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更新时间:2023-11-08 23: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

酬不变。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大量的贸易是发生在同一行业和同类产品(如汽车,计算机等)之间,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交换。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不一致。对此,Helpman & Krugman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中指出了传统贸易理论遇到的四种困境:(1)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量;(2)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构成;(3)不能解释公司内贸易的作用和现有规模,也不能解释外商直接投资;(4)不能解释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果。这些事实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家,通过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进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化产品,彻底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面貌。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基于寡头市场结构的战略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在这两类文献的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影响力更大。战略贸易理论结论的不稳健性和福利分析的不可靠性使得主流贸易理论家在近年来更加关注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最核心的创新就是把规模经济的思想纳入国际贸易。事实上,俄林等人很早就认识到报酬递增可能是国家间发生贸易的一个原因,后来在70年代末,A. Dixit & V. Norman(1980)和

K.Lancaster(1980)也各自独立地形成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在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促进国际贸易产生的思想。但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在于将Dixit & Stiglitz(1977)的“多样性喜好”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从而能够用简单的技巧把规模报酬递增的思想进行模型化。 (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主要观点

克鲁格曼的论文《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a)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对近30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通过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所特有的垄断性质和竞争性质,他推导出两个重要的市场均衡条件:(1)每个厂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厂商定价采用的是在边际成本上加成定价的方式。(2)当经济利润为正时厂商可自由进入,所以长期均衡时一定有零利润,或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AC)。由此两个均衡条件,克鲁格曼提出了著名的向上倾斜的PP曲线和向下倾斜的ZZ曲线(参见图1),从而决定了国内均衡水平。

图1 PP曲线和ZZ曲线(Krugman,1979a)

上述均衡是内部均衡,不过引入贸易也相当容易。例如,假设两个大小

相同的国家从封闭经济走向自由贸易,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相同,在HO模型中绝对找不到他们之间进行贸易的理由。但是在垄断竞争模型中,贸易的发生将具备其合理性:因为厂商生产差异化产品并出口到另一国家,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平均成本的下降;同时由于面对来自外国厂商的竞争,竞争厂商数量的增加能够降低产品的均衡价格。克鲁格曼认为当两个各方面都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时,在贸易方面的效应就像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大了一倍一样,这对PP曲线没有影响,但会下移ZZ曲线(参见图1)。因此,每种产品的均衡消费量会从c[,0]下降到c[,1],而真实工资(w/p)[,0]会上升至(w/p)[,1]。消费量下降是由于个人将花销分散到更多的产品种类上,而这提高了需求弹性,降低了产品均衡价格,提高了真实工资水平。对于消费者,这只是一方面的收益,与此同时,在自由贸易下两国产品种类的总和将超过贸易前任何单个国家的产品种类数,消费者可以消费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因此将提高福利水平。

克鲁格曼(1979)的模型虽然已经非常简单清晰,但在扩展中仍然有一些麻烦,即使是加入运输成本这样的变动,也可能使得模型的解变得非常复杂。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一文中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修正和简化,使用具体的CES效用函数,从而使得真实工资不再是消费量的函数。使用了CES函数的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几乎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主流文献的标准工具,其影响至今不衰。经此变动,图1中的PP曲线变成一条水平线,当发生自由贸易时,真实工资不再变化,企业生产量不再变化,个人消费量下降,产品的种类数与人口数同比例上升(参见表1)。

表1 克鲁格曼1979年模型与1980年模型贸易时各变量变化比较

变量 真实工资 企业生产总量 个人消费量 商品种类数 1979年模型 上升 上升 下降 上升(小于人口比例)

1980年模型 不变 不变 下降 上升(与人口同比例)

这一简化使得模型具有了更强的可扩展性,他开始允许两国的规模不对称,并引入运输成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著名的“本国市场效应”: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时,规模大的国家将会生产更多数量的产品而且会成为该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关于“本国市场效应”背后的机理是简单的,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存在,生产活动倾向于在规模较大的市场需求附近形成集聚。“本国市场效应”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特定产品上具有优势。由于较低的价格水平,规模大的经济中人们的福利会相对较高,因为整个消费中只有小部分担负了运输成本。这一结论引起了国际贸易学界至今不衰的研究兴趣。

正如杨小凯和张永生(2001)所言,新贸易理论实际上讲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一方面消费者有多样性喜好,希望产品种类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从生产者角度看,由于规模经济产品种类是越少越好,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是市场竞争会去折衷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而且人口的增加或者通过贸易将会使得规模经济和多样化两难冲突的折衷余地增加,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种类。

(三)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和缺陷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最大的贡献是提高了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克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l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