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五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4-01-24 14: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五十年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演变

作者: 李佐乾 (高中生物 重庆开县生物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129 发表日期: 2010-08-06 10:25:51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演变

李佐乾 (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405400)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经过多次调整,各个时期的生物课程目标有其自身特点。目标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部分都在不断地演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高中生物学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具体地指示课程发展的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生物课程目标,既体现了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又反映了对生命科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演变,来说明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轨迹和趋势。

1. 1. 各个时期的高中生物课程目标

建国以来,我国多次修订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各个时期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都有其自身特点。

1.1 1951年颁布的《高中达尔文学说基础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帮助学生了解有机体的发展规律,批判生物学里面的反动的唯心论的错误思想,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培养观察、实验、实习、栽培、饲养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爱好自然,爱好科学,爱好劳动的好习惯。③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农产物种类的丰富,吸收祖国劳动人民中合乎科学的经验和创造,应用米丘林学说的理论基础,加以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爱国思想,以发展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建设。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高中生物学教学指导性文件,强调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突出教育的政治作用。

1.2 1952年颁布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中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四门课程,高一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高二开设《达尔文主义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要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构造和机能的具体知识以及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的能力。《达尔文主义基础》逐次阐明米丘生物学的基本特点,即生物体与生活条件的统一,外界条件是变异的原因,获得性的遗传;进而指出生物学高度发展阶段的米丘林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关系和差别。

与1951年的课程标准相比,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和政治教育三个方面,重视生物科学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强调人体解剖生理学在医学上的应用。在政治教育目标中重视让学生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批判唯心论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1.3 1956年颁布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规定高中一年级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68课时)和高中二年级开设《达尔文主义基础》(68课时)两门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必须使学生获得人体的构造和机能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保持和增进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尔文主义基础》要求学习达尔文学说和米丘林学说的基本原理。

这个大纲修订草案是在1952年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强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1.4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规定高中二年级开设生物课,教学目的要求是:①要求学生深入掌握关于生物学的一般原理的知识,包括原生质、生物体的构造、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上的应用。②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远景。③要求学生获得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生理实验、画生物图等技能。

这个大纲改变了建国初期照搬苏联的作法,摆脱了苏联中学生物学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建立了反映时代要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体系。它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它没有提出思想教育的具体要求,只强调正确理解生物界的自然现象,破除迷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5 1978年和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是:①掌握生命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②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③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这个大纲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物实验。

1.6 1984年教育部制定的《高中生物教学纲要》和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层次;199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物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这些纲领性文件规定了高中生物学主要的教学目的是: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细胞、生物体和生物界的知识,生物体的生理、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和国防上的应用。②通过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③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④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修订后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范围,重视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注重因材施教。

1.7 1996年颁布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大纲相衔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这个大纲提出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并于1991年秋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验。2000年颁布了这个大纲的试验修订版,改为“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 试验修订版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个方面。 第一、 知识方面。课程目标对知识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二是要求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的应用。课程目标对知识方面的要求作了具体说明,即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自我保健知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等四个方面。修订的大纲更加重视生物学知识应用的要求,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新增加的内容。

第二、 态度观念方面。修订版大纲在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基础上,扩展为四个方面的要求:①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③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三、 能力方面。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观察有关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及习惯。其中,实验操作能力和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是多年来一贯的要求,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是过去了的大纲未曾有过的内容。

1.8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8. 1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提出了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在下列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1.8. 2为了体现目标的“层次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 知识: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②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③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第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②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④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⑤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⑥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 能力:①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②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数

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1.8. 3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一、 知识目标有三点突破:一是提出模型方面的基础知识,说明开始重视数学在生物学上的运用。二是提出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重视发展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强调学生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 第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两点突破:一是明确提出“有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二是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三、 能力目标有两点突破:一是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2、课程目标的演变

从各个时期的高中生物课程目标可以看出,目标的整体结构及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演变之中。 2.1关于课程目标的结构

知识,能力,政治思想教育→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思想教育→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2.2关于知识目标

达尔文主义,米丘林学说→人体解剖生理,达尔文主义,米丘林学说→生物学一般原理的知识及其应用→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2.3关于能力与技能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实习的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生物实验技能,绘图技能→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操作,生物绘图技能,搜集、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2.4关于思想态度目标

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批判反动的唯心论的错误思想,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引起学生研究自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揭破唯心论曲解科学的本质→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揭露和批判唯心主义→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党、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

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爱护自然界的生物,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备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对科学和探究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高中生物课程的演变趋势

从课程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演变趋势。 ① 从借鉴、仿照外国,逐步增强中国特色。

② 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删去过时陈旧的内容,简化繁琐内容,增加反映生物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内容,密切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③ 精简生物形态结构和分类的知识,充实生物的生理、遗传与变异、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强化生物实验,越来越关注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④ 课程的功能由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生物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3-455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 3、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34

通讯地址: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佐乾 电 话:023—52233997 邮箱地址:kxlzq_123@163.com

参考文献

1、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生物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3-455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 3、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34

通讯地址: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佐乾 电 话:023—52233997 邮箱地址:kxlzq_123@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pu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