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说课稿 合集

更新时间:2023-12-27 10: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桂林山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习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四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课文的表达方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因此在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使学生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辅之以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用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材变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既丰富教材内容,又让学生兴致高,学的快,记得深。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天地;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具体学法为: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过程来进行检验。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㈠、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可以建立民主的师生间关系。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同学们,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风光才被冠以“甲天下”的美称吗?先引导学生明白“甲天下”的意思。接着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的美好风光!

这样看似轻松的导入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工作,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㈡、落实基础,朗读感悟

1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中,从视觉上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随着录音的朗读,划出容易读错,难读的字词,整体感受课文的朗读基调。 ②指名读课文,帮助正音和顺句。教师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③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让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朗读中感受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的特点,从而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 ⑤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通过这几次反复的朗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㈢、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挖掘一个点,引出一条线,带动一个面”的教学设计理念,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先扶后放。教师引导学生圈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学生相互交流,并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一次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课。

㈣、总结全文,仿写积累

①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总结,梳理结构,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于巩固复习,有利于学生背诵全文。

②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怎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我设计了仿写来提高学生的写的能力。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五: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一方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华图教育由易定宏博士于2001年9月创办,是集面授培训、网络教学、图书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育集

2

团,是国内公认的公职考试培训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经教委批准、民政部门注册,具有独立教研教学和服务体系的公职考试培训机构。 企业使命: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企业愿景:德聚最优秀人才,仁就基业长青的教育机构

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为根、质量为本、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桂林山水》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所在的单元专题是“走遍万水千山”,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从三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会仿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语言美、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本课教学,我以情景创设法、朗读法为主,以读写结合法为辅进行教学,与教法相适应,学

生通过“读、议、说、写”等形式进行学习。

这篇课文,我预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梳理课文思路。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感受桂林美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情境创设,复习导入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上课伊始,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上闯关节目所特有的的带有紧张感的背景音乐,并说到:“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但是呀,今天我们要用小组竞赛闯关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

在闯关之前,先听写词语,并用以上词语练习说出《桂林山水》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说课文详略部分。这样,既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为本节课深入学习作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第一关:读一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首先,我会直接在课件上投影出描写漓江部分文段,让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质疑。学生边读边用笔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作批注。

接着,我将重点采用引读法,先指导学生读准语气、语调,读准感情,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的是漓江为什么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及作者的赞美。再通过换句体会漓江水特点:把排比句换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可以吗?为什么?仿写训练:( )真( )啊,( )得( )。学生们会有更深一层次的感受,了解漓江的特点。

3

以同样的学习方式,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描写桂林的山部分文段,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关:议一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

学生充分朗读以后,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想要和同学表达交流,这时候我利用课件出示含义深刻的语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围绕着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使人人参与讨论交流,教师也参加到小组中指导、倾听,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桂林的美。

这样闯关结束,结合师生互评得出总分高者为优胜组。

第三关:说一说

学生已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我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流连于桂林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此时的说话训练,能使桂林山水的美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配乐感情朗读,课堂气氛会进入高潮。

这样闯关结束,结合师生互评得出总分高者为优胜组。

(三)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最后回归整体,小结全文:由学生来小结自己本课的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自己的意见,要比学生自己读教材,重复教材的话有价值得多。

2、拓展延伸,将写作指导寓于阅读教学中,是提高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小练笔:课件展示桂林美景图,桂林已成为我国著名风景区,请同学们为桂林山水写一段广告词或以一名小导游身份写一篇《桂林山水》导游词。 就这样结束全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和开发性

最后我来说说本课的板书:

桂林山水

奇秀险 静清绿

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板书,对课文内容的展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说课的设计,仅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种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

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4、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具体语段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讨论法、举一反三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三、说教学程序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 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带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长句和生字词比较多的句子,看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 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 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5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 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出了金华城,向着“双龙洞”出发了,这一路上的美丽风景真让人陶醉呀! (1) 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 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讨论交流。 (2) 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作者在沿途所看到的美丽风景和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再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A、 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 “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导语: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去听听溪水的歌唱。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 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习: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习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 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先后顺序)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 窄 缓 急

6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有两篇游记、(《记金华的

双龙洞》、《慕田峪观云海》)一篇说明文(《颐和园》)、一篇散文(《乡下人家》)。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掌握游记类文章的写法。(理清游览踪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描写景物的方法并从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爱国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 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

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 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

(1) 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

用。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 重难点:

(1) 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游记的基本特点)

(2) 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 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

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 2、列提纲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

7

(二)引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远的不说,单是我们房山就有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投影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的金华,去探寻双龙洞的奥秘。 (三)理游踪,抓景物:

1、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地点?印象?

2、填表:指名分段朗读,学生用“——”标出所写景物。 3、抓重点词概括景物特点

注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蜿蜒”的理解(手势、换词练习) 地点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物 路、花、溪流 美 山、洞口 像大会堂 位置、船小、进洞惊险 险 双龙、石钟乳、石笋 奇 特点 宽 大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5段:

1、自由朗读:思考本段写了什么?

2、指名逐句朗读,理解本段内容(孔隙的位置、船的大小、如何进出孔隙) 3、抓重点句引导学生圈点批注理解孔隙窄小、低矮的特点。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窄小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贴”换成“挨”好不好?为什么? “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要是把头抬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比较这两句,那句好?为什么?

3、明确写法:借此写彼、用心理描写渲染烘托 4、有语气朗读,读出惊险。 (二)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1、作者是如何把游览地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 2、用“——”划出。

2、指名读句子体会作用。 (三)仿写:

1、将提纲中所写景物与同学分组交流。 2、师读范例:《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 3、小组交流补充口头完成练笔。 4、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评议。

(通过布置预习及小组交流拓展学生思路,组长说,组员补充共同修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动笔写打下基础。)

教学后记:

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课时,但由于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时间紧张。今后要细化课前的准备,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要落实。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不够专注,不会倾听、补充同学的发言也降低了学习效率。今后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实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本课时,我尝试了一些新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导语精心设计。

8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远的不说,单是我们房山就有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投影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的金华,去探寻双龙洞的奥秘。”这个导语由“近”及“远”,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蕴含了思想教育,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利用课件朗读,入情入境。

学生由于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见闻不丰富,我下载了本文的视频朗读,使学生走进文中的情境,达到游目骋怀的目的。

3、列表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游记,我根据课后第1题,按照地点、景物、特点三方面重新设计了表格。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4、指导圈点、批注,落实读书方法。

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重点词指导学生研读、比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贴”、“稍微”、“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重点词句采取换词、换句及手势示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研读,学生自然得出孔隙窄小、低矮的特点。

5、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内洞”这一段时,为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说像孙悟空骑着白马在飞奔,有的说像观音在讲经,有的说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说像寿星老人捧着仙桃来祝寿。。。。。。通过练习,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思维。

《触摸春天》说课稿

印江实验小学 李海燕 【说教材】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用双手和心灵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的举动,从她悄然捉蝴蝶等所创造的奇迹,让人深切感受到盲童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一条是安静的心灵来到一次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的感受,作者看着安静放飞蝴蝶,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第一条线索展开。

【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理解盲童创造的奇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悟重点句子,感悟奇迹,感受盲童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9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如何深入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 感悟奇迹,从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说学法】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本着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 学习本课时, 学生主要采用朗读, 勾画, 批注, 交流, 填写、想象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抓住重点的句段, 紧扣关键词语的理解, 让学生读懂文本, 再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去感受小安静的心灵, 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与人格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说教学流程】基于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重难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板块: 一、歌曲导入,质疑激趣。

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歌声中寻找到春天的足迹,知道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有红花,春天有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还在湖水的倒影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这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此时话锋一转,告诉孩子们,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却不到这一切,她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心中同样也有一个美好的春天,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春天,用手触摸春天。随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在揭示课题之后,围绕着课题,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静会怎样触摸春天?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她感受到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由于学生对盲童的生活体验知之甚少,此时心中一定会充满了好奇和疑惑。表层的原因是她眼睛看不见,只能去触摸。但深层的含义孩子不读书是体会不到的。因此我就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这几个核心问题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我要求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再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再认读生字词。为了让孩子们能轻松地扫清字词障碍,我采用了自读、提醒读、领读、齐读、用词说话、带到句子中读等方法来巩固学习。 学习完生字词后,我抓住生字“瞬”的书写来让学生感受盲人生活的不易,立刻就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安静的距离, 黑暗状态下的感同身受, 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调动了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品读语言,感悟奇迹。

这一环节, 抓住\奇迹\这一线索,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的思路与层次随即一目了 然. 围绕“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这个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直奔重点, 简明有效. 他们抓住课文中最为关键的词句或段落,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同时老师又注重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理解这种奇迹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安静对春天、对生活、对生命无限热爱的体现。

10

四、拓展训练,课文小结。

想象是没有边境的,让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更能协助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理解了“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的句子后,我适时抛出“安静还会创造哪些奇迹?”

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紧扣第4自然段中最后两句话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同时也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留给学生:当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时,安静的心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她的心灵将会经历怎样的体验呢?给学生留下一种“课已终,而意未尽”的意境。

《花的勇气》说课稿

一、 说教材学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呵护学生的心灵,善待学生的纯真,唤醒学生的生命能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陶冶与洗礼。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能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呼唤,这样的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花的勇气》第二课时,《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关于生命的意味的文章,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基于以上分析,又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针对学生缺乏朗读自信的现状训练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积累描写花的句子。 2. 德性目标: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的生活品质。 3. 言语实践目标:

开展“我骄傲,我要向大自然发出挑战”以及“什么是勇气”的言语实践活动。

由此,设臵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并采用充分的言语实践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1、进行充分言语实践;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实际应用能力,而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多说,多写,培养优美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2、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小花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学生经历初读有疑,再读有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情感水平,以谈话启发法为主要手段,以言语实践为载体,又结合多媒体加以演示,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推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语文是生活的延伸这一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11

基于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读美文感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以及感受维也纳春天带来的自信、欢乐和蓬勃,我围绕“勇气是什么”这一主问题展开教学,并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围绕“我眼中小花的勇气是怎样的?”重视学生的感悟,恰到好处的体验情感。

感悟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实现主体能力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需要十分关注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最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研究,进行内化、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花的勇气令作者感到怦然一震,那么文中是否也有让你感到怦然心动的句子呢?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初读让学生围绕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体会花的勇气,又进行两次言语实践,分别是“我骄傲,因为我……;我神气,因为我……和我要向大自然发出挑战”的语言训练加深对小花勇气的体会。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深入课文创造的情境,在感悟花儿美丽的景色的同时体验这是一些具有生活的勇气的小花,恰到好处的体验情感。 第二环节 再读有情 释放情感

本环节,我围绕“作者眼中小花的勇气是怎样的?”重视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的释放情感。

学生通过理解,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后,便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而朗读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花的勇气》这样经典、优质的言语材料,“读”本身就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一项任务。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赞美之情,描画了维也纳独特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维也纳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情感因素,沟通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变化之心直接对话,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通过再读,引导学生体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并进行个性化展示朗读,感受小花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抓住“偏偏”读出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读出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读出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读出作者的感悟至深。

学生经历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其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在朗读中释放心灵,水到渠成地释放情感。 第三环节 启迪诗思 升华情感

本环节,我围绕“勇气是什么?”,注重学生的说写,通过言语实践的形式展开,一气呵成的升华情感。

语言训练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显性工具。而言语实践正是语言训练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新课标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我即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变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在升华感情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学生感受了花的勇气之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发展语言,这样使学生更能贴近自己的生活体验,语言训练更真实,更有效。使原本难懂的内容在语言交流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又考虑到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我决定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我将给出例句“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续写勇气小诗,又通过阅读歌德的勇气小诗,欣赏他人对勇气的理解,扩充了知识面,产生情感的共鸣,便一气呵成的升华了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12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20、花的勇气 ← 生命

感受: 失望 → 吃惊 → 遗憾 → 惊奇 → 震撼 ↑ ↑ ↑ ↑

过程: 无花(爱花) 寻花 盼花 看花

我遵循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进行我的板书设计,向学生很好的呈现了教学内容及认识过程。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既能清晰地看出本课的流程,对学生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艺术性地高度概括了本课内容,将知识系统化,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其理解和记忆。

总之,本课我以学生的情感为主体,自我感悟为主线,教师作为合作者和引导者参与其中,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和升华自己的情感。

最后,我想说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我们以爱的名义给予孩子们更多成长的勇气! 谢谢大家!

《将心比心》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八课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

13

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

14

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15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二)、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学多才,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2、学生反馈。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是按产生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试验成功的顺序叙述的。)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胆大妄为

16

4、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2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3 集体探讨,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伽利略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臵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执着追求真理。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在比萨斜塔上作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许多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

17

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在人们眼里是不容臵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用简单的方法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如:画图或者实物演示)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幻灯,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小节: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4、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5、学生交流。

(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6、拓展训练。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四)、作业

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六、说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都信奉) (25岁 提出问题很不寻常)

10磅——1磅 疑问—试验 10磅——1磅

(反复)

(先着地---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8

《麦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能够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激发了他们向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积累的好文章。

《麦哨》在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如:摔跤、吹麦哨、翻跟斗等,作为生活在乡下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最熟悉不过,每提到一个场景孩子们都能说出他们在田间地里欢快的场面,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条件,但要体会到文中语言所描述的这种?欢快、柔美?,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还是有一定的局限。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兜、畔?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和、应、剥、嚼?。 2.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二、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件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品位语言,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麦哨 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3、感受麦哨声音的美,模仿麦哨的声音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

1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出示小黑板,认读8个生字及掌握多音字?和、应、剥、嚼?。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感受风光之美。

学习第四自然段,我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有感情读、齐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田园风光的五彩缤纷,引导学生抓住 ?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示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 (四)、再读文,感受活动乐(玩、吸、吹) 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是那么的美,那在田园上割草的孩子们呢?他们美不美?美在哪? 我指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图文对照,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自然、孩子们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五)、拓展延伸 文中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他们的快乐,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快乐的事?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四、课后反思

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觉得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却少了老师深情并茂的范读,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我问学生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但却造成了学生只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却很少有自己独特创新的阅读体验。

《全神贯注》说课稿

1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6课《全神贯注》,这是本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理念、研究课题、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这四篇课文都是讲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以此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并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全神贯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斯蒂芬·茨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突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起了作品,差点把茨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的最佳时期。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能够熟练掌握。而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好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课文。 三、教学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我采用研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预读准备、自读探究、研读交流、品读拓展”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四、研究课题:

走进文本,自读自悟,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五、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出示罗丹雕塑作品图片 谁能评价一下这些雕塑作品呢?

看到这些造型生动、富有力量的雕塑作品,我们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啧啧称赞。那么,创作这些伟大作品的人是谁呢?你们想更多的了解他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个故事。

20

板书课题:26、全神贯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导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成功的导课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本节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罗丹雕塑作品图片,这些造型生动的艺术作品必能让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赞叹之余,他们自然而然会在心中画上许多问号:创作这些伟大作品的人是谁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怎样的故事呢?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于是“要我学”的要求变成了“我要学”的愿望,这就为后面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板块:研究学习,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板块学生是按“预读准备、自读探究、研读交流、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 (一)预读准备

1、 默读课前提示语,明确学习要求。

2、 自读课文,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罗丹的资料。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自学了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这就为后面品读课文、感悟文意扫除了障碍,做好了铺垫。 (二)自读探究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简单写一写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所以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以便于学生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本课时,我也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毛泽东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画画句子,写写感受,这一过程也正是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逐渐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三)研读交流 1、 小组交流 2、 全班交流

(1)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2) 作者是怎样把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的? 3、 仿写训练

罗丹工作时可能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还会有什么神态? 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说、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既展示了学生独特、鲜明的思维个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四)品读拓展。

阅读补充材料《牛顿的故事》。

21

联系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题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拓展学习资源。结合本课内容,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牛顿忘我工作的故事。这样做既能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板块:师生小结

1、用一句话总结你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今天我想说,如果人生就像远航,那么,全神贯注的精神就像是航船的风帆。你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欣赏无限的风景吗?那就赶快扬帆起航吧! 六、板书设计:

全神贯注 观察:细心 修改:专心 忘友:痴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1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__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第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了一个中国孩子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表达自己心中真挚的情感,呼吁全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文中这位孩子因为爸爸在维和活动中不幸牺牲,切身体验到战争带来的无尽伤痛,文章可谓字字血泪,句句真情,读来让人感动无比。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训练,培训语感的好课文。同时,阅读这篇课文时,要激发学生在读中激起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呼吁和向往,凸显文本的人文价值。

根据教材特点、《小学课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学情,我预设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会认读7个生字,理解“蓝盔”、“凯旋”、“弥漫”等词语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重点句子及关键字、词,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作者心情。3、通过交流对话,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信念。

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无法真正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失去亲人的伤痛,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很难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予人类的痛苦,树立热爱和平,维和和平的信念,这将成为本课时重、难点。

语文是感性的,建构文本的每一个语言文字都蕴含有作者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做到“字字未宜忽,

22

语语悟其神”。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朗读和对话,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追求“生本课堂”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播,充当课堂教学中“平等的首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评价者和欣赏者。从而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读、思、悟、议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基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本课时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一、揭题导入,自主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研读课文,感悟心情;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

下面我展开谈谈每个板块的教学流程,重点谈谈这样设计的意图,请评委老师指点。 一、揭题导入,自主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我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同时,请学生在读时关注一下,课题中哪个词最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呼声)而后,再让学生自主质疑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以题入手,既提高了导课的效率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里安排的质疑,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内容,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知程度和理解水平。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语文教学,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读课文时要做到,读要有要求,读要有目的,“孩子们,带着你们的问题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别忘了,读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在温馨提示下开展有目的地读书。在学生初读完后,出示字词,让学生认读字词,学生认读字词时,考虑到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再是识字,而是阅读。所以,字词学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提出容易读错的字,比较难写的字,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总结。 三、细读课文,感悟心情

阅读要做到“以学定教”。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不应以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 学生在开课前对课题的质疑,教师经过梳理,把它作为这节课教学展开的重要内容。这节课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质疑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呼唤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划出句子,齐读句子;“为什么他要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呢”?”以这个问题展开1、2、3自然段的品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1、2、3自然段,读中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抓住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如“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这些句子让学生在反复地读、悟、思、议过程中加深情感的体验;将情感螺旋地上升;教师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的,引导感情朗读“今天,我要向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

23

———”生接读“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教师再引读“不仅我要献上鲜花,连联合国秘书长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生接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就这样在一引一接读过程中再次积淀了情感。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手段,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初读感知、细读感悟、情读升华,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一步步地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伤心、悲痛、留恋、绝望。读,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读,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了雷利的心灵深处。读,最终让学生“感同深受”。 四、情感升华,课外拓展

教师播放战争视频(伊拉克战争),之后让学生自由地畅谈感受,掀起情感的高潮。在学生畅谈感受后,师生合作反复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通过读将这种积蓄已久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一环节播放了战争视频,旨在通过合理的拓展,借肋媒体的声音、画面,通过播放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残酷的战争画面,让学生深入感受战争的可怕,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激起心灵的共鸣。

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但学习这篇课文还没有结束。教师小结“其实战争仍还不断,要不这位中国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唤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让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带这问题走出课堂,能更好的保留学生阅读兴趣。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拓展课堂的舞台,本节课结束之前我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战争与和平的资料,下节课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利用好板书可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我说课到此结束,作为刚毕业的师范生在这方面还显得非常稚嫩,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时间:9分23秒

说课稿已看过。总体上说,还是可以的。基本格式比较规范。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对于教学流程的讲述不够清晰,非常模糊。作为评委,至少要听明白你教学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思路,每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围绕着哪一个句子,紧扣住哪些字词。

建议:在讲教学流程这一部分时,先清晰(要尽可能地说得清晰,比如说你说到的播放战争视频,最好能说出播放的是哪个战争的视频。如果要说到播放音乐,要说出具体乐曲的名字)地分板块单讲自己是如何教的,而后,再说明一下,这个板块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设计意图,就模仿我提供给你的《桂花雨》《触摸春天》这两个教案)。时间上你要再调整一下,9分钟多,稍微显得短了些,最好在12、13分钟左右。

24

切记,教学流程要说得清晰、具体,要让评委听得出你是怎样教这一课时的。同时,每说好一个环节“怎么教”之后,再说说这一环节“为什么这样教”的理由。

《27 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济南锦苑学校的马仁姣,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四下是小学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训练重点是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并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鱼游了到纸上》作为本组的第三篇课文,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描写人物的方法,起着承前启后,化知为能的作用。

2.教材简析

本文讲述了?我?去西湖的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画的鱼如在纸上游动,而他却是一个聋哑人。课文在叙述上采用两条线索:一条是以聋哑青年观鱼、画鱼为线索,表现他勤奋专注的品质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另一条是作者对青年逐步认识为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在写作特点方面,作者既有对聋哑青年正面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又有对周围人反映的侧面描写,两种描写共同体现了聋哑青年的画技高超及专注认真的品质。

由此可见,《鱼游到了纸上》在本单元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其选编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二是在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重点难点

其中,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栏杆、罢了、境界?等词语。其中重点落实?徽?的读音与写法,并能准确区分?徽?与?微?的不同。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用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受?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观察、刻画人物的方法。

25

3. 情感目标:受到青年做事勤奋、专注认真的感染,形成坚持不懈、勤奋专注的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品读法、讨论法、联想理解法三种教学方法。

2.说学法

学法上,我坚持把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探究、总结写法和布臵作业。 (一)第一个环节: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给这个题目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题目中?游?字的特别,读出疑问、感叹的语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三步进行)

1.第一步: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指导读准?徽?的读音,区分它与?微?的不同,书写落实,并积累?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四字词语。

2.第二步:在牢固掌握字词后,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文中的青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自由谈感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第三步:将课题进行原文定位,提示学生:?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一个女孩惊奇的叫起来。?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然后趁机提问: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说明什么?使学生体会到青年画鱼非常逼真,画技非常高超。并用四字词进行概括,积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词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检查学生词掌握情况,重点落实易读错易写错的?徽?字。在初谈青年印象时,顺势而导,教给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感知青年的画技高超,同时也为下面精读探究做好铺垫。

三、第三个环节:精读探究,体会青年品质

为突破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我这个环节将分三个部分进行,分别是?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以及二者的关系。

(一)体会?鱼游到了纸上?

1.为承接上一环节,我这样过渡:青年的画技如此高超,那他是怎样画鱼的?引导学生找到第7自然段。 2.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青年在画鱼时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励学生结合关键词谈出自己的理解体会。

我将从以下几个关键词进行点拨:

①?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引导学生想象青年画鱼时快时慢的动作,体会青年画鱼的熟练。为引起学生对写法的注意,我会提示:这是对青年什么方面的描写呢?由此使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②?一丝不苟?:学生能够体会出青年画鱼时认真细致。

③重点处理?静静地?: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静静地画??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个层次:一是青年画鱼时

26

不仅是人静,更是心静;二是正是由于这种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静,才能将鱼画得惟妙惟肖。最后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进行朗读;并留心这是对青年神态的描写。

【设计意图】承接整体感知中青年的画技高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谈体会,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教给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为后面的小组合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提示学生留心作者对人物动作和神态进行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鱼游到了心里?

第二部分是探究青年画技高超的原因——?鱼游到了心里?。

1.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我这样过渡:这么高超的画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画出关键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将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内自由交流。

2.小组汇报时,学生能抓住?每个星期天??忘记了??忘记了?等关键词,体会青年的持之以恒、刻苦勤奋。但为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的写法,我还将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点拨:

①?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当学生谈到时我会趁机抛出疑问:我们刚刚理解了?静静地画?,那?静静地看?又是怎样的看?学生会在前一部分理解的基础上,体会青年看鱼时十分专注认真,将金鱼的样子记在了头脑中。之后我将设臵骄阳似火、刮风下雨、酷暑阴寒的情境,配乐引读这一部分,以达到以读促悟的效果。

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为进一步感知青年的专注忘我,我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看到一位老人不住点头称赞说——,一位青年竖着大拇指赞叹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提示学生这是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突显青年的专注品质,这样的写法叫做侧面描写。

3.在汇报后,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完整的说一说青年画的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学生可在板书的提示下,小结出原因——青年具有专注忘我、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品质。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我摒弃了繁琐的讲读,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交流感受,在全班进行汇报后学生达成共识。这样学生既能探究出青年画技高超的原因,又能体会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处理?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

1.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会这样过渡并启发学生思考:当我把小女孩的话写给青年时,他告诉我是?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那?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呢?由于前面的充分铺垫,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二者是因果的关系。

2.这时老师可以总结:青年经过长期观察,将鱼记到了心里,才能把鱼画得惟妙惟肖。并鼓励学生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进行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品读与探究,学生在理解二者因果关系时就能水到渠成了。联系?胸有成竹?的成语,能够加深巩固理解。

第四个环节:总结写法

1.第一步:结合板书再次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

2.第二步:再回课题,思考题目中的?游?字好在哪里,感受作者的定题之妙。

27

【设计意图】从写法方法进行小结,体会作者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人物进行刻画的作用,将文意兼得落实到位。

第五个环节:布臵作业

小练笔: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设计意图】2011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系,关于将读与写、读与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课后布臵小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的第二个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选编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引导提升”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阅读实践中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朗读能力,读写结合,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和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说学法

1、着重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朗读、分析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四、说教学设计

1、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寓言埋下了伏笔。

2、分析课文共分为个五环节:激趣导入,初识名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解寓意;课堂练笔,深化主旨;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中精读课文,体会寓意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3、《扁鹊治病》一文中主人公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课文讲了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侧面反映了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蔡桓公的态度越来越差。以扁鹊劝的越来越急为线索。从再三劝说到跑了,其变化的关键在于

28

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以致无法医治。因此,教学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解课文的,而是从“名医”入手,从扁鹊的言行中去体会其被称为名医的原因即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既重视了朗读,又深化了主题,一举两得。

4、 结合人物身份、个人生活经验,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心理想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设计自由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理解、体会句子,从而把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理解、体会句子的过程也就是指导朗读的过程。

5、设计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又会说什么?分别用几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出示“防微杜渐”深化主题。 五 板书设计,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寓言寓意,清晰地展示了课文内容。

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时间仓促,对学生缺乏了解,一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说理念】

本设计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悟“父亲”的精神。 【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说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的读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方法与过程:积极主动阅读;从朗读父亲的言行入手体会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因此,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执着、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我们这相对平坦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自主阅读、读中体会是本课我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法。 【说流程】

一、亲情导入,质疑课题

1.同学们都见过菜地,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

2.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3.(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

29

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测课题,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考一考

出示生字,指导读准确。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

巩固积累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三、品读课文 重点研读:

(1)“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为了肥土、对土地的热爱) (7)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8)直到现在……一片诱人的翠绿。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可归纳说:

①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②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③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四、拓展练习(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2、欣赏《劳动最光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说课稿

授课教师:郭红梅

一、说教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全诗共五个小节,分两部分:一(1-4小节)、描述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二(第5小节)、发出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4个生字。

30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第2个目标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则是教学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诗歌前四节叙述结构相似,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到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并发出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并在前四节的结尾重复了这样的疑问,这就使人感到,这不仅仅是疑问了,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更是让人揪心,虽然仅仅只是一张平稳的课桌,一间洁白的教室,如果没有和平,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都是空想,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本课教学,不宜逐词逐句讲解,所以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让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的平民百姓、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意思作铺垫。

读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手段,依据教材,我采用反复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做到读读、想想、说说、读读。如第一节在读的基础上,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一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四处“这究竟是为什么?”的不同语气。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四、说教学流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4个环节。 1、谈话导入,体会快乐

轻松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2、理解感悟,情感共鸣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基本就自己解决了。让学生圈画不懂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相互交流,使自主阅读更有效。学生对文本理解后,让学生仿写诗歌,这样做水到渠成,学生的作品都很棒,这一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使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更加憎恨战争、对战争感到愤怒、渴望和平。 3、情感升华,宣泄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这里我先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循循善诱,逐一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学习第一小节,我让学生初读后想象: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说说: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说后再有感情读文。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样,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对战争的憎恨、愤怒、痛斥,并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其余小节的内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朗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自然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很容易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4、拓展延伸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儿童和平条约》谈谈读后感受。

5、板书设计。

本板书是课文内容的精华,布局合理,简洁,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16*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控诉战争 呼唤和平

(后附教学设计)

31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郭红梅 听课教师__________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工具书,自学4个生字。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品质,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二、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读出感情,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读出感情,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战争地区同龄孩子的生活环境。 2.了解“阅读链接”中“儿童和平条约”签订的时间、背景。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体会快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个词语:春天(板书:春天)

同学们,你们能用哪些词去形容春天?春天是美丽的,在春天,你会去做哪些快乐的事情?你们真幸福,真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校《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补充课题)请同学们用“幸福、快乐、享受”的语气来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每一节诗主要讲了什么,诗中四次提到“这究竟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 (二)、理解感悟,情感共鸣 1.学生自读。

2.你觉得哪一节读的最好,读给大家听。

3.再读文,你读懂了哪一节,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1)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读给同学听,让大家提意见如何读好。 (2)全班交流你的感受及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本环节中,就是通过个人的品读、学习小组中的朗读、交流,使学生展开想象,将一个个文字读成一幅幅画面,非满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美好的景象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心灵。

(三)、情感升华,宣泄情感

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战争的感受,这种感情更多地用了一个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出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这个问句表达的难道仅仅是对战争的疑惑吗?那是什么?(是愤怒、憎恨,是对战争的抗议,对战争的控诉)板书

2.引读,学生在朗读。

3.多么简单的要求呀!“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现在处于和平环境的你们来说,那根本不能算作是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竟然要用祈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2

4.那我们回到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仅仅是我们课前谈论的大自然的春天吗?那指的是什么呢?(是和平的环境。是让战火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啊,我们衷心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在美丽的鲜花中嬉戏,都能在安宁的校园中描绘自己的未来,所有的这一切期盼,作者在诗中用了一个符号来表示,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5.请同学们带着对战争的控诉,带着对和平的希望,带着对和平的祈盼,再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

1.当今的世界并不安宁,除了战争,困扰着人类的还有暴乱、内战、恐怖活动等等,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和许许多多的儿童,为此,1986年由全世界儿童代表签署的《儿童和平条约》。请打开课本P76,读读我们全世界儿童的心声吧。

2. 战争的硝烟弥漫着世界的许多角落,除了诗中所说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还有……使大自然、使人们生活不得安宁,你能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写吗?

3.学生仿写诗歌。 板书:

《纪昌学射》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寓言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内容浅显、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教学中从学生已知的射箭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并通过朗读指导与评价感知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活动中大胆质疑,发表独特见解,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二、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33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本课,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直白,故事情节读一遍两遍肯定就能了解,纪昌的品质也不难体会,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就是理解“只有练好了眼力,才能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道理。因此,老师先安排紧抓练眼力语句,感悟纪昌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教学中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再安排感悟寓意。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指导与评价来展开。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感悟寓意,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五、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读过哪些故事?

今天我们要走进第八组课文:走进故事长廊。请快速浏览单元学习导语,想想它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2、今天老师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你想起了哪几个故事?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把一个大道理寄托在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接下来,让我们带上学习要求一起走进《29寓言两则》。

(二)谈话引出课题

1、引出、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写题。

2、质疑:课题往往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结合预习,请你告诉我,你从课题里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初读感知。

2、检查预习:(出示:妻子、梭子、刺、绑住、虱子、百发百中。)指名读、齐读。指导书写“妻”字。 3、根据提示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纪昌向飞卫请教射箭,飞卫让他先??:一是练??;二是练??。然后才教他??最后,纪昌终于成了??”)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请教射箭、练眼力、成为能手) 寓言故事和记叙文一样,常常也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以后我们可以用上这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能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四)研读课文,体会人物

1、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原因的,能说说纪昌学射的原因吗?想知道飞卫功夫如何了得吗? 出示纪昌向飞卫学射前的一个故事:读完,你有什么想说的? 请你们读读第一自然,注意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如果你是此时的纪昌,你最想让老师教授你什么本领?而飞卫却让纪昌先学什么?纪昌又是怎么做的? (1) 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① 自由读文章的第2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一读,说说你的感觉。

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② 纪昌练到如此程度,让我们感到惊叹,佩服。那么他是如何练习的呢?谁能找到相应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34

③播放织布视频,了解梭子织布的轨迹。请学生亲身体验,谈体会。(板书:睁大眼睛、注视)

纪昌就是这样练习的,抓住关键词来品读句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们抓住关键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④ 练习生活理解“注视”,体会纪昌的坚持不懈和认真刻苦。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视过什么?你觉得和纪昌的注视有何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体会到了纪昌的认真刻苦、坚持不懈(板书: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⑤ 想象纪昌在两年的练习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而纪昌也几乎天天这样练习,这一练就是两年,想象一下两年时间都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⑥ 练习朗读。

师:是啊,你们真会想象,猜测出两年之内纪昌可能遇到了各种情况,可一个坚定的信念使他坚持了下来。

A夏日,烈日炎炎,蚊虫叮咬,他牢记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男生读)。 B冬日,北风呼呼,寒气逼人,他牢记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女生读) 。 C 当纪昌身心俱疲的时候,他仍然不忘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 ,齐读。 ⑦ 理解“相当到家”,情景对话,过渡到第二次练眼力。

正因为纪昌这种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地练习,所以本领练的怎么样了?什么叫“相当到家”?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师傅说什么?

2、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飞卫怎么说的?听了之后,纪昌会怎么做?

总结学习第一次练眼力所运用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纪昌第一次练眼力时,抓住了关键词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根据生活实际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还能展开想象,更加感受到了纪昌的恒心和毅力。下面让我们回到学习小组当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共同学习一下纪昌第二次练眼力,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学生小组交流谈体会)

学生谈感受,重点感悟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同学们看见过虱子吗?它比芝麻还要小呢!车轮有多大?比划比划。古代的车轮可比现在轿车的车轮大多了,再来比划比划。神奇吗?佩服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通过纪昌眼力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是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板书:聚精会神 盯)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纪昌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五)总结寓意,升华情感

1、回顾课文,进行小结:飞卫为什么让纪昌这样做?

师:回顾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此时的纪昌不仅能 ,还能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让我们抓关键词语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知道飞卫师傅为什么非让他先练这些吗?这和射箭有关吗?

取得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说:“你就要成功了!”飞卫为什么这样说?于是,飞卫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什么是“百发百中”?

2、 讲《纪昌贯虱》的故事。

想不想知道纪昌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谈谈你的体会。 3、明确寓意,学生谈体会。

学到这,你认为纪昌是个怎样的人?飞卫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这则短短的寓言里,你有明白了什么道理?能不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验(出示课件)要想学好 本领,必须先练好 基本功。

35

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是啊,严师出高徒。学好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要想学好本领,必须有虚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听从老师的教导,坚持不懈地努力。

(六)教师小结。

1、一则短短的寓言,让我们认识了两个极有特点的人物,明白了好些深刻的道理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像短跑能手刘翔,体操王子李小鹏,篮球高手姚明、演绎《千手观音》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舞蹈演员??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小学是我们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希望大家从现在起练好我们的基本功。另外,老师还要送大家几句名言,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摘录下来,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

1、摘抄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2、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听。

3、《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一书,篇篇都闪烁着智慧和哲理,还有我们熟悉的“呆若木鸡、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等故事也出自这本书,下课请大家找来读一读。

六、说板书设计: 29 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请教射箭

睁大眼睛 注视 练眼力{ }认真刻苦,坚持不懈 聚精会神 盯

成为能手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感悟寓意,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读过哪些故事?

今天我们要走进第八组课文:走进故事长廊。请快速浏览单元学习导语,想想它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2、今天老师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你想起了哪几个故事?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把一个大道理寄托在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接下来,让我们带上学习要求一起走进《29寓言两则》。

二、谈话引出课题

1、引出、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写题。

36

2、质疑:课题往往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结合预习,请你告诉我,你从课题里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初读感知。

2、检查预习:(出示:妻子、梭子、刺、绑住、虱子、百发百中。)指名读、齐读。指导书写“妻”字。 3、根据提示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纪昌向飞卫请教射箭,飞卫让他先??:一是练??;二是练??。然后才教他??最后,纪昌终于成了??”)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请教射箭、练眼力、成为能手) 寓言故事和记叙文一样,常常也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以后我们可以用上这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能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四、研读课文,体会人物

1、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原因的,能说说纪昌学射的原因吗?想知道飞卫功夫如何了得吗? 出示纪昌向飞卫学射前的一个故事:读完,你有什么想说的? 请你们读读第一自然,注意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如果你是此时的纪昌,你最想让老师教授你什么本领?而飞卫却让纪昌先学什么?纪昌又是怎么做的? (1) 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① 自由读文章的第2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交流: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一读,说说你的感觉。

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② 纪昌练到如此程度,让我们感到惊叹,佩服。那么他是如何练习的呢?谁能找到相应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③播放织布视频,了解梭子织布的轨迹。请学生亲身体验,谈体会。(板书:睁大眼睛、注视)

纪昌就是这样练习的,抓住关键词来品读句子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你们抓住关键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④ 练习生活理解“注视”,体会纪昌的坚持不懈和认真刻苦。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注视过什么?你觉得和纪昌的注视有何不同?你能感受到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体会到了纪昌的认真刻苦、坚持不懈(板书: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

⑤ 想象纪昌在两年的练习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古代女子几乎天天织布,而纪昌也几乎天天这样练习,这一练就是两年,想象一下两年时间都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⑥ 练习朗读。

师:是啊,你们真会想象,猜测出两年之内纪昌可能遇到了各种情况,可一个坚定的信念使他坚持了下来。

A夏日,烈日炎炎,蚊虫叮咬,他牢记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男生读)。 B冬日,北风呼呼,寒气逼人,他牢记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女生读) 。 C 当纪昌身心俱疲的时候,他仍然不忘师傅的要求,在妻子织布的时候 ,齐读。 ⑦ 理解“相当到家”,情景对话,过渡到第二次练眼力。

正因为纪昌这种认真刻苦,坚持不懈地练习,所以本领练的怎么样了?什么叫“相当到家”?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师傅说什么?

2、 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飞卫怎么说的?听了之后,纪昌会怎么做?

总结学习第一次练眼力所运用的方法,学生合作学习。

37

师:刚才我们在学习纪昌第一次练眼力时,抓住了关键词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根据生活实际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还能展开想象,更加感受到了纪昌的恒心和毅力。下面让我们回到学习小组当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共同学习一下纪昌第二次练眼力,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学生小组交流谈体会)

学生谈感受,重点感悟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同学们看见过虱子吗?它比芝麻还要小呢!车轮有多大?比划比划。古代的车轮可比现在轿车的车轮大多了,再来比划比划。神奇吗?佩服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通过纪昌眼力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是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板书:聚精会神 盯)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纪昌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五、总结寓意,升华情感

1、回顾课文,进行小结:飞卫为什么让纪昌这样做?

师:回顾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此时的纪昌不仅能 ,还能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答案,让我们抓关键词语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知道飞卫师傅为什么非让他先练这些吗?这和射箭有关吗?

取得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说:“你就要成功了!”飞卫为什么这样说?于是,飞卫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什么是“百发百中”?

2、 讲《纪昌贯虱》的故事。

想不想知道纪昌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谈谈你的体会。 3、明确寓意,学生谈体会。

学到这,你认为纪昌是个怎样的人?飞卫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从这则短短的寓言里,你有明白了什么道理?能不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验(出示课件)要想学好 本领,必须先练好 基本功。

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是啊,严师出高徒。学好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要想学好本领,必须有虚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听从老师的教导,坚持不懈地努力。

六、 教师小结。

1、一则短短的寓言,让我们认识了两个极有特点的人物,明白了好些深刻的道理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像短跑能手刘翔,体操王子李小鹏,篮球高手姚明、演绎《千手观音》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舞蹈演员??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小学是我们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希望大家从现在起练好我们的基本功。另外,老师还要送大家几句名言,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摘录下来,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 1、摘抄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2、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听。

3、《纪昌学射》选自《列子?汤问》一书,篇篇都闪烁着智慧和哲理,还有我们熟悉的“呆若木鸡、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等故事也出自这本书,下课请大家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29 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请教射箭

睁大眼睛 注视 练眼力{ }认真刻苦,坚持不懈 聚精会神 盯

成为能手

38

22、《牧场之国》说课稿

李湾完小 吴春丽

一、教材分析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本课是以美为主线,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共有19名学生,此班的学生能用老师以前所规定的横线和圆圈画出课文所示的生字和词;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求助于同学和学习工具资料或老师,询问或者查寻进行学习;但有部分学生自制力比较差,阅读能力有待于提高,须老师进行提醒和指导;因此老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定势作用,一生先回答,其他学生的思维就跟着走了。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这种“跟着走”的现象。另外,要做好几名后进生的指导工作,做好读书习惯的指导,指导做好语文基础训练的相应练习题。此外,班里有部分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训练,能够判断出文章的记叙顺序,能够通过读课文,初步简单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生初步学会选用文章里的优美词句,进行摘录、积累并能初步运用于作文之中,但有待于继续进行引导训练。 三、目标设计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学语文、用语文”的课研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的 能力。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五、教法

1、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即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后,再引导学生有重点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最后通过练习、作业进行巩固和延伸。

39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六、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读、思、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出示荷兰风景图)教师简介荷兰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美誉的由来。

【这样设计目的是: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让学生以齐读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这节课要干什么。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一环节我共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 1、初步阅读,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填空的形式降低了任务的难度。 2、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自学指导二)

(1)、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同时用笔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采取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检查自学情况。

【在这个环节我将主动权交给学 生,让他们在课文的交流感悟中体会课文的情感。结合多种形式、有感情朗读,如:个人读师生读、老师范读、等。】

40

<1> 欣赏图片,培养美感。

< 2 >傍晚、夜晚的牧场 启发学生想象:如 果此时你就在这宁静的牧场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想象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们的快乐,也体会到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 3、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自学指导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会“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四)、当堂训练:

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出相关的训练题,加以巩固。 1、把重点字的拼音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新词、重难点词。) 2、仿照课文用;“---------是-------是------也是------”造句。

3、小练笔:真正的荷兰是一个如诗如画、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是优美恬静而充满生机的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请以“—————— 的荷兰”为题,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特点,先把它画在纸上,再用几句话把它写在你的画上。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因为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这个环节即回顾了学生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交收获和好的学习方法,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黑白花牛的家园

成群骏马的王国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绵羊猪群的天堂 宁静恬美的夜晚

(保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

41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普罗米修斯》。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普罗米修斯》是小语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体裁多样,风格迥异,却都饱含着丰厚的人文色彩。这篇课文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盗取天火,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文章在叙述中留有多处空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资源,是一篇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特点设计三维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气急败坏”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揣摩人物内心;抓住教材留白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学习其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潜心研读,品词析句,揣摩人物内心,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悟探究。

42

三、说教法、学法

一节语文课,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有所得,能够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服务。那么在这篇神话故事中,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呢?语言的积累?谴词造句的方法?我觉得除此以外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在普罗米修斯身上学到为别人着想,以及面对困难有着坚强的意志。因为这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真正所缺的,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构建生命化课堂。这也是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所需要的。基于以上的思考,结合我乡科研课题《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我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构建生命化课堂。我拟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自读感悟—讨论交流—融情想象—回环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在想象补白中走进文本,在感悟体验中读出对文本的感受。

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勾画批注、想象补白、读中思悟等方式,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读中培养语感,受到人文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叙述条理,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针对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导入。拿出一根火柴点燃,你知道火是怎样来的么?引出课题《普罗米修斯》 (二)初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思、讲、悟,想象补白;语言情感和谐共生。

本环节教学,我将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来感悟人物形象,

1、学习1---2自然段,初步感悟“英雄”形象,通过文本语言的转换,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阅读课文,描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分别出示练习):没有火,人类只能( )。没有火,人类只能( )。没有火,人类只能( )。正因为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在无边的黑暗中煎熬,所以他决定:生齐读(冒着生命危险去盗取火种。)让学生想象说话,人类获得火种以后的情景。(以下为预设)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使人类(吃到香气扑鼻、鲜美异常的食物)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使人类(不会丧命在猛兽的利齿下)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使人类(可以驱寒取暖)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使人类(开创自己的文明史)接下来,对比朗读重点句子。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比想象有火时的“幸福”,再回环读主人公的话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

这一环节中,对比阅读“无火”“有火”语句及回环读,在学生心中进一步丰满了人物的英雄形象;通过对比想象、补充练习,“普罗米修斯会想些什么?”揣摩人物内心,既开展了语言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同时略谈宙斯,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又对主人公形象理解起侧面烘托作用。 (四)品读惩罚的“严厉”,感悟“痛苦”与“不屈”

43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文,小组合作交流)

1.在这件事情当中,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部分?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惩罚?快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用笔勾画下来。

2.如果你认真地去阅读这部分内容(5—8自然段),你会发现,宙斯一次次惩罚普罗米修斯为的是什么?

汇报交流,教师在以下几个地方做重点指导: (一)惩罚一:锁 出示: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 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下三处想象说话练习:从“死死地锁”你仿佛看见——从“高高的悬崖”你仿佛看见——从“风吹雨淋”。你仿佛看见——。接下来用既不能……也不能……说话。

反复朗读,出示: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有感情朗读)

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展开想象,补白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能读出画面是学生和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结果。用“既……也……”这组关联词语说话,一方面掌握了语文知识要点,另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惩罚二:啄

看到普罗米修斯还不屈服,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 出示: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学生充分谈理解后,教师引导:也许每次要啄食普罗米修斯的时候,鹫鹰都会恶狠狠地问他一些话……请拿起笔来写一写他们之间的对话。 鹫鹰: 普罗米修斯: 鹫鹰:

44

普罗米修斯: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通过以下的引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言

当学生理解到普罗米修斯遭受种种痛苦之后最后点明其目的就是为人类造福,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导,通过几次回读来体会、感悟,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策略。同时,利用对文本展开的有效的小练笔,引导阅读到习作的有效转换。

读后请同学们谈谈,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 6、正是这样的精神深深感动每个人,甚至神。引读9段。 (五)吟诗句,深化“精神火种”。

教师讲述:普罗米修斯给人类带来了火种,人类世代享受文明的曙光;除了火种,你认为他给我们还留下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叩问“精神火种”,然后师生合诵诗歌.

此环节可以升华学生的认识,由特指的神上升到人类的精神追求层面,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 (六)、作业 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燧氏钻木取火》 五、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忍受痛苦( 锁、啄) 普罗米修斯 精神火种

绝不屈服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说。

一、 说教材《古诗词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 洞 庭》和《忆 江 南》。《独坐敬亭山》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 洞 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45

《忆 江 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写出了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本学段有关古诗文的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古诗文阅读要求,结合古诗文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是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难点是品味诗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三、 说教学模式

诗歌的教学向来是个难点,我通过借鉴他人的做法,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古诗词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入诗境——理解词句想画面——吟诵诗词体诗情——拓展延伸。这样的四步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古诗词教学。

四、 教学设计

根据这四步走的教学模式,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是:

1.结合课文的插图,教师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2解决疑难字,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读者要读出诗情必须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发挥想象。诗词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无垠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进入了就会浮想联翩,就会感动不已,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两首古诗的比较教学。在这两首歌诗的比较学习中,让学生知道作者的心情不同,写作的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即使都是江南的山水风光,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尽”和“闲”意蕴丰富,是理解《独坐敬亭山》诗情的关键。写“动”见“静”,以“动”衬“静,反复体味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中的“两相和”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 《忆江南》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与同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46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设计了让学生给喜欢的古诗词配画这个环节,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再现出来。为诗配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他们的审美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感情得到升华。

3吟诵诗词体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感情,来吟诵这三首古诗词。还可以配乐朗诵来体会诗人不同的心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采用“平长仄短,一字行腔”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引起学生的极大吟诵兴趣。

最后,我说一下写字指导。我会在田字格中范写五个生字,并且每一个字都做具体指导,注意提醒学生关键笔画的书写,学生练习时,我做巡视指导,用执笔歌和坐姿歌强调学生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拓展延伸

推荐跟多本课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与本科古诗词内容相近的描写山水诗词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王维的《鸟鸣涧》等等,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觉得我应该更努力地去大量阅读,不断积累。因为我知道,要带领学生走进诗的王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这些正是教好古诗文的根本所在,今后我还要努力尽量把课上得朴实一些。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该体现课文内容的核心,我的板书是: 第1课 古诗词三首 解诗题 知作者 抓字眼 明诗意 多诵读 悟诗情

板书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体现的却是古诗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六、 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主要从诵读和写字两个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古诗的诵读,我通过个人读,小组赛读、齐读,个人背、开火车背、对背、齐背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当堂计入小组成绩。书写的评价,老师在学生书写式时边巡视边评价,注重从规范写字和写字姿势方面进行评价。 七、 课程资源的开发。

无论哪一门课程,可供开发的资源都很多,语文的课程资源更是信手拈来,因为“留心处处皆文章”。 1. 学生本身和他的生活环境就是开发不尽的课程资源。如课前和课后让学生充分搜集背诵过的古诗词。 2. 课外书籍,我镇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古诗诵读篇目》语文主题阅读丛书,来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 3. 开展每日一诵活动。

四年级下册《万年牢》说课稿

高迪希望小学 张洁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万年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47

《万年牢》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人生的财富,从而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有了它人生一定会更充实而美丽。

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的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就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结尾处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认识8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

b.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c.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d.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我班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都能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但他们对于含义比较深的语句的理解还缺乏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帮助。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万年牢”这条主线,通过文中三次出现的“万年牢”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并以此贯穿全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探究和学习,继而发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我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围绕着“万年牢”这条主线,学生一步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就进一步体会到父亲教育自己子女也是成功的,最终由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了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美中不足的是设计中蓝红队比赛得“智慧型”这一环节贯穿整节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评选优胜的一队,实在遗憾。

《生命 生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生命 生命》。

(一) 说教材

48

一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五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三件寻常小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感悟。 四、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五、教学准备

1、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生命的内涵。查找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将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做成一张张内容不同的小纸条,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脑课件。

(二)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搜集与生命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语和评价语。

2、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二、学法

1、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

2、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杏林子引入,铺垫情感基调

1、简介杏林子引入:杏林子,原名刘侠,台湾著名文学家。笔名杏林子,杏林子12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瘫痪了,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写作时要弯着背、弓着腰,比常人辛苦百倍。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用她所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讴歌生命的美好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有关生命的名言。

3、将写了杏林子生平事迹的小纸条当成礼物送给说出名言的同学。

4、收到礼物的同学依次介绍杏林子。(这个环节以说名言换取杏林子生平事迹的纸条,既为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做好了准备,又了解到作者的相关情况,铺就了本文的情感基调,)

5、总结学生的发言,以设问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为何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有这样的生命奇迹出现?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顽强

1、通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2、交流讨论思考的问题,用三句话概括三个事例,再请学生把语言浓缩成三个小标题(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同时老师板书这三个小标题。

3、精读课文2-4自然段,选出感触最深的事例,进行品读。

4、学生谈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谈的时候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只谈自己的感悟。)

5、默读这三个故事,用心去发现、去品味,看哪个句子打动了你,或者让你大吃一惊,或者让你肃然起敬。从文中找出来。

6、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电脑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设计一些问题和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教师的引导语反复读课题,在读中对生命有所感悟。)

49

电脑课件出示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我心里在想什么?(抓住动词“挣扎”、“鼓动”、“跃动”,启发学生想象飞蛾求生的画面,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2)在学生对作者的想法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反复读,读好那三个感叹句。)

(3)在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后,再问学生:此时,你觉得这只不起眼的、脆弱的、甚至是丑陋的飞蛾怎么样? (4)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读课题。

电脑课件出示句子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师提出问题: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2) 在学生体会到种子那顽强的生命力后,指导学生朗读。

(3)师提出问题:面对这株幼小的瓜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4)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读课题。 四、体验反思,升华生命内涵

1、师提问: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提示学生使用这种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总结概括,身体的病痛使杏林子能静静地观看这个世界,生命的一点一滴都在她的文字中,读她的作品,使人振奋。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此生一无所有。”这就是杏林子,一个用爱唱响生命之歌的人,一个生命的勇士,爱的使者。

五、课外拓展,让抒写生命感言,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这进行说话训练,能真正挖掘出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象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珍爱生命

瓜苗破土——生命力是强大的 静听心跳——严肃对待生命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许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在此真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能给予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一、说教材:《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组单元以故事为主题,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这篇课文属于民间故事。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出入。反映了百姓对公主的崇拜与爱戴。故事首先讲述了公主进藏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进藏的经过,最后讲了进藏的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基于文章的特点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感受故事的魅力。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感受故事的传奇与美妙。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l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