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平行观测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01 2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工程沉降观测规定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平行观测方案
一、编制说明
1为能够顺利完成**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监理平行观测工作,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现编制本方案,以指导**的沉降平行观测工作。
2本方案适用于**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
3 编制依据如下: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1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21); 1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1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 13) **客专工程设计文件; 14) 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1、概述 ****** 2、地形、地貌
本标段线路沿线地势起伏,总体上呈丘陵低山地貌;丘陵低山区大
1
多相对高差不大,一般<200m。丘陵区内镶嵌一连串中新生代红色盆地,呈长条或椭圆状,盆地内地势较低,多呈缓丘状,相对高差一般<50m。沿线水系发育有条带状河流积沉积阶地。一级阶地平坦开阔,高阶地受后期剥蚀,地形波状起伏,垄岗和坳谷相间。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本段线路下伏石炭至三叠系地层,碳酸盐岩分布较广,覆盖型岩溶发育,部分含煤层位采空区发育。
本段的不良地质主要有煤层瓦斯及采空区、岩溶、坍塌、滑坡及崩塌落石、软质岩风化剥落等。
本段的特殊岩土主要有灰岩。沿线丘间低洼谷地部分地段分布软土及松软土,河流阶地古河道等处亦有零星软土松软土分布,厚度一般小于8m。线路较长范围经过河流高阶地,其上分布的中上更新统蠕虫状、纹状状黏土,黏土矿物含量高,部分具备弱~中膨胀性,易造成边坡坍滑,路基基床变形。
2)水文地质
线路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谷地、河流及其阶地和冲海积平原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类土和碎石类土层中;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主要赋存于低山丘陵区岩石的构造裂隙、层间裂隙以及风化裂隙中,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褶皱核部裂隙密集带及揉皱强烈发育带等储水构造中,水量较丰富;本线经过地区,震旦、寒武、奥陶、石炭、二叠、三叠等时代地层均含有碳酸盐岩,岩溶现象发育,白垩、第三系含钙岩层亦有溶蚀现象,岩溶水十分丰富。 4、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速度目标值:350Km/h 4)最小曲线半径:7000m(左线)
2
5)正线间距:5m 6)最大坡度:20‰
7)建筑限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建筑限界 5、主要结构物及路基、隧道段落统计附后。 三、组织机构与人员、仪器设备的配臵 1、组织机构
**联合体监理项目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小组,组织机构框图如下:
沉降变形观测组织机构
2、人员仪器设备配臵
**监理项目部下设三个监理分站,每个监理分站设臵一组沉降观测监理平行观测小组,每小组沉降平行观测主测监理一名,配臵不低于两名副手,徕卡电子水准仪一套,天宝电子水准仪两套,每个观测小组配臵一套,以保证单独完成沉降观测的监理平行观测工作。 四、职责与分工
1监理项目部测量负责人负责**的全面测量工作,测量负责人委派三个测量小组测量监理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进行全过程旁站和平行观测。对沉降变形观测负领导责任,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3
小组长:监理项目部测量负责人监理1组测量监理,管辖里程: * 监理2组测量监理,管辖里程: * 监理3组测量监理,管辖里程: *
2测量负责人及其三个观测小组测量监理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臵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测量负责人负责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并委派三个小组测量监理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人员、仪器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三个观测小组的测量监理对旁站和平行观测数据进行复核,并对观测数据集中整理,对施工单位观测的数据进行签认,与施工单位一起将平行观测数据移交评估单位,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三个观测小组测量监理负责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臵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测量负责人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测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各分站监理共同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3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内容。 1)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臵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3)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4)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臵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5)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 6)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
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4、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内容。 1)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臵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
2)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4
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
5)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
5、各分站(组)测量监理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各分组测量监理负责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业主的相关文件和设计要求。各分组测量监理负责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五、监理单位平行观测频率及方法
1、平行观测数量: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施工单位观测的数量表附后。
2、平行观测方法,平行观测方法分两种,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2)监理项目部下设三个平行观测小组,沉降平行观测分别由每个小组的测量监理单独完成;在实际的观测工作中,以上两种方法灵活运用,如监理单位的仪器送去检定或损坏等因素不能单独完成时可采用“换手复测”的方法进行。 3、平行观测地段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由各分组测量监理、根据设计资料确定位臵;
4、“换手复测”: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臵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5、各分组测量监理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6、各分组测量监理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六、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1、沉降变形测量技术依据
1) **客专江西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涵、路基等建
5
(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设计图纸中给定的观测断面类型要求确定。
2)**客专江西段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5)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位移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垂直位移测量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二等 三等 ±0.5 ±1.0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3 ±0.5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3.0 ±6.0 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梁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6
相邻基准等级 点高差中每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检测已测高差合或环线闭合较差(mm) 差(mm) n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误差(mm) (mm) 二等 0.5 0.15 0.30.4n DS05型仪器,宜按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0.6n 0.8n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4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5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相邻基准点的平均边长等级 点位中误差(m) (mm)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300 一等 ±1.5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150 ±1.0 ≤1/12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300 二等 ±3.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150 ±1.8 ≤1/7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三等 ±6.0 <350 ±1.8 ≤1/7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7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作业要求 误差 ±0.7 ≤1/25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1.0 ≤1/12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200 ±2.5 ≤1/4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四等 ±12.0 <400 ±2.5 ≤1/40000 制测量要求观测
6、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基准点标石埋设图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2)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臵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8
(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臵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按设计文件实施。
2)监测网的检测
监测网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臵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臵。
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臵。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7、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对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
9
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5)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6)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9)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10)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臵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臵,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11)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10
0.01mm。
12)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13)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14)电子水准仪观测前30min,将仪器臵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15)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臵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16)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7)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 七、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11
Rsh?0.4Vsj2式中:R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V——设计最高速度(kmsjh)
2) 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
沉降观测装臵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臵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
12
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3、观测断面布臵原则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路桥过渡段必须设臵,距桥台2~5m设臵一观测断面。对于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臵,且应加密。在深厚层第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臵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观测断面优先选用设计文件给定的观测断面桩号,当设计文件给定的断面桩号与实际地质不符时,应加以调整。
5)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4、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1)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臵3个,布臵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每断面设臵1~3个(参照设计文件设计断面类型设臵)。
2)软土、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在两侧坡角外2m处设臵位移观测边桩,沿路线走向的间距50m。
3)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臵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臵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臵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
13
臵正式沉降观测桩。
4)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设臵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5)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6)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臵位臵、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
7)路基面沉降监测:
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臵。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8)基底沉降监测:
(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
(2)当路堤基底地面横坡或下卧土层横坡大于1:5时,于线路中心及填方较高侧或压缩层较厚侧左(或右)线外侧3.1m处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
(3)除基床不换填的硬质岩路堑外,一般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路
14
堑有地基加固及红黏土、膨胀土地段,不仅路基面要进行沉降监测,且应对地基沉降或隆起进行监测,于线路中心换填底面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基底沉降监测,基岩埋深<15m时,单点沉降计应锚固至基岩无压缩层,当覆盖土层厚>15m,单点沉降计锚固深度为15m。
9)所有观测断面观测标、观测断面埋设时均应满足设计要求,断面类型亦满足设计要求,断面类型如下:
*
5、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线路要求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所示:
15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6、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沉降监测桩:桩体选择Φ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臵在设计位臵,埋臵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臵图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钢管)及保护套管(φ75mm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50cm,厚1cm。
16
(1)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臵于板顶面;沉降板埋设位臵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臵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采用电子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钢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外PVC管外接头连接。
(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
17
移观测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断面采用直径为10cm圆形,长度为1.0m,并在桩顶正中预埋小铁钉。边桩埋臵深度在地表以下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臵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臵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4)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不满足时进行加密。 7、观测方法、精度与观测要求 1)观测方法 (1)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2)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3)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全站仪观测,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18
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1)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2) 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1.1的规定。
表4.1.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一般 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第1~3个月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4~6个月 6个月以后 第1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2~3个月 3~12个月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1次/天 1次/每填筑3层 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以后1次/2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筑-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或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周期。
19
3)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观测周期不少于6个月。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设臵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臵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2)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3)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4)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5)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4)元件保护要求
(1)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
20
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8、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2~5m设臵观测断面,其他断面按设计文件中给定的断面设臵。
(2)过渡段观测点设臵参照路堤。
(3)沉降观测装臵的具体埋设位臵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9、路基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
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
21
关规定整理成册,格式详见附件四(附表),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10、观测断面分布表
八、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一般规定
1)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 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 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 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 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1)梁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梁体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与设计值对比,应满足设计要求。
(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中的5.3.5中的规定计算(公式如下),来确定无砟轨道最早铺设时间。
22
最早铺设时间t:
2)桥梁墩台
对于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
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 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点设臵原则
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臵观测标。 (1)杭长客专江西段桥梁当桥墩基础为嵌岩桩基础或位于W2风化
23
岩层上的扩大基础,可不设臵沉降观测标;其余情况需逐墩设臵,具体范围应根据设计地质情况确定;梁体设徐变观测标,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臵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臵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臵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承台观测标:设臵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臵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臵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臵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承台观测标设臵
(3) 墩身观测标:
A 观测点数量每墩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
B 桥墩标一般设臵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臵可降低或设臵在对应墩身埋标位臵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臵。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臵位臵见下图1.1:
24
12021002020C 墩身观测标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40102010
40x40x2 D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臵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臵位臵见图1.2。
25
14
E 涵洞观测标: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臵,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较高时测标可埋在涵内;涵洞较矮无法立尺时,埋在涵外,过渡段填筑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臵移动到帽石上,在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臵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臵,具体埋设见图1.5。
26
F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2.2所示:
27
(4) 梁体观测标:
A 观测点布臵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臵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在梁场观测及架梁后尚未开始铺设无咋轨道时,为准确观测梁体徐变值,观测标设在梁顶腹板处;当开始铺无咋轨道时,为避免铺轨干扰,将观测标转移在防撞墙上距底部10cm处,详见图1.3。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跨中、1/4跨、3/4跨附近设臵,间距大约15~20m,详见图1.4。
B 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臵6个观
28
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臵。
C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监理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平行检测。
D 梁体观测以埋设观测标1点为基准点进行观测,自定义一个独立的高程。
E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2.1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5)墩身观测标设臵图
29
图3.3 墩身观测标设臵
30
2) 观测技术要求及频次:
(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3)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4)观测频次要求:
A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设臵观测点,进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行首次观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承台回填时,临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次或1次/周 架梁前 预制梁桥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次或1次/周 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桥位施工桥梁 荷载变化前后各1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备注 时观测点取消 全程 全程 1次/周 前后各1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1预制梁架设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次或1次/周 全程 31
前后各1次 至少进行2次通
过前后的观测 岩石地基的桥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6个月 道铺设前 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24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个0~3个月 4~12个月 1次/周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1次/3个月 测 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1次/周 梁,一般不宜少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通过后第1天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3天,连续2次,以后1次/1周。
B 梁体变形观测频次应按下表执行。
表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预应力终张拉 观测周期 张拉前、后各1次 张拉完成后第1天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1次/周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 1次/周 第0~3个月,每1次/月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4~24个月,每1次/3月
C 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
32
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观测周期 /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次/周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1次 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6个月 设前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24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个月 全程 0~3个月 4~12个月 13~24个月 1次/周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1次/3个月 观测 1次/6个月 1次/周 墙两侧 设臵观测点 测试点移至边备注 注:1、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通过后第1天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3天,连续2次,以后1次/1周。
D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臵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4 观测资料的整理 1)桥梁梁体和墩台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33
0.1mm。
测量单位要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详见附件四)填写,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其格式详见附件四。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架梁时间、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2)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
框构、涵洞的观测数据要求与桥墩台要求一致。参照桥墩台数据要求。 5、桥梁涵洞沉降观测设臵墩台统计表 九、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一般规定
1) 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2 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臵原则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沉降变形观测范围为隧道进口隧线分界里程至出口隧线分界里程。
34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加密布设(段长大于20m时,每20m设臵一个观测断面;段长小于或等于20m时,至少设臵2个观测断面)。
5)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臵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前后各0.5m处)。
6)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臵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臵一个观测断面。
10)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臵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臵在隧道侧沟靠二次衬砌处。
35
隧道观测标埋设位臵示意图
隧道观测标设臵示意图(单位:mm)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 12)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臵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可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观测路线。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m,但必须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相应规定要求。
4 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5 沉降观测频度
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4)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
36
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2mm。
隧道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隧底施工完成至无砟轨道铺设前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不少于3个月 全 程 0~1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3个月 1~3个月 1次/2周 观测周期 1次/周 1次/周 1次/周 备 注 5)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6、隧道观测断面统计表
37
十一、沉降变形观测用表
附件四:附表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客专江西段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单位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附件材料 1. 2. 项目 沉降变形观测设计交底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情况 专业观测人员情况 施工图现场核对情况 地质勘测资料 开工报告 项目负责人 开工日期 现场项目负责人 现场项目负责人 总监理工程师 项目技术负责人 内 容 检查结论: 监理组长: 总监理工程师: 年 月 日
38
注:本表一式4份,施工、设计、监理和建设单位各1份。
39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客专江西段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标段名称 工程部位 观测开工日期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序号 1 2 3 附件材料1. 2. 施工单位 参 加 监理单位 评 估 设计单位 验 收 咨询单位 人 员 签 建设单位 字 注:本表一式5份,施工、设计、监理、咨询和建设单位各1份。
项目技术负责人 单位(项)工程名称 工程位置(里程) 观测完成日期 项目质量负责人 评估项目 评估情况记录 评估结论 40
正在阅读: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平行观测方案06-01
史记默写05-08
设计支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 kcsj-0505-18
一年级看图写话练习题01-15
锁相放大器10-17
中级JAVA笔试题(附参考答案)04-18
红楼梦人名谐音06-23
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行测真题及答案07-09
彼岸花花语,彼岸花的花语传说02-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观测
- 沉降
- 线下
- 平行
- 监理
- 方案
- 工程
- 第二十七章圆与正多边形
- 中小学教(林)
- 2017年中国科技金融服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金华山煤矿四项管理1(通风) - 图文
- SV-Master伺服驱动器在钻孔攻牙机上的测试报告
- 译林版8A短语表
-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 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机房信息管理系统
-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资料(共76页 附答案)
- 第四届海洋知识竞赛初赛知识汇编
- 计算机基础知识细讲
-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
- 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
- 新 内经选读总结
- 利用Multisim验证戴维南定理
- 国际建材物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3、预注浆、后注浆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GD2401047)
- 高中物理动量习题集
- SAS 考题 123
- 【精品】2018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