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看法

更新时间:2023-12-07 2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看法

经济105班 张莉 5400110258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给我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巨大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表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对策进行初浅的探讨,希望以此促进中美贸易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中美贸易现状

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逆差;1993年以后中国对美贸易一直是顺差,1993年对美顺差62.7亿美元,2005年顺差1141.7亿美元,2006年达到1442.6亿美元,2007年顺差额达到1633.3亿美元,14年增长了25倍。而美国官方对中国的统计显示,1983年以来美国一直逆差,2005年美对中国逆差2016亿美元,2007年逆差达2562.7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 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美对中国贸易逆差2562.7亿美元,增长10.2%。美对中国出口方面,2007年美对中国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 5.4%上升到5.7%,提高0.3个百分点,净增100.5亿美元,超过对日出口的626.7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在美前十大出口市场中,中国增速高达18.2%,仅次于德国的20.2%;美自中国进口方面,2007年美自中国进口3215.1亿美元,占美货物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6 年的15.5%增至16.4%,提高0.9个百分点,超过自加拿大进口的3131.1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仍保持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且与美第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中国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 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二、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原因

(一)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

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其推动因素主要有3个:

1、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由于中国

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只相当于美国的1/40和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的1/8-1/7,所以,很多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从亚洲原来对美出口的周边国家或地区转移到了中国,贸易顺差也转移到了中国。如果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增加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相抵后,亚洲总体对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变化并不大。

2、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近1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4048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加工贸易是中美贸易顺差(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和决定性来源。据测算,如果剔除了加工贸易的顺差,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将减少80%-90%.

3、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长。2002年,加工贸易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7%,而在加工贸易中,又以三资企业为主,占加工贸易的72%。这样,三资企业的加工出口就占到中国对美国全部出口的48%。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中,有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到总额的83%。而美国是对中国投资最大的国家,很多加工贸易是在美资公司进行的。如200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按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750亿美元,美对华实际只有50亿美元逆差。

(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原因是国际产业转移

从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对美顺差开始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期,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而发展起来的。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设立大量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我国加工、组装后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转口到美、欧等传统市场。中国大陆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等,在中国大陆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的分离。 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下降到2005年的8.3%;从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进口从1990年的12.2%,降至2005年的6.1%。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却从1990年的3.1%上升到14.6%。由于各国对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认定以“实质性改变”为原则,很显然,加工产品的出口国就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

中国对美国顺差从1997年的169.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3.3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中国大陆对日本、韩国、东盟、台湾贸易逆差从 1997年的163.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2.5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这说明中国大陆对东亚的逆差增加与对美国的顺差增加是相互转化的。 (三).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是按原产地规则统计出来的

由于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子公司出口改变了贸易流向,打破了过去的原产地规则的界限,从而改变了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的内涵和经济意义,因此以原产地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方法,没有反映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海外销售和出口迅速增长的真实情况:一国即使有大量顺差,也可能是外资企业造成的,本国获益不多;一国即使有大量逆差,也可能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结果,本国获得了巨大利益。因此,其统计意义明显大于其经济意义。美国与中国海关的统计方法不一样,美国是整体统计办法;而中国是对贸易增加值的统计,即从出口减去进口部分。所以,从美国方面看,顺差就比较大。实际上,中国产品出口的增加值是很少的。

(四)美国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是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由来已久。根据美国《1979年出口管理法》的规定,中国是美国出口控制政策的重点国家,美国政府对出口中国的军用品和军民两用品实行严 严格的出口管制。这就使得欧盟和日本的高科技产品相对美国而言,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从而制约了美国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 二、中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美国统计出来的美中贸易逆差巨大,所以美国认为对外贸易逆差有相当部分源自于中国。因此,美国千方百计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损害。近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主要是:

(一)美国迫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几年,美国的高层官员只要有机会,都不忘提醒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所以,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然而,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我国产品进入美国:近年来,美国不断采用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业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美国。比如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供的信息,2004年下半年美国企业提出的10起反倾销诉讼案中,有7起是针对中国的。另外,美国还不断在纺织品配额、市场准入等各种问题上对中国设置障碍,施加压力,不断制造中美贸易摩擦。 (三)更严格的控制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所以克林顿政府在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布什上台后,进一步增强了对华出口的限制。据我国海关统计,在2005年中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来自美国商品只占10%左右。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引发争议

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两国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贸易战略造成的;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是大问题。但为什么中美贸易不平衡又确实是长期以来造成双方政治经济摩擦的主要原因呢?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贸易逆差越大,往往伴随着出现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美国非常关注双边贸易差额问题,中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必然首当其冲。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引起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实现“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实际上,美国通过巨额贸易逆差,不但成功地实施了其全球化战略,获取全球利益,而且将全球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政治霸权”得以相互促进,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有有效的抵制对策。

针对中国大额的贸易顺差,美国国内也有理智的认识: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刊文指出,美制造业优势在高科技商品。美国不必过度担忧中国产品抢走了美国工作机会和市场。该报道还指出,虽美中贸易逆差极大,但这不代表美国的生产力低落。当中国拥有众多廉价劳动力,生产运动鞋、塑胶玩具和服装等低价产品的情况下,美国工厂能制造出的产品更多,且这些产品拥有更高的价值。美国产品在价值链中保有领先地位,美国为本地消费者以及世界各国制造具有高质量的高科技商品。美国的优势在高科技产品,如生化科技和太空装备,美国还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该报道引用美智库凯托(Cato)研究所的文章指出,美国商品在全球制造业中占了21%的市场值,中国商品虽在不断成长,但只占了8%。该报道指出,虽中国建立起世界的“廉价商品工厂”,但就创意设计方面来说,中国仍显得不足,缺乏世界性的设计品牌。虽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和设计的力度,但中国的高科技仍仅在DVD 和手提电脑上。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并非坏事,因为它给美国普通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物美、价廉、质优的商品。

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鲁青、王立.五大热点左右中美经贸前景.国际商报,2005-01-29; [2]王平.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原产地规则问题.财贸经济,2004(9):52-55. [3]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3):10-17.

[4]王立.2004年上半年中美经贸关系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4(11):34-37. [5]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保护的转变》.国际经济评论,2004(9-10):48-51.

[6]网易.商务部:中美巨额顺差\华而不实\易被数字误导. 2006-02-15 [7]王雪坤. 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 国际贸易.2006(5):14-16 [8]王勇:《中美经贸关系》[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9]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0]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m6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