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及重点知识(452页

更新时间:2023-04-07 09: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集优方案

1 新闻两则

☆课文导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芜.湖(wú)阌.乡(w?n)荻.港(dí)鄂.豫区

(a)溃.退(kuì)锐不可当.(dünɡ)歼.灭(ji

ün)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绥靖

..(su í jìnɡ)阻遏.(a)杜聿.明(yù)

二、词语释义

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

1

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有嘲讽意味。

四、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五、背景探视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

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后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六、文体浅谈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

3

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歼.灭()击溃.()

绥靖

..()()阻遏.()鄂.豫()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

又逃到了葫芦岛。

3.形似字组词。

锐:()荻:()

税:()获:()

哀:()歼:()

衰:()纤:()

4.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

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

??

4

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 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6.下列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

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

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

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等词语有力地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一句中的“所

5

有”“都”两词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填空。

?消息要__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_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_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经过、_________。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消息主要运用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____。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

4.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

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

6

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放在中路军之后来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全部渡过了长江。

5.对“不含”两字在文中意义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标明解放军渡江的地域界限,以防产生歧义。

B.文意是解放军西起九江地区,但不包含九江城。用“不含”一词简洁明了。

C.使人清楚九江城防守坚固不可逾越,故不

包含在内。

D.既说“西起九江”,又说“不含”属于行文

矛盾,应删掉“不含”。

三、课内阅读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

7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m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