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6 19: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一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2、认知: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4、实验法: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5、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催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12、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13、三色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14、对立过程理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①描述和测量。②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主要的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2)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①感觉通道的特性。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 6、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肌肉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前者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2)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研究心理结构、研究心理的脑机制、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心理与环境。(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4)心理学的功能有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1)邻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
连续的、完整的形状;(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有的是对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所处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2)主观原因: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例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二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之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7、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9、功能固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 二、简答题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编码和提取失败;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4、根据艾宾浩斯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守的策略。
及时复习;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①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③代替的功能。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生理调节的功能。想象可以调节机
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那些步骤?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语言的特征:①语言的结构性。②语言的产生性。③语言的意义性。④语言的社会性。(2)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1)构建阶段。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2)转换阶段。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3)执行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三、论述题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水平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
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感觉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保存时间大约为0.25-2妙,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转站,这些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只有那些经过复述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否则就会消失;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身。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3)选择策略: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4)检验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1)语言获得的阶段: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③电报语阶段(1.5 -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2)语言获得的理论:(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通过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
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2)先天因素说。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如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消极情绪是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6、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7、驱力: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是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智力是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即一般能力。
12、模仿能力: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1)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2)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交流功能。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请简要列出情绪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
(2)坎农-巴德学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3)认知评价理论。①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从而引起肯定、否定的情绪体验或予以忽视。②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动机的特点:①动力性。②指向性。③隐蔽性。④活动性。⑤维持性。(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构成的。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①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②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①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②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③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1)师生沟通。①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②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是“真诚”、“接受”、“理解”。(2)同伴沟通。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①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②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③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④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
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
力、应变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应从操
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 种智力。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是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个体8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4)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1)能力的发展趋势:①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总体来说,在青年期以前,人的能力始终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在青年、成年期达到巅峰状态。从人的智力发展曲线图,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力12岁之前是直线式发展。②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③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④成年期能力发展最稳定。(2)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能力的不同侧面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 10、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早晚也有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有的人能力发展较晚,年龄很大时才达到较高的水平。青壮年时期是各项能力表现的最佳年龄。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表情?表情有哪些类别和功能?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能了解其情绪状态。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2、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2)情绪调节的策略:①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②控制和修正策略。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③注意转换策略。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④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⑤表达抑制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
行为。⑥合理表达策略。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福。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2)树立学习榜样。(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一)内部动机的激发:(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①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②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④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的必要的。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⑤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2)培养学生胜任力。可提供最佳挑战。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二)外部动机的激发:(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合作学习。(3)正确运用奖励。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4)慎重使用惩罚。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①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②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③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④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试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
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 6、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1)遗传素质的影响。①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②遗传的作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①产前环境的影响。产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母亲怀孕的年龄也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②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将会造成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③早期教育的影响。早期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早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供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④学校教育的作用。首先,学校普遍地教育青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其次,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有助于缩小能力的个体差异。第三,学校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多种设备器材,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能力而言的公平教育。(3)实践活动的影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4)人格特征的影响。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殊兴趣能够促进能力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性格特征。
总之,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无法精确估算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历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形成性考核四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共 24 分)
1、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6、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人格障碍是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的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48 分)
1、人格有哪些特性?侠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1)人格的特性:①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②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③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④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2)狭义的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
2、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胆汁质:直率、果断、热情、内心外露、心境变化剧烈、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易激动。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更、轻率、浮躁。黏液质:安静、稳重、善于忍耐、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抑郁质: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人不易察觉的细节、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胆小、多愁善感。(2)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①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②气质类型不能决定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③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④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只是相对而言的,许多职业,例如教师和作家,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从事,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就。
3、简述性格的结构及其主要表现。
(1)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集体、他人、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和在长期工作或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请简要列出人格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观点,以及人格测评的方法。
(一)人格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2)人格特质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①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个层次。②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的基本构成,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3)人本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①马斯洛的人格理论。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自我实现一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生而具有的内在潜力经由成长过程得以充分展现。②罗杰斯的人格理论。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中心思想为自我概念,简称“自我”。他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自我概念在意识层面运作,是个人所察觉到的。(4)积极心理学的观点。①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②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③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人格测评方法包括自陈式量表测验、投射测验、情境测验和自我概念测验等。 5、简述自我概念的内容。
(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2)现实自我和假定自我,假定自我分为可达到的自我、理想自我、应该成为的自我、不想成为的自我。 6、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在一个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亲社会行为是否会实际发生,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起作用的因素,其中包含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1)知觉到需要。(2)个人责任。(3)权衡成本与收益。(4)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7、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1)习性学观点。洛伦兹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攻击性行为之所以被以遗传的形式保存下来,原因在于它具有“护种功能”。(2)挫折-攻击理论。多拉德等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博克维茨修正了挫折—攻击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性与互补性;熟悉与邻近;外貌;人格品质。(2)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9、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乐观的意义。
(1)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2)乐观的意义:乐观有益于健康;乐观与成年时期良好的学业成绩、职业适应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乐观具有保护作用。 10、什么是沉浸体验?哪些活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
沉浸体验是由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用来描述人的高度投入状态的概念,比如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气呵成”、“才思如泉涌”的状态都可称为沉浸体验,它是个体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最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能够产生沉浸体验的活动一定需要人们运用较高的技能才能完成并且有可能接近人的极限。技能和挑战是产生沉浸体验的必要条件。
11、常见的心境障碍有哪几种?发展性辅导包括哪些内容?
常见的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等。 发展性辅导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发展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三、论述题(共 28 分)
1、试述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①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是明显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性格,
改变也要容易些。③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则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气质使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例如,同是勤劳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粘液质的人则会表现的踏实肯干,认真仔细;同是友善的性格特征,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热情豪爽,抑郁质的人表现出温柔细心。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例如,同样形成自制力这种性格特征,抑郁质的人就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经过极大的克制和艰苦努力,形成之后也不够稳定。③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这种要求在职业训练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胆汁质者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气质特征。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2)家庭环境因素。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3)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4)学校教育经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的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5)社会文化因素。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等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和促进人格的发展。社会主流文化造就社会成员人格特征的趋同性。因受不同亚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的人格特点表现出差异性。生态文化对人的人格塑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3、试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霍弗兰和韦斯曾提出一个影响态度转变的多因素模型,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等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3)渠道特征。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4)信息接收者特征。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要等。 4、结合生活实际,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可以提高儿童自我价值感,并进一步促进儿童的自 豪感、自尊感和自我接纳的发展。(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 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当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周围人的表扬、奖励以及冲突的有效解决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朋友会以同盟军的身份站在儿童身边,成为其坚强的后盾。当儿童感受到来自可靠同盟的支持时,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安全感。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和谐完整。(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与和自己相似的、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 积极情感,好的气候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 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4)适度休闲。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5)正确对待得与失。正确对待得与失,即可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正在阅读:
六一儿童节搞笑短信02-11
背景图片02-09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及意义_六一儿童节04-03
绚丽背景图片02-09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_六一儿童节04-03
浅色背景图片02-09
六一儿童节谜语大全_六一儿童节04-03
六一儿童节广播稿_六一儿童节04-03
中国六一儿童节的习俗介绍_六一儿童节04-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成性
- 电大
- 必修
- 心理学
- 考核
- 本科
- 答案
-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思想在旧城改造规划中的应用
- 2014年云南省交通厅事业单位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 定积分的概念说课稿
- 辩论赛主持稿改
- WCDMA RNP 传播模型校正数据分析指导书
- 石河子大学毕业设计11
- “强担当,重实干,奋力谱写绿色赶超新篇章”微型党课word精品模
- 施工单位工程联系单最新
- 江苏大学2016年自动化PLC课程设计任务
- 奥鹏南开16春学期《数学大观》在线作业
- 1-1-3-2 - 《二0一三年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 2018知到健康生活,预防癌症章测试答案智慧树健康生活,预防癌症章
- 2003--201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
- 模电课设音响放大器
- 游泳池招标文件
- 道德讲堂参考讲稿(刘开忠先进事迹)
- 2016最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绿色家园 折线统计图》
- 直流双环系统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 东师18年秋季《经济法学(高起专)》期末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