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上的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4-17 1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章

一、稀缺基础上的经济学

常常有人说:“学经济的人,就是学挣钱。”不错,经济学是要培养你挣钱的意识,但经济学的精髓不是“挣钱”二字能够涵盖的。 商品社会中,钱货交易的实质是你手中的钱可以交换任何产品,唯一的障碍就是钱不充足,所谓顾了头就顾不了脚。你必须从你的购买欲望中进行挑选,对最急切需要满足的愿望最先进行支付。这时,钱可以看成你手中的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对所有的人,哪怕是比尔?盖茨,也永远是不充足的。

同钱可购买任何商品一样,每一种自然资源也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同钱不充足一样,相对于人类的需要来说,每一种自然资源亦非取之不竭。好比土地,既要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也要用于盖房居住,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分配呢?人类对拥有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无限量地生产每一种物品又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困扰促使了经济学的诞生。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满足社会成员对商品的消费。也就是说,经济学产生的基础是资源稀缺,其精髓是用最适当的资源投入组合,获得社会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产出。 二、缺陷与灾难

成本和利润这样的语言,早已不再是专业人士才采用的经济学术语,买卖的时候常见的对话就有“你这点成本要卖这么贵!”“先生,我不要利润嗦!”这体现了一种购买意识和经营意识,国有企业中的采购人员和销售人员如有这种意识,大概它们的改革也不会太难。 但在有些人的观念中,经济意识就等同于不拿白不拿、不捞白不捞。其实,经济的根本在于不浪费稀缺的资源,以生产能尽量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这是中华民族节约这一传统美德的传神体现,跟白吃白占、认钱为亲等行为是沾不了边的。说某些人钱字当头可以,说他有经济头脑就有奉承之嫌了。

有个笑话是,十六的少年娶六十老太,图个儿女齐全,子孙满堂,委实划得来。听的人都笑了,有些人笑他蠢,有些人却是如遇知己般会心一笑,只感叹自己的见解还达不到如此之精辟罢了。

对一个人来说,不懂经济学是一种缺陷,而事事“经济学”就是一种灾难了。 三、三个基本问题

开一个小店,你必然考虑你经营什么,每次进货多少,雇几个什么样的人,顾客是家庭主妇还是白领一族,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小店才可以生意兴拢经济学也是围绕这样三个基本的和相互关联的问题展开研究,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消费者每天都作出选择购买的决策,其付出的货币最终构成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资、租金和股息。企业受利润诱使,被引向生产需求和利润都很高的商品,从而引起资金和劳务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流动,最终形成了社会总产品,解决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如何生产指为保证生产的效率,由哪一些人,使用何处资源,应用何种技术,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来生产物品,比如资本是更多投入人力雇佣,还是购买机器?是采用合作伙伴形式,还是股份公司形式等等,这涉及到许多客观经济条件。

为谁生产,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产品如何分配给不同的人和家庭,这取决于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由于商品社会是货币交换商品,因此,社会产品的分配就体现为收入分配。我们熟悉的个人获得分配的方式是工资、补贴和福利,当然还有红利、股息以及经营利润等。分配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解决富人穷人的争论。 四、逛街看经济

经济存在于与你寸步不离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逛街,你也可以通过周围的现象来判

断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走进一家商店,售货员拉长了脸展示着冷漠的美丽,或是自顾自地聊天,对你爱理不理,且全无缺盐少米的彷徨,还都显示出一种莫明其妙的高傲,你就可以初步认定这不是一家面临市场竞争的商店。也许,这家商店出售的是计划控制型产品,里面的人没有必要对进门人笑脸相迎,因为只要进了这门就代表有求于他;也许,这是一个有着某种垄断特性的商店,缘于垄断可以决定市场供求和价格,你一进门就得看他的脸色行事,自然可以表现一下至高无上的权威。到一个国家,逛街发现家家商店都是如此这般态度,你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缺少竞争的国家,比如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体制。 考察一个国家或一地区经济状况的视点很多,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视点,老百姓也可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经济,认识经济。 五、一本正经

有一则谜语:传统经济学教材,打一成语。谜底是:一本正经,即一本《政治经济学》。 多少年来,我们的经济学课堂上就只有一本《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绝对权威,其他的西方经济学统统是批判的对象。由此造就的经济研究,十有八九谓之定性分析,名曰“一点思考”“与××商榷”“与××再商榷”,且不屑一顾百姓生活,看多了,都似曾相识,陈词滥调。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所谓马克思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用理论诠释理论,用逻辑描绘未来。 经济学从来没有一种理论模式,也不存在纯粹的经典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深刻的社会视角、尖锐的现实批判,找到了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坐标。但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也需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自我完善。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我们的马克思经济理论却还停留在一百多年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而这悲剧正是由我们这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跟随者和捍卫者撰写的。

对经济学不能“一本正经”,必须有科学和批判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

·第2章 六、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物品的购买上。

看一部电影你会感动,穿一套新装你会兴奋,将这种“感动”或“兴奋”进行抽象,便是经济学上所称的效用,即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上的满足或享受。而边际是在“增加的”或“额外的”这一意义上来使用的。那么吃一个增加的苹果,你会得到一定心理上的效用的增量,这个增量就称为边际效用。 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总是有限的,必须在购买时作出取舍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使他的整体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化。一个消费者并不期望他购买最后一个苹果和购买最后一本书所提供的边际效用正好相等,因为一本书的价格远高于一个苹果。较合理的作法应该是,如果书的价格五倍于苹果,书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也应是五倍于苹果,即每付出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说,如果我把消费作了如此安排,以致每一物品为我带来的边际效用都与其价格形成相同比例,我就可以得到保证:我从我的购买行为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这也被视为消费者均衡。

七、稀缺的价值

社会上的收入分配肯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过多地去讨伐“明星”们的收入则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可以说,这是缺乏正确认识稀缺资源价值的一种表现。

例如歌星,多是天生的一付好嗓子,浓情一曲倾倒一片,相比我等唱卡拉OK也要被清场的人,这就是稀缺资源,就要体现为收入。即使是所谓的包装歌手,也是面对包装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也要有受人追捧的某种稀有性。如果这种稀缺禀赋没有在价格上得以承认,反而说明其所面临的市场在机制上并不完善。 乔丹的工资、《蒙娜丽莎》的天价、黄金口岸的租金,则是这个人或这种物品显示出了一种完全无弹性的或固定的供给,由于需求无可计算地大于供给,价格自然超乎常人想象,这是更明显的资源稀缺。

每一种资源都有稀缺性,而要体现为更高的价格,则必须要有对这种稀缺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人们为了吃饱穿暖而绞尽脑汁时,对音乐磁带和歌友会是不感兴趣的,也不会为歌手无助于肠胃的稀缺禀赋支付金钱。

当人们认识到知识的稀有性质时,知识也会产生价值,你会说这不公平吗? 八、价值难题

斯密在《国富论》中感到为难的著名问题是:为什么像水那样对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具有如此低的价值,而对生命并非不可少的钻石却具有如此高的价格?

这个问题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钻石比水稀有,但这个答案并不能与水比钻石更为有用的事实相协调。现代经济学对此难题的另一解释是:水的效用在整体上并不决定它的价格或需求,只有最后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才决定它的价格,像水那样有用的商品只能以几乎接近零的价格出售,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最后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 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买不买市场上的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最后一杯的边际效用,那么这最后一杯水便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到它正好完全等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质时为止。那么,一种商品的数量越多,即使它的全部有用性质随数量的增加而增长,但相对来说,它最后一个单位的满足需要的能力就越小,价格就越低,这便可以回答为什么水比钻石有用,但一颗钻石却远比一杯水值价。

当然,也不总是水比钻石价低,沙漠中的一杯水价值千金,钻石倒可能一文不值,这也是边际效用的缘故。

九、最终的消费

任何投资的目标都是追求利益的增长,但决定个人消费的因素却不这样单纯,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的规模、其他物品的可替代性等等都影响了最终消费。 打折永远是令消费者心动的字眼,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便宜的价格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但是,不管价格如何之低,也不能让痛恨西餐的人去购买汉堡包,或是让敬重牛的印度人购买牛肉,这是消费者偏好在影响消费。

富裕的国家或家庭几乎在一切物品上的需求都高于贫穷的国家或家庭,这表明消费受制于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即使是推行信用消费的今天,谨慎的心理也会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顾虑到自己的收入状况,决不会在月收入1000元的条件下去养一辆宝马汽车。需要指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收入是一种永久性收入,指个人在好的和坏的经济年景下平均所取得的收入水平。突发横财或不幸遭灾都只是转瞬即逝,不是消费者作出消费决策时的依据。 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也在影响消费,例如,偏僻的农村,即使有钱也没有什么值得购买的东西,这是由于市场的规模太小限制了消费。另外,美国的汽车虽然已经降价,但人们还是转向购买日本的汽车,因为日本的汽车更加低廉,即可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性能也在决定消费。

十、吉芬陷阱

一般说来,降低商品价格会使需求量扩大,比如打折往往就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情况是否总是这样呢?

假如你的预算是每天花3元钱用于早餐,目前是粥价每碗1元,牛奶每杯2元,你决定

喝2碗粥和0.5杯牛奶。现在粥的价格便宜了一半,你每天就能够喝上4碗粥和0.5杯牛奶。但你显然感觉“多粥”的早餐不是滋味,你会转而选择每天早晨喝2碗粥和1杯牛奶,甚至那1杯牛奶可能让你深刻体会了美味可口,你决定每天早晨把3元钱全部用于喝牛奶。情形就是,你并未因粥价下降而增加对粥的消费,甚至你还减少了对粥的消费。

最早注意到价格和需求之间这种可能性的是19世纪一位经济学家吉芬,他是通过研究当时土豆价格的变动和人们对土豆消费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一现象的,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商品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碰到,但它并不只是逻辑意义上的存在。某个商家大打折时门庭若市,一旦停止打折就会门前冷落,甚至比打折前顾客还要少,因为,有些老顾客觉得打折已经损害了商品的形象,而新顾客又完全是冲着打折而来,要维持销售除非继续打折,这显然又不可能。换句话说,长远地看,该商家可能由于那一次打折而失去了更多的顾客,所以,商家不要轻易动用打折牌,否则极易陷入“吉芬陷阱”。

·第3章

十一、生活选择

当你决定今晚带朋友一起出去玩,有两种选择,要么看电影,要么去吃饭。电影票每张5元,吃晚餐的费用大约为50元,当然你可能会说,如果有钱,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你选择的时候,你已经将你可能获得的收益和支付的成本作了比较。

看电影,你只需支出10元作为你的成本,获得的收益将是看电影带来的享受;而吃晚餐将支出50元,晚餐的成本支出将是看电影的成本的5倍,因此你必须期望吃晚餐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超过看电影的5倍以上,你才会理智地选择吃晚餐。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读书也罢,工作也罢,都取决于行为者对其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的自我评估。

十二、无形之手

手是用来使用物品、操纵机器的,对于人来说手是实实在在的,可经济学偏又有“无形之手”的说法。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有人卖某种物品,有人需要这种物品,二者便构成了对该种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当有一个都可以接受的价格时,这种供求关系便转化为买卖关系,该种物品进入消费领域。这样,从物品的生产、供给至物品的消费,这一个完整系统便自动形成。随着市场上该种物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动,供求双方会重新确定价格,直至买卖双方都认为合理。这一井然有序的过程是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流转的,没有人指挥,没有人规定生产多少,也没有人强制规定物品的销售价格。 那么,奥秘何在?经济学家认为有一只奇妙的“无形之手”奇迹般地、悄然地操纵这个系统。这只“无形之手”是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明的。他认为,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他们都会根据自利原则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自身所需要的利益,客观上也就维持了这个系统的成功、有序运转。这就是所谓的“无形之手”。 市场经济主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正是这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使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供求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决策与行为。从而促成了生产与消费的成功转换,促成了市场经济系统的有序运转。 十三、市场的总管

市场由什么决定,谁在掌握着市场经济?我们能够列举出众多的经济因素可能对市场发生作用以引起市场状况的改变,但将这些因素总结归类,最终可以看到,市场经济被两个主宰所控制。

一是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先天或是后天的爱好,用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的货币收入选取所需物品,从而指明了各种社会资源最终最合适的用途。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通过手中所持货币选票决定市场,是市场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

二是技术,技术对消费者构成一种基本的约束。经济社会是不能超越技术的限制的,比如,当前你可以自由自在地装修住宅,说要装修月球就是吹牛了,然而在未来的某一天,空间技术的发展将使得这个提法并非痴人说梦。因此,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要受到技术的限制,不是想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者就能生产什么。

市场能够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并设法满足,当技术条件不充分时,就会聚集人力物力以求突破技术。因此,在拥有市场这个自动协调者时,技术的限制总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十四、均衡价格

今年的报纸在探讨芹菜的烂市,以前也探讨过草莓和蒜苔,为什么每一年都有“烂市新品种”?

芹菜价格不是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加上正常利润就能确定的,市场是买主和卖主相互作用,以决定商品价格和数量的过程。随着价格的提高,供给会相应增加,而需求则与之相反。比如,芹菜卖1元时供给2000斤,需求200斤;卖0.7元时供给1000斤,需求也是1000斤;卖0.1元时供给200斤,需求2000斤。第1年,由于种植者少,只供应了200斤芹菜,可以以1元的高价售出。冲着1元的价格,很多农民投入到芹菜生产中,第2年市场上的芹菜就猛增为2000斤,积压使得竞争的售卖者必须降低价格,直到每斤0.1元才能把所有的芹菜卖出。价格的下跌促使生产者大量退出,第3年市场上的芹菜就减为了1000斤,则在价格为0.7元时需求也恰好为1000斤,芹菜可以顺利地全部售出。

供给和需求发生作用的力量彼此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水平就是市场价格均衡,在这一价格和数量水平上,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出售的数量,以这个数量进行生产是一种理想状况。在芹菜市场上,0.7元就是均衡价格,1000斤为理想的供给量。 不是生产越多就越有收益,往往倒会由于供给太大导致价格太低而使总收益减少。欧佩克石油组织限量供应石油,就是为了保证石油的价格。中国的农民不该流着泪,一边血本无归,一边盲目生产。 十五、芹菜再思考

去年“市场芹贵”,菜农笑开了颜,当即芹菜种籽价也涨上了一个台阶,菜农纷纷购种种植。今年芹菜产量大大超过去年,不可避免地贱卖,而去年一文不值的蒜苔却在今年卖出了好的价钱,只是,不幸听说蒜苔种籽价格又在大幅上涨,市场的导向作用似乎失灵了。 实际上,市场供求关系所反映的价格是公正的,正是市场规律的作用才使今年过量生产的芹菜价格上不去,而使相对稀缺的蒜苔卖出了好价钱。消费者是相对稳定的,自然商品的产量就成了价格决定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农业生产周期过长的特殊性,农业市场对信息的反映严重滞后,再加上农户生产的分散性和盲目性而缺少统一有效的市场导向,导致此种与市场相违现象的年年反复。

政府不是要转变职能吗?统计不是有死板之嫌吗?为什么政府不将开会布置农业生产的精力转向沟通市场信息,提供可供参考的经济数据呢?

·第4章

十六、生产可能性曲线

如何判定我们所进行的生产是否具有效率呢?

手里有十尺布,尽量使用布料的成品组合是:3件衬衣;3条裤子;1件衬衣和2条裤子;2件衬衣和1条裤子。如果只做了1件衬衣和1条裤子,显然没有充分使用布料,而如

果想在产品中拥有一条裤子而不放弃一件衬衣也是不可能的。以裤子为横轴、衬衣为纵轴形成坐标,把几种成品组合描绘为点,再将点连成曲线,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首先,既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使用这些资源,最好的技术知识所能生产出来的每一种物品也都有个有限的最大数量。其次,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乃是必然规律,即在生产某一种物品时总是必须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那么,关于生产是否具有效率的结论是:当社会增加一种物品的产量,做不到不减少另一种物品的产量时,其生产便是有效率的,有效率的经济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缘之上。生产可能性边缘是描述可供社会选择的生产清单,表示可以被生产出来的物品的各种组合的外部界限。

提供更多的布料或是改进裁剪技术,都可以得到更多的衣物,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和新资源的开发都能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坐标上向右上方移动。 十七、收益递减

厨房太小,多一个人帮忙只是越帮越忙,这在经济学上被总结为收益递减规律:当我们连续地把同单位的可变投入量(例如劳动)增加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其他投入量(例如小厨房)上时,我们所得到的增加的产出量是递减的。

将一种投入量保持不变而改变其他投入量,可变投入量只能和越来越少的不变投入量在一起发生作用,这些增加的可变投入量自然就只会带来越来越少的额外产出。1000个人在1亩地上耕种会出现什么情况?

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生产的构成因素。现在已不必宣扬扩张资本、领先技术的优越了,这种观点实在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每个企业都在拼命地缩减人工开支,将资金向技术投入倾斜。但是,此番愈演愈烈的技术含量战只是配合了可怜的人力资源投资,其不平衡的投入方式不幸地正符合了收益递减规律。人员的低素质、管理的混乱抵消了技术投入的功效,并既而造成企业利益的丧失。 任何资源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废除“人海战术”并不是废除人力资源投入,相反,生产应该讲求一种平衡,极端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 十八、规模经济递增

为什么我们所购买的彩电、冰箱以及其他许多物品都是由大公司生产的?

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当你把所有的投入量加倍时,就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更有效的方式经营工厂,从而在实际上使增加的产出量比1倍还多,这一现象叫做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增并不是指技术进步或其他投入因素的更有效率,而仅仅是指增加“经营的规模”,即在同一时候以同样的比例来增加一切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这时,规模本身就产生了效益。

规模收益递增不是在每个行业或生产中都能得以体现,实际上,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多得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规模”的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如果社会只是需要几辆汽车,那么,用手工制造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具有生产数十万辆汽车的资源,在一开始就设计专门的设备和工厂以便减少生产汽车的劳动成本,这就是很合算的。比如汽车、钢铁的生产,往往是与动力设备、标准化零件、复杂工序分解成简单和重复动作、职能专业化等等相联结的。

收益递减规律总是涉及某些生产要素变动而某些要素不变的情况,因此,规模收益递增与边际收益递减并无矛盾之处。

十九、长期供给和短期供给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厂商行为时,以市场需求为横轴,市场价格为纵轴描绘了一条供给曲线,表明市场需求的变动和市场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厂商的生产,那么,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是一致的吗?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厂商在短期总是有提高总产出和产品售价的举动。因为,在数月或

数年的一段时间内,厂商面临着一些相对固定的投入价格,比如劳动契约规定的工资、设备的租金、受到管制的公用事业价格等等,这就是说,在某些成本暂时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利润必须提高销售收入,即提高价格和出售额外产品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当市场需求上升时,厂商会在短期内利用一定的设备和一定的人工尽可能多地生产。

但是,从长期来看,工资总会调整,设备租约也会到期,不存在使成本冻结的因素。随着成本的调整,在坐标图上,长期供给曲线几乎是垂直于横轴的,表明产出对需求变动的反应越来越小,而对价格的反应越来越大。厂商投资建厂时,往往会根据市场评估确定一个设计生产量,它代表一定企业规模下的最优生产量,因此,在非常长的时期内,厂商的实际产出就主要由这种潜在产出来推动。当然,我们不难知道,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确定最优生产量的重要因素。

总需求是实际产出短期变动背后的决定性力量,而价格所影响的主要是长期产出。 二十、资本

一个人将100元钱用来买了100个气球,充气后1个卖1.5元,最后得到了150元。一个家庭很穷,每月都会从社会福利局领取一笔生活补贴100元,全部用于购买大米和油盐。都是100元,前一个100元经过一种经营行为增值了,我们称这笔能产生增值的资金为资本,而后一个100元因为没有在价值上有任何改变,就只能是一笔生活费用而不是资本。 对很多人来说,收入用于衣食住行之后都有剩余。如果将这笔钱投入储蓄,就变为食利资本;如果将其投入股市,就是金融资本;如果投入生产行业以购买设备,就是生产性资本。不管资本有何形式,其共同特点是在一段时间之后“钱将生钱”。

如此看来,对穷人的救济,只是让他吃饱穿暖是没有前途的,这个月给他100元可以勉强生存,下个月你还得给他100元。换个方式吧,第一个月给他200元,他可用余下的100元去做气球生意,一月下来就有150元。下月还发200元,他用250元来买卖气球,又可赚125元。瞧,到第三个月,这个穷人手里已经有了375元,除去100元的生活费用,他已拥有225元的资本,你不用再给他任何救济了。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第5章

二十一、借鸡不生蛋

一个项目需要投资1000元,对投资利润率的预测是情况好30%,情况一般15%,情况差5%。你有三个可选方案:第一方案自己出1000元,所赚的利润全部归己,在三种预测下可分别到手300、150和50元,自有资本1000元的投资利润率也就为30%、15%和5%。 第二方案借款500元,利率10%,根据不同的预测,在归还利息后可分别得到250、100和0元,按自有资本500元计,投资利润率为50%、20%和0。

第三方案借款800元,利率依然10%,则归还利息后分别可得到220、70,-30元,自有资本200元的投资利润率为110%、35%和-15%。

借钱有时会使你自己投入的钱有很高的回报率,但有时却可能亏损,为什么?我们可以采用财务杠杆系数理论为你解释。

投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经济学上将债务资本与投资资本的比例称为财务杠杆系数。当预期的投资利润率很高或者至少高于你的借款利率时,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即借更多的钱有助于增加自有资本的收益率;而当项目经济状况不好时,借更多的钱将不仅没有投资收益,反而会背上利息的负担。

上述三个方案的财务杠杆系数分别为0、50%、和80%,稍加分析你就会应证这个理论。因此,“借鸡生蛋”不可谓不好,但借鸡也有风险,毕竟不是每一只借来的鸡都会生蛋。

二十二、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

资本有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之分。

真实资本是指在现实的商品经济生活中发挥职能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总和,表现为人工的工资、机器设备和存货等等。称其“真实”,是因为这种资本处于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增值,即生产出剩余价值或利润,其数量的增长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情况。 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能够为其持有人定期带来收入,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资产所有权,可参与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分配,但这种资本只是拥有“真实资本”的一纸证明,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或者说其不能发挥资本的职能,不能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被视为“虚拟资本”。资本虽然是以虚拟形式存在,却也是一种特殊商品,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买卖。由于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动,虚拟资本的总额往往与有价证券的票面价值不一致,同样基于此,本来应该是真实资本代表的虚拟资本,其总额也与真实资本总额不一致。

虚拟资本虽不是现实的财富,但正是虚拟资本形式的诞生,使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变得畅通,促进了现实财富的集中和增长。

二十三、创业者热情

股份公司的发起者都是很热衷于将股票操作上市的,上市以后也继续地表现出扩股的强烈冲动。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热情,除非存在某种“有利可图”。 股票的投资者从来都不是很关心股票的面值,他们看好的是企业的前途,希望通过股票涨价或派利,获得至少不低于存款利息的收入。当预期股息水平高于存款利率时,企业的创业人就能够按高于面值的价格卖出股票,这使得股票价格总额与投在企业的真实资本总额之间通常都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可以看作是股份企业创业人利用创业者的地位获得的额外收益。创业利润能否取得及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信誉、股份公司的发展前途、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金融市场的行市等因素。

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资本、进行企业改组或合并时,都要对现有资本进行估价,确定实际资本额,并应该按实有资本发行股票。但发行人是不会拘泥于“实有资本”的,而往往是高估企业财产,按夸大了的企业资本额发行股票,以聚集更多的资金和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这种夸大了的资本便是所谓的“掺水资本”。实际上,我们常见的用股票支付股息也是一种资本掺水的方式。

当然,对创业利润或掺水资本的承认,是基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的信任,而非“上了傻当”。

二十四、投资

关于投资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投入小于预期产出总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投资是现在投入一笔资金,这笔资金预期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现金流量。

有些经济行为并不能简单地就说它是投资行为,比如购房,买为住是消费,买为卖才是投资。还有的时候,投入资金时是明确的消费行为,但出乎意料的升值使得你将它变现后有明显的收益,这就转化为了一种投资。具有超前投资意识的人,总是能抓住机会实现个人资产的累积。

开厂从事实业,对机器、技术、无形资产、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投入,是生产性投资。对在未来投资期内能产生与风险成正比例收益的金融资产的购买,如股票、债券等,被称为金融投资。就个人而言,生产性或金融性投资均是对投资者提供货币报酬,没有什么区别。就社会整体而言,生产资料投资能增加一国经济生产的能力,是反映经济增长的因素,而纯金融投资仅表现为所有权的转移,却并不构成生产能力的增加。 投资虽然是货币的投放,但实质上是对有限资源的分配行为,讲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合

理性,也讲求科学的判断和正常的心态。这好比世上本来没有剩男剩女,一旦胡思乱想,马上一堆问题。

二十五、投资与风险

行走江湖的首要原则是安全,一件事情的风险太大,显然不是好事,自是能避就避,但站在投资的立场上来看待风险,却应是另一番见解。投资学家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成功的投机是投资,失败的投资是投机,他们虽然从不鼓励无谓的冒险,但也一致同意投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

每一个投资人都是理性的决策者,如果存在收益高而风险小的行业,立马就会有大量资金涌入,使得供给渐趋饱和,收益率即刻下降,获取高额报酬的目的自然不能达成。当资金转入一个风险大,参与人少的领域,由于竞争力小而市场占有度大,产品价格也相对可以较高,投资就有丰厚的回报。因此,要满足资金在高收益上的要求,投资必然承担风险。 这里所谈到的风险,并不是羊入虎口似的危险,而是说在投资决策时即使考虑了各种因素,但由于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比如汇率、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市场状况等,必然引起投资结果与预期产生差异。有些投资行为涉及的不可控因素少,风险就小;有些涉及的不可控因素多,风险就大。

看来安全并非是投资行为唯一的爱,比如存款的确安全,但增长的慢速却使你有口难言,好似一脚踏进了安全的陷阱。而既然明白了投资与风险成正比,你还会相信那些天花乱坠的发财广告吗?

·第6章

二十六、投资三要素

既然投资是预期收益大于现在的投入,这意味着投资有三个基本要素:收益、成本和预期。

因资本品延用多年,投资决策首先取决于对新投资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状况。经济繁荣时期,新产品的需求旺盛,投资收益有保证,投资增长肯定很快。萧条时期,工厂本身已经闲置不用,厂商对新工厂的需要不大,投资数量自然低微。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收益状况的变化,投资也频繁变动。

最直接影响投资成本的因素莫过于利率和税收。通常,大型项目或昂贵设备的投资需要巨量资金,企业总是愿意或不得不通过借款方式进行,借入资金的利息就构成了投资的成本。利率低则利息少,产品成本相对降低,可以为厂商带来额外的收益,企业便有更多借债用于投资的兴趣。税收同样是投资的成本,比如增值税或营业税抵减了企业的收益,再如公司所得税决定了企业经营所得等等。国家为鼓励急需大力发展的行业的投资或限制某些行业的投资,可以在税收政策上得以体现,如投资方向调节税。

投资中的第三个因素涉及当前对将来的预期和企业信心。投资归根结蒂是对未来进行赌博,所赌的是目前和未来的收益大于目前和未来的成本。投资决策随着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摇摆不定,政府和中央银行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考虑改善企业信心现状。

二十七、投资与利率

投资函数描述了投资与利率的反比例关系,即利率上升时,由于投资成本的增加,企业自然就会缩减自己的投资。但是,在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经济中,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顺利地如期而至。

投资决定于投资的成本约束——利率,与投资的引诱——投资预期收益率两个变量的对比,当预期收益率大于利率时,投资就会发生,这样看来,利率调控投资是与企业对利润的预期息息相关的。效益好的企业,经营者大都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能够理智地分析利息对

企业投资成本的影响,且企业本身获得资本的途径也很丰富(如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因此,提高利率会促使好企业从银行贷款的行列中退出。效益差的企业则不尽然,差企业融资渠道很少,经营者又急迫地需要摆脱困境,对投资的预期收益总是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利率再提高,依然围攻银行要求贷款,也就是说,利率调节失灵了。

80年代的利率水平显然高于今天,但80年代呈现出的是极高的实际投资水平,这又是为什么呢?当高的货币利率与同样高、或者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时,你的确必须支付很高的利息去借款,但当你偿还时,它已成为贬值了的人民币,即用实物表示的利率是很低的。实际利率等于名义货币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投资需求应该通过考察实际产出和实际利率对实际投资支出的影响来加以分析。 二十八、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大家都经常使用却又易生歧义的概念。

比如说一个道德的人谈恋爱,在恋爱持续过程中,他不仅要付出感情,也丧失了与他人恋爱的机会,他在收获“可爱的大眼睛”时,就不会拥有“可亲的小眼睛”,那么拥有“可亲的小眼睛”就是拥有“可爱的大眼睛”的损失,谓为机会成本。

再比如你计划一项卖烟的小生意,根据预测,投入自己的储蓄6000元作为本钱,一月销售收入3000元,销售成本2400元,利润600元。这个计算对吗?你应该想到,如果这6000元不从银行取出,按年利率10%算,1月的利息该是50元,而你如果不开这个小摊,受人雇佣的每月工资是400元。因此,这个生意实际上就损失了利息和雇佣工资,而这两项就构成了该计划的机会成本,正确计算的利润应该只有150元。当然,你的6000元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投资,这个投资的收益就会代替利息而成为此项计划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你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将资金或劳力等资源投入一个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项目,那么,当你选择一个项目时,丧失的其他项目的最大收益就构成了该选定项目的机会成本。 二十九、面馆与宾馆

有人说,他发现面馆的生意都不错,投资不大又不需要高深的管理技巧,讲到投资收益率那是比开宾馆也高,真的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但那么多有钱的老板,等我看到面馆赚钱,别人还不早就行动了?”

诚然,开面馆的相对收益率很高,比如收益率是100%,这就是说投入2万开张,一年就能盈利2万。但是,一个面馆总是承载不了多少资本,比如就是2万吧,如果一个人有1亿的资金,他岂不要开5000家面馆才能物尽其用?这5000个面馆一一决策是5000个投资项目,要管理起来,又哪里不需要高妙的技巧呢?就算他精明能干,恐怕也有目不暇接之感。如果是投入宾馆业,一个宾馆就能消化全部1亿的资本,尽管投资收益率可能只有20%,但这一项投资带给他的利润就是2000万元。 资金在选择投入领域时,不会只考虑投资的相对效益率,也要考虑投资规模和投资的绝对收益,这是基于人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当小资金进入大资本行业存在资本障碍时,大资金也有进入小资本行业的障碍。因此,面馆老板赚钱以后,通常不会选择再开无数家面馆,而是等钱足够时,装修一下开个饭馆,再进军酒楼、美食城等等。面馆这个行业总是小资本的天下。

千万别以为有点钱的人在各个行业都已捷足先登,只要你不去眼红别人的宾馆,也没有人来抢你的面馆。 三十、时间价值

一定数量的货币会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价值的差异,这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价值实际上是资金用于投资后产生的利润,其数量等于现在投资金额与未来收到金额之间的差额。 因为时间价值性,就必须区分资金的现值与终值。简单来说,现值是资金当前的价值,

终值则是投资到期时的价值。比如,今天是1999年1月1日,采用一年定期的形式在银行存入1元钱,年利率10%,到2000年1月1日的存款余额将是1.1元,那么1元的终值就是1.1元;反过来看,要在2000年1月1日有1.1元存款余额,相当于今天存入1元钱,即那个1.1元的现值是1元。如果将存款期限延长到5年,通过复利运算可以知道,今天的1元钱的终值是1.61元,同时,将复利计算来个逆运算,就可以算出要5年后在银行有1元的终值,应在今天存入0.62元。

上述计算时都采用了10%年利率这个关键因素,我们称这个因素是折现率。折现率并不是等于银行利率,而应该是投资报酬率或投资风险收益率。既然刚才是假设进行了储蓄这项投资,折现率当然就是利息率;如果购买国债,折现率就是国债的利率;如果是投入房地产呢,折现率就变为地产界的平均投资利润率了。因此,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与投资行为本身密切相关的,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功效。

·第7章

三十一、时间价值观念

都说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之遥。的确,在投资的领域中,是否具有资金时间价值的观念,往往就区分了天才与白痴。

你看好的两家公司分别为你开出了一份薪酬:第一份是签约5年,年薪2万,5年期满再一次性给予15万;第二份同样签约5年,年薪5万。粗略一看,每年收入虽不一样,但都是5年25万,差不了多少。我们以现值为依据来细致算一算:假如你取得工资后用于存款,年利10%,则第一份工资计划中5年总收入的现值是15.65万,第二份工资则为15.85万,显然第二份工资更高。当然,你取得的这笔工资也完全可以再投入一个高盈利行业,比如投资报酬率为20%,即应以20%作为折现率,可以计算出,第一份工资的现值是10.2万,第二份则为12.94万,两相比较的优劣不言而喻。

有两台机器设备,都是需要投资100万,使用年限5年,第一台为每年产值25万,第二台为依年产出30万、30万、25万、25万、15万。那么,你肯定会基于现值的考虑选择第二台设备。

投资决策时一般都采用净现值判断法。把项目未来会产生的全部收益折现,再与原始投资相减就是净现值,净现值小于零就不予投资,若是几个方案比较,则净现值大的方案优眩三十二、消费决定生产“我的梦中情人,要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是一则成功的洗发水广告,广告妙就妙在抓住了关于情人的想象力,突出了消费者意向而淡化了产品。其实,不管你能带来什么样的头发,只要能启动消费就成,因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空间,也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

在物质资料紧缺的年代,注重消费的观点等同于宣扬浪费,在那时讲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是消费,生产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大概没有几个人民是有这个信心的。难道消费多才能推动经济,或者说生产不是为下一次更多的生产?

进入买方经济以后,消费者成为上帝,这种“源动力”的信心产生了,也无庸置疑了。生产就是为我的生活服务,我可以喜爱长发,也可以偏好短发,关键是我的满意。对于厂方而言,生产的目标不是产品的多少,而是其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体现为消费者购买的踊跃程度。生产是围绕消费而展开的,是销售额而不是库存体现为生产的增长。 当今中国,尽管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消费力,但有效需求不足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并不是消费者手中缺乏货币,而是市场无法提供能够激起消费者想象力的产品,要不就是诸如洋房豪宅等,却早已超出情人之梦而成为王母娘娘了。 三十三、完全与不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是一个严格的学术用语,描述了这样的情形:没有任何农民、企业或劳动者在整个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到使他能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的地步。而当供给者的商品或劳动的数量大到足以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时,某种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就出现了,称为垄断。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市场是公平和透明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无疑最有效率。但是,这种完美竞争方式的定义如此苛刻,在现代经济中,你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符合了这样条件的市常也许,完全竞争的唯一毛病就是它从来没有被实施过。 不完全竞争中,当垄断权力(大企业影响一定市场价格的能力)太大时,市场上便出现离谱的高价、需求和生产结构扭曲、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等等现象,垄断利润可以转而用于不真实的广告宣传,或寻求影响力的保护。当然,对于垄断权力总是存在某些经济制约因素,比如,企业制定价格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它必须考虑到自己产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即垄断并不意味市场独裁。

企业家和劳动者既喜欢竞争又不喜欢竞争。当竞争能扩充自己的市场时,它是受欢迎的;当竞争会减少收益时,它则是“欺诈的”、“不公道的”和“破坏性”的。在印度尼西亚,尽管华人努力工作、合法经营、公平参与竞争,印尼人还是采用了打砸抢烧的方式来表达了对竞争的不屑。

三十四、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经济世界永恒的主题。 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主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其他主体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换关系,或竞争,或合作。至于是竞争还是合作,或者既竞争又合作,就要取决于预期收益。如果甲、乙之间的合作比甲、乙之间的竞争更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会选择合作,否则会选择竞争。比如,甲销售一件衬衫的价格为500元,乙为了同甲抢夺顾客而将衬衫的价格降为450元件,甲为了夺回市场又将衬衫降至400元销售,如此下去,就会两败俱伤。当双方都不能承受竞争所致的低价格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两人合作,制定一个协议价格,分享市常竞争与合作不是对立的,或者说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又有竞争。甲、乙联手制定协议价格分享市场时,甲为了获得更高的预期利益,虽然不会再降低衬衫售价,却会在衬衫品质、款式上下功夫,以求争取更多的顾客,同样,乙也会这么做,这就是在价格的合作下又出现了非价格的竞争。

生意场上的竞争是无法避免的,但合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价格的恶性竞争只是低水平的竞争,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彼此都受益。 三十五、囚犯的困境

甲、乙两人由于共同作案被捕,警官将他们单独关押,分别对他们说:“我们已有足够的证据判处你们两人1年监禁,但如果掌握了全部证据,这宗犯罪将被判监禁5年。现有如下选择:如果你单独坦白交代这宗应被判为监禁5年的罪行,可以只判6个月,而你的同伙要被监禁6年;如果你们两人均坦白交代,你们都将被判处监禁3年。”

两个囚犯陷入一种困境:都不坦白要坐牢1年,万一自己不坦白而同伙坦白自己则要坐牢6年,都坦白自己只坐牢3年。想来想去,还是坦白的好,最多不过坐牢3年,万一同伙没有坦白,自己单独坦白了,还可能只判6个月。如此这般的结果是两个囚犯都坦白了,警官达成目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两个囚犯能够互通消息,最大的赢家就不会是警官。 这个案例包含着一个有趣的理论——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条件下,如何针对对手的选择作出决策。博弈分为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个囚犯之间的博弈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会降低效率,合作博弈则会带来额外收益,比如两家百货公司,相互杀价、打价格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反过来两家联手制定协议价格就大家受益。

在激烈竞争市场中的企业何尝不是“囚犯”?世界并非强硬才是道理,唯有把握对手信

息和寻求合作之心的经营者,才能有效地根据对手的策略作出正确的、双方都获益的决策。

·第8章

三十六、规模越大越有竞争力?

正如熊彼特指出的,巨型公司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动态创新的发动机,公司本身也会因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必须承认,规模经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恶性竞争而导致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经济资源。比如我国的传呼市场,一个小城市就有数十家传呼台,如果当初只允许几家传呼商来经营,每一家都达到一定规模,就不会出现目前的混乱局势。

同是通讯市场,“中国电信”独揽天下的“规模化”却让人们极不满意。消费者在交费上已经是“剪不断,理还乱”了,中国电信却还是每年都要巨额亏损。这一不幸事实告诉我们,企业规模与竞争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当企业规模扩大至垄断地位时,价格必将被垄断者操纵而扭曲,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消费者福利受损。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还将引发组织成本居高不下、内部协调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等症状,此时,“规模”就是“乌龟般的磨磨蹭蹭”,失去了竞争活力。

大规模生产令任何一位经营者怦然心动,但一味追求规模经营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竞争力为代价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这种难分难解的矛盾,在经济学上称为“马歇尔冲突”。至于什么样的规模才是最经济的,则取决于每个产业的性质和市场容量。

三十七、市场细分

一位刚参加了旅行团的朋友,向人讲述美好感受之余也表达了一种遗憾的心情。他说,第一次看到大海很感动,真想停留下来慢慢体会,可导游拿着话筒在喊:“请大家抓紧时间,15分钟后集合到下一个景点。” 近年来,各种旅行社的组团广告都推出了几日游的旅游节目,并多是以少日多游作为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但是,旅游不像汽车零件一样可以标准化,参与旅游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口味,有的人喜欢多到多看,有的人目的在于消闲放松,有的人兴趣在于猎奇,而有的人是为了追求探险的刺激。这种种不同的偏好就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需求,而千篇一律的旅行社组团方式却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要进入一个市场,并在市场中成功经营,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按照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尤其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在别人眼中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你却可以通过这种市场细分,找到被遗忘了的消费者,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广告,获得商机。比如,牙膏市场的竞争中,首先是争劝黑牙”的顾客,接着争夺“病牙”顾客,随后又转向了像小孩一样的“专门化”顾客。

将市场细分的另一个好处是,即使当前市场中还不存在符合细分市场特征的消费群体,你也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并在市场形成过程中,获得绝对先机。 三十八、防御与进攻

不用特别留意就可以发现,在一个新近繁华起来的地方,一家银行刚刚设点,其他的银行马上就会蜂拥而至,似乎是一个在进攻,另一个马上防守。 银行业是寡占性行业,寡占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占统治地位的行业或市场结构。在寡占市场结构中,每一家寡头大公司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家的重大活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几家公司的利益,因此相互之间十分敏感。在实现必要利润的前提下,寡头公司都紧盯着竞争对手,如果对手在新兴投资上采取进攻的方式率先出击,则马上紧随其后作出同样的投资反应,这就是防御投资。防御投资在于防止因竞争对手的扩张而削弱自己的竞争能力,维护与发展原有的垄断优势,使市场份额保持不变。

当然,只有处在高盈利率行业的公司才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作出防御性反应。这也好比最怕邻居富的不是穷人,而恰好是已经很富有的富人。 三十九、破产的效率

破产,这个曾经是资本主义“专利”的字眼,在现在,它却正向我们走来,正为我们理解和接受。破产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体现和结果。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产品成本高,以至于成本大于收益,便会出现亏损。当亏损到还不起别人的钱,维持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养不活全厂员工时,企业就该破产了。

比如,一个生产皮鞋的企业,固定总成本为120万元,每双皮鞋成本50元,每双皮鞋售价80元。则该企业盈亏临界点为年产销4万双,如果产销量超过4万双企业就有钱可赚。当产销量低于4万双时,企业便会“吃老本”,即无力将回收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再投资,而是用于弥补亏损缺口,维系日常的经营。当老本吃光了,企业便“无本可吃”,就该“寿终正寝”了。

投资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有意义的,而企业“吃老本”行为,却抑制了投资,这本身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严重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该企业破产,将该企业占有的资源重新置于能够带来效益的地方。这样,虽然有一些企业“死”了,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合理了,更多的企业“活”了。市场机制的残酷性和效率性便体现在邪死”、大“活”这两个字上。 四十、一厢情愿 在引进国外投资时,一些官员总希望通过诚恳的态度、殷勤的接待就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种愿望是好的,可惜只是一厢情愿。

日本小岛清教授提出了一个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顺序时,投资国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一国在另一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是两国在资源上互有优势,可以取长补短而获取比较利润。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凡是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也较高。比如,投资国资本丰富但劳动力价格偏高,东道国的劳力丰富而资本紧缺,那么在东道国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具有相当可观的比较优势。相反,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其成本也越低。 这样看来,具有过剩资本的国家选择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正是看中了中国的劳力或原材料优势,那么你说,他会放弃这个优势而首先推广技术和资金型产业吗?实际上正是在边际产业投资理论的指导下,日本将电视关键部件的生产留在本国,而将组装等行业推向了中国及东南亚。

成熟的商人是不会感情用事的,若一味感情待人,则既要无功而返又要落人笑柄。

·第9章

四十一、善变的市场形象

武侠小说有一个高手出场的秩序,开篇是一壮汉使黑虎掏心,打遍几省无敌手;其后是风烛残年的老太收拾壮汉,再后是丑怪人、武林盟主、方丈方太、美艳少女、翩翩少年、无邪小童、世外隐者,简直是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掩书再开卷,发现第一个壮汉真的是人人得而欺之,几省武林人士也是饭桶一堆。

有些企业的广告就有点像武侠小说,第一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消费者该购买:第二代产品全新功能,消费者该换代;第三代产品革命生活观念,消费者该开眼;第四代产品跨进新时代,消费者该淘汰。这才过了一年,第一批购买者就成了傻老冒,从尊重人的角度讲是不妥的,从客观上看,也不会达到销售目的,谁想成为下一个垫底者呢?

广告不只是一个单一产品的宣传词,它应该代表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和经营思想,既然善变的人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善变的产品也会给人恐怖的感觉。 四十二、名牌的尴尬

名牌等于高档,高价等于优质。这是大多数人的消费倾向。“人靠衣装”,谁不愿意有一个令人注意的外部形象?而名牌带给厂家的远远不只是微笑和青睐,更多的是利润。这正是多数厂家追求名牌效应的动力所在。为了培植一种名牌,厂家往往要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艰辛,准确的市场定位,强烈的广告刺激,完美的售后服务,一定的利润让步??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漫长过程。 如果你利用别人的牌子,独享别人的牌子带给你高额的利润,却不支付相应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不受任何惩罚的话,这无疑是天下最划算的事。这样,当你看到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或者你曾遭受过假冒伪劣产品的“暗算”,在愤愤之余,你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在市场机制下,仿造或伪造别人的产品,本身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目标,这无可非议;当不存在制度约束,或制度约束不力时,市场上出现“穿着名牌外衣的劣品”,这可以理解。我们在声讨把名牌带入尴尬境地的“罪魁祸首”时,更应该明白,“声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作为厂家,要有名牌保护意识,而消费者不要去贪小便宜,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者的惩处力度。当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站不住脚,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大,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者违规成本提高了,直到提供假冒伪劣产品变得无利可图,名牌也就“正身”了。 四十三、天下为我所用

常有报道,某企业创始人一无所有,凭借个人能力、卓绝的管理和辛勤努力以成就事业。其实,单从个人的角度来探讨成功,这种观点实有偏颇,或者可以说连“天下为我所用”的境界也没有达到。

将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杰出商人送往原始荒岛,即使他所有赚钱的技能和精力依然如故,他的货币能买到什么?他必须从制造最简单的工具开始,个人需要的每一次满足都要通过自身的劳动,一个哪怕只有一个顾客的小店也不会开张。

一些企业老板认为,他们由于“自我”奋斗获取成功,并“创造”了自己的企业,事实上是整个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技术、机器、市场和安定的秩序,这些范围广泛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千百万人经过许多代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很显然,我们所有的人都从我们从来没有建造过的经济世界中取得了利益,这种利益应该类同于公司的开办费,但不用支付成本。如果去掉上述社会因素,仅凭单个个人的努力是造不出企业辉煌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世界观。 四十四、分享成果

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分配关系,工资是唯一的选择吗?

竞争市场中,产品价格往往随销售量增加而降低,对于雇主,这意味着为扩大生产而新投入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同时按人头支付的固定工资却在上升,雇主在净利润方面一无所获,当然不会生出增加产量和增雇工人的积极性。不新雇人,老雇员理所应当要求增加工资,产品价格就要上涨,东产品涨价西产品涨价,工人消费支出增加,工资又该上涨,工资—价格就轮番表演二人转。经济欣欣向荣还好,一旦市场萧条、消费力减弱,产品价格下调就会导致企业总收入减少,而人的本性又是不愿意失去丝毫的既得利益,老板将只能解雇员工控制成本,失业自此拉开序幕。

美国经济学家威兹曼针对失业提出了企业分享制,即企业不按人头设固定工资,只规定劳资双方对经营成果的一个分享比例。对雇主而言,如果这个共同协商的比例是合适的,企业增产永远都有利可图,他乐意不断吸收新人就业;对员工而言,业绩与收入直接挂钩,生产由被动参与变主动进攻,生产效益不会降低。分享制会促进经济的扩张,而即使是经济衰

退时期,由于雇员所分享的份额支出随之减少,也可以令生产成本降低。

四十五、雇员拥有企业股权

随着股份公司形式逐渐在经济运行中占据主要地位,雇员拥有企业股份的现象越来越多。

美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公司净利润要交纳所得税,但如果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则公司可将这项股票的发行数额作为经济性支出,享受减税政策优待,同时,雇员所得的股票也有延期支付部分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就公司而言,既然有一些利润不作为股票发给雇员,就必须作为赋税上交国家,两相权衡,公司宁愿取前者。 雇员拥有本公司股票,可以是雇员贷款购买公司股票,也可是公司以优惠价向雇员出售股票、公司给雇员购买股票设置某些特权等多种方式。比如,一些公司通常以福利补偿的形式,每年将一定数量的股票按优惠价出售给雇员,作为雇员的退休金,或在雇员购买股票时买一赠一。

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执行对于扩大社会投资、抢救濒临破产的公司、缓和劳资关系、调动雇员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财政赤字扩大等一系列困难。

·第10章

四十六、投资乘数

物理学上的三极管具有放大电讯信号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也有如此具有因果关系的扩展效应出现在投资、信贷等领域,被称为乘数原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投资乘数。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每增加1元钱的收入,就会将这1元钱在消费和投资上作一分配,其分配比例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投资倾向。 比如老古投资工业,用20万购买设备和雇佣工人,这20万就成为了投资物品部门工人和企业家的收入。假定得到收入的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为25%,即20万中的5万用于储蓄,15万用于购物。购物所花的15万转入新的人群,假定其边际储蓄倾向仍为25%,那么又有11.25万投入到下一消费领域。如此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总收益为20万+20万×75%+20万×75%×75%+??用数学的等比求和公式计算,可知结果是80万,是最初投资的4倍,投资乘数为4,即边际储蓄倾向25%的倒数。

明显可以看到,增加的消费再支出越多,投资乘数也越大,这也是消费推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正如投资增加国民收入成倍提高一样,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会加倍收缩。

四十七、公共汽车原理

保险业的生存原理是大数定律,银行业的盈利原理又是什么呢?

商业银行接受存款时,必然承担随时支付的义务。银行家很快注意到,由于存款账户有各种不同的状况,如有些存三个月,有些存三年,虽然每天都有到期者,存户却取不走银行现有的全部存款。况且在某一天中,有些人提取存款而另一些人增加存款,这两者几乎相抵。进出全部抵消的结果是,银行为应付顾客提款所准备的资金,不是负债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余则可用于贷款或投资,这就是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正是发现了这个原理以后,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的阶段,即银行能够自行“创造”货币了。 部分准备金法则据传是由伦敦早期的金匠所发现,故称金匠法则,在中国金融界亦称公共汽车原理。这好比乘坐公共汽车时,乘客总是因到达目的地而不断下车,但因为目的地不尽相同,又随时都有新的乘客上车,公共汽车上总是有充足的乘客。 为防止商业银行把存款都用于贷款而导致支付发生困难,中央银行总是制定一个法定准

备金率,即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一定份额的现金以满足提款的需求。

四十八、货币乘数

我们再来看一看乘数效应在货币领域发生的作用。 商业银行首先接受客户的现金或由中央银行签发支票,形成了原始存款,原始存款按规定留一部分作现金,准备应付提存,其余则可用于放款和投资。假定法定准备金率是25%,某商业银行吸收原始存款1000万元,它保留250万元作为准备金后,其余的750万元可以用作贷款。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条件下,得到这750万元的客户并不全部支取现金,而是转入其银行存款账户,那么,接受这笔新存款的商业银行又保留25%,其余562.5万用于放款,则再次派生出存款。如此下去,各个银行的存款总和便为1000+750+562.5+??=4000万元。

可见,通过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活动,“创造”了几倍于原始存款的货币。新“创造”的存款被称为“派生存款”,而形成存款总额的倍数就是“货币乘数”,其数值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

既然存在这样一种乘数效应,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就会对货币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直接改变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不仅仅是利率才是我们关心的对象,像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等等,都应该进入你观察经济的视野之内。

四十九、托宾的q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增发股票,扩大投资?经济学家托宾认为,如果用q来表示新的股票价格除以企业拥有的资本股票价值总额所得的比率,那么,只有q1时,企业才会投资。q也可用有形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更新费用之间的比率,或现行利率除以资本边际效率的比率来求得。

勿庸置疑,高利率将使现有资产价格低廉,更新费用昂贵,q值就会下降,这意味着高利率会妨碍投资的积极性。同时,q值的变动也可以是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结果。我们知道,货币更重要的替代对象是股票而非债券,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人们感到只有持有股票才可以防御通货膨胀,维持真实收益率,于是纷纷购买股票以替代手中的现金。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得股价上涨超过重置成本,q1而诱发了新的投资,其过程就是货币增加、q值上升、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依托宾之见,唯有股票市场才提供了一条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畅通无阻的传递渠道。

中国很多企业都拼着老命地发股票、配股票,因为在股票供给严重不足的时期,股票的价格往往很高,这是符合托宾的q值理论的。然而,这个过程能够持续多长?企业真正意识到是什么在决定投资了吗? 五十、谁在为税收买单?

正如责任经常被转嫁一样,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税收转嫁问题。

在分析税负转嫁以前,首先要接触弹性的概念。弹性是两个变量的变化率之比。比如牛肉的售价增加10%,在利益驱动下,肉贩提供的牛肉量就要增加20%,即牛肉的供给弹性为2;牛肉价格上涨10%后,人们转向消费更多的猪肉,对牛肉的需求减少了5%,则牛肉的需求弹性是0.5。

假定政府对牛肉征税以前,牛肉市场供求平衡时的销售量是10吨,每公斤10元,其中包含了成本和正常利润。现在政府向牛肉征收每公斤2元的税收,卖肉者(供给者)为保持利润水平,就必须将售价提高到12元。假如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者都崇尚清真食品,根本不可能去购买猪肉,即需求弹性为0,他们将被迫接受12元的价格,也就是说,纳税人将税负完全转嫁给了消费者。假如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涨价就不吃牛肉,即需求弹性无穷大,这时卖肉者就只能维持10元的价格以求销售,自己承担所有的税收。当然,真实的市场情况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政府课税既会提高牛肉售价,也会减少牛肉的产量,市场会重新达成新的

供求平衡,比如销售8吨而售价11元,这时消费者就承担了1元的税收。

关于谁在真正为税收买单的结论就是,如果商品供给弹性小而需求弹性大,税负将更多地落在供给者的身上,若商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税负将更多地落在消费者的身上。

·第11章

五十一、内在稳定器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一定的公共开支,如基础设施、文教科卫、政法国防、环境保护等,相应政府就会筹借一笔收入来应付上述开支,这就是财政预算。

如果确定多大的支出,就征收多大的税收,财政预算就只是非常简单的数学等式运算,但实际情况并非能够如此。税收将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收入及相应的消费水平,同时,过高的税收政策会促使企业搁置投资计划,进而造成GNP的成倍削减。因此,预算只能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在收与支之间寻求妥协。一年中政府各项计划预计支出与可望从税收取得的收入,收大于支是预算盈余,收小于支是预算赤字,而当税款与政府开支大体相等时则为预算平衡。 财政预算被称作经济的“内在稳定器”,意指在经济繁荣时期,征收的税收大于财政支出而形成预算盈余,萧条时期的赤字可用繁荣时期的盈余进行抵补,这就能够平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保护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本质上,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减少部分的经济波动,但不是百分之百地消除波动。美国并未在1998年国会通过财政预算时就列支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费用,仅仅几个星期,预算列支之外的上百亿支出摆在了面前,预算的平衡被打破了。因此,是否减少内在稳定器未能消除的余额以及怎样减少,依然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任务。

五十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个开放的、强大的国家的经济一定呈现出国际性的特征,而反映一国国际经济活动收支状况的就是国际收支平衡表。

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发生外汇收支,或者是没有外汇收支的交易如无偿援助、补偿贸易,都是国家之间在对外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日常生活用品到核导弹,从水果、大米到衬衫、玩具,从有形产品到无形技术、劳务,以及资金借贷、对外援助等,都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平衡表主要由三个项目构成:一是经常项目,如进出口、劳务、利息、股息、利润等,如果外国朋友送你一辆汽车,或者你送给外国朋友一架飞机,作为无偿转让的交易,也要计入经常项目。二是资本项目,如国际直接投资和资金借贷。三是外汇储备,它是平衡项目,作用是抹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收支差额。

在平衡表上,如果外汇收入大于支出,为顺差,否则为逆差。持续时间过久的顺差或逆差对经济的发展都不利,因此,实现国际外汇收支的平衡是一国经济的目标。 五十三、影子价格

本来是要划一条直线,选了一把弯尺子会有什么结果? 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价格也才真正体现了资源的稀缺禀赋。但是,完全竞争的定义如此之苛刻,在现实经济中,你几乎找不到一个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特性的市常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不论价格是在市场上自发形成的还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价格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都处于中心地位,财政、货币、产业、收入分配和外贸等许多经济政策均是围绕价格来展开,但是,如果价格并不能真正体现市场导向,以此价格制订的政策就只能更偏离资源的有效配置。由此,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均采用影子价格来衡量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影子价格又称“最优计划价格”、它的经济含义就是在最优计划下单位资源增量所产生

的效益增量,就是资源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数量无限的资源,影子价格为零,而越稀少的短缺资源,其影子价格越高。影子价格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人为确定的,它是比交换价格更能合理利用资源的效率价格,能更好反映产品的社会价值、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人们把影子价格作为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价格尺度,它不用于商品交换,而是用于在预测、计划和项目评价等工作中衡量社会价值。 五十四、货币均衡原理

按理说,增加货币发行量,虽然降低了单位货币代表的实物,但人们手持货币也增加了,二者相抵后的购买力并未减损,经济应不受影响。为什么现实经济中货币的发行量和银行利率的高低却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呢?

货币除了作交换媒介外,还具有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人卖出货物,并不想立即又买进其他货物,而是把货币积攒起来;有人买入一批货物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卖出,这样,货币把购买和销售分隔成了两个独立的阶段,产品的供求就很难保持平衡,经济则会受到影响。 为分析货币平衡,瑞典学者维克塞尔提出了自然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自然利率是一种既不会使商品价格上涨,又不会使商品价格下跌的利率,实际上是新形成的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实际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利率。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社会投资加剧,经济高涨,导致物价上扬;相反,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将出现物价下跌、经济衰退。维克塞尔由此得出结论,利率和物价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呈反向运动的关系,如果要遏制物价上涨,只要提高银行利率,使其高于自然利率便可。

著名的“货币均衡原理”指出,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不一致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则,要实现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必须保持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的一致。

五十五、三大法宝

所谓“将在外,不由帅。”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众多,中央银行如何能行之有效地对其实施控制,从而达到维持金融秩序的目的呢?这个手段就是我们常见的三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货币乘数表明,法定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化,也会成倍影响信用扩张与紧缩的规模,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力相当猛烈,算是金融调控中的一剂“猛药”,一般不宜轻易和经常使用。

第二大法宝是再贴现政策。企业可以用未到期的期票向信用机构申请贴现,信用机构又可将这些期票向央行申请再贴现,以取得资金用于贷款。那么,央行提高再贴现率,直接使得信用机构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增加,也将间接使得信用机构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利率提高,其结果就是贷款规模紧缩带动经济紧缩。反之亦然。 第三大法宝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扩大或收缩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央行购进有价证券,其他金融机构掌握的资金以及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并可由此扩大信贷的发放额,起到扩张信用的作用。普遍认为,央行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具有一种文明的“学者风度”,与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种“野蛮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12章

五十六、利率战

一个国家的利率调整,尤其是经济大国的利率调整,总是能引起各国中央银行的积极反响。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内,经常以利率为武器展开激烈的资金争夺战。 通常情况下,各国的实际利率会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也相对稳定。一国利率突然大幅度提高,意味着在该国存款或投资的获利增加,外国资本必

然闻风而动,迅速涌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增加了外币的供给,于是,在需求规律的作用下,本国货币升值,汇率上升。别的国家为阻止资本外逃与汇率下跌,也会相应提高利率以作抵挡,这就使得国际利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率先实行高利率政策,造成美元对其他西方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度上升,迫使其他国家也跟着调高利率,从而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激烈的利率战。

利率战使得国际资本频繁移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即使发展中国家并没有以利率参与争夺,也会在外汇储备、外贸支出、对外债务等方面遭受较大损失。比如,中国与从日本签订借债合约,规定到期以美元作为偿还货币,如果美元升值,中国的债务负担也就相应加重。 五十七、相机决策

趁火苗上窜时使劲添柴,自然可以轻松地把火烧旺,但却极易出现失控的场面。我们所要追求的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不能在经济上升的时候只想到“铆足劲地发展”,必须在“有所控制”的前提下逆向思维,不是采取刺激措施而是采取抑制措施,这就叫做货币政策的相机决策法,也称逆风而行法或顶风法。

在经济繁荣、通货膨胀有抬头趋势时,政府将制订紧缩货币政策,用减少货币供应、调高银行利率、缩小信贷等措施来控制上升中的激进。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则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利用增加货币供应、调低利率、放松信贷等方式以刺激经济回升。

实际上,不只是货币政策才运用了相机决策,经常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包含这样的原理。紧缩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构成“双紧组合”,其高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压缩政府投资的措施也将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相反,经济疲软时期的“双松组合”能够鼓励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生产性投资,经济平稳时期的“一松一紧组合”则实现了对经济运行的良好调控。

可以这样认为,政府制订货币政策时,是按照人们普遍信仰的追求利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经济哲学,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害相衡择其轻。 五十八、储蓄、消费与投资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储蓄、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从数学等式来看,储蓄总量应该等于投资总量。

国家的总收入是用于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支出,而收入从用途看,是用于消费和储蓄,因而,一国的投资应该等于一国的储蓄。国民储蓄超过本国所需投资的国家是资本输出国,相反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便是资本输入国。储蓄缺口是指投资大于储蓄的状况,储蓄缺口可以引进外资以求缓解,但长远来看,总是需要国民经济的自我平衡。

那么,是否储蓄越多,越有利经济发展呢?实际上,人们所愿意储蓄的数额之所以能够超过有利地进行投资的数额,其原因在于投资机会不断减少。除非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除非这种过度储蓄能力为政府当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所防止,否则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将下降,失业人数将增加。因此,储蓄过度不仅不利于生产和消费,还往往成为了导致经济萧条和衰退的原因。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将来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建设。事实上,经济增长有自我融资的功能,如果经济增长够快的话,储蓄会随之增长,投资也就有了保证。

五十九、投资与储蓄

储蓄和投资应该是相互转化的、平衡的,当储蓄缺口不存在时,国民经济的储蓄水平也就代表了投资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的扩大,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这种自动转换关系受到了置疑。

农民的储蓄用于改善土地,储蓄和投资很完美地统一起来;一家小企业具有可赢得的投资机会时,其所有者就把大部分储蓄投入企业,储蓄和投资二者也很搭配。但是,当投资急

剧变动或是投资数额巨大时,企业主要是通过股票、债券或银行贷款这些外部财源的转换来筹集资金,而储蓄则是由个人、家庭来进行,为老年的生活或将来的开支、不安全的未来作准备,可以看到,储蓄决策与投资决策之间存在差异。市场并不能自动地把消费者的意愿储蓄变动导向企业的意愿投资变动,那么,当价格和工资没有充分的伸缩性时,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管道就会被堵塞起来。投资和其他支出的数量具有过少的趋向时会导致破产、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和贫困,在另外的几十年中,又可能因投资和总需求太多而发生长期通货膨胀。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储蓄和投资一般是由不同的人和因不同原因而进行的。意愿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并不会常常自动相等,而市场也不总是能够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这就使得关于投资等于储蓄的结论受到了批判,也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订更加困难。 六十、比较优势

关于国际贸易,很多人理解为“互通有无”,那么,美国进口中国的鞋是因为美国人做不来鞋吗?实际上,斯密有一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其他国家提供的某种商品,比我们自己生产更便宜,那么,与其我们自己来生产它,还不如输出我们最擅长生产的商品,去跟外国交换。”

比如,四川也可以放羊,但成本比在新疆贵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为了实现农牧生产的品种齐全,就鼓励养羊而禁止新疆的羊肉入川,显然是愚蠢的做法。既然四川喂猪更有效率,就应该多产猪去交换新疆的羊,这样两方岂不都能比闭关自守获得更多的好处? 之所以存在这种交换,是因为四川和新疆相比较而言,都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即比较优势。各方只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优势方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然后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每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也总是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以找到劣势中的优势,那么,在各国间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就是坚实的。因此,并非只有“互通有无”才能进行贸易,只要存在比较优势,任何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好处。

·第13章

六十一、幼稚产业的保护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又进入了一个高潮,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汽车的降价,但又从报端看到,作为幼稚产业,国家将对汽车实行保护性关税,其市场的完全开放还有待时日。什么是保护幼稚产业?

幼稚产业保护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于1841年提出的。李斯特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的生产力。虽然从别国进口工业产品更便宜,能获得当前的财富,但这样的结果是本国落后的生产力永远不能得到发展。因此,为实现长远的增长目标,必须对那些急需进步的行业实行保护性关税,即使这会使工业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当本国生产力提高以后,商品价格和生产费用就自然会下降。

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落后的国家如果不对本国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要想成为新兴的工业国是不可能的。幼稚产业的产品一般都很不成熟,远不能经受先进国家廉价商品的冲击。 当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德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国,正是在李斯特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德国最终实现了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那么,为了中国的未来,我们当然也可以暂时在像汽车这样的商品上牺牲一点个人财富。

六十二、货币的演变

人类社会最初是采用物物直接交换的方式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比如说用粮食交换裤子。但在物物直接交换状况下,除非一个饿着肚子的缝衣匠恰巧能找到一个持有食物而又

想买条裤子的一丝不挂的农民,否则双方是不能成交的。这种“需要的双重合”是一种不寻常的巧合,在交换时经常出现的并不是双方的需要巧合,而是双方对巧合的需要,这就直接导致了交换的困难。 其后,人们开始在交换中寻找媒介,每个人先将自己的产品换成这种大家都接受的媒介,再用“媒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一种扩大的物物交换。历史上,家畜、烟草、橄榄油或酒类都充当过这种媒介。后来由于金属具有易于分割、便于携带、磨损孝稀有等特点而成为固定的交换媒介,这就产生了金属货币,如金、银。

再后,人们意识到,我们首先交换货币并不是把货币当成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而是因为用它能买到为人所需的东西,因此货币本身可以只是一个符号,只要供给有限,它就能充当交换媒介,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更易携带和贮存,由政府独家提供而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纸币的出现开创了货币经济时代,也使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中。 随着银行货币、电子货币迅速发展,货币本身的实物特征已越来越淡化。

六十三、通货膨胀

我们已经知道,通货膨胀的本质是由于经济流通过程中的纸币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从而导致的纸币贬值,其表现为社会经济中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主要类型。比如春节,商家都出动了,老百姓买年货的热情却更胜一筹,自然物价上涨,这其中的道理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实质,即当社会总量需求超过经济在充分就业时能够生产的数量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就会冲击有限的商品供给,带动商品价格上扬。再有一个例子,下雨天买菜的人并未增加,卖菜的人也没有减少,按说供需平衡,菜价不会变动,但实际上卖菜人认为他们在下雨天依旧卖菜是需要多付工资的,因此菜价照涨不误,看来是菜的成本上升产生了菜价的上涨,这就可称之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经济繁荣时期人们的货币充足、需求旺盛可以带动通货膨胀,即使在不能充分就业的经济萧条时期,也可能因为某种原料价格上升或工资上升而产生物价上涨。看来,通货膨胀就像是无法消失的青春痘,成为了货币经济的衍生物。

六十四、与狼共舞 处在通货膨胀的时代,很自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是应该通过紧缩和其他严厉的战略来消灭通货膨胀呢?还是应该使我们的经济适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共存?

有这样一个事实,1980年—1984年间,美国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很长的衰退,在这次衰退中通货膨胀下降了5个百分点,但这个逆转的代价是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大约使美国损失1700亿美元的产值。

政府着手治理通货膨胀,必然实施紧缩政策,一方面减少诸如公共设施、交通通讯等政府投资,以控制社会总需求,另一面也会要求降低工资水平以预防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上述措施的结果当然有助于通货膨胀的控制,但减少政府投资会丧失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工资水平降低,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企业产品销路受阻,又会引发新的裁员、减薪,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受损。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随意可表的决心,相反,这是经济增长与失业增长之间的两难选择。

根据表现的严重程度,又有温和的、奔腾的和超级的通货膨胀之分。温和的通货膨胀率通常低于10%,人们在心理上可以接受,对货币的依赖程度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失也是有限的。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中,适度通货膨胀似乎很难避免。

教士与信徒。“上帝曾经预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他是怎么说的。”“他说夏娃是亚当的肋骨。” 六十五、经济周期

在迪斯科舞厅蹦了一夜的人都是面如死灰的结局,不是他想这样,实在是气氛狂热,身

不由己,最后不可避免地精力透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有这种“身不由己”周期性地发生。

经济高峰时期,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售顺畅,似乎任何投资都能赚钱,于是银行不亦乐乎地贷款,新的项目不断地上马,工厂夜以继日地生产,狂热气氛传染到市场的每个角落。逐渐,市场中的商品开始过剩,供需平衡被打破,销售困难导致价格不断调低,实际GNP连续下降,经济进入衰退时期。在衰退的早期阶段,存货一般都被尽快地清理掉,企业对工厂、设备的各项投资急剧下降,解雇工人更不可避免,经济继续跌落到谷底。在谷底阶段,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到处蔓延,生产极度萎缩。经过漫长的黑夜,需求的回升开始刺激供给,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逐步扩大生产,就业相应增加,经济开始复苏。也就是说,衰退在谷底结束,然后又是复苏、高峰、衰退、谷底、复苏以及永无止境的涨落交替。 实际上,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高峰”和“谷底”标志着周期的转折点,而“衰退”和“扩展”则是主要阶段。近年来,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已经不再是界线分明,常常是扩展中有衰退的阴影,衰退中又蕴藏扩展的生机。

·第14章

六十六、预测衰退

繁荣时期只坚持衰退总会降临,大好的发财机会就要白白失去。机会掌握了,却一再扩张,兴奋得忘记了危险,那结果就不仅要飞掉煮熟的鸭子,更得赔上身家性命。因此,投资高手从不放过发展的良机,也会时刻警觉衰退的气息,做到在衰退中收缩防线以重点对抗“市场淘汰”。

经济衰退前,企业利润通常有急剧下降的迹象,合乎理性的投资者会售出股票,致使普通股票的价格跌幅明显。然而,“衰退”也会使企业降低对信贷的需求,导致利率不断下调,常常就有人经不装借贷划算”的诱惑,对市场已经发出的警报不以为然,怀了搏一搏的心态而盲目借债扩大投资,结果自然是成为了“衰退”的第一批牺牲者。

投资品、耐用品的消费量一般都会在衰退初期急剧下降,因为我们总能够通过延长旧东西的使用寿命,推迟对汽车、新工厂或机器的购买,这比延长香烟或白菜的寿命要容易得多。基于此,大多数经济周期的预测理论都强调对耐用消费品的观察。 有些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如高档消费品或新潮商品,我们称其为敏感性商品。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容易接受较高的价格,供给量自然很大,一旦经济衰退需求下降,敏感性商品的价格就会快速下跌。有较大惰性的价格和工资一般很少下降,相应在经济回升时的上涨也肯定较慢。

六十七、奶牛是否该杀

在讲述经济萧条时,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因牛奶过剩,农场主将奶牛杀掉、牛奶倒掉。为什么要杀掉奶牛呢?降价出售总比一文未得强吧?

经济萧条时期,失业威胁着每一个人,人们谨慎地进行消费,缩减消费清单上像牛奶这样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因此,即使牛奶比以前更便宜,需求也会只降不升。农场主继续饲养奶牛并生产牛奶,是在需求萎缩的同时又增加了供应,结果是牛奶的价格进一步下降,卖牛奶的所得比生产牛奶的成本更高,也就是越生产越亏本。此时,奶牛的生存已是农场主的负担,杀掉奶牛的行为就并非丧失理智。 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降价是将库存商品变为现金的一个普遍手段,但降价的前提是销售所得至少要补偿销售费用。如果你雇10个销售人员的全部开支是1000元,但销售收入只有800元,这种存货就应该直接进入垃圾堆。同时,降价销售也要付出牺牲企业未来增长机会的代价。比如,很多家庭的经济实力不允许购买彩电,但彩电的降价却促成了这种购买。

这些人本来都是厂商的潜在顾客,在经济回暖时可以因他们加入消费行列为企业带来效益。现在,他们已提前实施了消费行为,厂商却因低价而并未从销售中得到任何收益。 六十八、菲利普斯曲线 多年来,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两柄高悬在经济头上的利剑,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一直是各国政府的梦想。但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画出的一根曲线却无情地打碎了这个梦想。

“菲利普斯曲线”在纵坐标代表通货膨胀率、横坐标代表失业率的坐标体系上,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的光滑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逆向关系。保持一定的物价水平,必须以一定的失业率为代价;提高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就得付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失业和通货膨胀犹如“跷跷板”,按下这端,另一端便跷得老高,不能兼得。要保持这个“跷跷板”的平衡,关键是找准支撑点,即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确定经济能承受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最高临界值。当这个支撑点错位时,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以找回均衡点。

但是,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出与横轴垂直的状态,表明通货膨胀率无论提高到什么程度,失业率也降不下来。曲线的这个变化令西方各国政府一时没了主意,失去了调控经济的准星,也成为了经济学的一大难题。 六十九、失业

提及失业,人们已经不再是陌生和单纯的恐惧。理智来看,失业并不就是某人笨或脑袋有问题,实际上引发失业的因素很多,一不留神,天才也会失业。

经济不总是光明或总是黑暗的,它存在一个循环波动的周期。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商家大量投资,就业人数普遍增加,而在经济衰退和谷底时期,市场需求下降,各厂商不得不大量裁减雇员,这就是最令人关注的“周期性失业”,它对每一个就业者都随时构成威胁。 一个装配厂安装了新的生产线、要求雇佣技术员而解雇工人;一个办公室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要求聘用计算机专业人员但多出了打字员,这时人员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出现,即是“结构性失业”。各行业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劳动力却不可能迅速在各产业间转移,这种需求与供给的不相吻合就导致了失业。当然,对年龄、性别和外来人口的歧视也可能造成结构性失业。

新到一个城市、大学刚刚毕业或劳改释放犯,总是会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这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或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磨擦性失业”。农业、建筑业、旅游业等部门具有间歇性生产特征而会形成“季节性失业”。表面上虽然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劳动者被认为是“隐蔽性失业”,这是当前下岗潮流的根源所在。

七十、失业的代价

对个人而言,失业无疑是痛苦的经历,对整个社会来说,失业的代价也很昂贵。 失业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直接结果是生产规模缩小,经济增长放慢。一方面总税收在减少,另一方面失业金的支出致使社会福利负担加重,政府财政必然困难。过高的失业率还会影响社会安定,进而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比如就是在失业率增加后,才在某个东南亚国家出现了野蛮的排华事件。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法则”,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精确的数量关系。根据统计数据,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间的比率是1:2.5,即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5%左右,而要使失业率降低1%,则国民生产总值就必须增长约2.5%。 经济学的三大目标即是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和充分就业。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会致力于降低失业率,因为它不仅标志政绩,更是政权稳定的保证。

·第15章

七十一、激励经济学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某市对郊区农民养猪执行交六留四的政策,即农民宰了猪,六成要按政府规定的收购价交给政府,剩下的四成可以自行支配。城市的猪肉供应主要就靠上交的六成。但计算结果怎么也差一成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突然一天该市计委主任想出一个办法,即将政策改为交七留三,按计算结果正好满足了市场需求。

然而半年以后,城市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就是凭政府发放的肉票也无法买到猪肉。究其原因是郊区农民觉得上交太多,严重挫伤了养猪积极性。由于农民养猪的产量比上一年下降了近一半,尽管上交比例上升了,但征集的猪肉总量却减少了四成左右。

谁也不能回避,经济活动是很讲激励的。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必须注意对象的承受能力,不能竭泽而渔。特别是政府在考虑税收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调动企业和个人赚取财富的积极性,适当的低税负有利于经济更快地发展,经济总产值增加了,税率低一点,税收收入却因基数的扩大而增长了。

七十二、泡沫经济

1980年初长春发生“疯狂君子兰”事件,一株君子兰可以价值一幢别墅;90年代成都市场发生炒狗事件,一只名狗可以换来一辆奔驰轿车。提到这些故事,大家就可以嗅到泡沫经济的气息。

一种东西,大家都把它看得太好,而且是从赚钱的角度把它看得太好,都报着极高的期望往那里投资,都想尽快发大财,可以很快把那种东西的市场价格推高到离谱的位置。这就是泡沫。

君子兰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当它太受宠的时候,就潜伏着人间的悲剧;养狗作宠物以消遣也并不坏,但当它身价百倍价值连城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空虚。就像90年代的房地产业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当许多人都梦想投资房地产而在短时间内发大财时,特别是在诞生了许多根本就不具备任何实力,只想靠炒地皮发财的职业炒家时,就潜伏了更大的社会隐患。

泡沫经济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有目共睹,问题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的行为又是盲从的,即使知道后果,也往往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自动地充当着泡沫经济的搅拌器。 七十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全盘计划也使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市场机制会失灵,政府也会失败,能在这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支撑点吗? 甲不找乙签合同,丙可以找乙签合同,市场机制的效率就体现在经济主体选择权的多样化,但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资源低效率的配置,比如甲、乙、丙间的信息不充分,丙未必是乙最好的选择,市场失灵便产生了。计划体制下,政府规定乙只能选择丙,乙就不必为选择对手而伤神,只是乙未必情愿选择丙,甲也没了参与合作的可能。

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市场和计划不是相互替代的冲突关系,而是彼此合理分工、相互弥补不足的关系。当今世界,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国家,都不存在纯粹的市场机制或纯粹的计划机制,只不过各国国情不同,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作用资源配置的权数不完全一样而已。

在生产或销售等竞争性领域,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尽量回避干预。政府只能在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大显身手,比如公共物品领域等,同时制定相关的维护竞争秩序的制度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七十四、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一直被用来比喻骄傲使人失败的哲理,但19世纪英国的牧师马尔萨斯却用它来描述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生活资料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是龟兔赛跑的关系。他向世人预言:如果人口增长像兔子般狂奔不已,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么,以乌龟般爬行、呈算术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永远不能与之保持均衡,贫困、饥饿、战争会不断出现,黑暗就在眼前。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度与人口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都很熟悉,考察一个历史朝代是否昌盛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人口数量。关于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毕竟在本世纪以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而由于医学技术等种种原因,人类的生育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的数量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而在各种有利条件的辅助下,过去的50年中世界人口却在迅速增长,这不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效,也导致地球资源逐项告急,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世界人口即将越过60亿,这60亿又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了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难道人类真的要自设陷阱,自断生路吗?

七十五、计划生育的悖论

计划生育推行的效应是积极的,但即使单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计划生育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弊端。

日本的低出生率,被普遍认为对日本战后的经济扩张起到了天赐良机的效用,然而,日本今天正面对一个老态龙钟的社会人口结构,孩子的数量大为不足,这种情形是以前始料未及的。一旦接受了少生育的观点,再加之生存竞争的加剧,即使是采用经济刺激政策,人们也不会再回到以前的自然生育状态。

从宏观经济角度讲,老龄化国家的储蓄率将下降,资本积累受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趋于缓慢。从家庭经济角度看,单个孩子的培育成本正急剧上升,但由于存在边际效益递减以及规模不经济的影响,孩子承受更多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长期的素质的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说过,教育才是一国控制人口的最有效的避孕药。的确,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生孩子就越少,但教育推广总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选择的计划生育是否反而会带来人口素质的下降呢?

我们并不主张因噎废食的做法,但我们应该以前瞻的眼光来对待任何问题。

·第16章

七十六、公平与效率

“富人害怕失去既得的利益,因而鼓吹效率,反对平等。”和“穷人想不劳而获,因此支持平等,批评效率。”是穷富两大阵营的辩论基调。在这样的傲慢与偏见中,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讨论委实难有结果。

如果富人花费在宠物食品上的支出高于了穷人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支出,这是显而易见的“有缺陷的”效率。但如果要让西施和东施必须获得同样的注目,这种公平又恰恰是最不公平,也勉强了男士之自由,谁都不会反对,将公平在“公众平均”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是一种认识的过错。

平等和效率在现实中往往是矛盾的,比如,再分配制度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在促进经济的平等方面有所收获,但这是以经济效率受损为代价的。政府的管理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就只能是对二者的折衷方案,包括缩小补贴范围、降低补贴标准,控制收入分配对穷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影响;调低所得税税率,提高消费税税率,减少收入转移对富人的损害等等。 贫穷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训练。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更为

伟大的步骤了。

七十七、漏水的桶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形态能够杜绝富人和穷人同时存在的现象,一个富人的猫喝到的牛奶,也许正是一个穷人的孩子维持健康所必需的。为实现平等的经济目标,政府只能采取再分配的方式,如通过累进税率制的个人所得税,将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但是,这种通过税收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非十全十美。

税收首先会削弱富人的投资积极性。比如,依据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高收入者必然承担高税收,辛辛苦苦地投资赚钱,却要被迫“奉献”社会,一想到这点,富人就气恼不已,丧失了扩大投资的热情。转移支付也会影响穷人的劳动积极性。失业者总可以领取维持基本生存的社会救济,如果只能得到一份月薪并不算高的工作,又将因此而失去政府所有的补贴,自然对找工作毫不热心。

因为这种双向的“积极性的消磨”,富人和穷人能够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同时减少了。于是,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即使不存在任何的政府浪费、贪污行为,客观的结果也是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在总体上减少了,西方的学者将此现象比喻为水桶发生了“泄漏”。

税收的办法使穷人实际得到的比富人失去的要少一些,这被认为是因追求公平而损害了效率。

七十八、福利国家

国人一旦提到瑞士,免不了一脸向往之色:“那种福利国家,人人高枕无忧呀。” 在经济学上,福利国家是指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内容在内的一揽子政策目标的总和,其主旨是在肯定财产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对社会经济生产进行全面有效的调节和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建立社会安全网。福利国家一是实行个人所得的累进税制,二是实行转移支付,通过补贴、救济、福利等方式将高收入者的财富转移给低收入者或无收入者。社会安全网是福利国家的重要标志,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失业救济、养老金、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等社会保障服务以及给予失业者职业培训、提供教育机会等等。 但是,历史已经表明,一个福利国家企图从总体上消除国家的不平等而又不造成社会寅吃卯粮式的虚假富裕,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高福利国家如西欧国家的情况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警告:如果政府向社会返还的收入超过了其GNP的一半,平等就要以牺牲效率和进步为代价。法国民航雇员的罢工,差点连累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因为法航的员工认为,国家经济的衰退已严重影响到他们既有的福利。

既要保持效率,又要维持公平,福利国家的路走得很是辛苦。

七十九、帕累托最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当既定的资源能够最大化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时,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状态是最佳的。

五个人等同一辆车,车到时仅有一个空位。如果都上车自然五人都受益,但车上其他人会受挤,利益受到侵害。如果都不上车,空位又会被浪费掉。此时的最优选择是只上一个人,这一个人的处境改善了,其他四人的处境也并未受到损害,总福利还是增加了,这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可以看出,在“帕累托最优”临界点上,如果要试图改进某一部分人的福利,就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损失为代价,反之,当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就可以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又不损失任何人的福利,而社会总福利水平增加了。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家庭或个人,能够带来效益的资源是有限的,对效益的追求又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尽量放在最能产出效益的地方,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效益。简单地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去提高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增加总福利,这是不可取的。一个1000人的企业增加了300万的利润,但这是以每个职工年收入减少3000元为代

价,这能说明企业是有效益的吗?

八十、交易费用

“老死不相往来”般的桃源仙境是不存在的。为获得预期利益,人和人之间必然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且因资源的稀缺性而不同程度地出现“此多彼少”的冲突,因而,这使得利益关系的发生过程总是存在一定的成本,经济学称其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在资源稀缺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无须争夺有限的资源,也就无须支付交易费用。 一个厂家要签订一份销售合同,必然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寻找可以合作的商业伙伴,调查对方的资本实力、客户群体和信用等级,然后坐在一起谈判,确定商品销售价格,并随时催收款项,监督对方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约,如果对方违约则还要再进行谈判甚至诉诸法律,这个过程支付的费用实际上就是交易费用。厂家在一份合约中实际获得的利益只是商品销售收入除去发现商业伙伴、签订合同、监督履约和违约制裁所付出的费用后的净额部分。

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已经将交易费用概念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如代理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考核、外部性问题、纯粹市场等等。交易费用实际就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犹如物理学中的摩擦力,虽不能克服,但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尽可能降低。

·第17章

八十一、游戏规则

除非每个参与者都按照既定的规则来玩,否定游戏便不能进行下去,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看作是一场游戏,那么规定这个人生游戏的社会规则就是制度。

制度是一系列用于约束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规则。制度可以是成文的,如法律法规、合同章程、纪律等;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可以这么认为,只要有人际关系发生,就必然存在利益冲突,也就需要制度来安排这种利益格局。当星期五来到鲁宾逊的身边后,荒岛上便出现了分工,而如果没有星期五就不需要这种分工安排。

制度的存在是基于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比如看电影时,旁边有人聊天,为了看好电影,你可以与他们协商,让他们保持安静,在这个交易过程中,你花了时间和精力与别人协商(可看作是支付了交易费用),就换来了安静。问题是,如果这家电影院没有任何规则,你每次看电影时,都要和别人协商,交易费用无疑很高。甚至如果这家电影院有上百人在聊天,整场电影你可能都在与别人协商,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电影,这种费用你就支付不起了。看来,要节约此种交易费用,最好是用制度来规定看电影时应保持安静,否则将被强制赶出去。 既然用制度代替协商可以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制度化就将使人们受益匪浅。 八十二、制度的创新与变迁

制度安排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创新制度就意味着更大的节约和更多的收益。 如同产品创新存在一个利润均衡化过程一样,制度创新的收益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一种制度建立之初,能够给建立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当别人纷纷效仿后,制度的收益必然为他人分享,导致平均收益下降,此时要想继续获得高额利益,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利益驱动创新的道理也表明,一个正因制度而享受高额收益的企业,是没有创新动力的,比如承包制的前两年,经营者所获甚多,就不会有对股份制的渴望。

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即是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过外部强制力实现的制度变迁,如企业破产清算。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组织内部“潜移默化”式的制度创新,如企业内部分工的调整。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并没有明显界限,创新者最终选择何种形式取决于每一形

式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创新者在团体中的相对力量。

企业设立之初红红火火、声势浩大,但过不了几年便陷入困境,这更多地不是管理者决策能力的下降,而是与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制度创新不足有很大关系。一个企业出现效益滑坡时,应首先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存在不足、信息通道是否顺畅、能否改进制度的思考。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常常会带来意外惊喜。

八十三、科斯定理

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阐述了只要产权明确界定、权责清晰,经济主体就能够力求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意见,这被称为科斯定理。 田间地头种了什么一望便清楚,两邻农家也可以轻松地互通有无,可市场中的信息却并非如此透明,不是甲生产了就对应地有乙来销售。信息不对称就必须花精力和费用去了解信息,比如,签一份合同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想找谁签就和谁签,还得作调查分析,请人吃饭甚至找人“勾兑”,这些都是为了签订合同(完成交易)而付出的交易费用。既然交易费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可使其最省呢?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正时,可以利用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明确的产权界定来节省费用。

银行行长不一定肯定一笔贷款是否能够如期、如数收回,因为行长和信贷员、信贷员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但银行可以制定一个责任制:如果这笔贷款产生了预期效益,则按效益大小奖励信贷员;如果这笔贷款收不回来,就让信贷员下岗。信贷员既想获得制度中的奖励,又害怕制度中的惩罚,必然尽职尽责地去挖掘客户信息、时时关注贷款的使用、及时催收贷款。制度安排使得责任明确,也使得银行的经营减少了不可知性。

长官意志是经营的大忌,制度化管理才是根本。一企业如此,一职能部门如此,一国也是如此。

八十四、外部效应

工厂排放污水污染了附近的河流和环境,影响了市容市貌,有损附近居民身心健康,这是建厂时只顾及减少私人投资成本,没有考虑社会成本(对他人的损害)所致。经济主体的损人利己行为,导致社会成本超过私人成本而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经济学上称这个现象为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经济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显然,只有增加私人成本支出使之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外部效应才可能降低或消除。比如,除非政府要求不合标准排放污水的工厂支付治理河流所需的费用,赔偿附近居民的精神和身体损失,从而使工厂的私人成本支出增加,工厂才会在产品投产时就装上污水处理器,否则投资者只会考虑控制投资成本,而不管污不污染河流。并且,被迫增加的私人成本支出必须带有惩罚性,至少大于工厂安装污水处理器的支出,如果不是这样,厂家就宁愿选择继续污染河流,因为其污染河流所支出的成本小于其安装污水处理器的成本,即其中存在机会收益。

外部效应是衡量制度效率的标准之一,不存在外部效应表明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交易费用为零,制度是有效的。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竞争的不完全,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交易费用始终为正数,外部效应也不可杜绝。 八十五、企业和市场

生产汽车的企业有对汽车轮胎的需求,它既可以通过市场与某轮胎生产厂家签订长期性供货合同,也可以自己投资建一个轮胎生产工厂。是签约还是建厂取决于二者的成本-收益,如果建厂划算,企业就不会选择市场,即企业取代了市常企业替代市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因为,签订一份合同要支出交易成本,而如果企业自己生产轮胎,这种交易成本就可以免去。当然,建厂也有建厂的费用,企业依赖权力关系维系联合,必然付出组织成本,这包括为协调内部关系、制定生产方案、传送和实施指令等支付的费用,以及企业为组织机构臃肿、政令不畅带来的效率损失付出的代价。当组织成本超过交易费用时,建厂就不

如依赖市场,即市场反过来也会替代企业。

市场交易成本等于企业组织成本时,就是选择企业还是选择市场的临界点,这一点也是企业规模的临界点。在这一点上,无论扩大企业规模,还是缩小企业规模,都将额外付出成本,损失效率。聪明的厂商往往能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确定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

·第18章

八十六、委托―代理制

不是每一位有钱人都具有经营才能,也不是每一个穷光蛋都毫无经营天赋。有钱人想投资但苦于不知道怎样赚钱,有经营才能的穷光蛋却没有用武之地,为解决这一现实矛盾,委托―代理制闪亮登常早先的业主制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面临的市场信息较为单纯,业主们有能力应付一切。一旦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信息纷繁复杂,有的业主便感到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位有经营天赋的人来替他“打点”一切,代表他从事经营活动。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公众公司的发展,单个股东不可能也没必要插手公司的日常事务,只需高薪雇一位具有经营才能的专业人士便可坐享利润,这时,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经理阶层产生了,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关系便是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方授予另一方行动权力的关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经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银行和储户等都可以看作是委托-代理关系,对于一个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这样说,现代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经济。

决定委托-代理制效率的因素是代理链和激励机制。代理链太长,激励机制不足,就会出现机构臃肿、信息不畅、管理缺乏效率等种种问题,代理效率随之降低,国有企业代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即在于此。

八十七、公共物品和搭便车

一片面包,你吃了我就没有,但路灯为你照亮,丝毫不影响它也为我照亮,因为路灯是公共物品,而面包是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或排斥他人对这一公共物品的消费,或者说,要排斥他人使用或消费公共物品的难度较大、支付的成本太高。我们不可能让一些人欣赏美丽的城市夜景,又让一些人不欣赏夜景,也不可能对不想让他看却又看了的人收取费用。

公共物品的特性导致了“搭便车”的出现,即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不必向公共物品提供者支付费用就能够享受到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搭便车”的结果是,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的收费问题,或者说市场在公共物品领域会失灵,这就使得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几乎不可能,从而降低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一般来讲,除了捐赠等等例外情况,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因为也只有政府能够凭借天赋的强制权力无偿获得税收。 八十八、公共产权与产权效率

在私人电话里你不会与远在他乡的朋友大肆神侃,用公家电话你未必如此;杂货店老板整天拼命工作,四处联络,店中雇员不见得这么卖命。

私人电话是自己付费的,杂货店是杂货店老板的,既然是私有产权,“节约归己,创造也归己”,自然无限积极。相对而言,公共产权则存在“搭便车”的可能,即经济主体有可能分享他人的成果或将成本转嫁给他人,这是“顺手的勾当”,当然不必节约或努力,这被形容为“公共物品陷阱”,是公共产权效率低下的表现。 任何一个组织的所有者或直接责任者只有一个,对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来说,该组织就

成了“公共物品”。比如,店主无法阻止店员将商店视为“公共物品”,他只能通过激励机制,奖惩兼并地来克服店员的“偷懒”行为,保证组织效率。

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人民,但人民只是一个人格化概念,不能具体到个人头上,也就是说工厂不是任何人的,只是一个“公共物品”,厂长经理们自然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理由。国情不允许国企私有化,并不意味就没有搞好国企的途径,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对厂长经理们的激励机制,将其报酬与经营业绩充分挂钩,也让他为“偷懒”行为或“海吃滥喝”付出代价。

八十九、公共选择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面临众多的选择,而所有选择活动不外乎两大类: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

私人选择完全可以按照个人意愿作出,无需争取别人的同意,比如下班途中买了一斤芹菜,在家门口遇到你的邻居,他绝不会责备你买芹菜没跟他商量。相反,你期望选举你的朋友为职工代表,你投了票并不就是最终结果,这还要取决于别人是否投票,因为选举属于公共选择范畴。公共选择大量发生在政治性领域,其必须由多个人共同作出,如制定或修改法律、投票和选举活动等等。

公共选择的最高准则是一致同意原则,也就是说,当选择主体都举手时,这个公共选择是帕累托最优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可避免,一致同意原则就只是一个奢侈的学术术语,或者说要达到这一原则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们于是转而求其次,追求多数人同意原则。虽然,多数同意原则是在有人反对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有少部分人会利益受损,但这是让大部分人获益的,增加了社会总福利,所以不失为一个可行决策。一般地,“多数人”的比例越大,选择就越有效率。

任何时候,要提高决策制定和方案实施的效率,都应尽可能地让参与者“一致同意”,而不是只维护少数几个人的利益。 九十、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在公共选择中要实现一致同意是困难的,人们只有通过多数同意原则来实现选择,只是,多数同意的结果一定能符合多数人利益吗?

某乡要从甲、乙、丙三个村长中选一位副乡长,选举方式的可选方案为:群众普选(A)、上级认定(B)、经济实力(C),先由三位村长投票决定最终采用哪种方案。三个村子中,甲村人数最多,经济实力最弱;乙村人数最少,村长与上级关系最好;丙村经济实力最强,村长与上级关系最差。显然,甲村长赞成A方案,乙村长赞成B方案,丙村长赞成C方案,同时,甲村长最不赞成C方案,乙村长最不赞成A方案,丙村长最不赞成C方案。假定每轮只对两个方案进行投票,结果是:总有两个人认为,A方案优于B方案,B方案优于C方案,C方案优于A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先就A、B方案进行表决,A方案一定当选;如果先就B、C方案进行表决,B方案一定当选;如果先就C、A方案进行表决,C方案一定当眩这样一来,如果有人能够影响投票的次序,他就可以决定投票的结果,多数同意原则也就失效了。 这个现象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即任何一种多数同意原则,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地保证投票的结果符合多数人的意愿。犹如市场存在失灵一样,民主也有失效的时候,尽管发生的概率很校九十一、看不见的脚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的、能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如生产与销售、研究与开发、公平买卖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损社会福利的活动,如行贿受贿。

非生产性的活动是社会财富在个人之间的非正常转移,其破坏了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使得行贿者不经努力就能获得额外收益,从而降低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对这一现象,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寻租活动,也有人称之为“看不见的脚”,将寻租活动形象地喻为“看不见的脚”踩了“看不见的手”。

地主收取地租靠的是对土地的所有权,“经济租”则源于政府的存在和权力的运用。“寻租”的实质就是寻求政府的保护或干预,或钻政府政策的漏洞,以实现不需经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就能获得额外利益。比如,企业不是下功夫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技术,而是想方设法诱使地方政府采取保护措施,阻止那些先进企业的进入以维持自身利益,或者采取种种手段套得政府的“特殊照顾”,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并从中获劝经济租”。

寻租活动可能是合法的,如税收减免、市场准入等,也可能是非法的,如行贿受贿、走私贩毒等,但无论哪种寻租活动,都会造成市场配置机制的扭曲,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降低制度效率。

市场缺陷的确需要政府干预来弥补,但政府干预也在为寻租活动提供土壤,引发了“政府失败”。

·第19章

九十二、劣品驱逐优品

稻田中,稗子比稻子长势旺盛,在市场中,也存在劣品驱逐优品,挤占有效市场的现象。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时,卖者知道产品的真实情况,买者却不知道,这种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和优质产品一同进入了消费者手中。劣质产品的生产成本远远低于优质产品的生产成本,却与优质产品一同分享利润,结果是优质产品市场的萎缩,“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失灵了。

市场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动,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时,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比如雇主不清楚雇员的工作能力、债权人不能得知债务的项目风险、股东不知道经理是否努力工作等等。存在不对称信息时,知情者可能作出“败德行为”,不知情者却面临交易中的“不利选择”,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付出代价,例如,买了医疗保险的会让医生多开不必要的贵重药品,买了自行车险的不再好好保管自己的自行车,但保险公司却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弥补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失灵,一要提高知情者“败德行为”的成本,如立法重处;二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委托-代理制就被认为是能有效弥补信息不对称所致“败德行为”的制度安排。委托人根据自己观测到的有限信息来制定最优契约,以此奖惩代理人,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九十三、激情和稳健

足球场上前锋代表进攻,演绎激情;后卫代表防守,诠释稳健;激情与稳健相得益彰则横扫千军,强此弱彼则好梦难续,此为球迷之熟经。

我们已经认识到,不依赖于市场机制而能够在生活水平的快速持久增长方面获得成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市场的企业为生存而竞争,竞争中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为资本指引了方向,失败又为市场席位空出了名额,这种循环创造了一个欲望的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激情。

然而,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大脑的,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够自觉地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来纠正这种不平等,在混合经济中,这是应当由政府担负起来的职能。

政府部门也许缺乏直接的原动力去追求效率,但它可以运用更广泛的权力,在市场失效的区域发挥作用,尤其在市场热血沸腾或伤痕累累时,以宏观调控政策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护航。

九十四、看得见的手

跟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不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总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实现的,

而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总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律可循。因此,相对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经济学也经常把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称作“看得见的手”。 当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权全部集中在一家企业之时,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企业就可能尝试决定市场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消费者就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享受产品,也有时,企业的生产只顾自身的利润实现而忽略了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政府就不得不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一下调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行为能够更有效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政府想做什么是看得见的,看得见的手具体可以表现为经济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也可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九十五、政府失败论

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在此之后,政府开始大规模介入经济生活,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但到了60年代,政府干预却越来越难以奏效,且引发了严重的后遗症——滞胀,暴露出政府的失败。

经济领域的每一个主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都是私利主义者,利用不对称信息追求私利是导致交易费用高昂、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支持政府干预的人认为政府官员都是利他主义者,是理性的人,但现实是,政府官员根本无法远离“经济人”的影子,寻租行为无处不在,结果必然导致政府失败。正如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如同一个拙劣的保姆,有时想讨好主人,却往往把饭烧糊;更多的时候是忙于自己的梳洗打扮,把主人的孩子扔到一边。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干预可谓百分之百,但至今“历史遗留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因此,首先应尽量发挥市场的功能,只有在市场调节要比政府干预花费更大代价的领域,才引入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政府干预也并非万能。从官员是否高尚去检讨政府的失败是一种单纯而无效的思维,我们首先应该检讨制约和选拔官员的程序和规则,找找制度安排的问题。

·第20章

九十六、马路经济 不知何时,从某些城市出现了“马路经济”一词,而且从这词的诞生开始,“马路经济”也就成了城市管理部门打击的对象。

顾名思义,“马路经济”就是生意人在马路上或马路旁摆摊设点出售一些商品或提供一些服务以获取报酬的经济行为。本来是商品服务与钱交易的一种正常经济行为,但却因有损城市形象之嫌受到有关部门的“管理”,要求将这些马路经济进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 其实,对马路经济大可不必一概而论,“马路经济”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其马路性质对消费者的方便之处。在“马路管制”之后的某一天,到街上去找那位自称在街角处补鞋达5年之久的老人家,却失去了踪影,原来他所在之地正好处于被管理的范围,无奈提鞋悻然而归,本可利用的一双鞋至今仍躺在床下。

也许规范了,场面就美好了,但如果真要让一位补鞋为生的人堂而皇之地租一间临街的铺面来经营,只有两种可能:一因费用太高而没人愿意做;二把补鞋提高成了一种高消费而失去消费者,那才真是补旧不如换新,可目前我们的消费水平还远未达到。

对经济的管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分门别类,分而处之,否则管理者觉得管得轻松,消费者的利益却受到了伤害,那种规范也就毫无制度收益。 九十七、商品房的空缺 随着福利分房的远离,买房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什么有大量的空置商品房,

房价却还那么高?不是供过于求就要降价吗?

房产开发首先是从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开始的。土地的使用权一般为70年,假定1亩地1年最高产出换算成货币是2000元,那么将未来70年的收入折合成现值,再加上到期时建筑用地退耕所投入的资金折现,这才是土地在出售时的价格。国家通过出售土地取得巨额收入,根据投资乘数,将这笔收入进行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就会成倍增长,我们每个人均可从中受益,如增加就业机会,工资、住房公积金的提高等等,对商品房的价格自然可以承受。 但现在,土地的售价并不是根据价值来衡量,土地被当作一种廉价商品变卖了。开发商用极少的投入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却又把土地本来的价值“还原”后加到房屋售价中来。一拨一拨的人挤入并不景气的房地产业,还沉得住气地接受商品的“滞销”,只是由于属于国民的利益已提前支付给了开发商。

也许房价本来不高,因为第一道关口的黑洞太大,自然就演变为高不可及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pj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