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土壤与根基

更新时间:2023-05-02 04: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教育的土壤与根基

--------刘士华

经过一年多的大胆实践和认真思考,我县在2012年确立了“1124”教育发展构想,为临漳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一些也是我多年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尤其把“养成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两翼”,是一个教育者的智慧与卓见,因为他为学校教育找到了深厚而肥沃的土壤,让学校教育有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基。这让我颇有感触、激起深思。

我们首先思考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而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释了习惯从小养成的重要:“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也许可以这样简单归纳: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素质,而健康人格和良好素质都应从培养良好养成习惯入手,也就是我们说的养成教育。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实际上,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 1

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所谓“习惯成自然”。比如说,谁都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明知故犯?习惯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国民的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体现(故有“德行”之说)。很难想象一个偷窃成性的孩子将来会是个廉洁奉公的人;也很难想象假话充斥、假货泛滥的地方能有诚信不欺的社会风尚。

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持续健康的根基,实在是十分必要且有深远意义。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德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智育,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就是体育,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就是美育,养成良好的劳动生活习惯就是劳育。众多的良好习惯与素养就形成了人的健全人格、高尚品质、优秀素质,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仅限于学校这个时段是完全不够的,学校的养成教育做得再好、再出色,离开了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将收效甚微,也就会出现“5+2=0”的现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共同教育、形成合力。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学校”,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受到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是否有良好习惯和素养,家庭是否有良好环境和熏陶,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问题是家长的个人素质和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相差甚大,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有的教育方式的不对,造成心理障碍形成隔阂,甚至有的只是疼爱、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与品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

这些都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征、成长规律、教育方式等教育知识、技能的缺失,也就是不懂得如何科学教育孩子,那么,这些缺失需要学校去弥补、去孕育、去传播。学校抓好了家庭教育,家长懂得了教育,孩子将来成了家长也懂得教育,一代一代沿承,中华民族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民族;这些缺失更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联手共建,也就是全社会参与,一个人将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将影响周围几十个家庭,周围几十个家庭就会影响一个社区,乃至一个社会,那时,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好了、素质高了,我们整个国度的全民素质,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我们这个民族将以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把养成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是教育大智慧。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p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