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 沂南县(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2 17: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沂南县

沂南县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新开辟的一个县,但党的活动历史在沂蒙山区却属最早的县份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沂南县就有了党的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沂南县建立了地方党组织,涌现了一批党的优秀分子。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常山即马牧池、岸堤、依汶一带)。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较长时间驻在这里。在沂南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曾发生过多起震惊全省的重大事件,形成过多项指导全省抗日战争的决策政令,出现过多位誉满山东的英模忠烈,展开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战斗战役。是山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政治中心的形成 1938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徐州失守后八路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敌后挺进的战略部署,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由郭洪涛任书记。边区省委成立后,立即布置根据地创建工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边区省委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报告在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方面指出: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向北、向南、向东开辟根据地的计划,并上报中央。与此同时,派出八路军四支队一团等部队由林浩率领先行到蒙阴、沂水地区开辟工作。随后边区省委先后建立中共蒙阴、新泰、费县、沂水县委。7月7日,毛泽东复电:“战略计划尚妥,照此做去”。中央复电批准计划后,8月,边区省委、山东八路军四支队、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郭洪涛的率领下,南下到达沂南西部(沂水九区)重镇岸堤,与先期到达这一带开辟工作的由林浩率领的四支队一团、教导队、政治部汇合。随后不久,廖容标、姚仲明所率的三支队也到达岸堤。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到达岸堤后,立即组织省委工作团、工作队深入到广大农村,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权。 沂南西部地区,在战前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对党有较好的认识,所以在工作组深入农村不久,群众性抗日运动便得以迅速广泛掀起,党的基层组织和抗日武装得以迅速地发展。边区省委为更好地组织领导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旧址

1

这一地区的抗日活动,于1938年8月25日,将沂水九区(岸堤、垛庄一带)划为省委直属区,并成立中共九区委和九区抗日民主政府。至此,通过近4个月的工作,边区省委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已在沂南建立了立足点,并已确立了岸堤、孙祖、马牧池、依汶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心的地位。

1938年12月初,为更好地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的基础上于岸堤成立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至此,沂南西部地区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的基本雏形 已经形成。1939年6

东辛庄“沂蒙母亲”王换于家的百年老屋是罗荣、月,徐向前、朱瑞率八徐向前、朱瑞、郭洪涛、黎玉、张经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高级将领在抗战时期长期居住的地方。 路军第一纵队指挥机关到达马牧池与山东分局汇合,为山东的抗战增加了领导力量。1940年7月,全省各界联合代表大会在沂南县青驼寺隆重召开,大会历时一个月选举产生了代表全省人民的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民主进步人士范明枢任参议长。选举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黎玉任主任委员。与此同时,省级各行政机构和群团组织也在沂南纷纷成立。省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完善和健全。至此,沂南县已

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 战工会遗址

2

完全确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位。

除中共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沂南指挥全山东的抗战外,中共大鲁南区党委、鲁中区党委、行署,沂蒙地委、行署也均在沂南成立并居住。全省的抗战群众团体也在沂南居住,许多重要的活动和决策都在沂南形成和发生。如1939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岸堤参加了大鲁南区党代会,选举出席延安“七大”代表,并从马牧池牛王庙起程赴延安。

军事中心的形成 自1938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迁到岸堤时,山东八路军主力4支队就随山东省委到达岸堤,4支队的到来,为沂南确立在山东抗战时的军事地位奠定了基础。1938年12月27日,为了统一指挥山东各地的八路军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

在沂水王庄正式成立。1939年春天,延安到达山东的干部在岸堤干校合影 国民党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率其司令部迁到岸堤上高湖,其所辖51军大部,驻扎在沂水泰(安)石(臼)路段。为贯彻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于1938年12月中旬迁往沂水王庄的山东分局和在泰石路附近的山东纵队便迁到沂南马牧池一带。至此,沂南作为我党在山东领导抗战军事中心的地位已基本形成。

1939年4月,中共北方局致电党中央,建议派徐向前来山东,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境内的八路军各部队。5月,八路军集总批准了北方局的报告,决定在山东徐向前、朱瑞率八路军第一纵队指挥机关于1939年6月29地区组建八路军第日在马牧池东辛庄王换于家与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合影 一纵队,任命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委,黎玉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6月底,徐向前、朱瑞率机关到达马牧池,与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司令部汇合。8月1日,在沂南县代庄徐向前、朱瑞在《大众日报》通电宣告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和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沂南县已确立了在中国共

3

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军事中心的形成。

1940年初,以八路军第一纵队、115师、山东分局首长组成的山东军政委员会在沂南成立,更进一步确立了沂南在抗日战争中的军事地位。

经济中心的形成 沂蒙根据地一经创建,不仅在军事上遭到日、伪、顽的封锁和进攻,在经济上也同样遭到了日、伪、顽的封锁和破

坏。1940年10月,为粉碎日军的经济封锁,建立健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的财政、金融体系,以保证根据地的经济适应全省的抗战需要和开展经济战线上的对敌斗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山东北海银行在沂南大梨峪成立,后长期住万粮庄。归属山东省战工会财政处领导。

鲁中金矿旧址

银行下设印钞厂,发行北海币,作为抗日根据地流通的货币。北海币的发行,有效地抵制了伪币在根据地的流通,同时也保证了抗日根据地物资不再大量

的外流,为粉碎日军的封锁起到了积极的 鲁中金矿生产的金、银锭 作用。另外,沂南县盛产黄金,自明清以来,当地便有开采。抗战前夕,国民党省政府便在沂南设有采金局,下设金场,石桥、夏庄、邵家峪、金星头5个分局,有工人5000至7000人,月产黄金600两。1940年5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派军需科接管了国民党的采金局,并组建武装护矿队,以保障黄金开采的顺利进行。八路军在组织金矿的开采中,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群众采金。由于政策得力,黄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42年,开采矿井达600多个,采金人数近万人,黄金产量也突破月千两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至1945年春,就产黄金25000两。大量黄金的出产,不仅为北海币的流通起到了支持作用,使其在和伪币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黄金,根据地抗日政府才能到敌占区购置所急需的医疗设备、药品、军需物资等。从而有力地支持抗战,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另外沂南所生产的黄金,除供山东抗日根据地所需之外,还有大量的黄金运送到延安、上海等地的党组织,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正是由于北海银行和沂南盛产的黄金,在沂南形成了山东抗战的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的形成 在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1938年8月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来到岸堤的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历时一年

4

半,共办五期,培养军政干部近3000人。在根据地,抗日小学、夜校、识字班纷纷举办和成立,健康进步的大众文化在根据地迅速传播。更重要的是,由于众多的文化机关集中在沂南,也确立了沂南在山东敌后的文化中心的地位。

1939年6月,随八路军第一纵队到达沂南的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对根据地文化队伍是一次壮大。同年10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并入随营学校。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从太行山迁到沂南孙祖东高庄,更为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壮大了力量。同年2月,随营学校并

入抗大一分校,使学校的规模再次扩大。孙祖东高庄抗大一分校旧址 使沂南形成了山东苏北抗日干部培养的教育中心。在沂南培养的抗战

人才10000多人,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 孙祖天水栈《大众日报》印刷厂旧址

另外,山东分局创办的高级党校和后来在沂南创办和长期住在沂南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山东公学、鲁艺学校等,都使沂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山东敌后抗日战场起到重要作用。除教育机构外,从1939年秋由沂水迁至马牧池的大众日报社和所办的《大众日报》及在沂南相继创办的《战士报》、《鲁中大众》、《沂蒙导报》,这些新闻报纸的发行,在沂南形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的中心。

5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治中心的开创 1、省委进驻岸堤前后的党组织建设

1938年5月徐州会战结束后,山东省全境沦为敌后。日伪军主要控制重要城市、重要港口和重要交通线,尚无力向山东腹地广大地区进攻。中共山东党组织抓住这个时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领导全省人民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大力开辟创建以沂南地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对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非常重视。早在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给山东省委的信中就指出:“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创立在党的领导下可靠地基干游击队”,“省委工作的中心地区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

1938年5月初,中共中央派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干部50人到山东工作,由郭洪涛任山东省委书记。5月20日,郭洪涛等到达当时山东省委驻地泰安县南上庄。21日,省委召开干部会议,郭洪涛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作了《为创建山东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会议决定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

5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据徐州失守后八路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敌后进军的战略部署,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建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领导山东全省和苏鲁豫皖四省边区的抗战工作。边区省委成立后,立即部署创建根据地的工作。6月30日,边区省委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当地建立的抗日武装为骨干力量,从部队抽调干部建立和充实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收复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发展,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以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两块根据地。至7月4日,中共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一计划。自此,山东各地党组织在边区省委的领导下,开始有计划地创建抗日根据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山东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的指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率第四支队进驻沂蒙山区的坦埠和岸堤一带。1938年6月下旬,边区省委机关和四支队在泰安南上庄决定兵分两路,由郭洪涛率一部南下滕峄地区,以支援鲁南抗日义勇总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同时探索开辟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道路;以四支队政委林浩、支队政治部主任周赤萍率一部,南下沂蒙山区开辟抗日

6

根据地。至费县仲村召开七七事变一周年纪念大会以后,该决定方才付诸实施。林浩所率部队很快到达蒙阴县的坦埠、旧寨、沂水县的岸堤一带,并与先期到达的第三支队廖容标、姚仲明带来的一个团会师。林浩等率部来此后,很快确定把岸堤村作为边区省委的落脚点。

20多天以后,郭洪涛率南下部队北返到达岸堤村,与前来迎接的林浩、廖容标所率部队会合。山村里骤然增添了几千人马,使沉寂多年的岸堤村顿热闹、沸腾起来。人喊马嘶声、欢歌笑语声从村里阵阵传出。人来人往,俱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一派紧张繁忙、活泼有序的景象。随着边区省委不断派出工作人员到附近村庄开展工作,这种抗日救亡的气氛逐渐向四周村庄蔓延辐射,使汶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朴实厚道的沂蒙山人开始觉醒,开始扬眉吐气;古老偏僻的山川大地也随之焕发了勃勃生机。第四支队半年来两度分兵,转战南北;而今在岸堤扎下营盘,开始着手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在岸堤召开会议,研究开辟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问题。认为沂蒙山区地处山东腹地,是山东省的战略中心地带;有着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沂蒙山区以蒙山为中心,南至鲁南抱犊崮山区,北接沂(山)鲁(山)山区至胶济铁路,东至沂河,西至津浦铁路。境内有泰山、沂山、蒙山、鲁山等。这些山脉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沂河、汶河纵横交错贯穿其间。在地理位置上,向南可以连接抱犊崮山区,向西可以控制津浦铁路,向北可以控制胶济铁路,是一个理想的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要地;鲁中广大农村被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控制着;另外,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三区督察专员张里元及当地的一些社会名流士绅保持着较好的统战关系。战略意义是重大的。9月下旬,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紧接着在岸堤村南油坊召开了县委书记联席会议;清河、泰西、鲁东南特委书记及鲁中区蒙阴县委书记苏杰、沂水县委书记刘建中、新泰县委书记董琰等参加了会议。9月26日,省委书记郭洪涛作了题为《目前战争形势及我们的当前任务》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山东的抗战形势。会议研究了如何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问题。认为,沂蒙山区党的工作基础好,地势险要,有利于坚持游击战争,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基地。因此,省委进一步确定了在沂蒙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岸堤会议进一步坚定了边区省委在沂蒙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心。这次会议之后,山东各地党组织按照边区省委的决策,积极投入到创建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

在实施创建、建设鲁中抗日根据地方面,边区省委从四支队抽调了数十名干部到地方工作;干校也调出部分干部加强地方党组织领

7

导。从8月底开始至年底,鲁中区先后建立健全了蒙阴、沂水、新泰、莱芜、泗水、费县、淄川、博山等县的党组织;所辖地区的区委、村支部以及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群众抗日团体也相继建立。为了创造经验,指导全省的建党建政工作,省委直接领导了鲁中各县的工作,派出大批干部到沂水、蒙阴、临费边等县任职。

接着,边区省委在岸堤做出决策,将蒙阴、沂水确定为省委直属县,建立了沂水、蒙阴县委,直接领导了这两个县的党的工作,并派出人员大力协助开展地方工作。1938年8月,中共沂水县委恢复,边区省委派岸堤干校生活指导部主任刘建中担任沂水县委书记。 10月,边区省委派干校一期学员、在五区(依汶区)动委会工作的王照华任沂水县委青年部长,杨刚(张经武同志的爱人)任妇女部长;中共沂水县委得以进一步健全。在沂水全境,除了第七区外,共建立了9个区委;并推动建立了沂水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和地方武装。在边区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沂水、蒙阴两县等先后成立了职工抗日联合会、妇救会、农救会及农民自卫团等各抗日群众团体。 至年底,沂水全县农救会员达10万余人,自卫团发展到4万余人。沂水九区(即岸堤区)的妇女工作十分活跃,第九区区政府和所辖的4个乡都配备了女区长、女乡长,相继涌现出了段大娘(张新民)、彭大娘(杨振兰)、韩大娘(谢德甫)、于大娘(王换于)、李大娘(吴刚)等著名拥军模范。她们的事迹在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传遍四方,远近闻名。中共蒙阴县委建立了5个分区委,并在县、区建立动委会;县成立独立营,各区成立农民自卫团和各种群众抗战团体。沂水、蒙阴两县的抗战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工作十分活跃。

边区省委还将沂水九区等划为省委直属区,直接派干部到沂水四区、九区担任领导职务。当时九区辖岸堤、塘子、垛庄、崖子四个乡,区公所驻地设在岸堤村。在这里,边区省委直接领导了沂水九区区委及九区民主政府、动委会。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区动委会主任,刘希伊为副主任,委员还有干校二期学员刘萍(女)等人。8月25日,由边区省委组织部科长宋子成主持,中共九区区委在岸堤成立。边区省委派干校二期学员、战前老党员彭瑞林任书记,刘增浩任组织委员,张子升任宣传委员,干校二期学员牟景途任军事委员,张林夫、刘萍(女)、李慧(女)分别负责青年、妇女工作。

同月,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一到岸堤,鞍马劳顿尚末恢复,当即在省委驻地光裕堂召见了当地进步人士马月如,与之商谈建立民主政权问题。马月如,沂水九区兴旺庄人;当时为国民党沂水九区副区长;著名开明士绅。抗战开始不久,在八路军第四支队联络员李慧的教育争取下,素有爱国热情的马月如毅然摆脱旧政府的束缚,在九区组织起千余人的农民自卫团,自愿加入八路军第四支队参加抗日斗争。从

8

此,马月如踏上了革命道路。

而今,共产党的边区省委书记向他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并且恭敬有加,使马月如深受感动。他欣然接受了郭洪涛的意见,从而积极地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组建工作。经过充分酝酿协商,边区省委于8月底直接召集了各界群众代表会议。马月如作为开明士绅,受到了与会各界人士的一致拥戴,被选为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从此,沂水县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几个月后创刊的《大众日报》曾报道说:九区的区政委员会,在民主方式下由九区民众选举了出来,大家都异常拥护他们。

此时,还在延安的黎玉同志正在那里选调赴山东工作的干部。实际上,选调干部工作从1938年4月就已经开始了。黎玉赴延安搬兵,党中央、毛泽东决定派一批干部到山东。对于领导山东军事工作的负责人,黎玉打算请担任过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来担任,后赴武汉同周恩来协商,因罗炳辉另有重任,中共中央就改派了张经武。8月,奔赴山东工作的干部抽调出来,其中有一部分红军干部、一部分原白区工作干部,大多数是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共200多人。这批干部,除黎玉、张经武外,知道名字的还有:江华、胡奇才、徐斌洲、徐元泉、华南、宋登华、高锐、鲍奇辰、高峻、马千里、徐忻、肖松圃、李林、华山、童邱龙、靳怀刚、杜前、洪林、吴克华、吴仲廉、刘海涛、梁海波、王凤麟、林元超、袁健、王涛、杨心培等等。赴山东干部队在黎玉、张经武率领下,于1938年8月21日离开延安向山东进发。1938年11月6日到达边区省委驻地岸堤,受到边区省委机关和干校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1938年12月,边区省委在岸堤作出了抽调干部南下、成立陇海游击支队、开辟苏皖边区的决定。任命干校政治处主任钟辉为陇海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干校副校长梁海波为副司令员;干校组织科科长李浩然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12月9日,钟辉、梁海波、李浩然、谢锡玉(岸堤干校第二期大队长)一行21人奉命从岸堤出发,到邳北整顿和发展抗日武装,创建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他们途经费县、苍山到达邳县铁佛寺,与地方党负责人栗培元、冷启英、刘杰三、王仁东取得了联系;12月21日到达邳县许楼村;建立了陇海游击支队。从此,鲁南苏北地区诞生了第一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抗日武装部队。

1938年12月8日,边区省委在岸堤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程照轩任组织部长,孙陶林任宣传部长,郭子化任统战部长,刘居英任社会部长。12月16日,山东分局由岸堤迁往沂水四区王庄。

1939年6月,因日军扫荡,山东分局等机关又迁回岸堤一带,

9

长时间住在岸堤、孙祖、青驼寺等村庄。7月,在青驼寺成立了以林浩为书记的第一区党委。及至1939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共山东第一区党委在岸堤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泰山、鲁南等五个特委、第一纵队随营学校以及沂水、蒙阴等直属县的代表110多人。会议首先由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致开幕词,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作工作报告;第一纵队政委朱瑞作反顽斗争问题的报告;林浩、张经武分别在会上讲话。会议选举并批准了一区党委领导成员;选举徐向前、朱瑞、郭洪涛、张经武、黎玉等20多位同志为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下旬,各区党委、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选出的代表相继到岸堤集合;由郭洪涛、张经武率领从南沂蒙牛王庙村(今沂南县马牧池乡牛王庙村)启程赴延安。后因七大延期召开,多数代表留延安学习和工作,郭洪涛亦留延安。山东分局由朱瑞代理书记。不久,中共中央决定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

1940年10月,鲁中区党委(山东第七区党委),在沂南县艾峪湖村成立。区党委辖原一区党委之一、二、五3个地委。其地域范围是北至胶济铁路,南至临滋公路,西至津浦铁路,东靠海滨,包括鲁东南区域。

鲁中区党委由霍士廉任书记,王子文任政府工作部长(委员),朱玉干任社会部长刘建中任组织科长,高克亭任宣传科长,王涛任民运科长。1941年1月增补高克亭、刘建中、王涛为委员,组织科、宣传科均改称部。不久,山东分局党校改为鲁中区党委党校。

1941年2月,经中共山东分局批准,沂蒙地委(即鲁中区二地委)于本月上旬在沂南县朱家里庄成立。王涛任地委书记,潘维周任组织部长,冯乐进任宣传部长。26日,沂蒙区参议会、专员公署在沂南县朱家里庄成立。

在边区省委和第四支队的领导下,岸堤一带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岸堤一度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中枢所在地,成为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岸堤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延安”。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争取国民党左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抗战

抗战伊始,沂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与当地著名进步人士一起,组织了抗敌自卫团、抗敌救援会等团体。这些抗日救亡团体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广大民众中积极宣传中共的团结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开展募捐等活动,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热潮。特别是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岸堤村后,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和其他领导人率先垂范,模范践行党的各项政策和抗日民族统一

10

战线政策,更促进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省委书记郭洪涛一到岸堤就亲自找国民党原沂水九区副区长、开明士绅马月如谈话,团结争取马月如投身到共产党、八路军抗日阵营里来。马月如欣然接受郭洪涛的意见,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组建工作。随后,在1938年8月,由边区省委直接召集的岸堤各界代表会议上,民主选举马月如担任沂水九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同年10月,马月如加入共产党。在边区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沂南地区的党组织始终注意加强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投降,分裂、倒退,争取团结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共同抗战。如成立沂水九区抗日游击队时,照常使用原自卫队长刘醒吾,安排他担任游击队大队长;安排民主人士进入抗日民主政府内担任一定职务。

1939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在沂水王庄召开统战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抗战半年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情况,要求各地党组织加强统战工作,进一步争取、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参加抗战。1940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作出关于组织进步力量的决定,决定强调指出,组织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分子,深入群众工作,巩固和扩大我党我军,是转变时局、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决定因素。诞生于1939年6月的中共沂南中心区委和诞生于1939年10月的中共南沂蒙县委相继成立后,积极贯彻分局的指示,认真总结沂南地区统战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团结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在相继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中,安排了部分民主人士担任区长等职。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一些开明士绅、社会名流,或经动员、或自愿纷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的组织起抗日武装或团体,积极投身于抗日行列历来,参加抗日工作。如,大庄镇刘家店子的刘佛缘,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中华民国初期曾任山东省议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把自家的民团改编为抗日游击队,并且变卖田产千余亩,购置枪支弹药以充实游击队。后来在山东分局的帮助下,刘佛缘与邻县的其他开明绅士如临沂的李澄之,蒙阴的杨荆石,沂水的梁竹航、耿光波等取得联系,于1939年联合成立了鲁南国民抗敌协会(1940年易名为“山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刘佛缘当选为抗敌协会省会部执行委员;他的队伍编为抗敌自卫军第一团第一营,刘佛缘任副营长。后来这支队伍集体参加了八路军。刘佛缘也担任了山东省参议会驻会议员兼沂临费边联县参议会参议长。

岸堤九区垛庄乡垛庄村的“燕翼堂”刘氏大地主,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富豪之家;其家族之显赫和富有,在沂蒙山区都可谓首屈一指。但是,更令人称道的是该家庭诗书传家,深明大义。20世纪20年代初,其后辈子孙刘晓浦、刘一梦视富贵如浮云,以革命为几任,积极

11

投身革命,并为革命英勇献身。推动了整个沂蒙山区乃至山东省革命运动的发展。抗战爆发后,燕翼堂当家人刘云浦立志救国,毁家纾难,号召全家人以刘晓浦、刘一梦为榜样,坚定地跟共产党走,拥护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在其教育、动员下,刘氏全家上下齐动员,竭尽全力抗战;先后有30多人参加革命工作,其中有多人加入共产党,有6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革命先烈刘晓浦之女刘增霭,继承父亲遗志参加革命工作,在岸堤干校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担任机要员。1942年12月在大青山突围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0岁。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创之初,“燕翼堂”刘家担负起了共产党、八路军驻垛庄、岸堤一带的八路军、机关人员的后勤供应。萧华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曾驻在“燕翼堂”刘家。为了发展、壮大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燕翼堂”一次捐献长短枪40余枝,成立了垛庄独立营。1939年秋,刘家又一次卖地300亩,购枪100余枝,支援了八路军。在抗战之间,刘家还抚养了一批烈士遗孤和部分共产党干部的子女。“燕翼堂”刘家著名的“八卦宅“,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曾多次被日军占领;八路军多次攻打,都付出了较大代价。因此,为了抗日,“燕翼堂”的主人毅然拆除了这所著名的宅院。

依汶五区朱家里庄的杨次章,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却深明大义,深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对团结抗战毫不含糊,对如何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有着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1933年,其长子杨荫田在济南求学期间因参加革命活动身陷囹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杨次章先后五次亲赴省城去营救儿子,花费掉大半家产;因之家道中落,成为破落地主。1936年春天,杨荫田出狱回到家乡,以教学为名仍然一如既往地参加革命活动,并主动把自己的那份土地和家产分给本地饥寒交迫的佃户。杨次章对此毫无异议,而且还非常支持儿子的举动。抗战开始后,杨荫田等人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杨次章全力支持长子的爱国举动。游击队成立之初,经费给养都没有着落,面临窘境。杨次章毁家纾难,大义凛然,又一次伸出援救之手,从自己家里拿钱拿粮,供应这支武装。杨次章把家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最后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石多小麦供应部队。因为杨荫田、杨芸田的关系,曾有不少共产党、八路军的干部多次去他家。杨次章耳濡目染,深受影响,并很快接受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从而思想更加进步,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在杨次章的启发影响下,他四个儿子有三个先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并且都参加了共产党。其中有2个儿子在抗战中牺牲。

还有上高湖村的清朝秀才刘心甫、张庄镇下峪村的尹星桥等,都为地方知名人士,都为抗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2

3、徐向前、朱瑞到达代庄

1939年6月26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原北方局组织部长朱瑞带领新组建的八路军第一纵队指挥机关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沂南中心区的代庄(今属沂南县孙祖镇)。

派徐向前和朱瑞到山东领导抗战一事,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计议已久。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就向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建议,派他们二人入鲁,以加强并统一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不久,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又明确向中央提出:“朱瑞同志准于4月20日前后动身,与向前同志会合去山东,----徐朱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的名义,统一指挥张黎、陈罗、肖华彭雪枫部队。”根据这些建议,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委,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皖北和冀鲁边区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各部。当时,徐向前正在冀南领导那里的抗日斗争。朱瑞在晋东南任北方局组织部长。

朱瑞在八路军总部领受任务后,立即着手进行第一纵队的组建工作。在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的大力支持下,朱瑞从八路军总部、抗大一分校选调了一批干部,其中有山东纵队副指挥王建安、第一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刘子超、民运部长李竹如、参谋处长罗舜初、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张雨帆、司令部作战科长徐黎屏、政治部组织科长谢有法、政治部直工科长陈若克(女)、政治部直属队总支书记祁青若(女)、还有袁也烈以及陈岱、罗加、林毅、王泽南等几位女同志。另外,还从抗大第一分校抽调苏鲁豫皖籍的学员73人,其中有赵易玉、辛荫民、赵行志、刘立封、杨启哲、王箴西、田克明、许冠群、黄笃厚、徐景郁、冉宪秀、冉宪仪等。

1939年5月4日,北方局发出通知:“根据中央书记处决定:----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境内及肖华区各正规部队及各游击部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委。6月前徐、朱可达鲁境与张、黎会合。”5月5日,朱瑞率领第一纵队司政机关从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出发开赴山东。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去山东的第一一五师后方留守人员。其中有朱涤新、邝任农、李作鹏以及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肖华的夫人王新兰等。徐向前在冀南接到命令后,即带领一个警卫小分队从冀南威县北东大成出发,一路向南,经威县南贺伍庄,于6月7日在鲁西北的馆陶与朱瑞一行会合,然后进入聊城。在这里,有一批干部分配到活动于苏豫皖一带的彭(雪枫)、江(华)游击队。6月12日,第一纵队指挥机关过了老黄河,进入鲁西地区。这时,由陈光、罗荣桓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正在泰西地区。他们不久前进行了陆房突围战斗。徐、朱会见了第一一五师代师

13

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尔后在楼德以西跨过津浦铁路进入沂蒙山区,继续向东,经东西石莱、白马关、安南、团埠,于6月29日抵达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驻地沂南中心区所辖村庄代庄(今沂南县孙祖镇代庄),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政委黎玉等会合。

徐向前到达代庄的第二天,原在山东的几位领导人给他们汇报了情况。郭洪涛报告了山东根据地的开创经过及反“扫荡”经验;张经武汇报了山东的军事问题;黎玉讲了山东纵队的政治工作。

徐向前及第一纵队领导机关来到沂蒙,正赶上日军对鲁中发动第一次大“扫荡”。沂水、蒙阴等地的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刚一接触就溃散了。日军扫荡的巨大压力,全由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来承担。徐向前听了情况介绍以后,即全力投入反“扫荡”的指挥工作。

日军“扫荡”持续到7月中旬。反“扫荡“一结束,徐向前和朱瑞就开始着手统一建制,健全领导机构。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通电宣布正式成立。接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向北方局和中共中央建议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北方局于8月8日批复:“同意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以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陈光、黎玉为委员;朱瑞兼书记;以军政委员会为统一某一地区党政军工作的领导机构,定期讨论和检查当地党政军民工作的总方针,其决定分由党政军民各方面负责执行。”同时,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由郭洪涛、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黎玉、张经武、陈光、彭雪枫组成,郭洪涛任书记。8月10日、18日,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两次在第一版刊载徐向前、朱瑞的就职通电。电称:

案奉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 副总司令彭委令开

兹委徐向前为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与苏北境内所有第十八集团军各部队,等因奉此,遂于7月中抵鲁南就职视事。自维轻材,难膺重寄,绠短汲深,每虞殒越,唯了兹国难,只有勉竭驽骀,在总司令于、副总司令沈、韩诸公领导下,追随各友军之后,为坚持抗战到底,坚持统一战线奋斗到底 。敬恳时赐南针,以匡不逮,谨电奉闻,伫候明教。

当时发表这样的通电,是出于对敌斗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有其重要的影响;之所以两次在报纸上通电,意在扩大影响。通电发表后,在山东和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了军界、政界、舆论界的重视。在以后的数年间,国民党统帅部一直把山东八路军称为“徐向前部”。

1940年5月,徐向前奉命离开山东。3日,从八路军第一纵队司

14

令部驻地青驼寺起程赴延安。不久,八路军第一纵队番号撤销,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仍使用山东纵队名义指挥纵队所属各部队。

4、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山东各界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3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得政权决不能放弃,并还应努力成立新的政权。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分局教育干部端正对政权建设的认识,接受过去忽视政权建设的教训,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6月初,即派出一批干部去组建县、区、乡级抗日民主政权。此后,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的政权工作有了明显进步。

1939年6月,日军对鲁中进行“大扫荡”,国民党地方政权纷纷垮台。中共山东省党组织抓住这个机会,加强政权建设。7月1日,山东分局下达《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之指示》,要求在原政权机构被坏地区,均要恢复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构。进入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进展加快。2月,山东分局决定分局设政府工作部,以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成立了1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及近300多个区乡抗日政府。各行署主任、专员、县长及186个区的区长为民主选举产生。还成立了1个行政区参议会、8个专区参议会和47个县参议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建立全省统一的行政机关、参议会和各群众抗日团体领导机关的条件成熟。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在临费沂边联县青驼寺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山东初选国大代表,各地区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文化、动员委员会等各团体代表共300余人。远道前来祝贺的来宾及长期驻在当地的各军政群众团体代表和新闻记者数百人踊跃参加大会。在青驼寺古庙院内临时搭起了高大席棚作为大会会场;代表们组成了四个大队:国大队,青年队,工农队,和妇女队,依次整队入场,席地而坐。当时天气细雨蒙蒙,但会场内气氛仍然十分热烈,与会者情绪高昂,在全场高唱《救亡进行曲》和《大会会歌》的欢快声中举行开幕仪式。

首先由大会筹备会负责人、中共山东分局秘书长霍士廉宣布大会开幕,并通过了大会主席团组成人员:名誉主席毛泽东、朱德等18人;主席团为范明枢、朱瑞、黎玉、李澄之、孙鸣岗、张伯秋、霍士廉、陈明、李竹如、朱则民、杨希文、牟宜之、张立吾、郭瑛、陈放、祁青若(女)、许光明等17人。由主席团率领向孙中山遗像和抗战领袖毛泽东等画像致敬,向抗日阵亡将士默哀。会议由76岁的抗战老人、著名教育家范明枢致开幕词;霍士廉代表大会筹备会报告大会筹

15

备经过;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代表黎玉致辞,对会议代表致恳切慰问,对大会开幕热烈祝贺,并提出意见和希望。各团体、各界代表李澄之、张立吾、张伯秋、许光明、范梅浦、杜前、王任习(女)、杨希文、孙鸣岗和回民代表李炳勋等相继致辞。随后自由演讲,发言者争相上台,极为踊跃。演讲的计有抗战耆老杨次章,农民领袖郭英,青年王克和妇女陈大娘共10 余人;一致表示对大会热烈拥护,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紧接着,大会讨论开始。主席团首先提出以下提案:1、请增选国民大会初选代表。原从各地选出的初选国民大会代表150人,实到115人。应各方面要求由大会推选35人,以补足150人,以充分代表各个社会层面。当即一致通过。2、请由大会选举参议员并成立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经由大会讨论一致通过。3、为坚持抗战推行战时一切工作以巩固抗日根据地,请本大会选举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经由大会一致通过。4、请由大会电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停止摩擦团结抗战。经由大会热烈讨论,代表们纷纷控诉沈鸿烈在各地制造摩擦破坏抗战的罪行,一致通过电文。5、建议由本大会主席团负责拟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各项工作条例(草案);经由大会讨论一致通过。

大会邀请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作了《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报告;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作了《论山东目前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的报告。在这两个重要政治报告的指导下,大会从各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三年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方针。计有李澄之作《宪政与民主》的报告,强调抗战与民主密不可分。李竹如作《战斗中的山东人民》的报告,提出了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方针,对各地区群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郭英作《山东的农民工作》的报告;刘居英作《抗战以来山东青年运动的总结及其发展的新方向》的报告;陈若克作《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报告;杨希文作《亟待开展的山东新文化运动》报告。另外,还特别邀请朱瑞作了《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妇女问题》两个专门报告,深受代表们的欢迎。

大会一致否定了国民党圈定的所谓山东出席国大的代表,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于学忠、徐向前、朱瑞、黎玉、罗荣桓、范明枢、李澄之、亓养斋 牟中珩等61人为代表山东民意的国大代表,选举范明枢等49人为正式参议员。8月1日,通过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正式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民意机关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范明枢为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为副参议长;大会还制定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产生了全省统一的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张经武、李澄之、黎玉、罗舜初等

16

23人当选为委员。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设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黎玉为首席组长(1941年3月,首席组长政称为主任委员)。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8月6日,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山东省农民救国总会,山东省青救总会、山东省妇救总会、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分别举行成立大会,讨论通过了各总会的章程、纲领,选举出各总会的负责人:李澄之、霍士廉当选为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陈放当选为省青救会会长,史秀云、祁青若当选为省妇救会正副会长。李竹如、杨希文当选为省文协总会正副主任委员。8月17日,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总会成立,霍士廉当选为省各界救国总会会长。从此,全省实现了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

在大会召开期间,会议多次邀请歌剧团组织召开文娱晚会,经常根据代表们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并适当参加大会驻地的民运工作,向群众宣传各地抗战工作的发展情况;还组织开展帮助阅读文件有困难的代表学习识字活动等。与会代表除“国大”、工农、青年、妇女四个队分组讨论外,还经常按鲁中、鲁南、胶东、滨海、清河、湖西和鲁西各地区为单位,组织代表们联系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代表们每天早晨5点起床,先进行一个小时的政治学习;饭后即按大会日程参加大会或讨论。分组讨论常常到深夜。会议日程安排得虽有点儿紧张,但代表们无不感到兴奋。代表们大多分住在青驼寺村和附近庄的村民家中里,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群众挑水劈柴洒扫庭院等,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

8月中旬,临沂、费县一带的日伪军经常到大会驻地附近进行骚扰,均遭到负责保卫会议安全的八路军某部和地方武装的抗击。与会代表虽时闻枪炮声,但都镇定自若,毫无惊慌,照常镇静而又有秩序地按会议既定日程进行活动。8月16日,驻临沂、费县、蒙阴等地的日伪军1500余人分三路又进犯青驼寺一带,欲对大会进行突然袭击。面对这种情况,会议主席团决定会议转移。夜里,在淡淡的星光下,与会代表井然有序地经张庄村转移到鼻子山之阴的孙祖村。8月26日,联合大会在孙祖村举行了闭幕典礼。

8月18日,各路日伪军被八路军某部沿途节节截击后侵占青驼寺村。会场内早已空荡无人。恼羞成怒的日军放火烧毁了曾作为会场主席台的芦席棚,引起古庙被烧;会场上的两棵千年银杏树也未能幸免,被大火烧枯。后来,其一又奇迹般顽强地复活过来,迄今仍郁郁葱葱挺立于青驼寺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纪念馆院内。

在联合大会期间,青驼寺村、孙祖村的群众对大会给予了热情支

17

持和帮助,站岗放哨,保卫会场,为会议顺利召开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

5、在沂南县召开的其他一系列重要会议 自进驻岸堤村始,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相继在沂南县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

1940年3月10日,山东第一区(大鲁南区)妇女代表会议在青驼寺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山东第一区各地委妇委书记、各县妇女代表。大会由山东第一区党委妇委书记赵新、副书记汪瑜主持。中共山东分局负责同志朱瑞、黎玉等参加了大会,李竹如到会作了报告。会议选举祁青若、汪瑜、王清廉、刘锦如等11人为山东第一区妇委会常委,选举于波、史秀云、赵玉琴、阎娟、陈若克、甄磊等60人为委员。原定会期10天,后因日军侵犯,大会提前结束。在这次大会上,南沂蒙九区的韩大娘(谢德甫)被选为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

1940年4月4日,山东分局在青驼寺举行文化教育宣传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大众日报》、《新山东报》、《警钟报》、《泰山时报》、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鲁迅宣传大队、动委会宣传大队的代表及各地文化工作者。会议决定,筹建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和成立山东文化出版社。会议选举李澄之、杨希文、李竹如等11人为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筹备委员,李澄之等9人为山东文化出版社理事

1940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在青驼召开第一、第五、第二地委书记、组织部长和各县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会议,着重研究根据地党的建设问题。会议根据中央“整顿巩固党”的指示,确定了“中心巩固为主,发展为次,边缘区着重发展”的方针。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在会上讲话,着重提出了审查党的重要性。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作了总结。会后,中共沂南县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着手发展新党员,两个月的时间就发展了党员960多名,使各区党组织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1940年9月2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在青驼寺举行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要求,要坚持抗战统一战线,发展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广泛组织工农、妇女、青年、厉行锄奸政策。讨论通过了《山东省战时县区乡村各级政府组织条例》。条例规定,县政府为代表全县抗日人民之抗日政府,为实行地方自治之领导机关;区公所直接受县政府之管辖及参议会之监督;乡公所受区公所之管辖及区参议会之监督;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为村政权之最高权力机关,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闭幕后,村政权属于村公所。

1940年9月13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临费沂边联县

18

青驼寺开始举行全省行政会议,此会议至11月11日结束。出席会议的有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范明枢,副参议长马保三、刘民生,鲁西行政公署主任萧华,泰山区行政专员赵笃生;胶东北海区行政专员曹漫之;清河区行政专员李人凤以及沂南行署主任何方宏和蒙阴、沂水、博山、日照县县长等。会议由黎玉主持,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陈明作《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目前的中心工作》报告。报告进一步对政权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今后政权工作的具体任务,突出强调,抗日民主政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要继续扩大政权领域,加强对抗日军事工作的领导,健全与扩大地方武装,发展八路军主力部队;要按照新民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实现抗日民主政权的政令统一;要领导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巩固抗日根据地并与日本殖民地政策作坚决斗争。此会议还强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民众,虚心体察民意,发扬民主作风,纠正包办代替的现象。同时强调要做革命的斗士,不做“等因奉此”的文牍主义者和蹲在机关里的“官”。会后,全省各地抗日民主政权不仅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还兴起了学习刻苦、作风紧张、调查研究与群众工作的良好作风,并在各级政权机构中,注意了大量吸收进步知识分子,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抗日民主政府的广泛信赖。

此次会议,对开创山东抗战新局面,建设人民新政权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大迅速发展。

1940年10月26日下午1时,省战工会、省文协在沂南召开冬学运动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参议会马保三副议长、省战工会陈明秘书长、省文协李竹如会长以及工、农、青、妇个救会代表、各地民主政府代表、一一五师政治部负责宣教工作的同志,文化教育出版社、大众日报、山东教育界名流及地方热心抗战教育工作的人士,共百余人。李竹如报告了开会意义并建议成立全省冬学运动促进会。

1941年9月4日。山东省青抗先临时总队部在沂南县岱庄成立。王照华任总队长,陈先任副队长,陈放任总教导主任。25日,山东省青年联合救国总会公布了《山东省青抗先章程草案》。

1942年2月 ,山东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在沂南县常山庄(山东分局驻地)召开。到会的有山东各级青年干部王照华、宋诚德等百余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青年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对敌斗争任务,办好泽东青年干校,办好《山东青年》报、成立青抗先青年武装等事宜。

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来山东根据地指导帮助工作;10日,到达第一一五师驻地临沭县朱樊

19

村。在朱樊期间,刘少奇听取了中共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负责同志的汇报,召开了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充分肯定了山东的抗战工作,讨论决定了山东的战略方针等重大事宜。同时,还尖锐地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组织没有认真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工作,群众运动是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

刘少奇提出批评以后,中共山东分局立即于1942年5月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和两个补充指示。决定把实行“双减”、开展群众运动作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并首先完成从麦收到年底这一时期的工作;山东党政军民的一切工作,均须围绕并贯彻这一中心任务。并在沂南县薄板台村(今属依汶镇)召开了由全省各战略区党委书记、地委书记以及沂蒙区各县委书记参加的会议,部署在全省开展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为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分局书记朱瑞到莒南县、省战工会主任黎玉到沂南县具体指导减租减息增资运动。不久,黎玉带工作组到沂南县横河村进行减租减息试点工作。

会后,鲁中区党委在沂南县安乐庄召开各地委、军分区主要负责人和区党委科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研究部署鲁中区的“双减”工作。沂蒙地委也于6月在沂南县满富庄召开各县、区党政军群干部大会,动员沂蒙区迅速行动起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从此,沂南县在沂蒙地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起了减租减息增资的群众运动。

在“双减”运动中,边联县和沂南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投入群众斗争,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双减”过程中,党组织发展比较正规,党员的成份比较纯,阶级觉悟比较高,斗争性比较强,在斗争中注意发展佃户和劳动妇女入党,党组织普遍壮大。沂临边联县土山区前东河村,在减租中发展了8名党员,组织了民兵,长期坚持边防斗争。涌现出了像张秀海、张秀太、张秀东等一批坚定不移的先进人物。张秀海还成长为山东民兵英雄。许多农民出身的同志成为坚强的领导干部,如百蹬庄的彭同年、司马村的刘树文成了区武装部长。同时也保证了1944年秋和1945年春两次参军运动。如沂南长山区的桃花峪、双泉峪子、大保护庄等村的党员几乎全部参军。更重要的是,经过“双减”斗争,大大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为迎接新的斗争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二)在沂南发生的著名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沂南人民经历了葛家庄、孙祖、鼻子山、留田、大青山、铜井、一山子、青驼寺等大小战斗数百次,每次战斗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许多党的优秀儿女在这里献出了热血和生命。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八路军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刘子超、抗大一分校二团政委刘惠东、沂南县委书记李铎以及德国友

20

人汉斯·希伯等7744人牺牲在沂南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的英雄业绩永垂青史。 1、孙祖战斗

孙祖战斗,又称九子峰战斗或孙祖大捷。1940年3月15日,临沂、沂水、莒县、铜井、朱蔚、东里店等据点的日军300多人和伪军运输队200余人,进犯沂蒙根据地,16日清晨,由铁峪向孙祖一带进逼,企图袭击山东分局和纵队指挥机关。山纵二支队及山纵警卫团九连一个班在徐向前指挥下奋起反击。下午一时许,敌连续发起九次冲锋,均被我军击退。入夜,我数度冲入敌群与敌白刀血战,敌军窜入孙祖固守待援。我部队紧缩包围圈,使敌成翁中之鳖。17日夜,我再度组织部队对敌进行袭击。敌军人员已损失大半,后半夜,乃拼命撤出孙祖,向铜井逃窜,行至里庄,又遭我里庄军民武装伏击。18日晨,战斗胜利结束,计毙伤敌190余名,内有敌指挥官小林及炮兵中尉一名。这一胜利震动了山东抗日战场,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污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澜言。21日12时,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在孙祖举行庆祝胜利暨追悼烈士大会,党政军民3000多人参加,徐向前、朱瑞、黎玉分别讲话。 2、留田突围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总司令烟俊六发动五万余人对沂蒙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5日,敌将驻沂南县留田村的中共山东分局、战工会及八路军115师指挥机关重重包围。下午,115师政委罗荣桓在留田东南的钮家沟召开紧急战斗动员会议,制定了突围方案。当夜,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罗政委镇定自若,指挥部队,未废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出人意料地当夜安全通过敌人三道封锁线,经张庄、佛谢、高里转入敌后。第二天,随115师的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在《战士报》上发表《无声的战斗》一文,称赞“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

3、大青山战斗

1941年11月30日拂晓,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师直机关一部分及抗大一分校在今沂南县西南部大青山遭日军一个混成旅团的合击。我军除两个特务连及抗大一分校军事队较有战斗力外,其余均系后勤人员及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敌众我寡,形势恶劣的情况下,我部指战员与敌展开殊死的搏斗,掩护领导机关及首长突出重围。战斗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德国友人汉斯·希伯、抗大一分校二团政委刘惠东、一一五师敌工部副部长王立人、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及抗大一分校学员三百余人壮烈牺牲。省战工会副主任李澄之、山东公学校长朱蓂阶等被俘。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负重伤,造成山东抗战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损失。

21

4、一山子战斗

1943年1月,青驼日军据点之敌连续两次偷袭我沂临边联县领导机关驻地张庄镇小河村,在两次扑空后,17日再次偷袭。我方获情报后主动转移。敌扑空后,发觉不妙,妄想撤回,遭我115师教一旅截击,敌被迫退回小河村、前汉沿村。此时我一团三、四连各一部、沂临边联县大队、公安队积极配合,与敌展开了激战,将敌赶至惠家庄西南一山子,又遭在此埋伏的五连截击,敌固守一山子,企图待援回窜。17时,我各部队发起总攻,敌组织密集火力拼命反扑并施放毒气,我攻击部队受挫。天黑以后,我攻击部队再次发起冲锋,并充分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奋力冲杀。五连指导员指挥一、二排从西南、东南方向发起攻击,连长和三排迂回敌后,将敌死死围住。经半个小时激战,全歼了日军一个小队40余人,伪军60余人,缴获全部武器和子弹20000余发,迫击炮一门、小钢炮一门。在此次战斗中,五连作战英勇,鲁中区授予“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

(三)根据地的干部培养、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在注重民主政权建设和开展群众工作的同时,边区省委也非常注重党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干部培养工作,进一步做好抗战的宣传教育工作,活跃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活,边区省委建立了党校,各级党委也逐步建立健全了宣传机构,形成了从边区省委、区党委到地委、县委的宣传文化系统,在根据地的创建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1、边区省委党校在岸堤村成立

边区省委进驻岸堤后,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边区省委还于1938年11月在岸堤西北的白佛寺创办了省委党校(开始叫党员训练班),省委书记郭洪涛兼任校长,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副校长;干校政治处主任潘维周任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负责校务具体工作;教职员有陈侠、孙彭等。党校对外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分校。学习时间为两个月。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并迁至沂水王庄,党校亦移至沂水县王庄附近的夏蔚村。该校共办五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1940年10月鲁中区党委成立后,改称鲁中区党委党校。山东分局于1940年2月在临费沂边联县青驼寺东部的王家圈村创办了山东分局高级党校,朱瑞兼任校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兼任副校长。

2、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即岸堤干校)在岸堤村继续举办 边区省委进驻岸堤,自诞生以来就与边区省委如影随形的干校也随之来到岸堤村。

干校初建于1938年6月。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初为省委直接领导,后归八路军山东纵队建制。第一期分为政治、军事、

22

民运3个中队。学习期限,军事队3个月,其他队一个月。8月底在岸堤村招收第二期学员时,增设了地方武装、青年、妇女等6个队。干校因驻岸堤时间较长,故习惯上也称岸堤干校。

该校从建校之初,即以“抗大”为榜样,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作风,使军政干校成为了一座革命的大熔炉。在最初招收当党员时,学员中原有中共党员较少,发展党员是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一期学员中发展党员达2/3以上。

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除了八路军各个支队派遣和地方党政组织选调的党员、青年学生外,还接收友党友军保送的下级军官及进步青年,如张里元、孟昭进部都送人到校学习。学员有大学生、小学教员,也有不识字的人员;有军官、士兵,工人、农民,也有职员、商人;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也有会道门成员;有大家闺秀,也有缠小脚的农村妇女。尽管他们的出身、地位、职业不同,但都是为了学习抗日救国的本领这一共同目标,走进了干校。

干校共举办5期,培训各类干部近3000人,毕业后分布苏鲁豫皖4省。“三千壮士,一代精英”,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肩负救国救民的神圣职责,在各条战线顽强战斗,勤奋不息,为发动组织群众,壮大共产党,八路军力量,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有许多人担任了党政军高级领导职务。干校毕业的友党友军学员,大多数都起了好的作用,推动了所在地方的进步。有不少人后来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

1939年6月,日军第一次“扫荡”沂蒙山区,干校撤出岸堤,投入反扫荡斗争。同年11月初,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称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兼任校长。同月,学校在栗林村(现属孙祖镇)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随营学校共6个中队、700余人。1940年3月,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全体学员和大部分干部编入由晋东南进抵岸堤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成为该校的第五大队。

3、抗大一分校来南沂蒙

1940年1月5日,抗大一分校教职员工及学生1300余人从晋东南转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南沂蒙的东高庄、孙祖、张庄一带。

抗大一分校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该校于1938年12月1日开始创办。属八路军总部建制,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分校。1939年1月初,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办学,就地培养山东部队军事干部。朱德总司令亲自宣布周纯全为校长,李培南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并要求分校谦虚谨慎,尊重山东党的领

23

导,搞好军民、军政、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团结,为山东培训成千上万个好干部。他还委托全体人员每人携带100发子弹给山东部队。1939年11月15日,抗大一分校大部分教职员和两个学员队以及分配给新四军的毕业学员共1300余人,在周纯全、李培南的带领下,以八路军挺进支队名义从太行山区驻地出发,经冀南、鲁西、泰西,历时45天,行程3000余里,于1940年1月5日(农历1939年腊月26日)来到南沂蒙县的孙祖、张庄一带。当天,一分校领导即谒见徐向前司令员、朱瑞政委。

1月12日,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在南沂蒙东高庄村召开大会,热烈欢迎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朱瑞、徐向前出席会议并讲话。朱瑞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毛主席派抗大一分校到山东,表明了对山东工作的重视和英明决策。他要求抗大一分校的教学工作应紧紧围绕山东全党的中心任务,培训成千上万的好干部。

在这次会上,决定了抗大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第八支队,由第一纵队领导。1月14日,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八路军第一纵队报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批准,对抗大一分校领导和组织机构作了调整。调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副校长袁也烈担任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部长。同时决定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春节过后。山东各部队选送的学员陆续到齐,共有2670名。这是抗大一分校到达南沂蒙县后招收的第一期学员,也是一分校在南沂蒙办学学员人数最多的一期。3月初,新学员在东高庄村举行了开学典礼。

抗大一分校来到南沂蒙不久,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1940年春节即来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学员们不顾旅途劳累,当即组织了在张庄集市的街头宣传活动。在街头的一块空闲地里,文工团的学员们进行了文艺演出。节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还有歌舞、花棍等;举办了连环画展览;还有的同志装扮成私塾先生在集上为群众写新春联。这是抗大一分校到达南沂蒙后的第一次宣传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1940年4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东高庄村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团长袁成隆作文工团一年来工作总结报告。山东军政领导人徐向前、朱瑞、薛暮桥以及抗大一分校领导周纯全、李培南等到会祝贺并题词留念。至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抗大一分校在东高庄召开党代会,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沙洪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创作了献礼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很快在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后来唱遍全国。

(可以写点沙洪事迹以及2004年安放骨灰一事。) 抗大一分校来到南沂蒙后,曾经派出以罗野岗为团长的民运工作团,开辟根据地工作。民运工作团先驻张庄,后移到铁山子。工作团

24

下设两个队,一队队长孔东平,主要活动在河阳、刘家店子、白石埠、大庄、前土山、后土山、东桃花、西桃花、大礼让、小礼让庄和左泉一带;二队张骏任队长,主要活动在葛沟、东安乐庄、西安乐庄、砖埠、铁山子一带,1941年1月后,二队到朱家里庄、依汶一带活动。抗大一分校还成立了抗大独立团,宣传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还派章柯组成民运工作团,到岸堤、垛庄一带帮助地方进行“减租减息”;派张骏、王任之、刘建国到费县东部和葛沟、河阳一带开辟工作,帮助建立了临费沂边联县。抗大一分校在沂南共办6期,1945年8月初,第七期在费县城开学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全体教职员由政治部代理主任徐洪才率领挺进东北。抗大一分校对南沂蒙根据地的建设和党组织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其他干部学校和战地服务团体 除了党校和军政干校外,沂蒙抗日根据地还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和战地服务团。著名的有山东战地服务团、山东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这些学校也培养了一大批根据地建设人才。

1938年9月,边区省委从干校第二期学员中选拔了一部分为骨干,在岸堤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该服务团曾多次到岸堤周围村庄和驻苏村的友军部队演出,积极开展文化宣传活动。1939年6月,日军大“扫荡”后该服务团与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合并为王绍洛任大队长、李薇冬任指导员的鲁迅宣传大队。

1940年12月,山东省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决定创办山东公学。1941年4月,该校在沂南县松泉峪成立,田佩之、朱蓂阶、杨云阶先后任校长。设文教、教育(师范)、青年3个队,后又增加工商、财经两个队。学员多是从鲁中、滨海、清河等去党政群机关和部队抽调的青年。到1944年,为各条战线培养干部800余人。1944年底该校改为鲁中公学,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人王子文兼任校长。

1941年10月12日,山东分局作出关于扩大与加强分局青委、创办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及成立中国青年社山东分社,出版《中国青年》山东版的决定。11月上旬,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沂南县常山区杏墩子正式开办,肖华兼校长,钟效培、苏展任副校长,宋诚德任组织科长(后刘昆),赵峙余任军事科长,教员有贺敬之等。招收学员近200名,主要是鲁中、鲁南、清河、冀鲁边各战略区选送的地方的和军队的青年干部。开学不久,因日军“扫荡,学校转移至滨海区。1942年反“扫荡”前夕,该校组织的鲁中工作分团在团长钟效培、副团长宋诚德、陈先率领下,到沂蒙区各县帮助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1944年8月底第一期毕业,绝大部分分配到鲁中各地工作,这批干部对推动沂蒙抗日根据地青年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四)根据地的经济工作

25

山东北海银行在沂南建立 1939年秋,驻沂蒙山区的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为建立 健全根据地的财政金融工作,保障抗战需要和开展财、金战线上的对敌斗争,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发出整顿北海银行,筹办分行,建立各级金库和统筹统支管理制度的指示。1940年2月12日,分行在沂南大梨峪村建立,隶属山东纵队供给部领导。8月,归山东省战工会财政处领导,财政处长艾楚南兼行长。10月,改称山东北海银行。

1941年1月10日,银行迁至沂南县万粮庄村,印钞厂设在万粮庄西山,洒海秋任主任,共有工作人员50余人,印刷面额分别为壹、贰、伍、拾元的北海币。10月22日山东北海银行作出《关于发行北海银行辅币的决定》,辅币分为壹角、贰角、伍角3种。印钞厂在沂蒙根据地群众得力掩护下,工作安全正常。

鲁中金矿总局在铜井成立 早在1940年5月,八路军第一纵队供给部即派军需科副科长周民和一旅一团政治处民运股长侯文升,到沂南县铜井接收国民党专署张里元部的铜井采金局,并以武装工作队的形式开展工作。随着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鲁中金矿总局于1941年2月成立,周民任局长,侯文升任教导员。下辖铜井、金场、石桥庄3个分局。1943年4月,闫康侯任鲁中金矿局局长。铜井金矿的开采,对根据地抗日事业的发展起了支持作用。

为加强对粮秣工作的领导与统一筹划军粮,山东粮秣工作委员会于1941年1月19日在沂南县正式成立。嗣后,各专员公署及县政府均设粮秣科,各区设粮秣助理员,负责统筹粮食事宜。同时建立了粮票、预决算、会计、报告等制度。

1941年4月5日,省战工会在驻地沂南召开粮食工作会议,通过《关于粮食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议》和《粮食使用办法》。决议规定,全省统一征收救国公粮,以主人公署区为单位,按脱产人员每个人每天二斤半原粮编造预算。征收救国公粮一般不超过总产量的20%。并决定在沂蒙、鲁南等6个地区实行粮票制度。

(五)在沂南战斗工作过的省部级干部及英模人物

罗荣桓

罗荣桓(1902—1963),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人。1962年在青岛大学工科预科结业。1927年4月,就读于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8月组织鄂南通城秋收暴动,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党代表。后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连、营党代表。1930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参与指挥攻打漳州战役。1933年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后调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长、扩红突击队总队长。1934年参

26

加长征。曾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初期,奉命率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徐向前

(1901—1990)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澡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国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万里

万里(1916—)曾用名万敬亭,万明礼,东平县人。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中共泰西特委宣传部部长,泰西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鲁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运西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军政委员会书记、青委书记、地委书记、中共冀鲁豫边区委第二地委书记、第七地委书记、第八地委书记兼八军分区政治委员专职,为山东和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委员、秘书长、南京市军管会财委副主任、经济部长、建设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铁道

27

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处书、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

郭洪涛

郭洪涛(1911—2004)原名郭洪恩,更名郭惠卿,化名孙耀租,陕西省来腊人,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共党员,曾任学生会长,中共特支书记、中共榆林地委组织部长。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榆林县党部委员。1927被通缉,奔赴太原,考入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后期班,1927年冬被捕,被伪山西省高等法院以所谓“内乱罪”判处七年徒刑。1933年出狱。同年12月,任中共陕北特委组织部部长。1934年7月,兼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1935年2月,任中共西北工委组织部长和秘书长。9月,任陕甘晋省委副书记。后任中共陕北省委书记。1936年9月,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37年2月,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11月,兼任绥德特委书记和绥德警备区政委。1938年到1939年10月,曾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担任东满铁路局局长。1952年2月后,任平津铁路局局长,国家经委副主任等职。

朱瑞

朱瑞(1905—1948)又名敦钟,江苏宿迁人。1924年入广东大学学习,1925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到苏联步兵学校学习,又到苏联炮兵学校深造。1929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30年回国,任中央军委参谋、中共长江局军为参谋长兼秘书长。1931年调至中央军委兵运科,参与并组织了宁都暴动。1932年5月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政治委员、红军第三军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委员、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军委书记、组织部长。1939年6月来山东,8月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1939年月10月,代理山东分局书记,不久,任山东分局书记,1943年9月离开山东。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等职。解放战争初期,奉命率炮校人员到东北组建炮兵部队,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中牺牲。

谷牧

谷牧(1914—)原刘家语,荣成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

28

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登乡师党支部书记,北平左翼作家联盟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主任,统战部部长,中共滨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华东中央局秘书长,中共新海连特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鲁中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高克亭

高克亭(1911—1998),陕西府谷人。1926年起,在榆林、太原等地读书并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西特委交通,青年团河北省委山西特派员,中共太谷县特支书记,山西省互济会中共党团书记等职。1931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国民党山西省第一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并任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任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科长等职,1938年月10月,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山东。先后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组织科长,中共鲁东南特委(后改为五地委)书记,中共鲁中区委宣传科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区党委副书记、区党委第一副书记,鲁中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等职。1948年6月始,任中共鲁中南区委副书记、书记,鲁中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0年后,任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书记兼省政协主席等职。

徐元泉

徐元泉(1911—1997)吉林省延吉县人,北京大学肆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军政干校和八路军一纵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费北行署和蒙山各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泰南、沂山专署副专员、专员。1945年秋去东北,先后任安东省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厅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

林浩

林浩(1916—1997)牟平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工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参加领导徂徕山起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山东分局第一区委书记兼第一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胶东区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高等军等学院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

29

将军衔。

黎玉

黎玉(1906—1986)山西崞县(今原平)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北平市政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共石家庄中心县委书记、中共直中特委书记。1933年任中共唐山市委书记,领导开滦煤矿总同盟3万人反帝大罢工。1934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巡视员兼直南特委书记和冀鲁豫边特委书记。1936年5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抗日战争初期,领导了徂徕山起义。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苏鲁皖分局委员、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山东省政府主席。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书记。1945年12月,山东分局与华东局合并后,任中共华东中央局副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副政委、华东军区副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农业机械部副部长等职。

张经武

张经武(1906—1971)又名张仁山,湖南省酃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江红军学校政治营营长。军委直辖教导师师长。军委二科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副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绥军区参谋长,中共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副参谋长、参谋长,西北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范明枢

范明枢(1886—1947)原名范炳辰,字明枢,后以字行,泰安市人,1903年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两年后被保送日本留学,入东京大学师范速成科,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本县与同仁联合创办教育图书社、劝学所、公主学堂等,就任泰安劝学所所长。1912年赴济南首到省立模范小学。1913年任山东省教育会文牍,同年秋任省教育厅干事、教司。1914年调往曹州,任省立第六中学学监兼语文教师。1920年任省立曲阜第二师范校长,1931年任济南乡村图书馆主任。九一八事变后力倡反日,于1932年3月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入狱,出狱后回泰安办武训小学,任总校长兼第一分校校长。1936年

30

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1938年被推为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当选为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1945年以八旬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0月在乐陵县病故。

马保三

马保三(1887—1964)原名马鉴堂,化名张炳炎,寿光市人。192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任寿光县农民协会主席,同年8月任中共寿光县委委员。1928年为躲避敌人追捕出走东北,曾在东北、朝鲜仁川组织成立中华劳动组合会,领导中国劳工开展抗日活动。1933年8月,返乡被捕,后经多方营救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组织抗日武装,12月参加抗日武装起义,被推举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指挥,是八支队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任鲁东抗日游击队总指挥后,率部东征掖黄,回师邹长,转战鲁东南。1940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9年6月,任青岛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等职。

霍士廉

霍士廉(1909—1996)山西省忻县(今忻州市人。1930年在忻县中学参与组织革命青年团。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陕北关中特委宣传科长,陕北富县抗日救国会会长,中共富县县委书记,中共陕甘宁边(特)区委员会秘书长,为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38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由延安来山东工作,任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政委,中共山东第一区(大鲁南)党委委员、政权部部长兼统战部长,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会长,中共鲁中区党委书记兼鲁中军区政委、鲁中区党校校长,沂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1948年1月任华东局秘书处处长,为干部南下和接管浙江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

林乎加

林乎加(1916— )长岛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以后,曾任胶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某部指导员、政委、青年部长、胶东特区委员、山东鲁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和中共泰山地委书记兼泰山军分区政委等职。1949年南下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农业部部长等职。

31

董琰

董琰(1914—1968)新泰市人。1932年夏,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1933年2月,在济南被捕。1937年11月出狱,任中共新泰县工委书记。1938年1月,带领20余人参加了徂徕山起义。后任四支队排政治员、中队指导员、营教导员,新泰县委书记,泰山特委(后改为泰山地委)宣传部部长,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党总支书记,泰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鲁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中共鲁中南区委秘书长、副书记等职。1950年6月后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江西省政府副省长。

袁成隆

袁成隆(1912— )北京市通县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毅然化装逃出天津,绕道香港转赴延安。在陕北分校任三十五队队长,后编为抗大一分校,担任文工团主任,深入晋东南敌后和沂蒙山区,开展抗日宣传。1943年调任莒南县各救会会长,在减租减息中,深入开展反封建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滨海区党委农救会长,中共沦南、清河、德州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华东局办公厅主任、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陈光

陈光(1906—1954)湖南宜章人。1926年加入农民协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湖南暴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支队长、师参谋长、师长、红一军团代理团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旅长、代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工作,先后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吉军区副司令员,第六纵队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等职。

袁子扬

袁子扬(1910—1992)沂水县人。193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组织葛庄诸葛抗日救亡协会并担任主任。1938年3月,参加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先后担任中共莒南县八区分区委书记、中共鲁东南特委秘书长、中共南沂蒙县委书记、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干事。1940年冬起,任湖西行署秘书主任、专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冀鲁豫行署司法处长、钜南专署办公室主任、济

32

宁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副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省政府秘书长兼省财政厅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等职。

景晓村

景晓村(1917—1994)原名景慕达,章丘县人。1933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党的地下斗争。1935年12月在济南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春,任中共济南乡师支部书记。8月,受中共山东省委的委派,以省委组织员的身份到博兴、潍县、广饶、寿光、益都、临朐等地检查工作,帮助恢复、建立党组织。七七事变后,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秘书长。1938年1月,参加省委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团政委,中共山东省委青年部长,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兼第二支队政委,中共清河特委书记兼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军分区政委,中共清河区委书记兼八路军清河军区政委,中共渤海区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等职。系全国政协委员。

周星夫

周星夫(1918— )新泰市人。1934年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1月,带领部分人员参加了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曾任八路烟四支队一中队班政治战士、党支部书记。1938年6月任新泰县委青年部部长。1939年后任新泰六分区区委书记,中共新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新蒙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中共泰宁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泰宁县参议长,中共蒙阴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45年7月任中共沂蒙地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经中共鲁中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中共鲁中南区委党校教育长,中共沂蒙地委副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沂水地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长、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胡奇才

胡奇才(1914—1997)原名胡其财,湖北省黄安(后改为红安)县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任红军十一师政委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

33

任八路军三大队六队队长。1938年8月,从延安率干部大队奔赴山东战场,任山东纵队八支队副支队长、第四支队政治委员、一支队司令员兼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山纵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参谋处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奉命赴东北战场,任东满人民自卫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给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副军长、第一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文轩

王文轩(1913—1995)原名王传五,寿光市人。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委员、中共济南市委宣传委员。1934年回乡领导学生运动,建立前王、城里等支部,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鲁东抗日济南队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队长兼指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一旅一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党校副校长,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解放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沂蒙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地委副书记,第八纵队第二十二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长会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华

江华(1907—1999)原名虞上聪,湖南江华人。瑶族。1925年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共青团湖南特委群委书记、衡阳总工会青工委主任等职,从事北伐宣传工作。后化名黄林,任中共湖南特委政治交通员、萍乡县委秘书、茶陵县委书记等职。1928年调入部队工作,先后任红四军前委秘书、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井冈山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等许多著名战斗。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随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到闽西,任闽西特委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军委常委。1930年春,改名黄春圃回部队工作,先后任红军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军区关中军公区司令员、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延安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等职。1938年8月改名江华。同年11月,调至山东工作,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兼司令员、山东纵队二旅政治委员兼滨海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3年秋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

34

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山东代表团副团长。1949年以后,先后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党组书记等职。

吴瑞林

吴瑞林(1915—1995)原名吴尚德,曾用名杨昆,四川省巴中县(今巴中市)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甘少年先锋营连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书记,共青团通江县委书记、大金省委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于1938年春从延安到达沂蒙山区,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济南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政委,后任八中军济南第二支队政委兼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中共泰山特(地)委军事部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山东纵队第一旅州长兼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抗日民主联军安东军区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常务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钱钧

钱钧(1905—1990),原名钱运彬,河南光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本地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豫鄂皖边特区手枪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一师三团连指导员、连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副营长、营长、营政委,红四军警卫团政委,第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给阶段第四支队第二团团长,山东纵队第十二支队副司令员,沂山支队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山东纵队第一旅参谋长,第四旅副旅长,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三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九师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司令员,胶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继先

孙继先(1911—1990)曹县人。1931年11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区队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八路军团参谋长、支队长、旅长,“抗大”山东分校副校长,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解放军师长、纵队副司令员、

35

纵队代司令员、军长、解放战争中,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沙土集、洛阳、开封、济南、淮海、渡江、解放舟山群岛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沂

陈沂(1912--),贵州省遵义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北方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南干校校务部主任,新华日报太南版总编,冀南日报总编,鲁西日报、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大众日报社社长,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东北民主联军、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宣传部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王兆相

王兆相(1909--),陕西省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二十六军特务队队长,神(木)府(谷)特务队政治委员,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神木县游击队队长,陕北红军独立团第三团团长,红二十七军第四十八师第三团团长,中共神府特委军事部副部长,神府红军指挥部副指挥,神府独立师师长。长期坚持了神府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后方留守处副主任,留守兵团警备第六团团长,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山东清河军区独立团团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1942年10月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旅长,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师长,辽东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四十九军一六二师师长,湖南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组织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36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刘导生

刘导生(1913--),江苏省丰县人。1929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校期间,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全国学联总干事、全国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秘书长。1938年深入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后担任山东《大众日报》社第一任社长及《新山东日报》社社长。1944年任山东滨海建国学院院长,滨海行署秘书长,中共滨海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1948年调任中共华东局青委代书记。1949年任中共山东分局青委书记。1950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委书记。1952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1978年底调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81年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983年任北京市政协主席。1984年任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任。1987年离休。

梁必业

梁必业(1916--),曾用名梁必熀。江西吉安人。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乡、区儿童团长、少先队指挥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政委办公厅训练队学员、交通兵,军政治部科员,第十师政治部青年科长,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技术书记兼政治指导员、宣传队长、直属政治处俱乐部主任、总支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教导大队政治教员,师直属政治处主任,第一一五师和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教导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费城工作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一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纪律委员会副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员委员,中共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37

王 涛

王涛(1915--),原名王富春,沂源县南流泉村人。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受党组织委派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发展党组织。1933年6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委员,参与组织了沂水武装暴动。1935年考入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去陕北,在三原青训班和延安抗大第二期四大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1938年12月随黎玉、张经武率领的大批延安干部回山东。起初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民运科长,八路军四支队民运科长。1939年10月任鲁中一地委民运部长。1940年10月任鲁中区党委民运科长。1941年2月任鲁中区党委二地委书记。1943年3月任鲁中区党委二地委副书记。1945年10月任鲁中区党委二地委书记。1948年12月任鲁中南行署第一副主任、区党委委员。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共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部长。1954年起先后任国家重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劳动司司长,国家建材部、建工部部长助理。1959年任同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76年任上海市建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9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纯全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省苏维埃保卫局局长兼鄂豫皖游击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十师政治委员,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兼川陕苏区游击总司令,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政治委员,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一军政治委员。参与了领导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校长、滨海专署工商管理局监察委员,滨海行政公署副主任兼秘书长。长期坚持敌后办学,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省、安东省实业厅厅长,辽南行署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

38

员,中共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肖 华

肖华(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加入中中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政治委员,第十师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洲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李微冬

李微冬(1911—1982),回族,山东省枣庄市人。少年时期在济南求学。1928年5月因日军制造“济南惨案”辍学回家乡,曾担任枣庄第一届抗日运动委员会秘书、主任。1934年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枣庄中心支部书记,中共枣庄中心区委宣传委员和中共湖东中心县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战地服务团主任,抗日义勇总队秘书长,八路军山东纵队宣传大队教导员。1941年转到地方工作。历任沂蒙专署文教科长,山东公学校长和鲁中回民协会主任,鲁中行署教育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文教厅党组成员、文化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处长,浙江省文化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56年调任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文联主席,并被选为区党委委员。1972年后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教局党组书记、局长,自治区文办副主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

39

彭瑞林

彭瑞林(1912—1990),原名彭澍兴、彭仲起,青州市人。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益都中学支部书记、城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1932年参加益都暴动。因叛徒出卖,1933年2月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酷刑,忠贞不屈。1937年11月获释出狱,参与领导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先后任中共益都县委委员、组织部长,济南市东区工委书记、组织部长,沂水九区区委书记、中共冀鲁边区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济南市工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渤海区党委委员兼民运部长,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华东干部南进纵队四大队政委。1948年3月随军渡江南下,参加浙江的解放接管。全国解放后,任中共浙江省丽水地委书记、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王光伟

王光伟(1914—1996),又名王赞堂、王廷镶,沂南县苏村镇东北村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任中共山东省沂水南乡区委书记,先后在沂水、沂南、临沂、莒县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组织。1938年2月至1941年在延安抗大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任二队队长。党支部委员,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担任马列主义研究室主任。1942年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干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中共嫩江省委秘书长兼人民政府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党总支书记,中共讷河县委书记,1948年底,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任研究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兼任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统战部秘书长。1952年10月,奉调北京参加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计委委员、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任国家计委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参与了我国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是党的“八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任黑龙江省委委员、省政府常务副省长。1983年离休。1996年6月4日在北京病逝。

李连秀

李连秀,沂南县杨家坡镇凤泉官庄人。1923年12月生,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班、排、连、营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副营长、教导队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辽沈、锦洲、平津战役,部队南下后渡江

40

王德林(1874—1938),字惠民,原名王林,山东省沂南县双堠镇后崖子村人。他自幼家贫,世代行医。后闯关东谋生,先后干过伐木工、窑工、铁路工人。后厕身“绿林”。1899年3月,他联合一批爱国同胞揭竽而起,在台马沟设立安全窝棚,作为反俄救国的营地,自刻“排俄救国,被逼为寇”印章一枚,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辛亥革命后,他率部与沙俄奋战八年,成为当地著名的绿林豪杰。1917年,将其部编为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并任营长。1932年2月8日,于小城子召开全体官兵和工、农、商、学各界代表大会,组建“中国国民救国军”,被推为总指挥,抗日救国军发展到11.5万人,被称为铁军。1933年1月,救国军遭日军重兵包围,他率军昼夜激战,由于力量悬殊,救国军主力化整为零,潜伏山林,伺机杀敌。不久,率伤员和随军眷属撤入苏境。5月5日,他绕道欧州回国,奔走于上海、天津、郑州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曾募集8000块银元,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并多次呼吁国民党南京政府出兵东北,收复失地。1935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党组织提名王德林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他因病未就职。1938年夏,任国民革命军光复军第二路中将总指挥,回家乡募招兵员,呼号抗日。年底因心劳神悴,不幸病故,终年65岁。之时,我党曾发表专文进行悼念,称誉之“民族老英雄”。全国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徐敏山

徐敏山(1905—1966),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1939年入党,历任村长、乡长、区中队长、区长、沂南县大队长,1945年2月至1947年12月任五莲县副县长,后任县长,中共凫山县县委书记、济宁行暑副专员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与敌人进行了数百次战斗,被鲁中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治理南回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群众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张秀海

张秀海(1918—1948),沂南县大庄镇前东河村人。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民兵队长,沂临边联县土山区武装部长。1943年,他率沂临边联县民兵配合主力部队讨伐吴化文、厉文礼,带领民兵顽强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44年8月2日,山东军区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46年底,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沂南县政府组织子第兵团,随主力部队作战。他任一连连长,率部攻克了台儿庄一个敌人据点,后赶至苍山扼守卞庄大桥,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1947年1月,鲁南战役打响,他带领民兵插于敌

46

后,一夜炸桥30多座,切断了敌人的退路。战后,他受到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记特等功一次,获“飞机奖章”1枚。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他带领民兵到前线抢救伤员,因战功卓著,华东野战军先后给记一等功两次。1948年1月18日,他率民兵在葛沟以北的塔院寺战斗中中弹牺牲。

明德英

明德英,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02年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天生哑人,自幼讨饭,后嫁给穷苦农民李开田。抗日战争期间,她和丈夫李开田曾两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1941年冬,日寇大“扫荡”中,明德英机智地掩护一位身员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敌人先后,伤员因伤势过重,奄奄一息,她毅然决然用乳汁救活了他,并直到战士伤养好归队。1942年冬,她又和丈夫一起将员伤战士山纵卫生员庄新民救护康复。解放后,明德英夫妇怀着对子弟兵的无限深情,曾先后将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等4人送到部队,保家卫国。

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东辛庄人。1938年入党,曾任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沂蒙四大娘”之一。战争年代,她曾先后组织抚养过革命后代42名,担任过地下托儿所所长。掩护过部队首长,多次救护过八路军伤病员。不避艰险掩埋了著名烈士陈若克遗体。舍生忘死,保护下来《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会刊》一书,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l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