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略读教学教学研究反思

更新时间:2023-09-18 02:47: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教学感悟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一、抓住课题,巧导入 二、围绕课题,深感悟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有一次,我看一本课外书都看得入迷了,连爸爸、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有的说:“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上星期天吃饭的时候,为了思考一道没有解答出来的题,竟夹起妈妈碗里的饭菜往自己嘴里送,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课文最后一段:“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这两句话是茨威格对这件事的感触。怎样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一、“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二、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了什么?为什么比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三、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谈哪些是我们值得我们做的事?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地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难度,既悟懂了道理,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一节课,可以说从备课开始一直到学生作业完成,整个过程都有许许多多的收获,有很多启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在默读探究一环节,还应再要求的细一些,把课文中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画,在交流研讨一环节也应分开来,细细去品读,通过多读去谈体会,学生收获会更大。有个老师总结得很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将教师推到一个更“隐蔽”的角落,学生站在更“亮”的舞台中间。

略读教学的“略”与“不略”的思考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目前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许多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常常忽略,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上,唯恐学生不会,无论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结构,都不敢放手,紧紧地带着学生走;有的教师又认为略读课不考试,干脆放任自流,随便让学生浏览一下,既没目标,也没要求,就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阅读课的教学上,精读课和略读课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精读课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那么略读课就是让学生把学过的方法用于实践。略读课的编排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因此,我们要重视略读课的教学,处理好“略”也“不略”的关系,才能在教学真正发挥略读课的作用。

一、略读课教学“略”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至第三学段五年级上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并且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老师如果再紧紧把住学生不放,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那么略读就失去它的训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略读课什么该略。

1、教师的教应当“略”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一个有机的延伸,是将精读课文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是为学生创设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教师首先要做到“略”教。

从略读课的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只要抓注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放手,让靠学生自己

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果教师还象精读课那样一味把着学生的手,从词语的理解,关键句的感悟,到篇章结构的分析都一路带着学生走,那么略读课就真成了精读课,从而失去其作为训练学生运用方法的桥梁作用。

2、字词句的训练应当“略”

略读课文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逐词逐句去带领学生精读、细品,词句的理解不应作为训练的重点。否则,会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妨碍学生对所习得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巩固。字词句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确实遇到有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如《山雨》一课,有大量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舍不得放手,带着学生品读句子、分析修辞手法,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剥夺。教师只需提醒学生自已阅读,在文中找出描写优美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写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就会自主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阅读自行感悟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

二、略读教学“不略”的思考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教学不能理解为忽略,我们在注意到“略”的同时,更应注意“不略”的方面,才能使略读课的教学避免“放羊”的现象,真正使学生的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1、学生的读不能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提出了略读的要求。精读课文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而略读课文则是为用“法”服务,起到巩固的作用。因此,略读课上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略读课的学习掌握所习得的阅读方法,逐渐熟练运用,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课堂上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要为学生创设阅读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自读自悟中,在生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断

复习巩固所习得的方法。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葬礼”一词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葬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葬礼”?开这个“葬礼”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交流,运用单元的学习方法——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生生之间进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2、教师的导不能略。

略读课上,由于提倡学生学得自主,教师说得少而精。于是,有的教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课堂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哪?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体现在哪?这些都得打个问号。自主阅读不是让学生自己盲目阅读,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教师要授之以法,让学生循法而学,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如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就一篇略读课文而言,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必须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提醒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自主选择式阅读,即在自读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如《彩色的翅膀》;重点式阅读,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指导。老师的导是导航的灯,而学生在课堂上就是由于有航灯的导航,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误入歧途,才不至于使课堂上的阅读成为无效的劳动。

3、学生的积累不能略

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达到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巩固方法的目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把精彩的句段积累起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

如十二册第三单元是描写人间真情的文章,阅读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特点,感悟人物的品质。《穷人》、《唯一的听众》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学生在精读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词句的品读掌握这种方法。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去聆听》的学习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品味文章的感情,并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可以向学生提供其他文章的阅读,教师甚至可以布置学生在堂上摘抄最精彩的描写人物心理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这样可以使课内与课外的文章进行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大学生的信息录入,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运用,使他们对方法的掌握和巩固得到有效落实。

另外,在单元教学课将结束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这样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又适时地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密切地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因而,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上的“略”与“不略”,使略读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海水、海底等有关录象,强化学生的直观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理解, 体会文章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在理解课文词句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重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以及丰富的海域产品,对于远离海域的北方孩子来说,都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时是一个难点。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中国地图)这是我国的版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南海,在南海上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南面的一扇大门,是海防前哨。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词语。出示词语 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齐读 (二)指导书写 三、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西沙群岛是个什么地方?作者从哪些地方描写了西沙群岛的这一特点?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概括了西沙群岛的特点,课文哪一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特点呢?

出示第一段 齐读

(二)精读品悟2、3、4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 1、海面部分

谁来用文中的话说说海水的特点? “五光十色”说明了什么? 都有哪些颜色?

这么多颜色,用另外一个词形容叫 ?

为什么这儿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

因为“五光十色”说明水颜色多,还写出了海水有光泽。而“五颜六色”只是说明了海水的颜色多。 2、海底部分

欣赏完瑰丽无比的海水,我们该去哪儿了?

观察图片,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让生做手势表示“绽开”),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在图中找出“分枝的鹿角”,还有的像什么呢?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珊瑚,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珊瑚的特点? 3、学习海滩

游览了海底世界,我们应该浮出水面来海滩上透透气了。海滩上有什么让你喜欢?哪位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

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了解到海滩上有些什么? (师板贴贝壳、海龟图片)

你喜欢这些贝壳和海龟吗?谁能读出对他们的喜爱? 指名朗读。 4、学习海岛

刚才我们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和海滩,下一步我们再到哪里去游览呢? 哪位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 在海岛上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根据生回答板画:茂密的树林,鸟、鸟蛋)

你喜欢那里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它的喜爱之情。 5、总结全文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 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 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 远近闻名 传授 佩服 纳闷 止境 等候 迎候 拜访 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孔子拜师时多大了?三十岁是大还是小?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感受到了什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读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四.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五.作业

作业本第1、2、3、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孔子拜师有什么认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那么老子又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呢? 二.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四.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 诲 而 学无止境 人 不 不 厌 倦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感悟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一、《“打扫”森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 二、《人类的老师》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母鸡》一课的教学感悟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母鸡》,这是老舍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执教时,我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来学习,这样有助于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也容易让学生如情入境,对文中的“鸡”母亲产生肃然起敬的感情。在学习本文时,我提出“作者开始对母鸡的情感是什么?从哪看出?后来发生的什么变化?从哪儿看出来?”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理解“不敢”的“敢”字理解上,我强调在板书上,故意留出空格,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揭示出“不敢”,这样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在理解“不敢”词语的理解时,顺势带出“一位母亲必然就是一位英雄”,紧接着,从课外搜集一些有关于描写母爱的文章,再让学生说说你们的母亲爱你的事例,学生在深深感动时候也能用语言表达出生活中母亲对他们的无私的爱,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是当代子女思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应多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教育。

我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的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文学,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总之,当前新的课堂教学,应提倡灵活的教学,执教者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有课标、有教材、有学生”。课堂中做到形散神不散

《万年牢》教学感悟

禹城市铁路学校 张剑迟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抓住“万年牢”这条主线,通过文中三次出现的“万年牢”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继而发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围绕着“万年牢”这条主线,学生一步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大胆发言,最终由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了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受到了语言文字和美好情感的熏陶。

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体会“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青丝、玫瑰”这些辅料也要求是上乘的,糖必须冰糖,锅一定要用铜锅。体会“父亲”做事是那么的实在和认真;“糖蘸的均匀”,“吃

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体会父亲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滚煎??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由此换来了上乘的质量,

再如课文讲父亲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的内容。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多赚钱的一套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体会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抓住“父亲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益”一句,体会到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这是出自孩子内心的真切感受。

诸如此类的词句还有:(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品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 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4)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3、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孩子们以苦为乐;作者写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很快乐。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没有令人感觉很辛苦、很劳累,也说明了孩子们以苦为乐。

4、学生讨论不懂的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5、思考并讨论:槐乡的孩子们去采集槐花辛不辛苦?但是,他们仍然感到很快乐,这是为什么?

提示:劳动可以带来收获,所以,劳动是快乐的。 二、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槐乡的孩子》。课文主要说的是槐树的孩子们采集槐花换取上学费用的故事。他们很辛苦,但同时也很快乐。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劳动是快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ob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