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4-03-16 05: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法学院 行政管理 宁建东 201007064055

家乡彭水简介: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

北接湖北省,南连贵州省。全县辖10镇29乡,共274个村、26个居委,1785个村民小组、184个居民小组。2001年底,全县有17.55万户、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0万人,县城居民4.95万人;社会从业人口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2.9万人,第二产业2.1万人,第三产业4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5%,其中苗族27万余人,土家族9万余人。

? 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

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政府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鞍子苗歌》

? “鞍子苗歌 ” ,是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乡一带的苗族民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东邻湖南,南连贵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这一特殊的 “ 文化媾融区 ” 区位,使 “ 鞍子苗歌 ” 形成了一种既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等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特型歌腔。鞍子苗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 ( 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 ) 、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

? 鞍子苗歌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质,而在音调结构、旋律、节拍节奏、音域

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显示色彩上,又融入了相邻民族的民歌元素,形成了音乐色彩混合驳杂的,与异地苗歌有别的特征。这使鞍子苗歌旋律十分独特优美,奠定了它在文化比较学、音乐形态学及民族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价值,是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新音乐创作的极好素材,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 年在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彭水鞍子苗歌《娇阿依》作为重庆市代表队的重点节目参演,受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扬。重庆市整台节目还以(鞍子苗歌) “ 娇阿依 ” 作为总冠名并获金奖。如今 “ 鞍子苗歌 ” 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之一。 ? “鞍子苗歌 ” 与彭水文化艺术的发展基本同步,在远古开始萌生,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唐、宋达到鼎盛,元、明至清遭到破坏,新中国建立后得到复苏。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深刻变化既给它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在 “ 时尚 ” 、 “ 西俗 ” 的强劲挤压下,又使它变得空前脆弱甚至濒危,极需强力保护 。

《普子铁炮火龙》

? 普子镇位于彭水县北部,位居七曜山一侧,与石柱自治县接壤,也受黔江区、

湖北省利川市文化的辐射,处于巴蜀楚黔多地域文化及汉族、苗族、土家族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媾融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为铁炮火龙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普子铁炮火龙是我国城乡诸多民间龙舞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在龙形设计、编

扎裱糊工艺、彩绘、上光固化、龙体内照明用油练的制作、舞龙的队形与动作编排、在年节时出龙烧龙的民俗因素,特别是舞龙时用上铁炮发令助威及土制铁末火花烧龙等,使普子铁炮火龙十分别致且充满神秘色彩,使其在诸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品位。 ? 古老的中国农业文化土壤,诞生、养育了独立特行的龙文化。《说文》十一

载:“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是能兴云驭雨的神物。人们赋予它蓬勃的生命和善良的心地,它能给人带来幸运与吉祥,这是数千年来它被中华民族喜爱的原因,并进而形成龙神崇拜,龙舞就是在这种民众心理为基础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舞龙自何时始,至今无定论。但彭水民间却流传着“ 龙灯本是唐朝兴 ” 的传说。据访,民众说当地玩龙世代相传从未中断。现冉家玩班已经传至第四代。 ? 普子铁炮火龙是大龙。俱用竹、木、纸扎糊成形,并用麻布相连。因世间无

龙的形象可依参照,在扎制彩绘时,则按传说中龙 “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 为据,腹中置 “ 油练 ” 作灯火照明,故称 “ 龙灯 \。龙身由单数节组成,一般

为 11 、 13 、 15 节不等,一人执舞一节,耍龙尾的多为滑稽可笑的小丑。玩铁炮火龙,必须有与之配套的 “ 铁炮 ” 、 “ 黄烟 ” 与 “ 火花 ” 。铁炮三声巨响,为首一人举一裹着红绸的巨 “ 宝 ” 跃出,紧跟 “ 宝 ” 后的,就是张着巨口的长龙翻腾出场。随之锣鼓唢呐齐鸣,玩龙大汉大吼着 “ 哦哦 ” 之声,前面耍 “ 宝 ” 的人将 “ 宝 ” 上下翻滚,龙则随 “ 宝 ” 翻腾奋力抢 “ 宝 ” 。并做出黄龙出洞、黄龙滚滩、黄龙盘腰、黄龙穿尾、黄龙跃门、黄龙穿花、滚龙入海等动作。龙入场后,必以黄烟低喷场地,使近地空间充满黄白色烟雾,以隐玩龙者身体,使见龙不见人,龙便在黄色的雲烟中翻滚腾跃缠绕出没。以合《易经》讲的 “ 云从龙 ” 的意象。在这腾龙的四周喷放着铁末火花,这可是一道道名附其实的 “ 银花火树 ” !火花放射时声如雷嘨,加上跟着龙燃放的长竿鞭炮,及锣鼓声和玩龙壮汉的吆喝声混成一片,其阵势与声威,真是震天撼地壮烈无比,叫人惊心动魄摧肝裂胆。玩龙汉子们就图在这威猛的阵仗中过把玩火龙的瘾,而观赏者更大饱眼福,过年的欢乐与狂热便推向了极致。

《高台狮舞》

? 彭水高台狮舞是彭水民间最具特色的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作为彭

水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据靛水乡古文村唐家弯的唐家班回忆,传承他们的第一代师傅是从原文武乡陈家湾的陈家玩班拜师学来的(现陈家班已消亡),至今唐家班已传至第六代,约150 年。 ? 彭水高台狮舞可以分为地面狮舞和高台狮舞两种。地面狮舞主要用于日常节日、生日、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活动。搭台上架的高台狮舞则多用于重大节庆和比赛,表演时常常与地面狮舞连为一体。最核心的部分是空中表演,也是最具观赏性的部分。采用方桌搭台,最少7 张,一般 15 张,多则 24 张,极限达到 108 张。狮舞表演者身披长约 2 米的彩绘狮子,在导引师的引导下,踩着锣、大鼓、小鼓、钹、铰等响器伴奏节奏,从第一层开始,层层上升,直达 “ 一柱香 ” 。在各层表演时,狮子要穿过每一张方桌。在 “ 一柱香 ” 上要进行玩狮子和各种动作的立桩表演,惊险刺激。 ? 彭水高台狮舞可以用单狮表演,也可以双狮表演,或者一大一小两头狮子参

与表演。表演者模拟狮子或者其他动物的动作,有蹬黄冬儿、打羊角桩、鹞子翻叉、扯链盖拐、翻天印、黄龙缠腰、奶牛困塘、狗连裆、扯海趴狗、钻圈等动作套路。高谷表演班还有狮子高杆夺绣球、游走板凳等表演动作。表演时,一般由一人或者两人面戴大头和尚、猪八戒等面具,手持绣球、钉耙等道具,在狮子的前面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挑逗狮子。 ? 解放前,彭水从事高台狮子表演的队伍多,人员也不少。现从事高台狮舞表

演的主要有靛水乡的唐家班、高谷镇狮舞班和棣棠乡的李天阳狮舞班等。它不受表演地点的限制,厅堂、庭院、广场甚至野外的开阔地都可以搭台表演。

? 彭水高台狮舞兼具舞蹈和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以玩班为单位进行表演。面

具、道具多样,表演内容丰富,套路灵活多变。表演风格或惊险刺激,或古朴滑稽,或华丽多姿。在表演中常常听到阵阵喝彩,有时观众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表演中去。 ? 彭水高台狮舞为中华狮舞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音乐学、

艺术性、体育学、人类学等领域都具有研究价值。它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参与当地社会生活,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因其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可以积极参与全县的文娱活动和旅游建设,前景看好。

? 彭水高台狮舞要求要表演者要有高超的表演技能和良好的体力,经济负担较

多。近年来,打工浪潮席卷而来,大多数青壮年已远走他乡,高台狮舞玩班大多只剩下年老体弱者,无法进行正常表演,濒危情况不容忽视。

《郁山擀酥饼》

? 郁山擀酥饼是清朝嘉庆年间由“ 严富春斋 ” 名师研制而成,其秘方流传至今

已经 200 余年。民国时期,擀酥饼在郁山得到迅速发展,除严富春外,殷氏家族也学习研制擀酥饼。解放后,郁山区供销社建厂组织规模化生产,郁山擀酥饼的技艺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承。 20 世纪 80 年代市场放开后,郁山区供销社停产,随后冉隆权、罗登文也相继去世,杜业德、殷勇等人又各自开设家庭作坊继续生产郁山擀酥系列产品,供应市场。 ? 郁山擀酥饼的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品种和规格较多。它以上等精面

粉为主料,选用黄豆、花生、芝麻、冰糖、白糖、饴糖、桂花、猪油等20 余种材料为配料。经过和面、制酥、制皮、包酥、擀酥、包馅、成型、上芝、烘烤、分检包装等工艺流程精工制作而成。成品有酥饼、月饼、印花饼、罗汉饼等系列,有桂花、豆沙等品种。月饼、印花饼、罗汉饼都有木质印模。郁山擀酥饼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是制酥、制馅和烘烤。其口感主要取决于制酥和制馅,一般都秘而不宣。 ? 郁山擀酥饼采用上等的面粉、饴糖、芝麻、黄豆、桂花等原料,经手工精制

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从原材料到整个加工过程都未受到任何污染,属于纯天然的健康食品。成品呈金黄色,具有“ 香、甜、酥、脆 ” 的特点,食后 “ 丹桂盈口 ” 。有名人赞道: “ 食尽江南珍馐味,始知郁山有擀酥。 ” 由于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等化学药品,春夏保质期 3 个月,秋冬保质期达到 6 个月,存放期在同类食品中算长的。 ? 郁山擀酥饼工艺是中华酥饼制作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在历史学、商品学、美

术学、饮食文化等方面都要不可取代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愧为原始手工技艺的“ 活化石 ” ,对于研究彭水乃至重庆市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商业文化均有极其重大的史料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同时,它是在郁山发展起

来的特色食品,是重庆特色饮食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和保护这一传统工艺,有利于打造重庆商品品牌。

? 郁山擀酥饼由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不高,在当代普遍采用科学技术制

作名特食品的背景下,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历史以来,制酥、制馅两个核心的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绝技大多随着大师的去世而消失。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传承人的去世,这门优秀的传统工艺就有消失的危险,必须即时整理,加强保护保护。

《郁山鸡豆花》

? 郁山鸡豆花是产生在郁山古镇的一道佳肴,因其原料为母鸡肉、蛋,形色均

如豆花而得名。相传,鸡豆花为唐代废太子李承乾的丫环可心创造,在郁山流传也有1300 余年的历史。 ? 郁山鸡豆花在郁山镇市民中广为流传,在喜庆宴会、酒席上都要制备鸡豆花

招待客人,成为郁山最具特色的饮食佳品。近年来,彭水县城的部分宾馆、酒楼引进鸡豆花这道佳肴,受到了来宾的高度赞赏。 ? 郁山鸡豆花的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用料考究。选用新鲜母鸡鸡脯肉,

经去筋、剁碎捣烂溶入芡粉水中,与蛋清糕搅匀后,放入熬制好鸡汤内煮熟即可。它色彩晶莹,清香鲜嫩,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 郁山鸡豆花用优质母鸡的肉、蛋、油,以及用剩余部分熬制的鸡汤制成,保

留了母鸡肉、蛋品的绝大部分营养,具有开胃养胃的作用,是营养佳品。须选用没有喂养任何添加剂、膨化饲料的本地优质母鸡、鸡蛋做主料,选用优质薯类淀粉作芡粉,其他辅料都是纯天然制品,属于纯天然食品。 ? 郁山鸡豆花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为传统的优秀饮食佳品,是中国食品

佳肴的一分子,具有“ 活化石 ” 的作用。在历史学、人类学、营养学、饮食文化等方面均有研究和比较价值,对于研究彭水乃至重庆饮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鸡豆花极富地方特色,为开发民族食品,建立旅游食品品牌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 郁山鸡豆花选料严格,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费工费时,制作成本高。虽然

近年来在县城的部分宾馆、酒楼开发了这道菜品,因其价格较高等原因,无法成为大众食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鸡豆花这道优秀的传统佳肴的工艺传承越来越困难,必须加强政策性保护工作。

《诸佛盘歌》

? 诸佛盘歌是产生于诸佛乡的优秀苗族民歌。它以对歌为主要形式,歌唱者采

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 行 对歌。大型表演或聚会时,歌者分为两对进行对歌,以盘诘对方致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n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