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土壤学实习报告

更新时间:2023-05-27 16: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号(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教 学 实 习 报 告

课程名称: 资源环境科学综合实习《土壤学》

专业年级:资源环境科学122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开山策

学年学期:2014年春 实习时间: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23日

实习地点:口镇、洛川、安塞、秦岭、周至、宁陕等

一、实习目的

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认识、辨识、了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认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

2014年7月16日——2014年7月23日

三、实习地点

1、洛川县城工地

2、安塞生态站

3、火地沟

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

9,宁陕县寨沟村

11,周至县马召镇

四、实习用具

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 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

有垂直分层性。土壤是自然演变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获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察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

(一)陕西土壤分布趋势

根据陕西省的地势高低、地形、气候等条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了渭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地等几个板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类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布规律存在着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垂直分布规律等特征。

1、地带性分布

黄土高原由东南向西北气候逐渐变得干冷,植被经历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地势渐次增高;黄土母质沉积规律与该生物气候规律相呼应,土壤质地越来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规律与此生态条件相适应。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一些受河流冲击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泾河分布着潮土,由于经常受地下水的影响,铁的氧化还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黄棕色锈纹锈斑。河流冲击母质受上游地质构造的影响,其质地差异很大。

3、土壤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改变,如降雨量、温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岭山地土壤分布受到基带土壤及南北方气候差异,南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差异很明显。

秦岭土壤分布图

(二)具体土壤观测

根据陕西土壤分布规律,本次实习我们相继观察了黑垆土、塿土、潮土、黄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下面,就分别详细介绍以上土壤:

1、 黑垆土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俗称黑垆土层)的黑钙土型土壤。多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 甘肃东部、 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等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质:黑垆土成土母质为第四季风成黄土。其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②气候: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7.5℃,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干燥度1.25—2.0,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松、营养条件丰富的黄土母质条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频繁,多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为平坦的黄土塬面。

⑤ 时间:8000---10000年以来

(2)成土过程:

①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经长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形成腐殖质,并且大量积累。

有机物质残体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中钙

离子结合,并以薄膜形式包被于土粒和微团聚体表面,或富集于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即黑垆土层。

②钙化过程

由于母质属于石灰性土,其钙成为黑垆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化学迁移元素。在夏秋高温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钙迁移明显,迁移机理有:与腐殖质络合迁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迁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丝、霜粉状或者结核石灰新生体。

③黑垆土的次要成土过程还包括土壤的残积粘化作用,黄土覆盖作用、坡积洪积作用等。

(3)剖面特征:

①耕作熟化层:厚度为30~60cm,淡灰棕色,质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

②黑垆土层: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粪和虫孔。块状结构,有白色菌丝体。

③碳酸钙淀积层:黄棕色,粘壤土,与母质层过度不明显。钙离子与胡敏酸反应产生絮凝沉淀。块状和拟块状结构。

④母质层:黄棕色,粘壤土。

(4)农业性状:

黑垆土的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适耕性较强,已全部为耕作土壤,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称为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与落叶阔叶林为主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淀积明显,有粘化现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层,属于半淋溶土纲。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台塬和高阶地之上。

(1)形成因素:

①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及中生夏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干湿交替,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1.0~140C。年降水量500~800mm,东部比西部温度高,降水量比西部少。

②植被:天然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伴生有旱生林与灌丛(酸枣、狼牙刺等)。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豆类和蔬菜。一般为一年两熟。

③成土母质:为黄土,部分为石灰岩、页岩、砂砾岩、花岗岩片麻岩等基岩风化物。

(2)成土过程:

①腐殖质累积过程:黄土疏松多孔,利于根系伸展。由于常年施用土粪,也使表层土壤有机物质累积的原因之一。

②粘化过程:也就是原生矿物成次生粘土矿物和进一步变细的过程。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过程,使得在“土内”就产生了粘化过程。也有粘粒明显的淋溶与淀积。

③钙化过程:主要因为雨量分配不均,二价元素Ca+2、Mg+2等主要以碳酸盐形式存在,成为主要淋溶对象。

(3)剖面特征

①覆盖层,0~40cm,暗灰色,轻壤质,团块结构,疏松,石灰反应强,根系量多。

②粘化层,40~80cm,红褐色,重壤质,棱柱状结构,紧实,石灰反应中,根系量少。

③钙积层,80~120cm,浅黄色,中壤质,团块结构,紧实,有碳酸盐类新生体—假菌丝假菌膜,数量众多,石灰反应强,根系量很少。

④母质层,120cm以下,颜色浅黄,中壤质,团块结构,紧实,石灰反应强,根系量很少。

(4) 农业性状

由于雨水偏少,缺乏灌溉条件,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小麦为主,但产量低且不稳定。近年来,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玉米的种植越来越广泛,塿土的主要问题是地力差,有机质不足,磷素极缺,耕性不良,不耐旱,部分地区土壤侵蚀严重。

3、黄褐土:

(1)形成因素:

①地形:黄褐土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河流阶地、丘陵地区。

②气候:黄褐土地区年年平均气温12-15℃,年平均降水量700—1100毫米,东西水热条件的差异,对土壤的粘化和淋溶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

③植被: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 ④母质: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和粘土。

(2)成土过程:

①淋溶淀积过程:由于土壤中生物的表聚和富集作用,盐基物质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土壤呈弱酸至弱碱性反应。碳酸盐明显遭受淋溶,土体中、上部无碳酸盐反应,但由于土壤粘重、紧实、孔隙度小,渗水性差,限制和阻滞易溶性盐的迁移,并在一定土层中聚集,所以黄褐土在二三米以下出现有碳酸钙淀积层,多以石灰结核的形态出现。

②粘化过程:黄褐土地区气候暖热而湿润,土壤风化强烈,土体中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并由于粘粒的机械淋溶作用,土壤粘粒和水化胶体随着下渗水向下迁移,并在土体一定深度内产生粘粒和胶粒的大量聚集体,形成一个相对粘重的粘化层。

(3)剖面特征:

①耕作层:0--10cm,灰黄色壤粘土,块状。

②淀积层:10--30cm,淡灰色粘土,棱柱状。

③过渡层:30--45cm,黄棕色粘土,块状及屑状结构。

(4)农业性状:

黄褐土地区的亚热带的经济作物,特别是棕榈、樱桃、枇杷、柑桔、桂花相当普遍,许多都为人工栽植。这一地区基本都已垦植,一般一年两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是一个粮油基地。黄褐土分布地区虽然水热条件优越,但土壤性质不良,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贫乏,黄褐土具有土质粘重、僵硬、板结,胀缩性强,抗蚀力弱,不耐旱,不耐涝,耕性差等不良特性,作物产量较低。

4、淋溶褐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的山前洪积扇和黄土残垣的南部,海拔高度为420~730mm,西部为600~850mm,呈带状分布。

(1)形成因素:

①母质:成土母质为黄土沉积母质。

②气候:年平均气温10-20℃,≥10℃的积温3500-4500℃,故光热资源丰富,一般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降水量较高,一般在700~900mm,但年季分配不匀,易受干旱限制。受暖热而湿润的气候条件影响。

③地形: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的山前洪积扇和黄土残垣的南部,海拔高度为420~730mm,西部为600~850mm,呈带状分布。

(2)成土过程:

①粘化作用: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

②有机质蓄积过程:残落物均以干燥的落叶而疏松地覆于地表,以机械摩擦破碎和好气分解为主,所以积累的土壤腐殖质少,腐殖质类型主要为胡敏酸。另外,是残落物中含CaO量丰富,保证了土壤风化中钙的部分淋溶补偿,甚至产生了部分表层复钙现象。

(3)剖面特征:

①有机质积聚层:0--40cm,黑褐重壤土,块状,稍坚实。

②粘化土:40--120cm,灰褐色中壤土,棱柱状,稍坚实。

③母质层:120—290,红褐色砂壤土,块状,坚实。

(4)农业形状:

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的潜在资源。肥沃的暗棕壤不仅可提供木材,森林内还蕴藏着经济效益高于木材的各种经济植物,据调查森林中有常用中药100多种,草药300多种,食用野果、野菜、蘑菇多种。因此认真保护森林,贯彻森林法可维护暗棕壤的天然肥力,还可以不断提供药材与绿色食品。

5、棕壤

(1)形成因素:

①气候:棕壤地区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夏季气温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5~14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的积温为3400~4500摄氏度,季节性冻层可达50~100cm,年降水量为500~1200mm,干燥度为0.5~1.0之间。

②植被:落叶阔叶和针阔叶混交林带。

(2)成土过程:

①腐殖化过程:植被茂密,大量枯枝落叶为土壤腐殖化提供了有机质的来源。由于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缓慢,累积明显。

②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粽瓤重要的成土过程,该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化学分化,粘化作用已形成水化云母为主,兼有蒙脱石和高岭石的次生粘土矿物。

③淋溶过程: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容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溶,粘粒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 (3)剖面特征:

质地多为壤土至壤粘土,某些棕壤性土质地更轻,多为砂质壤土。在自然植被下,表土有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但O层并不明显。棕壤耕作后,表土层的暗 色腐殖质层消失而形成耕作熟化层。表土层之下为粘化特征明显的心土层,通常出现在28-50厘米以下,厚度变幅较大,色泽为红棕色或棕色,质地粘重,通常近于母质本身色泽:花岗岩半风化物多呈红

棕色,而土状堆积物多呈鲜棕色,基岩风化物常含有一定量的砾石。

棕壤剖面

(4)农业形状

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

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6、暗棕壤

(1)形成因素:

①气候:分布地域辽阔,从小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 ②植被: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③母质:成土物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片岩、砂砾岩的残积物,并有少量的碳酸盐类的风化物。

(2)成土过程:

①腐殖化过程: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的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成弱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季节性冻层的存在削弱了暗棕色森林土的淋溶过程。

②脱硅富铁铝和淋溶过程:红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一胡敏酸为主弱酸性,代换性盐基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高,因此暗棕壤具有较高的肥力。

(3)剖面特征:

①枯枝落叶层:0--5cm ,灰白色轻壤土,有白色菌丝。

②腐殖层:5--18cm,棕灰色轻壤土,团块状。

③淀积层 : 棕色重壤土,块状。

(4)农业性状

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的潜在资源。肥沃的暗棕壤不仅可提供木材,森林内还蕴藏着经济效益高于木材的各种经济植物,据调查森林中有常用中药100多种,草药300多种,食用野果、野菜、蘑菇多种。暗棕壤区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还可出口创汇。

7、潮土

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运动和耕作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土壤。潮土曾称为浅色草垫土,是在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所形成的半水成土壤,具有熟化的表层(或生草层)和氧化还原的心土

层(锈土层),属于半水成土纲。潮土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及其支流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上,湖滩地边缘也有分布。

(1)形成因素:

①.地下水的影响:潮土的显著特征是有一个明显的氧化还原层,即潴育层或锈土层。主要是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升降导致的土壤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结果。锈土层是它区别于新积土主要特征,也是潮土的主要诊断土层。

②.母质的影响

潮土的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和次生黄土。河流冲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河水的季节影响,在剖面上有明显泥沙相交替的质地层次性,质地变化复杂,对土壤水分性质以及耕作都有影响。

③.耕作活动的影响(土壤的熟化过程)

通过耕作施肥,促进了土壤的有机物质和养分的累积,加速了土壤熟化过程,增加了熟化层的厚度。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在自然状态下潮土的自然植被为喜湿性草甸植物,生长良好,是潮土有机物质主要来源,地表形成生草层。

(2)成土过程:

①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的动力因素是上层滞水和地下潜水。

②腐殖质积累过程: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因此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实质是人类通过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过程。

(3)剖面特征:

①熟化层:0--12cm,黄棕色砂壤土,粒状,紧实,石灰反应很强。

②潴育层:12--41cm,暗红棕色重壤土,棱柱状,稍紧实,石灰反应很强。

③母质层:41cm--以下,红棕色中壤土,棱柱状,稍紧实,石灰反应很弱。

潮土剖面

(4)农业性状:

潮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资源较丰富,造种性广,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土壤,盛产粮棉。但潮土分布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尚有盐碱危害,加之土壤养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属中、低产土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必须加强潮土的合理利用与改良。

8、水稻土:

(1)形成因素: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

(2)成土过程: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主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

①氧化还原:灌水后Eh可迅速降至,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回升。

②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母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故有机质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加大。

③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

④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在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开始大量增加,特别与土壤有机质产生络合而下移,于淀积层开始淀积,而且锰的淀积深度低于铁。

(3)剖面特征:

①耕作淋溶层:30-40cm。

②Fe、Mn聚积层:>100cm,较紧实,片状,有铁、锰斑纹及胶膜。

③潜育层:青紫色代表还原。

④母质层:因母土和水稻土的发展过程而异。

9、草甸土 (1)形成因素:

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的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布在世界各地平原地区。

(2)特点:温度高,湿度低,枯枝落叶分解低,形成有机质聚积层,粘化弱,可能有隐粘化层。可分为有机质聚积层,淋溶粘化层,母质层。

(3)农业性状:

草甸土属较肥沃土壤,其所处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充足,成土母质含有相当丰富的矿质养分,土体较深厚,适宜多种作物和牧草生长,并能获得较高产量,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农

牧业土壤资源。盐化草甸土盐分含量高低不一,是限制生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区,结合旱灌淋盐;在半湿润区,修建条、台田,配合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治理,或改种水稻,或作放牧用地。碱化草甸土多数碱化层均含有苏打,碱性强,土壤物理性质差,改良难度大,宜于牧用。

10、黄棕壤

(1)形成因素: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气候特征表现为暖湿,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冬季无冻土层。年平均气温为11~16℃,10℃ 以上的积温为3500~4500℃,年降水量为800 ~1300mm。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育常绿阔叶树种。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2)成土过程:

主要过程:腐殖化过程

①.黄棕壤是在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环比较强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落叶,在地面经微生物分解,可积聚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土层,厚度因植被类型而异,一般针叶林 下土壤的腐殖质层最薄,阔叶林下居中,而灌丛草类下最厚,腐殖质类型以富里酸为主。

②.次要过程: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

由于具有较高的温度和雨量,为其母质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原生矿物变成粘土矿物的过程较快,处于脱钾和脱硅阶段,粘粒含量高,常形成粘重的心土层,甚至形成粘磐。土壤微形态研究表明:孔隙壁有各种形态的纤维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和大量铁质淀积胶膜。这说明黄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淋移粘化过程为主。亚热带和热带土壤风化的铁硅铝化、铁红化与铁铝化三个风化相,如果说棕壤化过程相当与铁硅铝化相,则弱铝化则相近于铁红化阶段,钾矿物的快速风化,SiO2也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或2∶1∶1或1∶1型的粘土矿物,铁明显释放,形成相当数量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为主的游离氧化铁,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在风化B层的游离氧化铁≥20g/kg,残体的游离度≥40%,土体中的铁、锰形成胶膜或结核,聚集在结构体的外围,接近地表的结核较软,易碎;而下层则较坚硬。

(3)剖面特征:

O层: 厚度约为1cm,混交林下较厚,灌草丛下最后可以达到10~20cm

Ah层:呈红棕色,或是亮棕色。质地多壤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疏松。

Bts层:棕色,心土层是最为醒目的,一般为团块状结构。

C层: 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母质仍带基岩本身的色泽。

(4)存在的问题、障碍因素:

黄棕壤地带的自然植被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以松栎林为主,代表树种有栓皮栎、麻栎、山杨、马尾松等,常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有冬青、女贞、小叶黄杨、檬子树等。亚热带的经济植物也十分丰富,又油桐、乌桕、茶、柑橘、樱桃、棕榈、杜仲、枇杷等。暖温带的植物也不少,主要是榆、杨、柳、泡桐、柿、枣、桃、李等。这一地区的自然植被已严重破坏,多为此生中、幼林,林相残败,一些平缓地带辟为农田,一年一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豆类等。

(5)保护措施:

①.建设好基本农田;

②.发展经济林木和名贵药材;

③.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六、家乡环境

七、实习总结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们看了渭北高原,关中平原,以及秦岭山脉的不同地方的土壤。初步了解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气候逐渐变得湿热,植被在森林~草原之间进行过渡,地势逐次降低,黄土母质沉积规律与该生物气候规律相呼应,土壤质地越来越粘;同时了解到了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一些受河流冲积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在渭河和泾河分布着潮土,由于经常受地下水的影响,铁的氧化还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黄棕色锈纹锈斑。河流冲积母质受上游地质构造的影响,其质地差异很大,渭河流域属于砂质类型,而泾河则为壤质。

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对事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土壤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古书,里面包含着无数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所以,我们要专注于当下的学习,贴心去感受,不断探索,逐渐认识土壤,了解土壤,保护土壤。

参考文献: [1]李荣,王敏,贾志宽等.渭北旱塬区不同沟垄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106-113.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02.020.

[2]张育林,王益权,胡海燕等.陕西关中地区农田土壤物理状态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75-79,101.

[3]侯琳,雷瑞德,王得祥等.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8):156-160.

[4]燕辉,苏印泉,朱昱燕等.秦岭北坡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与土壤特性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85-89.DOI:10.3969/j.issn.1000-2006.2009.02.021.

[5]管华,马建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8,27(3):117-120.DOI:10.3969/j.issn.1003-2363.2008.03.026.

[6]季志平,苏印泉,贺亮等.秦岭北坡几种人工林根系及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55-2158.

[7]王彦芹,赵旭阳,梁军等.石家庄地区土壤化学元素迁移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

学,2008,36(19):8180-8181.DOI:10.3969/j.issn.0517-6611.2008.19.103.

[8]梁军.水的运动对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转化影响分析-以石家庄地区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3):401-404.DOI:10.3969/j.issn.1000-5854.2000.03.038.

指导老师:开山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pb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