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古代史原创试题

更新时间:2023-07-21 04: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

2009年中国古代史原创试题

一.选择题

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2.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关于春秋战国的叙述中,何者属于“解释”?

A.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大会中原诸侯,相约尊王

B.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社会转型期

C.商鞅提倡军功,规定爵位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授爵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诗》《书》《礼》《易》《春秋》

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立了一根木杆,告示百姓谁把木杆扛到北门,可赏十金,民众不知底细,无人敢做。最后增加到五十金,有人挺身而出,商鞅当即兑现承诺,支付赏金。商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言出必行,提高政府公信力 B.调动百姓的参政意识

C.让利于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D.树立商鞅个人的声望

4.吴起为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为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军功授爵制。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而吴起死后其法遂废。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故成功的原因是

A.意志坚决,毫不妥协 B.国君的大力支持

C.考虑周祥,讲究策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5.史书记载:王翦将兵伐楚,临行前,向秦王讨要美田宅园,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这说明该时期秦国

A.统治者腐化堕落,不思进取 B.鼓励发展农业

C.已经废除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 D.军功不得授爵赐田

6.下列关于韩非子及其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法家创始人 B、为秦国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7.庄子“窃国者为诸侯”的话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A.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卿大夫取代国君掌权

C.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D. 奴隶主内部矛盾导致王朝更替频繁

8.美国史学家费正清“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的有效的同时,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性:政府最终还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费正清得出该结论的主要理由不包括

A.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崛起 B.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法家思想秦始皇赢得战争的关键所在 D. 秦朝实行暴政导致二世而亡

9.右图为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篆体文字开始出现于秦朝,故必为秦朝之后的文物

B.隶书开始出现于西汉,故必为西汉之后的文物

C、其文字为楷体,故必为三国之后的文物

D、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美学的部分信息

10.某学者在讲汉代某个专题知识时,要引用了右边三种文献,据此推知《左

官律》的内容应该是

A、禁止王国之间,王国与各级官吏之间有任何联系

历史

B、凡是王国官吏都比同等职务的中央官吏低一级,且不得出任中央官职

C、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D、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

11.民谣折射历史,下列何者反映了汉代的历史?

A.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D.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12.柳宗元《封建论》:“或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这里的“封建”与下列何者相同?

A.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B.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励他们驱逐地主,打倒封建遗毒的偶像

C.他寻思我没有解放,我说他的思想才没有解放呢,还是那个封建脑瓜!

D.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3.古代兄弟,以伯(或孟)、仲、叔、季排行。汉末孙坚有四子,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名孙匡。 那么,孙权的字最有可能是

A.伯符 B.仲谋 C.叔弼 D.季佐

14.鲁迅说:“汉末士流,最重品题,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其形成的体制性原因是

A.九品中正制度 B.科举考试制度

C、东汉以个人声望为察举依据,实行乡举里选

D、东汉以门第声望为察举依据,形成累世公卿

15.张衡认为:“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文艺复兴时期哪一个科学家与张衡的这个观点相似?

A、哥白尼 B、托勒密 C、开普勒 D、布鲁诺

16.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献,有《老子》《黄帝书》《易经》《五行》;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也有《五星占》《相马经》《导引图》《五十二病方》《天文气象杂占》《刑德》;甚至还有《灵异图》《城防图》《地形图》等图形文书。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

A、这座汉墓应该是西汉中后期的墓葬 B、这些文献的书写材料应该是以布帛简牍为主

C、这些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科技、历史地理、养生等发展状况

D、这些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的阅读范围广泛、源流复杂

17.西汉末年,发生强烈地震,山崩地裂,人民死伤无数。有大臣指出皇帝应为此事负责,皇帝不得不因此下一道罪己诏,宣布改元,重新受命。这反映出西汉的政治思想是

A、黃老无为 B、经世致用 C、天人感应 D、民贵君轻

18.英语称“中国”为“china”,学者认为其说法可能来源于汉语中的秦、丝、茶、契丹,这说明

A、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影响巨大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C、茶叶是两汉时期中西交流的主要商品

D、契丹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地理位置最靠西的政权,与西方联系密切

19.石寨山是滇族文化的代表,全部20座墓可以分为四个类型。I型墓上限在西汉初叶或更早一些,下限在文帝五年以前,随葬品中铜器所占比例最大,没有金器,铁器极少,几乎没有出现和汉族有关的器物。II型墓在文帝五年与武帝元狩五年之间,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尊、壶、葫芦笙不再出现,铁斧和铁剑开始出现,并发现有内地输入的汉式铜镜。III型墓时代在西汉中晚期,墓中出土了西汉五铢,同时也发现了汉式的铜镜、弦纹锺、洗、耳杯、带钩、熏炉等。IV型墓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叶,这型墓中铜器数量锐减,五铢钱仍有出现,晚期石寨山的墓葬土著风格已经很不明显,其墓葬主人的族属也难以断定是汉化的滇人还是滇化的汉人。导致不同时期石寨山墓葬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的军事扩张 B.秦汉政权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

历史

C、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发展程度 D、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空前畅通

20.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影响,杜甫有诗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被称为“锦官城”可能是因为成都

A.冶铁业发达 B.造纸业发达 C.丝织业发达 D.制瓷业发达

21.原来认为是先秦著作《列子》经历史学家考证是伪书,实际上产生于魏晋时期而托名先秦。据此判断,《列子》一书①不具有史料价值②有一定的史料价值③可以用来研究魏晋历史④不能用来研究历史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2.某杂志推选出了影响中国的三大人物:赢政、杨坚、忽必烈。由此判断,其推选标准是

A.开国君主 B.立国时间长

C.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做出的贡献 D.政权疆域广阔

23.在古代中国,以“京”命名的城市往往具有特定政治意义。在唐代曾经存在东京、西京、南京、北京,请判断,唐代的北京,可能是指今天的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太原

24.有人据杜甫的“青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推算出杜甫有田上百亩,因此认为,杜甫属于大地主,这种说法

A.材料充分,结论客观 B.材料充分,结论荒谬

C.材料不可信,结论荒谬 D.材料不可信,结论客观

25.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抵御某个少数民族,唐政府提出了“北和回紇,南通云南,西結大食、天竺”的的战略包围方针,据此可知,该少数民族是

A.南诏 B.回鹘 C.吐蕃 D.靺鞨

26.和亲是唐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唐代和亲规格越来越高。前期和蕃之女多为宗室或大臣之女,后期则多是皇帝之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A.民族政策越来越开明,和亲的诚意越来越高 B.唐朝后期国力相对下降

C.宗室或大臣不愿父女分离 D.唐代和亲必须是皇帝之女才行

27.《新唐书·田神功》:“兵至扬州,大掠居人,发冢墓,大食、波斯贾胡死者数千人。 阿拉伯人所著《中国见闻录》记载: 叛贼黄巢陷广府(广州),杀回耶教徒及犹太、波斯人等十二万。其后有五朝争立之乱,贸易中绝。 这说明①唐代外贸发达②广州、扬州是外商聚集地③唐代反对开放排斥外商④唐代曾允许外商在中国居住、经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发生军事冲突,某些中国军队中的汉人工匠被俘,阿拉伯人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厂造纸,干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人。该历史事件出现于

A.东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9.唐朝时,中华文明已经传播到了非洲地区,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最具有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B.西方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C.中国和非洲地区都有关于中非交往的民间传说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30.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得罪皇帝,左贬潮州(属于今天的广东的地区),韩愈对前来陪往的侄子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充满毒气的江)边。”假如你是历史学家,你可以以此研究唐代的①宗教文化②诗歌文化③地域开发不均衡④官员升贬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1.某学者绘制了一幅《中国古代战争战役的地理分布图》,请根据所学判断,下列何者的分布密度最低?

A.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地区 B.秦汉时期的西北地区

历史

C.唐朝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 D.满清时期的东北

32.唐初诗人苏味道有一首描写当时某时令节日的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据此判断,该节日应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33.书法名作《祭侄文稿》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其开头写道:“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下列对于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乾元”为唐太宗年号,“戊戌”为天干地支纪年 B.“第十三叔” 表示作者的排行

C.《祭侄文稿》的作者为颜真卿 D.“丹阳县开国侯”表示作者的爵位是侯爵

34.史书记载:“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下列诗人中对改变这种文风做出杰出贡献的是①曹操②陈之昂③杜甫④白居易

A.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唐太宗赦命孔颖达总结魏晋以来儒经注疏的宗派岐说,撰成《五经正义》一书;赦命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撰成《五经定本》一书。书成之后唐太宗颁行天下,令学者肄学习。唐太宗此举的根本意图是

A.加强思想统一 B.推动儒学发展

C.倡导学术自由 D.独尊儒术,罢黜佛道

36.唐初,诸家治经大都依据经传侧重于章句训诂;但是韩愈治经却以己意断经,注重阐发义理,这种学风

A.为宋代理学诸家所继承 B.有利于弄清经典的原始含义

C.不利于实现经世致用 D.不利于新形势下儒家的创新和改造

37.20世纪初某人为撰写雕版印刷术起源的论文提到了这样一则史料:“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据此推测“中和”应该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A.汉武帝 B. 唐僖宗

C.宋神宗 D. 明太祖

38.唐代著名诗人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下表,那么这四个数字的大小关系不可能是

唐代前期 唐代后期

北方占有比例:Ⅰ 南方占有比例:Ⅱ 北方占有比例:Ⅲ 南方占有比例:Ⅳ

A.Ⅰ>Ⅱ B. Ⅰ>Ⅲ

C.Ⅱ>Ⅳ D. Ⅲ>Ⅳ

39.宋朝谏官多取学术才行高者充任,史载:“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而宋朝“未尝罪一言者(谏官)。纵有薄责,旋即超升。”宋朝重视谏官的意图是

A.纠正朝廷失误,确保决策科学 B.纠察帝王,防止昏庸

C.纠察百官,限制臣权 D.促进文教,重视学术

40.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 B.向地主征收重税

C.纵容土地兼并 D.加强对人民的搜刮

41.北派禅宗在盛唐时期已极盛行于京洛黄河流域,中唐之后南派禅宗逐步走向繁荣,造成佛教禅宗这种巨变的根本原因在于

A.统治集团的转移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南北民族融合 D.战乱导致北民南迁

42.资料显示,理学家的地理分布与唐代后期南派禅宗的地理分布大致重合,这不能表明

A.禅宗的形成吸收了理学的精华 B.理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历史

C.儒、佛融合的发展趋势 D.中国哲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43.科举考试中,乡试、省试、殿试中连续夺魁者,称为“连中三元”,你认为,“连中三元”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

A.武周时期 B、唐玄宗时期 C.宋朝 D.明朝

44.有一生徒,才华卓绝,声明远闻,欧阳修知贡举,很想录取他,但最终也没有实现,欧阳修深为遗憾。造成欧阳修深为遗憾的原因可能是

A.该生善文辞,但对于四书五经不熟悉 B.该生该生善文辞,但在校的成绩不好。

C.宋代录取名额太少。 D.宋代实行糊名法。

45.宋朝除授刺史、节度使明线者,不亲本州务,另分命中央文官临时差遣到地方管事,称为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或知府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避免地方上官官相护,鱼肉百姓。

C.压制文官地位。 D.防止地方官任期长而滋生腐败。

46.右边图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唐宋政治制度变化多端

B.南方的崛起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C.从唐到宋中国的疆域日趋广阔

D.从唐到宋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越来越复杂

47.中国戏曲有很多有关杨家将的曲目,其内容往往是:一门忠烈忠心赤胆,屡遭迫害君昏臣奸。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宋代

A.君主昏庸残暴 B.奸臣当道

C.防止武将专权,严格限制武将 D.宋代制度不好,朋党倾轧

48.宋人在论及为何定都开封的时候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这说明宋朝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开封

A.地势险要,战略位置重要 B.长期是政治中心

C.位于大运河的关键点上,利于物资运输 D.处于经济重心区域

49.范仲淹说:“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贼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清其流,必澄其源。”那么,范仲淹认为“澄其源 的中心措施是解决

A.官壅于下 B.民困于外 C.夷狄骄盛 D.盗贼横炽

50.王安石认为: 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宋长久计,当罢‘募兵’而用‘民兵’。 为此,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 D.募役法

51.史书记载: 熙宁初,以章句破碎大道,乃罢诗赋而改试以经, 由此可知,“熙宁”是指

A.隋炀帝谥号 B.唐玄宗尊号 C.宋神宗年号 D.康熙帝庙号

52.“萧思温, 大臣,太宗之婿, 后周世宗攻取易、瀛、莫等州时,他畏惧不敢出战。 任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 ——节选自《辞海·中国古代史》,有改动。 部分应该填入

A.唐 B.后周 C.北宋 D.辽

53.北宋山水画以全景式为主,南宋山水画以半边式为特色,造成宋代绘画风格有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A.北宋是封建大一统王朝,故山水画以全景式为主。

B.南宋居隅长江之南,只有半壁江山,故南宋山水画以半边式为特色。

C.南宋政府内部普遍不思收复中原,画家以此讽刺政治当局。

D.宋代绘画受到了政治变迁、疆域变化等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

54.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历史

A.明朝内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55.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中心逐步由内地转移到近海,由中国中部的关中、河洛地区转移到中国北部的北京地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或条件不包括

A、中国古代中西部的气候等环境逐步恶化 B.政治中心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C、中国民族问题焦点地区的转移 D.大运河等水上运输工程的发展和完善

56.新安县《清诰授资政大夫户部总督朴岩吕公墓志铭》记载: 新安漕米不近水次,挽运惟艰,(吕公)为当事指陈,改征折色(征收银两为折色,征收实物为本色)。 这说明当时

A.彻底废除了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 B.开始实行征收货币地租。

C.货币地租与实物地租并存。 D.农民必须纳银代役。

57.《施南府志》记载某时期:“诸土司尽改流,始设施南府及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特设施南府知府一员。”据此你认为该历史现象发生在

A.元代至正年间 B.永乐年间 C.康熙年间 D.雍正年间

58.右图为明代对外贸易过程的说明。请问:下列

哪一种说法最为正确?

A.地理大发现后,明代官方朝贡贸易转趋兴盛

B.江浙丝织品行销世界,中国白銀大量外流

C.这种贸易形态带动了中国国内贸易和手工业的兴盛 D.西班牙的白銀,主要來自中南欧

59.徐光启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不能反映出

A.生产的区域专业化趋势加强 B.原料生产与加工制造业的分离

C.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60.清人刘献廷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唯汉口耳。”这说明明清时期

A.疆域广阔 B.经济重心在华中地区

C.全国性商贸城市的兴盛 D.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兴起 61.《红楼梦》描写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 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着,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柱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自鸣钟等西方用品开始传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62.《农政全书》记载某种农作物:“宋末始入江南,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这种农作物是

A.稻 B.棉花 C.葡萄 D.玉米

63.目前所知,西红柿又名番茄、番柿、洋柿子等,中国最早记载西红柿的书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有人据此得出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其最主要依据是

A.茄、柿/ 明朝中后期 B.番、洋/ 明朝中后期

C.茄、柿/ 中国最早 D.番、洋/中国最早

64.康熙帝以为各地督抚编审人丁数目时没有尽数开报。康熙帝为了弄清实际人口总数,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更名田 B. 设南书房 C.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摊丁入亩

65.《广东通志》记载: 佛郎机素不通中国,正德十三年,驾大舶突至广州澳口,铳声如雷,抚按查《会典》无旧例,不行,乃退泊东莞南头,盖房树栅,恃火铳自固。 由此判断“佛郎机”是指

A.法兰西 B.西班牙 C.葡萄牙

D.荷兰

66.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东”一词,但是具体所指是不同的,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历史

A.疆域的扩大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剧变

67.某地在修建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几处古墓。他们在其中的一座中清理出大量文物,包括铁制农具、青花瓷、话本小说、八音琴等。如果要判断该古墓的年代,其关键文物是

A.铁制农具 B.青花瓷 C.话本小说 D.八音琴

68.1758乾隆本《凤凰厅志》主要从苗蛮的角度来描述少数民族,如“苗人狼子野心,猜疑反复,桀骜难训”。道光本《凤凰厅志》主要从苗人的角度来描述苗族,如“苗虽异族,亦负性情,地极蛮陬,亦通声教。 而今日之苗,与昔日之苗,又不可以一概而论。”光绪本《凤凰厅志》对苗族的描述已经基于“民”的视角,更有诸如“苗疆寒骏”、“培植(苗族)寒儒”等等尊敬而文雅的称呼。出现这种变化与下列何项举措有关

A.摊丁入亩 B.更名田 C.改土归流 D.平定三藩之乱

二.非选择题

69.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6世纪至17世纪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清 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历代编修的800多种医学图书,还总结了宋代以来散存于民间的而未见之于文字的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且还不畏艰险外出考察,他亲自采药、制药,经常向各地的药农、医生、农民等求教,有时也解剖药用动物,品尝药味。

材料三:宋应星:“此书(按《天工开物》)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材料四:明末有人建议试造西洋大炮,理学家刘宗周反对说:“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近来通不讲人才,不讲兵法,任敌所到即陷,岂无火器?反为敌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性质、内容、方法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分别是什么?

性质 内容 方法

中国 近代科技 生产生活类的实用科学 实践经验总结为主

西方 古典科技 基础理论科学 实验和数理论证为主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徘徊在古典时代而西方则进入近代的主要原因。

中国 西方

经济 自然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不足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

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政治 封建君主制度阻碍科技发展闭关锁国、重农抑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

商阻碍科技发展 辟了道路

文化 八股取士以及文化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摧残人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

才;理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轻科技的不良科技迅速发展。

倾向。

其他 西方科技重实验和数理论证的研究方法 中国科技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等

70.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晋之际的葛洪批评民间的早期道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

历史

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已不能成仙。

北魏寇谦之制定了一系列的道教戒律,废除了原来入教要收取租米钱税以及男女和合之术等陈规陋习,提倡 专以礼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练 ;自称得到老子感召,辅佐北方的 太平真君 ,并因此而得到北魏太武帝的信任。

南朝陶弘景自称 胜力菩萨 ,致力于儒道佛三教合一,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道教教义和道教神仙谱系。

(1)根据材料可知,早期道教存在哪些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改革体现了哪些趋势? 问题:与社会主流思想(1)和现行统治秩序(2)存在冲突;组织(3)和理论(4)体系不完善,存在陈规陋习;入教有财产限制(5),阻碍道教的发展。

趋势:官方化;平民化;规范化;儒道佛三教融合。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 道教是一面抄袭老子、庄子的教理,一面采佛教的形式及其皮毛,凑合起来的。做中国史,把道教叙述上去,可以说是大羞耻。

陈寅恪先生认为: 切其真能于思想史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

(2)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陈寅恪二人对道教的评价有何不同?如何看待这两种看法? 评价:梁:批判否定;陈:积极肯定。

看法:梁启超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否定道教;陈寅恪从文化融合的角度肯定道教。两者从各自的评价标准出发,成一家之言,有一定道理;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历史事物。

71.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寒门的界限非常严格,士族羞与寒门为伍。为了严格士、庶界限,一方面是士族修订家传、谱牒,实行自我标榜;另一方面是士族之间联姻,严格规定士庶之间不许通婚,为了在婚姻上血统纯正,当然就要拿谱谍作为根据了。同时,六朝时期避家讳之风极盛,为了在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官场交往中游刃有余地避免触犯对方家讳,最好的办法就是熟习谱谍。

材料二:下列是关于该时期谱牒之学的两段议论:

姓氏谱牒不修也久矣。晋东渡,五胡乱中原,衣冠流离而致然也。……况元魏据洛,况元魏据洛,诸虏喜中原之姓,择而冒之者益众。则谱不可以不知也。 ——《麈史》王得臣

魏氏立九品,臵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矣。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新唐书·柳冲传》

材料三:《氏族志》成书于太宗时,《氏族志》初稿将山东望族崔、卢、李、郑等大姓也都列为高等,排名在皇族的关陇李姓之前。唐太宗非常不满,最后在唐太宗 崇重今朝冠冕 思想的指导之下,把皇族李姓列为一等,外戚为二等,崔、卢、李、郑为第三等,绝大部分有军功而非士族的人都未列入。武则天当政时,重修《氏族志》, 以仕唐官至五品者皆升士流 为编纂原则,并更名为《姓氏录》。

材料四:延至宋时,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此时的家谱才真正成为 寻常百姓 的宗族之谱。这个时候的家谱,由以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 家之婚姻 的依据,衍化成以 敬宗睦族 为宗旨,以记述宗族内部事物为主体的血亲之谱, 隐恶扬善 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这类家谱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促进了族权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

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梁启超非常重视家谱历史价值,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材料五:进入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兴起,农业社会的血缘宗法观念日趋淡薄,强调 尊尊、亲亲 观念的儒家思想也逐步衰微,家谱渐渐淡出了在人们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五,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兴盛的背景有哪些?结合所学,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兴盛的技术性条件是什么?

背景:农业经济或庄园经济;血缘宗法制度;彰显家族声誉;儒家思想的影响;士族制度;门阀婚姻;避讳之风盛行;少数民族改汉姓;九品中正制等。

条件:造纸术的改进,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唐代官修谱牒有何特点?这种特点产生了何种影响?

特点:突出皇族的独尊性;重政治地位。

影响: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打击士族;促进庶族兴起。

(3)宋代编修谱牒与之前相比,有何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体制性原因是什么?

变化:编修主体:由官方编修到私家编修;编修目的:由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 家之婚姻 到 敬宗睦族 。

体制性原因:科举制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士族制度的消失。

(4)依据材料四,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家谱等谱牒积极的社会作用。

作用:寻根留本,增强宗族和社会内聚力;族属认同,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保存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u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