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更新时间:2023-05-04 14:3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一) (2)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二) (8)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三) (15)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密押卷及答案(四) (21)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五) (26)

第1 页,共31 页

2016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

内部密押卷及答案(一)

注意:①本试题所有答案应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②答卷需用黑色笔(钢笔,签字笔,圆珠笔)书写,用铅笔、红色笔等其他颜色笔答题,

试题作废;

③答卷上不得做任何与答题无关的特殊符号或者标记,否则按零分处理;

④考试结束后试题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一、术语解释

1.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Cthespiralofsilence)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

该理论认为: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包括个人的孤立恐惧动机和意见气候。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支持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引向了以往研究忽略的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把民意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但后来的研究者对沉默的螺旋出现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效果也遭受了批评。

2.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3.“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PayWalls),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

第2 页,共31 页

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和ip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4.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二、简答题

5.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的理论内涵。

【答案】(1)政府对媒介进行干预即是进行舆论引导,它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2)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是中共对思想宣传下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即就新闻媒体反映的当前国内外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做出评定和判断,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做出规划和提供相关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即就目前社会舆论和新闻舆论的具体情况和动态走势进行调控,确保舆论沿着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健康运行。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即为了宣传某一理念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制造利于宣传的话题和报道主题,在全社会掀起针对此理念的讨论活动,将前期预热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6.19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国有哪些通讯社?各自基本情况怎么样?

【答案】(1)中央通讯社

1924年4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1926年迁至武汉,1927年5月迁至南京,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第3 页,共31 页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Soviet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8月3日,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12月停刊。

(4)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力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7.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第4 页,共3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q4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