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上)

更新时间:2024-02-27 0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上)

第一讲 古代希腊文学

一般认为,从公元一世纪后,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简称“两希”。??

希腊的早期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神话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之后,可划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神的谱系。其中主要的神有12位,例如:宙斯、赫拉、波塞冬、阿佛罗狄忒、雅典娜、阿瑞斯、赫淮斯托斯、阿波罗、阿尔忒弥斯,等等。普罗米修斯不在12主神的行列,但他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

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其中有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俄底浦斯的故事、特洛亚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是:(1)结构庞大,保存完整,内容和结构都趋向系统化、精致化;(2)神人同形同性,神具有和人一样的身体与性情,世俗性强;(3)哲理性强,许多神话寓意丰富,成为后世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如“引起纷争的金苹果”、“西叙福斯的劳动”、“阿基琉斯的脚踵”、“司芬克斯之迷”、“潘多拉的匣子”……

荷马史诗共有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其中《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它取材于自公元前12世纪末的特洛伊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全诗的情节线索紧紧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主要人物有阿喀琉斯、赫克托耳、阿伽门农,等等。

阿喀琉斯形象:是远古时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又有部落英雄的鲜明特点。其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对勇气的肯定追求,对荣誉的渴望,光明磊落,温厚善良,重情义,深怀恻隐之心;但又自负任性,残暴凶狠,有些心胸狭窄和自私。总体看,他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骁悍的典型。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刻的“人学”意义,他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中一个光辉路标。

《奥德赛》描写特洛伊战争后英雄奥德修斯返回家乡在海上10年漂流的故事,是人与自然斗争的颂歌。

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伊利亚特》是战争史诗,是西方文学中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奥德赛》是漂流史诗,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两部史诗善于剪裁布局,概括集中和运用插曲,为后世的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古代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命运”是希腊悲剧一个恒常的主题,其代表作家是号称“三大悲剧诗人”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他们的作分别为:《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俄底浦斯王》和《美狄亚》。

1

第二讲 基督教与《圣经文学》

西方的罪感文化主要导源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它成为西方文化第二个源流。

一、《旧约》文学

《旧约》共39卷,全部用希伯来文写成,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典籍的总汇。按文学类型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

神话:集中于《创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甸园”、“大洪水”、“巴别塔“的神话;传说:《创世纪》也详繁地记载了希伯来早期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的动人传说,如:“燔祭献子” 、“一碗红豆汤”;史传文学:其中的名篇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小说作品:代表作是《路德记》、《约伯记》;诗歌:《诗篇》中收了许多诗歌作品,其中以《雅歌》的成就极高;哲理诗《箴言》是希伯来人思考智慧的结晶。

二、《新约》文学

共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公元3世纪 “希腊化”时期,经教会筛选而得到定型。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在文体上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福音书”(即“四大福音书”)、“使传”(纪事文学)、“书信”和“启示书”。

三、“二希”文化的相互关系

西方的一些基本精神大都导源于“二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强调对上帝的服从,尊重人的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重视来世天国的幸福,重灵魂、重群体、重来世。希腊——罗马文化:张扬人的个性,放纵人的原欲,肯定人的世俗性和个体自由意志。

“二希“文化的功用是互补的,但从根本上都表现为对人的重视,涉及人的本质属性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侧面。前者是一种世俗人本主义,后者是一种宗教人本主义;前者肯定了罪对人的诱惑,后者表现了人对罪的认知。人在创造中获罪,又在反省中赎罪;前者提倡人的积极进取,后者又指出一条超越自我、克服堕落的途径。

第三讲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是欧洲各大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基督教在中世纪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是欧洲文化的最大保护者、开发者、普及者和教育者,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的发展。中世纪在总体上是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日尔曼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融合的时期。

中世纪文学有四大基本类型。(1)宗教文学:此类文学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

2

是喜欢采用梦幻形式和象征、隐喻手法。(2)英雄史诗和民间谣曲:其中英雄史诗的代表性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裴欧沃夫》(又译《贝奥武夫》)。(3)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主要表现 “骑士精神”,主要形式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以不列颠诗系中克尔特族酋长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为最著名。骑士文学直接影响到后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4)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城市兴起而产生的文学,反映的是中世纪后期市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列那狐是一个利用机智作为生存手段的新形象。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塑造了早期市民的象征性形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而在于透露了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但丁

地位:但丁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和“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代表作《神曲》原名《喜剧》,分为三大部分:《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天堂》。

《神曲》的象征意义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四个环境和三个人物上:作品开头的“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纷乱不安的现实或人生道路上的迷惘和困境,地狱、净界、天堂是一个由卑下到崇高的过程,意在表明人类或个人怎样从迷惘、错误和罪过中,经过苦难和考验,最终达到至善和幸福的境地,从而也为意大利指出一条走出苦难的复兴之路。诗中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或个人的精神的代表;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净界,象征人类依靠理性与哲学,辨别是非,认识错误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阿特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类凭借神学和信仰,进入至善、至美、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理想境界。

但丁充分肯定了以知识追求和自由意志为根本内容的理性,但他也看到了理性的尴尬与局限,因而他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要求人们真诚地拥抱信仰。他的思想连接着古代希腊的世俗人本主义传统,同时也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挥。但丁对其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神曲》的艺术。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在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文写成。

第四讲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3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发生在欧洲的一场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一、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其核心主张是:以人性反对神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等级偏见,同时许多人文主义者都表现出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政治倾向性。

二、各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1)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学方面的代表是彼得拉克和薄伽丘。彼得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号称“人文主义之父”。他首先提出“神学”和“人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最先采用十四行诗体写作,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道路。薄迦丘以传奇小说和短篇小说蜚声文坛,代表作《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是: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贪婪欺诈和虚伪;推崇人的自然本能和歌颂爱情至上;颂扬商人的冒险精神,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心态。《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对后代小说的影响。

(2)法国文学的最大代表是拉伯雷,其作品《巨人传》讲述一家三代巨人的故事。第一代巨人是国王格朗古杰;第二代巨人是卡冈都亚;第三代巨人是庞大固埃。通过这些巨人形象,作家肯定了人对幸福的追求,人征服自然和主宰人世的信念和雄心。作家还颂扬了“庞大固埃主义”,即乐天、达观的精神,描绘了“个性解放的乐园”——德廉美修道院。对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教育以及司法机构和贪官污吏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揭露。

(3)西班牙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最大代表是塞万提斯。但这时期出现的“流浪汉小说”对后代影响很大,基本特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结构上往往用一、两位主人公的游历和冒险为线索来安排串联各种生活场面;人物性格具有二重性;开山之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4)英国文学。早期代表是杰弗里·乔叟,号称“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在结构上有意模仿《十日谈》,小说内容由一群去坎特伯雷朝拜的香客们轮流讲故事组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这时期英国文学的一部重要名著,它的文学性在于其深刻的真实性和伟大的幻想的结合,但它的思想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文学价值。英国16世纪最大的文学成就是戏剧,其中“大学才子派”剧作家的创作,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第二节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戏拟骑士小说形式,主要写主人公三次出马游侠的故事。堂吉诃德既是一个喜剧形象,又是一个悲剧形象,但就其内核和实质而言,主要是一个悲剧形象。作为喜剧形象,他的最大特征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现实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总是被幻想所代替而失去了本来面目。但堂吉诃德并

4

不等于愚蠢、滑稽,他冒险的动机是打抱不平,救世济人,他有许多新的观念,有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是错误的,他想用过时的骑士道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动机引出可笑的结果,因此,滑稽的背后掩藏着悲剧因素。作为一个典型,堂吉诃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概括意义,别林斯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小说中桑丘·潘沙是一个与堂吉诃德既对立又互补的形象,他的特点是讲求实际,但这些弱点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消失,而农民的机智、善良和乐观精神在他身上逐渐放出光辉。

小说的人物塑造、结构方式和叙事模式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塞万提斯因此被认为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第三节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共创作戏剧作品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集一部(154首)。早期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喜剧的基本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故此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在喜剧中,莎翁塑造了一大批“可爱而又奇特的女性”,她们都是“穿裙子的英雄”。代表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期主要创作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喜剧)。这时期的作品,擅长把悲剧主人公放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之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剧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发展大都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变化。这些剧作对社会的批判力量大大加强,对人性恶的揭露也愈发深入,显示了作家作为“人性的探索者”的深刻洞察力。剧作的整体风格是沉郁、悲怆、愤激。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写摩尔人贵族奥赛罗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受嫉妒心驱使,掐死了无辜的妻子苔斯德蒙娜,然后自己也悔恨自杀,是一部理想破灭的悲剧。《李尔王》中李尔本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晚年把国土分赠给两个女儿后,却遭到女儿的虐待,流落为难民,最后遭到悲惨的结局。剧本充满理性的悖谬,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麦克白》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弑君篡位,最后众叛亲离、受到惩罚的故事。麦克白并不缺乏成为优秀人物的素质,但当他的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本性中潜在的邪念相互结合时,他终于被异己力量所吞没,因而这是一部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悲剧。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剧中的复仇故事取材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主要人物有哈姆雷特、克劳迪斯、奥菲利娅、波洛涅斯。剧中的“复仇”的情节线索共有三条。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中最复杂生动的形象之一,围绕这一形象的评论,产生了众多的观点,但在我国评论界,许多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他的“忧郁”和“延宕”问题。(要点见教材65-66

5

页)

莎剧的艺术成就。(1)莎剧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他主张“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他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但同时又大量融入浪漫主义因素。(2)莎剧的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不受某些戒律的限制,剧中场景变化多端,时空跨度大;剧情大多是多层次、多线索;风格上打破传统做法,达到悲喜剧因素的融合。(3)莎剧的最大成就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处于内外两重矛盾的冲突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独白艺术表现人物个性;还能使人物和作家本人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完美融合做到了“化身为彼”、“彼中有我”。(4)莎剧的语言丰富多彩。能够将无韵诗体、有韵的诗句、散文、抒情歌谣融合在一起;语言风格亦庄亦谐,或雅或俗,达到了高度个性化水平。

第五讲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7世纪中期后,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西欧文坛上先后兴起“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英国清教文学的代表是诗人弥尔顿。他在双目失明后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三部诗作:《失乐园》、《复乐园》、《斗士参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故事,其中《斗士参孙》塑造了坚贞不屈的斗士的光辉形象。

法国古典主义是欧洲17世纪文学的最重要的成就,它的产生主要与专制王权的文化政策有关。其基本特征是:(1)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作家们一致提倡小我服从大我。(2)推崇唯理主义,将布瓦洛的《诗艺》奉为法典,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表现和肯定理性,反对放纵情感。(3)主张模仿古代,重视艺术规则。在古典主义制定的许多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一律”,它是古典主义制定的戏剧创作规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剧中情节的时间跨度不得超过一昼夜。总体看古典主义对古代文艺采取了比较僵化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文艺复兴较大的差异,他的一些清规戒律对作家的创作有束缚作用

古典主义的悲剧家有:高乃依,代表作《熙德》、《贺拉斯》;拉辛,代表作《昂朵马格》(又译《安德洛玛克》)、《费德尔》。

第二节 莫里哀

创作倾向:在古典主义作家中,莫里哀的民主倾向最突出。他是当时法国文学中文艺复兴的最大继承者;他的戏剧不是取材古代,而是现实;作品内容主要是宣扬个性解放和嘲讽时弊;他注意向民间艺术学习,对古典主义的戒律持比较灵活的态度,当这些规则束缚他的创作时,他就有所突破。

6

名剧《悭吝人》是法国早期资产者的绝妙画像,剧中的阿尔巴贡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伪君子》:答丢夫形象的塑造及剧作的结构特点。这部喜剧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全剧共5幕,地点始终在奥尔恭家的客厅,整个情节都围绕答丢夫展开,都为塑造这个伪善的性格。剧本开场时,答丢夫并未登场,却让人感到处处都有他的存在。剧作家用整整两幕戏为他的正式登场做铺垫。到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一亮相,几句话和一个小动作,就亲手把伪善的外衣剥掉了。其后各场戏进一步从正面揭露和深化答丢夫的伪善性格。为此作家在情节发展上安排了两次较大的起伏。第一个起伏:答丢夫向欧米尔求爱,事情败露,惹出麻烦,但这个骗子不仅化险为夷。第二个起伏:第四幕的八场戏,通过“桌下藏人”、蛮横执行“契约”、陷害奥尔恭等情节,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揭露了这个伪善者的凶狠本质。

第六讲 十八世纪文学及歌德 第一节 概述

总体发展线索:大体经历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发展道路。总体上弥漫着两种艺术文化精神,即象征理性的阿波罗精神和象征激情的酒神精神。后者在英国感伤主义流派、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歌德、卢梭的创作中都有表现。

一、英国文学。18世纪是英国文学的小说时代,杰出代表是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理查生。(1)笛福有“英国小说之父”之称,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鲁滨逊漂流记》曾引出多种方式的解读:有人认为鲁滨逊的精神具有人类文化学的普遍意义;有人认为小说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精神;近几年还有人从“成长题材”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2)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在文体上属于游记体小说,艺术风格上是讽刺小说。(3)菲尔丁被认为是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融合了游记体小说、流浪汉小说、冒险传奇小说、家庭小说、感伤小说等各类小说因素。

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与18世纪中叶,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情绪与心理,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理性”原则的失望。作品主要讲述一些伤感的故事,侧重抒写各种情感和人物的内心感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做了准备。

二、法国文学

在体现启蒙主义思想方面,法国文学最具特色。(1)孟德鸠斯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这是欧洲第一部启蒙哲理小说。(2)伏尔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哲理小说,其中的名篇有:《如此世界》、《查第格又名

7

命运》、《老实人》、《天真汉》。伏尔泰的批判精神是强烈的,如《老实人》主要批评18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一切皆善”学说。(3)狄德罗是市民剧的开创者,写过《家长》、《私生子》等剧本。小说《拉摩的侄儿》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哲学内涵的形象。作者以哲学的辩证方法揭示主人公内在性格的矛盾性。黑格尔曾为拉摩的侄儿滔滔不绝的“辩证谈吐”所倾倒,视为“分裂意识”的典范,恩格斯把这部作品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三、德国文学

18世纪是德国文学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时代。

“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德尔、克林格尔、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运动发生于18世纪70、80年代,其名称来自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基本精神是:(1)崇拜天才,主张人性自由发展,以此和暴君、市侩相对立。他们的口号是:“天才、精力、创造”,“天才不须规律”,其目的是呼喊反抗专制人物的出现。(2)主张民族统一,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重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3)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讴歌大自然,推崇处于自然状态的人。(4)推崇文学的感情力量。喜欢歌颂那些放纵本能和狂热的人,或表现受挤压的个性的烦恼与哀伤。

席勒是德国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之一,是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强盗》是席勒的处女作。剧中的青年卡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公开向全社会宣战的豪侠青年。《阴谋与爱情》代表着德国市民悲剧的最高成就。

卢梭在文学上的成就以《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和《忏悔录》为代表。《爱弥儿》是一部哲理教育小说。作者设想出由“我”教育一个名为爱弥儿的学生的全过程,并围绕教育问题融入了有关心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和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问题。小说提出的“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学说对后代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忏悔录》是自传体作品,卢梭对自己的自传最自负的就是真诚。作者是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他写自己的过错,实际是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生哲理:人性本善。但社会环境的恶浊,却使人受到玷污,甚至变坏。于是,卢所的“忏悔”又演变成对社会的控诉。《新爱洛伊丝》是书信体小说,作品揭示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和封建道德、等级偏见的冲突。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新人”形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是:(1)塑造新人形象;(2)突出“自我”;(3)、抒发情感;(4)讴歌自然。

第二节 歌德

歌德是18世纪德国文学的最大代表,号称德国文学的“宙斯”

歌德创作于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德国文学最先取得世界声誉的作品。维特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他

8

热情地拥抱自然,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他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蔑视社会的礼教规范;他酷爱艺术,在艺术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但陈腐的现实使他无法生存。通过维特的悲剧,歌德向全社会提出批评与抗议。

《浮士德》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其创作历程长达60年之久。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诗剧中的两个“赌赛”及其寓意:诗剧情节由两次“赌赛”引起。第一次赌赛发生在《天上序幕》,在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之间进行。天帝和魔鬼辩论的中心是:人能否实现理想和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歌德交给浮士德的任务是:克服各种矛盾,超越各种障碍,探索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道路。第二次“赌赛”在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特之间进行,它使浮士德确立了行动的意义,把他推向实际生活,使作品提出的抽象问题转变为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实体,转变为人生观和生命价值的探讨。

浮士德一生发展和追求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的追求或曰知识的悲剧;第二阶段:享乐的追求或曰爱情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五阶段:事业的追求或曰事业的悲剧。年过百岁,双目失明的浮士德得出的智慧的最后断案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浮士德形象及“浮士德精神”:作为伟大的艺术典型,浮士德是再现和表现的高度统一。(1)浮士德的探索熔铸着歌德本人和许多进步思想家的经历;(2)浮士德形象所概括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经验与体会,歌德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3)但浮士德形象又是歌德的创造,是歌德对人类社会、人类精神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浮士德精神”的凝聚与提升上。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指人的积极乐观,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不怕牺牲,战胜矛盾,上下求索,面向未来,永不满足的精神,其核心是“行动”,但这种行动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1)一个灵魂的两态,正是浮士德性格的基本特征。浮士德前进的历程,正是这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的结果。(2)浮士德与靡非斯特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形象。浮士德代表人类,主导方面代表着行动、创造和善;靡非斯特代表着恶、虚无、悲观、怠惰和毁灭。(3)然而靡非斯特又起到了造善的作用,他成了浮士德前进的动力,作恶的动机总是引出造善的结果,他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4)实际上,靡非斯特是浮士德形象的补充,是第二个浮士德,是浮士德精神的一部分。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1)精神发展主题:人类精神的提高和完善,是贯

9

穿整部作品的思想线索,浮士德一生探索及其结局,都预示着人类历史的何去何从:(2)批判精神:浮士德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扬弃的过程,其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是鲜明和强烈的;(3)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辩证发展的思想:全诗的思想精华在于:肯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辩证思想,

第七讲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及雨果 一、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继承了中世纪民间文学、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18世

纪70年代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卢梭文学理论与创作特点;但浪漫主义者一致反对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1)强调主观情感,有强烈的自恋情结,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2)推崇想象力,追求非凡奇特,主要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情节、强烈的对比和非凡的人物;(3)热爱与讴歌自然,以自然的 “美” 否定现实的 “丑”;(4)处于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都崇尚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尤其注重从中世纪文学汲取题材,并学习某些手法。

二、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作为文学运动,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形成时期,出现了以“湖畔派”为代表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湖畔派”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共同特点:讴歌大自然风光或理想化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现实社会和城市文明;同情弱小,常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强调感情和想象,要求情感真切,格律自由。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的重要诗作有《丁登寺赋》、《在西敏寺桥上》、《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又译《咏水仙》)等。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他们又被称作“恶魔派”。雪莱的主要作品有:长诗《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济慈是和拜伦、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懒颂》等。

拜伦

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长诗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洛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诗中有两个主人公形象: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从思想倾向看,全诗始终洋溢着反侵略、反暴政、求解放、争自由的思想。长诗的主观抒情色彩非常浓烈。诗人澎湃激荡的情感和

10

自由思想,可以海阔天空,任意驰骋。作品的时空非常舒展,不断转换。情感的形式不断起伏变化,跳跃性极大。结构上为抒情的需要,经常打断情节的进展。手法上大量运用对比。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这类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塞林姆(《阿比托斯的新娘》);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哈洛德(《游记》)等。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是:顽强、高傲、勇敢和坚定,在同邪恶势力的抗争中有势不两立、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类形象在某些方面体现着拜伦本人的精神特征,他们是用浪漫手法塑造而成,实际是诗人主观幻想的产物。

拜伦诗歌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辛辣的社会讽刺,长诗《唐璜》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诗中的讽刺不仅饱含忧愤,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如对反动的神圣同盟、东方式暴政、当代英国的文明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嘲讽。但“自由”是拜伦作品的灵魂,他的一切讽刺都由此而发。

《唐璜》写作上的首要特色是夹叙夹议。作品内容明显由两种内容组成: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议论。前者属于叙事的范畴,后者属于抒情。这一特点是由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唐璜》在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这表现在作品的画面宏大、场景变化异常、登场人物众多、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语言和笔调都极富变化等方面。总体看,《唐璜》继承了欧洲文学追求宏大叙事的“史诗传统”。

三、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领袖人物是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还有乔治·桑、缪塞、大仲马等。1830年雨果的《欧那尼》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的”终于战胜“古典的”。 乔治·桑有“田园小说家”之称,其作品重在理想境界的描绘和理想人物的歌颂。《安吉堡的磨工》是她的代表性作品。大仲马是这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用浪漫精神些历史小说。

雨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不仅为浪漫主义贡献了大量作品,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他由于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复辟行径,而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1851——1870)。流亡时期,是雨果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成《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三部小说作品,还有大量的诗歌作品。

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1)离奇曲折的情节 ;(2)非凡的环境与人物;(3)奔放的热情;(4)强烈而又多层次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分析

(一)对照艺术:《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艺术的集中体现,它纵横于全篇,贯穿于始终,渗透于细部,形成了一个结构庞大、层次井然、相互关联、多方照

11

应而又富于变化的体系。(1)径向对照,即爱斯梅哈尔达与圆周线上各个人物的对照,包括 :爱斯美拉尔达与孚罗诺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与喀西莫多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和法比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和甘果瓦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与女修士的对照等。(2)弧向对照,即圆周线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如喀西莫多可以与艾斯美拉尔达、孚罗诺、法比、甘果瓦、女修士等形成多重对照关系。(3)人物自我对照,如爱斯美拉尔达的自我对照、喀西莫多的自我对照、克洛德的自我对照、法比的自我对照等。

《巴黎圣母院》与大教堂建筑艺术:(1)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一个非凡的环境,增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情调;(2)和小说的悲剧性故事形成对照;(3)歌颂巴黎圣母院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4)为小说的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小说叙事的艺术空间不是靠漫游和旅途加以拓展。雨果确立了圣母院在整个小说中的叙事地位,它的突出特点是俯视性和投射性。

思考与练习

1、希腊神话中12位主神名字及主要故事。 2、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 3、简析阿喀基琉斯形象。

4、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5、“二希”文化的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

6、《圣经》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如:亚伯拉罕、摩西、雅各、约瑟、约伯、参孙,等。)

7、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些类型?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 8、《神曲》都描写了哪些重要环境和人物,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9、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

10、简述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11.什么是“流浪汉小说”?它对后代文学有何影响?

12、分析堂吉诃德形象,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13、简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14、简述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15、简述《奥瑟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基本情节. 16、简析哈姆雷特形象。

17、以《哈姆莱特》为例,阐述莎士比亚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18、简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

19、简述莫里哀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特点。

20、喜剧《伪君子》在人物塑造和戏剧结构上的特点。 21、如何评价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

12

22、什么是“狂飙突进”运动,它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3、卢梭有哪些重要文学作品?他对文学发展有什么贡献? 24、为什么说浮士德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25、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对靡非斯特和浮士德进行形象分析。 26、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19世纪中期欧洲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27、“湖畔派”都有哪些代表性诗人,他们在创作上有何共同特点? 28、何谓“拜伦式英雄”,拜伦都在哪些作品中塑造过此类形象? 29、简析拜伦诗体小说《唐璜》的艺术特色。

30、谈谈你对《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这个形象的评价与认识。 31、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艺术。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kla.html

Top