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中出现的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2 06: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前384-前322 1. 认为自然界中一切对象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空间和位置是一切种类运动的普遍条件,首先给出了时间的定义 2. 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质量决定 3. 认为天然运动无须外力的帮助,它自身就能实现,受迫运动必须依靠外力的不断作用才能维持 4. 古希腊最认真、最系统地研究运动空间和时间的人 1. 建立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2. 发明望远镜,第一个观察太空的人,看到月球环形山、太阳黑子、金星盈亏、土星光环等 3. 做钢球沿斜面运动的实验,并设想斜面的倾斜角越接近90度,小球延斜面的运动越接近自由落体运动 4.首位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结合起来的人,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 5.提出相对性原理,即经典的伽利略变换,认为力学规律在任何惯性系中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 意大利 1564-1642 笛卡尔 法国 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1596-1650 线上运动。他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后来牛顿把这句话归纳为第一定律 胡克 英国1635-1703 牛顿 英国 1643-1727 1.发现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成正比:F=kx 2.首先发现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提供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牛顿的三大定律均必须在惯性系、宏观低速才成立 4.运用三大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即F=GM1M2/R2 动力学↑ 天体运动↓

托勒密 古希腊 90-168 哥白尼 波兰 1473-1543 第谷 丹麦 1546-1601 开普勒 德国 1571-1630 提出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 否认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认为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只有月球绕地球运动 1600年布鲁诺因宣扬日心说被教会烧死在罗马广场,1632年伽利略亦因此而被判终身监禁(1642年去世) 非常富有,买下一座海岛,余生致力于天文观测,是位天才的测量家,进行行星位置的测量,并且非常精确,他的测量结果为其学生开普勒提供了关键性支持。 研究了老师第谷的行星的观测记录,发现如果依托勒密的理论行星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他坚信老师的测量无误,只有假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才能解释这种差别。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和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哈雷 英国 1656-1742 卡文迪许 英国 1731-1810 赫歇尔 英国 1738-1822 伽勒 德国 1812-1910 汤姆博夫 齐奥尔科夫斯基 俄国 1857-1935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该星1531、1607年出现过,哈雷在1682年观察到它,并预言1758年会再次出现,经过克雷洛计算后发现受木星影响,将会于1759年4月出现,结果得到证实。该星1986年来过,下一次是2062年 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钢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的得出了G的数值,并计算出地球质量 1781年,赫歇尔通过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除金木水火土星外 近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天王星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法国年轻的天文爱好者勒维耶同时独立地预言了在天王星轨道之外有一颗当时还未知的行星,并计算了该行星的质量、轨道、位置,勒维耶将他的计算结果写信告诉了柏林天文台的伽勒,伽勒于1846年9月23日夜晚在预定的区域发现了海王星。 1930年,他根据海王星自身运动不规则性的记载发现了冥王星 为人类迈向太空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出利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是实现太空飞行最有效的工具。

泰勒斯 古希腊 前624-前547 富兰克林 美国 1706-1790 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 1.命名正电荷、负电荷。2.用风筝做导电实验 3.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验(库伦扭秤),提出库伦定律,并测出静电场量k 早期认为电与磁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也有作用力。 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 1.否认安培,认为像电和热、电和光之间一样,电和磁之间也应该存在联系。 2. 后来偶然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1.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由它产生的电场。采用了一个简洁的方法描述电场——电场线。 2.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得出电磁感应定律。 发现楞次定律 发明霍尔元件 用实验得到焦耳定律 1.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如果此刻空间存在闭合电路,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在这种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或者说导体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2.由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大胆地假设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并由此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认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1888年赫兹在实验中证实了该假说。 3.认为空间可能存在电磁波,指出了光的电磁本质,揭示了电磁光三者在本质上的统一性。 4. 创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电磁理论的基本原理。此理论启发了爱因斯坦发现光速不变原理 库伦 法国 1736-1806 托马斯?杨、安培 安培 法国 1775-1836 奥斯特 丹麦 1777-1851 法拉第 英国 1791-1867 楞次 俄国 1804-1865 霍尔 美国 1811-1898 焦耳 英国 1818-1889 麦克斯韦 英国 1831-1879 洛伦兹 荷兰 1853-1928 赫兹 德国 1857-1894 密立根 美国 1868-1953 阿斯顿 英国 1877-1945 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F=qvB。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用油滴实验测得电荷量e?1.6?10?19C 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斯顿的老师汤姆生是电子的发现者并测出比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斯顿设计质谱仪,用质谱仪发现了氖20和氖22,证实了同位素的存在。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电磁学↑ 光学↓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任何复杂振动可以看作其叠加;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模型。

傅科 法国 1819-1868 斯涅尔 荷兰 1580-1626 惠更斯 荷兰 1629-1698 在巴黎万神殿用长67米的单摆演示了地球自转的效应,摆的周期超过16s。 分析了大量数据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发现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sin?1sin?2?n12 1.曾详细研究过单摆的震动,发现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T与摆场l的二次方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g的二次方根成反比,而与摆球的质量无关。惠更斯确定了计算单摆周期的公式。T?2?l。 g2.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是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首先提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托马斯?杨 英国 1773-1829 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泊松 法国 1781-1840 多普勒 奥地利 1803-1853 伦琴 德国 1845-1923 迈克尔逊 美国 1852-1931 马可尼 意大利 1874-1937 波动说的反对者,反对菲涅耳的理论,按照其理论计算光在圆盘后影的问题,发现影的中心会出现亮斑,结果反而支持了光的波动说 带着女儿在铁道旁散步发现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并作出解释----多普勒效应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9世纪科学家普遍认为存在绝对静止的以太,迈克尔逊把光从不同方向射出,精确测量它们速度一样,证明不存在以太。为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实验基础 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人,收音机的发明者,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0年提出量子论,认为微观世界的某些物理量不能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些分立值,相邻两分立值之差称为该物理量的一个量子。并认为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提出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并解释了光电效应。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主张彻底摆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只适用于某一特殊惯性系。 3.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假设: ①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物理规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都可以表述为相同的形式。 ②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相对于任何惯性系沿任一方向恒为c,并与光源运动无关。 4.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应用等效原理使一切物理规律对于非惯性系同样适用 在伦敦公开表演了向远处传递活动图像的技术,人类第一次用电来传递图像,标志着电视的诞生。 在不同高度统计了宇宙线中μ子的数量结果与相对论的预言完全一致。 发明回旋加速器,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 德国 1858-1947 爱因斯坦 美国 1879-1955 贝尔德 英国 1888-1946 罗西和霍尔 劳伦斯 美国 1901-1958 化学

无机1.1771年 瑞典 舍勒(1742—1786) 、普利斯特里(1733—1804)发现氧 2.1774年 瑞典 舍勒 发现氯

3.1777年 法国 拉瓦锡(1743—1794)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4.1778年 法国 拉瓦锡 建立燃烧的新理论 5.1800年 意大利 伏特(1745-1827) 发明电池 6.1803年 英国 道尔顿(1766-1844)提出原子学说

7.1807年 英国 戴维(1778-1829)用电解法首次制得金属钾和钠 8.1836年 俄国 盖斯(1802-1850)总结出盖斯定律

9.1869年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1834--1907)发现元素周期律

10.1887年 瑞典 阿仑尼乌斯(1859--1927)提出电离学说 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11.1888年 法国 勒夏特列(1850-1936) 发现体系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提出了关于平衡移动的勒沙特列原理 12.1914年 德国 哈伯(1868-1934) 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13.1919年 国际化学会联盟改组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 14.1938年 中国 侯德榜(1890-1974)根据比利时索尔维制碱法改进发明“侯氏制碱”法

结构15.1897年 英国 汤姆生(1856-1940)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6.1911年 英国 卢瑟福(1871-1937)根据a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17.1913年 丹麦 波尔(1885-1962)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量子论观点 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1925年 奥地利 泡利(1900-1958)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39年 美国化学家 鲍林(1901-1994)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模型,为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因1955年反对核弹测试 获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20.1964年 美国 盖尔曼设计了夸克模型 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机21.瑞典 贝采里乌斯(1779--1848)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硅、硒、钍和铈元素的发现者,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 22.1824年 德国 李比希和维勒发现不同物质却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23.1828年 德国 维勒(1800--1882)合成尿素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生命力学说 24.1832年 德国 李比希和维勒提出“基”的概念

25.1838年 德国 李比希建立有机物中碳氢定量分析法并提出取代学说

26.1863年 瑞典 诺贝尔(1833-1896)发明了TNT炸药和雷管,创立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奖 27.1865年 德国 凯库勒(1829-1896)提出苯的结构式

28.1939年 瑞士 米勒(1899-1965)发现DDT的杀虫功效 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9、1960年 美国 科里(1928~)创立了有机化学合成的“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生物

必修一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一、细胞学说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5、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6、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7、比夏(M.F.X.Bichat,1771-1802):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8、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9、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10、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1821-1902):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器12、文特尔(C.Venter,1946~):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1918-2013):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58、1980年两度诺贝尔化学奖。 14、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

17、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

18、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

三、生物膜模型19、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0、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21、桑格(S. J. Singer ):1972年他与尼尔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3、阿格雷(P.Agre,194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88年,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与麦金农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4、麦金农(R.Mackinon,1956~):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25、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6、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857年,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用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并注意到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外科医生发明外科消毒法。1881年研制成功炭疽菌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7、李比希(J.V.Liebig,1803~1873):德国人,化学家。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

28、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德国人。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9、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30、切赫(T.R.Cech,1947~):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因发现RNA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31、奥特曼(S.Altman,1939~):美国人,生物化学家。他发现了原生动物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32、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法国人,化学家,近代化学之父。他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他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否定了“燃素说”,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五、光合作用33、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英国人,化学家。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34、英格豪斯(J.Ingenhousz):荷兰人,宫廷医生。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5、梅耶(R.Mayer):德国人,植物学家。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6、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德国人,植物学家,现代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他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等;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37、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美国人,植物学家。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38、鲁宾(S.Rub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39、卡门(M.Kam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同上

40、卡尔文(M.Calvin,1911~1997):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为此,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41、斯图尔德(F.C.Steward,1902-1972):美国人。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42、玛丽?居里(M.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人,化学家,物理学家。她和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为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她又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独立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子弗雷德里克?居里与其女伊伦?居里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并对裂变现象进行研究,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创造许多诺贝尔奖记录:第一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仅有的两位女性得主之一(另一位是1963年美国梅耶),化学唯一三位女性得主之一(另一位是其女伊伦,还有一位是2009年以色列约纳特),唯一一对夫妻获奖,第一对父子(仅4对)、母女(唯一)获奖,居里家族成为唯一四人均获奖的家族

必修二43、杨焕明(1952~):江苏人,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他和同事们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于2002年4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因此他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年度科研领头人。

六、遗传44、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45、约翰逊(W.L.Jonhannsen,1857~1927):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6、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1892年他提出种质学说,这一学说对以后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以及基因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7、萨顿(W.Sutton,1877~1916):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法)

48、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由于在染色体遗传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他荣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9、道尔顿(J.Dalton,1766~1844):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于1801年发现气体分压定律,1803年提出化合物组成的倍比定律,制订出最初的原子量表。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50、布里吉斯(C.B.Bridges):美国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学生和合作者,他发现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组的比例。 七、DNA分子51、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英国人,细菌学家。1928年,他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假说。(体内转化实验)

52、艾弗里(O.Avery,1877~1955):美国人,细菌学家。1944年他和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DNA。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体外转化实验)

53、赫尔希(A.Hershey,1908~1997):美国人,细菌学家。1952年,他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后因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获得196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54、蔡斯(M.Chase,1927~2003):女,美国人,细菌学家。前半句同上

八、DNA结构55、沃森(J.D.Watson,1928~):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51年开始,他与克里克合作研究DNA的分子结构。1953年,他们发表了以《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著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6、克里克(F.Crick,1916~2004):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同上,不同在于:1957年,他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1961年,他用实验证明了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并阐明了遗传密码的总体特征。

57、威尔金斯(M.Willkins,1916~2004):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他和富兰克林(颁奖时已去世而未获奖)通过X射线衍射法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为此他与沃森、克里克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8、富兰克林( R.E. Franklin,1920-1958):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同上

59、查哥夫(E.Chargaff,1905~?):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化学家。1950年,他发现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当量关系,即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0、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1926年,他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61、吉尔伯特(W.Gilbert,193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75年,他发明了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为此他与桑格、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62、伽莫夫(G.Gamov,1904~1968):美籍俄国人,宇宙物理学家。1955年他提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

63、尼伦伯格(M.W.Nirenberg,1927~2010):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61~1962年,他和马太合作,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与马太不同在于:他又因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而获得了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4、马太(H.Matthaei):德国人,生物化学家。同上的前半句

65、缪勒(H.J.Muller,1890~1967):美国人,遗传学家。基因理论、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辐射遗传学的创建者。他首先发现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并奠基性地指出了遗传物质的两个特性:自我复制和将偶发突变遗传给后代。为此荣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6、袁隆平(1930~):江西德安人,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荣获1981年度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九、进化67、拉马克(J.B.La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1809年他出版了《动物学的哲学》,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68、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69、斯坦利(S.M.Stanley,1809~188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必修三70、孙儒泳(1927~):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50多年,在鼠类和鱼类生理生态、鼠类冷适应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对我国高校动物生态学教学作出了重大而较全面的贡献。

十、内环境71、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生理学家,实验医学奠基人之一。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72、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十一、动物激素73、沃泰默(Wertherimer):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74、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75、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英国人,生理学家。同上

76、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77、肯德尔(E.C.Kendall,1886~197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15年,他提取出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提取物。1930~1940年间,E.C.肯德尔等提取并分离出多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析出其化学结构,并发现其具有对体内新陈代谢调节的重要功能。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8、平卡斯(G.G.Pincus,1903-1967):美国人,生理学家。他和张明觉研究生殖激素的抗排卵作用,导致口服避孕药的研制和广泛应用。 79、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80、卡雷尔(A. Carrel,1873~1944)法国人,医生,实验生物学家。他因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和在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十二、生长素81、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82、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3、温特(F.W.Went,1903~在世):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他和其他科学家对植物激素作了大量的研究。

十三、生态84、马世骏(1915~1991):山东兖州人,生态学家,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85、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86、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59、查哥夫(E.Chargaff,1905~?):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化学家。1950年,他发现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当量关系,即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0、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1926年,他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61、吉尔伯特(W.Gilbert,193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75年,他发明了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为此他与桑格、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62、伽莫夫(G.Gamov,1904~1968):美籍俄国人,宇宙物理学家。1955年他提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

63、尼伦伯格(M.W.Nirenberg,1927~2010):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61~1962年,他和马太合作,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与马太不同在于:他又因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而获得了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4、马太(H.Matthaei):德国人,生物化学家。同上的前半句

65、缪勒(H.J.Muller,1890~1967):美国人,遗传学家。基因理论、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辐射遗传学的创建者。他首先发现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并奠基性地指出了遗传物质的两个特性:自我复制和将偶发突变遗传给后代。为此荣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6、袁隆平(1930~):江西德安人,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荣获1981年度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九、进化67、拉马克(J.B.La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1809年他出版了《动物学的哲学》,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68、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69、斯坦利(S.M.Stanley,1809~188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必修三70、孙儒泳(1927~):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50多年,在鼠类和鱼类生理生态、鼠类冷适应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对我国高校动物生态学教学作出了重大而较全面的贡献。

十、内环境71、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生理学家,实验医学奠基人之一。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72、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十一、动物激素73、沃泰默(Wertherimer):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74、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75、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英国人,生理学家。同上

76、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77、肯德尔(E.C.Kendall,1886~197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15年,他提取出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提取物。1930~1940年间,E.C.肯德尔等提取并分离出多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析出其化学结构,并发现其具有对体内新陈代谢调节的重要功能。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8、平卡斯(G.G.Pincus,1903-1967):美国人,生理学家。他和张明觉研究生殖激素的抗排卵作用,导致口服避孕药的研制和广泛应用。 79、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80、卡雷尔(A. Carrel,1873~1944)法国人,医生,实验生物学家。他因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和在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十二、生长素81、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82、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3、温特(F.W.Went,1903~在世):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他和其他科学家对植物激素作了大量的研究。

十三、生态84、马世骏(1915~1991):山东兖州人,生态学家,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85、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86、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nl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