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刘万林)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3 19: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第 周总 1 课时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目标: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内容:通过《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意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开国大典 时间与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国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 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历史意义: 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

西时间:1951年5月 藏标志: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和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平解意义:至此,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放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教师点拨: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的召开

阅读课文P1回答: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教师:(参考教参P2,左下) 阅读课文P1回答: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这次会议是什么性质的会议? 教师:(参考教参P2,左下·右上 处) 2.会议的主要内容

阅读课文P1下··P2)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教师:课文P1··P2(教参P5右中 处)

《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教师:参考课文P2“知识框” 谁能谈谈国旗的寓意有哪些?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即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会议的意义(见课文P2一段)

二、开国大典

看课本彩图第一页1、2、3图及课文插图,回答课本P4右上 处问题。 掌握了开国大典基本知识后,想想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西藏和平解放

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资料思考:

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②人民解放军的军事配合;③十四世达赖主动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④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代表和李维汉为首席的中央代表的共同努力。

●课堂检测: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中)

3

1.2006年7月12日,中国飞人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再创世界纪录后,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奔跑,这一刻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开国大典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D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决定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C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了! B.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D.祖国大陆统一了! 4.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B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53年7月

5.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6.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广场欢声雷动,庆祝新中国诞生,“28响”的寓意是 ( A )

A.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28年 B.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斗争

C.代表国民党在中国28年的反动统治被摧毁 D.因为28这个数字比较吉祥

7.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C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8.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 D )

A.抗日战争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9、下列有关西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获得完全统一

B.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赴北京谈判 C.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D.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课堂小结:

学习助手:

4

49年9月在北平, 首届政协此举行。

《共同纲领》施方针, 临时宪法起作用。 国旗国歌都确定, 首都定名为北京。 选举主席毛泽东, “十一”登上天安门。 五星红旗升起来, 盛大阅兵和游行。 中国人民站起来, 从此当家做主人。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

第 周总 2课时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②.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②.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5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1、朝鲜内战: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2、美国武装干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10月初,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入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3、威胁中国安全:美国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空军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中国决策:应金日成首相的请求,中国政府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争过程:志愿军入朝后的头七个月,五战五捷,和朝鲜人民军一道收复了朝鲜北部领土;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涌现出许多功臣和英雄人物如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救人英雄:罗盛教。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战争胜利:1953年7月朝鲜和中国的代表同美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胜利意义: 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教师点拨:

一、朝鲜战争爆发

读图课本P8右下,在图上找到三八线的位置,然后根据课文说说三八线是怎么一回事?回答:三八线的划分是按照朝鲜人民的意愿吗?它的出现对朝鲜来说意味着什么?结果怎样?

教师:参考教参P16左下 处。

学生讨论:中国应不应该派兵入朝作战。为什么? 教师:参考P17左上 处。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阅读课P8--9,课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领导人;阅读课文P8,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五战五捷以及国内工人、农民、学生和各界群众支援前线的概况。 教师:教参P17左下 处。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学生阅读课文P9倒数一段--P10: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战况及《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学生讨论:(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讨论课本P10“课中题”。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6

教师:(1)题,见教参P17右中;(2)题,教参P19左中 处;(3)题见课本P10,一段。

●课堂检测:

1、(2010·綦江中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展现了当年我国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风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距今( C )

A.40周年 B.50周年 C.64周年 D.70周年 2、(2010·江津中考 )一位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我们称为( C )

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镇压反草命 3、(2009·河南中考)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4、(2008·河北中考)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各地陆续免费开放了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右图最适合陈列在 (D )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B.西柏坡纪念馆 C.平津战役纪念馆 D.抗美援朝纪念馆

5、“飞身堵枪眼”、舍死忘生夺胜利的战斗英雄( )牺胜在( )。 ( D )

A.邱少云、台儿庄战役 B.董存瑞、辽沈战役 C.罗盛教、渡江战役 D.黄继光、上甘岭战役

7、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在 ( D ) A.汉城 B.平壤 C.仁川 D.板门店 8、不属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的是:( D )

7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C.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9、新中国抗美援朝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地区

B.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C.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D.中国的安全受到美国的严重威胁

10、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帝国主义者”和“邻人”分别指( C ) A.英国和越南 B.法国和朝鲜 C.美国和朝鲜 D.美国和越南 11、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 C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12、(2006·玉溪中考)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材料二 它(抗美援朝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根据以上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只要意思相附,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

8

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摘自某军战歌

(1)这首歌是哪支部队的战歌?中国为何要组建这支部队? (2)“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3)“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课后拓展题:“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这是毛泽东有关抗美援朝战争说过的一句话。 请你回答:

(1)毛泽东当时认为什么必须参战?中国最终以什么形式参战的? (2)“参战的利益”是什么?不参战有什么损害?

(3)参战与否是与什么联系到一起的?我们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意识?

参考答案:(1)因为美国的侵略活动已经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形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的带领下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参战的利益,抗击美国侵略,可以巩固人民政权,赢得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可以壮大新中国的志气,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不参战会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 (3)参战与否是和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到一起的,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为祖国争光的信念。

课后小结: 学习助手:

1950年6月间,美军悍然侵朝鲜,打到中国边境线,严重威胁我安全。抗美援朝保家园,彭总率兵入朝鲜,五战五捷定大局,美军被赶回“三八线”,1953年7月签协定,英雄军队才凯旋。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 课后反思

第 周总 3 课时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9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土地改革的背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还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 2、颁布的时间:1950年6 月 3、颁布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基本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的时间:1950年冬开始,(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土地改革的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土地改革的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 4.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全国解放前长期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和长期战乱。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3.结果: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教师点拨:

10

一、学生阅读课P12,一、二段课文,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见课本P12,一、二段,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教师:课P1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三、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 教师:课P13.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的进行?(教师:参见教参P29,右下 处) 四、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教师:课本P14,第一段;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五、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课P14,倒二段,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六、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课15-16,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课堂检测:

考点1:土地改革

1、(2010·绍兴中考)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2010·苏州中考)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人口比重 贫农、中农 富农、地主 85.5 14.5 土地占有比重 45.2 54.8 人口比重 92.1 7.9 土地占有比重 91.4 8.6 1954年(%)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选A。

11

3、(2010·威海学业考试)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后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被消灭,即可得出答案。

4、(2010·新疆建设兵团中考)同学们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1953年 3 74 355 O 4 27 2 0 7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 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选A。

5、(2010·铜仁中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发布,表明我国再次将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6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生计问题( ) A.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B.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选A。

6、(2007·海南中考)建国初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得益于 ( )

12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答案】选B。

考点2:土地改革的意义

1、(2010·长春中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主要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选A。

2、(2010·营口中考)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这种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也属于私有制。

3、(2010·河南中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答案】选B。

4、(2007·娄底中考)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事件是( ) A.1947年土地改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改造 D.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 【答案】选D。

5、(2008·南宁中考)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镇南关,广西解放 材料二

13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55周年应是公元哪一年?从广西解放到今年(2008年)有多少年了?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丁什么历史事件?联系材料一,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

(1)55周年是2004年,广西解放已有59年。

(2)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课后小结: 学习助手: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 ●课后反思:

第4课 观看历史影视片(略)

第 周总 6 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单元知识构建与整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4

第 周总 7 课时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基本任务 时间: 1953--1957年 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③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成就:汽车厂、飞机厂等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农业也有发展,粮、棉连年增产。 社

会主义制度的基本 15

起止时间:1953年开始,1956年基本完成。 改造形式:农业、手工业—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 三大 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 改造 重要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 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2.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教师点拨: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教师出示: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产量对照表 工业指标 国家 中 国 印 度 4 10.9 美 国 538.3 2949 钢产量(公斤) 2.37 发电量(千瓦时) 2.76 看了上表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

2.结合上面的结论,学生阅读课P21-22一段小字,回答:你如果当时是国家经济顾问,你该怎样确定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结合课文,说出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 教师:课P21。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教师:见课P22第二段。

16

二、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阅读课P23-24,弄清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背景、时间、地点、会议主要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三、三大改造

学生阅读课文p24,回答:三大改造是指什么样的改造?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三大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三大改造实质上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三大改造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堂检测:

1.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3年,你知道我国借鉴的是哪一国家的做法吗? A.美国 B.南斯拉夫 C.苏联 D.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 )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一化三改造”,这里的“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 )

A.工业化 B.农业集体化 C.手工业合作化 D.社会主义现代化

4.直到“一五”计划实施之前,中国人民还不能自己制造汽车。而今天满大街都奔跑着中国人制造的汽车。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批汽车是( )

A.“解放”牌汽车 B.“长安牌汽车” C.“吉利”牌汽车 D.“奇瑞QQ”牌汽车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B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6.( C )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A.拍卖 B.兼并 C.赎买 D.没收 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7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该材料内容出自哪一法律文件?这是个什么性质的文件? (2)通过这一法律文件的机构是什么?是何时通过的? (3)这部法律体现了哪两原则?它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

●课后小结:

学习助手——记忆口诀:现代工业要起步,“一五”计划展宏图。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打基础。工业体系初建立,交通运输有铁路。农业发展有增产,人民生活的改善。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第 周总 8 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

18

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 造成了1959— 1961年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目标: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中心:大炼钢铁 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目标: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人 民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公结果:平均主义和“共产风” 挫伤了农民的生社 化产积极性。 3.调整措施:面对严峻的形势,1960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试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概述: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发生严重失误,但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实现了石油自给,钢材自给率达95%,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兴起。

2.建设模范人物: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教师点拨:

19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个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 1.中共“八大”的召开

学生预读课文P27一、二小字段 回答: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个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商议出正确的决策,指出前进的方向。 关于“八大”内容,学生结合课P27第二段小字归纳。

教师:(1)社会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参考教参P52,右下至P53左上 处。

强调一下:八大的正确性和“左”的思想的影响。

2.“大跃进”运动

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教师:课文P28,一、二段。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生阅读课文P29:人民公社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课文P29二段。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参见教参P53右中 处。

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见教参P54左上角 处。

二、10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阅读课文P29倒数一段--P30一段和读图《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回答: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可按地理方位说说重要建设项目;也可按书上说说) 教师:见教参P左中下 处。

2.英雄模范人物:见课文P30第二段 处。

●课堂检测:

20

1.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 )完成后 A.土地改革运动 B.抗美援朝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2.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C.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 )

A.人民的积极性 B.党的正确领导 C.经济客观规律 D.国际环境 4.大跃进运动的中心是( )

A.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B.大炼钢铁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追求农业合作化的规模

4.下列属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的是①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②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有: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三年自然灾害 ③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 ④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8.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第二个五年计划 D新时期总路线

9.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办起人民公社的地方是 ( ) A农村 B工厂 C部队 D机关

10.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他的事迹出现在 ( )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新中国政权巩固时期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11.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12.阅读右图“大麦穗 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漫画。 请回答:

(1)这张漫画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什么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这种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4)我们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课后小结:

21

学习助手--记忆口诀: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违背规律受惩罚。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生态犯错误。“一大二公”搞平均,“共产风”刮民遭殃。经济困难波及广,生活水平大下降。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第 周总 9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7课 全国大动乱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动乱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动乱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动乱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22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全面发动的标志 导火线 原因 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做出错误判断,认为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这种错误,企图乱中夺权。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五一六通知》,号召开展”文化大革命“;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教师:“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损失的内乱。

二、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

1.全国大动乱: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策划下,以王洪文等为头目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一月革命”)随即夺权风暴席卷全国。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

3.最大的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地开除党和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1.民主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鼓吹到迷信的程度;由陈伯达、江青把持的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地位;地方各级党委靠边站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2.法制的践踏:“文革”期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整整10年没有召开过;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到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

●教师点拨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P33,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 教师:学生回答后,强调:见教参P67左下--右上 处。 为什么叫做“文化大革命”呢?见课本P33“知识框”内容。

23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林彪、江青一伙为什么支持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教师:点拨见教参P67右中 处。

2.(学生阅读课文P33知道):“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教师:根据课文P33倒数一段掌握即可。

二、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

1.上海夺权和全国大动乱

教师:教师简单叙述“上海夺权”情况见教参P75右中 处;教师强调:见教参P68,右中 处。

2.二月抗争(学生阅读课文P35,三段小字了解二月抗争的情况)

教师:强调三点:(1)二月抗争的原因;(2)二月抗争的斗争情况;(3)二月抗争的性质和意义<可参考教参P69右下 处> 。 3.刘少奇的冤案

学生阅读课文P35,五、六段,讨论:刘少奇身为国家主席,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

教师:强调--(见教参P69左中 处)。

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1.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被践踏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被践踏的事例有哪些? 教师:见教参P69左下角 处;在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横遭破坏的同时,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鼓吹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如毛泽东像章、毛泽东语录等。

2.人民民主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何时建立的?“文革”中这些制度遭到破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建立的;②见课本P35倒数一段 处—课本P36,一、二段 处。

●课堂检测: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写大字报、红卫兵任意妄为这些做法发生在( A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整风运动时期 2.十年“文革“的十年是指( D )

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C )

24

A.吴晗写《海瑞罢官》 B.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六通知》

C.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D.毛泽东写《炮打司令部》大字报 4.“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法制建设带来严重破坏。你知道党的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什么吗?( C )

A.林彪冤案 B.彭德怀冤案 C.刘少奇冤案 D.邓小平冤案 5.“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D ) A.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B.上海“一月革命” C。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D.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6.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举措是基于( D )

A.思想领域出现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 B.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日趋严重 C.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出现反社会主义势力 D.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7.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他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C ) A.美国的威胁 B.国民党要反攻大陆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D.地主等反动派的破坏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二 叶剑英首先拍案而起,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徐向前激愤地拍着桌

子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柱。你们这样把军队乱下去,还要不要这个支柱!” ──上述两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内容出自哪部文件?该文件是哪一年制定的? (2)材料二中的“你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干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行为与材料一内容规定是否相符?我们应该从叶剑英、徐向前等老干部身上继承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制定(2)指林彪、江青一伙 他们相互勾结,打击老干部,篡夺从中央到地方的部分权立,阴谋颠覆无产阶级政权。(3)不相符,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行为破坏了人民民主权立,造成了国家混乱 精神: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

●课堂小结:

学习助手——记忆口诀

25

毛主席晚年错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林彪 江青 有野心,趁机“动乱”祸国民, 停课停产“闹革命”,大批干部挨了整, 篡党夺权反人民,最终阴谋未得逞。 华国锋 叶剑英,果断措施快人心。 1966——76(年),十年动乱教训深。 巩固知识: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第 周总 10 课时

教学目标:

第8课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掌握全国动乱中经济形势恶化的表现,九一三事件,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四五”运动,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相继逝世,“四人帮”被粉碎

2.认识动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深刻感受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及其阴谋。 2.江青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

1.原因:1967—1968年,在全国动乱、“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2.表现: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阻塞,市场物资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1.调整经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粉碎了林彪集团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 到1973年国民经济 回升,社会趋向稳定。 2.全面整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经济再度回

26

升,社会趋于稳定。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1.损失:“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成就: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篡党夺权活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革”结束。

●教师点拨:

温故知新: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回答:“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全国大动乱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造成了哪些影响?

教师:“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是全国动乱的开始;1967年1月,上海夺权(“一月革命”)后,形成全国夺权风暴,导致了全国大动乱。全国大动乱的影响:一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二是经济秩序被打乱,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推进新课:

一、经济形式的恶化

学生阅读课文P38回答: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见教参P81,左下 处。

学生阅读课P38一段,归纳:经济形势恶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参考教参P81右上 处。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

学生了解:什么是九一三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教师:见教参P81,右中 处。

学生看课本P39中,照片《“文革”后期的周恩来》,教师加以说明:照片中的周恩来面容憔悴,身体羸(lei)弱,目光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神情。提问学生: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1974年国民经济的形势为什么又陷入混乱?

教师:参考课本P39第二、三段课文,加以指明。

学生课本P39右下照片《“文革”中复出的邓小平》,提问:邓小平全面整顿从哪里开始?成效如何?

27

教师:先讲邓小平复出的背景(见课P39最后一段第一句;学生阅读课P39下“知识框”和课文最后一段。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为什么没能坚持下去? 教师:参考教参P左下 处。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学生阅读课P40加以归纳) 教师:强调指出见教参P82,左下 处至右上 处。

经济建设的某些成就(学生阅读课P40 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教师根据图与课文P40,三段小字介绍。

“文革”十年动乱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参见教参P82右中 处。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结合课P41,照片及课文,提问学生:“四五”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它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见教参P82右下 处。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文化大革命”何时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教参P83左中 处。 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

教师指导: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后果:①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②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崇拜。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⑤保持稳定,反对动乱等。

●课堂检测:

1.1967——1968年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表现是( D )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 ②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③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难以保证 ④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九一三事件后,哪个集团被粉碎?( A )

A.林彪 B.江青 C.王洪文 D.姚文元

28

3.1974年,江青一伙开展了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 C ) A.刘少奇 B.邓小平 C.周恩来 D.谭震林

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了全面整顿。首先整顿( C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铁路运输 D.商业活动 5.“四五运动”的作用是( C )

A.为纠正“文革”的错误做好思想准备 B.为粉碎林彪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C.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D.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好思想准备 6.1976年9月9日逝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 ) 1.周恩来 B.刘少奇 C.朱德 D.毛泽东 7.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 B )

①“二月逆流” ②“四五运动” ③“九一三”事件 ④王洪文等上海夺权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①④③②泽东 8.文革结束的标志( B )

A.粉碎林彪集团 B.粉碎“四人帮”集团 C.毛泽东逝世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9.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请回答: (1)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要“叫”和“笑”?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是指“四人帮”等反动势力。因为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是他们搞乱中国、乱中夺权的障碍,周恩来的逝世使他们高兴,所以他们笑。同时对周恩来、邓小平和广大抵制“左倾”错误的人民群众进行攻击,所以他们“叫”和“笑”。 (2)“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 其含意是广大干部、群众准备反击“四人帮”等阴谋家、野心家,跟他们斗 争到

10.阅读下列材料(选做题)

材料一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功”,它提供了反面材料。 ——邓小平

材料二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邓小平文选》

(1)为什么必须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 因为它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材料中“坏事”是批什么?“好事”指什么? “坏事”是指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 “好事”指的是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 从反而为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而促使人们总结经验教训,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变“坏事”为“好事”。 (3)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经济建设上。②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 “阶级斗争”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

29

对个人崇拜。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⑤保持稳定,反对动乱等。

●教学小结:

学习助手—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第9课 “文革”经历访谈(略)

(自学课文P43-44掌握概念、方法)

第 周总11、12 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 单元知识构建与整合

第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见优化设计P27)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周总 13 课时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

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

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30

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难点: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真理标准的讨论

1.起因:“文革”结束后,但是当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

2.经过: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意义:打破了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共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全会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

思想: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战略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主要内容 总方针:改革开放 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师点拨:

一、真理标准讨论

学生阅读课P47-48,提问:文化大革命是哪一年结束的?(1976年10月) “文革”刚刚结束时,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1

教师:参见教参P97右下 处至P98左上角 处。

学生阅读课文P47-48,思考: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错误之处”在于见教参P96左上角 处。 提问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教师:参见教参P98左中▲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详见课P48中,小字 处。

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邓小平再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 教师:见教参P98左下 处。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邓小平做的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教师:主要内容见教参P93右中 处,意义: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师:1978年底召开,(见自学检测:)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教师:意义见课本P50二段;重大转折—见教参P94右下角 处至P95左上角

处。

●课堂检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 )

A.党的工作重点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转到城市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同志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 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之处是( D ) A.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B.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C.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D.以加强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为主要任务

32

4、建国以来的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D )

A、新文化运动B、文化大革命C、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5、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是( A )

①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 ②解放人民的思想

③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C )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D ) A、 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 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8、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于(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9、2008年4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说,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胡锦涛主席所说的“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的标志是( C )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B.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并进行第一次高考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0、材料分析题 :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解放思想是个思想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

33

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灭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 材料一讲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三的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需要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回答和探究。

(1)[建国前的回顾]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革命和红军处于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我党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挽救了她?该事件的作用怎样?

答: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建国后的曲折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严重失误?为了扭转这一局势,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答: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对比探索]20世纪80年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试探究分析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从本国实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等。

●教学小结

学习助手—记忆口诀:

(一)1978年年底,中央北京开会议。“拨乱反正”求真理,两个“凡是”被抛弃。解放思想讲实际,工作重心大转移。 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始兴起, “三中全会”了不起, 中国进入新时期。

(二) 冤假错案要平反,民主法制要完善, 依法办事成共识,系列法律把国治。 知识巩固: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34

第 周总1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检测: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

到户 完善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此后,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实行 2.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农民的尝试 包产

35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1.崛起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崛起意义: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奠定基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面展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3.重点改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通过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而且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点拨:

[导入] 展示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照片,同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教师强调,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那么,他们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阅读课P52,师问: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什么?实质、目的及目标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2第一段回答: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重心: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问: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生答: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36

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学内容,1958年我国农村进行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形成了一种什么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有什么特点和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6课内容回答: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进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体制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高度公有制和高度的集中管理、高度集体生产,分配上搞平均主义。这种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过渡]提问:那么,有必要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是怎样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的?

教师: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发展乡镇企业。)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师问: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体怎样做?首先从哪里开始实施?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P52右上知识框内容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包产到户,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收成按规定交足国家和集体的以后,其余大部分归农户自主支配。当时有顺口溜: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尝试包产到户(结合课P55“史海拾贝”了解)。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问:相对于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 教师:(学生回答后总结)一是分户生产;二是生产自主;三是农民对产品有支配权。

师问:由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对农民:使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得到了实惠。对农村—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及国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为乡镇企业和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师问:现在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教师:指导生答: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崛起

师问:什么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有那几种形式?

37

教师:(学生回答后)强调:简言之,乡镇企业就是农村村镇办的企业。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乡镇企业,不是看企业是否办在农村,而是看由谁办,资金从哪里来。乡镇企业有四种形式: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农村改革开始后,我国出现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

师问:为什么在农村改革大潮中会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53小字归纳:

①农村原有的社队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力的出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与劳力;

③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希望寻找致富新途径; ④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对外开放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师问:我国的乡镇企业群主要出现在哪三个地区? 生答: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地区。

师问:乡镇企业的崛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教师:学生回答后总结:①为农民开辟了致富新途径;②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③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④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⑤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过渡]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它也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师问: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制定具体措施。该文件是什么时候什么会议制定的?

教师:略。见课P54一段。

师问:为什么说该文件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略。

师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哪一年全面展开?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 教师:(学生回答后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

师问: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P54二段,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改革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

38

[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改革所有制结构是内容之一,也就是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企业的勃兴是大亮点。

2、民营企业的勃兴

师问: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勃兴的民营企业包括哪几种形式? 教师:生答: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

师问:个体和民营经济的兴起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P54倒数二段,回答。

【备课资料】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个体是指个体工商户,主要以家庭劳动为主 ,私营企业以雇佣劳动为主; 私营企业指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个体工商业户,即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以个人或家庭劳动为主,雇工在8人(不含8人)以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个体工商业的经营范围包括:使用机动工具从事小型手工业或家庭工业的生产;零售商品;农副产品、工业品中三类小商品的长途贩运和批发、零售;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使用机动车船承揽客货运输的运输业;房屋修缮业等。 具体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其中,私营独资企业,是指一个人投资经营的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书面责任。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书面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营利性组织。

●课堂检

●考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010·邵阳学业考试)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该“一号文件”着眼于( )

A.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B.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C.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 【解析】选A。

2、(2010·汕头中考)右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39

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答案】选A。

3、(2010·济宁中考)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有这样一份档案表,请你仔细阅读,然后分析一下表中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230斤 800斤

32元 200多元

1976年 35000斤 1979年 132300斤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表中明显发现,农民的收入、粮食产量从1976到1979有明显提高,这主要说明了农村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4、(2010·宿迁中考)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显示从1978年后,农村的农民收入在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实行。

5、(2010·日照学业考试)“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今岁又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选D。

6、(2010·永州中考)20世记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答案】选C。

40

7、(2009·汕头中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惟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答案】选 B。

8、(2008·广东学业考试)下表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代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5.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答案】选B。

● 考点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2010·聊城学业考试)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发挥企业的自主权,适应市场竞争。

2、(2010·河池中考)1993年底,工厂要和港商合资成立股份公司,这一事件是( ) A.资本主义公私合营 B.国有企业的破坏 C.外资独资商业的改革 D.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选D。

3、(2006·韶关中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教育体制改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对内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即经济体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o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