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方案(省辖市县市征求意见)

更新时间:2024-01-13 10: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方案

(征求意见稿)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自运行以来,在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省委、省政府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和扶持困难县的基本依据。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反映县域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成果,引导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拟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现将有关情况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初步方案介绍如下。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演进过程 1991年,为反映全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省统计局建立了包括GDP、人均GDP两项指标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之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结合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进展,不断补充完善评价指标,科学调整指标权重,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地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 1994年,增加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5─ 1 ─

项指标,形成了7项指标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2004年,根据全省第一次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修订了评价体系,增加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新增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项指标,形成了13项指标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2006年,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省统计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做了修订完善,形成了18项指标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见下表: 2006年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评价指标 1、GDP 2、人均GDP 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人均粮食产量 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 11、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2、农民人均纯收入 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城镇化率 15、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GDP比重 1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17、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 1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单 位 万元 元 % 公斤 % 万元 元 万元 元 % 元 元 元 % % % % 人 权 重 10 10 6 6 6 4 4 5 5 5 5 6 6 5 5 4 4 4 ─ 2 ─

二、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运行良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引导县(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又好又快发展道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各界对现行评价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现行评价体系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部分指标存在口径不合理、数据质量控制难度大的问题。 二是度量和谐社会建设的指标较少,仅有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GDP比重一项指标。 三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非继承性指标,在年度之间不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容易出现异常波动。 四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考核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指标。 三、修订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修订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针,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基本导向,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的考核,逐步淡化速度的考核;加强人均指标的考核,淡化总量指标的考核;加强对和谐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考核。通过全面度量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力,引导县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可持─ 3 ─

续发展。 此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修订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要反映当前各县(市)的综合实力,还要反映今后发展的潜力。 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系统性,各指标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不以偏概全。 3、层次性原则。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成六个层次进行考核,每个层次选择若干个代表性指标进行考核。 4、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保证不同县(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县(市)自身的纵向比较,争取实现同城市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可比。 5、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应当是制度比较规范完善,数据比较可靠的。 6、简便易行原则。要突出指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确定基本评价指标,并根据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进展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修订完善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根据在博爱县调研、省统计局部分专家座谈会、部分县(市)书记(县长)座谈会和省直部门座谈会的意见,经过研究和论证,初步形成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五方面组成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 4 ─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征求意见稿) 评 价 指 标 一、经济发展 1、GDP 2、人均GDP 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 5、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6、各项税收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7、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 8、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二、人民生活及新农村建设 9、农村公路密度 10、农民人均纯收入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 13、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 三、公共服务 14、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16、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 17、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四、和谐社会建设 18、城镇化率 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20、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 2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3、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度 五、可持续发展 24、人口自然增长率 2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 26、林木覆盖率 27、每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28、每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单 位 万元 元 % 元/亩 元 % % 元 权 重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里/平方公里 元 元 % % % % 人 % % % % % 人 % ‰ 吨标准煤 % 吨 吨 注:*为保留指标,**为调整指标口径,***为新增指标 ─ 5 ─

初步设想的28项指标与现行体系比较,变化如下: (一)保留11项指标 保留GDP、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11项指标。 (二)取消4项指标 取消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5项指标。 1、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由于各县(市)规模以上工业结构不同,行业纳税比例不一样,还存在退税等问题,数据质量把握难度较大,用全部税收占GDP比重可以间接考核工业经济效益,建议取消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这一指标。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建议取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只考核人均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鉴于一般预算收入存在本级收入与上级财政部门在本地组织的收入划界不清的问题,而且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存在大量的基─ 6 ─

金收入等非税收入,一些地方提出减少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考核,只考核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4、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设置这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反映老百姓期末所拥有的财富,但目前,资金流动呈现多元化趋势,存款流向股票、基金等领域或直接投向生产领域,因此,这一指标不能反映老百姓实际拥有的财富。同时,由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置的变化,导致部分县(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口径不可比,引起一些县(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异常波动。建议取消这一指标。 (三)调整3项指标的计算口径 1、将人均粮食产量调整为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 人均粮食产量可能随着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逐步降低。县(市)之间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不同,粮食产量差别也较大,同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仅考核人均粮食产量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建议将这一指标调整为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 2、将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GDP比重调整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由于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很大一部分是财政转移支付,与GDP口径不一样,改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口径保持一致。 ─ 7 ─

3、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调整为每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每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两项指标 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考核的环保指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即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完成率。这固然有利于县(市)积极执行减排计划,减少污染物排放,但也会产生县(市)争取一个较低的排放计划,从而达到较高的排放降低完成率现象。我们建议调整该项指标的计算口径,直接考核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四)增加13项指标 增加各项税收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农村公路密度、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森林覆盖率等13项指标。 1、经济发展 增加各项税收收入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项指标。 考核各项税收收入能够剔除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及出售国有资产收入等非经济发展因素形成的收入的影响,并考虑到第一产业没有税收贡献这个因素。另一方面,各项税收收入按在地原则进行统计,与其他经济总量指标在口径范围上保持一致,可以全面地反映县(市)经济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 ─ 8 ─

2、人民生活及新农村建设 增加农村公路密度、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3项指标。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方面反映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3、公共服务 增加义务教育普及率、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3项指标,用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一个投入指标和三个效果指标能够反映县(市)公共服务总体发展水平。 4、和谐社会建设 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和居民治安满意度4项指标反映和谐社会建设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情况。 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反映居民社会保险覆盖情况。 由于应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三项基本社会保险的总人数不易确定,因此用参加三项基本社会保险的总人数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计算。 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年末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人数/年末总人口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反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情况。 ─ 9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进行考核。 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度考核居民对当地治安状况的满意程度。 5、可持续发展 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森林覆盖率2项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森林覆盖率体现建设生态林业省的导向。生态林业省建设是我省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省政府对平原县(市)、丘陵县(市)、山区县(市)的考核标准不同,我们在评价中将对不同类型县(市)的森林覆盖率进行分类处理,使这一指标基本可比。 河南省统计局 二○○八年三月六日 ─ 1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r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