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模拟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0 19: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注意:请将正确答案填

入下列表格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是:

A.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现共产主义

2. 下列哲学家中,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和笛卡儿 B.康德和休谟 C.费尔巴哈和康德 D.笛卡尔和黑格尔 3.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4.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产生物质 D.意识脱离物质并与物质平行存在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D. 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7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8.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0. 黑格尔指出:“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这在哲学上属于:

1

A.认识事物的量 B.确定事物的质 C.把握事物的度 D.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11.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绝对性和相对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15.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人口 D.阶级斗争 1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18.“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种: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20.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价格标准职能

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注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填

) 在下列表格中;有几个正确答案就选几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 2 3 4 5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 B.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2

C.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E.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A.纯粹历史的必然性 B.纯粹历史的偶然性 C.历史命运的安排 D.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E.历史潮流发展之需要

3.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它:

A.是否有用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C.是否是公认的 D.在它面前人人是否平等 E.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的一些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A.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

B.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D.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 E.有了新的突破

5.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警察、法庭、监狱 B.政治、法律、行政制度 C.政党、军队、国家政权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 哲学、道德、宗教

得分

2.矛盾

3.生产力

3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真理

4.经济基础

得分 四、辨析题:(每题4分,共12分)(要求:首先判断该命题是正

确还是错误,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2.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4

得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注意:任选其中5道题作答。

如果都答,以前5道题计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5

得分

六、材料说明题:(共8分)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和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再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花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请回答:

(1)运用辩证法有关知识说明沈括为什么会错评了白居易的诗?

(2)白居易与沈括一前一后取得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的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得分 七、论述题:(共8分。注意:任选其中1道题作答,如果都答,以首

) 题计分;

1.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2.试论事物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6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A C A A C B C C C D C B A B A B B 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ABCDE DE BE BCDE ABC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分)

2.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3分)

3.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3分)

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3分) 四、辨析题:(每题4分,共12分) 1.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答:此说法是正确的。(1分)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3分) 2.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1分)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以,真理不以谁掌握真理来衡量。但是,往往在开始的时候,真理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然而,有时少数人掌握的却不一定是真理。(3分)

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1分)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新的生产力和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同腐朽的上层建筑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最深刻的原因。(3分)

五、简答题(任选5题,每题6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分)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分)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5分)

3.试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分)

7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3分)

4.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所以是否是真理,在认识领域和客观事物范围内都得不到证明(1分)。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特点能够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实践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分)。

5.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分)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六、材料说明题(共8分) 答案要点:

(1)沈括为什么会错评了自居易的诗呢?因为白居易的这首《大林寺桃花》诗,诗句的前面作者有一段“诗序”进行了特别的注解和说明:为什么在人间的四月份,众花已凋谢而大林寺桃花因“山高地深’’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时节绝晚?‘始盛开”的原因。可是,沈括第一次读自居易的诗时,没有持全面和联系的观点与眼光通读全诗,只是读了“诗句”而没有读“诗序”,只见“诗句”而不见“诗序”,只看局部而未观全体,割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仅从一般性、普遍性、共性出发,而没有考虑到事物还有其特殊性,他以这种片面的、孤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这面,未看那面的做法来读白居易的诗,他怎么会不错评呢?(4分)

(2)白居易和沈括之所以一先一后都取得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就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实践活动:白居易曾于817年结伴游江西庐山;沈括在一年的春夏之交的季节,到一座山上考察。这充分地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4分)

七、论述题(两题任选其一,8分)

1.论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答: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最终一定会被生产力所突破,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4分)②重要现实意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自

8

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4分)。

2.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答: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凡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2分)

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物的质变。(2分)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2分)

把握质、量、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区别事物的根据,只有把握质,才能正确认识和改变事物。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中有数”。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防止过与不及。(2分)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ma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