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基础》实验指导
更新时间:2023-12-22 00: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医骨伤学基础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一 量诊与动诊
【实验目的要求】
1、熟悉全身各部位运动检查的方法。 2、掌握全身各部位动诊检查的操作要领。
3、掌握全身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法。 【实验用物准备】 皮尺(软尺)、骨科量角器。 【实验方法】
1、讲解、示教。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角度测量
1.常见的记录方法
(1)中立位0°法:先确定每一个关节的中立位为0°。
例: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为140°。
(2)邻肢夹角法:以两个相邻肢段所构成的夹角计算。
例: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屈曲时为40°,则关节活动范围为180°—40°=140°。
2.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检查方法及活动范围:
·头颈部:
中立位:头颈部直立,面向前,双眼平视前方,下颌稍内收。 活动度:前屈35~45°:正常时下颌可以触及胸部。
后伸35~45°:正常时恰好可以看到头顶上的天花板。 左右侧屈各45°:头颈部偏向侧方,耳朵尽量靠近肩部。
左右旋转各60~80°:头颈向一侧转动,正常时下颌可接近肩部。
·背腰部:
中立位:采取直立、腰自然伸直体位。
活动度:前屈90°:直腿向前缓慢弯腰,注意观察棘突移动,也可用双手指尽量接触足趾。 后伸30°:腰背部缓慢向后仰,观察脊柱各节段的活动。
左右侧屈各30°:腰部向左或右侧弯曲,观察是否有活动受限。 左右旋转各30°:腰部向左或右侧旋转。
·肩关节:
中立位:上臂下垂,前臂指向前方,肘关节屈曲成90°。
活动度:前屈90°,后伸45°:检查者一手固定被检查者肩部,嘱被检查者尽量前屈、后伸上肢,观察其活动范围。
外展80~90°,内收40°:肘关节屈曲成90°,嘱被检查者做上臂的内收、外展活动,观察其活动范围。
整理·风之子
第1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内旋80°,外旋30°:肘关节屈曲成90°,手指向前,嘱被检查者做前臂的内收、外展活动,观察其活动范围。
上举90°:嘱被检查者上肢前屈或外展,向上抬举超过肩关节,观察其活动范围。
·肘关节:
中立位:肘关节完全伸直,掌心向前。
活动度:屈曲140°,过伸0~10°:肘关节先伸直再屈曲,同时屈曲腕关节,手指能触及同侧肩部;肘部尽量后伸;观察其活动度。
旋前80~90°,旋后80~90°:上臂贴紧躯干侧方,屈肘90°,拇指向正前方,嘱被检查者做前臂的旋前(内)、旋后(外)活动,观察其活动范围。
·腕关节与手:
腕关节:
中立位:腕掌伸直成一直线,手掌心向下。
活动度:背伸35~60°,掌屈50~60°:腕关节向背侧(指尖向上抬起)伸展或向掌侧屈曲(指尖向下屈曲),观察其活动范围。
桡偏25~30°,尺偏30~40°:手向桡侧、尺侧偏,观察其活动范围。
掌指关节:
活动度:掌指关节屈曲60~90°,伸直为0°近节指间关节屈曲90°,伸直0°;远节指间关节屈曲60~90°,伸直0°。 掌拇关节:
活动度:掌侧外展70°;对掌,注意拇指横越手掌之程度;屈曲,掌拇关节20一50°,指间关节90°;内收,伸直位与食指桡侧并拢。
·髋关节:
中立位:被检查者卧位,双下肢伸直,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线。 活动度:屈曲145°:仰卧位,尽量屈膝屈髋观察其活动范围。
后伸40°:俯卧位,检查者一手压住被检查者骶部,一手抬起被检查者一侧下肢
做后伸,另一侧下肢伸直,观察其活动范围。
外展30~45°,内收20~30°:仰卧位,检查者固定骨盆,然后做下肢的内收、
外展运动,观察其活动范围。
内旋40~50°,外旋40~50°:仰卧位,屈膝屈髋90°,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做小腿的内旋、外展活动,观察其活动范围。
·膝关节:
中立位:仰卧位,下肢伸直,足尖向上。
活动度:屈曲145°,伸直0°(可超伸10°),当膝关节屈曲时内旋约10°,外旋20°。
·踝、足部: 踝关节:
中立位。仰卧位,小伸直,足尖向上,足跟无内、外翻,足掌无内收、外展。
活动度:背伸20~30°,跖屈40一50°;跟距关节内翻30°,外翻30一35°;跖趾关节
第 2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背伸约45°,跖屈约30~40°。 二、长度测量:
1.上肢: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1)上臂: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2)前臂: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2.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 (1)大腿: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2)小腿: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腓骨小头顶点至外踝下缘。
三、周径测量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
大腿:取髌上10~15cm处; 小腿:取小腿最粗处。
上臂:肱二头肌中部; 前臂:取肱骨内伤髁下约6cm处;
【注意事项】
1、检查各部位活动度是先确定各部位、关节的中立位,然后进行各部位、关节的主动与被动检查。
2、嘱被检查者全身放松,听从检查者指示,防止被检查者紧张而不能正确测量。 3、各部位都需要对比检查。
【实验报告】
1、肢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上肢: 上臂: 前臂: 下肢: 大腿: 小腿:
2、各部位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
整理·风之子
第3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二 头颈部、背腰部、骨盆特殊检查法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头颈部、腰背部、骨盆特殊检查法的操作方法。 2、掌握各个特殊检查的阳性意义。 【实验用物准备】 检查床、叩诊锤。 【实验方法】
1、讲解、示教。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头颈部特殊检查:被检查者坐位。 1.分离试验:
操作:医者一手托住患者颏下,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如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即为阳性。
意义:阳性提示颈椎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
2.挤压试验: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手指互相嵌夹相扣,以手掌面下压患者头顶,两前臂掌侧夹于患者头两侧以保护,不使头颈歪斜。当双手向下挤压时,颈部或上肢出现疼痛加重,即为阳性。检查时对疼痛予以定位。
意义:阳性提示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
3.屏气收腹试验:又称凡尔赛凡(Valsalva)试验。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屏住呼吸,收缩腹部肌肉以增加腹压,此时患者颈部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意义:提示颈椎管内有占位性病变。
4.吞咽试验:
操作:患者取坐位,嘱其作吞咽动作,如出现吞咽困难或疼痛,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常见于咽后壁脓肿,颈椎前血肿等。
5.吸气转头试验:又称艾得松(Adson)试验。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用手指摸到患者的桡动脉,同时将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把头部下颏转向被检查的一侧,医者感到患者的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
意义:提示有颈肋或前、中斜角肌挛缩等病变。
6.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操作:患者坐位,头微屈。医者立于患者被检查侧,一手臵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
第 4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则视为阳性。
意义:常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二、腰背部特殊检查法:
1.直腿抬高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靠拢。嘱患者先将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床面,再检查另一侧下肢,两侧作对比,正常时腿和检查床面之间的角度约80°。当将一侧腿抬高过程中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抬高幅度受限时,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椎管内肿瘤等病变。
2.仰卧屈膝屈髋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两腿靠拢,嘱其尽量屈髋、屈膝。医者双手按压患者双膝,使大腿尽量靠近腹壁,此时腰骶部呈被动屈曲状态。如腰骶部出现疼痛,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提示腰骶韧带有损伤或腰骶关节有病变。
3.拾物试验: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小儿脊柱前屈功能有无障碍。
操作:先取一物臵于地面,让小儿拾起,注意观察其拾物的姿势。如直立弯腰拾物为正常。当脊柱有病变,腰不能前屈时,患儿屈髋、屈膝,腰部板直,一手扶住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物。此为拾物试验阳性。
4.俯卧背伸试验:本试验用于检查婴幼儿脊柱病变。 操作:嘱患儿俯卧位,医者提起其双足,出现腰部过伸,脊柱呈弧形后伸状态为正常。若提起双足时,脊柱呈强直状态,大腿、骨盆和腹壁同时离开床面,此为俯卧背伸试验阳性。
三、骨盆特殊检查法
1.骨盆挤压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两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如发生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骨盆有骨折或骶髂关节有病变。
2.床边试验:又称盖斯兰(Gaenslen)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医者将其移至检查床边,一侧臀部放在床外,让该侧的腿在床边下垂,医者按压此腿使髋后伸,同时按压患者另一侧腿的膝关节,使之尽量屈髋、屈膝,使大腿靠近腹壁,这样使骨盆产生前后扭转的力,如骶髂关节发生疼痛,则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提示骶髂关节有病变。
3.“4”字试验:又称帕切克(PatriCk)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将其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把足架在另一侧腿的膝关节上,双下肢呈“4”字形,医者一手放在患者屈曲的膝关节内侧,另一手放在对侧髂前上棘前面,然后两手向下压,如骶髂关节处出现疼痛,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提示骶髂关节有病变。
整理·风之子
第5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4.骨盆分离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两手分别臵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两手同时向外下方推压,若出现疼痛,即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意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
5.斜扳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一侧腿伸直,另一侧腿屈髋、屈膝各90°,医者一手扶住该侧屈曲的膝部,另一手按住同侧肩部,医者用扶膝部的手推患者的腿内收并使该侧的髋关节内旋,如骶髂关节发生疼痛,本试验即为阳性。
6.单髋后伸试验:
操作: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医者一手按住患者骶骨背面,另一手肘部托住一侧大腿,用手握住该侧小腿,向上提起下肢,使髋关节被动后伸,如骶髂关节处疼痛,本试验为阳性。两侧作对比检查。
意义:该试验用于检查骶髂关节病变。
【注意事项】
1、检查时切忌使用暴力,应在患者接受范围内操作。
2、嘱被检查者全身放松,听从检查者指示,防止被检查者紧张而检查不准确。
【实验报告】
1、各个特殊检查的临床意义。 2、背腰部特殊检查的操作方法。
第 6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三 四肢部特殊检查法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四支部特殊检查法的操作方法。 2、掌握各个特殊检查的阳性意义。
【实验用物准备】 检查床、叩诊锤。 【实验方法】
1、讲解、示教。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肩部特殊检查
1.搭肩试验:又称杜加(Dugas)试验。
操作:主要检查肩关节有无脱位。检查时先嘱患者屈肘,将手搭于对侧肩上,如果手能搭到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为正常。若手能搭到对侧肩部,肘部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部能靠近胸壁,手不能搭到对侧肩部,均属阳性征。
2.落臂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取站立位,将患肢被动外展90°,然后令其缓慢地放下,如果不能慢慢放下,出现突然直落到体侧,为本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肩部肌腱袖有破裂。
3.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又称叶加森(Yergason)试验。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屈肘90°,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嘱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医者给予阻力,如出现肱二头肌腱滑出,或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为阳性征。
意义:前者为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后者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4.肩周径测量:又称卡拉威(Callaway)试验。
操作:医者用软尺以患者肩峰绕过腋窝测其周径。肩关节脱位时,由于肱骨头脱出,其周径增大。需将患侧与健侧作对比。
5.疼痛弧试验:
操作: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其上肢,当外展到60~120°范围时,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区域的外展痛称疼痛弧。
6.直尺试验
操作:正常的肩峰位于肱骨外上髁与肱骨大结节连线之内侧,医者用直尺贴于患者上臂外侧,一端接触肱骨外上髁,另一端能与肩峰接触则为阳性征。
意义:说明有肩关节脱位或有肩胛骨颈部明显移位骨折。
整理·风之子
第7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7.冈上肌腱断裂试验:
操作:嘱患者肩外展,当外展30~60°时可以看到患侧三角肌明显收缩,但不能外展上举上肢,越用力越耸肩。若被动外展患肢越过60°,则患者又能主动上举上肢。这一特定区的外展障碍为阳性征。
意义:提示存在冈上肌腱的断裂或撕裂。
二、肘部特殊检查法
1.腕伸肌紧张试验:
操作:检查时一手握住患者肘部,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半握拳,另一手握住手背部使之被动屈腕,然后于患者手背部施加阻力,嘱患者伸腕,此时肱骨外上髁处发生疼痛则为阳性。
意义:表明有肱骨外上髁炎。
2.肘关节侧副韧带稳定性试验:
操作: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肘部的后面,另一手握住腕部,让患者伸直肘关节,一手握患者腕部并使前臂内收,握肘部的手推肘关节向外,在肘关节外侧产生内翻应力,前臂有内收活动,表明有外侧副韧带断裂。若握患者腕部的手使前臂外展,握肘部的手拉肘关节向内,在肘关节内侧产生外翻应力,若前臂有外展活动,表明有内侧副韧带断裂。
作以上试验时,若出现肘关节外侧或内侧疼痛,未发现前臂内收或外展活动,虽然肘外、内侧副韧带未达到断裂的程度,也要考虑该部的韧带损伤。
3.叩诊试验:又称替尼(Tine)征。本试验是用来检查神经内有无神经瘤的一种方法。
操作:当轻叩到神经结节处时,会产生向远端放射痛, 意义:提示有神经瘤存在。
二、腕和手部检查法
1.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屈肘90°,掌心向下,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手掌部,使患手被动向尺侧偏斜,然后伸屈腕关节,使腕关节尺侧发生挤压和研磨,如疼痛明显即为阳性。
意义:提示三角软骨有损伤。 2.握拳试验:又称芬克斯坦(Finkel-stein)试验。用于诊断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屈肘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将拇指握在掌心中,医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使腕关节向尺侧屈腕,若桡骨茎突部出现剧烈疼痛,则本试验为阳性。
3.指浅屈肌试验:
操作:医者将被检查处的手指固定于伸直位,然后嘱患者屈曲需检查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若不能屈曲,表明该肌腱有断裂或缺如。
第 8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4.指深屈肌试验:
检查时将患者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固定在伸直位,然后让患者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若不能屈曲,表明该肌腱可能有断裂或该肌肉的神经支配发生障碍。
5.屈指试验:又称本奈-李特(Bunnel-Littler)试验,本试验可评价手内在肌的张力。 操作:检查时,使患者掌指关节略为过伸,然后屈曲其近端指间关节,若近端指间关节不能屈曲,则可能是内在肌紧张或是关节囊挛缩。
区别內在肌紧张或关节囊挛缩的方法:使患指在掌指关节部位略为届曲。然后被动屈曲其近端指间关节。该关节若能充分屈曲,则提示内在肌紧张。如果该关节仍不能完全屈曲,活动受限,提示近端指间关节的关节囊挛缩。
6.压脉试验:又称爱伦(Allen)试验,此试验是检查手部尺动脉和桡动脉的血液供应是否充分的一种方法。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快速握拳数次,然后握紧,医者用手压挤患者握紧的拳,然后将拇指放在桡动脉上,食指与中指放在尺动脉上,同时向下将血管压瘪。在血管腔闭塞的情况下,让患者张开手,此时手掌应呈苍白色,然后松开腕部一条动脉,但要继续压迫另一条动脉,正常时手会立刻变红。如红得很慢,意味着松开的动脉有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另一动脉也可用同样方法进行检查,须两手对比。
三、髋部特殊检查法
1.髋关节承重机能试验:又称存德林伯(Trendelenburg)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直立位,背向医者,嘱患者单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直立,当一腿离开地面时,负重侧的臀中肌立即收缩,将对侧的骨盆抬起,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功能正常,本试验为阴性。如不负重一侧的骨盆不抬高,甚至下降,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无力或功能不全,此为本试验阳性。
2.骼胫束挛缩试验:又称欧伯(ober)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侧卧,患侧下肢在上,嘱其尽量外展,然后屈膝90°,使髂胫束松弛,然后放松外展的大腿,大腿下降到内收位,本试验阴性,表明髂胫束正常。若外展的大腿放松后仍保持在外展位,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提示髂胫束挛缩。 3.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又称托马(Thomas)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仰卧,腰部放平,嘱患者分别将两腿伸直,注意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某一侧腿伸直时,腰部挺起,本试验为阳性,则该侧髋关节有屈曲挛缩。另一方法是嘱患者一侧腿完全伸直,另一侧腿屈髋、屈膝,使大腿贴近腹壁,腰部下降贴近床面,伸直一侧的腿自动离开床面,向上抬起,亦为阳性征。
4.下肢短缩试验:又称艾利斯(Allis)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髋、屈膝并拢,两足并齐,放于床面,观察两膝的高度,如两膝等高为正常。若一侧膝比另一侧低,即本试验为阳性。
整理·风之子
第9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5.望远镜试验:又称杜普纯(Dupuytren)试验。用于检查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操作:检查时患儿仰卧位,医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将大腿抬高30°,并作上下推拉动作,若察觉有松动感者即为阳性。双侧对照检查。
6.复髋试验:又称欧托拉尼(Ortolani)试验,用于检查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操作:检查时患儿仰卧位,医者用一手握住患儿膝部,另一手中指、无名指压住股骨大转子,将大腿屈曲、外展、外旋,当股骨头进入髋臼时,即可听到复位的弹响声.医者再将患儿的大腿内收、内旋、伸直,股骨头滑出髋臼,也可听到脱位的弹响声,为本试验阳性。但须注意,若股骨头脱位较高,作本试验时不产生复位或脱位的感觉,也未闻及弹响声,不能认为髋关节无脱位,还须与其他检查对照。
7.髋关节过伸试验:又称腰大肌挛缩试验。 操作:患者俯卧位,屈膝90°,医者一手握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若骨盆亦随之抬起,即为阳性。
8.蛙式试验:多用于幼儿。
操作:检查时患儿仰卧,使双膝双髋屈曲90°,医者使患儿双髋作外展、外旋至蛙式位,双下肢外侧接触到检查床面为正常,若一侧或两侧下肢的外侧不能接触到床面,即本试验为阳性。
意义:提示可能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9.股骨大转子位置的测量方法 (1)髂坐连线:又称奈拉通(Nelaton)线,患者取侧卧位,从髂前上棘到坐骨结节的连线,正常时股骨大转子的顶点恰在该连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以上,说明大转子上移。
(2)髂股连线:又称休梅克(shoemaker)线,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中立位,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平面上,医者从两侧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顶点分别作连线,即髂股连线。正常时两连线之延长线相交于脐或脐上中线,称为卡普兰(Kaplan)交点。若一侧大转子上移,则延长线交于健侧脐下,且偏离中线。
(3)布瑞安(Bryant)三角:患者取仰卧位,自髂前上棘与床面作一垂线,自股骨大转子顶点与身体平行划一线与上线垂直,连接髂前上棘与大转子顶点,即构成一直角三角形,称为布瑞安(Bryant)三角。如果直角的两边等长,则为正常。如大转子顶点到髂前上棘与床面的垂线之间的距离变短,说明该侧大转子向上移位。
四、膝部检查法
1.回旋挤压试验:又称麦克马瑞(Mc Murray)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足,一手固定膝关节,使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尽力使胫骨长轴内旋,并向内推挤膝关节使其外翻,小腿外展,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果膝关节外侧有弹响和疼痛,即本试验为阳性,表明外侧半月板有损伤。按上述原理作反方向动作,使膝关节外旋内翻,小腿内收,然后伸直膝关节,如果有弹响和疼痛,即为阳性征。
意义:提示内侧半月板有损伤。
第 10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研磨提拉试验:又称阿普莱(Apley)试验。 (1)挤压或研磨试验:
操作: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固定胭窝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向下压足,使膝关节面靠紧,然后作小腿旋转动作。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关节软骨损伤。
(2)提拉试验:本试验有助于鉴别损伤处发生在半月板还是在侧副韧带。
操作:患者俯卧,膝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按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肢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离开检查床面,作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若出现膝外侧或内侧疼痛,则为提拉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有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
3.屈膝旋转试验:又称梯布瑞尔一费舍(Timbrill-Fischer)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坐于床边,双膝屈曲足下垂,医者用拇指压在患者关节间隙的前侧方,相当于半月板处,另一手内旋和外旋患者小腿,反复多次。如有半月板破裂,可能在医者拇指下突然感有物体移动并引起疼痛。
4.膝侧副韧带损伤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如检查内侧副韧带,医者一手臵患者膝外侧推膝部向内,另一手拉小腿外展,这时产生松动感和内侧疼痛,即为本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或撕裂。反之,检查外侧副韧带有无损伤或断裂。
5.半月板重力试验: 操作:检查外侧半月板时,患者侧卧位,将大腿垫高,使小腿离开床面,嘱患者作膝关节屈伸运动,使外侧半月板受到挤压和研磨,如有外侧发生疼痛或出现弹响即为阳性征。接着检查内侧半月板,嘱患者反方向侧卧,上面的腿略外展,作膝关节屈伸活动,使内侧半月板受到挤压和研磨,若无弹响和疼痛,内侧半月板正常。若出现弹响和疼痛,即本试验为阳性。
6.抽屉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90°,医者用大腿压住患者的足背,双手握住小腿近端用力前后推拉。如果小腿近端向前移动,表明前交叉韧带断裂;反之,有向后过多的移动,表明后交叉韧带断裂。
7.浮髌试验:
操作:检查时患腿伸直,医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部于关节腔。然后用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若感觉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此即浮髌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膝关节腔内有积液。
8.绞锁征: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嘱其膝关节屈伸活动数次,若出现关节疼痛且不能屈伸,即为阳性征。
整理·风之子
第11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意义:提示半月板撕裂、移位而发生膝关节绞锁。
五、踝与足部检查法
l.挤压小腿三头肌试验:
操作:患者俯卧,足垂于检查床边,医者用手挤捏患者小腿三头肌,引起足踝跖屈为正常,若无跖屆活动,提示跟腱断裂。
2.踝关节背伸试验:本试验以鉴别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挛缩。
操作:若伸膝或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说明比目鱼肌挛缩。若屈膝时踝关节能背伸,伸膝时踝关节不能背伸,说明腓肠肌挛缩。
3.伸踝试验:又称霍曼斯(Homans)试验。 操作:检查时嘱患者伸直小腿,然后用力背伸踝关节,如小腿肌肉发生疼痛,则为本试验阳性。
意义:提示小腿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4.前足挤压试验: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手握住患者前足部横向挤压,若出现剧烈疼痛为阳性征。 意义:提示有跖骨骨折。
5.跟轴线测量:
操作:患者站立位,若小腿正中线与足跟纵轴一致为正常,若跟骨轴线向小腿正中线外侧或内侧偏斜。
意义:提示有足内翻或外翻畸形。
6.足长轴与两踝连线的测量: 操作:患者仰卧位,从足跖面检查,足长轴与两踝连线相交,正常时足长轴向胫侧倾斜5°,因此两线相交的外上角正常应为95°。若两线相交成直角者,即为前足外展畸形。
7.足指数测定:
操作:足平放桌上,自足最高处到桌面的距离为足弓高度;自足跟到第2趾尖的长度为足长度。
足弓高度×100 正常足指数= ≈29~31 足长度
扁平足指数小于29,严重者指数在25以下,高弓足指数大于3l。
8.足顶角测定:
把第l跖骨头、内踝、跟骨结节三点连成1个三角形,顶角95°为正常。
高弓足顶角达60°左右,扁平足顶角达105~120°。靠跟骨侧的底角正常为60°,扁平足约在50一55°,高弓足约在65~70°。
第 12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注意事项】
1、检查时切忌使用暴力,应在患者接受范围内操作。
2、嘱被检查者全身放松,听从检查者指示,防止被检查者紧张而检查不准确。
【实验报告】
1、各个特殊检查的临床意义。
2、髋、膝部特殊检查的操作方法。
整理·风之子
第13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四 骨科神经检查法、肌力检查法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肌力、反射检查的操作方法。 掌握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
掌握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实验用物准备】
检查床、叩诊锤、棉签、皮尺。 【实验方法】
1、讲解结合带教并练习。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肌力检查
(一)肌力测定标准 可分为以下六级:
0级 肌肉无收缩。
1级 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
2级 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 3级 肌肉收缩能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 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 5级 肌肉收缩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
(二)各部位肌肉肌力测定法 1、颈、肩、背部肌力检查
(1)胸锁乳突肌:患者头向一侧倾斜,脸转向对侧,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或平卧位嘱患者抬头,医者给予阻力。
(2)斜方肌:嘱患者耸肩,医者对此给以阻力.或俯卧位嘱患者头颈后伸,医者给予阻力。 (3)胸大肌、胸小肌:嘱患者肘关节稍屈曲,上肢外展,然后内收上臂,医者给予阻力。 (4)肩胛提肌:嘱患者作提肩动作,并给以阻力。
(5)菱形肌:嘱患者俯卧,两肘向后用力,医者对其肘部给予阻力。
(6)前锯肌:嘱患者面对墙壁,上肢伸直,做推墙动作,医者用手触摸前锯肌的收缩,并观察肩胛骨有无离开胸廓而突起。
(7)冈上肌:嘱患肩外展。医者给以阻力。
(8)冈下肌:嘱患者肘关节屈曲,再使上臂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9)肩胛下肌、大圆肌:嘱患者肘关节屈曲位,上臂内旋,医者给以阻力。
(10)背阔肌:嘱患者上臂外展至90°后,作内收动作,医者一手抵住患者的肘部,并给以阻力,一手触摸肩胛下角肌肉的收缩。
(11)三角肌:嘱患者将上肢外展由15°至90°,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上肢肌力检查
(1)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前臂臵旋后位,然后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
第 14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肱二头肌及肱肌之收缩。
(2)肱三头肌、肘后肌肌力测定:肩外展肘屈曲,作抗阻力伸肘动作,并触摸肱三头肌、肘后肌之收缩。
(3)旋前圆肌、旋前方肌肌力测定:患者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嘱其前臂旋前,医者给以阻力。
(4)桡侧腕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背伸,继作屈腕动作,医者对此给以阻力,并触摸桡腕关节处紧张的肌腱。
(5)掌长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握拳,并尽量屈腕,可见掌长肌突于皮下,医者对屈腕动作给以阻力。
(6)指浅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屈曲食指至小指中任一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其余手指由检查者固定于伸直位,医者对屈指动作给以阻力。
(7)拇长屈肌肌力测定:医者固定拇指近端指节,嘱患者屈拇指末节,并给以阻力。 (8)指深屈肌肌力测定:患者手指伸直位,医者固定手指中节,嘱其屈手指末节,并给以阻力。
(9)拇短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作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拇短展肌的收缩。
(10)拇指对掌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向小指作对指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1)拇短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屈曲近节拇指,医者在拇指近节掌面给以阻力。
(12)尺侧腕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呈内收位,在此位臵上,作屈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3)拇收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作拇指内收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14)小指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手指伸直,小指作外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5)小指短屈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食、中、无名指伸直,然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医者给以阻力。
(16)小指对掌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小指臵伸直位,然后小指向拇指方向对合,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7)蚓状肌、骨间肌肌力测定:嘱患者食、中、无名、小指在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位时,屈曲掌指关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8)骨间背侧肌肌力测定: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嘱其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9)骨间掌侧肌肌力测定:以患者中指为中心,先将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分开,再嘱患者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向中指靠拢,医者给以阻力。
(20)肱桡肌肌力测定:患者前臂臵于中立位与旋后位之间,嘱其前臂旋前并屈肘,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1)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于外展位,并作伸腕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2)旋后肌肌力测定:患者前臂臵于旋前位,嘱其作旋后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3)指总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掌指关节伸直位,中、末节手指屈曲位,然后作伸直手指的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24)尺侧腕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腕关节呈内收位,并作腕背伸动作,医者对此加以阻力。 (25)拇长展肌肌力测定:嘱患者外展并稍伸直拇指,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6)拇短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伸直拇指近端指节,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整理·风之子
第15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7)拇长伸肌肌力测定:嘱患者拇指末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3、脊柱及腹部肌力检查:
(l)骶棘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躯干向后背伸,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2)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嘱其向对侧旋转躯干,在此基础上作仰卧起坐动作,医者触摸该侧腹肌。
(3)腹直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作起坐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4、下肢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作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股薄肌肌力测定: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3)髂腰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作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4)缝匠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位,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5)股四头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6)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7)臀中肌肌力测定: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作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8)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9)臀大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小腿屆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1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臵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11)腓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2.比目鱼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屆,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13)胫骨前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4)胫骨后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作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可触及该肌腱。
(15)趾长屈肌肌力测定:患者近端趾节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6)跖长屈肌肌力测定:将患者的跖趾关节固定在伸直位,嘱其屈曲坶趾末节,医者在其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17)趾短屈肌肌力测定:医者将患者的2~5趾跖趾关节固定于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近端趾间关节,并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18)短屉肌肌力测定:患者坶趾趾间关节保持伸直位,嘱其屈曲坶趾跖趾关节,并给以阻力。
(19)展肌肌力测定:患者用力将坶趾与第2趾分开,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第 16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0)跖方肌、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肌力测定:患者外展小趾,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1)足蚓状肌肌力测定:患者足趾的跖趾关节屈曲,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伸直,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2)足骨间肌肌力测定:患者作足趾的分开与合拢的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3)腓骨长肌肌力测定:患者足尽量跖屈,并使足外翻,医者给以阻力。 (24)腓骨短肌肌力测定:患者足背伸并外展,医者给以阻力。
(25)趾长伸肌肌力测定:患者伸2~5趾末节,医者对趾端背侧给以阻力。
(26)长伸肌肌力测定:坶趾伸直位,嘱患者作坶趾背伸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二、反射检查 (一)生理反射
1.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 一般用下列方法表示反射的程度:消失(一),减退(+),正常(++),增强(+++),亢进或阵挛(++++)。
2.浅反射:包括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
一般记录方法:消失(一),迟钝(+),活跃(++),亢进(+++)。
表1 深反射分析表 检查方法 反应 肘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膝关节伸展 足部跖曲
表2 浅反射分析表 检查方法 反应 肌肉 腹横肌 腹斜肌 腹直肌 提睾肌 肛门括约肌 神经 肋间神经 肋间神经 肋间神经 生殖股神经 肛门神经 节段定位 T7~8 T9~10 T11~12 L1~4 S4~5 上腹壁反射 迅速轻划上腹部皮肤 上腹壁收缩 中腹壁反射 迅速轻划中腹部皮肤 中腹壁收缩 下腹壁反射 迅速轻划下腹部皮肤 下腹壁收缩 提睾反射 肛门反射 轻划大腿内上侧皮肤 轻划肛门旁皮肤 睾丸上提 肛门收缩 肌肉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股四头肌 腓肠肌 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股神经 胫神经 节段定位 C5~7 C6~8 C2~4 L4~S2 肱二头肌叩击置于患者二头肌腱上反射 的检查者的手指 肱三头肌叩击鹰上方的三头肌腱 反射 膝反射 跟腱反射 叩击髌骨下股四头肌肌腱 叩击跟腱
(二)病理反射
在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
1.弹手指征:又称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整理·风之子
第17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3.压擦胫试验: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又称戈登(Gordon)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5.踝阵挛: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6.髌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三)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
5.病理反射: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三、四肢神经损伤检查
(一)桡神经检查
桡神经由臂丛神经后束延伸而来,首先由腋窝部分出肱三头肌支,桡神经损伤多数发生在此分支以下。继此分支之后,桡神经绕过肱骨桡神经沟,至三角肌粗隆下方,再穿过肌间隔,在肘上部有4个分支:即肱桡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支,桡神经损伤发生在这一段为多见。
桡神经的感觉支,在肱骨中段分出上臂后侧皮神经,支配上臂后侧皮肤感觉。在肘关节附近分出桡神经浅支,支配前臂后侧、手背桡侧两个半手指的感觉。当桡神经损伤时,上述部位感觉障碍。
桡神经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前臂伸肌群肌萎缩和腕下垂。
(二)正中神经检查
正中神经是从臂丛神经的前束延伸而来,在上臂伴随肱动脉而下,没有分支,在肘部分出旋前圆肌支、桡侧腕屈肌支、指浅屈肌支、指深屈肌支、坶长屈肌支等。正中神经进入腕管以后,又分出拇短屈肌支、拇短展肌支、拇指对掌肌支等。
正中神经损伤后,手部出现大鱼际肌萎缩,对掌肌麻痹,掌心凹陷消失,称为“猿手”。 正中神经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为手掌的桡侧三个半手指和手背桡侧三个手指的末节,如有神经损伤时,则发生感觉障碍。
根据正中神经损伤的平面高低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当发生在肘部以上高位损伤时,则前臂的旋前动作,桡侧屈腕动作,拇、食、中指的屈指动作完全丧失.当损伤平面发生在腕部时,出现手的内在肌麻痹。
第 18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三)尺神经检查
尺神经是由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延伸而来,在腋部随肱动脉而下,在上臂无任何分支,经过肱骨下端尺神经沟,到前臂分尺侧腕屈肌支,然后下行至豌豆骨桡侧转入掌心。尺神经损伤后出现手部骨间肌萎缩,各掌骨明显隆起,掌骨间呈沟状凹陷,小鱼际肌萎缩,掌心变平,无名指和小指蚓状肌麻痹,表现掌指关节过伸,无名指、小指指间关节屈曲,即“爪形手”畸形。
尺神经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是手的尺侧皮肤,包括掌侧面的一个半手指和背侧面的两个半手指皮肤,损伤后此支配区出现感觉障碍。
尺神经损伤后的肌力检查,常检查尺侧腕屈肌和拇内收肌。
(四)股神经检查
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来自腰神经丛,在腰大肌和髂腰肌之间下行并向此两肌发出分支。再从腹股沟韧带下,经肌裂孔达大腿前部,向股四头肌、缝匠肌、耻骨肌等发出运动分支,并发出支配小腿内侧的皮肤感觉支,当发生损伤时,该部感觉障碍。
股神经损伤运动检查,主要检查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检查的方法测定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
膝腱反射是检查股神经损伤和L2~4根损伤及脊髓损伤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膝腱反射检查以了解其生理反射是否存在,以判断运动神经损伤与否。
(五)坐骨神经检查
坐骨神经是来自L4~5。神经根和S1~3神经根组成的骶丛神经。从坐骨大孔穿出骨盆,由梨状肌下缘中点穿出,下行至臀大肌下缘,在大腿后方被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半腱肌所覆盖。走行过程中向这些肌肉发出运动支,再向下延续分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
检查坐骨神经支配的股后侧肌力时,患者俯卧位,嘱其抗阻力屈膝,以测定肌力。 跟腱反射检查,用于诊断坐骨神经损伤。通过检查观察有否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判断坐骨神经损伤程度。
(六)腓总神经检查
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在大腿中部以下分支而来,至胭窝部向外走行,绕过腓骨小头到小腿外前方分为深浅两支,腓深神经的肌支支配胫前肌、趾长伸肌、坶长伸肌、趾短伸肌等。其感觉支支配第1、2趾之间皮肤感觉。腓浅神经的运动支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其感觉支支配足背的大部皮肤.如发生损伤则上述支配区出现感觉丧失或异常。
临床常检查胫前肌和坶长伸肌肌力来分析腓总神经损伤。
(七)胫神经检查
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主要延续部分,在大腿后侧中下部与腓总神经分开;从腘窝向下穿过比目鱼肌腱弓,在肌层内延伸到足跟部,然后进入足底部。胫神经的主要肌支有: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坶长屈肌。
检查腓肠肌时,患者取直立位,单腿站立,然后将足跟抬起,前足着地,如不能抬起足跟,则该肌肌力弱或麻痹。检查坶长屈肌时,患者坐于检查床上,两下肢伸直,嘱其作坶趾跖屈运动,医者测该肌肌力。
整理·风之子
第19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胫神经的感觉支配区,为小腿的后外侧和足底部。如有胫神经损伤,则此区皮肤感觉丧失。
跟腱反射检查,也常用于胫神经损伤时的检查。检查观察有无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判断胫神经损伤程度。
【实验报告】
1、肌力的分级?
2、病理反射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意义?
3、四肢神经检查主要包括那几条神经?简述各自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
第 20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五 正骨八法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正骨八法的操作要领。
熟悉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及适应证。
【实验用物准备】
检查床、纱布绷带、棉纸。 【实验方法】
1、讲解结合带教并练习。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正骨八法操作应用: 1、手摸心会:
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拔伸牵引:
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
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臵,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旋转屈伸: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对多轴性关节附件的骨折也是如此。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宜先在内收、内旋位牵引,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头,最后内旋扣紧骨折面,把上举的肢体慢慢放下来。总之,骨折断端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们)通常是同时存在的,采用拔伸牵引与旋转屈伸手法相结合,才可使远近骨折端轴线一致重叠移位才能得到纠正。 4、提按端挤:
主要用于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
实施手法时,医者以掌、指分别臵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
整理·风之子
第21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对于骨折前后侧移位者用提按手法,医者以双手拇指按于突起的骨折一端向下,其余手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使骨折两端对合。对骨折内外侧移位者用端挤手法,医者以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
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5、摇摆触碰:
这种手法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
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
触碰手法一般用于横形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在骨折整复及夹板固定患肢后,医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增加稳定性。
6、夹挤分骨:
此手法适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在胫腓骨、尺桡骨、掌骨干或跖骨干之间有骨间膜或骨间肌附着,发生骨折后,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相互靠拢,形成侧方移位。
整复骨折时,医者以双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分别由骨折部的掌背侧或前后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进行整复。 7、折顶回旋:
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后,单靠牵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矫正其重叠移位,可实施折顶法。
操作时,术者双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则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抵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则持续向下压迫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回旋手法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使用回旋手法时,关键在于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途径,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术。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相对,从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操作时,医生一定要十分谨慎,依靠双手分别把持两骨折段,使两折段骨皮质互相紧贴,以免增加软组织的损伤。若感到回旋有阻力时,应改变方向,以使骨折复位。另外,实施此手法时,术者常需告诫助手在解脱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后,应适当放松牵引。 8、推拿按摩:
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
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注意事项】
要求医生在实施手法治疗之前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第 22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注意患者局部与整体关系,密切注意全身情况变化;同时注意掌握复位标准。
当发生骨折后,实施正骨手法须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一般而言,骨折复位的最佳状态是解剖对位。在临床上,若某些骨折的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对位,也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及骨折部位的不同,达到功能对位。所谓功能对位,即骨折在整复后无重叠移位,旋转、成角畸形得到纠正,肢体的力线正常,长度相等,骨折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可能恢复到满意程度,不影响病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要求。
骨折后4~6小时之内,局部瘀血尚未凝结,是实施手法复位的良好良好时机。
受伤后7~10天内均可手法复位,但时间越久复位困难越大。同时,依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止痛或麻醉措施,作好整复前的人员与器材准备,参加整复人员要集中精力,切忌使用暴力,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另外,应避免使患者和医生长时间暴露于X射线辐射范围之内,X线害。
【实验报告】
简述正骨八法的操作要点。
整理·风之子
第23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六 脱位复位手法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常用的脱位复位手法的操作要领。 熟悉脱位复位手法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实验用物准备】
检查床、纱布绷带、棉纸。 【实验方法】
1、讲解结合带教并练习。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手法操作及适应证
1、手摸心会:
通过手法触摸伤部,可进一步辨明关节脱位的程度和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2、拔伸牵引:
这是整复脱位的基本手法,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对脱位关节进行拔伸牵引,可克服关节周围肌肉因解剖异常与疼痛而引起的痉挛性收缩。
牵引时,由一助手固定脱位关节的近端肢体,另一助手握住伤肢远段进行对抗牵引,牵引力量和方向根据病情而定。
在牵引过程中,可同时施行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及旋转等手法。
3、屈伸回旋:
此法临床极为常用,适用于肩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等。
当肩关节发生脱位后,肱骨头可被关节囊、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卡住或锁住,如果单纯纵向牵引,则越牵截止紧,必须配合屈伸回旋手法,使其循脱位于的原路复位。如髋关节脱位,操作时须在屈髋屈膝位牵引,同时内收屈曲大腿,再外展、外旋、伸直患肢。本法因杠杆力较大,如伴有骨质疏松症应慎用。
4、端提捺正: 本法是端、提和捺正(挤、按)手法的综合应用,或单用其中一法。适用于各种脱位,常与拔伸牵引配合使用。
如肩关节脱位,医者以手端托肱骨头使之复位。桡骨头半脱位,以拇指向内下挤桡骨头使之复位。
5、足蹬膝顶法
(1)足蹬法:通常一人操作,适用于肩、肘及髋关节脱位。
以肩关节脱位为例,患者仰位,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术者用足底蹬于患者腋下(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们用右足),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在牵引过程中将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即可复位。
第 24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膝顶法:也可一人操作,适用于肩、肘关节部位。
以肘关节脱位为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患肢上臂,另一手握腕部,膝关节屈曲,足蹬在患者坐的椅子上,将膝放在患肘前,顶压肱骨下端,握腕之手须前臂方向用力牵引并屈肘,一般即可复位。
6、杠杆支撑法(亦称杠抬法):本法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适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助手以圆木棒裹以棉垫置于侧腋下,向上抬起;医者以双手握患肢腕部,使肩外展40°并向下对抗牵引。杠杆在腋下形成力的支点,复位一般较容易。对陈旧性脱位者,整复前进行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是必要的。对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本法应慎用。另外,使用本法应注意充分保护好软组织,防止损伤神经血管。
【注意事项】
综合各种脱位复位手法的机理,一是解除软组织的紧张痉挛,使脱位的骨端关节摆脱在异常位臵的阻挡;二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医者手足或器具为支点,通过屈伸回旋、端提捺正等法使脱位关节得以复位。
如同整复骨折一样,要求医者施行手法前要全面掌握病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X线片所见,明确诊断。应分清是全脱位,还是半脱位,以及脱出方向;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存在,如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在手法整复之前,要充分准备,选好助手并做好分工,备妥复位与固定的用具,使用必要的麻醉止痛措施;同时,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和顾虑。在整复过程中,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复位方法,避免使用暴力,医者精力要集中,手法要熟练灵活,动作要轻巧,掌握用力大小和方向,且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及局部变化。脱位如伴有骨折时,应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
【实验报告】
简述脱位整复手法的操作要点。
整理·风之子
第25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夹板长度应视骨折的部位不同而异,分不超关节固定夹板与超关节固定夹板两种,前者达用于骨干骨折,后者适用于关节内或近关节处骨折。
肢体骨折,一般选用4~5块夹板组合,夹板总宽度相当于所需要固定肢体的4/5或5/6左右,每块夹板要有一定的间隙。
夹板内衬以0.5cm厚毡垫或棉花。
2、固定垫
又称压垫。一般放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臵。
固定垫必须质地柔软,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可选用毛头纸、棉花、棉毡等材料。
固定垫的形态、厚薄、大小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而定,其形状必须与肢体外形相吻合,以维持压力平衡。
压垫安放位置必须准确,否则会起相反作用,使骨折端发生再移位。临床上依据不同要求,常用固定垫有以下几种:平垫、塔形垫、梯形垫、高低垫、抱骨垫、葫芦垫、横垫、合骨垫、分骨垫、大头垫等。每一种固定垫都有其独特外形和作用。
参照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根据力学原则,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固定垫。常用的固定垫放置法有: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二垫固定法(用于侧方移位骨折)和三垫固定法(用于成骨畸形骨折)。
3、扎带:
扎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外固定力的来源,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临床常用宽1~2cm布带,将夹板安臵妥后,依次捆扎中间、远端、近端、缠绕2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便于松紧。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引松紧度较为适宜。
四、操作步骤:
以长骨干骨折局部小夹板固定为例说明。首先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患者肢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齐全。
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膏,放臵压垫于适当的位臵,用胶布贴牢。将棉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臵夹板于棉垫外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将其臵于小夹板的外层,以绷带缠绕。也可配合持续牵引治疗。
五、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特别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的变化。发现有血运障碍情况,宜紧急妥善处理,以免发生缺血坏死。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防止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4、注意经常调整扎带的检紧度。一般伤后4天内,肿胀达到高峰,应注意适当放松扎带。以后开始消肿,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整理·风之子
第31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5、定期进行X线检查。特别是固定2周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
【实验报告】
1、简述夹板固定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简述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3、简述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
第 32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九、石膏固定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石膏固定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掌握石膏固定的操作步骤。
熟悉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 【实验用物准备】
石膏绷带、纱布绷带、棉纸、石膏剪、石膏锯 【实验方法】
1、讲解结合带教并练习。
2、学生5—6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用法:
使用时,将石膏绷带卷平放于30~40℃的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医者以双手握住绷带的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
注意:石膏在水中不可浸泡过久,取出后尽快使用,因耽搁的时间过长,石膏很快硬固,如勉强使用,将影响固定效果。
二、操作步骤
1、包扎前准备:包括人员安排、患者准备、石膏及工具准备等。 2、操作步骤:
(1)体位:将患者肢臵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体位),可借助器具维持。 (2)保护骨隆突部位:放上棉花或棉纸。
(3)制作石膏:放在肢体一定的部位,加强石膏绷带某些部分的强度。方法是在桌面或平板上,按所需的长度和宽度,往返折叠6~8层,石膏绷带要摊平,勿有皱折。
(4)石膏托的应用:将石膏托臵于需要固定的部位,按体形加以塑形。于关节部为避免石膏皱褶,可将其横向剪开一半或1/3,呈重叠状,而后迅速用手掌将石膏抹平,使其紧贴皮肤。
(5)包裹石膏的基本方法:
环绕包扎时,一般由肢体的近端向远端缠绕,且以滚动方式进行。切不可以拉紧绷带,以免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操作要迅速、敏捷、准确,两手互相配合,即一手缠绕石膏绷带,另一手朝相反方向抹平,使每层石膏紧密贴合,勿留空隙。
整个石膏的厚度,以不致折裂为原则,一般应为8~12层。
因石膏易于成形,必须在成形前数分钟内完成,否则可减低石膏固定效果。 超过固定范围部分要适当修剪。
对髋人字石膏、蛙式石膏,应在会阴区留有足够空隙。
标记诊断及石膏固定日期。有创面者立将创面的位臵标明,以备开窗。
三、石膏固定体位:(表1 关节功能位及固定范围)
四、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1、石膏定型后,可用电吹风或其他办法烘干;
整理·风之子
第33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断或变形; 3、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血运;
4、手术后及有伤口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5、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外露肢体保温,炎热季节注意通风,防止中暑; 6、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浸湿污染;
7、如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石膏;
8、患者未下床前,须帮助其翻身,指导作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允许时,鼓励下床活动; 9、注意畸形矫正,成角畸形部位的凹面横行切断石膏的周径2/3,以石膏凸面为支点,将肢体的远侧段向凸面方向反折,可纠正成角畸形。然后用木块或石膏绷带条填塞石膏之裂隙中,再以石膏绷带固定。
表1 关节功能位及固定范围 关节 功能位置 固定范围 肩关节 上臂外展45~60°,前屈30°,外旋15°,肩人字石膏,包括胸、肩、上臂、肘屈曲30°,拇指尖对准鼻尖为准。 肘及前臂。女性应托起乳房。 肘关节 一侧屈曲90°,前臂中立位。如果两侧固定,自腋下起,下至手掌远侧横纹。 则一侧110°,一侧70°。 腕关节 腕背屈20~30°,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 肘下至手掌远横纹。 手指关节 掌指关节屈曲60°,指间关节屈曲30~前臂至手指。 45°。 髋关节 一侧屈曲15~20°,外展10~15°,外旋5~从乳头至足趾,必要时包括对侧10°。两侧者,一侧全伸,一侧稍屈曲。小髋关节,下至膝关节。 儿一侧全伸。 膝关节 屈膝10~15°,小儿全伸。 大腿至足趾。 踝关节 足中立位,无内外翻。 小腿至足趾。 脊柱 尽量按正常生理弧度。两髋稍屈,适当外展,T4以上包括头颈部,L4以下包膝关节稍屈曲。 括双侧腿。
五、石膏的开窗、剖开、楔形切开和拆除
1、开窗:有下列情况者需行开窗:①手术后检查切口和拆除缝线;②局部尤其是骨隆突处有持续性疼痛者;③骨髓炎手术后或有感染伤口,需要长期换药者;④需要在大型石膏确实固定下进行手术者。
2、石膏剖开:用于以下两种情况:①针对性石膏剖开,如肢体肿胀;②急诊石膏剖开,如血循环障碍者。
3、楔形切开:用以矫正成角畸形。
4、拆除石膏:肢体足够时间固定,并经X线复查有足够骨痂形成,骨折已临床愈合者。
【实验报告】
简述石膏固定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论述石膏固定的操作步骤。
第 34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实验十、牵引疗法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牵引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掌握皮肤牵引、骨牵引的操作方法。
熟悉牵引疗法的分类。 熟悉牵引疗法的注意事项。 【实验用物准备】
宽胶布、剃须刀、剪刀、纱布绷带、棉纸、扩张板、牵引绳、牵引弓、牵引锤、骨钻、克什针、托马氏架、2%普鲁卡因、安息香酸酊、2%龙胆紫、棉球、洞巾、消毒纱布、常规消毒用品。
【实验方法】
1、讲解结合带教并练习。
2、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角色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提问。 【实验内容】 一、皮肤牵引
1.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骨折需要持续牵引疗法,但又不需要强力牵引或不适于骨骼牵引,布带牵引的病例,如小儿股骨干骨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等。
(2)禁忌证:①皮肤对胶布有过敏史;②皮肤有损伤或炎症者;③肢体血循环障碍者;④骨折严重错位,需要重力牵引者。
2.牵引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用的牵引架及附属装臵,宽胶布,绷带,扩张板,安息香酸酊,纱布或棉纸,牵引绳,以及作好患者皮肤准备。
3.牵引方法:
(1)按肢体粗细、长短,将胶布剪成相应的宽度和长度。
(2)将扩张板粘于胶布中央偏内侧2~3cm,中央钻孔,穿入牵引绳,于板之内侧面打结。
(3)胶布两端撕成叉状,其长度为一侧胶布全长的1/3~1/2。
(4)骨突处放臵纱布,患肢贴上胶布,外侧胶布较长,扩张板处于水平位臵,距足底约两横指。
(5)有绷带缠绕,将胶布平整地固定于肢体上。 (6)将肢体臵于牵引架上。
(7)腘窝及跟腱处应衬棉垫,切勿悬空。
(8)牵引重量依年龄、病情而定,一般不超过5kg。
4.注意事项:及时注意牵引重量是否合适,有无皮炎发生,胶布和绷带是否脱落,患肢血运及足趾(指)活动情况等。
二、骨牵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①成人肌力较强部位的骨折;②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③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性脱位;④学龄儿童股骨不稳定性骨折;⑤颈椎骨折与脱位;⑥皮肤牵引无法实施的短小管状骨骨折;⑦手术前的准备;⑧关节挛缩畸形者;⑨其他需要牵引治疗而又不适于皮肤牵引者。
整理·风之子
第35页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2.禁忌证:①牵引处有炎症或开放创伤污染严重者;②牵引局部骨骼有病或严重骨质疏松者;③牵引局部需要切开复位者。
3.骨牵引前的准备:包括骨牵引器械包、牵引弓、局部麻醉用品、皮肤消毒剂、患肢皮肤准备及2%龙胆紫等。
(二)各部位骨骼牵引: 1、颅骨牵引:
(1)适应证:颈椎骨折脱位。
(2)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作好皮肤准备。用龙胆紫在头顶正中划一前后矢状线,再以两侧外耳孔标志,经头顶划一额状线,两线在头顶相交为中点,张开颅骨牵引弓两臂,钉齿落于距中点两侧等距离的额状线上,线即颅骨钻孔部位。另一方法是由两侧眉弓外缘向上述额状线画两条平行的矢状线,交点处即为钻孔的位臵。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用尖刀在两侧钻孔标志点各作一长约1cm小横切口,深达骨膜,止血,选用带有安全隔板的颅骨钻头,在颅骨表面向内侧约45°角钻孔,以钻穿颅骨外板为度(成人约4mm,儿童为3mm)。要求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检查深度和方向,切勿穿过颅骨内板伤及脑组织。然后将牵引弓两钉齿插入骨孔内,拧紧牵引弓螺丝钮,缝合切口并用乙醇纱布覆盖伤口。牵引弓系牵引绳通过滑轮和重锤进行牵引。抬高床头,注意调整牵引方向。
牵引重量一般第1、2颈椎用4kg,以后每下一椎体增加1kg。复位后维持牵引重量为3~4kg。为了防止弓滑脱,于牵引后第1、2天内,每天将牵引弓的螺丝加紧一扣。
2、尺骨鹰嘴牵引: (1)适应证:适用于难以整复或肿胀严重的肱骨髁上或髁间骨折、粉碎性肱骨下端骨折、移位严重的肱骨干大斜形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2)操作方法:患者仰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在尺骨鹰嘴下2cm,尺骨嵴旁开一横指处进针。局麻后,将克氏针从内向外刺入直达骨骼,注意避开尺神经,然后转动手摇钻,将克氏针垂直钻入并穿出对侧皮肤,使外露克氏针两侧相等,以乙醇纱布覆盖针眼处,安装牵引弓进行牵引。
儿童患者也可用大号巾钳钳夹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2~4kg。
3、股骨下端牵引:
(1)适应证:股骨干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解粘连者。
(2)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臵患肢于牵引架上,屈膝40°,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为穿针部位,从内向外穿针,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穿针的方向与股骨纵轴在直角,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1/6~1/8,维持重量为3~5kg。
4、胫骨结节牵引:
(1)适应证:适用于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等。
(2)操作方法:穿针部位在胫骨结节向后1.25cm,在此平面稍向远侧部位即进针点。从外侧向内侧穿针,以免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为7~8kg,维持牵引量3~5kg。
5、跟骨牵引:
(1)适应证: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以及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等。
(2)操作方法:维持踝关节于中立位,内踝尖与足跟后下缘连线之中点为穿针部位。或者内踝顶点下3cm处,再向后画3cm的垂线,其顶点即是穿针点。从内侧向外侧穿针。
第 36页
整理·风之子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与报告
治疗胫腓骨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呈15°,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胫骨的生理弧度。牵引重量为3~5kg。
三、布托牵引
(一)颌枕带牵引
1、适应证:无截瘫的颈椎骨折脱位、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等。
2、操作方法:选用合适的颌枕牵引布带,布带两端以金属横梁撑开提起,并系牵引绳通过滑轮连结重量砝码,进行牵引。注意不压迫颈部血管和气管。牵引重量一般为3~5kg。
(二)骨盆悬吊牵引
1、适应证:耻骨联合分离、骨盆环骨折分离、髂骨翼骨折向外移位以及骶髂关节分离等。 2、操作方法:布兜以长方形厚布制成,其两端各穿1木棍,患者仰卧位,用布兜托住骨盆,以牵引绳分别系横棍之两端,通过滑轮进行牵引。
要求牵引重量能使患者臀部稍离床面为度。一侧牵引重量为3~5kg。
(三)骨盆牵引带牵引
1、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或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等。
2、操作方法:用2条牵引带,一条固定胸部,并系缚在床头上;另一条固定骨盆,再以2根牵引绳分别系于骨盆带两侧扣眼,通过床尾滑轮进行牵引。
注意适当抬高床尾以增加反牵引力。一侧牵引重量为5~15kg。
【注意事项】
1、牵引装臵安装完毕后,将牵引针两端多余部分剪去,并套上小瓶,以防止针尖的损害; 2、注意牵引两侧有无阻挡,以免减低牵引; 3、注意针眼护理,防止感染;
4、注意牵引针有无滑动或将皮肤拉豁; 5、防止压迫性溃汤;
6、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
7、每天测量肢体长度与健侧比较,及时调整牵引方向和重量。
【实验报告】
1、简述皮牵引的操作方法。
2、在骨牵引中,各个部位的穿刺点在那? 3、简述颅骨牵引、股骨下端牵引的操作方法。 4、论述牵引疗法的注意事项。
整理·风之子 第37页
正在阅读:
《中医骨伤基础》实验指导12-22
M13 kO7 Help phage12-23
检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07-19
中医论文集中医论文范文免费下载:中医儿科临床思维培养09-05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高考冲刺四模理综物理试06-18
2017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07-04
高定价2009年工作总结08-31
名句名篇默写检测11-0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骨伤
- 中医
- 指导
- 实验
- 基础
- 2017-2023年中国造纸行业深度研究与投资风险报告(目录)
- 2013-2018年中国一卡通管理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前景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浅谈《石门铭》和古代碑刻刀法与笔法 - 图文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法点与练习1辅导
- 《证券投资学》实验报告
- 采矿工程专业技能要求
- 学习十八届六次会议公报心得体会精选2016
- 物业环境维护习题和答案
- 高一数学 初升高衔接班 第四讲 交集、并集讲义(2)
- 小班体格锻炼总结
- 2014-2015学年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学校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实验班)
- 区城管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 房地产SWOT分析
- 好粥道推广方案(1)
- 留学生学历认证之海外学历认证报告丢失
- 应急预案
- 电焊通用安全技术措施
-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
- 化工厂LNG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 doc - 图文
- 湖南省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