称为“闽”,外省人调侃福建人是门内的虫令福建人生气,现成的“福”字他们早就想改了;黑龙江省的简称为“黑”则更令人黑龙江省人生气,特别是经商的,被称为“黑商”谁能接受?为此该省曾有人大政协会议提出将黑龙江省的简称为“龙”。虽没有结果,但他们已经将黑龙江卫视称为“龙”了。如今湖北省“创意”要改简称,说不定全国会掀起一场改地名热潮来。

★★★网络观察★★★

研究“湖北简称鄂还是楚”有必要吗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秦汉之间是否有楚朝?”日前,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10月9《长江日报》)。

荆楚文化研究会研究这样两个题目,并且煞有介事地举行新闻发布会,让人有些狐疑。因为研究这样两个题目就像研究“1+1”究竟等于“2”还是等于“3”一样可笑——这是两个早就有了公认的答案的问题:湖北简称“鄂”,这见之于目前中国出版的一切辞典及地图册;秦汉之间没有“楚朝”,这见之于中国目前所有的正史、野史记载。

为什么要把“鄂”改成“楚”,以笔者看,原因无非是因为楚的名气更大,更有利于招商引资。

不过,“文化研究会”应该知道,相对于“楚”而言,“鄂”的历史更悠久。据记载,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这便是湖北简称鄂的开始,楚国则是西周以后的事了。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这一名称产生。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湖北简称“鄂”从此约定俗成。可见,地名是一种历史,随便改名,至少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想改名的还不仅是湖北,这些年,中国地方政府掀起了改名热。徽州有世界自然遗产黄山。早在1987年徽州就改名为黄山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云南思茅县因普洱茶而更名为普洱市等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为抢占地名而激烈竞争。湖南新晃、贵州赫章县和水城三地为“夜郎”一名而争斗得不可开交,原因大概是成语“夜郎自大”家喻户晓,三地都想借助夜郎的名声。

第2页

动辄改名甚至改名成癖,实际上反映的问题一是急功近利,无非是想通过改名来吸引投资,吸引游客,再一个是缺乏文化自信,自惭形秽。孰不知越是频繁改名,越是彰显了自己的弱势心态——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如何能够让别人瞧得起呢?

地方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文化研究会”应该真正研究一点和文化有关的问题,改名这种务虚不务实,真的改了又会造成巨大浪费的事,还是少做为好。

湖北何必“朝鄂暮楚”?

湖北人可能觉得这个“鄂”字不太好听,10月9日的湖北日报率先称“鄂商”将改名为“楚商”。而同日长江日报有报道称,“湖北简称鄂,还是楚?”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

依照这一态势,城头变换大王旗似乎箭在弦上。“楚”即将卷土重来,“鄂”字面临城门失火。楚国中兴,最高兴的当是屈原莫属。只可惜,大梦醒来,楚天犹在,端午节已被韩国人成功申遗,屈夫子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当然湖北方面对于历史遗产和地名保护的猛然觉醒也值得肯定。也许是端午节旁落邻邦刺痛了楚国后裔,湖北力图通过改名进而为自己正名。据我所知,韩国多个地名,如汉江、襄阳,汉阳、丹阳、江陵等,都与中国湖北楚地名同名。六百多年来的坚守,很多国际人士把这些地名都当成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早先湖北力排众议把襄樊改回襄阳属于尊重历史的举动。

但是,如今把鄂一定要改为楚则有些牵强。历史上,楚地千里,地理版图变迁多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如今,湖北将“楚国”完全纳入自己的版图,有“抢注”的嫌疑,也很难博得湖南重庆等地的认同。可谓名不同,实也不符。相较而言,“鄂”字更加准确。宋代以后即有湖北路湖北道,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简称“鄂”。如果一定要脱下“鄂”——这身历史赋予湖北的戎装,一定要套上“楚”这件大褂,恐怕不太合身,也戏谑了历史事实。

鄂与楚之争,体现了很多地方史地观的混乱,这也是当下各地改名冲动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所在。如石家庄力争改成正定,新郑改轩辕,仁怀改茅台,新晃和水城争夜郎,河南某地要改“老子县”。复古和创新异彩纷呈,这里面的混乱和不知所措让人不知故乡在何方。史地学家陈训慈早就告诫,无历史则失源流,无地理则亡背景,而人生并将失去意义。

对于地名科学的研究,我们走过不少弯路。面对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改地名风潮更需谨言慎行。当改须改,不当改不能瞎折腾。各地必须沿着人文历史和地理科学这两条脉络仔细思量。“朝鄂暮楚”式的活塞运动还是杜绝为妙。如果真有心重新扛起“楚国梦”的大旗,何不多练内功,在发扬壮大楚文化上担当旗手?否则即使被封了楚霸王的名头,又能如何?

“品牌效应”不应成为湖北更改简称的唯一考量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10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

10天前,湖北省政府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湖北商人统一简称“楚商”,不再出现“鄂商”字眼。这些举措的目的很明确,紧扣“荆楚”,让大家知道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增添地域魅力,给整个湖北带来更好的品牌效应。

从改名这点来看,湖北省是慎重的,交由研究机构专题研究。但改名一事,不仅是管理者的喜好问题,

第3页

甚至不仅仅是这名字好听不好听,能否让地方声名远播的问题,改名更多、更重要的,还是涉及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他们的意见如何体现,公众的利益能否借此实现最大化,才是更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个地方的名字,改与不改,都有充分的理由,那究竟如何去判断?想起此前石家庄的改名风波。石家庄市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村庄”,民间一度热议改名。但2009年8月,该市政府明确表示没有改名规划。为什么民间讨论得“热闹”,官方却报以“冷淡”的态度呢?因为据专家估算,石家庄市若改名,没有10亿元人民币是完不成的,而不可估算的经济损失更远大于此。这显然是一种冷静务实且清醒的做法,并不因名字的“俗气”和一些民间的议论,就轻率地大刀阔斧地花钱,而湖北,目前民间还没热议,政府先对简称产生了想法。

简称虽不如正式省名用的范围大,但也是一个约定俗成且经法律确定的正式“名称”,一旦更改,要不要10亿元人民币的开销我不知道,但这也绝对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想想看,仅全省所有需要更改的车牌,就绝非是个小数目。那这笔开销,究竟是否抵得上改名对一个地方品牌效应带来的增长,看来确实需要好好衡量。并且,这还不仅仅是文化研究会一家可以决定的事,既然涉及到公共财政,还有无数私家车主的个人荷包,那这件事显然还要听听全省民众的意见——他们究竟愿不愿意背上这样一笔包袱?

自从软实力在一个地方竞争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为地方执政者所熟知,改名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湖北的襄樊改襄阳,耗费上亿行政成本恢复古名,和这次“鄂”“楚”之争的目的一样,也是为了提升地方知名度。我们不否认,“楚”和“襄阳”一样,因为名字中有着更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更容易给名字的所有者带来更多魅力。但我们更需知道,名字和它所代表、指称的对象之间,从来就不是割裂的。纵使“楚”更有魅力,但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人们已经熟知了“鄂”就是湖北,而一个地名,即使只是简称,仍需强调其稳定性。因为这已经约定俗成,且经过法定普查认定,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具有较强法律地位,随意更改不仅对百姓不利,更对文化保护与传承也不利。

如此看来,“鄂”和“楚”,究竟谁更有利于湖北的声名远播和品牌效应,其实还未可知,如果只是看到“楚”的历史积淀,而忽略了“鄂”的时间积累,显然是短视且轻率的。对此,我们当然应该谨慎,只是,这谨慎背后,更需要明确该考量的因素是什么,地方执政者和文化研究会都应该有清醒的认知。

湖北简称改为“楚”恐有三“人”不答应

“湖北简称鄂,还是楚?”“秦汉之间是否有楚朝?”10月9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10月9日《长江日报》)

行政区域改名,古今中外有太多的例子,恕不赘述。但是,这股改名之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初只是局限于县乡一级,后来逐步上升到地市一级,到今天终于发展到省级。照此发展,估计不久的将来“中国”是否需要改名怕是也要纳入文化研究的“课题”了!

湖北简称若改为“楚”,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人”不会答应。首先,是“湖南人”不会答应。古代的楚国虽然起源于现在的湖北省境内,但是统治的主要范围不仅包括湖北,也包括现在的湖南,甚至还包括现在贵州、江西等省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湖北常被称为“荆楚之地”,而湖南则被称为“湘楚之地”。如果湖北“独享”“楚”这一名称,那么长沙岳麓书院那个“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牌匾岂不是要摘下来?

其次,是湖北的“有车之人”不会答应。据《楚天都市报》2010年1月22日报道,截至2009年底,湖北省公安交管部门登记的机动车即达658万辆,在全国排名第十。因此,即便除去公车,湖北省私人拥有的机动车也达数百万辆。显然,湖北的简称若改为“楚”,不计算其他的成本,仅更换机动车牌照就是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最后,是大多数“湖北人”恐怕也不会答应。湖北为什么要改简称为“楚”?《长江商报》2010年2月23日发表的题为《湖北简称“鄂”能否改成“楚”?》的文章很有代表性:第一,“鄂”字比较生

第4页

僻;第二,“鄂”字“不好看”;第三,“鄂”字“不好听”(与“恶”、“饿”同音);第四,“鄂”字“不吉祥”,在武汉有这样一个段子,“鄂”字一个“耳朵”两张“嘴”,道听途说、偏听偏信,怎能不“亏”?!如果这四个理由成立,作为一个湖北人,笔者以为这个简称还是不要改的好。因为“楚”与“丑”、“畜”发音相近,同样“不好听”、“不吉祥”。正如有网友揶揄的那样:“楚省”在普通话不标准的人口中,实在是无异于骂人!

★★★美文欣赏★★★

武汉夏天的自画像

涂婕武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

我来自武汉,我的名字叫夏天,如果你要说我很眼熟,好像在春天见过我,那你记性还真不错。

武汉的春天是一个脸皮极薄的人,经不得人说。你一把她弄得不好意思了,她抬腿就走,也不吭一声,于是我不得不在春天下落不明的时候顶了她的班。

你看到我的时候总是大汗淋漓的样子,那是必须的。热是武汉的特产,如果我兄弟哈尔滨夏天的体温是负无穷,那么我的即正无穷。

从“五一”到“十一”,我无处不在。我是一件件短得不能再短、薄得不能再薄的衣裤,挂在衣架上从每层每户的阳台里晾了出来;我被巨大的广告伞撑在商店门口;我在果贩切开的每一片西瓜上反复出现;我躲在空调的背影下,却总被滴下的水打湿;我被人一勺勺挖出最后只剩下一个冰激凌盒子;我瞪着眼睛从冒着冷气的冰柜里往外看。总之,我的生命力极强,生长在一切适合我生长的地方。

城市里的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我。他们喂我吃我早已有免疫力的防晒霜,用冷气笼把我囚禁起来,撑开各种各样的太阳伞将我反射走,穿着暴露的衣服把保守的我吓走,甚至,他们不愿走任何我踩过的地方。他们是那样小心翼翼地害怕着,就好像我和他们是一对形同陌路的反义词,解释着他们反感的词义。于是,他们逃离了阳光,也背离了健康,宁愿在健身房里笑,也不愿意在太阳下哭。这样的人类突然让我觉得好陌生。

让我庆幸的是,我的形像不总是可怕而令人讨厌的,至少在乡村,我还是高大而和蔼的,整天笑眯眯的。

你看——圆滚滚的番茄扯着枝干的衣襟不愿撒手;黄瓜在头上插了一朵黄色的花准备去相亲却突然发现自己长了满脸的粉刺;茄子穿着不合身的紫色晚礼服正要去找裁缝讨个说法;葫芦百般无聊地数着自己肚子里长了几个籽;辣椒又在发着不知名的脾气;韭菜则将自己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五律。所有的植物都五颜六色着,炫耀藏在土地里的色彩。

终年将腿种在土地里的农民低头看着我,嘴里感谢着好年景。

然而,我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头了,人们渐渐将温顺的植物的饮料换成了激素,给土地的皮肤注射着大量化学物质,把植物们最爱的沐浴露换成了杀虫剂。在这样的土地上,野草奋力地将自己的绿裤子往上一提,就轻而易举地漫过人们的肩头。

我仍然待在这样的田野里不离不弃,只是早产的痛苦让我越来越无法承受。我的脸色越来越苍白,而酸甜苦辣也纷纷离我而去,留下整片田野的徒有其表。这样的土地和农民突然让我觉得好陌生。

拖着疲惫的身躯,我现在的面容一定很憔悴。人往往喜欢在苦难的时候怀念曾经的美好。我也不例外。我越来越想念以前的那批人。

曾经的武汉人是极其聪明的。他们知道我害怕夜晚,于是他们便在夜晚出没。他们拿出家中的竹床和竹扇,随意地码在大街小巷里,也码在了老武汉的夜景里。小孩子们不知疲倦地笑着聚着,与汗水嬉戏着,大人们一边往床上洒着水一边感叹着小孩子的精力旺盛,然后将菜摆放在竹床上,一阵阵菜香代表母亲唤回了饿急了的孩子。晚上,在小孩子相互打闹的轻笑声和大人们一阵阵的鼾声中,飞蛾用翅膀关上了昏暗的路灯,结束了咸咸的一天。

白天,人们只能任我在他们身上拧出一滴滴水,但他们很少躲避我,或许对于一个家庭的责任就

第5页

第6页

是他们最好的屏障,为他们遮挡当头的烈日。孩子们仍很热爱我,从不嫌弃我的体温,也许因为这是他们能碰到奶油冰棍最多的时候吧。盐汽水、奶油冰棍,就能构成他们对一个季节的期待。

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武汉人更聪明了,他们制造了冰箱,能随时随地吃到冰镇食物,对于一个季节的憧憬就这样失去了音讯;孩子们躲在空调房里给密友打着一通通电话,通讯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痱子几乎灭绝,取而代之的是肆无忌禅的空调病。夏天越来越热,人们却越来越怕冷。蔬菜水果品种越来越多,可历经激素化肥农药后人们吃到的都是它们的遗体。

此刻我的脸上写满遗憾与担忧。

混迹人间几千年,我也沾染上了三分江湖气。单纯也渐渐从我脸上褪色。

于是人们说,我越来越难找了,我越来越不愿意露面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整天嗅尘土中遗落的铜钱味已让人们失去了最初的嗅觉,他们再也闻不到夏天的味道。人类进化了,或者说,退化了。

所以我将炎热的外壳丢弃在水泥城市,逃到了深山老林,躺在一棵大树的鸟窝里,钻进一朵野花的花瓣中,或是在清晨的第一颗露珠里畅游,等待着人们来探险,或者是考古。考古夏天。

写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得我很熟悉。你的确很有眼力,我撒了谎,我叫夏天,但我不是武汉的夏天,他只是我重孙之一。我是中国的夏天。这是中国夏天的自画像。 (本文为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总决赛高中组特等奖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