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社会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5-30 10: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本文主要研究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择业观现状,鉴于各方面的局限,只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进行研究。当然,为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也包括其他人员及机构的研究成果所关注的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对象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主要为大三,大四学生,原因如下:第一,因为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择业观相对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第二,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即将面临就业的挑战,符合本文研究的主旨。 (一)大学生择业

大学生择业是指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必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以获取一定的个人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大学生择业观

1、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自己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反思和判断的过程,是对择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 2、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因素及指标体系

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因素,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同,概括来看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和择业实现途径五个因素。择业观是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积极或消积的影响。 (1)、择业理想目标。大学生择业理想目标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它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 (2)、择业心理动机。大学生选择职业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择业动机产生于职业需要,它包括生活福利动机、事业成就动机、社会地位动机、安全动机、贡献动机等。 (3)、择业认知状况。择业认知状况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它包括择业主体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择业能力等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和评价对就业形势、环境、政策的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择业观。 (4)、择业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择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择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它包括价值目标、地域、行业、工作条件、岗位性质、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等的选择。 (5)、择业实现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择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

1

与选择,这是目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最显性、最关心的问题。它包括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职介机构、校园招聘等。

二、 文献综述

经过对中国期刊网及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的检索了解到,国内实证研究的文献多集中在对大学生择业心态、就业意向、择业行为、就业预期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列举如下:

1、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亚洲开发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认为,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其中一部分海华丝因为就业观念调整不够。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关键在于:1、转变大学生就业的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2、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下,供需双方互相搜索的结果,就业状况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需求方提供的岗位数、供给方正在搜寻工作的大学生数和供需双方的匹配程度。 2、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关于大学生择业的各种研究和探讨,《2000年上海大学发展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分析了学生的择业期望与择业观念,和它们与学生的生源地、学校性质等的交互影响;2000年-20002年青年政治学院在北京连续进行了多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以考察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实际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和差异,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对北京地区的在校本科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为人们呈现了北京地区2003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求职意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的《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表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华东师范大学的文新华老师对上海部分2004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对大学生就业单位意向、就业途径、就业反思和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差异分析。 3、关于择业观教育问题

黄希庭的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青年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杨德广、晏开利主编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系统研究。张库存的《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程艳旗、王富荣的《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分析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等都对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三、本人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非常之多,但以高师院校的非师范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还很少甚至没有。据本人统计,我国内地二本以上院校共831所,其中以共有91所为师范类院校,著名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在这占总数1/10的高师院校中又有很多学生不是师范专业。就淮北师范大学而言,除信息学院,共14个学院50个专业而非师范专业数量达到38个,占总体的76%。本人旨在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择业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与对全体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择业观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择业观是什么及其

2

影响因素,并将本文部分研究与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力图分析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和其他地区的异同点,从而探寻影响他们择业观差异的特定因素有哪些,为我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高师院校如何创造条件引导非师范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他们理性择业,从而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此部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通过择业观教育,强化择业目标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只有在正确的、合理的择业观指导下,才能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理想、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的择业目标;2、通过择业观教育,培养和提高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自觉地将学习、生活与未来的择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各种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环境;3、通过就业观教育,提高非师范生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不同,对不同职业的认识与选择不同,对确立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责任、态度及行为方向等是不同的,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对择业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获得各类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充分就业。

四、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关键词检索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会议资料及网上资料等。调查法是在导师王彭鹏老师的指导和相关同学的帮助下,于2011年4月,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分别采用定量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百分比计算并用图表表示,定性分析法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比较分析。

五、论文的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进行调查,包括概念操作化及调查实施,向大家展示了调查成果。第三部分是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

3

第二章 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调查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择业观在其择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生也不例外,不同的择业观会产生不同的择业行为,择业观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及时实现初次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确切了解大学生的择业观,才能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更有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的调查,旨在对其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观等有关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的特点,分析哪些方面是合理的,哪些方面是不合理的,以及它们在以后就业中会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淮北师范大学(不含信息学院)高年级本科生

调查方法:从38个非师范专业中,随机抽取10个专业,每个专业不同年级共调查问卷30份。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2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3%。

三、概念操作化

择业观

↓ ↓ ↓ ↓ 择业心理 择业取向 求职反思 指标: 指标: 指标:

1、对就业形势 1、薪资期望 1、是否具有 看法 职业规划 2、面对激烈竞争 2、职业期望 2、求职优势 的心理状态

3、是否做好准备 3、地域期望 3、求职劣势

四、调查实施及数据统计

本调查实施时间为2011年4月10日到4月15日,问卷由本人和相关同学帮助下发

4

放和回收,但由于大四学生大都离校不容易调查,原计划的以大三和大四为主的调查改为以大三为主。

调查数据的录入由本人完成,问卷中的数据全部用数字代替,数据用SPSS进行处理,由于样本主要为安徽籍学生,所以调查结果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并用图表表示统计结果。

五、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描述

(一)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表一) 性别比例 (表二)专业类别分布

(表三)调查对象年级比例 (表四)地域分布 调查总体为268人,其特征如下: 1、 2、 3、 4、

男女比例适中,男生为51.5%,女生为48.5%。

专业分布以文理科为主,且文科居多,占总体的56.1%,艺术体育类较少,只有4.5%

调查对象以大三学生为主,占总体的69.7%,考虑到大三学生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大四学生基本离校,不容易调查。

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以农村和小城市为主 ,分别为54.5%、27.3%,这与学校的生源相符。

5

(二)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状况描述和分析 1、对本校非师范生就业形势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同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并有18.2%的同学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表明当前就非师范生而言,他们对自身的就业形势整体上还是很乐观的。同时分别还有16.7%和15.2%的同学认为就业存在困难,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就中国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太乐观。好像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现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就有可能意味着失业。1/3之多的同学担心找不到工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一情况至少是能折射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与以前相比,在数量上上升了许多,然而在质量方面却是下降了更多啊!

2、对自己职业是否有过规划

对“您是否对自己职业有过规划”的调查显示:只有4.5%的同学有较成熟的职业规

6

划,有一半之多的同学有初步的职业规划,另有34.8%的同学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9.1%的同学感觉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规划主要基于对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自我认知如果不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大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

只有模糊愿望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同学,大多是就业的困难群体,这些同学迷茫不知所措,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他们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3、何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

调查显示:有37.9%的同学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34.8%的同学大二开始关注,9.1%的同学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另有16.7的同学一直都不太关注就业信息。由于大四的调查者数量比较小,所以1.5%的关注度显然不具有代表性,我们忽略不计。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随着年级的增加,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而对于一直都不太关注就业信息的同学,大多都是那些大学中“游手好闲”的学生群体,他们沉迷网络,忙于恋爱、吃喝,对自己未来将要面对的危机茫然不知,可想而知,他们将是就业困难的群体之一。

4、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的心理状态

从对“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你目前的心理状态是”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表

7

示积极应对,充满信息的占总体的40.9%,而有42.4%的同学选择了不想那么多,车到山前必有路,10.6%的同学觉得茫然失措,6.1%的同学感到焦虑。

面对激烈竞争时的心理状态对我们大学生就业什么重要。调查中,只有40%左右的同学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很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无疑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本科高校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疏通,让学生都能在面多激烈竞争的时候拿出积极的态度。

5、 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否做好了准备(交叉比较)

以专业为变量:结果显示,文科生,理科生和艺体生面对挫折时做好充分准备的分别是51.35%、69.23和33.33%,其中理科生最高,文科生次之,艺体生最低。结合全国就业形势,分析原因如下:理科专业在总体就业中远远好于文科专业,也就是大家公认的理科生好找工作,文科生因为没有相关技术,相比理科生而言不容易找到工作,而艺体生因为岗位较少但相关专业人才较多,也很难找到工作。 以所在地域为变量:结果显示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面对困难他们分别有40%和50%的人做好了准备,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县)的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面对挫折分别有71.43%和72.22%的同学做好了准备。这与不同地域的竞争压力有关,大城市的同学大多会选择较发达地区发展,就业压力相对较高;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学生相对会选择次发达地区就业,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农村学生选择就业时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但就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还是很乐观的。 6、 从哪方面为就业做准备

8

如图所示:48.5%的同学认为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28.8%的同学认为要抓紧考取各种资格证书,13.6%的同学认为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是根本,9.1%同学认为要经常了解就业信息。

现在的大学校园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在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而大部分同学开始忙碌这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还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调查数据与当前大学生存在的现状相符,具有一定代表性。 7、 对毕业后第一份月薪的期望

调查显示:学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排序为:2000-3000元的占47%,1000-2000元占43.9%,3000元以上占9.1%,没有同学选择1000元以内。据曾湘泉2003年对北京、广州和上海6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得到,用人单位愿意为初次就业的大学生支付的工资区间分布为:月薪2000元以下的占32.88%,月薪2000-3000元的占49.32%,月薪3000以上的占17.81%。综合比较,淮北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生的薪资期望适中,并没有像全国总体呈现的那样对薪资要求过高,这表明淮北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生对自己认知和社会认知把握很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淮北师范大学的非师范的竞争力较低,要想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好工作还需要大大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8、是否会选择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专业

9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同学会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3.3%的同学视情况而定,只有3%的同学认为不会。这与师范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师范生毕业后往往从事与专业对口的专业,而同样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得不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领域工作。这种现象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制度的悲哀,据调查在我国大学校园只有1/3的同学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美国为9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不足为奇了。 9、对自己职业的第二手准备是什么

如图所示:作为自己职业的第二手准备,同学们的选择排序是:教师30.3%,管理人员21.2%技术人员16.7%,公务员15.2%,科研人员3%,另有13.6的同学没有二手准备或不知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师居然站到总体的1/3,这也让我得到一个结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较其他非师院校的学生更愿意以教师为职业。调查数据显示15.2%的同学会选择公务员,这迎合了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现象,当官成为了更多大学生的追求和梦想。

10、在求职过程中你的优势是

10

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经验、团队合作精神、人品与敬业精神,大家通过对这三个指标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属于软实力,而在学校名气、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等这些硬实力上所占的比例却很低,分别是2.2%、8.9%、11.1%和15.6%。也就是说目前我们学校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名气,在与全国一流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观念也会使他们在心理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想法。

通过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全国大学生一样存在着专业学习不足,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一般且综合素质不高。在这种形势下,要想与全国一流高校的学生抢饭碗是很艰难的。就目前全国的就业形势,像淮北师范大学这样的二本院校的学生,这有拥有相当水平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佼佼者。

11、在求职过程中您的劣势是

如图表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没名气、专业不热门或就业面太窄和缺乏社会关系,与前一题很相似,学校没名气又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好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对于部分学生认为专业不热门或就业面太窄,存在各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大部分学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不能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和专业前景。 另有部门同学认为自己缺乏社会关系,这种思想与现在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社会关系成为就业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作为三无(没钱,没才,没关系)人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的很好,则必须从其它方面提高自己的价值。 另外,有12.3%的同学认为自身的企业期望值偏高,10.5%的同学认为自身条件欠缺,缺乏竞争力,8.8%的同学认为信息严重不足,7%的同学认为性别因素影响自己就业,只有3.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师范生名气盖过非师范生名气。这表明在心理上,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生并不存在比师范生差的心理。

11

121、打算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通过对“你打算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38.2%的同学决定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这与安徽省经济欠发达,人民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较低有关,农村家庭甚至是城镇家庭在负担了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后,再无力承担孩子继续深造读研,所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以减轻家庭负担。

考研依然是许多大学生的选择(14.7%),大多数同学以不满意就业是考研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同学是想争取更高学历的学习机会。在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20.6%)。另有11.8%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找,直到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找到工作之前,他们就要依靠父母,也就是现在比较受关注的“啃老族”,据中国老龄中心调查,我国65%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有30%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1)。另有8.8%的同学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5.9%的同学通过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再找工作。

13、对于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您认为高师院校应(多选)

(1)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9)

12

(注:多选题百分比计算方法: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的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含义为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次所占的比例。所以对于多选题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100%。)

如图所示:选择加强非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在总填写人次的比例最高为75.8%,说明学生对加强实践能力培训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培训相反却是最薄弱的,甚至有的学校是空白;其次是加强非师范生的师资队伍建设、对非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非师范生的专业设置,分别为56.1%、45.5%和34.8%,这与许多二本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对于非师范专业的专业往往存在缺乏专业老师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在自主建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善这些问题。

另外,认为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人次在总人次中占到34.8%,认为要把重心从师范生转移到非师范生身上只占13.6%。

14、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哪些内容(多选)

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主创业指导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着重要做的事情,通过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只有小部分同学拥有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同学还是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在以后的就业的道路上才不是迷失自我。

其次,很多同学表示就业信息不足,学校要多为学生收集和提供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教学的盲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不足,有些措施也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内地各高校频繁出现的学生自杀现象不断警示着我们,在教学工作良好开展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学校要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通过政策解释、形势分析和相关法律解说来扩大非师范生的影响力并且加大对本校非师范生的宣传力度。

13

15、现在最需要哪些方面的职业指导(多选)

如图所示:大部分同学选了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和职场中的为人处事原则,分别为54.5%和51.5%。这一方面表现了大学生对这方面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这方面知识的匮乏,现在在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语言交际方面的瓶颈,并且呈现出不懂各种礼仪和处事原则的特点,所以学校要针对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改善目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不足。

另有部分同学需求职业礼仪、形象指导和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16、一提起师范院校,外界关注的往往是该校的师范生,而非师范生却逊色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师范生的就业。您同意上述看法吗?为什么?(问答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是不同意的,也有一部分同学同意这个观点。同意这个观点的理由总结有:非师范学生只要个人能力比较出众,有较好的交往以及本专业素质,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同是一所院校,学校应该是同等对待的,不存在歧视问题;术业有专攻,况且现在的企业比较重视个人能力。不同意这个观点的理由总结有:认为师范院校不应该开设非师范专业;师范生占师范院校的大多数,学校自然把注意力转移到师范生身上,而忽视了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师范院校的校名中函盖师范二字,社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师范生。

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和大多数同学的理由一样,个人能力是求职的关键,学校的名气或是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对个人就业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俗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游刃有余。

小结:本章阐明了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和方法、概念的操作化及调查实施和数据统计的方法,介绍了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通过择业心理、择业取向和求职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择业观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4

第三章 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

观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的评价

纵观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与经济发达、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择业观,我们可以看出,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中既存在有利于大学生资源配置的积极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市场机制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中失灵。

1、 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中的积极因素

(1)择业的自主意识增强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学生适应“自主择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表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择业时间提前,甚至是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择业方式多样,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2)择业风险意识增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人才市场上,大学生择业风险意识形成并不断增强,追求大城市户口和稳定的“铁饭碗”意识不断淡化,也不再执着于专业对口,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如果不能实现,也会看条件考虑到西部、基层、农村就业,择业趋向务实。 (3)择业追求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和晋升,说明大学生择业趋向越来越理性,职业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为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重要标准,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正逐渐凸现。

2、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期望值偏高,脱离社会实际

不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在自身素质不能适应或欠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一方面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另一方面追求超越社会所能提供的收入待遇,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时间延长和择业成本增加。 (2)择业动机趋利性较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标准判断表现出较强的狭隘性。大学生择业动机中注重经济收入,以经济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体价值实现与否的标准,而经济收入的实现又以就业地区的选择为保障,因此在择业过程中表现为特别关注职业的附属物如工资水平、住房、福利待遇等,地区的选择以发达地区为主,而较少或完全不考虑社会或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容易表现出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3)重视自我认知,忽略环境认知

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不同的认知决定不同的择业观,调查显示,江西省大学生择业认知表现为重视自我认知,忽略环境认知,如对收入预期的高期望、就业地区的

15

高度集中,在就业指导要求中,重视生涯规划、素质拓展等,都反映出大学生重视自我认知,但自我认知不与社会认知互动,大学生择业时很难做出正确决策。

二、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问题的成因分析

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和全体大学生大致一样,择业观主导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对于择业观问题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不同的角度,对择业观合理性、正确性评价是不同的。因此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群体和高校三方面来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特征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影响

就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来看,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与工资有着不同的关系和根本的差异,主要劳动力市场能提供大公司、大企业及大机构的工作,有完善的保险,明确的晋升程序,较高的薪资福利待遇,工作稳定环境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聚集着的普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而与此相对的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条件却相差甚远。

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下,同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处在哪一劳动力市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经济、城乡经济差距非常大,即使是同一 城市不同行业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从丘兆逸对2000年东西部各地的期望工资(显示最高地区平均工资与最低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为2.62∶1;岳昌君、丁小浩的研究表明:1990年到2000年,京、津、沪、地区的工资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第三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工资最低,在这10年间工资水平的排列顺序虽然没变,但工资差距却越来越大,最高地区平均工资与最低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从1990年的1.4∶1上升到2000年的2.2∶1;从行业来看,工资的行业差距也非常显著,同样从1990年到2000年间,12个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不是收敛的,而是发散的,这说明行业间的平均工资差距拉大了,最高行业工资水平与最低行业工资水平之比从1990的1.57∶1上升到2000年的2.63∶1。因此,在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功利主义倾向较为为严重的今天,在东西部、城乡间、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的现状下,加剧了大学生的择业难。

虽然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大,毕业即有可能面临着失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很小,就业风险几乎为零,但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特征的根本差异和市场之间转换的困难重重,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执着于经济发达、收入高、发展环境好的地区 和单位,而不愿意选择次要劳动力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生个体对待职业选择问题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无可厚非。

(二)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通过投资而获得的存在于人体之中的,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它表现为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如知识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必须经过投资才能形成,凡是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与费用,凡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费用都是人力资本投资,在各种投资方式中,普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方式,在人力资本形成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是由投资直接发生的费用,比如:学杂费、书本费、求学期间生活费等间接成本,亦即机会成本,是指因

16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放弃从业的可能的工资收入,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为投资的总成本。

贝克尔明确指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效 率”。因此,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的比较是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权衡条件。

1997年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来,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费标准各不相同,大约在3000一8000元不等,有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甚至高达万元,这还不包含住宿费和生活费,学费由个人家庭负担的比例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却增长缓慢,据统计,2003年江西省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达69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200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3元,孩子上大学,对农村来说,很多家庭需要借贷和亲朋的资助,对城镇家庭来说也存在很大的压力。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主体,是建立在对未来收益期望的基础之上的,从理论上看,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后,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稀缺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竞争中将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设是指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预期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期望较高工资,趋向于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的经济发达地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应该给予理解。

(三)、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的影响

按照高等教育应与社会协调发展、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结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等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学校规模的扩大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学科专业框架内进行的,几乎所有高校所有专业都同步增长,未能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等学校的教育是紧密相联的,从前面的调查可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成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其它各因素。

信息经济时代与中国加入WTO,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和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懂外语且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熟悉国际法律和国际惯例,要求员工既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对待工作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越来越苛求的态度在挑选大学生时,往往都要派出专家小组对毕业生进行直接面试筛选,同时,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历史表现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的情商,有的企业还专门利用人才测试软件来对候选毕业生进行测试,以保证选到的毕业生能胜任将来的工作。与此相对的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数量,不关心质量,甚至还有的学校看到社会上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热门,则蜂拥而上都开设这样的专业,而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教学师资条件,甚至是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老师开什么专业。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所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得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综合素质对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

17

三、 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教育对策

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生就业问题,与其说是就业难,不如说是择业难更贴切。非师范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择业观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就必须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择业观。

一、学校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非师范生就业工作

高等教育肩负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所以,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将它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国家大背景和社会进步的大条件中,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这项工作,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从高等学校来看,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就业率将成为高校的生命线从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生每年花费万元左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经过高等学校四年的培育,毕业时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这极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而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各高等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方针,选择相应的专业、学科和层次,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与效益,把帮助我校的非师范生顺利就业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学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首先应协调或共享现有的教育资源,使全校各部门、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工作局面,从而改变就业部门孤军作战的现状其次是构建就业工作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构建“校一院系业一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由主管就业工作、学生工作、教务工作的校领导和相关机关负责人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等,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全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规划、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等各种指导性工作各个院系保证每个毕业生都能快速地获得新的信息和各种就业指导活动方案的落实等。这样的立体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实效,促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应努力提高非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为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加强现代化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要从多角度开展情景化教育,使大学生如身临其境,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教育计划。调查显示,我校大部门非师范生的就业心理都是不稳定和不合理的。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公共课来开。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部门、院系领导和广大业务课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类公共课程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同时市场经济知识类公共课程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部分。

提高文化课比重。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为目的,

18

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应适当提高文化课的比重。

三、加强非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也被人们称为“职业指导”或“生计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应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于欧美国家,至今己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界定为“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的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纵观职业指导的发展历史,职业才旨导已从注重对学生进行毕业时的谋职指导,转移到注重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日前的就业指导还是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即谋职指导阶段,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与学生终身学习、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增强自我适应、自我调适和再生能力的需要相差甚远。因此,拓展和延伸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成为就业导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

小结:本章对淮北师范大学非师范生择业观进行了评价,指出积极部分和问题,同时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群体和高校三方面来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进而提出对淮北师范大学乃至整体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解决就业的教育对策。

19

结束语

大学生择业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本文把这一宽泛概念更加具体化,针对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展开调查研究。

由于本人基础薄弱,能力有限,文章许多地方写的都不如意,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改进和完善。非师范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文章在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方面只谈到了主要方面,而且深入不够。此外,文章的逻辑性、理论性都不是很强。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王彭鹏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指导。同时,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室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在此像他们致以崇高的谢意。

作为一名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我衷心的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群体,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理论来指导这一群体学生的就业,我坚信大学生的明天是美好的。

20

附录:

高师院校非师范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是历史与社会学院08级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为了解我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意向,特设此问卷调查,需要您真诚的帮助和真实的回答(此问卷无需填写您的姓名,且不涉及个人隐私,请放心填写)。

填写此卷可能占用您几分钟时间,在此,对您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1、您的性别: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攻读的专业类别:A文科 B理工科 C 文体艺术类

4、您来自: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 小城市(县) D 农村 5、您对本校非师范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A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B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C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D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6、您对自己的职业有过规划吗?

A有较成熟的职业规划 B有初步的职业规划 C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

D感觉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7、您何时开始关注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一直不太关注 8、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您目前的心理状态是:

A积极应对,充满信心

B不想那么多,车到山前必有路 C茫然失措 D焦急

9、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您

A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10、您从哪方面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A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B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C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 D经常了解就业信息

11、您对自己毕业后第一份月薪期望是

A 1000元以内 B 1000元-2000元 C 2000元-3000元 D 3000元以上 12、您会选择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吗? A会 B不会 C视情况而定 13、您对自己以后职业的第二手准备是什么?

A公务员 B教师 C技术人员 D科研人员 E管理人员 F没有 14、在求职过程中您的优势是(多选):

A专业成绩 B综合素质 C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D学校名气 F社会经验G团队合作精神 H人品与敬业精神 I其他

21

15、在求职过程中您的劣势是(多选):

A专业不热门或就业面太窄 B缺乏社会关系 C企业期望值偏高

D信息严重不足 E自身条件欠缺,缺乏竞争力 F学校没有名气 G学校师范生名气盖过了非师范生 H性别因素 16、您打算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多选):

A从低层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B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 C继续找,知道找到理想的工作 D继续深造

E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找 F自己创业,自由职业

17、对于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您认为高师院校应(多选):

A 把重心从师范生转移到非师范生身上 B加强非师范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 C对非师范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D加强非师范生师资队伍建设 E调整非师范生的专业设置 F加强学生的自主创业教育 18、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应大力加强或改进哪些内容?(多选):

A.加大对本校非师范生的宣传力度 B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主创业指导 C就业心理咨询与个别辅导 D政策解释,形势分析,相关法律解说 E收集,提供就业信息 F帮助毕业生推荐工作单位 G其它 19、您现在最需要哪些方面的职业指导?(多选)

A职业礼仪、形像指导 B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的指导 C职场中为人处世原则 D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

20、一提起师范院校,外界关注的往往是该校的师范生,而非师范生却逊色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师范生的就业。您同意上述看法吗?为什么?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22

参考文献

著作

1、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腾建勇主编:《大学生行为指导与训练》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5 3、黄孟源主编:《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 论文

5、张秋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4期。 6、廖苏华《谈职业理想与择业原则》,《中国大学生就业》1999年第12期。

7、林琼芳《高年级大学生价值观及其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广西高教研究》2001年第1 期。

8、楚丽红、郑文博《高校收费与经营行为的理论观察》,《教育与经济》。2003

9、魏雪东、刘怫翔、魏秀芳《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10.6(下)

10、侯贵生等《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1期。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q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