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班级立体化文化构建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6 06: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中学班级立体化文化构建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优化。与此同时,全方位的开放、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思维方式都给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针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苍白单调和不和谐、不健康音符的挑战,深入开展传统的中学德育工作虽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这种不变应万变的思想肯定满足不了未来社会对所需人才质量的需要。目前,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的新一轮教育变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及理念,也为我们农村中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了思路,增添了信心。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当然毋庸置疑,但是提高的路径是否就只有直接的“点”对“点”呢,采用这一路径的教育效率是否最高呢?我们认为,在面向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得着力培养农村中学学生的其他素养,如:学习的兴趣、习惯、意志、方法等等,这些是较之于城市学生而逊色的方面,农村中学生在此方面的滞后在很大程面上阻碍了自身的顺利发展。农村中学班级立体化文化的建设就是要突出学校是社区精神文化的摇篮、窗口与中心这一本质,试图从多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养的提高,特别是想通过感染自求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素养,试图重构德育网络,达到以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来育人的德育效果。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中学班级立体化文化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当今农村社区的特点(包括思想道德、人文教育等),根据每一个班集体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兴趣偏重与成长热点,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强化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总和。从“文学化”角度来看,它是班级内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教室内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从“课程改革”角度来看,它包括“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两部分。所谓“显性课程”,就是依照教科书,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所谓“潜在课程”,就是通过整个班级环境、班级气氛、班级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而起教育作用的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从“体验教育”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从“校风建设”角度来看,它是校风建设和班风建设最小的载体和平台,是校风建设和班风建设最敏感的风向仪和晴雨表;从“道德教育”角度来看,它是抵制社会消极文化、腐败现象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内师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构成班级文化。它的形态包括以教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和以班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精神文化。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班级立体化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逐渐形成班级立体化文化,从而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在推广过程中继续研究总结,进而研究进行大面积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行为方式,实践方法,创新模式等多维渠道。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2、个案研究法。3、访谈法。4、观察法。5、调查法。6、活动参与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时间:实施周期:12个月(2011年6月——2011年6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7月。选题并进行论证,制定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人员,明确研究职责,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对分工、报送课题方案,并完成准备阶段的其他相关事宜。开展相应的理论文献研究,调查访谈,搜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力量展开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理论研究,为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实施阶段: (1)、2011年8月——2011年11月年根据研究步骤,确定六个班级(每个年级中各两个)为试点班级开展研究工作,并进行跟踪调查,对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渠道进行初探,研究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渠道“点”的内容,为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搜集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上传。

(2)、2011年12月——2011年1月,根据阶段研究报告和提出的研究要求,在每个年级再选择三个班级进行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研究,研究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渠道“线”的内容。进而为全校范围内开展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研究作好理论和实践和准备,搜集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上传。

(3)、2011年2月——2011年4月。根据阶段研究报告和提出的研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班级立体化建设的研究,研究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面”的内容,搜集整理好相关资料上传。

3、结题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通过整理、交流、查阅、调研、总结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分析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影音资料,形成总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并请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结题评审。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纲要》,首先从德育的角度来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引导教师时刻关注教育报刊杂志上的相关理论和经验,要求教师将重要的资料进行摘抄或者复印或者下载;此外,我们还根据研究过程的实际进展,即时地将优秀教师对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让全校教师借鉴学习。 2、在课题研究的准备论证阶段,我们虽然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认识到开展班级特色文化的意义,但在对待如何操作这一教育活动上,我们保持了谨慎的态度。我们就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设计了一份学生问卷调查和班主任问卷调查,在79年级中随意调查了近300名学生的态度及认识。根据这些问卷,我们经过统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学习我们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了学生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愿望。 3、一年多来,我们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的重点环节,组织教师开展小型沙龙活动,有围绕相关资料可借鉴性展开的,也有围绕本班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展开的。同时,我们引导教师用好《教育周记》本,及时反思总结,将自己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用文字记录下来,学校教科室定期检查,并选择优秀的随笔公布在校园网上或投稿到省市级杂志上。教师在这种智慧碰撞式学习以及自我反思式学习中,提高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能力。 4、为了理清班级立体文化在学校主课题中的地位,明确班级立体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以及更新班级立体文化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内涵意义,学校还组织了班主任外出学习,到金华聆听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同志的讲座、组织全体班主任到市里进修培训以及省级的有关德育培训并将有关的专家请进来与老师交流提高班主任的业务能力。

七、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扎实班级的物质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强。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首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发动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剪画、贴纸画、书法作品及写生作品来点缀教室、装饰教室的四周。

②墙报的布置设计。教室后墙黑板两侧两块空地,设计为两个版面,分设为3个栏目,即班务公开、光荣榜、学生成果展等,具体的版面设计、布置全由学生做主动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享受美的熏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也促使班务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 ③每个月要求班委或小组根据学校的主题出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 ④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学习成才类的内容)及名人挂象等。

⑤在黑板上方挂国旗、班旗及班的口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班级文化的存在。 我们每月还实行了“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美化自己的学习环境。在由于美化了教室的环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在文明卫生的班级中还能获得好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明班级,还有如原来一直较差的九(3)班,经过一段时间评比后几乎每月都可以拿到“优胜班级”以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班里的班风班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好评。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1、拟订班规,体现主体性。

创建班级管理自动化的成败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科学的、民主的、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并能够在班级里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也只有在科学的、民主的、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里,学生才能自觉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管理好自己。那么,如何建立健全的班规班法呢? 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制定班规班法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提建议,并各自拟定一份班规。然后组织学生干部对学生拟定的班规班法进行整理、筛选、研讨、补充、归纳。尽可能使班规班法的内容具体化、能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可操作性。

②、在实施班规班法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违犯错误时班规班法是否有约束作用,也即检验班规班法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出现漏洞,并及时修补、不断完善、不断细化。总之,要根据学生出现的违规问题制定相应的班规班法,使班规班法能够切合班里的实际,对学生具有实际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努力使学生在班里的一切活动都能找到依据,做到有班法可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用班规班法来约束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 2、完善机构、定岗定责。

完善的班规班法只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得到实施、落实才能起作用,不然它只不过是一张白纸和几行文字而已。要想让班规班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活动准则,那就必须有个纪律严明、秉公执法,有热情,有能力,能够以身作则、让人信服的执法队伍,并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如何组建一个高效的班委机构呢?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及便于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把全班学生共分成9个小组,前后6人一个小组,并设1名组长。各组由组长直接负责本组日常的各项工作包括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这样组长能更直接的了解到同学们的情况。班委委员负责管理各组的考核工作,分别从纪律、学习、卫生三个方面去规范学生的各种言行举止,三管齐下,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及指导,使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全体班委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委每天将考核的情况向全班同学通报,对考核不过关的小组指出不合格的地方要求他们加以整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班级管理思想,我们要求每个班委成员都要能够认真、

负责、敢(严)于管理,也要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团结同学,起到表率的作用。 3、竞争激励,发挥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可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竞争对手名单列表上墙,以便时时可激励双方。通过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特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装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4、总结考评,奖励先进

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为此,在“班干部轮任制”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种考评制度。一是每任班干结束工作时,班干在班会中作出工作总结,谈谈工作体会。别组的同学可以加以评议,班主任也要进行表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为下任班委提供借鉴。同时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每任2名优秀班干。二是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要对任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写成书面材料。全体同学参与考评,考评时要比照各组的工作计划,评出达标度,评选最佳小组。评选优秀的依据是:组织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的成绩、班级内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效果、任职期间班级工作量化评比成绩等。凡被评为最佳小组及班级优秀班干的,期末班上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从班级优秀班干中选举产生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另行给予奖励。

“班干部轮任制”的实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施展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既为同学服务,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体会到班级这个家庭的温暖,体会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使每个同学均成了自我教育或对其他教育对象发生影响的教育主体。由于每个同学均要参与班级管理,这就促使同学们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减少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增进了同学间的理解,形成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生在纪律、学习、劳动、文体活动方面的自觉性;同时把社会的干部任用制度引进班级管理中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了学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开心,教师放心”及“创先进班集体”的班级管理目标。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带来了班级管理的有序与整洁,带来了室内的舒适与和谐,成为班级的物质文化,而它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在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它不仅制约着学生的个体行为,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决定着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通过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使得班级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十分和谐,为人正直,有正义感。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这就是班风的巨大激励作用。

2、形成班级的特色。新课程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就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建设班级品牌。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起就通过观察、了解为班级制定目标,确立班级特色文化的发展方向,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

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一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特色班级有以“文明礼仪”文化为特色的、书香文化为主题的等特色文化,在形成班级特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体现班级管理的养育功能,实现班级文化的升华。 八、初步成效

本课题研究对农村中学因班制宜构建班级文化,并且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提高班主任德育科研水平,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其初步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基本理清了农村中学班级立体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建设的意义。揭示班级文化建设管理模式的结构和特点,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确立了学校开展班级立体文化教育的4条基本原则。即:①以丰富的班级环境文化规范学生,约束学生;②以鲜明的班级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③以健康的班级心理文化影响学生,熏陶学生;④以拓宽的班级空间文化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2、培养了学生关注班级,关注集体,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促使他们在构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感知、实践、体验、领悟、自求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改变了、提升了学校班主任的德育理念,造就一支构建班级特色文化、教育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促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体会 1、班级立体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新的突破口,是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得以浓郁和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三风”的建设。班级文化重熏陶,感染自求讲道德。以班级文化为内容的晨会、班会课、班级文化课、班级文化静态展示活动,班级文化动态展示活动、参观活动、观摩活动、评比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融化在生动有趣的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历史悠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精神,诚信、勤俭、守纪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学生在班级立体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感染教育、自求式发展,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学生爱学习、爱班级、爱同学、爱学校蔚然成风,学校“五个好”的校风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创造,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们在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感染式教育、自求式发展”的活动,初步明白了成长、成人、成材的道理,自觉要求上进的学生数大大增加了,60多位“暂差生”有了明显进步,班级凝聚力也提高了,有力地推动了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各个班级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性竞赛的态势。全校涌现出6个文明班级,4个特色班级。

2、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学生共创作了反映班级特色文化的剪纸、折纸、手抄报、专题报、英语报、剪报本、软硬书法、感悟日记、体验心得、读书笔记等优秀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覆盖面广。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健康的班级文化活动占领了学生们的课外阵地,学生们上网玩游戏、打架斗殴、看不健康书报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课外翻阅健康书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互相讨论如何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事宜,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成了同学们课外的主要话题。同学们校外生活丰富而充实、健康而有益。例如:八(2)班学生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班级文化,不仅制订了《班级绿色环保公约》,而且向学生家庭、四周邻居、工厂企业送去“节水护水倡议书”“节纸小建议”和宣传标语,把环保教育工作辐射到家庭、农村,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3、课题研究丰富和活化了学校教育资源。40多个反映各班级文化特色的自编节目和主题班队活动,100多件班级文化特色精品展示在学校中展示,无不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反映各班班级特色文化情况的喷绘展板21块,出现在草坪上、花丛前、树荫下,既美化和丰富了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又促进了班级特色文化活动的交流,

促使各个班级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搞好班级文化,推动班级文化活动再上台阶。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 1、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应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眼里只有班级文化而没有校园文化,那必定是“机械”教育。 2、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为更有利学生发展的工作,如果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最深刻地感悟,而只是教师说了算或包办,那就是“形式”教育。 3、各年级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内容、形式、过程及成果有不同的要求,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促使各个班级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搞好班级文化,推动班级文化活动再上台阶。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 1、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应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眼里只有班级文化而没有校园文化,那必定是“机械”教育。 2、班级立体化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为更有利学生发展的工作,如果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最深刻地感悟,而只是教师说了算或包办,那就是“形式”教育。 3、各年级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内容、形式、过程及成果有不同的要求,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o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