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让人心酸的话

更新时间:2024-02-10 15:0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6年11月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原创整理

时事评论文章选读二

诺奖评委要证明自己是一群与时俱进的“调皮老头”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老头们这回又“调皮”了,居然“匪夷所思”地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不过,“诗性的表达”还不等于诗歌本身,于是诺奖机构发言人又进一步解释,说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45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对于大部分中国的读者来说,说句不客气的话,除了咱们自己的作家和“长期陪跑”的村上春树外,诺奖不管颁给谁,都是一头雾水。听到一个陌生的名字,媒体赶紧第一时间恶补各种资料喂给读者,以佐证其“牛”。其实他国的读者何尝不是如此,那个叫莫言的中国作家,此前又有几个人知道?对于这种“尴尬情景”,瑞典文学院的这帮评委老头何尝不知?所以,他们玩起了“调皮”,用以扩大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在手法上,他们总是采取“别出一格、有理有据”的套路。比如此前的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她的作品都是非虚构写作,大体可归于新闻类,如果问鼎普利策奖,倒是实至名归。然而“纪实文学”也是“文学”,所以授予“文学奖”似乎并不违和,于是就有了“话题”。此回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的获奖也是如此:作词作曲的优秀大可亲吻格莱美奖,然而歌词与诗歌有点像孪生兄弟,既然诗歌属文学范畴,冠以文学奖也算名副其实。

对于这种“锦上添花”的颁奖,调皮则调皮矣,但窃以为并不值得赞赏。鲍勃?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多一个诺奖于他意义不大,反而让人觉得“不是他要它,而是它要他”。这样真的好么?既然早在1996年和2006年就有人提名了,何必到现在才来证明其“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别的全球级别的奖项已经证明过了,不多你一个。

我比较同意一些中国文学评论家的看法,在此引述几位。比如张颐武就认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妙想天外,别出心裁得匪夷所思,真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了。这有点类似崔健获得文学奖??另一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则认为,这或许是诺奖评委的个人趣味吧,对他们自己的青春做一点缅怀,或许是评委们读到他的传记的时候,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这有点行为艺术了??《收获》编辑、作家叶开在微信里的评点非常有喜感:“说什么好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老头们恶搞了一把文学,吓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欢鲍勃?迪伦的歌,但赶时髦不是这个搞法,涤纶面料也不缺你这玩意儿。这个奖颁得太欢乐了!我觉得是一场有目的有预谋的恶搞,在炒作和吸引眼球上,绝对可以载入炒作史册。但我还是讨厌这种做法,流行音乐巨星的‘诗歌才华’不需要诺贝尔文学奖来打鸡血,他的音乐成就却早就被全球乐迷认可了。他的歌词是不错,但就从纯粹诗歌的角度看,还不是一流水准。全球有一大堆一流诗人,随随便便都能在诗歌的角度超过他。跨界搞得好很可爱,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老头们,腿脚极不灵便,就算了吧。有一天,美国格莱美音乐奖可以颁奖给中国作家余华吗?余华写过音乐评论文章,都是很棒的??”

张颐武用崔健作比喻,叶开用余华作比喻,都是承袭瑞典文学院老头的“调皮”。实际上,大家看得很清楚,“可不可以”“够不够格”的争论肯定会甚嚣尘上,这正是那帮调皮老头乐见的。你们越是匪夷所思,越是跌破眼镜,“话题性”就越大,逐渐冷寂的诺贝尔文学奖需要这样的“热闹”。其实不必将诺奖过于神圣化,他们“看走眼”也是时常发生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他的《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一文中就罗列过一份“诺贝尔错误清单”,他如此描述道:“不妨让我们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诺贝尔标准’被执行的基本状态吧。在诺氏基本原则的旗帜下,站立着十八位老迈的欧裔评委,他们的人类知识非常有限,掌握同样有限的民族语言,并对大多数他们所要鉴定的文本十分茫然,个人经验受到西方生活构架的约束,对于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化相当陌生,文学鉴定的品位和趣味大相径庭,在评审过程中渗透着各种个人功利性图谋和非常个人化的爱憎情感,以及作家被‘看好’的巨大偶然性(诸如马悦然先生在飞机上偶然翻阅到刊载高行健小说的杂志,从此对他青眼有加之类的巧遇)等等。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人性的弱点,诺贝尔文学奖注定不会来自上帝之手??”

这是“点中穴位”的评点——诺奖“不会来自上帝之手”。既然这是一群凡夫俗子老头的好恶趣味,我们又何必非得争个脸红耳赤水落石出?朱大可甚至“恶毒”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与其说是

1

一次人类文学精英的鉴定,倒更像是一场文学六合彩大抽奖,充满了赌博和冒险的经验。作家的被提

名犹如购买了一份世界性彩券,委员会的使命是每年从诺贝尔遗嘱和一些人类基本范式中选定一组‘彩球代码’(身份平衡的标准)。只有完全符合委员会内定的这些‘彩球代码’的作家才能最终获奖。靠这样的程序若能准确无误地找出文学大师,岂非咄咄怪事?”

话毒理不毒。假如我们了然“作家的被提名犹如购买了一份世界性彩券”的道理,就会对评委老头的“调皮”行为一笑置之。他们是想用调皮的选择证明自己的“与时俱进”,其基本动机是不想让诺奖离大众太过遥远。凭着这一点,咱们不妨陪他们共舞——毕竟这世界真正好玩的事情不多。

“抱父出游”何时才不成新闻?

10月4日傍晚,一张有点模糊不清的照片,让不少网友直呼“戳泪点”。照片中,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身穿灰白色上衣的中年男子,紧紧抱住一位老人。记者联系了拍摄照片的网友,得知老人是男子的父亲。(10月6日《现代快报》)

该照片被拍摄者发到微博之后,被众多网友和媒体点赞、转发;“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抱我们的吧??”“突然好想哭”“这是最帅的男人的背影”种种评论也充分表达着人们的感动之情。而四年半前,62岁的台湾男子丁祖伋用花布抱母求医的图片也曾爆红网络,感动了全世界,“现代孝子的典范”“这是第25孝:花布包母”,网友纷纷表示“被感动到哭了”。

原本只是一次无心之举,但竟受到了如此关注,或许这也是两位主人公始料未及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不张扬,不做作,的确让人钦佩。不过,《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而《宪法》《婚姻法》也明文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所以无论于情于理于法,孝敬老人应是做儿女的本分,不必对之大惊小怪。但两位男子却能够感动无数人,成为大众聚焦的新闻,说到底,还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才让人倍感新奇。

在现实生活中,殴打老人、抛弃老人的忤逆之举总是让人心寒,空巢老人“面对着天空发呆”的场景总是让人心酸。年轻时为了子女和家庭倾尽所有,到头来却这般遭遇,个中缘由就只是子女们的一句“没有办法”或那些所谓的苦衷可以搪塞的吗?

摸着良心想想,是谁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是谁在我们倔强叛逆时独自伤心落泪,是谁省吃俭用掏光了所有的积蓄为我们交了首付,他们就是无所不能的吗?他们就没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吗?他们就应该一味付出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吗?如果当父母没有“利用价值”时就“过河拆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嘴脸才会如此心安理得?

其实还是应该牢记两句话。第一,亲情比钱财更重要。钱不够了还可以再赚,但被伤害的亲情或许一辈子都无法修复,丢失之后或许永远都无法找寻回来。那样,挣钱的意义何在?第二,活人比死人更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与其在无法挽回的时候后悔不迭,与其在百年之后烧纸祷告,不如趁父母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多尽些理所应当的孝道。

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宽容,如同他们当初宽容我们一样;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忍耐,如同他们当初忍耐我们一样;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些陪伴,如同他们当初陪伴我们一样。“我想我也会这样抱着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小时候你抱着我,长大了让我抱着你。”如果更多的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如果更多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善待老人,如果更多的孝行再也不会成为新闻引发公众关注,“孝”的观念才算真正深入人心,“孝”的文化才会在千家万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对限行的歉意更应转化为治理的诚意

从21日开始,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为此,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称市政府将采取免费乘坐公交车、增加公交车次和延长公交车运行时间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限行给广大市民带来的不便。同时,市政府向广大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希望大家给予理解和支持配合。(11月21日央广新闻)

不只是兰州,在之前的18日,石家庄市政府也向市民发布公开信,针对主城区单双号限行给市民带来的出行和生活不便,向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并采取增加公交车次、延长运行时间、免费乘坐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限行给广大市民带来的不便。相较于以往既无致歉,又无相关配套措施的限行行为,这次兰州与石家庄的做法,堪称积极样本。

根据当前各地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规定,在污染到达一定程度之时,便可以采取对车辆的限行措

施。这一方案体现出的无疑是大气污染的共治思维。但,应急预案中有限行要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限行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就此而言,执行限行政策,一方面要向市民表达歉意,增进配合与理解,另一面要通过公共配套措施来减少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还原了公共治理的应有善意。

但在肯定为限行致歉的同时,也不容忽视这个问题,即执行限行措施的最大“正当性”仍是大气污染程度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众所周知,当前大气污染的构成比较复杂,机动车尾气污染只占一部分,要想大气污染得到根本控制,仅仅是对汽车限行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无论是兰州还是石家庄,这次在限行之外,也采取了多项政策,如对钢铁、火电等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最大程度的关停限产。然而相较于汽车限行的容易执行与高度透明化,对于污染企业关停限产的治理,相关信息的披露显然还需要提高,这也是增进市民理解的重要一部分。

大气污染治理要见效,关键还是得确保权责对等,既讲究协同推进,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协同,是指各方面的污染源,都要及时控制,方能争取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抓住重点,是指对于那些大的污染源,更要优先投入治理精力,重点、难点攻克了,治理上才能事半功倍。如石家庄披露的污染物主要来源,前两位是燃煤企业和农村原煤散烧形成的排放、主城区大量的建筑工地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地带来的扬尘,那么在治理上这两者显然要予以更大的关注。若只是捡“软柿子”捏,不仅无助于治本,也难以增进民众对共治的理解与配合。

说到底,机动车限行,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因此,这一措施的推行,也还得防止滥用甚至是形成路径依赖。比如,若平时的大气治理不跟进,导致极端污染天气出现常态化,而针对市民的限行也被随之常态化,这显然就违背了这一措施的初衷与合理性的限度。所以,在推出限行措施时能够向市民致歉固然好,但还应更多的把这份歉意转化到日常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去,让民众感受到治理的诚意,也真正令市民为限行而承受的不便获得应有的“回报”。让空气越来越好,限行越来越少,才应是民众最乐意看到的治理图景。

纵观维权风波的始末,我在那群情激愤的舆情讨伐中,读到的不仅是冲动与暴力,还有一股根深蒂固的怀疑、不满与焦虑。微博评论里那一声声“因为你是孙俪”“你要是平头百姓你试试?”,足以说明官方微博、政务平台形同虚设,“不作为”已经成了凝结在世人心中的一块刻板印象,权利面前的失衡感已经成为人们难以突围的心理困境。因此,看到公众人物通过@网络平台使自身问题得以解决,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她利用自己的名气施加影响,否则断然不会有这样迅捷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的一段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这重隐忧在孙俪维权风波中暴露得淋漓尽致——人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没有明星光环,问题一样能够得到解决。不相信网络政务平台真的能够起作用。一事当前,不问真相而本能怀疑,其实这就是人性之恶与现实之乱双重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俪遭受的伤害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性原本就有的恶,二是被现实弊病激发、强化的恶。孙俪的无辜,并不只是无辜于在强势乌合之众面前的弱势身份,更在于替那些一直拥堵、亟待疏通的问题反馈机制挨了一枪,替那些形同虚设而且“不作为”的网络平台挨了一枪。

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的确有无处不在、口水四溅的喷子在兴风作浪,他们看什么都喷,遇什么都撕,真是该批评。但在批评之外,我们应该注意——那些过激的语句中,其实也翻滚着真实的不满与沸腾的民怨。努力击碎政务平台、官方微博留在民心的刻板印象,要比改变网民“乱喷一气、不长脑子的毛病”来得更紧迫。如何击碎突破这样的僵局,要比解决“如何让网友变得理智清醒长脑子”的疑问更实际,也更有意义。

如何做一名不浪费的优雅食客?

人均消费近200元的海鲜自助,要提前收取顾客每桌100元钱的保证金,这让食客王女士有些不满。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自助餐商家都有这样的规定,商家称此举目的是“避免浪费”,引起食客的重视,实际操作中,如不是浪费过于严重,钱都如数退还。食客对此态度不一。(10月30日《北京晨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话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人对礼节和个人荣辱即通常所说的面子问题的重视,与其生活的富裕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人“吃相”不雅,其根源并不能归结于个人素质,也无法简单归罪于环境原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关。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中的多数普遍地告别贫困其实还是很晚近的事情;从我们国家的历史来看,渐渐告别饥饿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逐渐迈入小康社会也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一个长期处于饥饿中的人,很难在美食面前保持矜持,更难在吃相上保持优雅。一个刚刚过上富裕生活不久的人,虽然也在慢慢学着在美食面前保持自我克制,但由于其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关于优雅吃相的言传身教,恐怕也是想保持优雅而不知如何是好。所谓的“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虽有有失偏颇之处,但却绝非没有道理。

食客们浪费食物的现象,在很多提供自助餐的餐厅都存在,而无论是普通餐厅还是高档餐厅。这类食客大都抱有这样一种心理,即,我花了钱,就一定要吃“够本”。不过,对于吃到什么程度才算“够本”,食客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便给出一个大致的标准——超过自己肚子所容纳的量。超过的部分越多,说明这顿饭越“够本”,甚至“超值”。

在这些食客们眼里,食物的“量”是自己用来衡量付出与获得是否“值”的标准。这里的“量”,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也可以用重量或数量来衡量——不管是哪一个,都与食物的口味无关。

食物对于人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果腹,即通过食用食物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食物的这一功能。但是,当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即人们摆脱食物短缺之后,食物的另一种功能即享受功能就会凸显出来。享受食物,意味着人们对食物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其所提供的能量,而是更加关注其色、香、味等感官刺激。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享受功能,这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因应这种变化,各种菜系、各种档次、各种特色的餐厅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不幸的是,有时候,口味仍然会在数量面前败下阵来,其表现形式,一是餐桌礼仪的缺乏,就餐时大呼小叫的现象很常见;一是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不仅吃自助餐时会浪费,其他的就餐场合也存在。

这种现象说明,在如何让自己吃得更优雅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种逐渐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走向富裕、文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希望类似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保证金”措施能2

读懂“因为你是孙俪”背后的不满与不安

据报道,近日,孙俪发微博称,拍戏所住酒店周围的建筑工地没日没夜地工作至深夜,影响其休息。微博一出,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据了解情况的网友称,孙俪所住的酒店并非处于居民区,并且施工段因交通瘫痪大半年,政府才决定加快进度晚上施工。该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指责孙俪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没有了解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将事情搬上微博。更有人直言“工人也是人,明星了不起吗?”

孙俪的求助微博,论法合法,论情有情,论理占理。措辞诚恳,表达的不过是“睡个安稳觉”的心愿。字里行间没流露出“娘娘”式的傲娇,可维权却遭遇一片骂声,这确实不应该。对此,曹林老师文章《真的很同情孙俪这些舆论弱势群体》已论述得十分精当,我无需做锦上添花式补充。但当新闻热度渐渐退去,冷静地想想事件始末,我觉得仍要追问的是,我们将那些对孙俪举动表示不满者统称为“喷子”,是否失之武断呢?

我无意为喷子辩护,但那些表达反对意见、甚至出言相讽的人,全是“脑子”“逮什么骂什么的喷子”吗?其实不尽然。酒店已经明确通知施工,孙俪还要住;其他明星都住拍摄区附近的四星级,孙俪非要绕远住到这家五星级;晋中地区过了十一月则无法施工;施工队是有夜间作业许可证的;酒店所处的地带很荒凉并非居民区??以上种种说法,且不论有无道理、是否客观,但起码是反对者的观点——只要是观点,而不是“满嘴跑生殖器”的骂词,就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孙俪发声的权利需要捍卫不假,但如果将这些声音统统斥为“喷子的胡言乱语”,我觉得也不够妥当。何况,孙俪的微博,确实少了那么点“共情感”。她算是聪明的,考虑到了有因施压之嫌而挨骂的可能,因此特意在第二条感谢并强调微博“晋中发布”反应从来都很及时,言外之意是自己没施展什么特权。但如果她更聪明点,就不应该刻意地回避明星光环的潜在影响力,比如坦然地说一句“我的问题是迅速地解决了,但我更希望其他城市的普通百姓,都能有这样的运气和通畅的求助渠道。”这样就不仅给人一种有自知之明的分寸感,还有一种“共情感”。可她的感谢微博,没有突破那种一己私权得到维护后的心满意足,没有表达一种对人间烟火的知悉、对寻常烦恼的体谅,没有意识到大众在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上高度敏感的神经,因此自然就会踩上舆论的雷区。

乌合之众的狂热无脑、情绪跋扈,是无数热门新闻中暴露出的舆论通病,绝不是此刻才特有的品质。这种病症,可以成为很多条新闻的评论切入点。在这件事中,我认为更值得追问的是,“因为你是孙俪才能这么快,普通老百姓才不可能”的呛骂,何以成为许多网民的本能判断?

够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

童工们的义务教育去哪了?

11月21日,有媒体曝光江苏省常熟市存在服装加工作坊非法雇佣童工现象。当天晚上,江苏常熟官方对外通报,涉事作坊为无证照作坊,作坊的工头已经被依法控制。(11月22日《京华时报》)常熟服装加工作坊非法雇佣童工的事件在媒体的曝光下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童工“被榨尽的青春”造成的视觉冲击,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难以平息内心的愤怒。雇佣童工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有相关的条例。相比于雇佣童工的违法行径,加工作坊老板专横、粗暴的做法更令人发指。不到年底不发工资,扣押身份证、银行卡,甚至用暴力解决问题。其中丝毫看不见合理的劳资关系,而作坊老板的口吻,则暗示着他们把工人当作依附于生产资料的工具,甚至限制人身自由、侵害生命健康都变得理所应当。

在此语境下,斥责加工老板的贪婪与野蛮,同情童工的悲惨遭遇,顺理成章。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件事,为何云南的这些孩子会进入常熟服装加工作坊的虎口呢?年少的他们不应该在接受义务教育吗?在报道中,不乏16岁却已工作3年的打工者,也有正值15岁的孩子,他们都在义务教育阶段承担了繁重的劳作。不得不承认,童工的家庭乃至他们自身放弃了基础教育的机会,在这之后,常熟服装作坊才有“扮演”坏人的可能。

因此,针对童工现象,不只要指责雇佣者并给他们以法律制裁。我们同样需要意识到,义务教育在某些群体中未落实的现状,才是童工泛滥的源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对于个人来说,是权利更是义务。而《义务教育法》同时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学校应当协助孩子完成学业。他们和雇佣者一般,对非法雇佣童工现象都负有责任,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孩子本身不愿意上学,父母希望子女趁早挣钱,抑或学校拒绝提供机会?理由可能多样,但童工遣返之后,了解情况,对责任主体追责,及时宣传教育,也是应有之义。否则童工们唯一改变的只是谨慎地寻找一个待遇更好的工作地点。

义务教育为何被某些群体抛弃?显然和物质的匮乏有剪不断、理不清的关系。但是贫困不能解释一切。几十年来,“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是陈词滥调,身处社会底层却渴望改变并且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不可计数。童工现象折射出的是比贫困更可怕的东西:在思想上对自我地位的固化,失去了社会阶层流动的信念。在这麻木中,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打工挣钱变成唯一的前景。

教育时常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不可否认,教育改革是现今教育领域的最主要任务,但我们不能遗忘,仍有义务教育的空白地带需要关注与填补,童工也不过是它的冰山一角。

由——“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如果围观者将姿态放低,或者去西部贫困地区走一走就会知道,每个童工身上都背负着城里人很难理解的艰辛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早一点出来打工赚钱,可能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如果把视线拉长一点,童工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广大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初中没毕业就拿着假身份证到了沿海地区打工,早早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如今很多人觉得童工现象触目惊心,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很多贫苦孩子仍像十几年前一样在“拿命换钱”。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很多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围观者热衷于给出各种药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呼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贫困孩子入学,可问题是,这些建议要么只能管一时,要么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访时完全不信“读书改变命运”那一套。

坦白地说,对于如何解决童工问题,我也给不出多么高明的意见。我只是隐约觉得,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至于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考验。

“理解常熟童工现象”是一种伪正义

常熟童工事件爆发后,舆论在高度关注的同时,也隐约呈现出一种“分裂”的态势。不少人认为,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有被欺凌的风险,但至少,他们的生存状态、经济收入、发展前景,要远远好于老家的日子,所以,应该更宽泛地看待童工,不要一味“喊打喊杀”,甚至不妨修改下童工的年龄标准,让更多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够合法地工作。

从生存的角度审视,这种观点当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毕竟,单纯从收入与生活境地来看,一个月一两千元的工资,不管对贫困少年还是对他们的家庭而言,都是笔不小的收入。然而,这样的现实哲学,并不意味着曝光童工现象就成为一种“不正义”,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修改童工的年龄标准。

众所周知,法律上的成人定义是年满18周岁,而童工的界定标准是16周岁,也就是说,法律已经留存了两岁的冗余空间,如果年龄再下探到15甚至14周岁,显然非常荒唐。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18岁虽然法律上已经成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这个年龄的人称为孩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生活经验,他们都还有所欠缺,更遑论14、15、16岁的少年?

而且,特别要指出的是,媒体报道针对的是雇佣童工的小作坊主,抨击的是雇佣童工的现象,与这些孩子返乡后如何生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不能混淆。倘若将两者混为一谈,那是不是还得给这些企业主颁发“扶贫奖”或“慈善奖”,以表彰他们为贫困的孩子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没错,被送回家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生活会变得更加糟糕,但错不在媒体的曝光,错不在法律对童工现象的严厉,而是要进一步拷问当地权力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是否尽力,在少年儿童的保护上是否尽心,是否用制度给贫困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或向上通道?

尤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认为十四五岁的贫困少年,出于生存的考量,应该在超越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获得改善生活的机会,那十二三岁乃至八九岁的童工,是不是也该同样给予理解?十四五岁的童工家庭贫困,生活需要改善,十二三岁的童工同样也该如此。但这显然忽略了更低龄童工的生理特质,将对他们造成更大伤害。

单论个体生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幸,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作为,寻找到一套解释得通的说辞,但不要忘了,不管法律也好,舆论监督也罢,都需要关照更宏大更深远的领域。曝光童工、取缔童工,只能是未成年人保护现实中的一个链条,不能也不应该用现实的生存哲学,为童工的存在寻找借口。

童工问题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最近,记者拍摄的一段暗访视频,揭开了服装行业的童工黑链条——在江苏常熟,很多服装厂都会通过中介从云南等地购买童工。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被骗到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只要不听话就会挨打;他们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资,只要想逃跑就会被扣押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甚至遭受暴力??

这段视频激起了围观者的愤怒与同情,很多人都在感慨“我们穿的每一件衣服都可能沾着童工的血与泪”,也有不少人呼吁政府部门解救这些童工。这些被压榨的孩子确实值得同情,相信有关部门也会对涉嫌使用童工的工厂进行处理。但是,童工问题可能真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廉价童工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中国服装之都”的繁荣——服装加工行业的利润很薄,需要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拼产量,用降低用人成本的方式赚利润。正是童工的血与泪,换来了整个行业的繁荣。事实上,不单单是常熟,也不单单是服装行业,广东、福建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多多少少存在童工问题。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讲,使用童工都必须被谴责。但是,谴责之后呢?或许卷入舆论风暴的工厂会被处以罚款,童工会被送回老家,但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故事——工厂很可能等风头一过继续购买童工,那些被送回老家的孩子要么只能重回贫穷生活,要么会去别的工厂“再就业”。一直记得,两年前深圳一家电子厂被曝非法使用童工后,那些来自大凉山的孩子们拒绝被解救理

3

“伪慈善”过后,如何抚平精神创伤

成都商报11月6日报道,近日,有视频曝光主播“快手杰哥”伪慈善:直播时给村民发钱,直播完又将钱拿回。 “杰哥”承认假慈善是为了敛财涨粉,并称“被人眼馋”是团队内部起内讧,还不甘示弱地揭发了更多的“快手慈善圈”的假慈善……

一段“揭黑”视频,引出一场诈捐事件。今年11月初,一场“伪慈善”风波引起广泛关注,直播平台“快手”已经冻结相关人员账号,并联系警方核查真相。事件尽管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但带给

当地村民的心理阴影仍未消除。多位村民表示,至今“不相信外人”。(11月20日《新京报》)

“伪慈善”风波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对于话题热度而言,它可能会被一波又一波新闻热点所盖过,在此起彼伏中,渐渐被围观群众所淡忘,消失在风里。但对于那群遭遇“诈捐”的村民来说,他们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被人当枪使,直到此刻,他们可能仍然还没有察觉到,外界对于自身遭遇的同情,可能已经没有当时的热情。或许,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下一次再看到那些排着车队裹着厚厚的钞票,要求他们拍照的人,要躲得远远的??

在同情他人遭遇时,我们总是义愤填膺;在修补信任关系时,我们却习惯浅尝辄止。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伤害弱势群体权益的事,我们总是以一种“不应只追究谁的责任”“不该止步于此”的逻辑,将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导致忽视掉当事人的精神损失补偿。以为物质关怀能够弥补一切,其实却只是人文关怀缺失的另一种表现。尽管“快手”平台已经冻结了相关人员账号,但不排除类似的事件还会在其他平台重演,既然“假公益直播”已经沦为了涨粉的一种方式,那么也就说明,这种畸形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还依然存在,可能这一次是出现凉山州的贫困村,下一次也许就会是在千千万万个贫困县贫困村。

当然,贫穷问题在目前的中国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消除,但不代表我们对于贫困地区老百姓的伤害就该熟视无睹。事实上,我们防范不了下一次“诈捐”事件的产生,但可以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在网络技术纷繁复杂的变换过程中,或许“伪慈善”在日后还会以不同形式卷土重来,正因如此,以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的处理方法应对类似事件,就要比单纯地冻结账号、取缔直播平台要来得更加客观理性。比如,“伪慈善”的潜在危害是,让一些本身就处于弱势、缺乏辨识能力的贫苦民众,变得更加弱势,加剧与外界的分化和隔膜,表面上的经济水平差距,可以通过政策扶贫、社会救助来缩小,但观念上的贫瘠和精神空虚,却无法用物质关怀来修补。

命运的安排和生活所迫,让这些贫苦老百姓就像一只寄居的蝼蚁,虽然每天要忙着为生存考虑,他们也依然有着“生而为人”的底气。我们站在高处,可以俯瞰别人的痛苦,但若感同身受,谁还能淡定自如?善良的观察者,应该为一些弱势群体的不幸感到更大的不幸,而不是单纯的同情或者短暂的关注。一场“伪慈善”风波,牵出了太多直播平台的负面阴影,拔出了萝卜却并没有带出泥,下一次,又是哪些无辜的群众,来为道义的原罪“买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又如何重塑格局?没有对等的权利,再多的帮助有多少意义?“不相信外人”,又是如何的失望,才能说出这么一句?今年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里面有这样一段对于阶层分化的描述:人类社会的分化,本质上是源于技术的发展,而由技术发展导致的观念差异,最终会将人与人的隔离,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局面。确实,反观如今的网络技术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虚化,而贫富差距,也不再局限在以往的收入数字对比,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样,村民“不相信外人”,本质上是我们这些外人的共同责任缺失。缺乏对贫穷的持续关注,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只会让“伪慈善”事件如同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发生,制度的缺陷可以循序渐进地修复,但精神创伤,又能花多少时间用多少人力物力才来完全修补?

你我都是曾经遭遇不幸,或者目睹他人不幸的个体,同情他人容易,以平等姿态感同身受却不容易。当我们从一页悲剧翻到下一页悲剧,请不要只是无谓的叹息,多一些情感认同,少一些追责套路,可能只有这样,才算是给当事人最好的精神慰藉。

信心面对自己,这样的辩解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也更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其次,通过投票来划定等级,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人具有感情,感性因素在评选过程中占有很大成分,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同学之间的人缘关系会间接影响选票结果。以公开名义演讲“晒穷”的评选过程已经变味,故事每个人都能讲,不排除某些学生为了评奖而刻意编纂的行为。部分学生借着相互监督的名义,私下却合谋着“分一杯羹”,“拉选票相约拿到钱后请客”的丑闻却俯拾皆是。再次,这种公开表达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贫困生,因为公开演讲“晒穷”的评选过程附加了更多条件,比如说,你得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公众面前更从容地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最终获得助学金。部分贫困生因为自己的贫困而难以启齿,更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摆放到一个公共平台,供大家进行讨论,他们宁愿放弃助学金的申请名额,所以助学金获得者并非与贫困程度相吻合。

这种欠妥的公开演讲方式,虽然规避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却侵犯了学生的隐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助学金不仅是助学业,更是助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本来紧张的生活不应背负更多的精神负担。保证公平的办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在保证公开和保障学生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校可以采取家访的方式,私下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进行考察,或在更小范围内进行民主评议,充分保障学生的隐私权。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践健康的慈善捐助文化,校方不会告诉学生“捐助人是谁”, 受捐者与捐助者的关系不再是“有恩必报”,更多的捐助是出于人文关怀的无偿援助,两者在人格意义上完全平等,这是对受捐者隐私和尊严的维护,是育人为本职责的体现,更是制度上的一大善举。

你的大学,怎可让他人“代劳”?

“双十一”过后,快递包裹“爆仓”,各大高校门口也排起了长队,出现了扎堆儿取快递的火爆场面,“跑腿经济”也再一次“火”了。

其实,除了“代取快递”这门生意外,代买饭、代买水果等等已在大学校园悄然兴起,甚至连签到、上课都成了“跑腿经济”的业务范围。大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发现市场、发现商机,总是能生出新鲜点子,并且他们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尝试,这是这个创新时代需要的东西。但是,“创新思维”用到投机取巧上就不好了,大学还是清明、踏实些更好,掺杂了太多“快捷”“取巧”的大学,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

大学时期,是我们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阶段。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时间只能献给知识,生活还是要过的。诸如打饭、取快递、买水果等事情找他人代劳,美其名曰,我在学习,我在参加社团活动等等。诸如此类借口,信手捻来,其实,就是因为你“懒”了。请他人帮你买早点时,可能你还在赖床;请别人帮你取快递时,可能你在追电视剧、打游戏。

更有甚者,请人代替答到、代替上课。忙于课业,无暇顾及生活,尚可理解,但忙到无暇顾及课业,没时间上课,这就说不过去了。学生时代的本职工作是学习,连学习都要请人代劳,大学还有什么可做呢?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热议的“真假王娜娜事件”王娜娜的大学被人替上,她奋起反击,你的大学花钱请他人去读,道理在哪里?

赫钦斯曾说过,大学不在训练人力,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取一份快递,买一份早餐,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其实,它应当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学习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本属于你的责任,也只有你能够将他完成,知识他人如何能替你学会?一次两次不去上课,感觉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时间长了,就会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就会产生惰性,“惰性”是个可怕的东西,他会一点点将你蚕食。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种体验,也许会有上课时感到的无聊,会有躺在床上为上第一节课早起的挣扎,会有打游戏时的“废寝忘食”,但是,那都是你的生活,认真去体验,不要让“方便”“快捷”代替你生活。你的生活,要亲自去体验,怎可让他人“代劳”。

“晒穷”演讲丢了助学金本意

近日,有媒体报道:云南多所高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上台演讲“晒穷”,根据票数划定等

级,再匹配相应的助学金。这样具有仪式化的演讲,使本身基于人道主义的温情扶助变味成“你争我夺”的残酷竞选,侵犯了学生的隐私,也加重其心理负担。

发放助学金的初衷是资助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其求学压力,实现教育公平。其中最重要的申请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但是,随着我国对贫困生匹配的助学金增多,大学生助学金从评选到发放的整个过程中畸态化越来越多明显,部分高校老师怕担责任,将压力与矛盾转嫁于学生,让贫困生在公共场合陈述自己家境如何贫寒,通过激烈的竞争与选拔,依据申请人的贫困程度,最终确定助学金发放给谁。

虽说助学金的评选过程要求公开、公正、民主,但这种以上台演讲“晒穷”来争取助学金的公开方式颇为不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贫困属于个人隐私,当着每天都要相处的同学,把自己的“伤疤”揭出来,这样的痛苦和尴尬不难想象。但是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让学生正视自己,有勇气有

4

要以包容心态审视高校“跑腿经济”

“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大学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高校里新兴的“跑腿经济”值得关注。有人为此月入3000

元,还有人专门为此建立了平台去进行创业。(11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面对取外卖、打热水和领快递等琐事,自己没时间去做或者不想去做,让其他同学跑个腿代做一下,并给其一定的酬劳,这就是跑腿赚钱的基本模式。随着各种“代做”的需求增长,这种模式也逐渐新兴,就形成了所谓的“跑腿经济”。其实,只要双方都是自愿的,对跑腿和酬金没有异议,这种模式就没什么问题。对于跑腿经济,公众应给予的是包容,用平常心去冷静看待,而不是过于排斥和抵制。

“跑腿经济”兴起后,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判断去调配事情,在时间方面会有更大的自主性,也会运用得更加灵活。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为其他事情没空领各种东西或者身体不适无法去领的尴尬。

对于代领的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在自己闲置的时间里或者是顺路的情况下,帮同学做一些他们不能做的琐事,还能赚取一点小钱,只要彼此愿意,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如同一个“小兼职”,而且还更随意自由,不像一般兼职那样会受时间以及各种管理和规范的限制。不耽误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也不会过于劳累,就可以赚点零花钱,这对一些平时相对较忙又想兼职补贴生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现在的“跑腿经济”,既能方便学生,也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补贴,实质就是通过小额的资金流动让高校里的闲散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能较大程度地利用高校潜在的内需,拉动潜在的所谓“消费”。这样看起来,跑腿经济的好处确实不少,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消极影响,它的存在理应得到包容性的审视,所谓的批驳也应在现实的合理区间内,不能过度。有人说,“跑腿经济”会带来高校的“功利主义泛滥”和“人情味漠然”,会让功利和冷漠沾染我们的教育。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其过于受以往高校功利化刻板印象的潜在干扰,也缺乏基于高校现实和“跑腿经济”本身的理性考量,使这种担忧显得有些杞人忧天。

我们的社会对高校“跑腿经济”确实应该包容,但包容也不能走偏,切忌演化成“纵容”。在现实情况中,更要理性把控,将跑腿经济把握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比如“跑腿经济”中那些代点名、代上课和代考试等违背校规校纪的需求乱象,就需要整治和规范,不能让这些消极的需求把“跑腿经济”的水淌浑。

猝死在手术台上”“因连续工作X天,X医生因心肌梗塞不治而亡”,这样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医生里的“悲情英雄”固然可歌可叹,然而我们却希望这个社会能少一点这样的人物。

一方面,我们期待医疗行业的不断进步,提高医生的待遇,让医生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并非读者冷漠,同理心差。就像服用多了抗生素,在感官不断地剧烈刺激之下,读者对药的耐受力也不断增强。很多媒体太多的严肃煽情,让我们怀念一碗清粥一样的恬淡。家常饭食,人间烟火,却是身体日常需要的基本养分,琐碎的事件也足以打动人心。

这件温馨的小事,就像一股清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是医患关系的“小确幸”。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小确幸”,构成医患关系持久的和睦、幸福。也希望,部分媒体能逐渐打破生硬刻板报道的枷锁,让日常微小的感动成为持久的新常态。

“失踪儿童矿泉水”当以善意视之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不少细心市民发现,青岛市区部分便利店出现一款印有失踪儿童头像的矿泉水,瓶体上印着失踪儿童头像及其基本信息,厂家承诺对帮助孩子还家者重奖10万元。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企业的创新义举,也有人质疑企业是借机牟利。(11月15日《法制日报》)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不完全统计有20万人左右,但找回来的大概只占0.1%。庞大的失踪儿童数字背后,是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是无法言说的悲情故事。儿童失踪是个国际性难题,只要每一次探索与尝试,能够为找回失踪儿童增添一份希望,我们都应当持以善意的态度视之。近日,青岛“宝贝回家”矿泉水瓶体因印有失踪儿童头像,在网络上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宝贝回家”矿泉水在青岛市场大量投放后,当地不少市民为该厂家的爱心善举点赞。这类公益广告对家长既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可以在全民参与的过程中,增加找到失踪儿童的几率。与此同时,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该厂商是在借机炒作。售价为5.5元至6元的矿泉水偏贵,存在消费公益、谋取利益的嫌疑,像是在打慈善与商业之间的擦边球。

没错,寻找走失儿童是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一旦与利益沾上边,极有可能对公益造成潜在伤害,其社会影响也是很恶劣的。但需要明辨的是,企业只要没有违背走失儿童父母的意愿,事前也与协会和儿童父母有所约定,此举从程序上说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便因公益行为的影响而增加销售,也属于企业经营的行为结果。换言之,从事公益与企业盈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冲突。更何况,瓶装水印制失踪儿童头像,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公众力量寻找失踪儿童。无论对于一个家庭的幸福团聚,还是提高找回失踪儿童的概率,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5年,国内上映的两大重量级电影《亲爱的》和《失孤》,让儿童走失的消息一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也说明冀望公众参与的意愿在逐步增强。可是,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如果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拯救那些失踪的孩子,力量实在太过有限。提醒社会重视儿童安全问题,让公众关注身边可能的失踪儿童,或是提供有效线索,已是一项紧急且意义深远的任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矿泉水瓶上印制失踪儿童头像和“悬赏10万元”信息,对于推动救援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公众不妨带着善意的目光,等待失踪儿童的可靠线索出现。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失踪儿童部执行主任洛厄里曾说,如果没有公众的帮助,搜救工作根本无法有效推进。正是基于公众的积极参与,美国失踪儿童的找回率,从1990年的62%上升至现在的97.7%。一次善意的提醒,有可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一条有效的线索,也有可能让一个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但凡是奔着寻回失踪孩子的目标去的,即便全国矿泉水都采用类似的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失踪儿童问题亟待公众关注和意识增强,对于这种吸纳全民参与的举动,请致以善意的眼光。在搜救概率如此低下和打拐力量尚且薄弱的语境里,任何有益的尝试都值得期待。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等待那些失踪孩子的归来。

让医患关系的“小确幸”成为持久的幸福

11月14日,《人民日报》微信平台推送了一则文章《回答同一问题17次!这名超耐心的医生火了》。在微信推送内的视频中,一位老人反复询问对方是不是蒋医师,而蒋医师也不厌其烦地回答“是”,一来一回相同的问题老人足足问了17次。

看多了关于医闹、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这段视频里平凡无比的“絮絮叨叨”真是让我觉得充满温情。蒋益君医生对老人的一次次耐心回答,像是在应声自己老父亲的不断呼唤。医者父母心,此处乃医者赤子心!

视频中的老人已80多岁,与蒋医生已相识18年。尽管三四年前老人得了健忘症,记忆力变差,可每次来看病都记得要找“蒋医师”。老人对医生的充分信任让我相信,18年前当他第一次看病时,蒋医生便是用耐心的态度对待。18年,老人难以忘怀的,绝不仅仅是蒋医生专业的水准,更是其始终如一的温暖态度。

事实上,这段视频记录下的,只是老人五次返回询问中的最后一次。蒋益君说,当时之所以一直耐心地回复老人,只是想让老人放心。病人看病,不管病情是否严重,心里总是会有点焦虑与紧张。而医生春风般和煦的态度,首先便能在心理上给予患者一定的缓解。不断地答复确认,只为“放心”二字,实在令人感动。倘若医生都如此,医患关系的冰川是否也会被这春风消融?

当然,我们理解,在我国人口众多、医生从业者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够高,每日应付琐碎、相似的问题实在疲惫。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益君医生看似平凡的举动才有了其非凡的存在意义。一次耐心可能还算简单,始终如一的坚持让简单成为不简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从这个角度说,蒋益君医生的“火”,便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没有这一位老人,可能也会有下一个。而媒体的镜头,就应该对向这些普通人,让越来越多的蒋益君们火起来。

此外,这篇推送亦使我们感受到了主流媒体对先进事迹报道态度的转变。以往,媒体在报道优秀人物时,总容易陷入塑造悲情英雄形象的套路。“XXX医生为抢救患者献出自己的生命”“X地一医生

5

请给“血性”留一点起码的尊严吧

针对引发广泛关注的“福建一名男子追小偷致其倒地后身亡被起诉”事件,福建检察机关13日

向新华社记者表示,这起案件目前还在审查起诉阶段,尚未对涉案男子蓝某提起公诉。(11月14日新华网)

尽管当地检察机关表示,对这位“追小偷致其倒地后身亡男子起诉”并没有坐实,但网上的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当地检察部门也明确说,目前案件正在审查起诉中。至于当地监察部门依据的是什

篇二:2016告别了,下一站2017

2016告别了,下一站2017

赢自己一回,就辉煌了,胜自己一次,就刚强了,斗自己一回,就忍心了。没有谁天生有有才华,能力的经验都是积累的,学术演化在于思维的变迁,人生的格局打开心门,能笼罩一份安全。人有思维,还分三六九等,心有思维,还分贫贱,路有思维,还分高低。

当你认清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别人已经有了拒绝的理由,世事多变,人生幻化,一条理由,能把人拒绝千里之外,一个句子,能把人甩八条街,风景从开始给人让路,人生从结束给大地寻找希望。生存的手法,不是刚强,而是柔弱,人生的奥秘,不是担心,而是转变,每一次的经历风雨,都可以演练内心的智慧,人可以无奈,但是不能不维护尊严,人可以穷,但是不能不知道感恩。

人魂万里,有人把人当植物来计算内心的才华,有人把人当衣服来匹配人生的哲学,有人把推荐每一个细节周旋在灵魂和内心的左右,定位思考自己和躲避的权限。人容易受伤,心容易孤独,学会坚强要经验,学会失败要流泪,每一次的赌注开始,每一次相遇结束,都有人抱怨,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学会安静,安静的为人处世,才能收获不一样的阳光。

天山小雨,能洗去人生的昨天,人生无悔,能去追逐未来的希望,把最真的心,感动对自己最好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高山流水,别奢求,别仰望,对人,真诚一点,对事,糊涂一点。人心叵测,江湖险恶,所谓的人生格局,有人把你不纳入内心,有人把你看的重,不是你有本事,而是别人的善良和真诚。

别说苦,说多了浪费,说喊穷,喊多了伤心,人穷不怕未来苦,人笨不怕当下苦,才是能出自己的路,看到自己的惊鸿一撇,读懂人间的情比金坚,人懂人,心懂心。男人不怕苦,才能知道自己的路,男人别怕穷,才能找到属于的风景,就算是遍地鳞伤的接受失败的经验,也要风风光光的走一回今生的相遇。

贫穷是因为缺少努力,没有口才是因为找不到同行的人,没有能力是因为看不懂别人的行为。衣服那么脏,为什么还浪费别人的眼神,可以没钱,可以没朋友,但是不能耽误别人的眼神。说话那么多,没有重点,等待那么多,青春也没有了,你失去的不够好,你未来的找不到。

你喜欢别人,只是你喜欢,你不够跟,不够味,没有能耐追到别人,那就是你的无能了。别人讨厌你是应该的,因为你不值得尊重,别人拒绝你是应该的,因为你敢做让别人走近的人。

人家要的你没有,所以注定你不会混,你想要的只是想,不是敢想敢做,失败也是必然的。你把耽误别人当正事,那是因为你没有能力拒绝,你的不好意思,是两个人的浪费生命。你笑话别人的富,别人不说话已经被很多人夸奖了,总感觉自己缺的多,怎么不问问自己做的少。说的宽了,自己就不值钱了,看的轻了,容易让别人说自己不会估量一个人。

用你的时候你是躲着的,那么想你的时候没必要找你,看你的时候你说孤独的,等你没必要。一个人可以接受敷衍,等待欺骗,但是不能不去问答一个人的内心,这样会让自己丧失理智。说都会说,重点呢,看都会看,技巧呢,懂都会懂,说不出重量,找不到轻重缓急。

穷人只是穷,也许自己还看不透世间的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不奋斗的人,一种是自己找不到努力的人。别让别人和自己在一起总是担心,没钱就说出来,没本事承认也没事。你赢了,你说的都是对的,因为我输了,当我赢了,你说的还是对的,因为我赢了。

安静,朴素自然,如风如花,一个季节,一段佳话,有时候没有忧伤,有时候没有烦恼,这就是态度,这就是红尘一笑。剪一段繁华,看一篇偶然,人生如此,风筝入画,静静的,单薄的,吻别那个曾经的离别,时间带走了一生的夙愿,曾经以为梦想遥不可及,现在才知道,说的远,看的浅。静夜思,人间冷,花开花落,一段无情,所谓的看人吃饭,等人抱怨,梁祝词,已经是千古佳话,平凡心,已经有人传说婆娑,暖暖的情,照耀心中的梦,说出的剪短,有一份残缺。

黄昏,一个凤鸣的黄金地带,曾经以为人可以看清世间的每一个人,每一段事,可惜,衣服上的尘土总是不给自己机会回到青春,人,应该像太阳一样,云来的时候,就藏起来,风来的时候,不能锋芒毕露,这样的暖意,不会让人心酸,有一段感人,动听,优美,而且平凡。自古人生多离别,相望远,态度深,一语不合,下次再也不见,什么有缘,什么情意,该走的都走,该留的也好因为利益而分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透人心的时候,也许我老了,人生那么宽,我走近生命的时候,已经开始离开一个叫青春的名字。对不起,一世柔情,只是一个说不清,看不透的句子,有时候,又是一卷读不完的诗书,就算我翻阅一生的我愿意,依然不能阻止一个不回头的人,来看我。栀子花开,风月情浓,人在远方,不再犹豫,什么曲终人散,什么歌罢离场,换一身遍地鳞伤,还是一句来世再见,只是一个数不清的彩虹一线。

路走多了,人就不熟了,看见的陌生了,就慢慢的不好微笑了,人很假,能让你哭泣,让你孤独。失却的真心一辈子不会再次回头,人的真心就是青春十八年,人的善良只有一次,如果冷眼旁观,善良也不存在了。忘记的人,不能再次提起,挂念的人,已经轻轻走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已经不能走进曾经的风景,曾经的相遇。

有一年,年过花甲,人生无常,缘来缘散,只是一个说不清的理念,人生大方,还是敷衍,有人卑鄙,就有人无耻,格局是动荡的,世界是宽容的,养了好人,帮了坏人。天地之间,有那么一句话,你看见的世界有百分之九十会擦去你的复制,你读懂的内心,有百分之十会删除内心的昨天。有那么一段话,伤了一个走远的人,有那么一颗心,赶走了一生的希望,祝福写给谁,梦想拿给谁,好事又能和谁分享,人心变化,最后只剩一句再也不见。

看着别人说话,自己想说,说不出曾经的味道,等着别人问问题,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时间的误差,因为经验的不够输出,才华不够丰盛,羽翼太过凋零,所以,无能为力。刚强的人,容易看透别人,败坏的人,容易知道自己,对于生命的胜算,必须知道别人是人,自己可以计算别人的行为,别人也可以聆听自己的风景。

别太在意那些讨好自己的人,别太在意那些夸奖自己的,每次别人夸奖,自己都已经隐藏了一万个缺点,万里长城,人生无常,只是因为一句今生今世。读懂的心,画错了位置,就失去了对面的人,看不透的世界,人心是多变的,因为时间,因为年代,把人的才华均匀了衣服,未必把人的能力均匀给别人。

2016永别了,下一站2017,你走到我心中,我走近你眼中,一个晴天,换一世情眼。

篇三:2016第一学期期末四年级语文2016.1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四年级语文 (时间:90分钟)

一、字词句练习

1. 正确、工整地抄写词语。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以 身 许 国碧 血 丹 心

2.读拼音,写词语。

xīn láo sù zàopí juànyán sù 不辞 人才 不知 认真 jī chǔ z? ran cán kuì ch?nɡ shí

打好 担起 十分 守信

3.选择题。

⑴ 在正确的汉字、读音、解释或词语下面画“ ”。 ( 玩 顽 )皮的孩子 悬( 涯 崖 )峭壁 剔透(tī tì) 混沌(hún hùn) ..

口占一绝(占领 吟诵)绿柳舒眉辞旧岁(告别 推辞) ..(忠心 衷心)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仓库起火之后,消防队员( 即将 即时 )赶到,迅速扑灭了大火。 ⑵自从上了四年级,小强的语文成绩不断进步,这真是( )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 ④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⑶下面的成语用来形容《九色鹿》中的调达不恰当的是( ) ...

①言而无信 ②知恩图报 ③见利忘义 ④背信弃义 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嘀嘀嗒嗒 咕嘟咕嘟 扑通扑通 淅淅沥沥

① 一群小鸭子 跳下河。 ②锅里的水 直冒泡。 ③ 雨 地下个不停。④牵牛花 吹起了小喇叭。 4.以下四副对联,分别贴在哪里最合适?用线连起来。 花开富贵日 竹报平安来书房

开窗明月白 倚枕竹风清家门 八珍烹喜气 五味调新香卧室 书山勤为径 学海苦作舟厨房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入夜, , ,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

与 辉映, 伴 齐飞,天安门广场沸腾起来了。

(2)济南七十二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有的,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 ,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3)“ ,千里共婵娟。”“ ,潭面无风镜未磨。”“千门万户瞳瞳日, 。”

(4)林则徐的壮举,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显示了中国人的伟大气节。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短文1

雾 凇(片段)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

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

1.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 ”画出来。

2.这段话里写雾凇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

3.从短文中的加点词语能看出 。 4.面对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你想用什么诗句来赞美它?

短文2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这是一个温馨得让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国小女孩,她美丽的妈妈病倒了,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圣诞节来临前,小女孩到药店给妈妈买药,路过一家商店时,她看见(橱 厨)窗里摆着一款漂亮的黄颜色假发,她就想这假发多像妈妈的头发呀 如果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 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这小女孩就走进商店,找到那个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用这条项链换这顶假发可以吗?”大胡子老板看了看她的项链说:“孩子,这项链最多值两块钱,而这假发要卖15元哪。”

小女孩红着脸窘住了,她(恳求 要求)老板千万别卖掉假发,她一定会再找些东西来换。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赚钱,但直到圣诞节的头一天晚上,她才赚了1元5角钱。她拿着这钱,带着费尽心机在山上采的野蜂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来到商店。她找到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大胡子老板看着她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一把零钱,沉吟了一会儿,遗(憾 撼)地说:“真抱歉,假发已经卖出去了。”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晨,小女孩一睁眼,妈妈对她说:“孩子,刚才有人送给你一个包裹。”

小女孩打开包裹一看,上帝呀,正是那顶假发!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有一颗(纯真 纯净)的心,孩子,这是给你妈妈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份礼物。祝你快乐。”

落款署名是:圣诞老人。

1. 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友情提示:有四处)

2. 在文中划线处加上合适的标点。(友情提示:有四处)

3.请推测一下,谁以圣诞老人的名义把假发送给了小女孩和她的妈妈,说明理由。

4.读完短文,你觉得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5.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请你发挥想象,以对话的形式,描述小女孩和她妈妈收到礼物的情形。不少于50字。

四、快乐习作

提示: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要感谢他(她)?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通过一件或两件事情写出你对他(她)的感谢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n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