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一例多用实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10: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作文一例多用实例分析

? 教学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论点分析事实论据

材料分析示范:

以“陶渊明”的材料为论据分析下列作文题 作文存在的问题 1、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2、论证过程偏离论点。

3、分论点提出后只有论据没有分析。 高考作文评审组评价:

高考通常有这样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 全国高考卷1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下列的分析论证是否恰当

1、陶渊明看见别人在官场有所作为,所以自己也想尝试,但最后却落得个归隐山林的下场。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要盲目的去模仿他人,最后变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分析:对陶渊明示例引用不是很清楚,是想从反面证明观点吗?陶渊明归隐山林并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呀。他在山林里生活的非常悠闲和快乐,这从他的很多田园诗中都能看得出来。

2、陶渊明敢对命运说“不”,而乌鸦也是如此。它不甘命运勇于学习老鹰,虽然他失败被抓,但他却不屈服。而我们做他是如此要敢于对命运说“不”。 对陶渊明敢于说不的分析很晦涩,应加以阐释,陶渊明到底对什么说“不”,然后再与乌鸦作对比,得出自己的论点。可作者对乌鸦的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对陶渊明却没有作分析,这不符合事例分析的原则 分析下列的论述是否恰当并修改

1、人要认清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成功蒙蔽了双眼。陶渊明就能认清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山林。因为他知道自己内心的坚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否则就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难免会失败。

分析:人要认清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成功蒙蔽了双眼。陶渊明就能认清自己,他知道自己恬淡闲适的性格不溶于尔虞我诈的官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选择归隐山林,坚守自己的节操、志向与理想,我们才能读到那些优美安

2

适的田园诗。由此可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自己,不可盲目模仿别人,否则就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那样成为他人的笑柄。(原文涉及两个观点:认清自己、盲目模仿)

2、如果乌鸦当时没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从实际出发,一味模仿老鹰,它也不会被牧羊人抓走。而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并能在其中怡然自乐,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应该效仿陶渊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要实事求是,找到自己最合拍的节奏。

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并能在其中怡然自乐,是因为能他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没有一味的模仿别人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坚持了自己质朴醇厚、淡雅恬静的诗风,反而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田园诗风。如果乌鸦能从实际出发,不是一味模仿老鹰,它也不会被牧羊人抓走。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效仿陶渊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不会落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下场。原文字涉及到三个论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要找准自己的位子;要实事求是。 佳作展示:

人要懂得对自己正确定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个性,让他选择退隐山林。他深知官场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不适合自己,于是就把自己定位在南山下种豆,虽然收获的是草盛豆苗稀的尴尬,但他依然乐此不疲,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田园诗歌。可见,做人确实要给自己正确定位,懂得“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真谛。 品析:该生开头就用一个判断句阐明自己的观点,中间能围绕“正确定位”进行分析,结尾再次肯定自己的观点,并用一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来做结,既富有文采,有提升了内涵。 天津卷

3

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 下列分析论证是否恰当并修改

1、 也许,为了生存而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也许,为了亲情,而徇私枉法是人之常情;也许,为了名利而谣言造假是人之常情。但陶渊明不喜欢政客的追名逐利和华丽辞藻,毅然隐居并开创了田园派诗歌,不羡慕荣华富贵、享受日出、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只因为他坚守本心,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行为做事的准则。坚守自己的本心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才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千古名句。可见,正确的人之常情在于坚守本心。

为了功名,而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为了亲情,而徇私枉法是人之常情;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是人之常情。但陶渊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突破常情,没有为追名逐利混迹官场,而是毅然选择隐居田园,享受日出、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留下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千古名句。假如陶渊明当初拘于常情,贪图荣华富贵,我们就不会体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了。可见,敢于冲破人之常情更容易获得成功。(原文坚守本心不是人之常情) 2、“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仿佛已成为人们理所当然的人之常情。

陶渊明弃官归隐,粗米布衣的选择或许遭到许多人吐槽,认为他这种超出人之常情的做法,愚蠢无比,可是循着自己的性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是令人羡慕而向往的,人之常情却不知常情因人而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路人皆知的人之常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无可争议的人之常情,涉足官场,追名逐利更是毋庸置疑的人之常情,可是陶渊明却突破了常情,选择了弃官归

4

隐,粗米布衣的生活,这或许会遭到许多人吐槽,认为他这种超出人之常情的做法,愚蠢无比,可是循着自己的性子,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不也是一种另类的人之常情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也是令人羡慕而向往的.假如陶渊明当初没有突破常情,又怎会因开创魅力无穷的田园诗而名垂千古。可见,我们要敢于突破所谓的人之常情,坚持自我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人之常情。 佳作展示

拒绝人之常情是成功的金钥匙。在求学路上,同学们难免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这是一种人之常情;在为官路上,卑躬屈膝,为自己及亲属谋福利是人之常情,而陶渊明偏偏没有这种人之常情,他拒绝为五斗米折腰,拒绝阿谀奉承,卑躬屈膝,拒绝了为官者的人之常情,而是归隐山林,享受着“种豆南山下”的生活,也无所谓“草盛豆苗稀”的尴尬,陶渊明突破常情,恰恰让他名垂千史,永世流传,所以拒绝人之常情,方能成就自我。

品析:该生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直接论述人之常情,而是阐述了做人要敢于拒绝人之常情。开头就用一个判断句阐明自己的观点,中间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分析,结尾再次肯定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简洁有力。 四川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下列分析论证是否恰当并修改

1、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而陶渊明做到了三问而后定。 一问自己如何面对生活,归隐是他最后的选择;二问自己如何面对官场,不与此同流合污是他的

5

最后选择,三问自己如何面对天下,打开田园诗歌的大门是他最后的选择。他给了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享受田园时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山林,就是他的自问,他的选择才会有“采菊东篱下”的恬静生活。

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而陶渊明做到了三问而后定。 一问自己是否能适应阿谀我诈的官场,恬静淡泊的他无能为力,只能逃离樊笼;二问自己是否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清高质朴的他无所适从,只能归隐田园;三问自己是否效仿辞藻华丽的诗风,单纯静雅的他无法接受,只能选择本性。正是由于陶渊明的自问,他才有机会为后人开创清新质朴的田园诗风,也让自己名垂千古。可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论我们做什么选择,都要三问而后定。

2、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山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因为他勇于问自己,问自己喜欢什么生活方式;陶渊明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他勇于问自己,问自己为五斗米折腰是否值得;陶渊明之所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因为他勇于问自己,问自己是否适合与世俗同流合污。由此可见,问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决定你人生的方向,只要你勇于向自己发问,那么你的成就不伟大,但也可以令人羡慕。

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山林,迷恋“采菊东篱下”,是因为他善于问自己;陶渊明之所以逃离樊笼,欣赏“狗吠深巷中”,是因为他敢于问内心;陶渊明之所以开创田园,沉溺“依依墟里烟”,是因为他勇于问自我。 正因为他的反躬自问,我们才会品味到典雅清新的田园诗。由此可见,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他决定你人生的方向,只要你勇于向自己发问,就一定能收获属于你的成功。 佳作展示

问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李白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毛泽东曾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名人和伟人都曾迷茫过,思索过,

6

陶渊明也同样面对出仕和入仕的困惑,他多次探问内心,认清了官场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后,明白自己不属于官场,所以他归隐了山林,在山林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为后人创作出了很多魅力无穷的田园诗。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当你面临抉择时,请像陶渊明一样问一问自己。

品析:该生第一句就表明观点,然后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述了问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并能够联系现实告诉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要多问一问自己,通俗易懂。

辽宁高考作文题目(60分):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下列分析论证是否恰当并修改

1、 肩膀是用来承担责任的。为人臣,要为君分忧,为天下谋划,为百姓谋福;而陶渊明因为个性不羁而毅然归隐,是人臣的责任吗?不是,无论历史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多高,也改变不了他因为为五斗米未折腰而辞官的事实,为人臣,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是归隐自乐,让我们拥有一个宽大的肩膀吧,承担自己的责任。

肩膀是用来承担责任的。为人臣,要为君分忧,为天下谋划,为百姓谋福,这是作为臣子责无旁贷的责任,而陶渊明因为自己个性不羁就毅然归隐,是人臣该有的作为吗?不是,无论历史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多高,也改变不了他逃避现实,为小我抛大我的事实。作为人臣,应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是归隐自乐。让我们拥有一个宽大的肩膀吧,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肩膀使用来承担责任的,是为国为家挑起重担的,但是陶渊明作为一个大丈夫,他没有用他的肩膀来挑起为国大任,相反却选择了退出政界,隐入山林,

7

过着桃花源你的日子。他不会承担,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肩膀使用来承担责任的,是为国为家挑起重担的,但是陶渊明作为一个大丈夫,他没有用他的肩膀来挑起为国大任,相反却选择了退出官场,隐入山林,过着桃花源般的日子。他虽然为自己寻求了一方净土,但却让国家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不是我们该效仿的。我们应该学习木兰的替父从军,岳飞的精忠报国,昭君的孤身出塞,做一个能挺起肩膀承担责任的人。 佳作展示

后人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陶渊明就是为后人做肩膀的人,他逃离了尔虞我诈的樊笼,隐居在世外桃源,安心的创作别具一格的田园诗,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和孟浩然就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基础上创造了璀璨诗坛的山水田园诗,他们就是站在陶渊明肩膀上铸就辉煌的人。可见,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也应该借助老师的肩膀创造我们的精彩,取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战果。

品析:该生也是开头就亮明观点,接着就采用推理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陶渊明是后人的肩膀的观点,结尾联系现实要求同学们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论证哪些观点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挽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向世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这个伯乐就是佚之孤,千里马就是烛之武。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认识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

8

没有施展的机会,其结果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隐私愤,识大体,明大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任用,难免流露出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坚强勇敢。在秦晋两大强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夜缒而出”,只身赴难,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坚定和勇敢。 ⑤只有真才实学才能报效祖国。烛之武出使秦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伯,烛之武面不改色心不跳,凭借他的机慧和机巧言辞,使秦伯怡然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

⑥责已恕人,勇于认错,包容别人的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心不满,也没有给烛之武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可见,如果能对一则材料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作具体的剖析,转述时稍加变化,就都是具有新颖、震憾力的典型事例。

作业:

试用下面的经典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一些高考作文题目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时,我们应对材料作全方位的分析,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要是社会背景)等角度品味揣摩,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意旨,特别要从材料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和思想倾向,力求对材料有独到的发现,有新的思想认识,从而筛选出可以佐证自己作文中所确立的中心的典

9

型材料,引为我用。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ok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