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0 0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导入:

哲理小故事:量力而行:

老鹰从很高的岩石上向下俯冲,用它的利爪抓在小绵羊身上,穴鸟看到了,心想自己一定比老鹰强,就模仿老鹰的动作,飞到绵羊身上,没想到脚爪却被绵羊弯曲的毛给缠绕住,拔不出来。牧羊人发现了,就跑过去把穴鸟的脚爪尖剪掉,把穴鸟带回去给孩子们玩。

设问: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各有所长,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去发展。看到他人名利双收,便想依样画葫芦,是得不偿失的。看他人经营贸易赚钱,忘却自己在个性、专业上不适合,便思自立门户,失败往往接踵而来。这其实就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什么是哲学,它来自何方?

新课讲解: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 探究: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充满哲理的现象?

由选文理科中的哲学引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家往往都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吗?(每个人所说的幸福不幸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也体现了哲学的观点。)

哲学是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呢?它是不是很玄妙啊?它恰恰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 解析:①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人的三对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们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需要哲学智慧

(结合课本P4名言) 正如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田忌赛马》中的田忌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提示:在于田忌善于思考,他能够从双方实力的分析中找到对策,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整体实力的增强。这里就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哲学观点。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大家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哲学呢?学习哲学有什么作用呢?(即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 1、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 (附哲学的本义: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和“慧”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哲学的任务:(作用、功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破盛满水的大缸,把小孩救了出来。

设问:司马光的这种救人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他能够想到用这种方法救人?有人说,司马光把水缸打坏造成了损失,方法不好。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情?

①司马光想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其有正确、创造性的思维,智慧的头脑;②对待损失应该有一个标准,司马光能够正确对待“得与失”,舍小利(破缸)而获大利(救人)。这使我们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了前行的明灯。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思考哲学的任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否举例加以分析。 具体来说:“两个看待”+“三个对待” (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举例: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要立足长远,不懈奋斗;学习中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终身学习观念。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举例:“独身的解释”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中前两者比较好理解,论及第三层境界,我的一位朋友略作沉思,煞有介事地讲,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有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

(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举例:社会的科技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解决好国家需要与个人就业愿望的关系,不能贪高,要切合实际,积极发展提高自己(专业、薪金、职位等)。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则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层: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天地的境界。其中,对于天地最高境界的解释是,“一

3 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 这种心载天地胸藏宇宙的人生境界,又将人们的认识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彻底摆脱了功利与道德的层次,同时也煞费苦心地让人尽量避免了佛道的“遁世”和道家的“无为”。

(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错误的赞扬”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小 结: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课堂练习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B ) A. 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 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2.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 D )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 )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4.下列关于学习哲学与灵魂的健康、人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 A.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有利于灵魂的健康和人生幸福 B.学习哲学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人生的幸福

C.学习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D.哲学一门生活的艺术,能够指导人们回避生活中的一切矛盾 5.请你列举、分析一下身边的那些事情蕴含着哲学道理

课后一得

本课为哲学第一课,吸引学生兴趣为主,所以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关系的学习,懂得哲学的指导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哲学,喜欢哲学,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复习提问

请你列举、分析一下身边的那些事情蕴含着哲学道理

导入:

◇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新课讲授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哲学的含义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观的含义。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有规律吗?世界发展的动力在哪,去往何方?人与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补充:“忆一忆”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什么意思? 掌握世界观的概念应明确:“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堆三部分,而不是世界某一部分;总的观点、根本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如: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现。);世界现人人都有,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如:“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砚)。

所以说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二者的联系

5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现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附: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含义 区别 特点 存在 联系 错误倾向 注: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零散、自发形成的 人人都有 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 不是人人都有 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组为人处世的观点,请学生选择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如: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并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临下山时,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修庙宇、塑神像”的。

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了她一家人的命运。

虽然我们这位老奶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世界观,不过,她却真真实实地存在有世界观,同时在这个世界观的指导下,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和我们不同,然后让学生理解方法论的概念,最后从刚才这个例子里面概括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什么是方法论?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6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 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统一 哲学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方法论 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1、具体知识的内容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1)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 举例:文艺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3)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举例:心理学、逻辑学等。

图示为: 自然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 具体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文艺、伦理、政治等

思维知识 心理学、逻辑学等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板书)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1)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举例: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伦理学中的义与利;反映到哲学上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提示:如何看待“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命题,正确的一面是看到了“反思”在哲学思想的形成中的作用;缺陷是认为哲学思想来自于主观的“精神”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思想来源于人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2)联系

◇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

(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7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

──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思考牛顿为什么会发生前后的差异?(补充牛顿的贡献材料) (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比较分析: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含义不同 区 别 对象不同 任务不同 作用不同 联系 具体科学 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 以世界的某一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 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结合前面的学习,请小结出对哲学的完整理解-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哲学:(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

(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处理自己与自然界、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一种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世界观。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如果将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哲学。必须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哲学都是科学的,其实不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主要是从哲学的体系上来讲的,至于其内容,则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3)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在调节自身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文明史开始后,逐渐有了具体科学知识。这些具体科学知识讲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都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发展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以各种具体知识为基础,思考和研究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还有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当人们将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就成了哲学。可见,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反过来会给具体科学的发展以指导,两者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思维拓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8 在历史上,哲学曾被当作“知识的总汇”“科学的科学”。后来,哲学与具体科学分离,这时,哲学一方面真正获得了作为最抽象、最概括的学说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具体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体现其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性质。

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为哲学提供思想素材,哲学发展的过程应当是整个社会实践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管某些人是否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领域的工作、一切科学的研究都在起指导作用,它总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

所以,哲学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用说几个故事、讲几个成语来进行哲学教育,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毕竟不是扎实的做法。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彻底地说服人。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人混乱和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小 结:

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作 业:

1.下列关于世界观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哲学与世界观密切联系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3. “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主要是指 (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4.“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 ) 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

C.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5.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9 6.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材料说明( )

A.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辨析: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因此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了哲学就一通百通。

教学心得

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0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复习提问: 1-6 B C B D C C

7.(1)哲学的含义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可以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材料的合理一面。 (2)哲学是主观的,因而有正误之分,正确的哲学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使人聪明;反之,错误哲学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因此我们要学习正确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它的进步能推动哲学的发展,认为哲学能取代具体科学是错误的

观点看到了哲学的指导作用,但是夸大其作用,否认了具体科学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导 入: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

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11 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 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

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 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P1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荒谬的呢?请听这样一段话:十九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反驳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的观点时问道:“如果小猫所看见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的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费尔巴哈回答:“这是因为小猫不愿意为了爱唯心主义者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者的爱只是痛苦。”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唯心主义是多么的荒谬。

用大家认识手机、MP3、电脑等东西而一个远古人或者偏僻小村子里乡亲们不认识这些东西来说明哪种学派更合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举例:“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

12 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 否认正确反映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忆一忆”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和必须处理的三对关系是什么?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P11的材料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

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能力、习惯、知识基础)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1)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决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

13 决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发展、矛盾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回答。

小结: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后作业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 ①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 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是 ( ) A.不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

6.根据右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哲学上讲,甲、乙二人在争论什么问题?

(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甲、乙二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教学心得:

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4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复 习:

1-5 A C A C B

6.(1)甲、乙二人在争论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 (2)①甲认为“我在故我思”,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②乙认为“我思故我在”,则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世界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这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③我们应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导 入:

视频:哲学故事

新课讲解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1.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历史形态。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③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

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5

①.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②意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的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了:原子就是世界本原的结论,这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③.代表人物 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科学的发现显示电子是更微小的。在这个时候,有些形而上学者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地位——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③.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二)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那么唯心主义又有哪些基本形态呢?我们先看先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1、物是观念的集合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我思故我在

这五句话分别站在哪个角度去阐述对世界的看法的? 它们分别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心主义又有哪些表现形式或有哪些类型呢? 2.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①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P13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16 ◇课堂提示:(1)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②.代表人物——德国的费希特、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中国的孟轲、王守仁

举例: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2)客观唯心主义

①.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②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中国的老子和庄子(道生万物)、朱熹

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种“客观精神”,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叫“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叫“绝对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则称之为“理”。 如: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

◇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

◇P12页探究:你同意材料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歧的焦点何在?或者说它们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形成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在于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谁是第一性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上使用才有意义,如果给它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就不是唯心主义。

如何评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欣赏第14页漫画《大树的对话》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请评析这一观点。

提示: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不断获得成功,结出累累硕果;唯心主义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一旦人们在思想上陷人唯心主义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失败。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

17 科学性要作具体的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力提倡。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就其某些部分而言,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因此,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刚才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纵观哲学的发展历史上,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为什么?: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关系来区分:

辨证的 辨证的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的

辩证法的观点是: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于这组关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理解:比如一位同学这次考试考了60分,大家如何去评价他呢?是不是就认为这位同学不好呢?

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怎个附属呢?在自然界存在一种藤类的植物,它的生长必须要依附在主干树,以吸收所需的养分。离开了主干,它们就没法生存。如果我们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定为树的话,辨证与形而上学就是那种寄生藤。

举例:形而上学主要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如事物“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的双方中正确者必居其一。”牛顿:“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 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小逻辑》。一般来说,形而上学最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辩证法很容易出现完全思辨的唯心主义。 3.反对二元论的错误观点

观点: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参阅P15专家点评

举例:笛卡儿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

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小 结: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课后作业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是一个 命题(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回答2—3题。

18 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 D.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3.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围绕 作出的回答( ) A.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问题 B.思维决定存在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4.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理在气先

A.①②④ B.②③ C. ②③④ D. ② 5.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

A.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世界统一于意识 C.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D.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6.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

A.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7、结合课堂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收获,给每一个哲学学派收集1-3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体验其中的哲学原理。

教学心得:

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9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

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指导社会变革。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辩证全面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推进社会进步。

复习提问:

1—6 B D D B B B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导 入:

◇课堂探究:(1)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 (2)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 “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思考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哲学景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变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

前面的活动告诉我们,作为文化组成的哲学也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讲授新课

(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体现尤其明显。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其中“人对人而言是豺狼”反映的就是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发展中人们过度重视人的经济关系的时代反映。

董仲舒的哲学建构,正是儒者反映时代心灵的特殊写照,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后,君权的绝对性已经使得所有的儒学理想非透过君王的教化不足以落实,因此思考如何使君王行仁政的方法成为了儒家价值之得以落实的关键要点,董仲舒一方面绝对化君权为君王是天之子故称天子,另方面则立即藉由天对天子的制约权而约束天子,藉由天神对天子的赏罚谴告之说以恐吓君王不得行暴政,从而约束君权,可为苦心孤诣唯天可知。

20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部分奴隶主贵族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部分奴隶成为农民;部分奴隶主贵族经济政治实力日趋衰落。各学派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P16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反映,都可以称为时代精神。但有的哲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牢牢的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经验和认识成果,可以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有的哲学停留在表面现象或歪曲反映了时代,那只能是时代的糟粕。所以马克思才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所谓“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哲学要代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处时代的人民,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也就是说,哲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哲学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哲学离不开自己的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

真正的哲学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第三、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举例: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布鲁诺(1548—1600)在出现封建反动的政治局面和教会禁锢哥白尼学说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坚决捍卫科学,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学说,把十五—十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推向了高峰,成为反封建、反神学的杰出战士。他以泛神论的形式否定上帝存在。他说:“那自然界不是别的,就是事物中的神,神就是自然界每一事物本身,因此,并不存在一个万能的人格化的上帝。”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当时出现了一种什么现象——百家争鸣。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候,也发生了几件大事。比如最早在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而后在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后来资产阶级终于将封建地主打倒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社会的重大变革前,都有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在充当前锋、排头兵,它对社会变革的产生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演奏第一提琴。

◇课堂探究:(1)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2)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1)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作品和思想无不称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灵,反对来世和禁欲,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生活。人文主义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古时期的宗教束缚。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有

21 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既是唯物论者,又是战斗的无神论者。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

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例:启蒙运动--我们就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来看看,在当时,西方的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神、宗教的桎梏,这个我们可以从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等可以看得出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阶级悄悄地崛起,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这种思想的传播,就是对旧社会的弊端的一个猛烈的批判,并且对当时人们的观念起到了强烈的震撼,因此,我们说,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批判旧制度,揭露旧社会的弊端,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对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如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不过,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有一句老话叫做“发现问题很简单,关键是解决问题”。因此,单单发现社会的弊端还是不够的,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这个弊端。考察刚才我们这张图我们会发现,每次变革前的思想大激荡,总是给我们指明了社会前行的方向。因此我们说,哲学能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场反封建的哲学革命。它主要用辩证法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哲学上论证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秩序的必要性。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精神哲学》等,它们都为着一个主旨,即通过对精神、理性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费尔巴哈则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我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1982年会见撒切尔夫人),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三步走”战略(1987年十三大)、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时代这样说到:“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他结合当前中国具体的历史现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其升华。认识到中国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及其政策。这是伟大的创举,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哲学思想使中国顺利奔向21世纪。

22 P16-17 以 “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和恩格斯“名言”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以下结论:

3.

小结: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课后作业

1.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 ( ) A.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 2.下列对“哲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 B.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哲学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3.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 )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 )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5.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反映出( ) 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 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6.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学心得:

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框题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和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复习: 1-5 B B D C A

6.(1)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导 入:

马克思生平简介,主要贡献及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知识点详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课堂探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

(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探究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进而分别具体阐释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

24 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教材引用马克思名言说明了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关链接”依循历史脉络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的基础

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法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对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作了补充介绍。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而不完全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机械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举例:文艺复兴时期的特莱肖(1509—1588)是意大利的自然哲学家,是市民资产阶级哲学的创立者之一。一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反对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唯心主义。他提出了“万物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存在。”就很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思维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

25

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都具有局限性。 (1)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界限,哲学家也往往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学者;他们创立理论,往往把哲学的内容和具体科学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了描绘世界整体图画,哲学家们在许多方面凭借逻辑和想像进行推演,以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似乎哲学是超越于一切知识之上的。 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由于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 ③以往的哲学理论,总的说来不能科学地全面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贬低或否定实践的作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也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懂得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旧哲学不仅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更谈不上解释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而把它与其他的哲学区别开来,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命,使哲学在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①在研究对象上,它为哲学找到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使哲学真正成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对象问题,它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个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样,它也就在哲学史上首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的科学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

26 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形成了彻底的完备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

③在社会功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强调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从而把哲学与推翻旧世界、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哲学功能的这一彻底变革,使“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两个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抛弃唯物主义,就像一个妇女给婴儿洗澡的时候,连同脏水和婴儿一起泼出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不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们第一次旨学中引入并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观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认识实践的统一;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实践、指导实践,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工具和武器。正是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摒弃一切旧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嗪观与历史观脱节和割裂的根本缺陷,使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防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建立起由辩证唯物池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课堂探究:(1)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2)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 ◇探究提示:(1)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是能够统一的。 (2)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统一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实践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且也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同时还在于其全部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在发挥其方法论威力的同时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修正,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品质与精神,它对现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等都持以批判和否定的理解,同时,又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

27 的哲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创造和迎接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离开了实践都是空话。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Why):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举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2)革命性(Why):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举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

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它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眭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显示了它极大的创新功能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原理、每一观点,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认为惟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也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它以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根本任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广泛地掌握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越是化为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就越是呈现出它的彻底的革命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才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教材运用马克思的名言说明了实践第一;引用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进一步阐释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中国国情,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要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二是它的内容必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就是通过总结中国经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强调了理论的发展性;引用毛泽东的名言论证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 1.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解释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介绍反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 2.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附:“什么是社会主义”回答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的问题?-初级阶段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的是在这个阶段(初级阶段)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即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小 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课后作业

29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

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 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结合和统一

④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据此回答: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坚持群众路线 ‘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D..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一论断说明科学发展观 ( )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④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一个重大成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

A.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积极指导作用 B.哲学对具体科学都有指导作用 C.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5、任何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理论来源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心得:

本课引入大量哲学故事,哲学家名言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0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复习: 1-4 C D D C

5、(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

导入:

哲学上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我们要论证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就是要从这三个组成去论证是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详解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社会才二三百万的历史 2.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1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2)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起步,且原有生产力水平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这同时也说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从生产力的构成,还是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都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因此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所以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在内容上也是来自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探究提示: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反映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举例:水果和苹果、橙子、梨子的关系类比 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物质具有可知性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举例:人们脑子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形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如佛学中的24身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

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小结:

本节课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课后作业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的,科学的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的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 )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它由意识决定 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 ( )

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 ②2008北京奥运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 ④科学发展观 ⑤学校 A. 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5.下列选项中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 2008年4月18日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7.著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对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进行了诘问,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其《天对》中回答说:昼夜交替,万物从蒙昧状态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表现出了其对宇宙本质的天才般的见识。

(1)认为宇宙由“元气”来组成是一种什么观点?其特点是什么?

(2)这种观点和认为宇宙由“火”或者“水”来构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学心得

34

第二框题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以上内容分析一些不科学的观点的误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自觉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宇宙中事物的存在方式,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复习:

A C A B D A

7. 柳宗元的观点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特点是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驳斥了神创论,另—方面又存在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本身的局限性。无论是把宇

宙的本质归结为“元气”还是“火”、“水”,都否定了神创造世界,都认为周围的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都认同世界按其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都认为宇宙是由具体的物质形态所组成的,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导入: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识点详解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事物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

机械运动-斗转星移,海路变迁;物理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化学运动-铁钉生锈,食物腐烂;生命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社会运动-龚自珍:“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恩格斯: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关西了。意思是说: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2.什么是运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运动,如:球在滚动、心在跳动、体育运动、政治运动。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一样吗?前者只要指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果某一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此物体在运动,反之,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没有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运动更具有广泛的含义。它们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5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我们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大家能不能找到一个不运动的事物?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通俗地说,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刻舟求剑(寓言图片)

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

(1)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试问:心动的“心”是不是物质?

(2)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3)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①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②只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不承认物质是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

教材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探究提示:我们要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从物质具体存在方式来说)。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

如:张三仍是张三,不会因为过了明天就变成李四了;水在0度-100度之间,它仍是液态的性质。

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否则我们怎么

36 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目的地呢?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区别 运动 角度 整个物质世界 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 含义 特点或性质 联系 静止 静止是 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无条件的、 运动的变化和过程 永恒的、绝对的 特殊状态,静中 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相对的、 有动、动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有条件的 中有静 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课堂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探究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被人“以治其人之生还治其人之道”。它在这里夸大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

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

动中有静 主体

物质 运动 静止

固有属性 静中有动

存在方式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究提示:人类是根据元素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发现并制造出新元素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判断以下哪个是固有的联系 红灯停,绿灯行;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喜鹊叫喜,乌鸦叫丧;4代表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规律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一般情况下,看得见的属于现象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判断以下哪个是本质的联系

春夏秋冬四季交换;价值规律;苹果落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

(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2.规律的特点

37

(1)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教材引用苟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 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规律具有客观性

◇探究提示: (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2)焦耳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的客观性。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

A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

B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方法论意义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如北京的沙尘暴、过度攫取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等.

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① 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38 ② 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略【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A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B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都江堰是人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人改变或创造的。

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说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课堂总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课后作业

1.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9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告诉我们 ( )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指的是 ( )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③认识自然规律就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人类最好不要去改造自然,否则会受到惩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教学心得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题 意识的本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识记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人与动物心理的形成区别;分析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分析,使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意识的本质的学习,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复习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l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