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迁移发生 提高学习效率沈梅

更新时间:2023-07-21 08: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促进迁移发生 提高学习效率

宿豫区实验高中 沈梅

摘要:

积极地迁移不但意味着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将学到的东西有效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在生物科学的学习中利用生物学知识贴近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所学的生物学原理方法去解释身边的生物学现象。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促进有效迁移的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迁移能力 迁移意识 教学情景 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感叹聪明的人能做到“闻一知十”,好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里说的就是迁移现象。学习迁移作为现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迁移能力”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叫做学习迁移。由于学习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学习,所以,具体地说,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任何学习都存在迁移现象。学习一种外语有助于学习同一语系的另一种外语,是知识的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更快地学会骑摩托车,是技能的迁移;在学习中养成了爱整洁的习惯,有助于在生活中形成爱整洁的习惯,是行为方式的迁移。所以,如何促进有效迁移的大量发生,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地迁移不但意味着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将学到的东西有效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这种迁移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表现。正是在这基础上,“为迁移而教”成为教师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1、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性

根据关系说,意识到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是迁移的关键。因此,可以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规则和原理及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防止消极心态形成消极迁移。如我们学习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选用紫色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和30%的蔗糖溶液,会明显地观察到紫色的原生质层慢慢地和细胞壁分离,但是洋葱外表皮不容易分离,而内表皮虽然是无色的,但很容易分离,我们能不能使用内表皮来做实验呢?这时候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的方法原理。这样利用现成的素材,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去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相同要素。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到我们之所以选择外表皮是因为外表皮细胞内液泡成紫色,而外界溶液即蔗糖溶液和细胞壁是无色,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鉴于此点,我们想到既然表皮的液泡是无色的,我们可不可以让外界溶液即蔗糖溶液带上颜色,于是在蔗糖溶液中滴几滴红墨水,这样来做质壁分离实验照样也可以看见明显的现象,即观察到无色的原生质层慢慢向内收缩,与细胞壁分离现象。这里使

用的就是对方法原理的迁移。像这样,长期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迁移意识。

2、设计情景性教学,通过知识的应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根据建构主义的迁移观,迁移即应用,促进迁移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着眼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知识的应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生物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知识的“生活化”,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教师要留心收集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供教学中采用。当然在挖掘留心生活中的各种生物学资源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现行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效资源。例如:炎热的夏季中午浇花为何易萎蔫?这一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情景: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特别是中午,温度更高。植物口渴得都低下了头,这时可不可以给它喝点水呢?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刚学的生物学原理去解释这些现象。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提示。又如加酶洗衣粉中含有蛋白酶。这种洗衣粉为什么能够很好地除去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使用这种洗衣粉时为什么需要用温水?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是奶渍和血渍的主要成分,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因此,加酶洗衣粉能够很好地除去衣服上的奶渍和血渍。由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使用加酶洗衣粉时需要用温水。这样通过知识的应用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3、打牢基础,熟能生巧

俗话说“熟能生巧”,“熟”即指对所学的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牢固,“巧”就是指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对知识的迁移,所以要做到迁移的首要条件是打牢基础。有许多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错误的认为课外资料的知识点多,习题量大,只要课外资料看得多,知识就能掌握好了。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不看课外资料,因为课外资料可以增大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在看课外资料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知识钻研透彻,把基础知识搞好,再去通过做一些习题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否则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相同要素说,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要把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同时在教授基本知识时应配有典型代表的事例,不能脱离事实材料空谈概念、原理。比如当我们讲到生物的无氧呼吸时,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后,提出这样的而一个问题:买一些罐头食品时,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请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去分析,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生物的无氧呼吸,罐头食品当盖凸起时,虽然密封完好,但已经不能食用了,原因是里面食品已经腐败,厌氧型细菌大量繁殖,产生了气体的缘故。

4、应用图、表、知识网络,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的特征是影响新学习的关键,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重各种要素之间具有的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使已有的知识能很好地同化新知识。对缺乏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学习材料,它以通俗的语言概括说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为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而获得意

义。

认知结构是以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教材中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可以按不同的组织结构组成,如果这种组织结构是有系统的,科学的,我们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且容易与已有的观念产生实质性的联系,掌握的概念与原理也越牢固,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生物教材,由于知识点多,所以有时章与章之间联系不紧密,不利于我们掌握,不利于我们发生知识的迁移,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容易形成良好认知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迁移。如复习基因工程,我们可以用把有关的一些分散的孤立的有关基因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5、通过阶段性复习,提高“迁移能力”

复习不仅是一段时间学习后的巩固过程,它也是学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地进行的强化巩固的手段,是学生加深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知识的质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中生物复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如何将单元复习升华为综合复习,从而化整为零,达到穿针引线、以点带面,将分立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解题应变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完成这一任务的策略之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提取出新的观,新的思想方法,所以在生物学习的复习过程中,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三、提高学生“迁移能力”对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影响

生物科学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样归于理科,但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知识点多,面广、比较零乱。这样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学生有较高的迁移能力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系起来,放在一起比较,记忆,提到某一个知识点,充分想到其他的知识点。学会这种方法就能更好的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同时能提高我们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清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生物学问题,探究生物学规律,体会或感悟生物学思想方法,然后将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去, 服务于生活,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体验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如陵、汤瞬《心理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任志鸿,《十年高考》,南方出版社,2004年6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k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