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 提高有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3-10-14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守拙归真——重拾文言文“诵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二是有效果。但在教学中,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轻松起来,同时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同课异构的李红梅老师在教授《六国论》时采用的“诵读法”也许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一、重视诵读内容。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些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

到了现代,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又由于不同的改革思想在起作用,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不少老师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致于学生们学了文言文,但也仅死记硬背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言知识、文言现象,对文本完全无印象,甚至连文本都没读完过,更别提读畅、读懂了。

李红梅老师在疏通文意、分析思路、探究主旨三个教学环节上均

采用了诵读法,而不是仅在疏通文章这个环节上蜻蜓点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

李红梅老师通过诵读,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强化理解。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诵读方法。

文言文的诵读,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

它往往比单纯的逐字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

李红梅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少讲字句,淡化分析讲解,采用齐读、自读、有感情的诵读等方式,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结构、品味和把握假设、对比等论证方式。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及课文深刻含义。

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学生的精神境界。 三、重视诵读效果

一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并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李红梅老师在人人求新、求变、求夺人眼球的课程改革下,却坚守住语文课堂的本色,返璞归真,用最朴实、最真实的方式来让学生在一读再读中进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实在是如一泓一清泉,滋润了干涸已久的课堂。

美德,我的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每当看到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时,我的心都仿佛被重重敲击了一下,因为它总是能激发出我心中一种对美德的崇敬。 我们知道.的美德有很多很多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一种清廉的美德;“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是一种忠贞的美德;。一日行一善”是小的美德;“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的美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文人不屈的美德,“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武人宁折不弯的美德。

然而什么是美德呢?古今无数的圣人犹如在空中闪亮的星,为我们竖立了“德”的榜样。然而也就像星一样,他们被世人万代传颂的美德和伟业散发着灿烂的光芒,照耀着后人,却总让我感觉那样遥远,尽管我对他们满心崇敬,却不知道渺小的自己能否与那样的美德有任何关联。

有一天我看了一本杂志,上面有一封父亲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文章很短,里面却有一句让我忘不了的话:“爸爸只希望你做一个好人??”

从此这句话便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同时也慢慢化解了我心中的迷茫,我渐渐意识到所有的美德都有同一个来源,就是良心。美德就是要凭良心做该做的事,为正确的东西付出努力,为每一个爱你的人认认真真的活下去。

尽管简单,尽管质朴,但这却绝不是凡夫庸人的道德。能够真正把握住良心的人,就会不难理解屈原的刚毅,关羽的忠义,鲁迅、朱自清的铮铮铁骨,因为他们和许许多多其他伟人一样,也是凭着一种良心,一种精神在特殊的时候做出了特殊的选择。 因此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所有普遍的好人在这一点上和圣人们有了可通之处,即使凡人们遇不到那种要他做出生死抉择的情况,也应该凭着道德良心,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生活。

佛语有云:“一人一如来,一树一菩提。”那些一生能够遵循这一原则去生活的 人,应该也就可以称圣了吧?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许多种人,有站着的人,有躺着的人,有跑着的人,有醒着的人,有醉着的人,有奴颜婢膝的人,有刚正不阿的人??

而道德却是值得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完善和追求的,因此,我只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着的人。凭着良知,走过每一个无愧于心的日子。

梁启超说过:“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相信,中华名族的文明美德必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掀起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余秋雨讲到:“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所以讲文明,公德意识不能丢,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尊重就是自重,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自然。一次篮球练习中,乔丹的三分球的成功率为28。6%,而皮蓬的成功率为26。4%,但乔丹却说皮蓬投的要比自己更加完美,使皮蓬深受感动,乔丹不仅以球技,更以宽广的胸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因此,尊重是文明之本。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也叫道:“如果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 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容——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德??

【写作指导】这是云南省第一次统测作文,命题直指“教育困境”这一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显,使一直遭受非议的教育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受人关注、亟待解决、具有反思价值的热点。阅读材料时,审题的关键在“专长”与“文凭”两个词,大学生落聘,是因为只有文凭而没有专长,年轻农妇之所以成功,靠的正是剪纸这一技之长。这个带有反差性的结局,引发人们思考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后,立意角度还是比较多的。可以反思中国教育,揭示当今

教育应试至上、高分低能、束缚个性、盲目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忽视动手能力、欠缺实践锻炼等问题,辩证认识学历与能力、文凭与专长之间的关系,提倡学有专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可以论述实践能力的重要,强调实践出真知。还可以从农妇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这一角度出发,思考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以此论证能力才是硬道理。当然也可以从大学生落聘事件中辩证看待一时得失,提倡“为自己恰当定位”,找到自己的舞台。写作此题需要注意的是,要理性、辩证地剖析问题,阐发道理,不要因情绪过激而失之偏颇,尤其不能就此认为“读书无用”,或者极端地宣扬“实用”至上,贬低知识的价值。写作时要联系教育现实,学会运用典型论据,如乔布斯,盖茨,唐骏,韩寒等,增强文章说理的力度。(曲靖一中任玲)

【优秀作文】

大学生的落聘日记

云南省曲靖一中21班肖淳月

X年X月X日天气:阴

天气阴沉得可怕,正如我此时的心情。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残酷而又不可改变的事实:我落聘了。更让我觉得挫败的是,我竟然输给了一个农妇!难道会剪个纸就抵得过我读了十几年的书?我到底输在哪儿了?泪眼模糊中,过去那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

七岁,几乎所有人都羡慕我分到了最好的班级。我的班主任几乎年年被评为市级校级各种先进,我们班自然样样排名第一,我们因此连生病都不敢请假,就怕影响集体荣誉。她常常对我们说:“光好不行,一定要做最好;光优秀不够,一定要出类拔萃。”我们每次作文练习都是她亲自写,然后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背。很神奇,我们班语文成绩每次都是第一名,我们也慢慢习惯了这种复制的优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qj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