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论述题全解

更新时间:2023-10-26 0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政策学论述题

3、为什麽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中的趋前倾向与趋后倾向:

(1)形成时期的政策科学一如初创时期的政策分析实践,注重对于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而对于政策的内容则

相对不太关心。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和评估,以及对公共政

策的调整甚至终结,都受到了政策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2)“趋前倾向”: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的政策科学中出现了所谓的“趋前倾向”,即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

(3)“趋后倾向”:70年代中后期,公共政策研究中出现了“趋后倾向”,即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结”和“政策周期”等。 14、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1)“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1)此观点由戴维·伊斯顿提出。

2)所谓“价值”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产、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所谓“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决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3)这一观点界定突出了三方面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具有强制性。

(2)“政策活动过程中应当实现政策决定与政策执行的截然两分”

1)政策活动过程:政策制定;政策实验;政策执行;政策目标实现;政策评估;政策监督;政策终结等过程。

2)政策决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不单指公共政策文本的起草,还包括围绕形成公共政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指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行动,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

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4)若然政策活动过程中政策决定与执行不分离,则往往会因为利益纠纷而使得政策制定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失去其“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因此,公共政策难以起到其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从而使得政策失去其应有之义。 (3)“公共政策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1)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政策分析主要是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在这里,方法论是指创造、评估和交流政策相关知识的标准、规则和程序的体系。这就是哲学家们尤其是科学哲学家们所称的“研究的逻辑”(Logicof inquiry)。经过近四五十年的发展,政策分析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在政策分析者中取得认可的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计算机模拟,操作博奕等。然而,并不存在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方法论。由于社会环境、政治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政策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既要有定量的方法,也要有定性的方法;即要有理性的方法,也必须有超理性的方法,特别是必须依赖直觉、灵感和判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政策分析与其说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关于这一点,许多著名的西方政策分析家都作了明确的论述。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出不同的管理艺术,因此,管理者如何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艺术和领导艺术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败。

所以,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作为一种方法与工作程序,其原则是科学的,其运用是艺术的。 3)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和其他的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发展规律的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是一门科学。人们只有以科学的态

度对待它,深刻认识政治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筹自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这就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以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各种不同的理解我们有不同的态度,首先有这么种理解,上面制定了方针政策,作为基层或下属我们在此政策方针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一种是,上级制定了方针政策,而下级或基层机关予以曲解歪曲,没有很好的执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对待上述两种不同的理解,我们有着不同的态度,对第一种,我们是应当鼓励、肯定;而对第二种是反对的应予以立即制止的。我们认为,政府机关工作有着其特殊性,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每一级行政执法机关都应遵守组织的纪律组织的原则,下级服从上级,并在此基础上在坚持这个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的创造性的开展本职工作。要把握好原则与灵活的关系,坚持原则是灵活的前提,灵活是在原则内的灵活。切不可违背原则意味追求灵活。上面的第一种态度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而第二种态度则违背了组织的原则性是不可取要予以明确的批评予以制止的。

3)综上,我们认为,对待上级行政机关的方针政策,下级机关应积极领会把握原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P140) 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评分细则(答对每点2分)

2、论述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P76-88)

公共政策执行的流程是指将政策执行中的各主要环节依照先后顺序排列,并以箭头来表示相互间关系。

公共政策的执行流程:

(一)行的组织。(1)确定政策执行的组织(2)必须配备胜任的人员(3)明确职责和权限(4)制定相关的制度或规定。

(二)政策执行的准备。(1)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2)要制定行动计划(3)要对执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政策宣传。政策宣传就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让政策目标了解政策的行为。政策宣传关系到目标群体是否支持和拥护公共政策的执行。

(四)公共政策实施。公共政策实施是指根据政策采取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

(五)协调。协调是指在政策执行中采取适当方法调节各项行为,解决或者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引导各项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或者各项政策对策之间互相配合,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的一系列行为。

(六)检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检查是不可缺少的行为之一,它贯穿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它包括:(1)检查的准备(2)检查的主体(3)检查中要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检查主体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4)选择合适的方法(5)对检查结果的处理。

(七)总结。总结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项内容,它以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执行过程为前提,又为下一周期的政策执行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每题 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1、答: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2分)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2分)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2分)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2分)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2分)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2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2、答:(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4分)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4分)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4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三、论述题

1、论述如何预防“群体狂想症”?

答:领导鼓励反对意见;领导一开始不表面自己的观点;建立独立的政策计划和评估小组;邀请一些专家到会;暗中委派一个“魔鬼”角色;警惕过激的情绪;不满足于简单的一致,在开会研究。 2、论述中国古代的政策观。

答: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理性推理;法家的系统观、兵家的知变战术。 三、论述题:

1.论述公共政策决策的要素:

(1)目标要素:任何公共政策都是针对一定的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执行的,因此在决策活动中,必须要明确政策目标,而这种以确定的政策目标展开公共决策的决策意识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则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决策目标的确定对随之产生的政策议程、政策选择、政策执行以及物质配备与保障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由于政策领域是极为广泛复杂的,因而政策目标应立基于公共利益的保障和发展,为公共福利的增进服务。

(2)主体要素: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而言,政策主体要素包括官方政策活动者与非官方政策活动者,他们对于公共议程的发展、政府议程的推进、决策信息的分析把握、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政策工具的鉴别以及再决策等公共政策活动均具有重大影响。公共决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政策主体通过政治过程决定资源在不同公共物品之间的配置或决定全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人之间的分配。

(3)工具要素:政策工具又称治理工具或政策工具。作为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论域,其核心是关注如何将政策意图转变未管理行为,将政策理想转变为政策

现实。基本的政府工具或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类。其中,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域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工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社会化手段则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 (4)信息要素:决策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否到位关系导决策的成败。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需要对决策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准确、高效、快捷,保证决策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迅捷性是成功决策的根本要素。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类信息高度膨胀,其中不乏非精确性、错误、失真的信息。公共决策者应对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行适度选择,对公共决策信息的公共价值进行分析,进而在数字化智能处理基础上实现公共决策信息的最优选择途径。 2.论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引导人们行为和事务发展方向。从发挥效力的形式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直接导向功能和间接导向功能。从作用的结果形式来看,公共政策导向功能分为正导向功能和负导向功能。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统一思想。第二,确立目标。第三,因势利导。

(2)制约功能:公共政策的制约功能是指政策能够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务发展失范的控制和约束。制约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制约、禁止政策制定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发生。公共政策制约功能是一种消极性功能。政策制约功能是公共政策规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公共政策制约功能可以分为硬性制约功能和软性制约功能。

(3)管理功能: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是指政策在其运行过程中应承担和可能承担的基本政策任务。其核心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主客体服从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以及协调职能上。

(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是指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或体现这部分价值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分配的能力和作用。公共政策作为

一种社会规范,它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调控各种社会关系及其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它需要回答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为什么分配、需不需要再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对象所关心的问题。

(5)动力功能:公共政策的动力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符号象征对国家管理和社会改造所具有的促进和推动的能力和作用。公共政策组合物质的、精神的、动力的各种要素,利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创造出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新产品与行为,以不断地调整社会关系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政策的物质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物质刺激、奖金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政策的精神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精神信仰、精神激励等手段所表现出来的效力;政策的信息动力主要是政策利用大众传媒等各种信息杠杆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效力。

(6)准法律功能:公共政策的准法律功能是指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起到了指导、补充甚至替代法律的功能。政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一样,是对作用对象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的约束和限定的规范形式。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都必然地要以一定的政策作指导;任何法律由于不可能对现实生活做出尽善尽美的规定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政策作补充;当法律出现缺位或过时又要以政策作为替代。 3.论述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

(1)阐释目标:阐释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中关键的下一步。只有正确地阐释目标,才能保证整个分析过程的正确进行。阐释目标的工作包括:分析有关问题和争论点;弄清这些争论的来龙去脉;说明目标;发现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及取得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2)寻找方案:备选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和工具,政策分析的第二步就是寻找备选方案。在这个阶段,分析人员必须广泛搜集信息,不断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个过程的工作包括:根据政策目标,搜寻、设计出可能的备选方案,包括对已有方案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方案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寻找备选方案的途径包括决策者和其他专家两个途径。 (3)预测效果:预测效果的工作包括:根据备选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方案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对方案的效果作出估计。奥拉夫?赫尔黙认为预测应该分

为以下几步:一是审查备选方案,预计会出现的情况并估计其出现的概率;二是研究备选方案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确定某种可能控制因素,并估计其控制范围;三是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中作出优先选择分析,并估计各种干预条件的改变对相关概念的影响;四是展示分析结果,并从中导出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效果。

(4)构造模型:构造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对政策方案的效果作出预测,模型方法本身也是一种预测方法,而且只有在预测的指导下,才能构造出合适的模型。构造模型的工作包括:构造一个或多个关于政策系统及其环境的模型;根据模型,对政策系统的操作进行分析,并对政策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能作出估计。

(5)评估方案:评估方案的工作包括:选择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把各种备选方案按照优先顺序排列起来,使决策者更容易作出选择。评估方案是在前一阶段的构造模型和预测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备选方案的效果作出预测,才能比较各种方案;只有比较各种方案,才能排列这些方案。 4.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

第一,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一项政策在出台前经过了长期酝酿、多方论证,并不能保证它必然会很好地解决原先的政策问题,取得预期的效果。政策执行后究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观察与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误差,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第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政策在执行以后,其发展走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延续,即继续执行原政策;二是调整,即在执行过程中,政策问题或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或在实践中发现政策方案存在不完善之处,那么我们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三是终结,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无论采取哪种走向,我们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而道理和依据的取得则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三,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政府的政策资源是有限的,而政府部门却往往需要同时实施多项政策,所以必须首先明确各项政策要

素的价值,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较优的资源配置方案,推动政策活动高效优质进行。政策评估的实施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可以使决策者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过多考虑局部利益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投入。

第四,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践证明,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和政府活动的日益复杂,那种经验式的、缺乏跟踪和反馈、期望一劳永逸的决策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政策质量。

5.论述公共政策目标的特点:

首先,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从横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之分,有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之分,有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之分等;从纵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总目标、子目标、孙目标之分,有最高目标、中等目标、最低目标之分,有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之分等。因此,现实的公共政策目标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

其次,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动态性。从公共政策系统内部来看,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从政策目标的确定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再到政策目标的评估过程;从公共政策目标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公共政策目标面对日益复杂、千变万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求具有弹性、必须对多变的外界环境做出辉映,因而它可能要作一些修改或调整。

再次,公共政策目标具有激励性。公共政策目标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可以使组织行为走向统一协调,实现系统理论所揭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政策目标能将组织和组织之间协调起来,能将组织成就和个人需要结合起来,能充分地调动政策参与者的积极性。

最后,公共政策目标具有可考核性。公共政策目标的设立可以为组织任务完成提供一个统一的工作标准,可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

6.论述公共政策传播组织的功能:

一是政策咨询功能。传播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并作一定分析和判断,把信息传递给政策决策机构和特定的社会成员,供决策者参考和选择。同时,传播组织还成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协商对话的重要渠道。

二是政策动员功能。传播组织承担政策信息传递者的重要角色,向公众宣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各项重要政策,使公众能够尽快而又准确地知晓政策。同时,为了使公众对政策进行理解和阐释,它不断地进行政策教育。政府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力量也需要通过传播组织动员、说服、激励、鼓舞社会成员,引导和动员他们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三是政策批评功能。传播组织的批评和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策批评可以作为一种宣传手法,以支持为基调用批评作陪衬;(2)为改变政策制造舆论;(3)可对一些政策问题起救急、治标的作用;(4)批评官吏违法行为可以是政治斗争手段,但也可以收到维护法制之效。

四是政策反馈功能。传播组织及从业人员通过现场采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公众的满意状况,从而对公共政策进行监测和评估,大大提高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效益。 7.论述公共政策工具选择时应注意的事项。

(1)各种政策工具都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点,并无绝对的优劣。 (2)在选择政策工具的时候,公共利益是基本的出发点。 (3)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是理性的,而且必须以多元理性为基础。 (4)在选择和评估不同政策工具的时候,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主要的标

准应该包括效果、效率、充分、公平与回应等等。

(5)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多元利害关系人,进行多元利害关系人分析。 (6)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各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政策工具本身。 (7)在当代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政策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某一公共问题。

8.论述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由哪些因素组成。

一是需要或利益。人的行为都是在内在的需要驱使下开展的。这种需要外化则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利益,主体的需要与利益是政策问题向公共政策议程

转化的动力。

二是认识或文化。认识是人的行为的先导。这种认识作为宏观的结构就是社会文化。公共政策议程的发展,必然具体地是受参与者的认识引导的,又宏观地受到外部文化或气候的影响。

三是政策或制度。人在社会中生活,因此,必然要有规则。现存政策与制度是一个框架,约束着问题的建构与问题的解决。

四是关系或权力。在一个分化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人们占有的资源也有多寡之分,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大小,参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的现实机会也有区别。这样不同人与组织围绕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立转,就会有公共政策议程的相关过程的展开。这是公共政策议程发展的关键。

五是情境或环境。人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者,既有内在的需要与利益诉求,有认识与文化的引导,也有外在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等作为背景。所有这些都通过人的行为的场域统一起来。这种场域包括直接的情境,以及作为背景的一般环境。它们提供了公共政策议程发展的地点。 9.论述公共政策方案优化选择的步骤: (1)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估

公共政策方案优化选择过程中,政策方案的评估是方案择优的前提。所谓政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所有制定出的政策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由于这种评估活动发生于政策执行之前,所以带有一种预测分析的性质。政策设计者利用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资料,对每一个政策方案的收益、成本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就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和绩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且说明各个方案的优缺点。 (2)公共政策方案的择优

政策方案的择优就是在若干经过评估的可行性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选择在择优过程中,如果各种政策方案优劣明显,择优就比较容易进行,但是,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各种相关因素很多,所以制定出的各种政策方案往往是互有利弊,很难一下子分别优劣。因此,在实际择优的过程中,必须依照政策设计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进行评选。有时,择优还呈现出一种综合的过程,即以一个较好的政策方案为蓝本,吸取其他方案的长处,

综合出一个新的、较为满意的政策方案。 10.论述政策调整的形式。

⑴政策的修正。这是对正式实施中和正在试行中的政策的具体内容、作用范围所作的修改与订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策修改。即在保持原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其部分内容、适用范围及有关实施手段、技术所作出的改动;二是政策修订。即在保持原政策的基本框架不变前提下,对其内容、功能范围进行的修改订正。其目的是为了使具体政策更为精确、完整。

⑵政策的增减。这是对执行中政策的内容、作用范围和适用时间所作的缩小与扩充。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策补充;二是政策删减。这两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拓展现行政策的功能或者缩减现行政策的功能。

⑶政策的更新。这是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所作的变革。政策更新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发生的政策调整形式,是用一种新的政策框架取代旧的政策框架。 11.论述公共政策学习的类型。

内生学习。内生学习发生于小的、集中的政策网络;它的目标是学习政策背景或政策工具。这种学习可以称之为“吸取—教训”(lesson-drawing)型。这种类型的学习源自于正式的政策过程内部,并且对政策制定者在实现目标的努力中对使用何种方法或技术所做出的选择产生了影响。这些教训可能会根据政策过去的运作情况,关注政策循环中不同方面的实际建议。比如,哪些政策工具在哪些环境中成功了,而哪些失败了;或者哪些问题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得到了支持,而哪些没有得到。

外生学习。外生学习发生于广泛的政策社群,并且可能涉及到对问题的解读或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政策目标的质疑。这种学习被称为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它源自于政策过程外部,并且影响了政策制定者变更或改变社会的约束或能力。 12.论述政策创新发展机制。

公共政策创新的发展机制(development mechanism)主要指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经过扩散和传播后的创新政策的初始设计或最初发动进一步延伸,出现创新政策群或政策创新域。二是对政策创新过程中的过渡性的政策设计加以

清除。三是将不断出现的创新政策逐步规范化、结构化,特别是形成合理、优良的创新政策结构体系。从而保证政策创新的可持续进展。政策创新的发展机制是由创新政策制度化、创新政策调整、创新政策体系化、政策再创新等几个方面构成。

在政策创新的发展机制功能中,合理、科学和巧妙地将单项的创新政策结合起来,形成高质量的创新政策结构是极其重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将创新性的政策设计加以合理的给合,从而将一个个单项政策创新变成服务于新体制的政策体系。

13.论述政策主体创新的内容。

(1)不断优化政策主体的知识结构、培养政策主体的创新思维。著名的公共政策学家德罗尔曾经指出,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若要提高制定改革政策的质量,需要加深和拓宽政治家的 见解和知识。因此,只有不断优化政策主体的知识结构、加大政策主体的知识储备才能避免决策中的“拍脑袋、拍桌子,拍屁股”的简单决策模式。

(2)不断拓宽公共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改变少数政治精英垄断政策议程的不合理状况。政府官员及其机构的自身偏好和自利行为以及利益集团的干扰,往往容易使得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偏离公共利益,成为为某一利益集团或少数人服务的工具,导致公共服务的变异。因此必须建立开放式的公共政策创新体制,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采取集体决策与民主协商的机制,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出对各利益主体造成最小影响的公共政策方案,从而使公共政策主体创新策略的选择与公众意愿相一致。

(3)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公共政策主体的公权滥用。公共政策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主体运用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对不适合现实社会的滞后的公共政策进行修整与完善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政策创新时,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就容易出现公权滥用的现象。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包括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手段、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加强内部的自我监督等。

14.论述政策持续的特点:

⑴稳定性。政策持续是政策稳定性的反映。政策稳定性是政策体系存在和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一项在其有效时间内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其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是不变的;二是指一项政策一旦形成,就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状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其运动过程总是趋于一个方向,其整体状态能持续出现。显然,政策持续就是政策的相对稳定。政策在监测评估前后没什么不同,政策执行的任务仍是原班人马,人们对政策后果的期望程度一般也比较低。

⑵关联性。在政策持续状态下,政策的目标、手段和效果等各个方面保持相互之间内在的连接和有机的联系,具有承继性、相关性和某种一致性。政策的目标、措施和环节之间没有矛盾,没有断然分开。政策措施和政策阶段之间的过渡都在同一个基本方向的制约之下。同时,政策持续也反映着政策利害关系人保持着原有利益格局,是相互内在关联的均衡博弈。这种完全合作状态下的博弈,正反映政策持续的关联性。

⑶有序性。政策有序性也是政策运行的状态特征,它是一项政策依照一定的秩序和方式组成整体结构并有规则地运动。政策在一定规则的范围内,与政策环境之间不断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序走向高序并不断持续地向前发展。就某一政策过程来说,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环节、步骤和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和固定的目标与内容,政策持续就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政策的进程。

⑷动态性。政策持续是政策在“满意”状态之下的动态运行,它包含了稳定发展和灵活调整的内容。也就是说,政策时持续稳定并不是完全排斥政策的变动性。政策持续要和政策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正确地把握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状况,应付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给政策带来的各种冲击。政策的自身要求和政策环境的细微变化,都是政策持续过程中所考虑的既定问题,因为政策问题与没有完全解决的老问题密切相关。因而政策的变化比较小,政策持续是一种内含潜在变化的动态过程。 15.论述多源流理论发展模式。

多源流理论是美国著名政策学家金顿(Kingdon,John W)构建、试图解释

议程受到被决策者注意或忽略的原因的理论。作为这种理论的中心观点,是以政策之窗的形式揭示了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

(1)影响政策议程建立的因素

政策议程的建立受问题、政策与政治三种源流的影响。首先是问题源流。政策制定者对哪些问题给予关注,取决于官员了解实际情况的方法和如何定义问题。其次是政策源流。政策源流及不同意见主张的集合。意见主张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试验和检验,仅有少数能引起高度重视。第三是政治源流。政治源流是由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等因素构成。国民情绪和政府的换届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会对议程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

(2)时间之窗

时间之窗是一个关键时间点,是“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大源流汇合到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时间点称为政策之窗。它是由紧迫的问题或是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一些可以预测,一些则无法预测。当政策之窗被打开的时候,政策企业家(Policy entrepreneurs),即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信誉、金钱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获得物质的、有意追寻的重大回报的人,必须迅速抓住机会开始行动,否则就会失去机会,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3)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源流理论认为,议事日程是由政治源流中的事件、紧迫性问题以及像当选官员那样明显的参与者所决定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细化过程受政策源流中的选择过程的指引,也受相关政策领域内相对属于幕后参与的专家的影响。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1、答: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2分)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

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2分)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2分)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2分)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2分)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2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2、答:(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4分)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4分)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4分) 评分细则(联系实际3分) 1、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题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其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题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上要解决利益的增进和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增进与分配,又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

2、如何理解经济效益。

答:经济效率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也是一种对福利“加总”困难时的折衷标准。经济效率的提高使社会总福利获得提高,也使得再分配的资源总量增加。

经济效率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无效率必然意味着缺乏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过程既包含了生产过程,也包含了

资源在各种物品和服务之间的选择和生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3、什么是行政手段及其特点?

答: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

其特点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

4、公共政策合法化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意义。(P93)

1、政策要得以实行还要经过特定的行为使之取得合法化的地位。2、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面的问题。3、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4、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是政策立法问题。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法定的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5、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

答:公共利益的概念:公共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的资源和条件,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分享性。同时由于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享受或者大多数人需要和认可的利益。也应该有客观性,满足主题的需求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统一性,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的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的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分享的于强制分享的并存的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

首先,公共利益不仅仅就表现为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分享人数的多少不是唯一的因素,符合社会分享性的利益都是公共利益,社会分享性是判断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

其次,由于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资源与条件,社会范围有大小之分,因此公共利益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多层次的公共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多个层次的公共利益必然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而公共政策则的本质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所以公共政策要注重分配社会利益的和解决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再次,公共政策,并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公共利益存在着抽象的公共利益和具体的公共利益之分,抽象的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规范层面和理念层面上,这个层面是是政府行为的向导。是确定政府行为边界的合法性依据。

具体公共利益则表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各种实物和事件上。公共利益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产出。目前我们研究侧重于公共利益的抽象层面,而公共利益在事实上是具体的,由于实践和理论的价值目标可能出现偏离,实践和事实层面的公共利益就不一定是正义的表现,这说明公共利益的存在具有相对性,同时也可能会违背民心民意,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保证利益的分配过程中的民主和法治,让人民依法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6、试论述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

答案: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政策问题,不仅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分析,而且政策问题构建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用不同方法与相关技术去处理。通常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普遍应用的方法,她是认识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最重要途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必须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

(2)便捷与类比分析。要对政策问题具体研究,必须首先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3)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首先要定义问题,再从四个层面的问题加以叙述,分别是问题的确认、发生地点、时间、问题的程度。然后从问题的四个方面搜取关键资料,综合找出可能原因,接着检验可能远再证明真正的原因,最后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

(4)多角度分析。对于公共政策的分析要分别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去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目的、使用范围、程序和效用标准,我们要视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7、请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现实谈谈应如何看待政策分析的作用?

答:《公共政策分析》作为公共政策概论性质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上篇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介绍了政策的含义和功能、政策系统、政策工具、政策模型等与政策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中篇是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调整与终结等;下篇是政策分析的程序及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经济分析、伦理分析等。

政策分析的作用:1、通过政策分析可以更准确界定政策问题,提供设计精良的政策方案并从中择优,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促进政策的评估与监控从而不断优化政策,此外还可以及时对相关政策实施调整和终结。2、与此同时,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政策分析系统与政治决策系统间的分隔等问题,实践中政策分析的作用又是有限的。3、我们还应该看到,政策分析的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中尤其与政治民主化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受政治民主化程度制约,另一方面又对民主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结合当前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1)注重政策宣传;(2)重视政策实验;(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富,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9 述什么是事实分析以及与利益分析的关系?

答: 事实分析: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这是由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利益分析: 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通过社会历史现象把握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尽管利益分配中也要研究利益如何分配,分配给谁谁获得的利益多谁获得的利益少等问题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事实分析”的一部分。但事实分析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现象分析。仅有这种分析经常不能准确的把握本质,从而造成政策研究中的失误。如果从见到的浅层次事实出发而不加以深入研究,那么只能制定出治标不治本的政策。特别在一些假象掩盖事实时就事论事的出台各种政策,必然造成政策严重失效。

4、 试述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有哪些?

答: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与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

(1) 系统模型化 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通常在构成模型是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 (2) 系统最优化分析 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额,又称最优解。这种最优解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的目标上,是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

(3) 系统的综合评价 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权衡个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总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这是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基本途径。 11、分析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与障碍因素 触发机制

1. 政治领导,政治领导者可能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危机事件,某种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会使某些事情尽快提到政策议程,如煤矿事故、自然灾害等;

3. 抗议活动,抗议活动包括暴力事件,是使问题引起决策者重视并使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又一手段;

4. 传媒曝光,特别问题吸引了大众传媒的注意。 障碍因素

1. 政策原则的偏离,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 2. 价值体系的排斥,任何社会问题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 3. 政府体系的封闭;

4. 承受能力的不足,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 5. 表达方式的失当。

12、简单论述一下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在内容上是协调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它的制定与执行是合法的。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由于公众利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一项政策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不一定能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了长远发展的利益,不一定能满足人们的眼前利益;满足了眼前的利益,就有可能损害长远的利益。因此,为维护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使公共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就必须使每一个政策对象都能够接受并遵循政策的规定。这就体现出了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①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必须统一。一项政策如果缺乏合法性,不由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布和执行,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强制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政策有了合法性,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实施,它只有依靠国家的强制力,对不执行政策和歪曲政策的行为人进行处罚,政策才能有原则性和严肃性,也才能得到真

正地贯彻实施。

13、试述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的含义与区别。

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14、美国公共政策专家麦尔科姆-L-高金在《执行理论与实务朝向第三代》一书中,把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偏重政策执行实务和个案研究 第二代:研究偏重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架构及模式的建立

第三代:研究则企图以政府间接政策执行沟通模式整合前两代政策执行研究 15、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界限的原因?

(1)、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

(2)、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序

(3)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并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m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