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10 20: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习题和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A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了盐铁以外,一般不必外求,并非全部自己生产。因此应当排除③。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C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了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从而瓦解了周王室的奴隶制统治,而不是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3.B 图中二牛拉犁,一人扶犁,这种二牛一人犁耕法始于西汉末年。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农业与官营手工业相结合,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B.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C. 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4.A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

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

5.B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耕作工具的革新,种植面积的扩大在与“代田”,即修养地力,达到保苗抗旱之效果。

6.《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

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6.B 西汉使用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由于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产量。

7.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主要原因是( )

①有最优秀工匠 ②控制最好的原料 ③生产不计成本 ④市场竞争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7. A 官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投入市场的数量有限,故④错误。

8.关于冶金业叙述( )

①原始社会早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③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习题和单元总结

④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8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8.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任再现能力,①④叙述不符合史实。

9. 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9. A 陶器为古代文明所共有,而瓷器为中国所发明。

10.下图能告诉我们( )

汉纺车图

A.汉朝中国人是如何纺纱的 B.汉朝时期人们纺的是棉纱

C.人们用浸泡、击打、疏理的方法捻线 D.汉朝时期棉纺织业发达

10.A 汉朝中国的纺纱也非常发达。棉纺织业到宋代才逐渐兴盛。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

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11.A 在历史上,楼兰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由此可见楼兰国在丝绸之路,因此它的兴盛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12.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 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

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 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

12.D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13.在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一直在潜滋暗长,在繁华的城市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机构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3.C 隋唐时期的柜坊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机构。

14.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清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经历。晋商的发展表明( )

A.政府鼓励贸易促进了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发展 D.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14.B 乔致庸的传奇经历反映当时小农经济逐渐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农民也可以投入商业活动。

15.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

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反映明代( )

A.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荣但是缺乏竞争

C.上海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15.C 紧扣材料主旨,可知其反映明末上海地区棉布贸易兴盛,故C正确。

16.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16.C 宋朝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故C不可能出现。

17.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丰,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

主要强调 ( )

A.重视官吏选拔B.减轻人民负担 C.重视海外贸易D.改变抑商政策

17.C 根据“广南市舶”“蕃商”等信息,可知南宋重视海外贸易。

18.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

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习题和单元总结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18.B 该诗描写了农民因为税多辛苦而放弃本业从事贩卖经营,故B项符合题意。

19.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9.C 材料反映井田制由兴盛到废除,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这体现的实质问题是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20.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有数目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20.B 鲁国按亩收税使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客观上促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1.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1.B 封建土地所有制必然造成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自耕农只能依靠租佃经营。

22.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22.C 题干观点是主张重农抑商,C的观点是反对抑商政策,故符合题意。

23.“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3.A 自然经济是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和根源。

24. 17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

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24.B 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中国却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体,故B正确。

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

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5.A B项是客观地理原因,C项和D项是外因,只有A是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内在人为原因。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2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习题和单元总结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26.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2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分)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 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 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 ……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 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4)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27.答案要点:

(1)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地处交通要冲。(3分)

(2)变化: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分)

(3)品质:勤俭致富,乐善好施,坚持诚信,注重声誉。(写三点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3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qx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