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0-24 08: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护理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运用社会学原理研究和探讨护理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科学。

2.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护士在为病人、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科学,它以护士职业活动中的道德现象为对象,仅限于研究人们之间的护理伦理关系。

3.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机制;护理工作与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问题,以及实施心理护理的技巧和方法等。

4. 护理教育学:是以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和指导,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研究、确定护理教育实践中的教学目标、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手段、教学管理等要素及其过程的科学。

5. 护理管理学:是卫生事业管理和现代护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护理工作计划、组织、人事管理、控制等管理过程和预测、决策、领导、协调等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 普查:又称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逐一不漏地调查研究的方法,一般适宜于人数较少的、小规模调查研究,被研究的总体人数以不超过300人为宜。

7. 抽样调查:是按照科学随机原则,从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全体中,选取部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象(称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推论到对整体的判断。300人以为的调查研究。

8. 随机(概率)抽样:指被限定的研究对象的每一个单位都有确定、等同的被抽取概率或机会。

9. 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先将调查对象的所有个体全部编号,再通过抽签、摸球、计算机抽取等方法,按编号任意选取其中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

10. 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或等距抽样。在编码排列的研究对象总体中,按一定等距间隔抽取样本。

11. 分层抽样:也称类型抽样。即先把研究对象按主要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城乡)分为不同的类型层次,然后分别在每一类型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 12. 整群抽样:先将调查对象分为若干“群”,再随机抽取其中若干“群”的全部个体,或从抽取的群体中再随机抽取若干个体作为样本,成为2阶段整群抽样。

13. 多阶段抽样:也称多级抽样,即将抽样过程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是大型调查研究常采用的抽样方法。 14. 问卷法:指通过详细周密设计出一套由问题组成的表格,让调查对象以口头或书面填写形式回答问题,进而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15. 访谈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有目的的交谈和询问,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16.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17. 医学模式:即医学观,是人们观察、分析、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反映了医学科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特征。

18.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思想尚未确立,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是超自然的。人们认为,生命和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19.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开始把健康、疾病和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思考,从而产生了朴素整体医学观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护理工作从病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入手,注意自然、社会环境与人的整体联系。 20.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人体当作“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则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适应这种医学模式,护理工作把维护健康、对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看成如同维护、维修机器一样。

21. 生物医学模式:人们立足于从结构、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寻找致病的原则和防治方法,认为病原体是侵入人体的异物,确认病原体的消灭是疾病彻底治愈的重要条件。 22. 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的。它立足于人的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主张把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当作一个整体,从诸因素的结合上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揭示医学的本质属性;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疾病从自然到社会的综合防治方法。 23.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24. 科学革命: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飞跃,指因观察、实验、实验中的重大发现而引起对原有理论的突然或更高一级的综合,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 25. 技术革命: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即因技术原理的物化及技术重大发明而形成的技术体系变革。

26. 护理社会化:是指护理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进程与趋向。 27.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8.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即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发展的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的结晶。

29. 护理文化:指护理组织在特定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和行为准则、制度,以及护士形象、护理环境等精神、物质因素的总和。

30. 护理物质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外在护理文化,是护理文化的基础,由两方面构成。 31. 护理制度文化:是指医院护理制度中蕴涵的文化因子,是将护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转化成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护理程序、岗位职责等护理规章制度。

32. 护理精神文化:指护理组织内共同信守的护理理念、价值标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生活模式等,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指导原则与核心,是护理文化的最高层次。

33. 护理宗旨:是护理组织认定并在长期活动中追求遵循的根本目标、原则和基本信念。 34. 护理理念:又称护士的共同价值观,是组织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内化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 35. 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者在长期护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36. 护理道德:是护士应遵守的职业行为伦理规范的总和。 37. 护理作风:是护理组织成员在对组织目标达成共识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具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特定行为方式。

38. 护理形象:是公众对护理组织成员的感知印象,是护理文化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评价。 39. 人:是大自然以数亿年时光孕育、创造出的自然界最伟大的作品。

40. 生命三重性: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使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物性的肉体生命,精神心理性的意志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等。

41. 环境:是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具体而言,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2. 自然环境: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43. 社会环境: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功能,分为聚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44. 社会:是一定地域内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5.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躯体上、精神上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46. 整体护理:是以护理对象——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和工作方法,分析和解决医院、社区和家庭中,人从健康到疾病、从个体到群体的卫生保健

问题,实施包括疾病护理、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改善不康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的全身心护理。

47. 人性化护理:关心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关注人的权利和要求,设身处地为病人及家属着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使护患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文情感和人性化护理氛围,从而使病人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促进身心康复。

48. 多元文化护理:护理专业理论理实践,包括护理观念、护理计划和护理日常活动等,都应以文化为基础,在提供护理服务之前先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文化差异对病人身心的影响,根据对象的语言、信仰、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文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9. 文化安全护理:在护患沟通中,应注意文化的安全性,从患者文化背景出发了解、尊重其文化传统,注意各种言行举止对患者健康所产生的影响,避免因护患文化差异,给病人及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

50. 护理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为载体,以管理为手段,根据护理组织自身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并使全体组织成员达成共识的过程。

51. 正式的文化网络:其信息通道以正规的组织形式为特征,信息以固定和连续不断的形式进行,具有约束性和可控性,能直接有效地传播组织的价值观念。

52. 非正式文化网络:信息通道,以非正规的组织形式为特征,具有不固定性、接受双方选择性和方法多样性,该信息通道既传播与组织相一致的价值观,也可能相反。

53. 自生型英雄人物:多是机构的创立者,在塑组织文化过程中起着倡导、概括和体现组织文化的作用,如护理事业的创始人佛罗伦斯?南丁格尔。

54. 命名型英雄人物:是组织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护理文化的优秀代表和人格体现,其感人事迹体现着组织的信念和精神,反映着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代表着护理组织的形象,是护理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和行为的参照标准。

55.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职务等相符合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也是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望,即社会期望它的成员能按照其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方式行事。

56. 角色的社会化:是社会通过对个人角色规范和能力的培养和影响,使其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度期特,学会顺利完成角色义务的方法,具有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支配个人行为的过程。

57. 角色集: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将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集于一身。 58. 先赋角色:指先天,即人一出生就赋予的社会角色,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等。 59. 自致角色:则指后天获得和形成的社会角色,如职业、职务、荣誉称号等。 60. 自觉的角色扮演:是指关注并严格按照自身角色行为规范行事。

61. 不自觉的角色扮演:是指对自身角色意识淡化,其角色行为仅受自然而然的习惯支配。 62. 角色不清:指某些人由于未进行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够,或因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社会角色内涵、行为规范发生变化等,使其对原有或变化的特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其甚了解或完全不知,不知如何去做。

63. 角色错位:是指人们在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时,没有按该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即应有的行为没有表现,不该有的行为却显露出来。

64. 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由于对扮演的社会角色不适应,造成角色紊乱,角色与角色之间出现矛盾。

65. 病人:是指在医院环境(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65. 病人:是指在医院环境(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66. 病

人的权利:指病人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拥有和享受的符合法律或伦理的权益。 67. 医疗健康权:指病人有获得平等、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权利。 68. 社会责任免除权:指病人在生病期间有权要求医方出具证明,暂时停止履行正常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69. 知情同意权:指病人有权获得与自身疾病信息及施加的诊疗护理措施征得同意的权利。 70. 选择自主权:指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具有一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

71. 隐私保密权:指在不违背法律、公德,不侵害他人、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病人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予以尊重和保护,不泄露给他人。

72. 医院管理监督权:指病人有权为保护自身权益而监督医院护理管理工作。 73. 损失补偿权:指因医方过错导致病人权益遭损害时,病人有权依法从医方获得合理的补偿。

74. 病人的角色适应:是指病人的行为基本符合其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是角色转换适应良好的状态。

75. 病人的角色紊乱和冲突:则指个体不能安于或无法协调病人角色与自身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而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出现紧张、激动、消沉、烦躁、焦虑、抑郁、固执、抵触、拒绝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和不正常的行为,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生理、心理机能的失调。

76. 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按照医护人员开列的处方和要求接受治疗、护理的行为和表现。 77. 护士角色:指承担对病人治疗、护理和卫生宣教,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预防保健等护理服务的社会角色。

78. 注意的稳定性:指护士能保持长时间情绪稳定地为病人做某项处置。 79. 注意的广阔性:是指护士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繁杂的工作内容“尽收眼底”。 80. 注意的集中性:指护士能聚精会神,不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分心。 81. 注意的综合性:指护士能对病人边处置、边观察、边思考、边谈话。 82.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及亲属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83.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围绕防治疾病而展开的互通信息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和谐护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84. 沟通的背景:指护患沟通发生的时间、地点,采取的方式及双方的心情。 85. 语言性沟通:是指运用口头和书面文字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和形式。

86. 非语言性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形态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包括身体姿态、动作、手势、触觉、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语言语调等。也称之为肢体语言。 87. 人本原则: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88. 平等原则:即护患双方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89. 整体原则:即充分注意沟通情景、护士、患者与家属状况、沟通方式、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佳效果的系统论原则。

90. 反馈原则: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

91. 参与原则: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护理过程,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的原则。

92. 道德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93. 礼貌性语言:指使用尊称、敬词,说话态度真挚诚恳、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语词选用 多用“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是护患沟通中的起码要求。

94. 解释性语言:是指对病人、家属提出的与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 95. 安慰性语言:是指能使患者的不安和消极情绪稳定下来的语言。

96. 保护性语言:是指对一些难以承受的愈后不良病症患者采取的适当隐瞒性语言。

97. 情感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出对患者的仁义关爱、同情、体贴。 98. 治疗性要求:是指护理语言应体现对患者身心治疗的专业目的性。

99. 规范性要求:是指语言应力求表达准确、语义清晰、语法规范、文雅、和气。 100. 表达准确:是指对内容的表述真实。是护理语言的首要标准。

101. 语法规范:是说护理语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言之有序,富有逻辑、深入浅出,不能“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102. 文雅:是指护理语言应作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有直言。

103. 和气:指语气要和缓、耐心,语调和节奏含蓄、适度而有韵律,富于变化。 104. 语义清晰:是指护理语言的用词要贴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105. 语言的适度性:指语言表达的分寸、适当。

106. 语义表达的韵律感:表达是一个有秩序、连续的动态过程,其中将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等诸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反复及变化、形成节奏;再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韵律。

107. 第一印象:指人们第一次接触时,依靠直觉和社会经验对另一方迅速做出的概括和判断。

108. 光环效应: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性往往根据第一印象完成,即第一印象好,则一切都好;第一印象着,则其他都差。

109. 风度:是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人的表情、语言、姿态、作风、服饰等外在行为显现出来。 110. 表情:是人的面部器官与肌肉组织在心理作用和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状态与位置,分为面部表情、语言表情和肢体表情。

111. 体姿: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外在风度的统一,包括:站姿、行姿、坐姿、卧姿、蹲姿、手势等。是人仪态的动态展示。

112. 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能普遍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担负得起的。

113. 社区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对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根本途径。

114. 社区社会环境:指家庭、学校、居住场所、医院、工作单位等社会人文环境。

115. 三维健康观:仅躯体没有疾病是一种消极健康观,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积极的健康观应把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进行研究,从人的生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去把握健康的内涵。

116. 人的能动性:指人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积极地认识和改善客观对象和人自身,以满足自身需要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117. 自我护理:是指人类人体为保证自身的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而创造和采取的自我保护性行为,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自觉保健活动。 118. 自理缺陷结构:是当成人的自理能力存在缺陷或受限,以及自理涉及特殊科学知识和技术等。造成自理能力缺陷。 119. 护理系统结构:这是根据人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确定的,通过护理系统来满足病人自理需要的自理模式结构。

120. 全补偿系统:是针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需要护士全面帮助,以满足其包括氧气、水、 营养、排泄、个人卫生、活动以及感官刺激等所有自理需求病人的护理系统。

121. 部分补偿系统:病人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满足,既需要护理提供护理照顾,也需要病人采取处理行动,护士与病人在满足自理需要时共同发挥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lc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