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

更新时间:2024-06-08 20: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P1、地球的构造:地壳(5~40km)、地幔(20~700km)、地核(外核厚2100km和内核) 地震按其成因主要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P2、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国内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和东西地震带

P3、地层构造运动中,在地下岩层产生剧烈的相对运动的部位大量的释放能量,产生剧烈震动,此处就叫做震源;震

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震中区或极震区;地面 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把地震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震源值地面的垂 直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浅,地震分为浅源地震(70km以内)、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超过300km) 地震波: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瑞利波和勒夫波); 传播速度: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P5、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寸

地震烈度与震中距、地震大小、震源深度、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动力特性等许多因素有关 P10、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幅值、频谱、持续时间

P14、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引起的振动常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变形、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弹性恢复力、阻尼力和惯性力 达伦倍尔原理 P20、地震反应谱

P27、图2-12 震级和震中距对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影响

P37、振型关于质量矩阵正交性的物理意义:某一振型在振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这说明某一 个振型的功能不会转移到其他振型上去,也就是体系按某一振型做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振型关于刚度矩阵正交性的物理意义:某一振型在振动过程中所引起的弹性恢复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这就说 明体系按某一振型振动时,它的势能不会转移到其他振型上去。

P46、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内力或变形基本公式:完全二次型组合法(CQC法),用于振型密集结构; 平方和开平方组合法(SRSS法),用于主要振型的周期均不相近的场合。 P50、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P51、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①②③ 众值烈度: P52、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P53、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考虑原则:①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②有斜交抗侧力 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基本方法)、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方法) P56、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 本烈度(或与抗震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P57、设计特征周期:①设计地震分组(分三组)②场地类别(建筑场地的地震影响:场地地质、覆盖层厚度;场地土 层的固有周期与场地的地震效应)

P74、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按下列原则分配:①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②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分配③上述两种分配法结果的平均值

P77、当建筑物为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结构振动位移反应往往 以第一振型为主,而且第一振型接近于直线。故满足上述条件时,抗震规范建议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P82、时程分析法:

P84、国外抗震设计规范中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①长悬臂结构;②大跨度结构;③高耸结构和较高 的高层建筑;④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⑤砌体结构;⑥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其中,以前三类居多 P89、组合后的内力设计值在使用前亦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整:①强柱弱梁;②强剪弱弯;③抗震墙弯矩设计值的调 整;④强节点弱构件 P9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P96、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 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P100、选择抗震有利的地段:

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①选择薄的场地覆盖层;②选择坚实的场地土;③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 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④采取基础隔震或效能减震措施 场地土的液化及其判别:

P102、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主要有:①土层的地质年代;②土层土粒的组成和密实程度;③砂土层埋置深度和地下 水位深度;④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饱和土液化的判别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P105、表4-5 抗液化措施

设计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不同结构体系的房屋应有各自合适的高度;房屋的高宽比应控制在合理的取值范围 内;房屋防震缝的设置,应根据建筑类型、结构体系和建筑体型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P110、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①设置多道抗震防线;②提高结构延性;③采用减震方法;④优选耗能杆件 P113、减轻房屋自重:减小楼板厚度;尽量减薄墙体

P118、抗震等级是确定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标准,可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类别、结构类型及构 件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抗震等级的划分考虑了技术要求和经济条件,共分为4级。 P129、图5-12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一般步骤

P130、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①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构件应避免剪切破坏;②框架结构的梁、柱之间应设置为“强 柱弱梁”;③梁、柱节点的承载能力宜大于梁、柱构件的承载能力;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均宜双向布置 P156、悬臂抗震墙破坏形态:弯曲破坏、弯减破坏、剪切破坏、滑移破坏

P180、砌体结构主要震害特征:预制楼板的倒塌;墙角处破坏;楼梯间坍塌;顶部坍塌;墙体开裂;整体坍塌

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房屋的层数和高度的限制;多层砌体房屋的最大高 宽比;抗震横强的最大间距;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P194、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抗倒塌措施;构造柱应当设置 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P196、圈梁的作用:增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楼板的水平刚度;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防止不均匀沉陷和地表裂缝 对房屋的影响

P202、钢结构房屋的震害:

P213、偏心支撑框架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使耗能梁段进入塑性状态,而其他构件仍处于弹性状态。 耗能梁段可分为剪切屈服型和弯曲屈服型两种。

P233、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隔震结构通过在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得上部结构和地震动的水平成 分隔离,大大减小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水平地震力。隔震层中设置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各种装置,其中隔震支 座能够稳定持续的支持建筑物的重量,并追随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同时具有适当的弹性回复力,而阻尼器能用 于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限制隔震结构的位移。 图9-1 隔震结构的组成及力学简化模型

P244、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是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 震能量,达到预期设防要求。

P245、结构消能减震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消能部件组成,其可以按照消能部件的不同形式分为以下类型:消能支撑;消 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连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k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